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摩诃萨众,慈氏菩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观舍黎娑担摩已,告诸苾刍言:「若有苾刍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见是法已,即名见佛。」世尊作是说已,默然而住。

尔时舍利子寻作是念:「今我世尊说如是法。当云何义?云何了知?」即往诣慈氏菩萨所,到已相见,各用软语互相问讯,即与慈氏菩萨坐大石下。

时舍利子白慈氏言:「今者世尊为诸苾刍说舍黎娑担摩经,言:『诸苾刍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者,是名见法;见是法已,即名见佛。』菩萨!我今不解斯义。何等名十二缘生?云何名法?云何名佛?唯愿菩萨略为解说!」

尔时慈氏菩萨告尊者舍利子言:「如来法王具一切智,随宜所说甚深微妙。汝今问我,我今略说。舍利子!如世尊言:『若有苾刍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是名见法;若见是法,即名见佛。』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舍利子言:「云何名法?」

菩萨告言:「圣八正道名之为法,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舍利子!是八正道果报涅盘,是故世尊略说名法。」

舍利子言:「云何名佛?」

菩萨告言:「若知一切法,名之为佛。如是得圣慧眼,见菩提分法,乃证法身。

「复次云何见十二缘?如佛所说:『若人恒见此十二缘无生、无灭、无作、无为、无取、无着、如实、不颠倒、寂静、无怖、大圣、无尽、止息、悉皆无性,若如是见,是人见法;若能如是,恒见无生、无灭、无作、无为、无取、无着、如实、不颠倒、寂静、无怖、大圣、无尽、止息、见法无性,彼人是见无上法身。』佛是得正法、正智、止息三昧。」

复次舍利子白言:「以何故名为十二缘?」

菩萨告言:「以有因有缘名十二缘。舍利子!是法亦非因非缘,亦非不因缘,又从缘有。子今略说其相。如来出生及不出生,是因缘法常住、平等、如实、非虚,是真实法,离颠倒故。

「又舍利子!如是缘生分为二义。何等为二?一者从因,二者从缘。此二种义分为内外。外缘从因所生者,谓从种生芽,从芽生苗,从苗生茎,从茎生枝叶,从枝叶生华果。若无种子即不生苗,乃至华果亦无所有。若有种子即生苗茎,乃至华果无不有故。舍利子!彼种子不作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念:『我能生苗茎。』如是乃至华亦不作念:『我能生果。』果亦不作念:『我能从华生。』如是外因缘从因生法可见。

「又舍利子!外因缘从缘生者,谓缘六界合集故。云何六界?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虚空界、时界。彼地界能安立,水界能滋润,火界能温煖,风界能动摇,空界能无碍,时界能成就。如是六界各各缘合,种子得生芽、苗、华、实,无不具足。如是六界一不合者,种即不生,乃至华实亦不可得。然彼六界各无有我。彼地不言:『我能安立。』水亦不言:『我能滋润。』火亦不言:『我能温煖。』风亦不言:『我能动摇。』空亦不言:『我能无碍。』时亦不言:『我能成就。』然彼种子不言:『我能生芽。』芽亦不言:『我从诸缘得生。』彼芽等所生,非自作,非他作,亦非自他合有,非自在天所化,亦非时化,亦非缘生,亦不一事生,亦非不因生。然彼地、水、火、风、虚空、时分及种子、华、实而彼从生,不即、不离、无尽灭故。

「此外缘生复有五义。何者为五?谓不常、不断、虽灭不尽、少因多果、互为所缘。云何不常?谓种子与芽名别异故。云何不断?谓从种有芽,芽生枝叶故。云何虽灭不尽?虽灭者,谓种坏似灭;不尽者,谓传种生芽。云何少因多果?谓一子为因,果实繁倍。云何互为所缘?谓因种有芽乃至华实,相似连鐶复为种子故。

「复次,云何内十二缘?此十二缘复有二义。云何为二?谓一从因,二从缘。云何从因所为?因于无明乃生于行,乃至生、老、死、忧、悲、苦、恼。若无无明,行亦不立,乃至无老、死、忧、悲、苦、恼。而彼无明不作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念:『我从无明生。』乃至生亦不作念:『我能生老、死、忧、悲、苦、恼。』老、死等亦不作念:『我从生生。』是谓从因所生之相。

「云何从缘所生?所谓缘于六界得和合故。何等为六?谓地、水、火、风、空、识。此六界合时,是名从缘生故。云何名地界?谓身坚实,此名地界;若身滋润,此名水界;若身温煖,此名火界;若出入息,此名风界;若身无障碍,此名空界。眼识乃至第八识,此名识界。如是等六界缘和合故,乃生其身。然彼地界不作念:『我能坚实。』水界亦不作念:『我能滋润。』火界亦不作念:『我能温煖。』风界亦不作念:『我能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无障碍。』识亦不作念:『我能成就。』身亦不作念:『我从众缘生。』然非众缘,身亦不立。而彼地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非男、非女,亦无自、无他;乃至水、火、风、空、识界,亦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非男、非女,亦无自、无他。又复若于如是六界而作一想、凡夫想、常想、实想、久想、乐想、我想、人想、众生想、寿命想、蠕动想,由无智故,作如是等种种之想,是故说名无明。由无明故,即生贪慾、瞋恚。无明缘行,行亦如是着于假名,生诸妄想名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故生受;受故生爱;爱故生取;取故生有;以有故能生后蕴名生;生已衰变为老;蕴败坏故为死;以愚痴故,即发生忧、悲、苦、恼。又以众苦集聚逼切身心,处大黑闇,名为无明;造作为行;分别为识;安立相为名色;六根门为六入;对尘名触;得苦乐名受;饥渴名爱;追求名取;复生业为有;后蕴生为生;蕴熟为老;彼坏为死;思惧为忧;惨切为悲;众苦为苦;劳扰为恼。又复翻真实为虚妄,以邪见为正见,以是无智,故名无明。行有三种,谓福行、非福行、无相行。作福行得福行智,作非福行得非福行智,作无相行得无相行智。如是乃至老、死、忧、悲、苦、恼。此十二缘各各有因、有果、非常、非断、非有为、不离有为、非心法、非尽法、非灭法、本来自有、所生不断。譬如江河,流注无绝。」

尔时慈氏菩萨复告舍利子言:「彼十二缘复以四缘增长,所谓无明、爱、业、识等。彼识种子以自性为因,以业为地,以无明、爱、烦恼覆盖,识种发生。彼业与识为地,爱与识为滋润,无明覆盖,识得成就。彼业不作念:『我能与识种子为地。』爱亦不作念:『我能与识种子为滋润。』无明亦不作念:『我能与识种子为覆盖。』以是缘故,识种成就。识亦不作念:『我从众缘生。』复次,业为识地,爱为滋润,无明覆盖,种子乃生,处母胎中为名色芽。彼名色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合生,亦非自在天生,亦非时化生,亦不从本所生,亦非无因缘生。是法实从父母、众缘和合得生。然彼名色芽本无主,亦无取舍,自性因缘如虚空幻化。

「复次,眼识所生有五种因缘。何者为五?谓眼、色、明照、虚空、意念。以此五缘而生眼识。以眼为所住,以色为所着,以明得观照,以虚空得无碍,是故意念起诸为作,以是缘故眼识得生。若眼、色、明照、虚空、意念等缘不和合,眼识不生。然眼不作念:『我能为眼识所住。』色亦不作念:『我能令识之所着。』明亦不作念:『我能令识得观照。』空亦不作念:『我能令识无障碍。』意亦不作念:『我能令识起为作。』识亦不作念:『我能从众缘生。』然眼识实从众缘和合而生。如是诸根次第所生,皆亦如是。

「复次,无有法从今世至后世,但以业果、因缘、妄想所生。又如明镜照面,面现镜中,实无面入镜内,由妄想、因缘而显现故。又如满月高处虚空,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影现众水。非月没彼而生此水,亦由妄想、因缘故现。又如取火,得薪即燃,薪尽即灭。」

「复次舍利子!无有众生从此世至后世,亦非后世至此世,但以业结成识种子,处处得生。託母胎藏生名色芽。此因缘法本来、无主、无我、无取、无舍,如虚空、如幻化、无有实法,而善恶之业报应不亡。

「又十二缘复以五事说。何等为五?谓无常、不断、无灭、少因多果、相似。云何无常?谓此蕴灭,彼蕴生。灭即非生,生即非灭。生灭异故,故名无常。云何不断?谓如秤高下,此灭彼生,故云不断。云何不灭?谓众生界所作因业皆不灭故。云何少因多果?谓凡所造因亦如事田,专心勤力故,获果广多。云何相似?谓所造因业不获异报,故云相似。

「复次舍利子!如佛所说:『若有能观十二因缘者,名为正观正智慧。』云何正观正智慧?谓观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生,不作有无之想,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若沙门、婆罗门及世间人能观是法不生、不灭、无作、无为、无取、无舍、不颠倒、寂静、止息、无性,若能如是见法,寂静了知,无病,无疮,如眴息间我见即除。如断多罗树头,不复更生。是得不生灭法。舍利子!是人获法忍具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慈氏菩萨说是法已,尊者舍利子,及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欢喜信受,顶礼而退。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上篇: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下篇:佛说大乘稻芉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佛说奈女耆婆经

佛说奈女耆婆经 后汉安世高译 佛在世时,维耶离国王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多罗禅经卷上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夫三业之...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亦名摄诸善根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四念处

四念处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

佛说文殊师利行经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

大乘金刚般若宝忏

金刚宝忏 旃陀罗引 昔有旃陀罗,日杀千羊,贩肉自活。...

央掘魔罗经

央掘魔罗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

六趣轮回经

六趣轮回经 马鸣菩萨集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宋耆山沙门遵式述 维安养宝刹大...

佛说申日经

佛说申日经(开元录中无法护译,恐是支谦误为法护) 西...

施食获五福报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亦名佛说施色力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

诸佛要集经

诸佛要集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略释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 善男子...

不爱一人,何以百万

印度的德兰修女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

淫心不除,不可能出离生死尘劳

身有三种过恶。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过恶。我们身要...

第六意识的病根

我们的心─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

蒙山施食仪白话解释

蒙山,在四川省雅州府名山县。这座山的前面,有一个最...

为什么说饮食的滋味是不真实的

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

真正的男子气概

有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小孩苦恼,都已经十六岁了,一点男...

布施的功德

释尊在祗园精舍向僧众讲述布施的功德: 如果附近发生...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简析

普贤大士之德集中就体现在他的十大愿王。在《普贤行愿...

人死有后世,为何不见有人回来报告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祇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

如何应对长时间的大逆境

问: 如何应对大的逆境?尤其是时间较长的逆境。 大安...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