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集散品第九(卷第四十二)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

「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识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世尊!以是因缘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

「世尊!我亦不得眼集、散,乃至意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言是菩萨?世尊!是眼名字乃至意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法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言是菩萨?世尊!是色字乃至法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

「世尊!我不得无明集、散,乃至不得老死集、散。世尊!我不得无明尽集、散,乃至不得老死尽集、散。

「世尊!我不得淫、怒、痴集、散,诸邪见集、散,皆亦如是。

「世尊!我不得六波罗蜜集、散,四念处集、散,乃至八圣道分集、散,空、无相、无作集、散,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集、散,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入出息、念身、念死集、散,我亦不得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世尊!我若不得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云何当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如梦五阴集、散,我不得如响、如影、如焰、如化五阴集、散,亦如上说。世尊!我不得离集、散,我不得寂灭、不生不灭、不示、不垢不净集、散。

「世尊!我不得如、法性、实际、法相、法位集、散,亦如上说。

「我不得诸善、不善法集、散,我不得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集、散,过去、未来、现在法集、散,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法集、散。何等是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所谓无为法。世尊!我亦不得无为法集、散。

「世尊!我亦不得佛集、散。世尊!我亦不得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诸佛,及菩萨、声闻僧集、散。世尊!我若不得诸佛集、散,云何当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是菩萨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亦不得是诸法实相集、散,云何当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诸法实相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名字不住,亦不不住。」

【论】

问曰:

先品中已说「不见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不内、不外、不中间」等,今何以重说?

答曰:

有四种爱:欲爱、有爱、非有爱、法爱。

欲爱,易见,其过不净等。

有爱,无不净等,小难遣。

非有爱,破有,似智慧故,难遣。

法爱者,爱诸善法利益道者。

法爱中过患难见,故重说;譬如小草加功少易除,大树功重难除。

复次,上法与此法,有同有异:彼闻说菩萨字不见;此中说菩萨字不觉、不得,以不觉、不得故不见,非是智慧力少故不见。

问曰:

未行般若波罗蜜时,为有菩萨耶?今何以故言「不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从无始已来,众生不可得,非行般若波罗蜜故不可得。但以虚诳颠倒,凡夫人随是假名故谓为有;今行般若波罗蜜,灭虚诳颠倒,了知其无,非本有今无;本有今无,则堕断灭。

复次,须菩提心悔,畏破妄语戒。所以者何?「佛法中一切诸法决定无我,而我说言『有菩萨、为说般若波罗蜜』,则堕妄语罪」,是故心悔。

复次,有心悔因缘:一切法以不可得空故皆空,所以者何?无集、无散故。

譬如眼、色因缘生眼识,三事和合故生眼触,眼触因缘中即生受、想、思等心数法。是中邪忆念故,生诸烦恼罪业;正忆念故,生诸善法。善、恶业受六道果报,从是身边复种善、恶业,如是展转无穷,是名为「集」。余情亦如是。

「散」者,是眼识等诸法,念念灭故,诸因缘离故。是眼识等法,生时无来处,非如田上穀,运致聚集;若灭时无去处,非如散穀与民。

是名略说诸法集、散相。

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是诸法皆如幻化,但诳惑于眼!

问曰:

若尔,有集、散相,须菩提何以言「不觉、不得」?

答曰:

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

复次,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竟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复次,观世间灭谛故,集不可得;观世间集谛故,散不可得。

如是等义,当知集、散不可得,云何当作菩萨字?若强为名,是名亦无住,亦无不住。

问曰:

是名字何以故不住?

答曰:

名字在法中住,法空故名字无住处。如车,轮、辋、辐、毂等和合故有车名,若散是和合,则失车名。是车名非轮等中住,亦不离轮等中住;车名字,一、异中求,皆不得!失车名字故,名字无住处。因缘散时尚无,何况因缘灭!众生亦如是,色等五众和合故,有众生字;若五众离散,名字无住处。五众离散时尚无,何况无五众!

问曰:

若散时名字不可得,和合未散时,则有名字,何以言「不可得」?

答曰:

是菩萨名字一,五众则有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若五作一,如五匹物不得为一匹用;若一作五,如一匹物不得为五匹用。以是故,一菩萨字,不得五众中住。

「非不住」者,若名字因缘和合无,则世俗语言众事都灭;世谛无故,第一义谛亦无,二谛无故,诸法错乱!

复次,若因缘中有名字者,如说火则烧口,说有则塞口;若名字不在法中者,说火不应生火想,求火亦可得水。

从久远已来,共传名字故,因名则识事。

以是故,说名字义,非住,非不住。

复次,是中须菩提自说因缘:「无所有故,是名字非住、非不住。」

如「菩萨名字」,「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亦如是。

问曰:

如上来说五众诸法集、散不可得,今何以复说五众?

答曰:

上直说五众,今说五众如梦、如幻。

复次,有人谓凡夫人五众虚诳不实,如梦;圣人五众非是虚诳。以是故,须菩提说:「如梦、如幻,同皆不住。」

问曰:

十譬喻中何以但说五事?

答曰:

若说十事,无在,但以随众生心说五喻,事辩故不尽说;或以五众故说五喻。余法亦如是。

「离」有二种:一者、身离,二者、心离。

身离者,舍家恩爱世事等,闲居静处;心离者,于诸结使,悉皆远离。

复有二种「离」:一者、诸法离名字,二者、诸法各各离自相。

此中说后二种离。所以者何?此中破名字故;余处自相离。小乘法中,多说前二离。

「寂灭」亦有二种:一者、淳善相寂灭恶事;二者、如涅槃寂灭相,观世间诸法亦如是。此中但说后寂灭。

「不生」亦有二种:一者、未来无为法名不生;二者、一切法实无生相,生不可得故。此中但说后不生。

「不灭」有三种:智缘灭,非智缘灭,无常灭。此中说无常灭;与此相违,故名不灭。

「不示」者,一切诸观灭,语言道断故,无法可示是法如是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等。

「不垢不净」、「如」、「法性」、「实际」、「法相」、「法位」义如先说。

问曰:

五众法有集、散,与此相违,故言「不集不散」;如、法性、实际等,无相违故,云何言「不集不散」?

答曰:

行者得如、法性等,故名为「集」,失故名为「散」;如虚空虽无集无散,凿户牖名为「集」,塞故名为「散」。

「善」、「不善」,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义,如先说。

是诸佛法及佛名字,无所依止,故皆空,不住、非不住。

【经】

「世尊!诸法因缘和合,假名施设,所谓菩萨。是名字于五受阴中不可说,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可说,于和合法中亦不可说。世尊!譬如梦,于诸法中不可说;响、影、焰、化,于诸法中亦不可说。譬如名虚空,亦无法中可说。

「世尊!如地、水、火、风名,亦无法中可说;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名,亦无法中可说;如须陀洹名字,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字,亦无法中可说;如佛名、法名,亦无法中可说——所谓若善、若不善,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寂灭、若离,若有、若无。

「世尊!我以是义故心悔:一切诸法集、散相不可得,若为菩萨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如是相、如是义,心不没、不悔,不惊、不畏、不怖,当知是菩萨必住阿鞞跋致性中,住不住法故。」

【论】

释曰:

上来「非住、非不住门」,破菩萨名字及诸法;今以「异门」破菩萨名字,无法可说为菩萨。何以故?菩萨非是五众,五众非是菩萨;五众中无菩萨,菩萨中无五众;五众不属菩萨,菩萨不属五众;离五众无菩萨,离菩萨无五众。如是菩萨名字不可得,当知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譬如梦中有所见,皆是虚妄,不可说;此梦中无有定法相——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但有诳心。余影、响、焰、化,亦如是,但诳耳目!

如虚空,一切法中不可说,无相故。虚空与色相违故,不得说名为色;色尽处亦非虚空,更无别法故。若谓入出为虚空相,是事不然,是身业非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字;菩萨名字亦如是。

问曰:

如梦、虚空等,可但有名字;云何地、水、火、风实法,亦但有名字?

答曰:

无智人谓地等诸物以为实;圣人慧眼观之,皆是虚诳。譬如小儿见镜中像,以为实,欢喜欲取,谓为真实;大人观之,但诳惑人眼。诸凡夫人见微尘和合成地,谓为实地;余有天眼者,散此地,但见微尘;慧眼分别破散,此地都不可得。

复次,初品论中,种种破身相,如身破,地亦破。

复次,若地是实,云何一切火观时皆是火?若以禅定观为实,佛说「一切法空」为虚妄,但是事不然!

水、火、风,亦如是。

如四大为身,本犹尚尔,何况身所作持戒等诸业而不空!

如戒等麁业尚空,何况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而不空!

若戒等五众空者,何况是因缘得诸圣道果而不空!

若圣道果空者,何况须陀洹人乃至佛而不空!

以是故,菩萨名字虽善法,乃至有无法中出,不名为善,乃至不名为有无,集、散不可得故。

须菩提知空相如是,「云何说名菩萨,为说般若波罗蜜?」若菩萨闻是,不恐不畏,则是阿鞞跋致性中住,以如不住法住故。

「阿鞞跋致性」者,是菩萨未得无生法忍,未从诸佛授记,但福德、智慧力故,能信乐诸法毕竟空,是名「阿鞞跋致性中住」,得阿鞞跋致气分故;如小儿在贵性中生,虽未成事,以姓贵故便贵。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中不应住,受、想、行、识中不应住;眼、耳、鼻、舌、身、意中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应住;眼识乃至意识中不应住,眼触乃至意触中不应住,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中不应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中不应住;无明乃至老死中不应住。何以故?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世尊!色空,不名为色,离空亦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空,不名为识,离空亦无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乃至老死、老死相空,世尊!老死空,不名为老死,离空亦无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色中住,乃至老死中亦不应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中不应住。何以故?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世尊!四念处空,不名为四念处,离空亦无四念处;四念处即是空,空即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中不应住,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不应住。何以故?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世尊!檀波罗蜜空,不名为檀波罗蜜,离空亦无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空,空即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不应六波罗蜜中住。」

【论】

释曰:

上须菩提以「谦让门」说般若,虽言不说,而实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今须菩提以「不住门」,直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有种种名字:「观」、「修」、「相应」、「合」、「入」、「习」、「住」等,是皆名「修行般若波罗蜜」;但种种名字说,闻者欢喜。

复次,小有差别:「行」名听闻、诵读、书写、正忆念、说、思惟、筹量、分别、修习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总名为「行」。

是行中分别故:初者名「观」,如初始见物;日日渐学是名「习」;与般若波罗蜜相可,是名「合」;随顺般若波罗蜜,名「相应」;通彻般若波罗蜜,是名为「入」;分别取相有是事,名为「念」;常行不息,令与相似,是名为「学」;学已,巧方便观,知是非得失,名为「思惟」;以禅定心共行,名为「修」;得是般若波罗蜜道不失,是名「住」;与住相违,名「不住」。

问曰:

先说诸法空,即是不住,今何以说「诸法中不应住」?

答曰:

先虽说,着法爱心难遣故,今更说。

复次,有无相三昧,入此三昧,于一切法不取相而不入灭定;菩萨智慧不可思议,虽不取一切法相,而能行道。如鸟于虚空中,无所依而能高飞;菩萨亦如是,于诸法中不住,而能行菩萨道。

问曰:

人心得缘便起,云何菩萨于一切法不住而不入灭定中?

答曰:

此中须菩提自说,所谓:「色、色相自空,色空为非色,亦不离空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义,第二品中已说。乃至不应六波罗蜜中住,亦如是,以空故无所住。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文字中不应住,一字门、二字门,如是种种字门中不应住。何以故?诸字、诸字相空故,亦如上说。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何以故?诸神通、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为神通,离空亦无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

【论】

释曰:

有二种菩萨:一者、习禅定,二者、学读。

坐禅者,生神通;学读者,知分别文字。

「一字门」者,一字一语,如地名「浮」。

「二字门」者,二字一语,如水名「阇蓝」。

「三字门」者,如水名「波尸蓝」。

如是等,种种字门。

复次,菩萨闻一字,即入一切诸法实相中;如闻「阿」字,即知诸法从本已来无生;如是等。

如闻「头佉」,一切法中苦相生,即时生大悲心。

如闻「阿尼吒」,知一切法无常相,即时入道圣行。

余如「文字陀罗尼」中广说。

「神通」义,先已说。

是二事毕竟空故,菩萨不于中住。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常,不应住。何以故?无常、无常相空。世尊!无常空,不名无常,离空亦无无常;无常即是空,空即是无常。

「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常不应住。色是苦不应住,受、想、行、识是苦不应住;色是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我不应住;色是空不应住,受、想、行、识是空不应住;色是寂灭不应住,受、想、行、识是寂灭不应住,色是离不应住,受、想、行、识是离不应住;亦如上说。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如相中不应住,何以故?如相、如相空。世尊!如相空不名为如,离空亦无如;如即是空,空即是如。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何以故?实际空。世尊!实际空,不名为实际,离空亦无实际;实际即是空,空即是实际。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一切陀罗尼门中不应住,一切三昧门中不应住。何以故?陀罗尼门、陀罗尼门相空,三昧门、三昧门相空。世尊!陀罗尼门、三昧门空,不名为陀罗尼门、三昧门,离空亦无陀罗尼、三昧门;陀罗尼、三昧门即是空,空即是陀罗尼、三昧门。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中不应住。

「世尊!如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以吾我心,于色中住,是菩萨作色行;以吾我心,于受、想、行、识中住,是菩萨作识行。若菩萨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得成就萨婆若。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以吾我心,于十二入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中住,是菩萨作十二入乃至作陀罗尼、三昧门行。若菩萨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得成就萨婆若。

「何以故?色是不受,受、想、行,识是不受。色不受则非色,性空故;受、想、行,识不受则非识,性空故。十二入是不受,乃至陀罗尼、三昧门是不受。十二入不受,则非十二入;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不受,则非陀罗尼、三昧门,性空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般若波罗蜜不受,则非般若波罗蜜,性空故。如是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观诸法性空。如是观心无行处,是名菩萨摩诃萨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萨婆若慧亦不受,内空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何以故?是萨婆若,不可以相行得,相行有垢故。何等是垢相?色相乃至诸陀罗尼、三昧门相,是名垢相。是相若受若修,可得萨婆若者。」

【论】

释曰:

无常等圣行,及如、法性、实际、陀罗尼、三昧门,先已说。

问曰:

垢法中不应住,以罪故;善、无记法中何故不应住?

答曰:

是虽非罪,而生罪因缘;如佛此中说:「有菩萨以吾我心行般若波罗蜜,住色中着色,为生色故作诸业;受、想、行、识亦如是。为起五众故行,是为不取般若波罗蜜。」是人虽言「我行般若波罗蜜」,是为世间行,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至一切智;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亦如是。

此中须菩提自说不住因缘,所谓「色是不受,若色不受则非色,性常空故。」

问曰:

是色无常、苦、空等,过罪故不受;譬如热金丸,虽有金可贪,但以热故知不可取。如是者有何咎,而强破五众法?

答曰:

有二种着:一者、欲着,二者、见着。

有人观是无常、苦等,破欲着,得解脱;或有人虽观无常等,犹着法生见,为是人故,分别色相空,如是则离见着。

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亦如是。

问曰:

声闻、辟支佛,一切法不受故漏尽;此中云何说「不受三昧,不与二乘共」?

答曰:

彼虽有不受三昧,无有广大之用,不利不深,亦不坚固。

复次,声闻、辟支佛漏尽时,得诸法不受;菩萨久来知一切法不受,皆如无余涅槃,毕竟空,是故说「不与二乘共」。

复次,二乘有习气,有碍有障故,虽有无受三昧,不清净;如摩诃迦叶闻菩萨伎乐,于坐处不能自安。诸菩萨问言:「汝头陀第一,何故欲起似舞?」迦叶答言:「我于人天五欲中永离不动;此是大菩萨福德业因缘变化力,我未能忍!如须弥山王,四面风起,皆能堪忍;若随岚风至,不能自安。」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

复次,此无受三昧,惟佛遍知;菩萨求佛道故,虽不能遍,而胜于二乘,以是故说「不与二乘共」。以人贵重是不受三昧而生着心,是故须菩提说:「不但是三昧不受,色乃至一切种智皆不受。」所以者何?须菩提自说因缘,所谓「十八空故不受」。

问曰:

何以故用是十八空观诸法皆空?

答曰:

此中须菩提自说因缘:「取相着故,生诸结使。」「相」者,色乃至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相,皆是烦恼根本。若佛法中,乃至无有法微相可取者。

【经】

「先尼梵志于一切智中终不生信。云何为信?信般若波罗蜜,分别解知,称量思惟,不以相法,不以无相法。如是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诸法相,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何以故?诸法自相空故,不可得受。

「是先尼梵志非内观得故见是智慧,非外观得故见是智慧,非内非外观得故见是智慧,亦不无智慧观得故见是智慧。何以故?梵志不见是法、知者、知法、知处故。

「此梵志非内色中见是智慧,非内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非外色中见是智慧,非外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非内外色中见是智慧,非内外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亦不离色、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内外空故。

「先尼梵志此中心得信解于一切智,以是故,梵志信诸法实相,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信解已,无法可受,诸法无相、无忆念故。是梵志于诸法亦无所得,若取、若舍,取、舍不可得故。是梵志智慧亦不念,诸法相不念故。

「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此彼岸不度故。是菩萨色、受、想、行、识不受,一切法不受故;乃至诸陀罗尼、三昧门亦不受,一切法不受故。是菩萨于是中亦不取涅槃。未具足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未具足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是四念处非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非十八不共法,是诸法非法、亦不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色不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

【论】

问曰:

此中何因缘说先尼梵志?

答曰:

此经种种因缘说法空,乃至无微相可取。人心疑怪不信,是理难见,以毕竟无相故。以是故须菩提引证小乘中尚有法空,何况行大乘法者而不信法空!

复次,如删若婆婆罗门,善知一切智人相,见菩萨食乳糜,知今日当成佛。先尼,是其舅也。

耆年智德,有大名闻,出家广读一切经书,修心坐禅学道,时时,欲求智慧故,往诣论议堂。诸梵志言:六师皆自称一切智。不兰迦叶有大名闻,是大众师,其弟子死,若小若大,皆不说其生处;余五师弟子死,若小若大,皆说其生处。佛亦是大师,有大名闻,其弟子死,小者说其生处,大者不说其生处。先尼闻已,异时诣佛所,问讯已,一面坐。

问佛言:「佛听,当问!」

佛言:「恣汝所问。」

先尼言:「昔我一时曾到论堂,与诸人论议;如昔所闻,具向佛说。是时我作是念:佛法说弟子小者更生,大者不生,何者为定?」

佛告先尼:「我法甚深,微妙难解!汝等长夜着诸异见、异欲、异法,汝于我法不能自见!」

先尼梵志白佛言:「我心敬佛,愿加愍念,为说妙法;令我于坐得眼,无令空起!」

佛问梵志:「于汝意云何?汝见是色如去不?」

答言:「不也!」

「受、想、行、识如去不?」

答言:「不也!」

「色中如去不?」

答言:「不也!」

「受、想、行、识中如去不?」

答言:「不也!」

「离色如去不?」

答言:「不也!」

「离受、想、行、识如去不?」

答言:「不也!」

「汝更见无色,无受、想、行、识如去者不?」

答曰:「不也!」

「若汝种种门,不见如去者,应生疑言:佛法何者为定?」

答曰:「不应!」

佛告先尼:「若我弟子是法中不了了知者,说有后生,本来有我慢等残故;若我弟子了了解知是义者,不说其生处,本来我慢等无残故。」

先尼闻是已,即时得道。得道已,从坐起,白佛言:「愿得出家为道!」即时鬓发自堕,便成沙门,不久得阿罗汉,从佛得眼不虚故。

是经论议:先尼信者,信「佛能令我得道」,是名初信。然后闻佛破吾我,从本已来,常自无我;无我故诸法无所属、如幻、如梦,虚诳不实,不可得取。得是信力已,入诸法实相,不受色是如去乃至识是如去。

问曰:

梵志何以答佛,皆言「不也」?

答曰:

梵志本总相为我,佛今一一别问,以是故,答佛言:「不也。」

复次,梵志闻人二种说我:或有说五众即是我,或有说离五众别有我。

若五众即是我,则无别我。所以者何?我是一,众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

复次,五众无常生灭相,五众是我亦应生灭,若生灭者则失罪福。

是五众从因缘和合生,不自在;我若尔者,何用我为!不自在故。如是等过罪故,不得说言「色如去,受、想、行、识如去」。

离五众亦不应有我,无相故。若知、见、受等,是皆五众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说「离五众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别更有我、无五众」,是亦不然,皆是颠倒妄见分别。

如是种种因缘知无我,「我」即是「如去」;诸法亦尔,皆同如去,以无主故,法无所属。

复次,梵志推求得道智慧,于四处求之,皆无定相,所谓观自身五众名为内,外观他身名为外,彼此名为内外;是三种智慧不得道,无智慧亦不得道。

复次,内者内六入,外者外六入。

复次,内名能观智慧,外名所观处。

是先尼知诸观皆有过罪,何以故?

内以智慧力故,谓外诸法是常、无常,有、无等,非外法有定相;若有定相,则无智用。

又此智慧从外法因缘生,外法相不定故,智慧亦不定。

如称为物故、物为称故,二事相待,若离物无称、离称无物。无量教智名得道方便,得名得圣道果。

复次,略说实智慧义,所谓不见内五众中,不见外五众中,亦不见内外五众中,亦不见离五众中,见是智慧为实。

以无常智慧观五众无常,是智慧从因缘和合故有不实。着观者邪见,不着者得道。若无常相是实者,何故着而不得道?

以是故,一切内外不见定智慧。若离是无常等观得道者,一切凡人亦应得道,以是故说「离是智慧,亦无所得」。

尔时,梵志以是智慧,于一切法中心得远离,于智慧亦复远离;一切我见等取相邪见,一切皆灭,亦不从无智得。

尔时,梵志欢喜,观无量法性相,佛真为大师!

「不舍」者,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

「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得故不受。

复次,诸结使烦恼,颠倒虚妄故无所舍,但知诸法如实相,无相、无忆念故,是名「菩萨不受、不舍波罗蜜」。名为般若波罗蜜,此彼岸不度故;世间即是涅槃相,涅槃相即是世间相,一相,所谓无相。若如是知,应当灭,以未具足诸功德故不灭;大慈悲、本愿力故不灭。虽求佛道,于此法中亦无好丑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一切相不受」。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翻译之记一卷 施戒闻三备摄众行。是...

三法度论

三法度论卷上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德品第一...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飜译之记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

四教义

四教义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夫众生机缘不一...

持世经

持世经卷第一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初品第一...

地藏菩萨圣诞祝圣仪

一、香赞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玉女耶经

玉耶女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上 失译人名附三秦录 如是我闻:...

光赞经

光赞经卷第一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光赞品...

起世因本经

起世因本经卷第一 隋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阎浮洲品第一...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一切一其心, ...

【注音版】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观自在菩萨章

善财童子参观自在菩萨章...

怎样才叫做清净

一、清净的内容 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

【推荐】行善夹带名利心,便是三途种子

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讲到我们有很多很...

父子戏法

以前,大陆乡下地方每逢过年或农闲时期,农民们都会藉...

信愿行往生极乐

第一、信不学佛则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得解脱,此事任...

佛教禁止占卜打卦,为何又有《占察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过?我开...

第七意识在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我们今天了解这个所知依,当然,它主要的内容是阿赖耶...

耕种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国弘化,遇到一位以耕田为生的婆...

佛教中「卍」字由来

卍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见的符号,读作万或室利靺...

无穷的欲望,导致无限的危机

北极的因纽特人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

让自己更宽容

这个世上并没有坏人,只有不小心反错的糊涂人。等他们...

增添成功十大关键要点

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也有些在失掉

人生的优雅并非训练或装扮出来的,而是百千阅历后的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