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烦恼即如来种

2012/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常将莲花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征,这本身就说明了化烦恼为菩提的重要性,没有菩提,我们就不会开悟!没有开悟,我们就不能成佛觉悟!烦恼好比水中的污泥,莲花好比开悟的种子,只有经过烦恼的磨练我们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前言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

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多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量众生,长劫沉溺於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烦恼明!你是多么可畏,故佛于小乘经中,喻之为毒蛇、垢染、枷锁、缠缚等。然又奇怪,同是这烦恼,佛却又于大乘经中喻之为幻化、烟云、菩提、佛种。是事云何?

佛道就在烦恼中

在凡位,种种烦恼如条条毒蛇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令我们恐怖不宁。修途中,诸多烦恼障又似座座悬崖,横阻于前路,令我们寸步难行。成道后,又是这一堆堆烦恼,焕然一新,一转成为清净庄严的宝座金台,把我们化生为超凡大圣。

佛道在哪?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烦恼中,所谓转烦恼为菩提,是为真修道,化黑暗为光明,是为归故乡。例如四颠倒为众生烦恼。但今则以正智观照,了达诸法性空无自性,化四颠倒为四念处,(苦、空、无常、无我),便是转烦恼成菩提了。又如我们好心助人,别人则骂我虚伪讨好,作为凡夫无不伤心,然为除疑恼,便将佛法作为自救。正智观察诸法实理,种种骂谤唯是名言等假合,缘聚而生,缘散即灭,如燕过寒潭,风越疏竹,转眼即过,来无从,去无至,如幻化般无有实体可存。又观这能骂的他及被骂的我,乃至观察自己被骂后的烦恼,等等皆假缘所生,求其自性实无所得,如是观察,渐渐心朗,眼前烦恼如烟云而去,暗去明来,无明死则慧命活,转烦热为清凉,是为修道。道在烦恼中,除此更无道。

尘世纷纷,人生短暂,烦烦恼恼,多少人由之躺下,摸摸撞撞,又多少人由此站了起来,一举成为出人头地的大圣。佛道无路,它就在这堆烦恼中,在这片无明黑暗里。所以智者修行,不仅不避于烦恼,更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所谓“引蛇出洞”,烦恼一旦伸出头来,正是根除的好机会,趁此利用起来,用智眼识破它,进而将性空之水溶化它。比如我们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恼顿生。这时我们发现嗔毒之蛇从心中爬了出来,才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烦恼。今既发现,也正是拔出的好机会。便以正智观照,此嗔心无有来处,唯由这“打”缘而生,若无疼痛,嗔亦不生。众缘之中缺一不可,缘聚则生,缘散即灭。既是缘生之法,了无自性,故亦无有一个不变的打体可得。同时这能打的及所打的人,亦复不出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如是观察,烦恼渐渐消失。心中也越发明悟。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烦恼中转,烦恼断尽时,法身自然圆。

修行并非艰难,难则难于不明路,不知道就在足下,在生活点滴中,在这一片无明妄念里。这片无明,就如暗无天日的长夜,这片夜空,须我们以正念智光去照亮,一旦光明,方知原来是故乡,故乡并非夜阑外,亦非出于光明后,原在其中,早在其中,不垢不染,本自光明,不明的原是我们这对沾满尘垢的凡眼,这个颠倒迷著的妄心,覆盖真如令不得显,隔住光明令不得见,一旦眼明,原来到处皆光亮,一日心开,所到何处不故乡。

在此呼吁,六道中的浪子们,快快醒来,勿再醉生梦死,迷茫流浪。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这烦恼苦海,今令你游上岸的还是这烦恼海,烦恼是一个,但认识的方向不一样,迷于此然又悟于此。

离开烦恼不可成佛

凡夫修行,往往忽视了烦恼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躲到深山古洞中,自以为很用功,殊不知欲离烦恼而成菩提,了无是处。《维摩诘经》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修途中亦是这样,既不与外界碰撞,心中无量烦恼种子,无处生起现行,一旦迈入尘烟,遇缘生心,则种种烦恼又滚滚而来,才知犹大凡一个。

昔有一住山比丘,山上静坐,数年功夫心觉清净,疑是见道,便向人说。一天下山乞食,见女色又心生爱染,方知还有烦恼,圣果未证,问佛是否犯大妄语。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烦恼,烦恼之污泥,能长养佛果故。如莲花洁净,却出于污泥,泥不污则花不茂。《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于泥,乃生此花,如是,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於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烦恼则是登峰之梯,无梯则高峰不到。每一个烦恼,在修程中便如这层层登峰之阶,每当我们折服一个烦恼,便如在这条趋顶阶梯上又踏上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个烦恼,在圣则是又高出了一地风光,渐渐烦恼断尽,果位自然等齐。圣景高高,原靠这堆烦恼托着青云直上,最终攀上了大觉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岂可避开烦恼——原来烦恼是成佛之因,如来之种。例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答曰:“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嗔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由此可见,烦恼在佛道其地位竟如此之高,故不可避开烦恼,众生也正因为有烦恼故,可以修行成佛,草木却不能。行者们:让我们把每一个烦恼都利用起来吧,沿着这一条条烦恼荆棘,我们可以登上大觉佛位。

认识烦恼即是如来

烦恼、如来截然不同。若能观心实相,本自空寂,因缘无性,心相非有,则实相法中哪有烦恼如来之别,同时心相非有,亦是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因为同体,所以说无说有,有即非有,无则非无。所以心相皆空无即非无,所以如幻如化,作如是观,便无分别,烦恼如来原都平等。若能识得,如来即在烦恼中。又烦恼是三界有相有漏,如来则是出世无相无漏,有漏无漏相对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无有有漏,也无无漏,平等一如,不执有相见,不执无相见,如来烦恼一如平等。

烦恼,它是性地上的幻相,真体上的妄用,摄相归性,摄性归体,烦恼空性即是觉性。永嘉大师所谓:“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属即法性。”此如水与波,水相波相虽有动静之别,但二者其性无非是湿。所以见了无明实性,也就离了一切执着。不仅烦恼无所破,就连佛相也无所取,不落有无数量,超过寻思,烦恼、如来平等无别。故曰“识得烦恼即如来”也。

烦恼之法,非实可畏,它如一座迷宫,唯恐迷倒之辈,识前路,它是那么神秘恐怖,东撞西转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么清晰了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宫当中,在你足下,其实无出无入,迷宫就在自然中。迷宫亦非迷,愚者自迷失。烦恼亦非烦,凡夫自烦。所谓修行,亦非有条实在的道可修,唯是纠正凡夫迷邪之心。所谓烦恼,它就如随形之影子,躲避烦恼的人,烦恼却逼他更紧,若能不惊不怖,镇定下来仔细端详,烦恼原是自身虚影,一切恐怖便如烟云远去。其实,令我们恐怖的,并非这烦恼虚影,实在是这错觉之心,这个错觉之心,便是覆盖了我们许久许久的无明,若不识得,唯是从受虚惊,应敢于把这片无明揭破,真相大白,烦恼即是法王身,无天无地,万相一平。

结束言

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样的,不到烦恼之溶炉中锻炼,何能造就一位真人来。烦恼其实并非可怕。虽然吓倒多少门外汉,但却成就无数圣贤来,生死迷途中,它如一位大善知识,万般无奈,硬把迷子逼上道岭。修程中,烦恼又如一位好道友,互相携手到佛城。现实生活中,烦恼虽如一滩污泥令人讨厌,但却无形中孕育出我们法身慧命来。

行者们:勿被这幻化之法吓倒而畏缩不前,请把你们的船从避风港处开出来,到大风大浪中遨击,否则,何能将船开到安稳的彼岸?一帆风顺的避风港,就如生长于温室中的娇花,永远见不到大自然及星星月亮和太阳。因为它经受不了风霜。修行亦复如是,不经受寒暑风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顶天立地毅立于世间,为万万生灵遮风挡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在忙中起了烦恼时的禅修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

愚痴无知,实在苦恼

以前在印度有一间古寺,寺里住了一百多位修行者。邻近...

【推荐】如何解决烦恼和妄想

问: 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在家二众在生活中修行时,...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我们起这个烦恼火呀,就会创造一个业火,也就会引生果...

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

我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急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

印光大师论对治烦恼习气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因妄相执著,而...

六个步骤降伏自心烦恼

今天呢我们在道场白华庵,跟大家分享一点点最近的一些...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心净则国土净,为何还要跑到极乐世界

多少人自以为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就是净土啊,何...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很多人看了游本昌老先生主演的《济公游记》这部电视剧...

修行是为了找到自己

修行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生活跑到庙里拜佛念经呢...

容人与结缘

每个人由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以及成长的生...

【佛教词典】长明灯

(物名)又名续明灯,无尽灯。佛前夜昼常明之灯也。五...

【佛教词典】瑞岩主人

(公案)瑞岩和尚每日自呼主人公。复自应诺。乃云,惺...

仿荤素食的危害

仿荤素食中的添加剂主要成分是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问: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大安法师答: 我们要...

贫人供佛

罗阅城的大众正在商议每人出百钱,以办斋供养佛陀与僧...

圣严法师:该不该多生小孩

问: 现在已经是少子化社会,少生小孩或不生小孩,真...

净土法门特点是不经过中阴身的,往生在即时

那么在信愿执持名号当中,有散心念,有定心念。我们就...

一千斤的盐

一粒种子看起来虽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发芽、成长...

那就是禅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

净慧长老的生平事迹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

身心皈依阿弥陀,从此不做轮回客

庐山东林寺2018年8月上旬闭关圆满 古德云:上士闭心,...

剃度出家是世上最高贵、最难得的选择

普天之下的丛林寺院,拥有着堆积如山的饮食,只要手托...

印度人的素食观

在印度餐馆中,每三位食客中就有一位素食者。素食者不...

【推荐】人的十二种特点

作为人的特点,安士居士在这里,概述了十二种特点: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