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苦也有五种功德

2014/10/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苦也有五种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和一切的科技发明,其实都在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当我们要寻求任何一项答案,相对也必须付出同等的代价;每个人在追求快乐时,也一定会经历痛苦的过程。但不可因为困难,而选择不去突破,或干脆逃避不敢面对,反而更应勇敢去化解及承担。

其实痛苦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人们活在痛苦中而不愿离苦。从小到老,一生抱怨不断,郁郁寡欢,终日无奈感叹,找人相互诉苦,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虚度岁月,使痛苦日益加重,让瞋心渐渐加深。因为,常人怕苦,更无法摆脱其苦,所以会引起瞋心;日子久了之后,便失去对苦的警觉性,而徒增其愚痴;甚至以苦为乐,欲望贪爱不停的滋长。贪瞋痴三毒不灭反增,致使大众苦上加苦,更加的苦不堪言。

佛弟子切勿因苦而生瞋心,更应感恩此苦让你有觉心。六祖说:「烦恼即菩提。」因有烦恼,所以今日大家来学佛修行,更从烦恼中去领悟而觉醒。《广论》说苦有五种功德,「功德有五,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以下我们来说明苦的五种功德:

一、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

知过才能改过,改过方能无过;知苦才能离苦,离苦方能无苦。人若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有过失,又怎会改过迁善,成为一位有道德修养的贤者;人若不知道世间是苦,或不认同五蕴身心是苦,他们又怎能离苦得乐,成为一位究竟解脱的圣者。

苦的第一个功德,就是会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因为痛苦,所以决心要离苦,而此心是不会动摇的;若不感觉苦,则会留连忘返于五浊恶世,更会乐不思蜀于六道轮回。离苦之心,驱使我们迈向解脱之道。

二、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人为何会傲慢?因为觉得比别人高、比别人强、比别人好。自认学问比他人高深,地位比他人尊贵,财富比他人多,能力比他人强,口才比他人好,人脉比他人广,为人比他人善,相貌比他人庄严,道德比他人崇高,修行比他人精进,持戒比他人严谨,定力比他人深入,智慧比他人圆满,悟境比他人超越。

春风得意之人,自认所有的条件,都比他人佳,好像可傲视天下一般,便不知不觉生起优越感,而起憍慢之心;若能知现在是苦,还未离苦,就能警觉到自身的条件还不够,更应谦卑再学习,因此不会起贡高、我慢之心。

既然已发出离心决定要修行,就应先去傲慢,此心不除,焉能入佛法大海,所以古德云:「慢像高山,法水不入。」且佛法要从恭敬中来求,几分恭敬,便得几分成就。行者,不可不警慎!

三、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

古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今生受种种的苦难,必然是以前所造诸恶业,此不善之因,带来一切的苦果;若想要终止此痛苦,必先断除恶的因缘,不然受苦是永无止尽的。

因受苦,而知自身造恶,所以生起羞耻之心。羞是羞愧,耻是耻辱。羞是见不得人,耻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感到耻辱。若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受苦时不但不生瞋恨,反生起羞耻之心,来警惕自我。羞耻即是惭愧,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别人。当受苦时,不会再怪罪于人,反生惭愧之心,是我们对不起众生。

四、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

若无苦的逼迫恼人,众生怎会离苦;离苦的目的,就是想要求安乐。因此,苦会引发,一者离苦,二者求乐,来策动我们修行。佛为大众宣说《地藏经》或说娑婆世界,弟子听闻地狱大苦、娑婆诸苦,便生离苦之心;佛亦宣讲《弥陀经》或说极乐世界,弟子听闻弥陀大愿、西方之乐,便生求生之心。

要求安乐,必修善因。所以念佛之人,亦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根据《法华经》安乐行品说,身心要能安乐,须具备四项德行:正身行、正语行、意离诸恶自利行、心修众善利他行,此为身、口、意、誓愿,安乐四行。简要言之,若要离苦,必先断恶;若要得乐,应修众善。

五、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功德)。

前面四项是讲,因苦能让人自觉自利;此项是说明,一为菩萨的行者,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是只有自己苦,而是一切有情的大众,皆漂流在生死的苦海中,所以要发愿度一切众生,远离苦难。

所谓「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若无尝尽苦头,怎能知道什么是苦。因自己曾受过苦,更会感同身受他人之苦,因此发出悲愍众生的心。菩萨常不忍众生受苦,所以发悲愿,世世常行菩萨道,若有一众生未得度者,他也不愿成佛,而舍众生远去。

以上苦的五种功德,始于「出离心」,终于「菩提心」,这也是修行的次第。因世间有苦的逼迫,才促使我们生起「出离心」,驱动意志迈向解脱;求法者,应除遣憍慢,方能虚心学习佛法;闻思之后,必当依教奉行,速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方能离苦得乐;更应发「菩提心」,悲悯大众,愿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老病死时如何放下心身

问: 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我们应如何放下心身。 答:...

福德浅薄之人供养财产,不会遇到真正的福田

当我们供养僧众的时候,哪怕所准备的财物极其微薄,也...

消灾吉祥神咒的功德利益

「消灾吉祥神咒」消灾吉祥神咒它是大藏经当中藏字,藏...

痛中念佛时,此心常念「痛」多于念「佛」

念佛人体验佛力,就如游泳者体验水的浮力一样。末学承...

相信阿弥陀佛是唯一的救助力量

如果你在临命终时还会想家亲眷属,说明你这个厌离娑婆...

人生八苦

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

即使没有往生,你所念的佛也没有空过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

摄诸根得离苦

过去,佛陀曾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弘法。一日,佛陀于入...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手淫导致身体衰颓的一些信号

手淫无害论当下极度盛行,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其严重!关...

虚云老和尚《皮袋歌》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

你想什么,就和什么感应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把这公案跟这个比较一下: 有一个...

莲忏法师《地藏经简答100条》

第一条、地藏经全称是什么? 答: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

【佛教词典】净源

(1011~1088)宋代僧。福建晋江人,俗姓杨。字伯长。...

【佛教词典】五系几是奢摩他等障

【五系几是奢摩他等障】 p0287 瑜伽七十七卷十四页云:...

佛灵和心灵是两码事吗

我们正式讲净土要义。净土三要就是信愿行,也是往生极...

修行人要把握当下这一念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

最重要的时光和最重要的人

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

给自己抹点黑

公元前225年的一天,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即将...

【推荐】执杵摧邪,护法安僧的韦陀菩萨

韦驮菩萨简介 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圣严法师:如何说服另一半分摊家务

问: 大部分的妇女都是家庭与事业两头烧,一样是上班...

如何判断发心的真与伪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著许...

一生所系惟念西方,佛声浩瀚仙乐满耳

智仙,俗姓李,仙居人(浙江永安县)。从小就不好乐于...

常有恐惧心理,应如何改变

问: 我常常有这么一种恐惧心理,就是怕自己被冤亲债主...

朝灵岩,思法语,沐祖恩

已是第二次来灵岩山寺,对这里的一切还记忆犹新。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