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禅修法门文章

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两方面介绍的:一般情况...

用意识心想出来的,这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所以说到禅这个问题,有些人来禅堂里,叫我...

这些祖师为何要把参禅放下而转修净土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

修行应从心性的观照下手

大家进到学院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

真正用功的人,有功夫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了

再说调心。这个心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在堂中用功办道,就是要把这一念摆在念...

打坐要学会调理,不然就会出毛病

打坐要学会调理,调理什么呢?调理行动,调理出入息,调理念头,就是外调身、...

圆瑛法师为什么能从禅堂里穿门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门。怎么叫不二呀?《心经》大家都会背诵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云居山博雅老和尚的外三件、内三件

博雅老和尚在云居山打七出定回来后,一个小和尚跑去求开示。他说:什么开示不...

为什么古代禅师一句话就能令人开悟

问: 修行要长期熏修,可是为什么古代禅师往往只是一句话就能让行者开悟? ...

禅与净土殊途同归

疏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意盖如是。是则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自心...

云门寺明醒首座:没有修行好苦哦

2004年11月18日,云门祖庭明醒首座做完他一天的修行功课后,告诉他身...

禅堂中的茶道

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这不仅因为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而且从文...

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

六祖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受五祖传衣,三十九岁落发受戒,说法利生共有...

学道者应具备这三种心

明末清初,处于衰落期的禅宗呈现出一派复兴的迹象,僧尼人数继续增加,士大夫...

参禅人,无长远心

参禅人,无长远心。这一句话,粗不尽会。细向自己胸中,深审一刻,一头贡出一...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

念佛是谁,重点是在「谁」字上面

今天已经是打七的第四天了,通过四支香的问话,了解到这个七打的还是比较精进...

这一念清净心是何等的宝贵,何等的重要

第二个七明天过一天,后天晚上就圆满了。因为七打得顺利,光阴就过得特别快。...

凡所有心皆称迷心,心本无生始称悟心

参禅人,守住一门做工夫。何以专办此事,尽此一生,尚不容易办好,何能这一头...

功夫上去了,气脉就通了

我看打七呀,四个七都快打下来了。还有些师父,总是话头不得力,功夫没有入手...

万里无寸草处去

禅宗的洞山禅师,在禅宗里面是有名的一位大禅师,像雪峰禅师,都是了不起的禅...

马祖道一勘验大梅法常禅师的故事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古人有成就啊,就是在有那个坚韧不拔的志向...

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才劝往生言著相 尽思贪恋却迷蒙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佛教修行当中,主要是两个...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

哪还有什么比了生死的事大呢

我们禅七打到这个时候,应该功夫有个受用,能提得起。本来呀,在行香的时候,...

世间的第一大事

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

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

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

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一、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见,是名真心

参禅人,由散乱心,参到有心,只有参禅心,无妄想心。复由有心,用到无心。无...

干任何事,决心和长远心很重要

今天我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到这里参加打七是来种善根,想在这个道场开悟、了...

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

禅宗是佛法的根本

有人认为有情世界不能离开禅还好懂,因为他是有情,但一切法是包括十法界依正...

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

到此放开手来用工,处处是得力处

参禅人,在散乱心中参禅,不是妄想打工夫叉,即是工夫打妄想叉。何以故?正要...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

什么是参话头

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来说,也不过是拾...

莫教错过眼前事,无限春光不再来

初做功夫,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内,遇境生疑、逢缘理会处,稍知分晓,则不必疑,...

想要明心,这句名号就是佛心

念佛也要明了自心,这些都是作为上品往生的开示,这种要求是比较高的。觉明妙...

南岳怀让禅师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一砖打起。蹴踏横行,触...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这种境界并非功夫,而是一种可怕的幻妄相

这个用功人啊,说起来也明白,功夫到了什么地方了。这功夫用的一定地方啊,得...

放下万缘,今生决定天上人间自我选择,做得了主

宗门下祖师立的规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尊敬。 祖师大德为用功办道者...

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无上的密咒

现在在家居士,你别看他愚夫、愚妇、老太太,他们真正往生的时候表现得很不错...

云居山竺慎师身上发生的一个事情

你要是见到境界,也不能生欢喜。一生欢喜也同样找麻烦。楞严经上讲:不作圣心...

不明路头不宜住山

这修行都得有一个外缘帮助,有房子住,有饭吃,这就是因缘成就,丛林就有这个...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有什么不同

问: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

遇安禅师的生死自在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

道尚难办,何能污情染爱

参禅人,立志孤高,迥绝人世,只身孤诣;以道为侣者,才是参禅人行履。无始劫...

绍云长老留给沩仰宗法子的开示:接了法就要有行持

法卷传法 徒具虚文 所有到我这来接法的人,我都把这个意思和他讲。古人是以...

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

下面讲禅宗的参禅方法无门关,它渊源于我现在所住的赵县柏林禅寺。唐朝末年,...

为什么古来有些祖师能把腿一盘,要走就走要来就来

我们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脱死。那么何谓生死?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又如何...

梅子熟了!——法常禅师的故事

大梅法常禅师参马祖时,听到马祖说即心是佛,就领会这一道理,知道原来自己的...

讣告|禅门巨匠绍云长老庄严示寂

人天眼灭,法海舟沉!当代禅门巨匠绍云长老,于壬寅年六月初六申时示寂。世寿...

不可忘失自己清净之心,这就是道

从前的人没有禅堂,坐什么香呢?没有。六祖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

今既披缁,岂敢再随身转

参禅人,顿修戒、定、慧,即灭贪、嗔、痴,并不离参,而另去除贪等习。真道心...

念佛好还是参禅好,在于个人是否相应

有人说: 念佛比参禅较为稳当。其实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理念的不同,事念是...

即心是佛,云何识自心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

天台智者大师略传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

明禅法师忆佛源长老:光看书,那是没用的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着佛源老和尚。对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

百丈禅师示大乘顿悟法要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

高旻寺的禅门家风

记者: 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精进禅七,每个禅七,...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

黄龙三关

大略是这么三种关口: 对于破本参后,就是见性,但未了事。事虽然多,眼睛已...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古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总的来说,不论什么好坏境界,一落分别,就是...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个妄想?一刹那一个妄想,一刹那又一...

在呼吸上用功夫

在禅修的功夫中,呼吸是一个关键,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调好呼吸是基础。在整个...

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参话头是千年来禅宗门下最重要法门,但随着禅宗的没落,法门传承也一丝如缕。...

念阿弥陀佛而成就的古月禅师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用当中。中国古代有多少...

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能同时依止一净一禅两位善士吗?弟子这算不算贪两宗法门...

一句念佛是谁,戒定慧三学兼备

十一月初十开示(四七第四日) 三学兼修,一参具备。三学就是戒、定、慧。教...

久参有禅,久住有缘

香板下面出祖师,哪个调皮就一香板。不听啊?以为我喜欢讲开示?我也跟你们讲...

无这「四心」不能参禅

参禅人,有一坐三十年铁志,可以办道。 此一法无长远心,无耐烦心,无向上心...

世世生生,除办慧业外,其余尽是办痴业

修慧一事,极为重大;满世间人只说聪明、不说智慧者,何以故?当知慧从心修,...

修行贵在无生,发愿往生岂不违背无生之义

【原文】 客问天如老人曰: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

在宗门下得了好处的人,那不是学来的

宗门下讲规矩,讲用功,达到悟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方古来,佛在第一次说法...

曹溪宝林禅堂十方常住清规

惟我六祖大师说法曹溪。天下衲子归之。祖设安居。以容广众。此禅堂之设最初之...

净界法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

真修行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

要做本色真正道流,直须受得勤劳,甘得淡薄,耐得岁寒,守得贫苦,当得重务,...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功夫用到什么地方,那只有自己心里明白。不过我在这里,...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选佛场,一念净心成正觉,看谁能在这里把世间一切的万缘放下,单单的的观当下...

修悟的下手处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 盖因不...

什么是禅,参禅又是什么

佛教宗旨,单以一心为宗。原其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清净无物...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讲) 我们有这...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佛号,那么为什么有些人...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净土宗目前念佛的人,最大的问题点就是只重数目而不重质量。那么,我们要怎么...

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

承问:生死到来,如何预知时至?此则不难。若能念念了达目前生灭,凡起一念,...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讲 第2讲 第3讲 第4讲 第5讲 第6讲   第1讲 我们这一次...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它的重点就是把大乘的禅观跟净土的念佛做一个结合。为什么念佛的...

赵州禅的两个特色

赵州和尚,法号从谂,他生活在公元778年到公元897年,中国的中晚唐时期...

打坐时出现幻境,该怎么办

打坐时如果有任何善恶境界现前,都不要执着。告诉自己,这是识心幻现,要坚住...

参禅人在修行中会出现的种种境界

真实用功办道的人,首先要明了佛法的道理,尤其是参禅的人,应该清楚明白参禅...

如果有功夫的话,哪还有个情色动

这用功,昏沉大的人,话头不得力,是没有用力参,没有在不明白上面来着手。心...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或用头碰地,眼泪挂脸上...

三生石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叫李源的,他的父亲是东都的一位地方官做官的。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四大名山、四大丛林、四...

参禅人最重要是的细行

参禅人,最关重要是细行。缺细行,难入那伽。全细行,动行即定。我人由一念不...

修悟兼顾莲品上上

在通途教理当中,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

佛知见与众生知见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华会上才把他实际的事情说出来,其他的经也说了...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771-853)和仰山...

禅宗五家七宗——曹洞宗

曹洞宗宗名之由来 曹洞宗创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

以道念为家庭,以参禅为事业

参禅人,最要放得下,才有禅参,有心可用。世间事放得下,任我在俗存款,被人...

无念、无相、无住

彻底觉醒不空过此生 在禅堂里面七天,可能每个人都能有一股勇气,都能打起精...

怀玉禅师上品上生的故事

这里我举一个公案,大家看看。把这位法师求到上品上生的这种行业跟我们自己做...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以下的四句话: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都是完...

静坐时出现境界该注意什么

问: 在静坐时有各种境界出现,还可以继续再坐吗?如果可以,那应该注意些什...

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闭关,又称掩关,这名词和风气,在印度并没有,在中国也一直到元朝之后,甚至...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祖师讲: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你们自己该知道用...

大慧宗杲禅法心要——禅病种种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参禅之士尚须提防禅病,以防走错了路头。这里所说的禅病...

学禅的人,一定要走得干净利落

其实佛教就是把我们整个生命,都落实到最小的时间单位里,落实到每个当下一个...

坐禅与静坐是不是一样

问: 坐禅与静坐是不是一样? 绍云老和尚答: 在广义来说,两者是一样的。...

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

以三见阐明破三关

修行要在实行,不是口说就能起作用的。此事无形无相,佛在《楞严经》上说的见...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天如惟则(1286-1354),是元朝临济宗禅师。禅师幼年于禾山剃度,在...

明旸法师:禅宗史话

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

生死心切,将一句话头看到底

昔者有一学人参南泉老人,问: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们日常穿衣吃饭,...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

初学佛,不离名言;真见道,不带名言

我们刚开始去学习佛法的时候,是要从语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我们不能够跟真如...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问: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答: 现在有些学佛之人,说参禅是顿...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关与开悟中的三关相比,...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执持名号跟禅是有密切关联的。经典当中有句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障碍我们见到本有佛性的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其实分别心与我们要见的心性并不是...

各宗要略——禅宗

源流 佛教分显密和教宗之别。宗指禅学,禅宗是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

有位老和尚走几步路,就把《华严经》念完了

度众生一定要发四无量心,在度的同时要达到能、所双亡无能度的人,也无所度的...

在尽责中求满足 在义务中求心安

净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四个要点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前...

怎样处理好学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

问: 我有个同学,他是学生。在考试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念头,然后就准备好了...

什么因缘才能够做天王

我们前面讲到欲界诸天,他们共同的修学是十善业,包括身业、口业的行为,也包...

不拿佛法做人情——记来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高旻寺革除经忏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了。 四、非想非非...

天乘四种禅定之四禅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

天乘四种禅定之二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诃责舍...

这个就是参禅下手的窍门

要想从这个话头入手,以念佛是谁入手,那没有别的巧妙,你只要生死心切,时时...

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我们看第一个空无边处定。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色如牢笼,不得自在,...

天乘四空定之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

第二个,识无边处定。 二、识无边处定,谓行者厌虚空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

天乘四种禅定之初禅

定境的浅深,有四种差别。所以古人说:禅中无欲,欲中无禅。只要你心中还有欲...

天乘四种禅定之三禅

我们看三禅。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

在不晓得不明白上求个究竟,就是疑情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问: 我打坐念佛好几年了,近三年打坐气一直在头上鼓,就是不往下走。而且气...

禅宗五家七宗——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宗之支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杨岐宗。以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光阴过的很快,今天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了。光阴无情,我们功夫应当稍有进步了...

【推荐】没有生死恳切心,念佛参禅都是搞着玩的

问: 师父,您刚才告诉我们当下一念,我们也知道当下一念是修行法门。我们有...

广钦老和尚教打坐方法

打坐时先要身心清净,然后上坐。初步练习不一定就要双盘,(可先学坐单盘,习...

年纪大了修学禅定,还能得定吗

问: 年纪大,修学禅定,堪能性差,还能得定吗? 妙境法师答: 这个在优波...

禅宗五家七宗——云门宗

云门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属青原行思一系。此宗以创始者云门文偃禅师(86...

赵州禅师和赵州禅

今天给各位讲讲我们本寺的赵州和尚和赵州禅。赵州禅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像古人...

禅宗五家七宗——临济宗

临济宗是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禅师,在河北镇...

念佛就是无与伦比极为深妙的禅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

【推荐】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

志公禅师:十四科颂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

忍之久而纯,耐之久而熟

参禅人,切宜恒心远固,不得碰着即退。要知参禅事,大无可比,任世间一切千万...

在《六祖坛经》中参悟人生三重境界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

参禅的人要把种种妄想分别都放下

禅宗一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绕圈子,不走弯路。人生所面对的,有许多问...

你真的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曾经有个男人必须离家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他离开前,并不知太太已怀孕,等到他...

修慈心禅的方法

以自己为对象 你们也许注意到了这个经文的第一行:愿我无敌意。所以,第一个...

有自知之明,回避玄妙之谈,老实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萨,都尚且渴望往生极乐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我何人哉!...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

火宅尘劳,何时是了?安乐得一日,便是千万日样子也。于一日中,心不驰求、不...

平常心要如何修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大家...

汝能返照,密在汝边

那时六祖惠能还是以白衣的身份,在五祖弘忍大师的座下听弘忍大师讲《金刚经》...

你贪求冥感,魔就来了

开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别什么叫魔事、什么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

世间之乐虚诳不实,禅定之乐永离生死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

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

马祖一日谓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

能杰法师:童蒙止观

代序 蕅益大师说:佛道以见性明心为指归,以信行、法行为方便。信行秉教,岂...

参禅与念佛法门是异是同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

境随情起,识逐缘生

大智度论问。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

不要妄想住茅蓬,茅蓬不好住啊

又有人问:开了悟究竟是什么境界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云居山虚老在世时,也亲自...

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

永觉元贤禅师:示净土社诸善友七首

一 琉璃宝地黄金相 不在西方不在东 妄想尽销归一佛 自然身在藕花中 二 ...

他这念头一动,你折了好大的福

打禅七,就是来用功办道的。用功办道是要吃苦头的,坐在那里不准动、不准说话...

不管哪一宗都要见性,不见性你弄的还是生灭

禅宗没有什么语言,他的问话就是实际,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其他的宗可不是这...

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会禅师被船子德诚禅师三...

要得在世不造过者,只有参禅一法

参禅人没有过:日用中一切时参,一切处参,一切事参,无造过余地,何云有过?...

直指此心,佛性正是你心

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

岭东第一禅——僧稠大师的故事

僧稠大师从幼年时就勤学苦读,到青年时已精通经史子集。被聘为太学博士。僧稠...

禅宗对六识空性的体证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

宝志禅师《大乘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

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菩萨虽然利益众生,看众生受苦,终日度众生,但不见众生相。如果他有执著的心...

参禅无秘诀,只要生死切

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第三...

念佛人能往生西方,但禅密行者成就后去哪里

问: 净土法门念佛往生西方,禅、密行者功成后去哪里? 大安法师答: 是啊...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

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太多了

在这个世间上,这些无禅有净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家看古往今来的往生传,...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永嘉玄觉禅师在《奢摩他颂》开头就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

道无可修,法无可问,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禅堂就是要见性,见性就是观心,能观心即是上定,若不观心,法无来处。如何能...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做...

殊不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处

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

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

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

学道惟贵痛切,一刻不可放过。盖从无始劫以来,迷而不觉,今一旦知愧,已是三...

来去自由的良介禅师

良介禅师,唐时会稽诸暨人,二十一岁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欢喜游方参访诸山长...

任是美满一生,莫如淡薄一世

参禅人,身心万不可浮华,不可骄泰,不可我慢。类如食则二粥一饭,衣则任冷任...

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

开悟不是想出来的

功夫用踏实了,开荒种地,磕着碰着都能开悟。 香严禅师击竹悟道,就是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