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宏海法师  2020/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高僧祖师高竖法幢,传灯不倦。

禅门有一句话,想必大家可能都听过,叫“马祖建道场,”丛林道场“百丈立清规。”他们是师徒二人,说的是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这两位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

因为当时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大家要知道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僧团在印度的制度、样态、生活方式,和咱们东土的文化水土不服。

你比如说在印度,出家人他是不耕而食的,就是不去种地,并且是不可以种地的,不织而衣的。就是你不要去刨弄日常生活产业,你有什么闲暇的时间来修道思维法呢?

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就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是抨击,在这样经过几代僧侣不断的调整,融合并进,那么慢慢的出家人才从居无定所的游化方式,转成了我们寺院丛林的共住规约。特别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时代,也就是当时中国唐代的中叶,经过马祖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中国佛教丛林的发展,开始具足了规模。

可能大家都听过,丛林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丛林就是树长在一起,他是一个比喻,比喻所有的出家人、僧众聚合在一起,共同的生活和修行。大家生活修行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性格,怎么办呢?那么就像树木聚集一起了,相互直直的往上走,直心是道场,听常住安排,不能有自己的自私意见。

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草木只往上长,杂草就没机会生长的意思。他用这个来作为比喻,表示有法度、有规矩。这么多人居住在一起修行办道,必然得有方圆、有规矩。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百丈怀海禅师,他就是规矩法度的制定者。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叫百丈清规,他对于寺院僧团的组织形式、执事职责,乃至佛事仪轨等等,都有很详细的、系统的,并且是极其合理的规定。

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宁在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在大丛林里面,这种大的共住规约中,你完全就没有自我的发挥余地。那么对于一个修道人,佛教讲到破我执来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环境。

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有趣的事,说在丛林里边告诉你生姜是树上长的,你就认为是树上长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指鹿为马,你确实是马,明知道是鹿,不要想它,断自己的妄想,相续心,这就是禅宗的风格。

所以说到现在,我们佛教丛林还是遵循着佛戒、戒律,这是佛制定的,还有百丈禅师制定的这套丛林制度,他是佛教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怀海禅师是福州长乐的人,很小就出家,童真。当时正是时值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弘法,他就因缘所促使他去参学,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当时在马祖门下他开悟了以后,开悟了以后,他就知道禅法的旨趣了,在师父的培养下就成了一代的禅门的宗师。后来常住在百丈山,也就是今天江西奉新住持弘化,所以才把他叫做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不仅仅立法,而且自己对于法还是非常认真和负责的去行持者。他有一个著名的行为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今天没有随大家一起去出坡劳作,那么今天他不吃饭。他觉得功德没有,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啊大家设想一下,一个老和尚很有精气神,然后领众在这样的一个清净僧团里面,跟大家一起去上山担柴,下田种地,然后念念还不忘佛教的智慧、观照,所以这样过着一种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

后来他的弟子们不忍心他干这么粗重的活了,因为他不听劝,就把他干活的农具给藏起来,他就绝食抗议,说不干活怎么能吃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样的一位禅门巨匠、丛林楷模,他给我们后人指引了一条什么修行路径呢?

他有一个法语,几乎现在都挂在天下丛林的课堂里边,叫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头两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第二句“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大家要知道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情,一个禅宗的大师,他来劝导大家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可见他明确的,而且写在这样重要的丛林要则的劝诫中,他内心非常明白学修净土法门的功德、殊胜、简易,但是快速成就,(要点)在哪里他一目了然。

所以他在制定丛林的仪轨中的时候,现在我们庙里几乎都是这样,比如说有师父生病了,那么大家一起为他回向,就会给病僧祈祷。

如果他世间住世的因缘还在,那么就希望他快快的好起来。如果他大限已经到了,希望他什么?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就好了。无非身为衲子本分。在死就往生,在生呢,住持道场,弘扬佛法。

所以说这样的大禅师已经为我们在抉择法门左右为难的时候,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希望、方向,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佛学漫画】是什么让轻视念佛的律宗祖师改修净业

大师又讲到自己发忏悔心、改往修来的想法。他思维:以...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光阴过的很快,今天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了。光阴无情,...

慧律法师《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

佛为迦叶尊者让半座

凡夫无不好胜好进,不知以退为进也。迦叶愿居人后,不...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1.生平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生于隋大业九年...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的故事

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别...

一代高僧玄高法师:愿生恶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冯翊万年(今陕西西安一带...

凤凰卫视与苏州弘化社采访传印长老

2011年5月9日下午3点,凤凰卫视《智慧东方》栏目记者...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有感于素食坐月子

谈起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总说是要如何如何滋补,滋补的...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圣继昌禅师是一位有修有证,品行正直的高僧...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

送画观音

某年,杭州城疫症流行,碰巧荒年,市民贫病交迫,十分...

【佛教词典】修造局

(杂名)禅林掌一山作事之处。见像器笺七。...

【佛教词典】天耳智通愿

(术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七愿,使极乐之往生人...

唯识五重观

再介绍唯识的观法:唯识五重观。怕初听同学不了解,我...

五盖四障与八寻思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三十七于他有苦不为拔 《集颂》:疾病...

君子小人就在一念之间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

聊天谈八卦是造口业吗

问: 请问上班如果和同事们聊天谈八卦,说人家闲话、...

净土宗祖师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问: 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答...

佛像缺损还能继续供养​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二十多年前请的一尊白衣滴水观音,...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

印光大师嘉言录--勉居心诚敬

●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

【推荐】一句佛号就能收摄散乱的心

不学佛之前,都是散乱、黑暗、狂躁的心,在里面加入佛...

【推荐】争吵是灭亡之源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那时,释迦菩萨投...

不知最亲切

有时候出去旅行,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看电视、没有听广...

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断命曰杀,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为何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