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世尊为末世众生。宣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令彼未来四众之中诸修行人。为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乃至求诸悉地而获成就。

佛言若有行人。发勇勐心坚固不退。于此八大总持而修行者。先须清净身心内外严洁。直至成就无令间断。若暂间断不获成就。若欲持诵而修行者。每持诵时先须称念。曩谟一切诸佛及法圣众。如是归命三宝已竟即虔心持诵。即说陀罗尼曰。

曩谟阿致嚩致曩致吒计姹啰计姹计乌噜摩帝噜噜摩帝覩噜呬隷弥隷萨哩嚩(二合)惹拏(二合)尾波那誐曩莫萨哩嚩(二合)三摩三没驮曩悉殿覩满怛啰(二合)波曩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过去无量正等正觉二足世尊之所宣说。若欲修行于诸众生。作息灾增益及拥护者。先须持诵精熟。成先行已有大功力。然可为于众生。此陀罗尼法可于中秋时作有大功力。若于是时作者持念易成。能除八大怖畏。若复众生常持诵者。恒得拥护昼夜安乐。一切不祥悉皆远离。福德增长无诸苦恼。或在王城或遇兵革。欲脱种种危难者。择取吉晨于日午时。持诵作法当得解脱。若被天龙鬼神种种持魅者。亦能解除。以持诵力至于枯树。亦可能令再生花菓。乃至令持诵之人。获宿命通知无量生事。

复说陀罗尼曰。

普俱入嚩(二合)隷普俱入嚩(二合)隷三野替摩贺(引)萨满多摩贺入嚩(二合)隷帝护计目计护计目计摩贺设[继-纟+言]抳啰弥多野设细舍覩摩贺入嚩(二合)隷入嚩(二合)罗帝悉地蹉僧左摩啰抳拏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行轮回义成童子之所宣说。可于十月作持诵法。为诸众生而作利益。当获无量清净果报复说陀罗尼曰。

酥那替(引)酥吠那那痴(去声呼下同)乌那痴涅里(二合)痴婆惹儞(引)驮末隷(引)蹉末曩致嚩致怛布(二合)噜曩吒嚩吒儞(引)那替伊迦拶啰冐地萨际拏啰珂悉地拶泥(去呼)呬[继-纟+言]泥(同上)尾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缘觉之所宣说。可于冬时求清净处作持诵法。能拥护一切众生。

复说陀罗尼曰。

多啰唧噜噜唧噜吠噜吠啰吒计呬隷弥隷帝隷始隷曩致嚩致俱曩致阿曩末帝摩曩末帝路(引)隷迦娑迦悉迦娑始罗(引)路(引)罗摩驮乌末野尼颇娑颇细(引)唵(引)尾婆嚩帝(引)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俱胝罗汉之所宣说。能拥护一切众生离诸怖畏。是法可于春时持诵。作息灾增益定获成就。若依法无失功行不退。可得隐身无人能见。

复说心陀罗尼曰。

唵(引)按多捺嚩(二合)弥尾婆嚩酥莎贺

此心明以所求事。复称名诵九洛叉所求必遂。至数满时备种种香华燃灯。供养佛法僧菩萨缘觉声闻等。若乞食者当持钵北行。至于聚落可次第行乞。以七家为限不得蓦越而彼七家所施之后福及七族所供养华可求迦罗尾罗华。及龙华等而为最上。

复说陀罗尼曰。

娑嚩儞娑嚩儞娑嚩曩目契噜半弥僧呬(引)摩贺迦波祢(引)唵(引)唧(引)隷弥隷唵(引)迦伊底尾儞虞贺[牟*含](引)蹉曩野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预流之所宣说。是法可于夏时持诵以求成就。作法之处当求尸林。或两河间或桥上建立持诵若为他人作拥护者。先求清净童女合线贯珠。诵一洛叉所求成就。或取自身左肋上血。搵白莲华护摩。诵八百遍所求皆得。或以黑猫儿死猪死人等左眼睛。同研和合并三金同为丸。用娑罗树汁同服。所求必得成就。

复说陀罗尼曰。

阿迦细(引)迦细(引)曩迦细(引)誐拏迦罗细(引)钵啰(二合)拏那旦钵啰(二合)拏那嚩怛嚩(二合)唵(引)尾驮摩贺(引)尾驮细(引)那闭多那闭噜噜弭呬唧隷弥隷阿[口*尔]多[口*尔]拏哩野弥覩野曩谟萨哩嚩(二合)没驮三没地三婆嚩(二合)喃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无能胜菩萨之所宣说。若有志心持诵经其一年。必获色力殊胜吉祥安乐。具足功德名称远闻。

复说陀罗尼曰。

曩谟啰旦曩(二合)怛啰(二合)夜野曩谟娜誐弥鼻曩谟啰俱舍嚩哩曳(二合)曩谟驮覩毗药(二合)迦(引)曳(引)曳(引)阿曩闭尾惹儞(引)具具乌没驮(二合)佉誐作羯啰(二合)莎贺

此陀罗尼。乃是阿那含之所宣说。能救一切病苦。若有患者行人执其手诵此。加持乳汁令服及令洗身。设临命终亦可除差。或咒摩曩尸罗药。安病人耳中亦得除差。若有行人成先行已欲求悉地者。或执数珠或轮。但依法持诵。行人设使无福。以法力故亦获成就。

复说陀罗尼曰。

波散儞(引)迦罗里波散儞(引)摩迦(引)里波散儞(引)摩迦(引)里波散儞(引)多迦(引)里多迦(引)里波散儞(引)摩里迦(引)里波散儞(引)噜罗里波散儞(引)波散曩迦(引)里帝曩谟阿左哩野(二合)波(引)那(引)喃(引)唵(引)波散儞(引)酥路(引)弥计莎贺

此陀罗尼我于往昔为菩萨时。名妙意持明天。于四足中现身。说此陀罗尼而作利益。若有志心受持者所愿具足若有众生造众恶业当堕畜生者。以此陀罗尼威德力故。除灭先罪定生人天。此陀罗尼能成就种种事业。若复有人欲求成就种种事业者。当须修先行法。得圆满已。然后将所求成就物。于大持明王前。或日三时或六时持诵。每一时诵千遍为限。不得亏阙直至悉地得悉地已所作圆满。

若人欲降冤家者。当面南坐。手画冤家头面。手按咒之冤自降伏。若人一日三时恒持诵者。得一切人钦伏。若人面向南。以乌麻作护摩者心所求事一一皆得。若以钵置地手按加持之必获多施。又若加持酥食之。永不患疟及常轻安。又若女人无乳。加持酥及盐食之有乳。又若女人无子。加持栴檀华为粖。一日三时点额。或以药系项或系手臂定生福子。又若女人恶性者。夫诵加持之即性改柔善。又若夫恶性者。妻诵加持之和栴檀华粖令食。即相钦重。又若人渡水至中流深处。身力疲乏虑其沉没。心若忆念即得浅处。或加持枯树再生华叶。若加持枯池即水自瀰满。

复说陀罗尼曰。

娑(引)帝(引)阿迦致尾迦致补(补绀切)啰尼(二合)阿(引)誐帝(引)娑摩(引)呬帝(引)悉地娑三帝(引)三波那(引)赧曩谟(引)娑覩(二合)阿左里阿赧

此陀罗尼我于往昔。为极怒持明王时之所宣说。若人常受持者。当获吉祥胜事。若人持诵成先行已取毕钵罗华尾孕(二合)摩菓藏粖。后用酥蜜和然。加持乳汁同服。后持诵七昼夜得大聪明。若以虎及獯狐猫儿猪等。各取眼睛为粖。等分合和作丸。加持内于鼻中当得隐身。若以微苦根药。与乳蜜同和。加持食之得颜貌不老。或于尸林或独树下或四衢道。如是之处不食持诵。若获成就当得空中行住。亦可游于欲色天界。若得剑成就而为最上。若于海岸及大河岸。常食乳汁或肉汁。持诵十箇月。日日相应身心不退。必获海中河中异宝。若于山上有龙处。常食菉豆及酥持诵。得龙送珠金。若于忧昙钵树下持诵。常乞食诵不间断。至成就咒酥。须臾间成水。服之得解世间种种之法。若以土捏作师子加持。若得成就乘之可往天界。如是诸法一一修行。若求成就者。得先行圆满已。依法复诵八千遍必获悉地。

尔时世尊说是持明藏八大总持王已。告阿难言。此秘密法汝善受持。使于未来流传不断。令修行者与诸众生作大利益。时彼阿难受佛教勅。欢喜踊跃作礼而退。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


上篇:百千印陀罗尼经

下篇:佛说圣大总持王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密教部目录

阿弥陀经要解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一字佛顶轮王经

一字佛顶轮王经卷第一 大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序品...

佛说灌顶经

佛说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卷第一 东晋天竺三藏...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

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

佛说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

佛说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 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

【注音版】法华经安乐行义

法华经安乐行义...

佛藏经

佛藏经卷上(奉入龙华经一名选择诸法) 姚秦龟兹三藏鸠...

【注音版】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信力入印法门经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归命一...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

佛说须达经

佛说须达经 萧齐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诸德福田经

佛说诸德福田经 西晋沙门法立、法炬共译 闻如是: 一...

【注音版】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三十五佛名礼忏章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三十五佛名礼忏章...

正讹集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千佛衣 近世袈裟上遍绣诸佛,...

优波鞠多尊者的出家因缘

(上) 佛住止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当时国内有一梵...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当历练

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

北宋宰相张商英的学佛奇缘

张商英是一位宰相,他信佛的经历有点奇特。他原来对佛...

三季人的故事

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

给祖先和亲人烧纸钱,能利益到他们吗

问: 给祖先和过世的亲人烧纸钱,能利益到他吗? 智慧...

大安法师:犯戒后如果不能往生是否就要下三恶道

问: 众生在没有皈依前,由于迷了心性,犯了杀、盗、...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

供养沙门狗得餐,转生王女见心欢

中印度佛法盛行的时候,有一位虔诚的居士,每天发心供...

几种不孝习气的养成

颜光衷说天底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呢?纵然有不孝的人,说...

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佛虽然出现世间了,佛本身没有去度化众生,而是变化一...

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文钞原文: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