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宗的「一心不乱」

本幻法师  201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宗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净业行人常常见到的一个名词。原文出处,源自于《净土五经》之一的《佛说阿弥陀经》。佛于《阿弥陀经》中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那究竟何为一心不乱呢?蕅益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言:“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又说:“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由蕅益大师这一段文可以看出,一心不乱可分为两种,一为事一心不乱,一为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最低程度必须要伏惑,从伏惑一直到见思惑断尽,都可以算是事一心不乱。而理一心不乱就要破无明,见佛性。

往生极乐世界是否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呢?这一问题,在净土宗内部颇有争议。有人见净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师于《起精进七期示众》中说:“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

另外,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也曾讲过:“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由此,一些人便认为念佛只有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一观点,显然是不符合净土宗之本义的。按蕅益大师于《阿弥陀经要解》中的说法,只有断见思惑才能算的上一心不乱,最低程度也要伏住烦恼,不再起惑造业。但这桩事情对于一个凡夫来说,那是相当难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一末法时期,很多人修习五戒都觉得有不少难度,更何况是伏惑乃至断惑。

这也正如同印光大师说的:“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可见强调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根本不符合净土宗的教义。如果只有一心不乱才能往生,那净土宗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三根普被了。因为对于普通的修行人来说,要想真正达到一心不乱,那无疑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既然如此,为何净土宗的十祖和十二祖又要提倡一心不乱呢?这一点,很值得净业行人去仔细推敲。其实净土宗的第十祖和第十二祖,在文中并没有说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只是说:“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闻,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这段话显然是第十祖针对那些没有真正具备“信、愿、行”的人说的。这一类人虽然念佛,但是烦恼习气依然相当深重。有些人,念佛七的目标不是为求往生,而是为了邀功,以显示自己有修行,但实际上又没有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因此受到祖师的批评,说他们难以往生极乐世界。

并非说,念佛人达不到一心不乱,就都不能往生。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云:“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祖师并没有说达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有信愿又能达到一心不乱,对于往生净土的人来说,那自然是相当稳妥。但并不是没有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正如黄智海居士的《阿弥陀经白话解释》(此书,印光大师鉴定过)中说的:“一个人若是能够到一心不乱的地步,就决定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就是没有到一心不乱的地步,只要能够有切实的信心愿心,也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不过觉得吃力些。并且所生的品位,比了那一心不乱的人,要低得多了。”

求生净土,不是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其实关于这一点,历代祖师都曾经阐述过。宋朝天台宗知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言:“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

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九品,盖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伏惑入中三品,破惑则是上三品。按知礼大师这一判别,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去净土的人,则是中、上三品往生。而并不是所谓的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也不是伏惑方能往生。某些净土行人,强调只有伏惑才能往生,这显然不符合祖师的本义。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则沿袭了知礼大师的说法,也认为不必伏惑及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一点,从蕅益大师所著的《灵峰宗论》中可以看出。《灵峰宗论》中有一节,名为“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在这一节中,大师说到:“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近代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对于必须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净土的观点,是持以相当反对的态度。大师认为:“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郁智朗居士书》)

而关于《阿弥陀经》中所讲的一心不乱,印光大师认为这是针对利根机人说的,并不是佛经要一切人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印光大师说:“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一日七日,乃是举例之词,不可执定。若是等觉根性,一念即能不乱,何待一日。若是逆恶根性,毕生亦难一心,何况七日。王耕心混上中下根为一例,发而为论,深自矜夸,谓为发前人所未发,实为上违佛祖诚言,下启后进狂妄,令人不胜悲痛哀怜而莫之能止也。)”(此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所以,主张一心不乱或伏惑才能往生极乐,这一说法不符合净土宗的教义。如果在往生的前提下,一定要加上一心不乱或伏惑,那是将净土宗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最简易方便之处,给抹杀掉了,有违阿弥陀佛度生的本怀!

印祖云:“念佛人要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愿生西方。离信愿行三者,则无有是处。只要深信切愿,不必一心不乱,都可仗佛威力接引,往生西方。”(见《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所以,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宜遵循以上佛言祖语的教导,在深信切愿方面努力,在真实的念佛行持中用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边地疑城往生

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

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

舍报往生法是否可取?

问: 是否存在舍报往生法,即舍去当生快速求生净土,...

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

印祖教我们修学念佛法门的一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 有...

木师与画师

从前,北方有一位技艺巧妙的木师,用木头雕塑了一个相...

做点好事有点功德,但被这个吃掉了

在《正心地观经》中说,我们的心就是夜叉。为什么说心...

千念万念成就临终纯净的一念

忆佛、念佛是我们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要净念...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活着没有意思吗

刚才,来了位中年人。一进门,他就对我说:前几天,差...

工作的谋生不要违背慈悲

为了修习正命,你必须找到一个谋生的方法,而这个方法...

智者大师开示的十个忏法

智者大师在讲这个修习止观的方法,分成了十科,第一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

您听过回声吗?有一种回音壁,弧形的,两端相距有几百...

【佛教词典】五根本

指六大烦恼中之贪、瞋、痴、慢、疑等五大根本烦恼。天...

【佛教词典】制多山部

梵名 Caitya-vādin,或 Caitika,巴利名 Cetiya-vād...

若能成就此七法,魔王便无法乘虚侵扰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一日,对比丘众开...

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

学佛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 依起,三皈依是皈...

手淫导致身体衰颓的一些信号

手淫无害论当下极度盛行,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其严重!关...

纠正不好的习气

有位女士的说话音量惊人,即使只对一、两个人谈话,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该如何理解

问: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如何面对情和爱,而不为所迷惑

佛教爱不重,不生娑婆一语,直接道出爱欲是人与生俱来...

这条路走得熟悉,临命终你就容易走

在这无相当中,因为因缘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别──迷晦...

不要责怪妄想,要用佛法来引导它

十法界是怎么分立的?大家的心都是清净本然,都是具足...

安住在无所得的心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十二因缘

一、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

人生如棋,如何落子无悔

我们从祖师语录里能够看到,禅心从来不会停留在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