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般舟三昧经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般舟三昧经卷下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请佛品第十

跋陀和菩萨政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请。」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请。

跋陀和菩萨知佛已受请,起至摩诃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愿受我请,明日与比丘尼俱于舍小饭。」摩诃波喻提比丘尼即受请。

跋陀和菩萨语罗隣那竭菩萨:「舍第!诸郡国其有新来人,悉请会佛所。」

罗隣那竭菩萨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请佛、所有新来人悉欲请于舍食,愿哀受之。」

跋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悉与宗亲俱前,以头面着佛足,及为比丘僧作礼。作礼已竟从佛所去,归到罗阅祇国,至跋陀和菩萨家,共相佐助作诸饭具。

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皆共疾来,佐助跋陀和菩萨作众饭具。

尔时,跋陀和菩萨宗亲共庄严罗阅祇国,持若干种杂缯帐覆一国中,其街巷市里皆悬缯幡,举一国中悉散华、烧香,作百种味饭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贫穷乞匃者,其饭具适等。何以故?不有偏施,于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悉平等。

跋陀和与八菩萨与诸宗亲,以饭时俱往诣佛前,以头面着佛足,却白佛言:「饭食具以办,愿佛可行。」

时佛与比丘僧皆着衣持钵,俱诣来会者皆随行。佛入罗阅祇国中到跋陀和菩萨家。跋陀和菩萨作是念:「今佛威神故,令我舍极广大,悉作琉璃,表里悉相见——城外悉见我舍中,我舍中悉见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极广大,举一国中人民悉见于舍中。

佛前入跋陀和菩萨家坐,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各异部悉坐于舍中。跋陀和菩萨见佛、比丘僧坐已,自供养佛、比丘僧,若干百种饭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已乃饭,诸贫穷者悉等与、悉各平足,皆持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萨见佛诸弟子悉饭已,前行澡水,毕竟持一小机,于佛前坐听经。为跋陀和菩萨及四辈弟子说经,莫不欢喜者、莫不乐闻者、莫不欲闻者。佛以经请比丘僧及诸弟子,佛起与比丘僧俱去。

跋陀和菩萨饭已,与宗亲俱出罗阅祇国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及罗隣那竭菩萨、桥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跋陀和菩萨见人众皆安坐已,前问佛:「菩萨用几事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有五事疾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学、持、谛行心不转。何等为五?一者、乐于深经无有尽时,不可得极,悉脱于众灾变去、以脱诸垢中、以去冥入明,诸矇矓悉消尽。」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逮得无所从来生法乐、逮得是三昧。复次,跋陀和!不复乐所向生是为二;不复乐喜于余道是为三;不复乐于爱欲中是为四;自守行无有极是为五。

「菩萨复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无所贪、无所惜,从是不得有所悕望,施人已后不复恨。复次,跋陀和!菩萨持经布施,为他人说经,所语者安谛无有疑、无所爱惜,说佛深语身自行立是中。复次,跋陀和!菩萨不嫉妬,所作无有疑,却睡卧、却五所欲、不自说身善、亦不说他人恶。若有骂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复次,跋陀和!菩萨是三昧自学复教他人,书是经着好疋素上使久在。复次,跋陀和!菩萨所信多乐,敬长老及知识。于新学人若得所施,当念报恩、常有识信。受人小施念报大,何况于多者?菩萨常乐重于经,弃捐无反复之意,常念有反复,如是者得三昧疾。」

佛尔时颂偈言:

「常爱乐法在深解,  于诸习欲不贪生,
 游步五道无所着,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报,  所惠无着不追念,
 所与不见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伤众生行布施,  其心喜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进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  慈悲喜护四等心,
 善权方便济众生,  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兴施除悭贪,  其心欢踊而授与,
 既施之后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晓知经法分别句,  闻深要义佛所教,
 讲说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学诵是三昧,  具足解慧为人说,
 令此经法得永存,  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奥佛经法,  不望供养乃为讲,
 唯求安隐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着弃诸盖,  捐去贡高及慢大,
 不自称誉说彼短,  终不复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弃捐谀谄心清净,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诚无绮饰,  其愿具足无缺减,
 殖众正德无邪行,  爱乐法者得道疾。
 所诵习经常不忘,  常护禁戒清净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况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往昔无数劫提和竭罗佛时,我于提和竭罗佛所闻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见十方无央数佛,悉从闻经、悉受持。尔时,诸佛悉语我言:『却后无央数劫,汝当作佛名释迦文。』」

佛告跋陀和菩萨:「我故语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曹当学,为知内法第一众所不能及,出众想去,其有于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

佛尔时颂偈言:

「忆念我昔定光佛,  于时逮得是三昧,
 即见十方无数佛,  闻说尊法深妙义。
 譬有德人行採宝,  所望如愿辄得之,
 菩萨大士亦如是,  经中求宝即得佛。」

跋陀和菩萨白佛:「当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萨:「色不当着、不当有所向生、当行空,是三昧当守。何等为三昧?当随是法行。

「复次,跋陀和!菩萨自观身无身,亦无所观、亦无所见、亦无所着。本亦无所盲、亦无所聋,如经中法,视住亦无所见、亦无所着,无所着为守道者。于法中无所疑,不疑者为见佛;见佛者为疑断。诸法无所从来生。何以故?菩萨有法疑想便为着。何等为着?有人、有寿命、有德、有阴、有人、有对、有想、有根、有欲,是为着。何以故?菩萨见诸法无所着,是法亦不念、亦不见。何等为不见?譬如愚人学余道自用,有人谓有身,菩萨不作是见。菩萨何等为见?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罗汉所见,不喜、不忧;菩萨如是见,亦不喜,亦不忧;守是三昧者亦不喜、亦不忧。

「譬如虚空,无色、无想、清净无瑕秽。菩萨见诸法如是,眼无所罣碍见诸法,用是故见诸佛。见诸佛如以明月珠持着琉璃上、如日初出时、如月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时、如遮迦越王与诸群臣相随时、如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在诸天中央时、如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顶烧、如医王持药行愈人病、如师子出独步、如众野鴈飞行虚空中前有导、如冬月高山上积雪四面皆见、如天地大界金刚山却臭秽、如下水持地、如风持水诸秽浊悉清净、如虚空等、如须弥山上忉利天为庄严。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无央数国土悉极明。是菩萨见十方佛如是,闻经悉受得。」

佛尔时颂偈言:

「佛无垢秽离尘劳,  功德众竟无所着,
 尊大神通妙音声,  法鼓导义喻诸音。
 觉天中天脱诸慧,  种种香华以供养,
 以无数德奉舍利,  幡盖杂香求三昧。
 闻法普妙学具足,  远离颠倒喻灭度,
 终不想着于空法,  当志解妙无碍慧。
 清净如月日出光、  譬如梵天立本宫,
 常清净心念世尊,  意无所着不相空。
 譬如冬月高山雪、  若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清净超众宝,  观佛相好当如是。
 如鴈王飞前有导,  虚空清净无秽乱,
 紫磨金色佛如是,  佛子念此供养尊。
 去诸幽冥除闇愚,  即悉速逮净三昧,
 捐舍一切诸想求,  无垢秽行得定意。
 无有尘劳释垢秽,  弃去瞋恚无愚痴,
 其目清净自然明,  念佛功德无罣碍。
 思佛世尊清净戒,  心无所着不相求,
 不见吾我及所有,  亦不起在诸色相。
 舍离生死无众见,  弃舍贡高慧清净,
 远除憍慢不自大,  闻寂三昧离邪见。
 其有比丘佛子孙、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贪欲清信女,  念精进学得是法。」

无想品第十一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欲学是三昧、疾得是,当先断色思想、当弃自贡高。已断思想、已不自贡高,已却当学是三昧,不当诤。何等为诤?诽谤于空。是故,不当共诤,不当诽谤空却诵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学诵是三昧者,有十事于其中立。何等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馈遗钵、震越、衣服者不嫉妬;二者、悉当爱敬人,孝顺于长老;三者、当有反复念报恩;四者、不妄语,远离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请;六者、当精进经行;七者、昼夜不得卧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无所惜、终不悔;九者、深入慧中无所着;十者、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乃当却诵是三昧,是为十事。

「当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为八事?一者、于戒清净至究竟;二者、不与余道从事、出入智慧中;三者、于智慧中清净,无所复贪生;四者、眼清净,不复欲生死;五者、高明无所着;六者、清净于精进自致得佛;七者、若有人供养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动;是为八事。」

佛尔时颂偈言:

「有黠慧者不起想,  弃捐贡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无麁漏,  尔乃为学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诤空,  无想寂定是灭度,
 不诽谤法莫诤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于是无憍慢,  常念佛恩及法师,
 坚住净信志不动,  尔时为学是三昧。
 心不怀嫉远窈冥,  不起狐疑常有信,
 当行精进不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学是常分卫,  不行就请及聚会,
 心无所着不畜积,  如是行者得三昧。
 设使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经卷,
 已具足意得如佛,  然后学诵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诚信,  设有学诵三昧者,
 速逮疾得是八法,  清净无垢诸佛教。
 其清净戒有究竟,  三昧无瑕得等见,
 以为空净于生死,  住于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净无有余,  无秽行者亦不着,
 博闻採智舍唐捐,  得行如是为黠慧。
 志精进者无所失,  于供养利而不贪,
 疾得无上成佛道,  学如是德为明智。」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获佛十八事。何等为十八事?一者、用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从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二者、无短;三者、无忘;四者、无不定时;五者、终无生法想言我所;六者、无有不能忍时;七者、无有不乐时;八者、无有不精进时;九者、无有不念时;十者、无有不三昧时;十一者、无有不知时;十二者、无有不脱见慧时;十三者、过去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四者、当来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五者、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是为佛十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复着求法悉护,学是三昧者有十法护。何等为十法护?佛十种力。何等为十种力?一者、有限、无限悉知;二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本末悉知;三者、弃脱定清净悉知;四者、诸根精进,种种各异所念悉知;五者、种种所信悉知;六者、若干种变无央数事悉知;七者、悉晓、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视无所罣碍悉知;九者、本末无极悉知;十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悉平等,无所适着。」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从生法悉护,是菩萨得佛十种力。」

佛尔时颂偈言:

「十八不共正觉法,  世尊之力现有十,
 设使奉行是三昧,  疾速逮此终不久。」

劝助品第十三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持有四事,于是三昧中助其欢喜,过去佛时持是三昧助欢喜;学是经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当来诸佛,求菩萨道者于是三昧中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本求菩萨道时于是三昧中者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福。令其与十方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共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欢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功德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譬如人寿百岁,堕地行至百岁无有休息时,其人行使过疾风,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宁有能计其道里者不?」

跋陀和言:「无有能计其道里者。天中天!独佛弟子舍利弗罗、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语诸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诸国土其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与佛,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昧,于是四事中助欢喜,其福出过布施佛者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若见不?跋陀和!是菩萨助欢喜,其福宁多不?用是故当知之,是菩萨助欢喜其福甚尊大。」

佛尔时颂偈言:

「于是经教中,  持有四事欢,
 过去及当来、  现在诸世尊,
 劝助功德行,  度脱诸十方,
 蜎飞之蠕动,  悉逮平等觉。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岁,  尽寿行不息。
 欲有计道里,  其数难度量,
 独佛弟子知,  不退转菩萨。
 满中珍宝施,  不如闻是法,
 四事之劝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且观是,  四事之欢喜,
 布施亿万倍,  不与劝化等。」

师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尔时告跋陀和:「乃去久远世时,其劫阿僧祇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僧祇,乃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其威神无有与等者,安隐于世间,于经中之尊,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于是国土空闲之处。是阎浮利国土丰熟,人民炽盛乐。是时阎浮利内广纵十八万拘利那术踰旬。是时阎浮利内凡有六百四十万国。尔时,阎浮利有大国名跋登加,其国中有六十亿人。私诃摩提佛在是国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诃摩提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时,私诃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是三昧助欢喜,即时珍宝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

「时私诃摩提佛般泥洹后,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寿终已后还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阎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三昧。梵摩达太子闻是三昧助欢喜,心踊跃乐喜闻是经,持珍宝直百亿散是比丘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发意求佛道。时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剃头须作沙门,即于是比丘所从索学是三昧。与千比丘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前后一反得闻是三昧。是比丘辈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欢喜功德,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自守、学、复教他人学。其人持是助欢喜功德其后得作佛,名坻罗惟是逮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是千比丘从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罗首罗郁沉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者?何人不学者?何人不为他人说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萨在四十里外闻有持是三昧者,菩萨闻之便当行求往到其所。但得闻知有是三昧常当求之,何况乃得闻学者?若去百里者、若远四千里,闻有持是三昧者当行学到其所,但得闻知,何况乃得闻学者?」

佛言:「去人远者常当自行求,何况去人十里、二十里,闻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学?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欲行至彼闻求是三昧者,当承事其师十岁、百岁,悉具足供养占视。是菩萨不得自用,当随其师教,常当念师恩。」

佛言:「我故相为说之,若菩萨闻有是三昧处去四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设不得闻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进行求故终不复失佛道,会自致作佛。见不?跋陀和!菩萨闻是三昧,念欲求不离,其得利甚尊。」

佛尔时颂偈言:

「我念过去有如来,  人中尊号私诃末,
 尔时有王典主人,  至于彼佛闻三昧。
 至意黠慧听此经,  心悦无量奉持法,
 即以珍宝散其上,  供师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叹言:  『我身于此当来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当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愿寿终后,  辄复来还生王家,
 尔时见尊大比丘,  号曰珍宝智博达。
 应时从闻是三昧,  踊跃欢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千亿,  珍宝、妙衣用道故。
 即与千人除须发,  来志乐求是三昧,
 同时具足八千岁,  常随比丘不舍离。
 一反得闻不复二,  是三昧者譬如海,
 执持经卷讽诵说,  其所生处闻三昧。
 用积累是功德故,  当见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万岁,  所见诸佛辄供养。
 曾值诸佛六万亿,  加复供养六千尊,
 闻所说法大欢喜,  然后得见师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见佛号曰坚精进,
 化无数亿诸人民,  度脱一切生死恼。
 讽诵学是法以后,  便复见佛名坚勇,
 天上世间诵其称,  闻三昧声得作佛。
 何况受持诵说者?  于众世界无所着,
 广宣分流是三昧,  未曾疑忘于佛道。
 此三昧经真佛语,  设闻远方有是经,
 用道法故往听受,  一心讽诵不忘舍。
 假使往求不得闻,  其功德福不可尽,
 无能称量其德义,  何况闻已即受持?
 设有欲求是三昧,  当念往时彼梵达,
 教习奉行莫退转,  比丘得经当如是。」

至诚佛品第十五

佛言:「乃往昔时复有佛,名萨遮那摩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泥洹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尔时作国王刹利种,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从作沙门欲得。于是比丘所一反闻是三昧,承事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不得一反闻。」

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若曹,若曹当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千劫,莫得有懈惓,趣当得是三昧。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千万珍宝以用上师,供养于师无所爱惜;设无有者当行乞食给师,趣当得是三昧莫厌。」

佛言:「置是所供养者,此不足言耳,常当自割其肌供养于善师,常不爱惜身,何况其余?当承事善师如奴事大夫,求是三昧者当知是。得是三昧已当坚持,常当念师恩。」

佛言:「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亿劫,但欲得闻其名声不能得闻,何况得学者、转复行教人?正使如恒边沙佛刹,满其中珍宝持用布施,其福宁多不?不如书是三昧持经卷者,其福极不可计。」

佛尔时颂偈言:

「我自识念往世时,  其数具足六万岁,
 常随法师不舍离,  初不得闻是三昧。
 有佛号曰其至诚,  时知比丘名和轮,
 彼佛世尊泥曰后,  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时为王君子种,  梦中逮闻是三昧,
 和轮比丘有斯经,  王当从受此定意。
 从梦觉已即往求,  辄见比丘持三昧,
 即除须发作沙门,  学八千岁一时闻。
 其数具足八万岁,  供养奉事此比丘,
 时魔因缘数兴起,  初未曾得一反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经法嘱汝等,  闻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习持是法师,  具足一劫无得懈,
 勿难千亿用道故,  当得闻是法三昧。
 衣服、床卧若千亿,  比丘家家行乞食,
 以用供养于法师,  精进如是得三昧。
 灯火、饮食所当得,  金、银、珍宝供养具,
 尚当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养况饮食?
 明者得法疾持行,  受学经卷有反复,
 是三昧者难得值,  亿那术劫常当求。
 所周旋处闻是法,  当普宣视诸学者,
 假使亿千那术劫,  求是三昧难得闻。
 设令世界如恒沙,  满中珍宝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说,  敬诵功德过于彼。」

佛印品第十六

佛于是语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闻者当助欢喜、当学、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得学、当好书是三昧着素上、当得佛印印、当善供养。何等为佛印?所识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着、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适、无所生、无所有、无所取、无所顾、无所往、无所碍、无所有、无所结、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罗汉、辟支佛不能坏、不能败、不能缺;愚痴者便疑是印,是印是为佛印。」

佛言:「今我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皆得须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罗汉道;万菩萨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万二千菩萨不复还。」

佛语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跋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佛言:「我从无央数劫求佛道以来,今以得作佛,持是经嘱累若曹,学、诵、持守无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萨学是三昧者,当具足安谛学。其欲闻者当具闻,为他人说者当具说。」

佛说经已,跋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等,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般舟三昧经卷下


上篇: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

下篇:拔陂菩萨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大集部目录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西方合论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

劝修净土切要

重刻净土切要序 今夫苦乐纵横。一灵万变。升沉往返。...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宝星陀罗尼经

宝星经序 唐释法琳撰 《宝星经》梵本三千余偈。如来初...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菩萨念佛三昧经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译 序品第一...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佛说忠心经

佛说忠心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失译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祗阿难...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

【注音版】佛说造塔功德经

佛说造塔功德经...

净土法语

夫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

得道梯橙锡杖经

得道梯橙锡杖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注音版】戒贤论师祈祷观音文

戒贤论师祈祷观音文...

略法华三昧补助仪

略法华三昧补助仪并序 (由此忏法随事观想。并指法华三...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如是我闻: 一...

慧律法师《强烈的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

心净,方知肉味浊

一个吃长素的人,他整个的生命品质心理品质会有一个本...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

买枸杞子别贪「色」

很多人觉得这个枸杞子颜色暗红不鲜亮,没卖相。其实不...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成片

问: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成刚法师答...

净界法师:念佛法要

我们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学习的重点是念佛法要。我们希望...

人争一口气

齐庄公的时候,有个勇士名叫宾卑聚。 一天夜里,他梦见...

弘一大师《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

出家人托钵乞食的含义与由来

乞食,又称为托钵、分卫、行乞,是比丘为资养自己色身...

善自调身心,具诸功德力

调心,改变人生的好习惯 古德云:君子慎所习。 良习,...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