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卷三十七)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萨婆若不与过去世合,何以故?过去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

「萨婆若不与未来世合,何以故?未来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未来世合!

「萨婆若不与现在世合,何以故?现在世不可见,何况萨婆若与现在世合!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萨婆若与过去世同。何以故?

过去世是虚妄,萨婆若是实法;过去世是生灭相,萨婆若非生灭相。

过去世及法求觅不可得,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

复次,佛自说因缘:「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过去世,何况萨婆若与过去世合!」

未来、现在世亦如是。未来世除生灭相,其余义同。

复次,以时故说有三世:过去、未来、现在。

「时」义,如「一时」中说。

复次,萨婆若是十方三世诸佛真实智慧;三世者,从凡夫虚妄生,云何与萨婆若合?譬如真金不与弊铁同相。

问曰:

如〈随喜品〉中说:「菩萨摩诃萨念过去、现在诸佛萨婆若智慧等诸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言「过去、现在世不与萨婆若合」?

答曰:

若以着心取相念萨婆若者,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杂毒食,初虽香美,后不便身。若菩萨分别过去、现在诸佛萨婆若者,应与三世合;今不取相故,则无有合。

问曰:

菩萨亦念「未来世当成佛萨婆若」,亦自念「我当得萨婆若」,是名「与未来世萨婆若合」,云何言「不合」?

答曰:

萨婆若过三界,出三世,毕竟清净相;行者但以忆想分别:「我当得是萨婆若。」如世间法,忆想当有所得,而是事未生未有,时节未至,因缘未会,都无处所,云何当与合?

如明当服苏,今已忆臭。

又如迦栴延弟子辈言:「未来世中菩提语菩萨言:『若能修相好身者,我当来处之。』如贵家女自恣无难,遣使语贫家子言:『汝好庄严房舍帏帐,种种备具,我当来处汝家中。』」如是说者,是不如法。

以是故,不得以萨婆若与三世合。

问曰:

余法甚多,何以但说萨婆若?

答曰:

是萨婆若,菩萨所归趣,深心欲得,于三世中求索故。

问曰:

何以不于有为、无为法中求?

答曰:

后当说一切法中求。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眼不与萨婆若合,眼不可见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色不与萨婆若合,色不可见故;声、香、味、触、法亦如是。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问曰:

何以但说五众、十二入,不说十八界、十二因缘?

答曰:

应当说,或时诵者忘失。何以知之?

佛所说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事、垢、净。

五众、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缘名为事;不定是垢、不定是净;是中或有结使生,或有善法生;如田定能生物,随种皆生。众、界、入、十二因缘,是为事;六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是为净种。

所以不说垢者,是菩萨结使已薄,不以自恼,是故不说。

又菩萨智慧深入,解诸法空,无诸烦恼,但集诸功德。

以是故,应说十八界、十二因缘。

如色等事中不应有萨婆若合,所以者何?

是萨婆若,三世中不可得故,色等事中亦不可得;是皆世间因缘和合,无有定性。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不与萨婆若合,檀波罗蜜不可见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四念处不与萨婆若合,四念处不可见故;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

【论】

问曰:

五众等是世间法,可不与萨婆若合,六波罗蜜云何不与合?

答曰:

六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为世间檀波罗蜜故,说不与合;出世间檀波罗蜜,应与合。

复次,菩萨行六波罗蜜,漏结未尽,不得与佛萨婆若合。

复次,佛说六波罗蜜空,尚不可见,何况与萨婆若合!

三十七品亦如是。

问曰:

是六波罗蜜,杂有道、俗故;三十七品趣涅槃道,云何不合?

答曰:

三十七品是二乘法,但为涅槃;菩萨为佛道,是故不合。

问曰:

〈摩诃衍品〉中,有三十七品亦是菩萨道,云何不与萨婆若合?

答曰:

有菩萨以着心故,行三十七品,多回向涅槃,是故佛说不合。

【经】

「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与萨婆若合,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见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是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虽是妙法,为萨婆若故行;以菩萨漏结未尽,故不应与萨婆若合。

复次,佛十力等法有三种:

一者、菩萨所行,虽未得佛道,渐渐修习;二者、佛所得,而菩萨忆想分别求之;三者、佛心所得。

上二种不应与合;下一种虽可合,而菩萨未得,是故不合。

复次,空故不可见,不可见故不合。是以皆言「不可见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佛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佛合;菩提不与萨婆若合,萨婆若不与菩提合。」

【论】

问曰:

菩萨及菩萨法,可不与萨婆若合;云何佛及菩提复不与合?

答曰:

佛是人,萨婆若是法;人是假名,法是因缘。

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故,佛亦无;众生中尊上第一,是名为佛,是故不合。

复次,得萨婆若故名为佛;若佛得萨婆若,先以是佛,不须萨婆若;若非佛得萨婆若者,何以言「佛得萨婆若」?以是故,和合因缘生,不得言先后。

复次,离佛无萨婆若,离萨婆若无佛;得萨婆若故名佛,佛所有故名萨婆若。

问曰:

佛是人故可不与合,菩提是无上道,云何不合?

答曰:

菩提名为佛智慧,萨婆若名为佛一切智慧;十力智为菩提,第十一如实智名为萨婆若;二智不得一心中生。

复次,是十力等诸佛法及佛菩提,皆是菩萨忆想分别非实,唯佛所得萨婆若是实。今此菩提,是菩萨菩提,是心中虚妄未实,云何与萨婆若合?

复次,此经中,佛自说不合因缘:

【经】

「何以故?佛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佛;菩提即是萨婆若,萨婆若即是菩提。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习色有、不习色无,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常、不习色无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苦、不习色乐,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我、不习色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寂灭、不习色非寂灭,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空、不习色非空,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相、不习色无相,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习色有作、不习色无作,受、想、行、识亦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非行非不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若菩萨观五众非有、非无,于是亦不着;尔时,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所以者何?

一切世间着二见:若有,若无。

顺生死流者多着有,逆生死流者多着无;我见多者着有,邪见多者着无。

复次,四见多者着有;邪见多者着无。

二毒多者着有;无明多者着无。

不知五众因缘集生着有;不知集者着无。

近恶知识及邪见外书故,堕断灭、无罪福中,无见者着无;余者着有。

或有众生谓一切皆空,心着是空;着是空故,名为「无见」。

或有众生谓一切六根所知法皆有,是为「有见」。

爱多者着有见;见多者着无见。

如是等众生着有见、无见。

是二种见,虚妄非实,破中道。

譬如人行狭道,一边深水,一边大火,二边俱死;着有、着无,二事俱失。

所以者何?

若诸法定实有,则无因缘;若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

若无法是实,则无罪福,无缚无解,亦无诸法种种之异。

复次,有见者与无见者相违,相违故有是非,是非故共诤,有诤故起诸结使,结使故生业,生业故开恶道门;实相中无有相违、是非、斗诤!

复次,着有者,事若无常,则生忧恼;若着无者,作诸罪业,死堕地狱受苦。

不着有无者,无有如是等种种过失;应舍是则得实。

复次,是五众若常、若无常,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若五众常,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则无罪福,无罪福故则无善恶果报,世间如涅槃不坏相。如是妄语,谁当信者!

现见死亡啼哭,是则众生无常;如草木彫落,华果磨灭,是则外物无常;大劫尽时,一切都灭,是为大无常。

如是等种种因缘,如是五众常不可得。

复次,无常破常,不应以无常为是。所以者何?

若诸法无常相,念念皆灭,则六情不能取六尘。

所以者何?内心、外尘俱无住故,不应得缘,不应得知,亦无修习因缘果报!

因缘多故,果报亦多,此事不应得。

又以有常见与无常见共诤。

如是等种种因缘,五众无常则不可得。

苦乐、我非我、若空若实、有相无相、有作无作,此义如先处处说。

「五众寂灭」者,因缘生故无性,无性故寂灭,寂灭故如涅槃。

三毒炽然故不寂灭,无常火然故不寂灭,不着三毒实相故不寂灭,三毒各各分别相故不寂灭。此义先未说,故今是中说。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离二边,行中道。

「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所以者何?菩萨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故。

「不行般若波罗蜜」亦不着。所以者何?余诸凡夫不能如菩萨观诸法实相,云何当言「我不行般若波罗蜜」?

「行、不行」亦不着,二俱过故。

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相。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为般若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阿鞞跋致地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成就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内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法性、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诸法相故。

「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问曰:

六波罗蜜乃至如、法性、实际,此是佛法。

菩萨若不为是佛法故行般若波罗蜜,更有何法可为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

不坏诸法相故,亦不分别是檀、是悭,乃至是三界、是实际。

复次,有菩萨于此善法,深心系着,以系着故能生罪;为是人故,说:「是六波罗蜜乃至实际皆空,无有自性,如梦如幻,汝莫生着!真菩萨不为是故行。」

有菩萨心无所着,行六波罗蜜乃至实际;为是人故,说为是事故行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中说:「为具足六波罗蜜,乃至为教化众生、净佛世界故,行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如意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不为天耳故、不为他心智故、不为宿命智故、不为天眼故、不为漏尽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菩萨神通!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问曰:

先说「禅波罗蜜」中,已具说五神通,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

彼中总相说,不列名字;此中别相说。

复次,功德果报,所谓五神通;菩萨得是五神通,广能利益众生。

复次,虽有慈悲、般若波罗蜜,无五神通者,如鸟无两翼,不能高翔;如健人无诸器杖而入敌阵;如树无华果,无所饶益;如枯渠无水,无所润及;以是故重说五神通,及余无量佛法中别说,无咎。

问曰:

若尔者,佛何以言「莫为五神通故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多有无方便菩萨,得五神通,轻余菩萨,心生憍高,为是故说。

所以者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诸佛之母尚不着,何况五神通!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东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如是。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以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不作是念:『我以他心智,当知十方众生心所念。』不作是念:『我以宿命通,知十方众生宿命所作。』不作是念:『我以天眼,见十方众生死此生彼。』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能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论】

释曰:

先虽说五神通名,今此中说其功用。

问曰:

菩萨何以故不作是念:「我以如意神通,飞到十方,供养恭敬如恒河沙等诸佛」?

答曰:

已拔我见根本故,已摧破憍慢山故,善修三解脱门、三三昧故。佛身虽妙,亦入三解脱门;如热金丸,虽见色妙,不可手触。

又诸法如幻如化,无来无去,无近无远,无有定相。如幻化人谁去谁来?不取神通、国土、此彼、近远相,故无咎!

若能在佛前住于禅定,变为无量身,至十方供养诸佛,无所分别,已断法爱故。

余通亦如是。

菩萨得是五神通,为供养诸佛故,变无量身,显大神力,于十方世界三恶趣中,度无量众生,如〈往生品〉中说。

【经】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恶魔不能得其便;世间众事,所欲随意;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悉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亦拥护是菩萨,不令有碍;是菩萨所有重罪,现世轻受。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用普慈加众生故。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今赞是菩萨,如上行般若波罗蜜得大功德,是名菩萨智慧功力果报,得此五利。

问曰:

魔是欲界主,菩萨是人,肉眼不得自在,云何不能得其便?

答曰:

如此中佛自说:「诸佛、诸大天拥护故。」

复次,是菩萨行毕竟不可得自相空故,于一切法中皆不着,不着故无违错,无违错故魔不能得其便。

譬如人身不疮,虽卧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疮则死无疑。

又是菩萨于诸佛中心不着、于诸魔中心不瞋,是故魔不得便。

复次,菩萨深入忍波罗蜜、慈三昧故,一切外恶不能中伤,所谓水火、刀兵等。

世间众事者,资生所须,所谓治生谐偶,种莳果树,旷路作井,安立客舍,如法理事,皆得如意。

若欲造立塔寺,作大福德,若作大施,若欲说法教度众生,皆得如意。

如是等世间众事,若大若小,皆得如法随意。所以者何?

是菩萨世世集无量福德、智慧因缘故。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中心不着,心不着故结使薄,结使薄故能生深厚善根,深厚善根生故所愿如意。

复次,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诸大天皆敬念是菩萨,赞叹称扬其名;诸龙鬼等闻诸天称说,亦来助成其事,是故世间众事皆得如意。

复次,是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

问曰:

十方诸佛心等,何以偏念是菩萨?

答曰:

是菩萨智慧功德大故,诸佛心虽平等,法应念是菩萨,以劝进余人。

又是菩萨得佛智慧气分故;别知善恶,赏念好人,无过于佛,是故佛念。

复次,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故得生,不念则坏。

「诸大天拥护」者,不欲令失其所行,诸天效佛念故。

又诸天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都无所着,不乐世乐,但欲教化众生故,住于世间,知其尊贵故念。

「所有重罪」者,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波罗蜜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

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佛种中生故,虽有重罪,云何重受?

复次,譬如铁器中空,故在水能浮,中实则没。菩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虚故,不没重罪;凡人无智慧故,沉没重罪。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以得五功德者,用普慈加众生故。

问曰:

先言「行般若波罗蜜故,具五功德」;今何以言「用普慈加众生故」?

答曰:

能生无量福,无过于慈;是慈因般若波罗蜜生,得无量利益。

复次,恶魔不得便、诸佛所念、重罪今世轻受,是般若波罗蜜力;世间众事所欲随意、诸天拥护,是大慈力。

复次,有二种缘:一者、众生,二者、法。

是菩萨若缘众生则是慈心;若缘法则是行般若波罗蜜。

是慈从般若波罗蜜生,随顺般若波罗蜜教,是故说慈无咎。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疾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在所生处常值诸佛,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离见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陀罗尼、三昧门」,如先说。

「疾得」者,福德因缘故心柔软;行深般若波罗蜜故,智慧心利;以是故疾得。如上说五功德故疾得。

「所生处常值诸佛」者,是菩萨除诸佛母般若波罗蜜,其余一切众事皆不爱着;是以在所生处,常值诸佛。

如人常喜斗诤,生还活地狱,复执刀杖共相加害。

淫欲多故,常受胞胎;又作淫鸟。

瞋恚多故,还生毒兽、蛇虺之属。

愚痴多者,如灯蛾赴火,地中隐虫等。

是诸菩萨爱敬于佛、及实相般若波罗蜜、及修念佛三昧业故,所生处常值诸佛。

复次,如先「菩萨愿见诸佛」中说「终不离见佛」者。

又人虽一世见佛,更不复值。

如毗婆尸佛时,王师婆罗门,虽得见佛及僧,而恶口毁呰,言:「此人等如畜生,不别好人,见我不起。」以是罪故,经九十一劫堕畜生中。

复次,深念佛故,终不离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萨心故;作不离佛愿;愿生在佛世故;种值佛业缘常相续不断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

问曰:

此是果报事,云何说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答曰:

般若波罗蜜相应故值佛,或时果中说因故。

相应有二种:一者、心相应;二者、应菩萨行,所谓生好处,值遇诸佛,常闻法,正忆念——是名相应。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有法与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是法与余法若合若不合、若等若不等。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一切法,无有法与法共合者,何以故?诸法无少分合故。

譬如二指有四方,其一方合,三方不合,不合多故,何以不名为不合?

问曰:

以有合处故名为合,云何言「不合」?

答曰:

合处不为指,是指分,但是指分,更无指法。以二指相近故,假名为合,更无合法。

复次,色、香、味、触,总名为指;但触有合力,余三无合。以是故,不得言指合。

复次,如异类同处,不名为合,相各异故。

诸法亦尔,地相地中、水相水中、火相火中,如是性异,不名为合。

以是故言,无有法与法合,若合若不合。

「等」者,一切法一相故名「等」。

以皆是有相,皆是无常相,皆是苦相,皆是空、无我相,皆是不生不灭相,事无异故名为「等」。

「不等」者,各各别相故。如色相,无色相,坚相,湿相,如是等各异不同,是名「不等」。

菩萨不见等与不等,何以故?

一切法无故,自性空故无法,无法故不可见,不可见故无等、不等。

等与合,是习相应;不合、不等,是不相应。

问曰:

何以不说相应竟,然后赞叹?

答曰:

听者厌懈,是故佛赞叹果报功德,闻者心得悦乐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作是念:『我当疾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法性非得相故。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

「性」名真实,以众生邪观故缚,正观故解。

菩萨不作是念:「我疾得法性。」何以故?法性无相,无有远近。亦不言「我久久当得」,何以故?法性无迟无久。

「法性」义,如:「如、法性、实际」义中说。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者。

「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无明等诸烦恼入一切法中故,失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

圣人除却无明等,诸法实性还得明显;譬如阴云覆虚空清净性,除阴云,则虚空清净性现。

若有法无明不入者,是则出于法性;但是事不然!

无有法出无明者,是故菩萨不见是法出法性者。

譬如众流,皆归于海;如粟散小王,皆属转轮圣王;如众小明皆属于日。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

「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问曰:

何以故不作是念:「法性分别诸法」?

答曰:

为着法性、贵于法性,以是因缘生诸结使,是故不作是念。

问曰:

若法性空,一相无相,云何分别诸法?

答曰:

得是法性,灭无明等诸烦恼破诸法实相者,然后心清净,智慧明了,知诸法实;随法性者为善,不随法性者为不善。

如婆蹉梵志问佛世尊:「天地间有善恶、好丑不?」

佛言:「有。」

婆蹉言:「我久归命佛,愿为我善说!」

佛言:「有三种恶、三种善;十种恶、十种善,所谓贪欲是恶,除贪是善;瞋恚、愚痴是恶,除恚痴是善。杀生是恶,除杀生是善;乃至邪见是恶,除邪见是善。能如实分别善、恶,是我弟子,入于法性,名为得道。」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何以故?是菩萨不见用是法能得法性,若不得。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云何「得法性」?行八圣道分,得诸法实相,所谓涅槃,是名「得法性」。

复次,「性」名诸法实相;「法」名般若波罗蜜。

菩萨不作是念:「行般若波罗蜜得是诸法性。」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诸法性,是二法无有异,皆毕竟空故,云何以般若波罗蜜得达法性?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法性不与空合,空不与法性合。

「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论】

释曰:

菩萨不观法性是空,不观空是法性。

行空得法性,缘法性得空,以是故无异。

所以者何?是二毕竟空故。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色界不与空合,空不与色界合;眼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识界合;乃至意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界合;法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法界合;意识界不与空合,空不与意识界合。是故,舍利弗!是空相应,名为第一相应。」

【论】

释曰:

眼界不与空合、空不与眼界合者,眼是有,空是无,空、有云何合?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分别:散灭是眼,眼则空;空无眼名,因本故有眼空。空亦无分别:是眼空,是非眼空。是则眼不与空合。

又空不从眼因缘生,何以故?是二法本自空故。

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问曰:

此中何以不说五众等诸法,但说十八界?

答曰:

应说,或时诵写者忘失。

复有人言:若说十八界,则摄一切法。有众生于心色中错,心法中不错,应闻十八界得度,是故但说十八界。

问曰:

何以名为第一相应?

答曰:

空是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唯一涅槃门,更无余门,能破诸邪见戏论;是相应不可坏,不可破,是故名为第一。

复次,佛自说第一因缘,所谓

【经】

「舍利弗!空行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能净佛土,成就众生,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诸相应中,般若波罗蜜相应为最第一,最尊、最胜、最妙,为无有上!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所谓空、无相、无作,当知是菩萨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者,能为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

「是菩萨摩诃萨,亦不作是念:『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诸佛当授我记,我当近受记,我当净佛土,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转法轮。』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有法出法性,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有法诸佛授记,亦不见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我相、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

「何以故?众生毕竟不生不灭故,众生无有生无有灭;若法无有生相灭相,云何是法当行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见众生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众生不受故、众生空故、众生不可得故、众生离故,为行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所谓空相应,是空相应胜余相应。

「菩萨摩诃萨如是习空,能生大慈大悲。菩萨摩诃萨习是相应,不生悭心,不生犯戒心,不生瞋心,不生懈怠心,不生乱心,不生无智心。」

【论】

释曰: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者,空相应有二种:一者、但空,二者、不可得空。

但行空,堕声闻、辟支佛地;行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则无处可堕。

复有二种空:一者、无方便空,堕二地;二者、有方便空,则无所堕,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本有深悲心,入空则不堕;无大悲心则堕。

如是等因缘,不堕二地。

「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者,菩萨住是空相应中,无所复碍;教化众生,令行十善道及诸善法。

以众生行善法因缘故,佛土清净;以不杀生故,寿命长;以不劫不盗故,佛土丰乐,应念即至。

如是等众生行善法,则佛土庄严。

问曰:

教化众生则佛土净,何以别说?

答曰:

众生虽行善,要须菩萨行愿、回向方便力因缘故,佛土清净;如牛力挽车,要须御者,乃得到所至处。以是故别说。

「疾得」者,行是空相应,无有障碍,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先说「空相应」,今说「般若波罗蜜相应」,后说「无相、无作相应」,有何差别?

答曰:

有二种空:一者、般若空,二者、非般若空。先言「空相应」,听者疑谓「一切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空」。

复有人疑:「但言空第一,无相、无作非第一耶?」是故说空、无相、无作相应,亦是第一。何以故?空则是无相,若无相则是无作,如是为一,名字为别。

最上故言「尊」;破有故言「胜」;得是相应不复乐余,是为「最妙」。

如一切众生中,佛为无上;一切法中,涅槃无上;一切有为法中,善法习相应为无上。

余义如〈赞般若品〉中说。

问曰:

若能行如是空相应,便应受记,云何言「如受记无异,若近受记」?

答曰:

是菩萨新行道,肉身未得无生法忍,未得般舟三昧,但以智慧力故,能如是分别深入空;佛赞其入空功德,故言「如受记无异」。

有三种菩萨:得受记者;如受记者;近受记者。

得受记者,如〈阿毗跋致品〉中说;三种,如此中说。

问曰:

如此说相应,第一无上,云何不与受记?

答曰:

余功德、方便、禅定等未集,但有智慧,是故未与受记。

复次,是菩萨虽复利根智慧,余功德未熟故,闻现前受记,或生憍慢,是故未与受记;所以赞叹者,欲以劝进其心。

利根者行是空相应,如受记无异;钝根者行是空相应,若近受记。

令众生常安隐、得涅槃,是名「利益」。

复有二种利益:一者、离苦,二者、与乐。

复有二种:灭众生身苦、心苦。

复有三种:天乐、人乐、涅槃乐。

复有三种:离三界,入三乘。

如是菩萨摩诃萨无量阿僧祇利益众生。

「众生」义如先说。

世人有大功勳,则生憍心,求其报赏,以求报故,则为不净;菩萨则不然,虽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利益无量众生,无我心,无憍慢,故不求功报。

如地虽利物功重,不求其报。以是故,说是菩萨不作是念:「我与般若相应,诸佛当受我记,若近受记;我当净佛土,得无上道,转法轮。」

「转法轮」义,如先说。

问曰:

何等法出法性?

答曰:

此中佛说,所谓「行般若波罗蜜者。」

「行般若波罗蜜者」即是菩萨;「知者、见者」,即是众生。

法性中众生变为法性;以是故菩萨自不生高心,不从众生求恩分,不见诸佛与受记。

如菩萨空,佛亦如是;如行者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空。何以故?

佛自说:「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生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生法相,何况众生相!

何以故?佛自说因缘:「是众生毕竟不生,不生故不灭。」

若法不生不灭,即是法性相,法性即是般若波罗蜜,云何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不受众生」者,不受神,但有虚妄计我。

「众生空」者,众生法无所有故。

「众生不可得」者,以实智求索不可得故。

「众生离」者,一切法自相离故。一切离自相者,如火离热相等,如「相空」中广说。

第一相应胜余相应,如上说。

菩萨行是众生空、法空,深入空相应,忆本愿度众生;见众生狂惑颠倒,于空事中种种生着,即生大悲心:「我虽知是事,余者不知。」以教化故,生大慈大悲。

亦能常不生破六波罗蜜法。所以者何?

初发心菩萨行六波罗蜜,以六恶杂行故,六波罗蜜不增长;不增长故不疾得道。

今知诸法相,拔是六恶法根本。所以者何?

菩萨知布施为善,悭心不善,能堕饿鬼贫穷中;知悭贪如是,自惜其身,着世间乐故还生悭心。是菩萨轻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内物不能。以着我、着受者,以取相着财物,以是故破檀波罗蜜,虽有所施而不清净。

是菩萨行空相应故,不见我,亦不见世间乐,云何生着而破檀波罗蜜!

问曰:

若不见我,不见世间乐,故不破,亦应不见檀,云何行布施?

答曰:

是菩萨虽不见布施,以清净空心布施;作是念:是布施空无所有,众生须故施与。

如小儿以土为金银,长者则不见是金银,便随意与,竟无所与。

余五法亦如是。

以是故,虽同空,破悭而不破檀。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是空相应中,能常不生是六恶心」。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无着菩萨造颂 世亲...

大乘四法经释

大乘四法经释 一言立所宗者。世间宗见惣有其二。一外...

【注音版】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

佛说法受尘经

佛说法受尘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宋元嘉年昙无蜜多于杨州译 如是...

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行者西向治室,称阿弥陀佛出入。入时,想云。) (...

【注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四明沙门知礼集 此大陀罗尼。忝自...

採华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採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昔...

【注音版】楞严咒修持仪轨

楞严咒修持仪轨...

大方便佛报恩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一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序品第一 如...

【注音版】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汝若常怕,则著怕魔

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

如何处理学佛与做生意之间的冲突

问: 请教师父,在谈生意的过程当中,会谈及成本和利...

想要消弭灾祸,应从五戒十善做起

在座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

圣严法师《共修与独修》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

盂兰盆供仪轨

注意事项: 凡设供作此会者,或七日或五日、三日、一日...

杀生的因很猛烈,这几种情况,特别要戒杀护生

在莲池大师的《戒杀文》里边讲到,大家过生日的时候,...

皈依三宝是离开生死苦海最好的道路

我们能够知道理体三宝里面的清净本性,那么我们生命,...

仙叹富者的布施

佛陀的过去世曾是一位大财主,名叫仙叹,非常富有。因...

阿罗汉身具胜香的因缘

佛陀涅槃百年后的印度,崛起了强盛的孔雀王朝。其国君...

念诵《普贤行愿品》能得到五种果报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

【佛学漫画】八正道

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践行善法,才是为自己铺设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