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印顺法师  2011/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易行道,三、异方便。此三者,在一切佛法中,无论是大乘或小乘,本来就是普遍具有的,不过揉合这三点而专门阐扬显示的,唯是念佛净土法门。

一、他增上:他增上的反面,是自增上。修学佛法,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二种,自力即自增上,他力是他增上。我常说佛法重于自力,但并不是说到自力,便完全否定他力,因为他力也是确实存在的。例如一个人生存于世间,不能专靠自力或他力,而是依着自他力的展转增上。如小孩必由父母养育,师长训导,一直到长大成人,在社会上也还得依靠朋友;同时他所需要的衣服饮食等资生物,也都不是全由自力供给。所以就世间法说,一个人的生存,决无专赖自力而可以孤独存在的。佛法中,如声闻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归依三宝,即是依三宝的加持力;在修学的时候,也需要师长同学的引导与勉励;特别是受戒,要经三师、七证,三白羯磨,戒体才得成就;若犯僧伽婆尸沙重戒,则须依于二十清净大德,至心忏悔,罪垢才能蠲除。这仅就小乘说,实则一切佛法莫不如此。我平常总是说,佛法是专重自力的,所谓“各人生死各人了”,这话本是绝对的正确。如佛的儿子、佛的兄弟,若不自己努力修学,佛也不能代他们了生死。但这并非没有他力,不过任何事情的成办,一切他力都要透过与自力的合理关系。诸佛、菩萨、罗汉,以及师长道友,固能给予我们助力,但这种助力必经我们自力的接受和运用,才能显出它的功能。所以外来的力量并非无用,而是要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接受它,运用它。假如自己毫不努力,一切都依赖他力,那是绝不可能的,比方患贫血症,可以输血补救,但若身体坏到极点,别人的血也是救不了的;换句话说,必须自身还有生存能力,然后才能吸收他人之血,以增强自己的身命。

接受他力,最要紧的是自觉到有一种力量在支持我们,如小孩正在害怕时,有人对他说:你妈妈就在身边呢!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不再害怕,因为小孩自己知道母亲是他的保护者,所以一听说妈妈,便无所畏惧了。一般人,特别是怯弱的人,当他沉沦在苦恼绝望之中,一旦自觉到有某种力量支持他,便能做出很多平时所不能做的事情。一个国家亦如此,当它发生危急困难时,若有其他国家发表支持的声明,人心便会转趋安定,而发挥出莫大力量,克服困难。如自己不求改进,那末外力的援助,不能拯救这一国家的危亡。他力要依自力而成为力量。有时,明明是自力,却可以化自力为他力,因而增进自力的。如夜晚走路,有人怕鬼便唱起山歌来,听到了自己的歌声,好像有了同伴,有了支持自己的力量,因此不感孤独,不再怕鬼。又如小孩害怕的时候,即使母亲在他的旁边,而他自己不晓得,还是一样的害怕;反之,母亲并不在,听人说母亲就来了,也会使他坚强起来。所以,外来的他力,或者只是自力化而为他力,只要自己知道,知道外来有某种力量,确能援助自己,即能发生效用。称念阿弥陀佛,依佛力而往生净土,即是他力。但从上解说,我们可以知道,确有阿弥陀佛,但如不知不信不行,也仍然无用,不得往生西方。一部分学佛者,为了赞扬阿弥陀佛,不免讲得离经。一只鹦鹉,学会念“阿弥陀佛”;一只鹅跟着绕佛,都说它们往生西方。大家想想,鹦鹉与鹅,真能明了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吗?也有信有愿吗?

自力与他力,必须互相展转增上。如果专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与神教无异;依佛法说,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间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着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会有他力来助成。如古语说:“自助者人助之。”不然单有他力也帮不了忙,所以佛教是特重自力的宗教。大凡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自力的精神也就越强。如小孩的生存能力薄弱,即依赖他力,渐渐长大,生存能力渐强,自力的表现也就渐渐明显。故佛法的他力法门,如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龙树与马鸣等都说是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说。教法被机而设,这是特为能力差的怯弱众生说的。念佛法门是属于他力的,依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摄受,才有往生净土的可能;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则不能往生。

二、易行道:易行道,这名称出《十住毗婆沙论》。龙树说:菩萨得不退转,要修四摄、六度种种难行苦行,极不容易。于是有人就问:有没有比较容易的?龙树即批评说:这是下劣根性,无大丈夫气。菩萨学佛,就应难行能行,勇往直前,不该自卑。但为了适应根性,他毕竟还是依经而说出易行道。易行道并非专指念佛,而是概括普贤的十大愿,即礼佛、赞佛、供养佛等。这些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是因为容易学,容易做,并不是说学了这些法门就容易成佛。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念佛、礼佛、赞佛、供养佛等等,都是嘴里念,心里想。就是供佛,也是在观想中供养。所以易行道的易行,即在乎自心观想,不须依具体事物去实行。不能胜解观修,口头念也可以。从口头诵持,再引起内心的思维。若真正赞佛,就得造偈如实称叹。真正供佛,就得不惜牺牲一切而作供养,这就难行了。易行道即依缘佛果位的种种功德,而去观想或称念。这原出自《弥勒菩萨功德经》,说释迦佛因中修难行道,精勤苦行,发愿于五浊恶世成等正觉;而弥勒则是修的易行道,故将来在净土成佛。约此说,一般的念佛、赞佛、随喜、忏悔、劝请、回向,可以增长善根,消除业障,都是属于易行道。念阿弥陀佛,就是易行道的一种。《十住论》说易行道念佛,也并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易行道的礼佛、赞佛、供养佛等,处处以佛为中心。菩萨修布施、持戒六度等行,是难行道。龙树说:菩萨发心,有依大悲心修种种难行苦行;有依信精进心,乐集佛功德,往生净土的。这二种,也即是初学的二门路:前者从悲心出发,修难行道;后者从信愿出发,修易行道。然易行道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两者并非格格不入。《十住毗婆沙论》说:易行道不仅是念佛,包含念菩萨、供养、忏悔、随喜等等,菩萨依此行门去修,到信心增长的时候,即能担当悲智的难行苦行。对于初心怯劣的根性,一下子叫他发心修大悲大智,是受不了的,或即退心不学。故修学佛法,不妨先依易行道,渐次转进增上,至信愿具足,而后才修难行道。这么说来,易行与难行二道,仅为相对的差别,并非绝对的隔离。

念阿弥陀佛,是易行道,易行是不太劳苦的意思。《十住论》说:或步行而去,或乘舟而去。乘舟而去,身心不感劳苦,如易行道。但比步行而去,不一定先达目的地。有些学者为了赞扬净土法门的易行,说什么“横出三界”,“径路修行”。从激发念佛来说,不失为方便巧说;如依佛法实义,误解易行道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显然是出于经论之外,全属人情的曲说!

三、异方便:异方便,名称出《法华经》:“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异方便,也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胜方便,其意义可解说为特殊或差别。《摄大乘论》中大乘的十种殊胜,古译为十种差别。玄奘译阿赖耶(种子)“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古人即译作“胜功能”。所以异方便、胜方便都是一样,为同一梵语的不同译法。

方便有两种,一正方便,二异方便。《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不是不要方便,而是说,在一乘大法中要舍弃那不合时机的方便,而更用另一种方便显示第一义。

正方便,即三乘共修的方便。佛为声闻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无常、苦、无我、不净等观门,使众生厌生死苦而出离世间。但这样容易沉溺于独善厌世的深坑,所以到了大乘,除了对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给以新解说而外,更有异方便来教导。但异方便不是声闻法中所完全没有的,只不过大乘中特别重视而已。这就是修塔供养,兴建庙宇,画佛图像;乃至一低头,一举手,或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等。这种种方便,特重佛功德的赞仰,着重于庄严。如《法华经》中的,璎络庄严,与穷子的除粪,怎样的气派不同!又如华严海会,何等的辉皇庄严?与小乘大大不同。不着重苦与不净,而反说乐、净。依乐得乐,如《维摩诘经》说的:“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种方便,在小乘是不大容许的(除了定乐)。大乘强调佛果的无边庄严,总摄一切福德,故特发扬此一教说。异方便很多,《法华经》所列举的如何如何“皆可成佛道”,都是。念阿弥陀佛而生净土,《起信论》即明说为胜方便,所以念佛是异方便之一。

他增上及易行道,一切佛法中普遍存在,不过大乘较为注重。异方便,小乘只有一些痕迹,而大乘则大为宏扬。尤其是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揉合这三方面,著重这三方面。这才在佛法中露出一个崭新的面目。比之于小乘,显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若不念佛则已,如欲提倡念佛,便非从这些意义去把握不可。这才能认清念佛法门的特胜处。中国素重圆融,有人从禅净融通去解说,说什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对于有取有舍有念的净土法门,实际是不能表现法门特色的。法门各有差别,真正的念佛,还是依专门修持净土法门去认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以大悲出此法门横截生死

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

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

原文: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

《无量寿经》十二次翻译带来的启示

《无量寿经》在大乘佛典当中的独特地位,尤其是十二次...

切勿舍净土而修其它法门

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

信愿持名即是修大乘圆顿止观

【原文】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

以专修念佛来对治修行上的偏差

疏文:弥远者,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

宏海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

很多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

很多人念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他一生当中从来...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平常养成这个习惯,梦中遇到恶事也能不犯戒

用功办道要对自己的色身,色壳子要有所了解。就是我这...

没有人能让我们痛苦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

略述在家戒律的现代意义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

【佛教词典】可爱乐

【可爱乐】 p0524 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三页云:问:何故...

【佛教词典】金刚界现图曼陀罗

(术语)是金刚界之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

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

世间有三法甚可爱敬,为世间人所贪慕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一天,对...

中国十大名寺佛教文化

一、灵隐寺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有座灵隐寺,是古...

思惟苦谛与调伏爱取是净土宗的必修

我们讲到了四圣谛。那么四圣谛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

如何开发智慧增强记忆力

怎么开发智慧呢?钝根、无读诵性的人,闻地藏菩萨的名...

有所执着,必有所束缚

朋友带我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信、进、念、定、慧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

勿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

一般人都指定庵堂庙宇的偶像为菩萨,从事烧香、礼拜、...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

论发菩提心与往生

1、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各位来宾、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