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来禅与祖师禅

倓虛法师  2023/05/29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初讲经的时候,外人都说他学来的,不踏实,他个人也以自己岁数轻,不宜老早升座讲经受人礼拜。所以后来就又去参禅,在金山一口气住了二年多,以后又到其他地方掩过几次关,专修禅定工夫。后来又渐渐开座讲经;可是与前所说的话,就大不相同了;因为他这是从自己心地悟出来的。

谛老深得参禅的利益,自己也很有见地,所以他在讲教的时候,也多注重静坐。学校每逢上课之前,先修止观,静坐一小时,就是先入定而后发慧。

禅、具云禅那(Dyana)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文为“静虑”。禅那的本体为寂静,而又具足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就是定,也就是止;虑就是慧,也就是观;定慧均等之妙体叫作禅那。

最初,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在西域禅宗的初祖。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梁魏时代来到东土,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达摩以下,慧可大师领得无言心印,为第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以下,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师;慧能之禅法行于南方,叫做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叫做北宗。

南宗的禅法,纯粹得祖师禅之神髓,北宗的禅法,有些如来禅的痕迹,这是他们两宗的特异点。六祖慧能之下,又分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后最盛行,辗转传持;而又分出伪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家。到了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扬岐、黄龙、两个支流。总起来说,就是五家七宗。

中国之称为“禅宗”,始自李唐时代,故中国之禅宗也就在那个时候最振兴!

天台宗门庭讲修止观,不讲参禅,其实修止观和参禅用功的方法虽不同,然而它成佛的目的却是一样。参禅是抱定一个话头,从疑中去参悟;止观是大开圆解之后,从信中按照一定理路去修证。止观是以慧门入手,先悟后修;参禅是从行门入手,先修后悟。(上根利智,亦有修悟同时者。)

从慧门入手的,如让人先睁眼而后行路;从行门入手的,如让人先行路而后睁眼,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有“法性”与“慧性”之不同。“法性”根器者,自以修门先入为相应;“慧性”根器者,自以悟门先入为相应。

如密宗,为“法性”人多,故以修法是尚;台宗为“慧性”人多,故以悟理为先。这里所谓悟,并不是开悟、证悟、而是承佛所说诸了义经之法相,启后学之解悟,然后用性德能观之智,而观所观之境,由此才能证悟。虽修悟先后各殊,然修极自悟,悟极是修,亦未尝二致。

不过从“行门”入手的,是刳旧习而力猛,很容易走岔路,—如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从“慧门”入手的,是克旧习而力弱,很容易走入轻狂。修止观的,初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参禅的人,初破当面关,次破重关,后破末后关(牢关)。

禅之中,还分如来禅与祖师禅;例如所说的“禅那,”“止观,”“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如来禅。“天龙一指,”“临济四喝,”“云门饼子,”“赵州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看念佛的是谁,”这都是祖师禅。古德说:“如来禅好悟,祖师禅难明。”

记得在禅宗里有这么四句话:‘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像这些话,都是机锋话,能够参透就算开悟。

“如来禅”,能契机契理,因地因人因时而教。教之中,又有权有实:如“藏教”者,契小机契真谛,纯权无实;“通教”者,既通小机契真谛理,亦通大机契三谛理;“别教”三权一实,契大机及契但中理;“圆教”纯实无权,契最上大机,及契圆中理。

“祖师禅”,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权俯就契机。世间禅,但能契机,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这样。)契机契理者称名为“经”,契理多不契机者,称名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学说”。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能够契会真如。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属于空门和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和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止伏烦恼像磨擦镜子一样,镜子磨光的时候,一切尘垢都没了,(就比如已经断惑。)再能够显现一切万象,(比如证理)这就是观。然而止观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观。观必寂然,观就是止,止必明静,止就是观。

在罗什法师的《维摩经注》里说:‘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

《起信论》上也说:‘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摩诃止观》上说:‘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

天台智者大师,从南岳大师传受三种止观:第一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像登梯子升石阶一样。修的时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禅定,然后渐渐修实相。当时智者大师,曾按照这个义意和层次,说《禅波罗密》十卷。

第二是“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像金刚宝在日中的时候一样,现象不定,无别之阶位,也随众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顿渐不定,智者大师曾依之说六妙门一卷。

第三是“圆顿止观”。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观,缘真俗中三谛理,初后不二,自最初缘实相,至于最后,都是行解具顿。智者大师,也曾按照《圆顿止观》的义理和层次,说了十卷《摩诃止观》。唐朝湛然大师,又撰《止观辅行》四十卷,专门解释《摩诃止观》。

湛然大师,他自己有着的《止观义例》两卷,内中分七科来解释圆顿止观,还有止观大义一卷。

此外,陈朝南岳慧思大师,著有《大乘止观》四卷,内中分五门:(一):是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在最后还有指出的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及大小便利止观。上面这些著述,都是对修止观极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

《影尘回忆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天宁维那十六岁,功夫相应付饭债

清朝末年,江苏常州天宁寺有位冶开老和尚童真出家。这...

禅的妙用

仙崖禅师外出弘法,路上,遇到一对夫妇吵架。 妻子:...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

契悟当下这一念心

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禅不在文字上

黄檗希运禅师有一个学生,这个人就是在唐宣宗时做过宰...

禅不是自了汉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

学会用这五种心让生活充满禅意

生活中要有一点禅意,才会幽默,才会开朗。禅,不是佛...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执持名号跟禅是有密切关联的。经典当中有句话:若人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不可怨以怨,行忍得息怒

讲到佛法,那是很深广的,现在只能提出一点来说。我所...

业力是如何形成果报的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

痛苦是把双刃剑

众生的疾病都是来自于长久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不和谐。...

道业未成,白白吃了常住这么多东西

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讲的因果,大乘经讲的都是因果。...

【佛教词典】宝印

1、指三宝中的法宝。   2、三法印。   3、指诸佛菩...

【佛教词典】贝多罗

(物名)Pattra叶。但传说贝者叶之义,多罗(Tāla)树...

【视频】三个铜板的故事

三个铜板的故事

【视频】妙境法师《心作的就是自性空》

妙境法师《心作的就是自性空》

【视频】慧律法师《天人的五衰现象》

慧律法师《天人的五衰现象》

心中的贪念就是贫穷的种子

我们今天总说缺钱,找不到工作,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

腊月三十日到来如何抵对

古代有大德把修行功夫能不能过硬,在关键时刻能否发挥...

一切殃福终不朽败

我曾这样听闻的: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

念佛三昧的12种功德利益

念佛三昧功德广大无边,具说如净土诸经中所示,实在都...

宁可坐着聊天,为何不去念圣号

《地藏经》多数都讲事,没有讲理,没有讲性空,不是空...

品味痛苦,享受痛苦

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只有精神...

为什么要忍

生活难免遭遇各种各样逆境,面对这些人事,人多半会无...

吃素念佛之人为什么也会遭受苦难

问: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

一条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800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掐珠记数念佛

【原文】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缘是我们多生多劫积累而来的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萨,在这个世间发愿修行,而...

克服害怕的5个步骤

一、认识害怕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害怕自己的公司会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