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三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受教品第二十四之二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布施波罗蜜多,亦不以布施波罗蜜多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亦不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四静虑,亦不以四静虑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八解脱,亦不以八解脱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四念住,亦不以四念住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空解脱门,亦不以空解脱门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五眼,亦不以五眼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六神通,亦不以六神通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佛十力,亦不以佛十力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无忘失法,亦不以无忘失法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恒住舍性,亦不以恒住舍性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一切陀罗尼门,亦不以一切陀罗尼门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一切三摩地门,亦不以一切三摩地门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一切智,亦不以一切智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声闻乘,亦不以声闻乘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独觉乘、无上乘,亦不以独觉乘、无上乘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预流,亦不以预流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一来、不还、阿罗汉,亦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预流向预流果,亦不以预流向预流果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亦不以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独觉,亦不以独觉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独觉向独觉果,亦不以独觉向独觉果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菩萨摩诃萨,亦不以菩萨摩诃萨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三藐三佛陀,亦不以三藐三佛陀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菩萨摩诃萨法,亦不以菩萨摩诃萨法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以无上正等菩提分别远离不远离。

「如是人等,终不以空不空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空不空;不以空不空分别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空不空。不以有相无相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相无相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有相无相。不以有愿无愿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有愿无愿;不以有愿无愿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有愿无愿。不以生不生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生不生;不以生不生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生不生。不以灭不灭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灭不灭;不以灭不灭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灭不灭。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寂静不寂静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寂静不寂静。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极喜地,亦不以极喜地分别远离不远离;不以远离不远离分别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亦不以离垢地、发光地乃至善慧地、法云地分别远离不远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下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炖煌出 S. 700]...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亦名长安品) 秦天竺...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菩萨戒本经笺要

菩萨戒本经笺要 慈氏菩萨说 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

三论玄义

三论玄义 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 总序宗要。开为二门...

分别善恶报应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上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

最无比经

最无比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施灯功德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元魏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闻如是...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师求...

诫初心学人文

诫初心学人文 夫初心之人。须远离恶友亲近贤善。受五...

【注音版】佛说无垢贤女经

佛说无垢贤女经...

念佛一法,有事念与理念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

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

问: 如何克制内心的浮躁? 明证法师答: 修定,内心...

【推荐】念佛人被人认为孤僻被嘲笑,该怎么办

问: 我是台湾台北三十三岁的念佛行人。请问,出离心...

六念法

一、念佛, 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

菩萨十八重戒之毁灭正法

《集颂》: 毁谤、背舍、灭正法,声闻、缘觉、菩萨乘...

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不同

净土法门跟通途佛法不一样。首先通途佛法讲信,净土法...

素食是一种生活方式

您知道吗?要使奶牛产奶的话,她必须要产下小牛才行。...

开智慧的妙法--梦参长老的亲身经历

你要是能够天天诵持〈普贤行愿品〉,能开智慧!能消业...

如何供养才如法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包括你到他方世界去供养净土...

欣求极乐勤念佛 厌离娑婆修忍辱

有时候,我可能只是比别人多忍了十分钟,结果就不一样...

净慧法师:人生的三大缺陷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

了幻法师:如何面对婚姻的不如意

问: 我学佛之前婚姻并不如意;现有心与丈夫和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