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2016/09/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莫做十种奇怪的学佛人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

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被他们在心里,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

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

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并一门深入。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

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

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

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佛教学者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

但是,如果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

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学常见辞汇(十七画-十八画)

十七画 【优波离】 又作优婆离,华译近取,或近执,...

佛教是如何看待梦的

有人问我,如果梦见佛菩萨,这是正知正见,还是迷信呢...

怎样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

圣严法师《懂得因果,更积极》

很多人以为佛教的因果观念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学佛的...

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

问: 请法师开示,我们修学佛法以什么为基础和根本?是...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圣严法师《工作不只是保住饭碗》

什么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正确、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呢?时...

圣严法师《怎么样才算是佛教徒呢》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徒?我经常有机会与各界人士相...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咒

大佛顶首楞严咒...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转变嫉妒心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种自己很难发现的习气嫉妒心。嫉妒...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父母不赞成学佛怎么办

其实,在父母眼里,子女就算到了六十岁,仍是一个孩子...

把每一句经文消归到身心世界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

【佛教词典】见道位

菩萨完成第一阿僧祇劫之修行,始登初地,在初地入心中...

【佛教词典】自说

自说者,谓诸经中或时如来悦意自说如伽他曰,若于如是...

调伏心念如牧牛

过去佛在舍卫国游化时,有一年夏安居,波斯匿王发心要...

人死有后世,为何不见有人回来报告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祇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

这十种念佛,就是利用种种习性来入道

(上)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继续讲第九修持门的净...

曾国藩的观人四法:信、气、理、言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曾国藩应该...

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情都不要贪恋

老和尚在客堂对大众开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悭...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参禅人,首立冲天大志,出格大志,出世大志,成佛大志...

是非止于智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不说是非难,是说我们在生活...

印光大师呵斥民国奇女子成高僧

中国佛教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诗僧,如唐代的寒山、拾得...

李炳南老居士:契道之法

深信因果、多修阴德 时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