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心诫观法

唐 终南山沙门 释道宣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净心诫观法序

宋·余杭郡沙门 释元照述

太近至易,无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觉。其体明莹,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诸法。其犹宝鉴,因明而像生;又若长川,缘澄而波动。谓心异物,为物转心,吸揽尘缘,积成劳结。沦历诸有,沉屈己灵,余趣无知,人伦鲜学。纵令听习,多堕邪痴,奔逐名闻,封着知解。至有江南江北走觅菩提,曲见邪心,未尝正直。野猿腾跃,家犬迟回。

劳我圣师,提耳垂诲,曲留妙药,的指病根。囊括两乘,津通万行。托彼亲度,用表弘慈,嘱使窃窥,特彰秘胜。深诃讲论,苦勉修治。

然古德传通,双弘教观。诸部则以教开解,斯文乃以观示修。既非无目而游,岂是数他之宝?须信从真起妄,举体现前,达妄即真,不从他得。净心之要,览者宜知!

敬礼三宝藏 萨婆若法身

随力诫初学 惟圣哀愍听

时在随州兴唐伽蓝,夏安居,撰令送泰山灵岩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左:

释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校量篇第四

自庆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诳佛篇第九   造过篇第十

解脱篇第十一 食缘篇第十二

流转篇第十三 不动篇第十四

过患篇第十五 心浊篇第十六

二报篇第十七 结使篇第十八

缘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第二十

相资篇第二十一 因果篇第二十二

止劫篇第二十三 二谛篇第二十四

心行篇第二十五 菩提篇第二十六

教化篇第二十七 佛性篇第二十八

福田篇第二十九 受持篇第三十

“净心诫观法”五字——释名篇第一

“净心”者,于汝现行烦恼诸部过患,教修对治,令汝即时随分解脱,垢染渐灭,心转明净,发生定慧,起于大乘清净信心,趣向菩提种性住处。以今微因,后感当果。是故教汝察病对治,兴隆功业,修入信境,成决定根力。其三贤十圣,无垢妙觉,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闻影像粗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今唯使汝净除业镜客尘曀等,见汝身中少分佛性,汝可饮服般若甘露,洗荡盖缠,渐显净心。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有此义故,名为净心。

以下诸篇,治过虽别,同名净心。

“诫”者,令汝识知对治初门,先除粗染根本恶业。知病知药,守心慎口,励己修道,离过患,故名“诫”。

“观”者,察义,观察此诫与佛法相应不相应,及障道过患。名字句偈,审谛思量,如实解心,得诫本意。又能随顺止、观二门。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长一切禅支道品,故名“观”。

“法”者,即此诫文,首轴次第,殷勤晓示。欲使禁断烦恼,止诸恶业,加行胜进,住不退心,故名为“法”。下诸篇中,皆有此“净心诫观法”五义,当须知之。

诫观序宗法第二

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强,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差。披戒定铠,摧心魔贼。

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骄,因财生吝,骄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偈曰: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  诫汝断贪着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镬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

五妄想者,如除刺树,先断其根,故修五停。观息五过,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观。因修此观,现恼不行,得小解脱。所由之处,戒定调柔,渐证神通,名大解脱。十障灭尽,名真解脱。莫不因今五停观法。如是修入,名为净心。

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观不净  背舍得解脱  欲竭即得定

若当逐讲论  念欲转炽盛  是即非对治  下道入险径

自知嗔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仪

若当逐讲论  非治徒劳疲  贪嗔更增长  重被烦恼羁

自知愚痴多  谛观十二因  始悟轮回苦  了知无我人

若当逐讲论  见诤终日喧  放本求枝叶  不能拔断根

自知我慢多  谛观十八界  方得无人解  吾我病即瘥

若当逐讲论  反益三途债  计我常求胜  名利自杻械

自知乱想多  常数出入息  觉观渐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当逐讲论  喧尘未能息  递互相是非  何时灭事识

此是毗昙中七方便法,五停观成,名第一方便。自余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观行成就,得须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观。偈曰:

何因说五停  复不逐讲经  抱疾说药方  只欲取声名

凡夫贪利养  无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观  决定修道成

何故令修五停观法,止逐讲论?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对治粗重烦恼;二者,见解法义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仪,五篇净戒,悉皆破尽。见他持戒,复起憎谤,唯贪财色,嗔恼斗诤,悭嫉骄慢,无惭无愧,身坏命终,必堕地狱畜生饿鬼,经历多劫。当观此事,现前验知,故修五停,止过起道。顺佛教故,名为净心。

偈曰:

贪如豺狼性  嗔如恶龙心  坏法故毁禁  污戒犯奸淫

识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业心无悔  命过就刀林

堕大无间狱  佛性历劫沉  如职除名罚  失势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啖人食骄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财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卧好床褥  云何破戒业  受他礼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称扬赞  若犯此五事  诸天共悲叹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圣教万差,为根性不同,病药众多。愚者致惑,虽用功力,非正对治,妄贪名利,更增尘垢。是以先修五停,后学讲论,知道次第,名为净心。

偈曰:

世人习多闻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诤竞起纷纭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资熏  净命如迦叶  勿得同六群

诫观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凡夫解义,皆因听学。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净财,食啖俗馔,无羞无耻。知而故犯,不畏后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净禁戒,后方听经。汝用五诫,得名净心。古者大德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然文者当体即义,何须人语?今时愚人,竟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着文字?法离文字,言语断故。《大集经》曰: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嗔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如是审察,名为净心。

偈曰:

敷演说法师  二种升高座  一者福无量  二者离罪过

慈心成就人  法施胜财货  嗔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卧

有漏为基堵  无明作根本  解经不除毒  法师自伤损

贼心求名利  匆匆未思忖  婴孩欲登梯  先须戒足稳

学士聪明者  举动多轻躁  或有错解义  邪见复颠倒

是故定治动  七觉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种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时  唯教修出离  习善莫生足  少恶即远避

念念观无常  勤修真对治  寂虑学禅那  何须着文字

何因世尊在世时,悉得圣道,及生天中?依次而学,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习戒,夜则修定,摄心守境。安处林野,不畜余食。少欲惭愧,一心谛观无常不净。离诸调戏,意不散乱。举动进止,恒令净洁。无恶姿容,先意问讯。以是善缘,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学者,名为净心。

偈曰:

正法证道时  净法调众生  随事秉羯磨  除垢获三明

像法尽至末  羯磨废不行  虽复似和合  集则起斗诤

凡是诸经律  甘露亦毒药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发作

知法不向心  解经行转薄  弃舍戒定业  文字处起着

所以韵句撰  读时心欢乐  静坐好思量  观察自忖度

何缘重颂偈  文少义广博  依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恶

或见他毁骂  轻贱心漠漠  此约大乘教  与理不违错

诫观六难自庆修道法第五

一者,万类之中,人身难得。如《提谓经》说:今得人身,难于龟木。

二者,虽得人身,中国难生。此土即当边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经律。

三者,虽有正法,信乐复难。今随力信,不敢疑谤。

四者,人身难具,今受男形,根无残缺,相貌成就。

五者,虽具男形,六根无缺。五欲缠染,出家甚难。今得割爱出家修道,披着佛衣,受佛净戒。

六者,虽受禁戒,随戒甚难。汝可于戒律中,尊重爱乐,惭愧慎护。

于此六事,若不观察,即便放逸,深障圣道。既超六难,常应喜庆。难得已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为净心。

偈曰:

世有六种难  难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学大乘  问即须知处  受他檀越食  饱腹无智虑

无智长贪嗔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毁戒足  命终生四趣

诫观世相如梦  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云何方便,能令众生离苦出世?但愚人贪爱,我即不贪。何者是名世愚贪爱?所谓官荣封赏,车马库藏,台观园林,彩女音乐,上服美馔,游戏射猎,宴会倡伎,嫁娶宾席,恃怙族姓,追朋逐势,三军列阵,前锋精锐,谋策将略,果毅伤杀,平殄除荡,快意适情,攻城破栅,收缚簿敛,刀笔豪侠,意志建立,俗艺医方,工巧居积,摄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众多世务,无量杀害,饮酒啖肉,斗诤胜负,怨仇热恼,悲喜安危,吉凶祸福,能于此中悉舍离者,名真修道出世人也。众生迷倒,于此世事,谓是真法。不知无数劫来,生死大苦,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恒河沙劫,受大烧煮。虽遭此苦,仍于生死贪着无厌,迭相承习,迷惑尘境。皆由未值善导,未闻正法。汝今既闻,如闻修学,名为净心。

偈曰:

凡夫狂痴性  所见常不正  资养三毒身  贪嗔转增盛

未观尸秽形  持粪如行屏  常游违顺境  诈伪起谄佞

实无常我乐  妄见常我净  罪业颠倒故  恒游诸险径

智者如实解  慧命心决定  观世如梦幻  穷真道成圣

诫观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僧尼破戒者,所谓畜养奴婢僮仆,牛驴车乘,田宅种植,园林华果,金银粟白,屏风毡被,好枕细席,箱柜盆瓮,铜器盘碗,上好三衣,牙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库碓磨,脂面药酒,杂鲑酱醋,异种口味。王公贵重,多人顾识。生缘富贵,数过亲旧,饷送吊问,申诉衙府,身为众首。门徒强盛,讲说相难。好喜音乐,常居一寺。评量僧事,迭相摈罚,借问旱潦、丰俭、盗贼、水火、毒兽之事。经过酒店、市缠、屠脍、猎射之家,亲友妇女,琴瑟诗赋,围棋双陆。读外书典,高语大笑。嫌恨诤竟,饮酒食肉。绫罗衣服,五色鲜明。勤剃须发,爪利如锋。畜八不净,财宝富足。于此等事,贪求爱着,积聚不离,名真破戒。经曰:此等比丘名秃居士,名披袈裟贼,名秃猎师,名三途人,名无羞人,名一阐提,名谤三宝,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种子,名障圣道。远离此等十种恶名,即为净心。

偈曰:

可怪凡夫人  积聚贪嗔痴  破戒无羞耻  轻贱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种植涉艰辛  教他多布施  自舍若抽筋

傲慢善知识  恃怙脓血身  放逸着五欲  何时出苦津

衣贪五色服  食贪常饱肚  舍静入愦闹  经戒未曾睹

拔草复掘地  溉灌治园圃  生业过俗人  瓮柜居三五

唯忧财不足  锁门牢闭户  高声大语笑  谄慢心未普

毁犯四重禁  抵突凶如虎  身坏永沉沦  罪毕生夷虏

可念众生犯  痴暗无慧光  但贪目前利  不见当来殃

出家望静乐  返为驰逐忙  抱财忽命终  道俗竟分张

恶性如蛇蝎  恶贪如豺狼  剃头无实德  高容返自伤

隐罪求名闻  不畏利养疮  白衣修戒施  寿尽生天堂

沙门倒悭惜  不观空无常  唯知造恶业  触事皆面墙

破戒违律仪  无惭故覆藏  我作还我受  三途遣谁当

虽无我人法  善恶亦不亡  三界轮回苦  六道生死长

如是诸恶过  谨慎好思量  愿断相续因  持心如金刚

定水洗烦恼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处见西方

诫观外现威仪  内起邪命法第八

邪命者,所谓净治住处,严饰道场,罗列幡华及诸道具。数为洗剃,常带袈裟,覆膞靴履,威仪齐整,缓行直进,下声软语。或复静默,闭目低头,衣钵随身,执着律相。然其内心常求名利,望他请唤,恭敬尊重。进戒度人,强为师首。处在徒众,希他依止。设解经律,问时生难。性多嫌恨,恶眼视人,少见侵触,不受其忏。口若发言,喜说讥刺,嫉他得利,如火烧心。情尘意垢,曾未除遣。虽坐绳床,起恶觉观,攀缘乱想,念世欲事,令夜恶梦,漏失不净。恶觉染意,熏本识藏,结恶业种。染能障净,生死不绝,轮回无际,受诸苦恼。三业不净,乖八圣道,外白里黑,顺八邪径,是名邪命,欺诳凡圣。如是观察,得名净心。

偈曰:

口诵无常经  身作有常计  求望他利养  合眼未观谛

三衣唯欲好  不肯着破弊  内心至粗犷  外相真似细

欺诳世间人  大悲为流涕  贤圣不赞叹  善神不扶卫

业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滞  虽有两个眼  复患一双曀

诫观取相恃善诳佛法第九

经曰:何者比丘名为诳佛?若言我修慈悲,彼人嗔恚。我能布施,某甲悭贪。我具净戒,彼人犯戒。我勤精进,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太愚。我今乐静,彼染愦闹。我修威仪,彼人轻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隐山绝粒,纳衣一食,常坐不卧,冢间树下。或讲经律,善解法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坚执是相,名为诳佛。何者修道,名不诳佛?若人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亦不生着,唯观世谛,虚妄颠倒,如幻如梦,无有一实。成此观门,修戒定慧精进,不恃己能,轻他无德,柔和质直,谦下无诤。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离相修者,名不诳佛。不诳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净智障,不着空有,名为净心。

偈曰:

八万四千法  对治多种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执相名诳佛  着我起见诤  比丘自沉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解门  法空资慧命  深观缘集故  证智更欢庆

诫观慢天惧人  屏处造过法第十

凡夫骄谄,威仪不恒,人前敛摄,名为谄诈。屏处造过,名为骄逸。所谓破诸戒仪,私饮盗食,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气出声,摩扪屏处,仰眠伏地,蹲踞支颊,走骤顾眄,吟咏歌啸。略要而言,故名骄谄。三业四仪,悉不如法。人前似人,屏处如鬼,一切天神,证知此过。身坏命终,生猕猴中,及鬼魅中。为犯戒仪,果报对至,不欺暗室,即其义也。何以故?大业之树,光明如镜。众生造业,于彼悉现。神天有二,一字同生,二字同名。人不见天,天常见人。业力持罪,不在昼夜,行者谨慎,屏露无差。大千世界,在佛毛孔,岂容屏过,贤圣不知?是故菩萨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汝应修集,威仪庠序,屏露二处,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亏仁范。如是持行,名为净心。

偈曰:

贤圣出三界  常游三界境  观诸众生业  如形对日影

智者慎威仪  持戒心勇猛  屏处无阙失  四念坚固秉

观身如毒蛇  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  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已悔  终不盖疵瘕  藏过婴恶名  地狱受铁叉

苦哉末法时  比丘比丘尼  剃发虽改服  犹守贪嗔痴

假名优婆塞  谀谄优婆夷  名中唤五戒  实未具一支

口常诵药方  心病不肯治  恶业覆障故  邪命求余资

身见执着我  不觉即分离  亦不观五阴  气息若悬丝

人前粗敛摄  屏处逾须弥  唯惧人怪笑  不畏天证知

欲醉狂情发  行坐染心思  缠绵破重戒  命终堕阿鼻

地狱经一劫  劫尽更复移  此苦难堪忍  屏处最慎之

为造狂业故  诸佛发大悲  犯欲须臾乐  受苦无量时

经曰人从生  即有二种天  昼夜与身俱  共人同受年

一念为善恶  了了皆现前  恶多天减算  善强命长延

毗卢遮那佛  身界广无边  于一毛孔中  容受三大千

性照圆明彻  含生上福田  以众屏多过  无缘起慈怜

诫观女人十恶  如实厌离解脱法第十一

女人十恶者,具说难穷,今略言之,令生厌离。一者,贪淫,无量无厌。经云:十方国土,有女人处,即有地狱。一切障道,此为是苦。女人欲男,如海吞流,百千万劫,毕竟不满。得一望一,心意狂乱。见可意男,悉愿与交。犹火纳薪,多益多炽。昼夜行坐,无忘欲时。受五道身,皆女形摄。先际已来,女根未转,彻穷劫世,不免女身。故名贪欲无厌。

二者,嫉妒,心如毒蛇。家有妇类,悉生憎垢,口似相亲,心如冤家。若同夫婿,更相规命,或作符厌,解奏毒药,或雇人杀害,或截支节,或毁面目,或削衣食,鞭打骂辱,方便除他,欲得独立,故名嫉妒。

三者,谄曲诈亲,凡见人时,未语先笑。口云忆念,心怀嫌恨。对于夫婿,思他男子,愿夫远行,或愿早死,或与外人多种谋计。及见夫时,谄媚附近,身向心背,名为诈亲。

四者,放逸。但念彩衣装粉钗钏,修治面目,望他爱念,耽着五欲,不避亲疏,不畏后世畜生饿鬼,名为放逸。

五者,口多恶业,出言虚诳,实情难得,凡所论说,虚多实少。喜道鄙弊秽恶之语。母女姊妹,不相避忌,两舌斗乱,传送消息。数作咒誓,不畏殃报,屏骂尊长,穷逐诤讼,是名口多恶业。

六者,厌背夫主。若见端正男子,无羞追逐,或遣信逼,或自身往,坐卧不安,休废生业。或结成病,或时托病。屏处饮啖,人前不餐。夫婿辛苦,勤劳得财,割减偷窃,供给傍夫,共作谋计,规欲杀害。见夫即嗔,冤家无异,是名厌背夫主。

七者,一切女人多怀谄曲,实情难得。所以女人奸险,性器难量,虽与对面共言,心隔千里之外。皆为贪求世利,性逐浇浮。言是返引为非,指虚翻将为实,颠倒常理,每事多端。向背有无,情随冷热。或凭势要,或党亲知。或因财色相诬,或诤名位而起谤。是以口如脂膏,心若锥刀。

八者,贪财,不顾恩义。父母养育,劬劳难报,及嫁得夫,弃忘恩德。规父母物,润益夫家。多得便喜,不称便恨。父母饥寒,无心供给,是名贪财不顾恩义。

九者,欲火烧心。不耻父母,不惧刀杖。或未嫁妊身,或奔逐他逃,或拘引他人向家造过,耻辱父母,败乱宗亲。出嫁已后,复叛夫婿,夫亡未几,更思后嫁。男女成人,犹弃改出。心迷欲醉,不避羞耻。女人过患,穷劫难尽,故名欲火烧心。

十者,女身臭恶。不净常流,春夏热时,虫血杂下。经云:女根之中二万淫虫,形如臂钏,细若秋毫,腥臊臭秽。私堕胎孕,怀妊产生,污秽狼藉,善神见闻,悉皆舍去。恶鬼魍魉,数来侵扰。如是鄙弊,愚人犹贪,弃舍念处,破佛净戒。死入狱中畜生饿鬼,长劫受苦,无解脱时,是名女人十种恶业。能观能远,名为净心。

偈曰:

四百四种病  宿食为根本  三途八难苦  女人为根本

生死无数劫  贪爱为根本  贤圣解脱乐  离欲为根本

四蛇成身界  颠倒想为心  脓血遍九窍  净想起贪淫

顺情称快乐  不信堕刀林  报生猪狗道  由前贪爱深

一切女人性  少实多谄曲  不念臭秽身  坐卧思念欲

邪视他男子  情喜相逼触  百千万亿劫  毕竟不满足

不羞惭父母  败损诸亲族  男少女多者  家衰数被辱

女具十恶业  死入铁床狱  大锸刺女根  苦痛大嗥哭

地狱罪毕已  转入母猪腹  啖粪居圊厕  臭泥生溷虫

复被屠割苦  累劫罪难终  从畜入饿鬼  秽食恒不充

支节皆火燃  骸骨不消融  贪欲暂时乐  受报苦无穷

诫观檀越四事从苦缘起出生法第十二

损害生命名苦业,筋骨斯尽名苦缘。经曰:食者,从耕种锄刈,收治飏簸,窖藏运辇,舂磨炊爨,蒸煮料设,供给奉送。又种菜造墙,溉灌田园,营为酱醋。计一钵食,出一钵汗,汗在皮肉,即是其血。一食工力,出于作者一钵之血,况复一生,凡受几食,始从耕种,乃至入口,伤杀无数杂类小虫。是以佛戒日受一食,支持性命,寄过一生。衣服者,养蚕杀茧,取桑织络,染浣裁缝,众缘调度,无量辛苦。计上下衣资,凡杀几蚕,出几气力,蚕茧入汤,受几痛苦。是故佛教着粪扫衣,障弊陋质,冀得修道。房舍者,从起立墙壁,穿坑掘地,伤杀土虫,斫伐材木,伤林树虫。造砖瓦时,杀泥水虫,放火陶冶,杀柴草虫。作人苦力,施主费财,饮食众缘,劳损甚大,始成一房。是故行者依于冢树,草蓐自安。

念食是苦。节身而食。念衣杀命,着粪扫衣。念房舍卧具,从苦缘生。志乐头陀,三月一移。念四事难消,少欲知足。经云:受檀越食,如饥馑世,食子肉想。受施主衣,如热铁缠身。入房舍时,如入铁镬。受床坐时,如热铁床。宁破此身犹如微尘,不以破戒之身,受人供给。三途苦报,皆为爱衣贪食,乐好房舍。若破戒因缘,还偿施主。或作奴婢,鞭打驱策,或受畜生形,披毛带角,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负重力尽,起而复倒。虚受信施,乐不足言,及偿施主,苦过万倍。是故教汝知惭知愧,慎护后世,莫破戒受施,名为净心。

偈曰:

智者不贪食  贪食者无智  不念出粪苦  唯取人食利

自啖脑中涎  上盛向下弃  慧命断四食  行者不贪嗜

比丘不乐静  贪利受道具  追求心散乱  忽忽缘诸务

得一更望一  心规恒不住  宜应愧施主  臭身里破絮

劝观三脱门  离相自调御  少欲学知足  可依释子赋

诫观六道流转  受报无穷法第十三

三界众生,无始已来,造善恶业,皆熏本识,成业种子。净染合杂,数过尘算,受六道报,生死无边。从地狱出,生诸天中、人中、鬼神、畜生中。畜生者,先受蝎蠓蠕动形类,一日一夜,百死百生,千死万生,渐受大身,乃至摩竭鱼等,长十千由旬。脱畜生身,受修罗身,天上福尽,复生地狱饿鬼中。经云:鬼有百千万种,果报各别。六道人畜,各千万种,色命苦乐,质像好丑,千差万品,说难穷尽。

今言人道本业来处,经云:受形颜貌端正,为性净洁,诸天中来。皮肤粗弊,不喜修施,畜生中来。形色丑恶,瞪瞢少智,地狱中来。举动轻躁,猕猴中来。机捷调戏,妓儿中来。性多谄媚,鬼神中来。略而言之,广即难尽。一道之中,有恒河沙因果。受一蚁身,犹经多劫,况受余形,及余道中。是故生死不可穷尽。汝可谛观舍身命时,受大苦痛。受身生时,复大苦痛。如是苦痛,已经尘劫,已舍无数身,已受无边苦。愚者于中犹行放逸,汝可思之,勤求出离,专精策励,成无学果,证真解脱,快乐安隐。能如是观者,名为净心。

偈曰:

一切世人欲受乐  遣修乐因不肯作

愚人得乐谓常乐  不觉命终被减削

十五姿容言可爱  四十已去自疏索

纵使生天八万劫  不免无常堕沟壑

凡夫暂乐忘大苦  受大苦时复忘乐

所受苦乐皆空华  本来只是情迷错

迷解悟道获神通  永断生死名真乐

诫观八风力大  智者不动法第十四

何者为八?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一切众生,为八所动,不自安心,故名八风。何者动相?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嗔,誉谈即喜,逢苦怀戚,遇乐生逸,称赞情欢,讥刺抱恨。此之八法,能令痴凡动摇不安。毁誉声一,妄起二业,造三途因,报四趣果,波浪五道,成就十缠,永处樊笼,何时解脱?然十界者,缘和故生,性空故灭。体解生灭,即无嫌恨。恨风不起,罪火不燃。火不炽燃,心得清凉,无诸热恼。以无热恼故,名为净心。

偈曰:

愚人贪美食  憎恶腹内屎  见生竟爱染  薄贱老病死

毁誉同响声  嗔喜更互起  取相心高下  不识平等理

痴惑着音声  凡夫共如是  死生粪与食  经文遣相比

耳被虚声诳  神仙堕崖死  智者解真空  视听不相似

诫观身心相苦恼过患法第十五

身相者,六道异类,阴大假成,感现前果,酬过去因,故名身相。身相有八万四千种形,依正二报,各各差别。一人遍受尔许种身,已经无量阿僧祇劫。今诫观身,唯及人道。一人有九万九千毛孔,八百种风,出入其中。八万户虫,遍身充满。四百四病,更互发动。三百六十骨节,迭相依持。百一十苦,无时不受。三十六种不净脓血,合成阴身。九孔漏疮,秽物流出。如上苦业,始成一人。贤圣舍离,如除恶病,故名观身。

心相者,一念之间,九十刹那,生住异灭,犹如电光。尘起识生,贪境招报。经云:贪欲心有二万一千,嗔恚心有二万一千,愚痴心有二万一千,等分心有二万一千,合有八万四千尘劳,一百八种烦恼,五百四十种受有,九十八种使。故名观心。若入安般观法,心所渐息,乃至九次第定,还归一真清净心中。此清净心,名为佛性,名真常法身。无心之心,无相之相,如是观察,名为净心。

偈曰:

废缘托净境  正命自养身  谛观虚空心  随分得解脱

贪嗔若欲起  观空以止遏  河沙烦恼根  定力能断割

专定不修智  小乘非大慧  虽复苦身行  徒自历年岁

定慧平等修  方知佛性体  直至大涅槃  何况世间谛

诫观诈善扬名  口清心浊法第十六

圣贤密行,内智外愚,凡夫狂痴,内愚外智。未有戒定,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养。隐匿垢过,外显清白,常向道俗,说己功德。经云:此是无刀大贼,罪于劫掠,诳诈犯重,堕三恶道。诈善之人,具足五业:一者天神不护,证知缺戒受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贼,扫其脚迹。三者或于现世得大衰恼。四者常不值佛,生邪见家。五者自欺亦欺诳他,自受苦报,施主无果。是为五业。是以诫汝,推直于人,引曲向己,秘善阴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如金玉,不用他知,恶如粪土,不须藏覆。粪土之法,贵在早除。细货宝物,默然牢掌。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静,宁惧恶响。计我之人,欲得名利。察身无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离我即实,灭于空实,正入平等,能舍名利,是为净心。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汝心净,即佛土净,名为净心。

偈曰:

出家行非法  感得多衰恼  危苦随念丰  安乐称情少

天神不爱护  魔事数来扰  死时怀恐惧  长劫堕恶道

善德深密藏  其犹摩尼宝  过恶悉除灭  理同苗边草

真行不求名  戒定内明了  诈善覆藏恶  佛法中非好

谛观此诫文  系意开怀抱  一切障道因  忏悔更莫造

诫观众生各着  依正二报法第十七

三界众生,住着坚牢,为贪二报,障于解脱。非非想天,自谓涅槃,果报终极,怀增上慢,不逸三途。色界众生,贪着禅味,自谓安乐,更无过者。复念身光,宫殿明净,我果最胜。欲界众生,性多放逸,贪五欲乐,不觉无常,天福若尽,还归恶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起大骄慢,各恃我见,谓此人中,常乐我净,更无过者。畜生万类,巢居穴处,各爱寿命,不愿人天,不嫌己身,不希净土,此杂类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类,悉爱寿命,贪着住处,不觉身中同有佛性。然此诸身,无始已来,随业转换,无暂停时。汝可谛观,当起厌离,勤求方便,脱于生死依正二报,渐证法身,巍巍不动。至得如是觉悟,除诸疑惑,决定诚信,名为净心。

偈曰:

三界六趣中  无数种众生  形寿各差别  依正亦难明

今就人道修  对治随分行  观诸众生类  憎爱心不平

憎者欲相杀  爱即长痴盲  贪嗔更互起  身坏堕三坑

各贪爱危命  处险未知惊  造因不畏果  宁知死复生

菩萨以是故  欲令众生乐  众生烦恼垢  方便为除却

教观十八空  六尘莫取着  四倒及五欲  禁断更莫作

愚人贪现乐  不识当来恶  当来还是我  如何即疏薄

假使多身乐  一一填沟壑  为此求常住  解脱无明缚

诫观烦恼结使法第十八

一切生死障道苦业,皆因结使,如毗昙说,今略况言,令息觉观。结有十结,使通三界,九十八种。今恐文繁,少分喻说。结使者,阿梨耶藏,染分种子,名之为结。受六道果报,名之为使,使业发生,增有漏种。如贼居险,潜伏聚集,名之为结。持仗劫害,掠人财宝,名之为使。贪嗔性习,依真潜伏,还缘起发。能劫戒财,取着诸尘,害于智宝。刹那相续,追求如使。无对名结,外观名使。止虑名结,攀缘名使。系念名结,役心名使。为有结使,爱恚互生。由爱恚故,成取舍业。妄取舍故,痴翳转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开,名无明暗。暗心缘事,与颠倒相应,抱真常性,受生死苦,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未见正道,名为迷惑。无常常想,无乐乐想,无我见我,无净见净。如是狂错,皆因结使。如是结使,造颠倒业。

欲断结使,即修五停观法以对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脱门,观空离相,结使断除,身心寂静,故不起烦恼。烦恼灭处,名真解脱。解脱者,则大涅槃。欲起染心,当自挫辱,挫不令散,名为净心。

偈曰:

佛于波罗奈  三转厌离行  授与四谛法  为治烦恼病

永断生死根  成就智慧命  修禅断结使  照理心悬镜

调心唯柔软  持戒须弥硬  戒净不悔恨  布萨心喜庆

烦恼生结使  结使长烦恼  唯有禅定力  摧之如腐草

结使妄取舍  翳厚障见道  故修五停观  净心内明了

诫观十八界假缘生法第十九

何名十八界?身有六根,谓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谓色、声、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三六假合,名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诸业,长养任持,故名根。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云何名识?能了前境,妄起分别,名为识。然此根尘互相涉入,名十二入。假缘生起,无真实性。众生不达,谓内外入,有常乐我净,贪心热恼,坚着执取,迷惑昏谬,不信圣道,顺情生贪,违意起嗔。以此贪嗔,增长结使,此名凡夫以十八界。

学人十八界者,着三十二相,名贪色。愿闻说法,名贪声。愿上香供养,名贪香。愿证大乘理教诸法实相,名贪味。愿得清净法身,名贪触。愿成一切智,名贪法。于此缘修之中,有善贪、嗔、痴、慢。进求上地名贪,背舍劣行名嗔,情有向背名痴,见身证道名慢。故云学人十八界,义名智障,非有烦恼,非无烦恼。能知二种根尘,而炽燃修入平等大道无为法中,故名净心。

偈曰:

尘境虽如幻  见色起慈悲  发意离谄慢  不失四威仪

六尘行坌污  亦是行者师  除病不除法  七觉分修持

虽观文字空  要须遍读经  广寻圣者义  般若渐得成

虽观根尘空  和敬护人情  戒仪须具足  修德慎恶名

虽观诸行空  对尘修五停  贪痴结使断  寂灭心安宁

虽观三界空  择恶善须归  修行择觉分  离垢识是非

虽知三谛空  知谛义穷微  常依二谛说  与理不相违

十八界虽妄  出生于珍宝  观解缘和义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萨  不名无烦恼  金刚心灭后  然证无为道

诫观修习安那般那  假相观法第二十

夫坐禅要法当有十种:

一者,先托静处,远于水火、禽兽、音乐、八难土境,令心安隐。

二者,厚敷草蓐,中高边下。

三者,缓带衣裳,节食少饮。

四者,结跏趺坐,左手压右手,闭目合口,齿不相啮,端身平视。

五者,年少腹饱,当数出息。年老腹饥,当数入息。

六者,当观出息去鼻远近,入到何处,即知气色初粗后细,下至气海,上冲于顶。

七者,从第一息,数至第十,若未至十,缘于异想,还摄取心,更从一数。

八者,手掌之内置一明珠,系念观珠,心心相续,光明即现。

九者,如五停观,对治现行五种烦恼,随起随治,随分解脱,烦恼不行,令戒清净。以戒清净故,诸天欢喜,善神卫护。

十者,以修定故,举动审谛,心不卒暴,谦下柔和,忍辱无诤。以是功德,增长智慧。临命终时,他方菩萨,来迎神识,不遭苦患。诸天世人,所共称赞,生于净土,见佛闻法,永离三途,受解脱乐。自余诸法,如经所说,汝当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名为净心。

偈曰:

凡夫学道法  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  人重德能成  远众近静处  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  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  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  内智怀实货  头陀乐闲静  对修离懈惰

诫观善恶相资法第二十一

夫善者是诸恶之师,恶者是万善之资。经曰:众生能度佛,佛复度众生。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众生而成佛道。经曰:高原陆地,不生莲华。淤泥之中,出生华耳。又一切众生,皆因于佛而得解脱。言诸恶者,谓五逆十恶,犯四重八重禁,谤诸贤圣,破正法轮,一阐提等。菩萨于此将为福田。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于三途四趣,代诸众生受碎身等苦。软语引导,教令忏悔。慈心拔济,救令得乐。广开甘露,说微妙法,破彼恶业。善言诱示,令信十善,生人天处,复劝回向无上菩提。因是功德,菩萨道成,即名众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显。若无信力,闻思修等,诸佛菩萨虽具慈悲,无如之何。是故诫汝,凡是罪恶可贱众生,惟起哀愍,不应嗔骂,生下劣心。又见上行清净好人,不应偏重别请供养。何以故?善恶一如,性俱空故。于好丑色,二见平等。常观空寂,入三解脱门。含生之类,皆如幻化,不着诸相,名为净心。

偈曰:

欲得解脱乐  疏己常亲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河

若闻我与彼  便是分别魔  众生寿者见  贤圣共讥诃

法界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波

善门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萨陀伦  世号常啼泣

怜愍众生故  舍乐怀忧悒  护生成佛因  损生佛道涩

无财施贫厄  分食与减粒  若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诫观六道众生善恶因果法第二十二

造因感果,数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十八种:一者粗因果,二细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轻因果,六重因果,七明因果,八暗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十一延因果,十二促因果,十三愚因果,十四智因果,十五凡因果,十六圣因果,十七真因果,十八妄因果。

先举现果,后出其因。粗果者,地狱畜生饿鬼等故。细果者,无色界四阴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及大龙、金翅鸟、摩竭鱼等三由旬者,节级乃至八万四千由旬,及阿鼻地狱身等,善恶报差,大果所摄。小果者,下至翾飞蠕动,如小微尘,但动不能行故。轻果者,诸天报身,轻举飞行故,五通诸仙,紧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铁围山中,大蟒大兽,大海盲龙,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日月光,火珠身光等故。暗果者,如八大地狱,但闻忍苦声,目不见故。香果者,上界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闻者心悦,及依报处,宫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饿鬼,不净业鬼,人中臭物,无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竟即死,不得暂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众生中为导师故。凡果者,人天中未发道心故。圣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中五净居处故。真果者,三乘学人漏未尽故。妄果者,四大五阴,心缘集故。此等是六道中正果。

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对说:粗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恶,谤大乘正法一切贤圣,用三宝财物,杀发菩提心众生,破塔烧寺故。细因者修禅定业,外道邪命梵行故。大因者,修四无量心善因故,破三聚净戒恶因故。小因者,始脱地狱,入畜生道故。轻因者,净修梵行十善业缘故。重因者,损害三宝,一阐提行者故。明因者,施灯明烛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暗因者,毁他眼目,盗塔灯明,点灭经字,破人善业,污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庙,香木形像,香水灌像,沐浴洗僧,香华供养故。臭因者,触僧净食,啖辛入寺,畜养猪鸡,十恶业故。延因者,修不杀戒,及四空定邪正二业故。促因者,杀生余业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者,受持经律熏修般若故。凡因者,无明痴爱,贪五欲故。圣因者,戒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净故。盲因者,诸根对尘生识故。

论六道因果,唯佛知尽。今说少分,为除疑网。深信因果,汝可思量种诸善根,收纳善果。所行之善,皆回向无上菩提,成解脱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如是修习,谛知因果无漏,名为净心。

偈曰:

可愍罪众生  堕在无底坑  不知因果义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觉识  有眼犹名盲  真乐无心趣  妄色共相诤

今为除疑网  略指因果业  若能决定信  近三僧祇劫

以信因果故  常闻大乘法  应趣种性地  勇猛心勿怯

诫观行者善护戒财  尘贼止劫法第二十三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受生死苦。迷失圣道,障于常住清净法身,唯因识心贪取尘境。譬如家贫,智者教业,随教修业,渐多财宝。有六恶贼夜来劫夺,持仗扣门,临欲危害,财主即便牢下关钥,墙高堑深,遂免劫失,身安财固,无众苦恼。贫喻阐提,身无一善。智者教业,喻佛经律。渐多财宝,喻集福智。六贼喻六尘,夜喻无明,劫喻贪爱。持仗扣门,喻根对于尘。牢下关钥,喻修道人坚住四念及五停观。墙高喻善知识及毗尼正法,堑深喻深心弘誓,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戒,无缺无漏,诸佛欢喜,圣凡同赞。身安喻生善道人天净土,及大涅槃安隐快乐。财固喻持戒守心,行不退菩提,诸波罗蜜增长不失。法喻并显,汝宜知之。比丘破戒,堕三恶道,沉溺苦海者,皆由无善知识方便劝导,又不修习四念处法,五停观法等。汝可依戒,顺此教授,烦恼魔贼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门幻惑尘贼,莫令前入。系意观空,离我我所,如是修行,名为净心。

偈曰:

六尘如狂贼  贪尘声与色  妄情同恶马  牢加禅辔勒

欲入佛法海  坚修戒定德  当住三空门  心净乐静默

诫观世谛  第一义谛法第二十四

世谛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禄,籍曹婚姻,文武伎艺,墓陵碑绩,争勋竞封,取着空名。或为财色,不惜躯命,轻身为恶,更相杀戮。誉叹弓马,骄勇前锋,自谓丈夫猛略身手,或侵妻夺职,伤杀于人。枉法受求,苦毒非理,啖食生命。耳贪丝竹,昼夜放荡,不避亲疏,饮酒醉乱,斗打恶骂,迭相是非,或大怨仇。或逐财色,不虑艰阻,喜着色衣,食无时节。爱养臭秽脓血之身,不觉刹那念念生灭。老病既至,身坏命终,膀胀臭烂,虫出兽啖。神魂受报,生三恶道,百千万劫无解脱时,是名世谛。

第一义谛者,非贪上来虚妄等事,随顺菩提至无为道,不同世间生死出没待对,缘修非色至识,非眼至意,非念工夫,见闻觉知,非名句味。清净平等,犹如虚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义谛。能观世谛如幻化,谄诳痴凡,无有实性,毕竟于真常道中,作此解脱,故名为净心。

偈曰:

世法诳痴人  谓实起贪嗔  若知无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历生死  因爱取诸尘  若觉根尘空  性本是法身

贪爱名世谛  轮回十二因  除贪即出世  此句佛亲宣

第一义谛者  离相绝音声  所言平等者  假名平等名

寄言以表谛  故说一切经  方知阴法空  对治灭心形

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第二十五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

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

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

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

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

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着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

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

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

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

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途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  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告慈忍:已前二十五篇,对治诸垢烦恼业,净汝身心。心既净矣,名自利行。今更为汝略说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顺菩萨道,自他俱利,名为净心。自除垢染,名真净心。自利利他,名广大净心。

偈曰:

如鸟欲游空  长力养毛翅  菩萨欲利他  养德自先利

三慧随分明  然可授人智  净心功行立  彼此俱对治

诫观对发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夫发道心,如滴水寄海,虽复微鲜,水终不失。经云:一构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何以故?若修道时,百一十苦,悉堪忍之。所谓饥渴寒热,蚊虻蚤虱,恶风暴雨,四百四病,呵责骂辱,恶口诽谤,水火劫盗,毒虫猛兽,鞭打侵恼难忍之事,悉皆甘受,不见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修三空门。以是因缘故,至成佛果。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土无恼,佛道难成。于佛法中,若欲退心,当忆过去经无量劫,在地狱中受炽猛火、碎身等苦,无逃避处。人中苦者,百千万亿,不重于彼一瞬目顷。若不坚固勤行诸度,云何能尽生死大苦因缘?三途罪人,若为能救?若不能救众生,何名慈悲?既无慈悲,菩提分法,依何为本?若无根本,则远种性。是故菩萨愿尽后生,不破菩萨戒。声闻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别。

菩萨者,不染三界,不厌三界。求无为道,不住无为。常处生死,而无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烦恼尽故,业不系故。不厌三界,愍众生故,大慈悲故,求无为道故,欲自他利故,随顺大乘故。何故不住无为?摄正法故,摄众生故。何故常处生死?利行同事故,本愿无尽故,而非生死业种尽故,得大自在入解脱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着中流,离于中边,心不住边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应尔故。常观四谛十二因缘,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愿,建大乘志。常以四摄饶益众生,常修四无量心,怨亲平等。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万德,求无上菩提。为成十力无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劝,广恐文繁,能依此诫,名广大净心。

偈曰:

若发菩提心  动念起慈悲  求于无为道  身常处有为

四摄调众生  然可受三归  譬如大暗处  月轮放光晖

自未脱诸苦  先当救艰危  无缘修四等  饶益与除衰

逢一百十苦  甘忍未曾嗔  亦不见苦相  又不见我身

身苦二空俱  忍法亦复然  诸苦及人法  三相灭随真

菩萨不住道  随逐利益行  常处于三界  救济苦众生

迷道令见道  无明令得明  慧手持金錍  决膜疗群盲

灭者不永灭  生者不常生  生灭毕竟空  凡圣本来平

愿从今日后  乃成法界主  不起一欲心  贪染一切女

愿从今日后  乃至成佛道  于一切众生  不嫌不嗔恼

愿从今日后  乃至证真如  不起颠倒心  取着世六尘

愿从今日后  乃至无为岸  不起攀缘心  念诸恶觉观

今发菩提心  生生超八难  弘誓要期已  道心勿退散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既发道心,宜修万德,宗旨纲要,不过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已宣说。利他之法,今亦少言。

先垂慈悲,念三界苦,且就人道,化益众生。爱言软语,令其调顺。识信因果,归依三宝。量其根性,利钝广狭,授与诸乘阶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报,虽是有漏,堪受道化,从人天中,引入三乘无漏之境。或有众生我慢放逸,贪嗔炽盛,不敬三宝,谤无因果,定知此业必堕地狱、畜生、饿鬼。即用方便善巧之谈,悦可其心,令意欢喜。然后诱化示人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斋,使离三途,得人天果。若被骂打,灰土坌散,毁辱憎贱,悉能忍受,不生退悔。彼人知已,回心惭愧,受其教化。

或复出家,求无上道。学二乘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生厌悔,知有为过。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如实解了是名谛,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后因?苦有三种,苦苦、坏苦,此二粗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证解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须修道。道者,戒定慧等,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故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于正道,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虚妄知见故名识。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来往,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成,故名为受。于顺情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舍,故名为取。取已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定,感后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复生,终而复始,千万亿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缘。

次教十善,对治十恶:

人间短寿,杀生余报,欲得长命,慈心勿杀;

人间多病,食啖肉血,鞭打他人,二种余报,欲得康强,断食肉血,勿行楚挞;

人间贫穷,偷盗余报,欲得大富,竭情布施,断除贪吝;

人间卑贱,骄慢余报,欲得尊贵,当勤恭敬;

人间丑陋,嗔怒余报,欲得端正,忍前毁辱;

人间愚蒙,饮酒余报,欲得智明,读诵大乘;

人间贪淫,鬼畜余报,欲得梵行,常观欲过,禁断淫妷;

人间恶性,龙蛇余报,欲得调柔,和颜离诤,伏心远离,有过思悔,每自呵责;

人间邪见,谤法余报,欲得正法,近善知识。

此是十种正对治行。何因说余,不言正报?余者现见,即能起厌。地狱饿鬼,不现见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虽在目前,实见正报,痴人犹言天生供厨,疑非是业。

此之十事,人间恶重,教未信者,令心开解。恐堕三途,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诸快乐。傥佛出世,先度诸天,下劣之人,闻大乘实相空理,心惊迷闷。或起诽谤。是故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圣。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诸虫脓血,寒热饥渴,鞭打系缚,斩斫诛戮,忧悲嗥哭,苦恼臭秽,充满其中,有痴众生,乐着此坑,将为快乐。智者慈悲,不避艰险,入坑诱引,令使出离。千万亿言,既不从用,不信坑外更有胜处,唯谓此坑是常住法。尔时,智者内心思量,坑里秽恶,苦恼难居,我要化尽,然可出坑。于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辞劳倦。坑人嗔恨,反生诽谤,种种示导,都无出心。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诸苦不净喻五阴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众生难拔,喻坑下人天乘。已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

破相六波罗蜜缘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别说。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于形名,是为佛乘,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行灭,如江河万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缘修方便净法,亦复如是。汝当修集无缘慈悲,随力劝化,自劝劝他,于身命财,为大乘故,莫生吝惜。为一众生,经多年月,设多方便,说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乐。为多众生,亦复如是,是名利他教化众生。虽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为幻说法。若见我说,彼受我化,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即是魔心,生死之心,障碍之心,自缠缚心。汝但发起菩萨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经,始纬一丝,虽未成疋,非不贯摄。得其头绪,即是发趣起作之始,渐渐累功,自至端疋。

利他六度者,为除他恼,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慧等,亦复如是。先自行道,然后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恶行,教他作善。信用语者,无有是处。或口勤说十二部经方便善巧,种种譬喻,令人信解。或以身劝。自修万德一切善业,令他仿习。或以意劝,思念教导,作易解章句,布施众生,令他诵持,起正信解,名为利他。说法解释五乘,自成辩才,净于口业。善现威仪,恭敬礼拜,供养三宝,勤苦利他,自成相好,净于身业。若念众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济,净于意业,利他令众生净信,反资己身,成三真业。明知利他,还是自利,虽复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润。若化百千无数众生,智慧转增,渐成四辩,不同财施损减竭尽。说法之时,不念财食,是故世尊说法,未曾先说,后受供养。教化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巨海。以此利他之因,当成佛果。能如是学,名广大净心。

偈曰:

若见重愚痴  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  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  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  未信三世业

量根授法药  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  闻法反生嗔

如蚕吐丝茧  罪业复自缠  以不闻法故  常为爱网牵

一切真如门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  爱语令欢喜

菩萨同体悲  观他如我己  柔和善将护  似乳投于水

或时须多言  有时须寂默  知时名法师  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于心内  所为成法则

有用软语时  有时须粗犷  软根软语调  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  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悦勿使嗔  触情起毒心  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途苦  渐引归正真

为说四谛法  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  入理为谈论  破相十八空  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  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  顺教报佛恩

诫观佛性不一二  非有无  含中道  不着中法第二十八

既发道心,复自他利,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

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冰。众生佛性,本净如水,由觉观风,流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冰。欲显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消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

二者,如金在矿,粗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矿,戒定慧火,练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

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构取煎暖,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同愿救苦,不守自性。

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别,佛性是一。人别屋别,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冰冻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

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

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神持,方能存立。

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

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是为佛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

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汝能观解,名真净心。

偈曰:

一切诸众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  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  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  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  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  励己修八正

初发道意走觅道  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  一处静思顿止息  忽然醒悟觉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  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  自性本来包十方

诫观智差别  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观佛性,此是因相。次须观果,果是佛智。经云:满大千界众生智,不及一须陀洹智。世界须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罗汉智。世界阿罗汉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满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种性菩萨智。如是节级,不及一十地菩萨智。满十地菩萨智,不及如来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如来举足之事。是故汝当一心精进,求佛智慧。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施一世界凡夫众生,不及布施一须陀洹。布施世界须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节级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养一种性菩萨。节级乃至不如初地圣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诸三贤十圣,满足一劫,不及供养如来一食果报。何以故?如来有大智慧故,消诸天世人供养恭敬。智慧多故,消于多供。无一智慧,地上水叶尚不得消,何况人食?汝当领解诫之本意,修习净戒,莫令缺犯。以戒净故,易得禅定。定心清净,发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身。

一切种智,诸佛智力,今更略说:十方世界一时细雨,经多年月,一瞬眼顷,悉知滴数。十方江海,总知斛斗。十方铁围,须弥大地,普知斤两。法界刹土尔许尘数,或遍虚空界,众生心行,悉知善恶。一一众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于掌中,游行世界,帝释梵王不觉来去。十方水火,吸着口中,水不灭火,火不损口。若欲具说,不可穷尽。

如是神力,从五停观生,从三十七品生,从四无量心生,从六波罗蜜生,从大乘十地生。是名诸佛智力神力,从断财色,五停观生。因起已来,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诫始终说相。菩萨别行,前后阶位,如华严说。

汝可发起慈悲种子,布众生田。恭敬种子,置三宝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树,荫覆法界。十方华敷,结无上果。从发道心,毕至究竟,其间功用,悉名智障。到如来地,二障永尽。反望生死,如幻如梦,本无真实,诳惑痴人。唯佛正觉,故称遍知。汝今应取如来智海,勇猛修入,名决定净心。

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  不及须陀洹

世界须陀洹  议论共宣谈  见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  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别  不及如来身

布施节级圣  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  不及佛田最

是故汝当知  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  信者名净心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复别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

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于恶道。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诸余部帙,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随饮莫齰,静处披读,何劳他见。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证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謟误。

何故静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群分,愚智别类,方以类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己毁人。邪情怪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薄。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虚响,聪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途即至,终无免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实行罪重于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有过失。

世有难语、并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后生,专学此语。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难近。又复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

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少时即遍。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

凡经论诫,义有二种: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舆。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乘,智者呵责。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证圣。

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冒沾师首,愚于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余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


上篇:三国遗事

下篇:释迦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国清百录

国清百录序 隋沙门灌顶撰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禅源诸诠集都序

重刻禅源诠序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承杜顺...

佛说五蕴皆空经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论安乐净土义 释昙鸾撰 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

佛说末罗王经

佛说末罗王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注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佛名神咒...

【注音版】佛说八佛名号经

佛说八佛名号经...

文殊师利问经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 序品第一...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第一 宋四明东湖沙门 志...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

念佛动中修,要修到什么程度呢

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

海山长老谈净土法门的修行

2013年4月24日,海山长老安详示寂,世寿86岁。长老以弘...

【推荐】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

淫根在于心意识,非指身体器官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

人际关系的图解

...

世界四大干果之核桃

核桃,在国际市场上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

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错

这个地方讲如实不空义,这个讲作用。 中间无实性,是故...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

不经一番寒彻骨的磨练,一碰到困难就抵不住了

修行办道这件事,首先在发心上,如果要出家的话,就在...

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

一钵饭,佛都不能消受,唯有父母能消受

我们的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佛是出世间最大的福田...

【推荐】拖尸人的惭愧与忏悔

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