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三十七菩提分

2011/03/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道证法师:检讨修正自己的菩提心

讲到菩提心,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有一篇《劝发菩提心文...

菩提心中的佛号

心为修持之主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

如何理解烦恼即菩提

菩提是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

发愿会让你突破自我设限

古人说发菩提心我们设定目标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我们确...

何为有净土,何为戏论

什么叫净土?这个话好说,但是净土可不是简单的。这是...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佛像开光仪轨

一、杨枝净水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 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禅宗丛林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行仪轨,这些律仪不仅是禅门...

供天中的二十四诸天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

出家人的锡杖具有哪些含义

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

【佛教词典】善士戒

【善士戒】 p1138 瑜伽四十二卷二页云:云何菩萨善士戒...

【佛教词典】无余

无余者,谓无余事灭。...

观音菩萨如何救苦救难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若遇黑...

念经持咒与念佛是否冲突

问: 念佛法门成就佛道。请问读诵诸如《金刚经》、《...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体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象财...

「嗔打报仇戒」与「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

人最宝贵的就是良心

引言:不伤害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害人者必害己。 这个...

面相的好坏与心灵的善恶是相应的

现实生活中,人到中年后,就显现出受性格和品格影响所...

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家乡

那这个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个归就是归还。这个归给...

药师灌顶真言的功德

「药师灌顶真言」是出自《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药...

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十条人生铁律

一、务实 对工作及事业不要好高婺远,眼高手低,大事...

八地菩萨所破所悟的是什么

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前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跨越心灵的栅栏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从战俘营逃出来的人,战后去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