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未审定取何文。以印后学。

答。成佛之旨且非时劫。迟速之教。属在权宜。故起信论明。为勇勐众生。成佛在于一念。为懈怠者。得果须满三祇。但形教迹之言。尽成方便。楞严经钞云。劫者。是时分义。而有成住坏空。皆由众生。妄见所感。且妄见动。外感风轮。由爱发故。外感水轮。由坚执心。外感地轮。由研求懆故。外感火轮。由四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见六尘。见六尘故。有时分。若了无明根本一念妄心。则知从心所生三界。毕竟无有。且时因境立。境尚本空。时自无体。何须更论劫数多少。但一念断无明。何假更历僧祇。是以首楞严经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又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故知长短之劫。由一念来。三乘趣果。并是梦中。说悟时事。皆无多劫耳。所以法华经。演半日为五十小劫。维摩经。演七日为一劫。又如涅槃经云。屠儿广额。日杀千羊。后发心已。佛言。于贤劫中成佛。诸大菩萨。及阿罗汉疑云。我等成佛即远劫。广额何故成佛在先。佛言。欲得早成者。即与早。欲得远成者。即与远。若顿见真性。即一念成佛。故知利钝不同。迟速在我。可验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矣。以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作。一切境界。皆因动念。念若不生。境本无体。返穷动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时无失。悟时无得。以无住真心。不增减故。如首楞严经云。佛言。富楼那。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来。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古释云。头无得失者。头喻真性。无明迷时。性亦不失。无明歇时。亦不别得。歇即菩提者。但悟本体。五现量识。一切万行。皆悉具足。即是菩提。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又顿从渐得名。俱称方便。古释云。若据说顿。亦是方便。若云渐顿俱是。亦谤于佛。俱不是。亦谤于佛。是以本觉体上。离顿渐。离言说。何处有顿渐名字。第六识动。有分别。不动。即等周法界。五现量识等。一一根皆遍法界。眼见色时。色不可得。元来等法界。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知世间一切诸相。本来常任。何行位能知。唯佛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为众生迷不知。故说。若知。不俟更说。方知有说皆属方便。

问。即自心成佛者。还立他佛不。若决定不立。则无诸佛之所威神建立。加被护念等。便成断见。

答以自心性。遍一切处故。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唯是一心。众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见自佛。亦见他佛。何者。虽见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铸出故。亦不坏他佛。以于彼本质上。虽变起他佛之形。即是自相分故。变与不变。皆是一心。所以因众生迷悟二心。有见不见自他之理。若约真性。迷悟何从。自他俱泯。以法身无形。无自他相见之相。古德云。迷有二种。一心外取境。生想违理。故不能见无相之佛。二取内蕴相。不了性故。不见心佛。悟有二种。一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现。则见舍那身。称于法性。无内外也。二了蕴性相。则见自心之佛。与舍那非一非异。如天帝释不修天业。宫殿何以随身。转轮王不作王因。七宝无由聚集。唯凭自善。外感胜缘。是以华严经云。佛子。一切如来。同一体性。大智轮中。出生种种智慧光明。佛子。汝等应知。如来于一解脱味。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众生念言。此是如来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萨。不于佛所曾种善根。能得如来少分智慧。无有是处。但以诸佛威德力故。令诸众生见佛功德。而佛如来。无有分别。无成无坏。无有作者。亦无作法。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相。宝藏论云。夫所以真一无一而现不同。或有人念佛佛现。念僧僧现。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现于佛。乃至非僧非非僧。而现于僧。何以故。彼妄心。悕望现故。不觉自心所现。圣事缘起。一向为外境界。而有差别。实非佛法僧。而有异也。乃至譬如有人。于大冶边。自作模样。方圆自称。愿彼融金。流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则融金。虽成形像。其实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现于像。彼人念佛。亦复如是。大冶金。即喻如来法身。模样者。即喻众生希望。念融得佛故。以念佛和合缘。生起种种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谓非相。本无定相。何谓非非相。缘起诸相。然则法身。非现非非现。离性无性。非有非无。非心非意。不可以一切量度也。但彼凡夫随心而有。即生现佛想。一向谓彼心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言心外无佛。即为谤正法也。释曰。何谓非相。本无定相者。以因心所现。外相无体。从心感生。缘尽即灭。何相之有。故云本无定相。何谓非非相。缘起诸相者。既称无定。但随缘现。因缘和合。幻相不无。故云缘起诸相。若能不生分别。不执自他。内不执有而取诸蕴。外不执无而谤正法。则开眼合眼。举足下足。非见非非见。为真见佛矣。宝性论云。依佛义故。经云。佛告阿难。言。如来者。非可见法。是故眼识。不能得见故。依法义故。经云。所言法者。非可说事。以是故。非耳识所闻故。依僧义故。经云。所言僧者。名无为。是故不可身心供养。礼拜赞叹。故知三宝。如虚空相。非见闻之所及。则众生之心佛。度佛心之众生。若有一法对治。尽成邪见。故六祖云。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即是真度。

问。既心外无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有说化佛来迎。生诸净刹。

答。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

问。如上所说。真体则湛然不动。化则不来而来。正是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证自心是佛。

答。一是如来慈悲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令曾与佛有缘众生。念佛修观。集诸福智。种种万善。功德力以为因缘。则自心感现佛身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但是功德种子本愿之力。以所化众生。时机正合。令自心见佛来迎。则佛身湛然常寂。无有去来。众生识心。託佛本愿功德胜力。自心变化。有来有去。如面镜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里之质。不有不无。但是自心。非关佛化。则不来不去。约诸佛功德所云。有往有还。就众生心相所说。是知净业纯熟。目覩佛身。恶果将成。心现地狱。如福德之者。执砾成金。业贫之人。变金成砾。砾非金而金现。金非砾而砾生。金生但是心生。砾现唯从心现。转变是我。金砾何从。抱疑之徒。可晓斯旨。

问。如前剖析。理事分明。佛外无心。心外无佛。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门。

答。只为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驰求。若中下根。权令观佛色身。系缘麁念。以外显内。渐悟自心。若是上机。只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佛藏经云。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乃至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生。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着。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至无微细小念。何况麁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摄。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暗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华严经颂云。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又颂云。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提色。释云。诸佛菩提之色。即众生心性之光。以心无相故。菩提亦复然。所以文殊颂云。无色无形相。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又颂云。虚空无中边。诸佛心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华严入法界品中。德云比丘。入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乃至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之所欲乐。普见三世诸如来故。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心能普集无边业。庄严一切诸世间。了一切法皆是心。现身等彼众生数。入楞伽经偈云。佛及声闻身。辟支佛身等。复种种色身。但说是内心。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云。如来密藏法。谓一切智心。乃至是心为柱。不怯不弱。不羸不坏。无有懒堕。不背不舍。顺向是心。而觉了之。华手经云。一切诸法。如日明净。随所正观。皆入无际。释曰。一切诸法。皆是心光。无有瑕翳。故云如日明净。随所有法。能作斯观。无不入自心无际之际。又止观明。念佛三昧门者。当云何念。为复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佛所说尽者。是痴人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又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又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闻毗耶离国淫女人。名菴罗婆利。舍卫国有淫女人。名须曼那。王舍城淫女人。名忧钵罗槃那。有三人。各各闻人赞三女人。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着不舍。便于梦中。梦与从事。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于是往到跋陀婆罗菩萨所。问是事。跋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如是种种为此三人。方便巧说诸法空。是时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知人不来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又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当如是念佛。数数念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国。是名如相念。大方等大集经云。佛告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宝倚瑠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者。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如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又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见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其念。亦了无所有。空耳。是名佛印。无所贪。无所着。无所求。无所想。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可灭。无所败坏。道要道本。是印。二乘不能坏。何况魔耶。婆沙论。明。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相佛。得上势力。而不着色法二身。偈云。不贪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劝修者。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令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母。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碎大千地。及草木为尘。一尘为一佛刹。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况定心修习。如搆牛乳顷。况能成是三昧。故无量无边。又婆沙论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复胜上四番功德。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齆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故知不识自心是佛。反求他法者。背道修道。其过如是。即凡夫不达心宝。饮毒食于人天。二乘远离家珍。求除粪之佣直。故法华经云。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问。夫成佛门。若论修善。则有前后。若是性善。本一心平等。诸佛既有性恶。阐提亦有性善。既同一性。俱合成佛。云何阐提不成佛耶。

答。若言性佛。何人不等。若约修成。阐提未具。台教。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

答。阐提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得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若依他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赖耶识所熏。更能起善。阿赖耶。即是无记无明。善恶依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记无明。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还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耳。

问。若佛地断恶尽。作神通以恶化物者。此作意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何异。

答。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熏。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生。以有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名不常。若修性俱尽。则是断。不得为不断不常。阐提亦尔。性善不断。还生善根。如来性恶不断。还能起恶。而是解心无染。通达恶际即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行非道而通佛道。阐提染而不达。与此为异也。何谓不达。以不了无性故。是以善恶诸法。皆以无性为性。此性。即是佛性。即无住本。即法性故。此善恶性。不可断也。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即无住处。能遍一切处。即善恶性也。性无善恶。能生善恶。善恶可断。性不可断。善恶同以心性为性。若断性恶。则断心性。性不可断。所以阐提不断性善。纵堕三涂。性善不减。性恶不增。直至成佛。性善不增。性恶不减。此性即法身也。犹如明镜。本无好丑众像。能现一切好丑众像。像有增减。明净光体。不增不减也。镜本无像。故能现像。佛性无善恶。能现善恶。众生不得性。但得善恶。为善恶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坏。故地狱发佛界善。性恶不坏。故佛能现六趣恶。又性者。即是善恶等诸法之性。遍十方三世众生国土等。一切处。无有变异。不增不减。能现善恶凡圣垢净因果等。从性而起。故云性善性恶。若善恶等。即无定相。随缘搆习。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遇净缘即善。若因染缘即恶。从修而得。故名修善修恶。若论性善。不唯阐提。若论性恶。不唯诸佛。以是善恶诸法之性故。即一切众生。皆悉具有。一际平等。若觉了此性。即便成佛。故能示圣现凡。自在无碍。若论修善修恶。于上中下根。即不可定。随修成之厚薄。任力量之浅深。得世间报而六趣昇沉。成出世果而四圣高下。以不了善恶之性故。为善恶业之所拘。而不自在。若见性达道。何道不成。则法法标宗。尘尘契旨。岂唯善恶二法。而得自在耶。

问。三宝如虚空相。非见闻之所及者。教中云何说见道。又称见佛。

答。约本智发明。假称名见。非眼所覩。唯证乃知。离见非见。方名真见。涅槃经云。菩萨实无所见。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则一切法。是以法性无所有。菩萨则无所见。与法理会。假称为见。实非见也。真性湛然。非是见法。经云。不行见法。诸佛速与受记。则是离断常二边。即见自身清净。见身清净。即是见佛清净。乃至见一切法。悉皆清净。无非是佛。无非是法。以自心性无生。顺物遍一切处故。若一微尘不是佛者。则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门。唯堕能所之见。大集经云。梵天问海慧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见佛法不。梵天言。佛法非色。不可覩见。汝云何言了了见佛法耶。一切诸法。悉不可见。夫了了者。即是佛法。无有二相。是以来同水月。散若幻云。见犹梦形。闻如谷响。觉处即现。不从方来。迷处自无。不从此去。如圆觉经云。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般若假名论偈云。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然亦不能知。法性者。所谓空性。无生性。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见于此。名为见佛。经云。以见空性。名见如来。又法性之处。无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又经言。大王。一切法性。犹如虚空。等与众物。为所依止。而其体性。非是有物。亦非无物。能知此中。寂然无知。名为了知。名为知者。随俗言说。信解无生之福。多于宝施。如有颂言。若人持正法。及发菩提心。不如解于空。十六分之一。是以解第一义空。方成般若。见无生自性。始了圆宗。以真空不坏业果。尊卑宛然。不同但空不该诸有。如大涅槃经云。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义空。所以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故云离念之智。等虚空界。如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是时普明菩萨。则证入毗卢遮那如来金刚法藏三昧三摩地。令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同愿修持。入此性净真如法藏三昧真际观。云何应得修入此观。菩萨则当观照心地。觉用心智。唯照心性。细细观觉。觉照心体。见性无动。证觉不动。即能恒用。用观体智。见性清净。性自离念。离念无物。心等虚空。即证圣智。如如圣性。二俱澄寂。空同无体。性体虚静。则是名为菩萨证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际观门。故知法界性。即众生心性。众生心性。即虚空性。故大智度论云。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性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般若波罗蜜。释云。内空者。即内法。所谓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无我。无我所等。外空者。即外法。所谓外六入。色声香味触法。色空无我。无我所等。内外空者。即内外十二入。十二入中无我。无我所等。空空者。以空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破是三空。故名为空空。大空者。即十方空。东方无边。故名为大。亦一切处有。故名为大。第一义空者。第一义名诸法实相。不破不坏故。是诸法实相亦空。何以故。无受无着故。若诸法实相有者。应受应着。以无实故。不受不着。若受若着。即是虚诳。有为空。无为空者。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名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如虚空。

问曰。有为法。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空。此则可尔。无为法。非因缘生法。无破无坏。常若虚空。云何空。

答曰。若除有为。则无无为。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如有为空。无为亦空。以二事不异故。毕竟空者。一切法皆毕竟空。是毕竟空亦空。空无有法故。亦无虚实相待。复次毕竟空者。破一切法。令无遗余故。名毕竟空。若有少遗余。不名毕竟空。无始空者。如经中说。佛语诸比丘。众生无有始。无明覆爱所系。往来生死。始不可得。破是无始法故。名为无始空。散空者。散名别离相。如诸法和合故。有如车以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五阴和合因缘。故名为人。若离五阴。人不可得。性空者。诸法性常空。假来相续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热。止火停久。水则还冷。如经说。眼空无我。无我所。何以故。性自尔耳。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种相。总相。别相。是。二相空。故名为相空。总相者。如无常等。别相者。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一切诸法空者。一切法有好有丑。有内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为有。无自体。故空。无所得空者。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无所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无法。名法已灭。是灭无故。名无法空。有法空者。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有法。实性无故。名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者。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是为无法有法空。乃至云。离我我所故空。因缘和合生故空。无常苦空无我。故名为空。始终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为空。故知一切万法。皆从心现。悉无自体。尽称为空。所以云。若住此十八空门。当学般若。则未甞有一法。能出我之灵台智性矣。此十八空。下至有为世间五阴。上至无为第一义谛。收一切法。无不皆空。若不学般若。别尚余宗。体有而未达有原。穷空而不尽空理。须归宗镜。内照发明。则外无一法。更有遗余矣。又此是如空。非体是空。以真心无碍。映现万法。如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故。于真心中。能现一切。其所现一切。虽依心无体。照见五蕴皆空。然亦不着于空。能兴佛事。如华严经颂云。十方所有诸如来。了达诸法无有余。虽知一切皆空寂。而不于空起心念。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于法生分别。如是开悟诸群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问。法身之理。为复有法成。为复无法成。为复一法成。为复异法成。

答。本觉心宗。法身性地。口欲言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所以然者。说有则妙体虚玄。谈无则道无不在。言生则三界无物。云灭则一体常灵。言一则各任其形。说异则同归实相。是知不可以称量。不可以希冀。若开方便。欲晓疑情。则不有不无。非一非异。能超四句。方会一乘。

古德问云。若众生与诸佛同一心佛性。等有法身。则有二过。一众生悉当成佛。则众生界尽。二诸菩萨阙利他行。以无所化机故。

答。此所问难。并由妄见众生界故。妄起此难。不增不减经云。大邪见者。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于众生界。起增减见。经意则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佛界不增。众生界不减。故经云。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众生法身。义一名异。解云。况众生界。如虚空界。设如一鸟。飞于虚空。从西向东。经百千年。终不得说东近西远。何以故。虚空无分剂故。亦不得云总不飞行。以功不虚故。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非有灭度。令有终尽。非无终尽。有不灭度。故众生界。甚深广大。唯是如来智所知境。不可辄以狂心限量斟酌。起增减见。且如虚空界。虽无分剂。不碍鸟飞。类众生界。虽不可尽。不妨灭度。但不起增减之见。去取之情。则智翼高翔。真空无滞。如华严疏释。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者。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而证入。是以太虚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虚。太虚不分别众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别如来。是如来者。不分别我法。二普遍喻中。妙观察智。无不遍知。即普遍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经颂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此即体遍。悉了世间诸妄想。此约知遍。又云。得一切法量等心。此约证遍。智性全同于色性故。此约理遍。云何遍入。不坏能所。有证知故。经颂云。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由随于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是以虚空遍入国土。国土不遍入虚空。有国土处。必有虚空。有虚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于国土。平等随入。国土之于虚空。自有彼此。虚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佛智必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佛智之于三世。平等随入。三世之于佛智。自有始终。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二。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举一全收。普遍亦然。三世间圆融。则言思道断。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大集经云。文殊言。世尊。如来若坐菩提树下。如来世尊则有二相。一者如来。二菩提树。如来世尊已离二相。佛言。善男子。菩提众生。一切法性。等无差别。一味一性。如来坐于菩提树下。见如是法。是故名为逮得菩提。我都不见离菩提外。别有一法。见一切法。皆悉平等。而是平等。不入于数。是故平等。名为无碍。又此法门。举一则法界全收。如举眼为门。诸根相好。及佛刹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现。乃至六根。一尘一毛中现。亦如是。如云毗卢遮那身中。具足三道六趣众生等。此则一身含一切身。又一身遍一切身。即入重重。包遍无碍。如华严经颂云。有一坚密身。一切尘中见。无生亦无相。普现于诸国。

宗镜录卷第十七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 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

明佛法根本碑

明佛法根本碑 大兴善寺大曼拏攞阿阇梨三藏智慧论述 佛...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 南岳沙门法照于上...

佛说小道地经

小道地经 后汉天竺三藏支曜译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注音版】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碧岩录序 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

【注音版】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谛义有十重。  第一标大...

佛说意经

佛说意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婆...

佛说作佛形像经

佛说作佛形像经 阙译人名出后汉录 佛至拘盐惟国。有诸...

【注音版】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

冤冤相报,给子孙留下祸患

做善事的人,不仅他的宗族亲戚爱戴他,朋友乡党尊敬他...

行住坐卧把持一句佛号

我们打的是佛七。就是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行、住...

行菩萨道必有护法神拥护

行至村中,忽遇一男子,手执文明棍,一见我面,碰统两...

诚实的商人

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

释迦古佛示现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在娑婆世界这一期的示现中,他...

堕胎杀生的因果公案

堕胎是杀生恶行,以事、意乐、加行、究竟衡量,事是胎...

圣严法师《用平常心应试》

每年到了夏天,就是升学考试、求职考试等最热门的季节...

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

造邪淫业将会堕入三恶趣中,业重者感生于近边地狱的铁...

一切又回到起点

有两个男人,一个富可敌国,但身体羸弱,另一个身强力...

能够这样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修行人要求一生事办,疾出生死,只有念佛法门。因为念...

大安法师: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和悔恨心

问: 如何放下多年来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大安法师答:...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