佛弟子文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诸天子品第二十三之二

「天子当知!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四静虑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四无量、四无色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四静虑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八解脱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八解脱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四念住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四念住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空解脱门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无相、无愿解脱门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空解脱门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五眼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六神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五眼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佛十力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佛十力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无忘失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恒住舍性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无忘失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一切陀罗尼门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一切三摩地门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一切陀罗尼门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一切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道相智、一切相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一切智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声闻乘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独觉乘、无上乘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声闻乘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预流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一来、不还、阿罗汉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预流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预流向预流果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预流向预流果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独觉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独觉向独觉果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独觉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三藐三佛陀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无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极喜地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极喜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极喜地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离垢地法、发光地法、焰慧地法、极难胜地法、现前地法、远行地法、不动地法、善慧地法、法云地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极喜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异生地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种姓地、第八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异生地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异生地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种姓地法、第八地法、具见地法、薄地法、离欲地法、已办地法、独觉地法、菩萨地法、如来地法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异生地法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有为界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无为界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有为界等自性空故。

「天子当知!由此缘故我作是说:如幻有情为如幻者说如幻法,如化有情为如化者说如化法,如梦有情为如梦者说如梦法。」

时,诸天子问善现言:「今尊者为但说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为亦说微妙寂静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梦见耶?」

善现言:「诸天子!我不但说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亦复宣说微妙寂静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天子当知!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化、如梦所见。所以者何?幻、化、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无二无二分故。」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一

尔时,具寿舍利子、具寿大目连、具寿执大藏、具寿满慈子、具寿大迦多衍那、具寿大迦叶波等诸大声闻,及无量百千菩萨摩诃萨,同时举声问善现曰:「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甚深难见难觉,非所寻思超寻思境,微妙寂静最胜第一,唯极圣者自内所证,世聪慧人所不能测,于如是法谁能信受?」

善现答言:「有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地,于此甚深难见难觉,非所寻思超寻思境,微妙寂静最胜第一般若波罗蜜多能深信受。复有已见圣谛及漏尽阿罗汉,为满所愿,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亦能信受。复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已于过去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亲近供养发弘誓愿,殖众善本利根聪慧,诸善知识所摄受者,于此甚深难见难觉,非所寻思超寻思境,微妙寂静最胜第一般若波罗蜜多亦能信受。何以故?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色,亦不以色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受、想、行、识,亦不以受、想、行、识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眼处,亦不以眼处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耳、鼻、舌、身、意处,亦不以耳、鼻、舌、身、意处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色处,亦不以色处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声、香、味、触、法处,亦不以声、香、味、触、法处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眼界,亦不以眼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耳界,亦不以耳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鼻界,亦不以鼻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舌界,亦不以舌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身界,亦不以身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意界,亦不以意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地界,亦不以地界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水、火、风、空、识界,亦不以水、火、风、空、识界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苦圣谛,亦不以苦圣谛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集、灭、道圣谛,亦不以集、灭、道圣谛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无明,亦不以无明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不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内空,亦不以内空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不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真如,亦不以真如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亦不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分别远离不远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二

 

上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下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炖煌出 S. 700]...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亦名长安品) 秦天竺...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注音版】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亦名长安品) 秦天竺...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注音版】佛说圣法印经

佛说圣法印经...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佛说尊上经

佛说尊上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杂乱垢心念地藏圣号,有功德吗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

【推荐】达摩大师破相论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

但凡深信切愿之人,必能时时不离佛号

俞有光,新安人。从小居住在江苏宜兴县,和吴如庵一同...

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发觉净心经》讲:如果不是为了贪求果报,也不是为了...

颠倒的人生

世尊涅槃转眼两千五百多年了,世尊在经典中所悬记的末...

正因为向外贪求,才把本来佛遗失掉

我们众生向外贪著、妄想执著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

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

慧律法师《那是你没有福报》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

为什么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见性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

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问: 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同时时常谨...

孝顺的人,总是处处感召万物成全

一 我的公公有两个儿子,我老公是他的小儿子。我和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