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大方便品第六十九之余(卷八十三)

圣者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世尊!是门,利根菩萨摩诃萨所入。」

佛言:

「钝根菩萨亦可入是门,中根菩萨、散心菩萨亦可入是门;是门无碍,若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者皆入是门。

「懈怠、少精进、妄忆念、乱心者所不能入;精进、不懈怠、正忆念、摄心者能入。

「欲住阿鞞跋致地、欲逮一切种智者能入。

「是菩萨摩诃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当学,乃至如檀波罗蜜所说当学;是菩萨摩诃萨当得一切智。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有魔事欲起即灭。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方便力,当行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如是习、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是时,无量阿僧祇国土中现在诸佛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故。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思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得法,我亦当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习般若波罗蜜!

「若如是习般若波罗蜜,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常应不远离萨婆若念。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是菩萨福德甚多。

「若有人教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自恣布施,教令持戒、禅定、智慧,教令得解脱、解脱知见,教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如是菩萨修般若波罗蜜乃至弹指顷。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十方现在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过去、未来诸佛亦从般若波罗蜜中生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念,行般若波罗蜜,若须臾时、若半日、若一日、若一月、若百日、若一岁、若百岁、若一劫、若百劫,乃至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是菩萨修是般若波罗蜜福德甚多;胜于教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教令得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诸佛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说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

「若有菩萨摩诃萨如般若波罗蜜所说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是阿鞞跋致,为诸佛所念。如是方便力成就;当知是菩萨亲近、供养无量千万亿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久行六波罗蜜,久修十八空、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当知是菩萨住法王子地,满足诸愿,常不离诸佛,不离诸善根,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当知是菩萨辩才无尽,具足得陀罗尼,身色具足、受记具足故,为众生受身。

「当知是菩萨善知字门,善知非字门;善于言,善于不言;善于一言,善于二言,善于多言;善知女语,善知男语;善知色乃至识;善知世间性,善知涅槃性;善知法相,善知有为相,善知无为相;善知有法,善知无法;善知自性,善知他性;善知合法,善知散法;善知相应法,善知不相应法,善知相应不相应法;善知如,善知不如;善知法性,善知法位;善知缘,善知无缘;善知阴,善知界,善知入;善知谛,善知十二因缘;善知禅,善知无量心,善知无色定;善知六波罗蜜,善知四念处,乃至善知一切种智;善知有为性,善知无为性;善知有性,善知无性;善知色观,善知受、想、行、识观,乃至善知一切种智观;善知色、色相空,善知受、想、行、识、识相空,乃至善知菩提、菩提相空;善知舍道,善知不舍道;善知生,善知灭,善知住异;善知欲,善知瞋,善知痴;善知不欲,善知不瞋,善知不痴;善知见,善知不见;善知邪见,善知正见,善知一切见;善知名,善知色,善知名色;善知因缘,善知次第缘,善知缘缘,善知增上缘;善知行相;善知苦,善知集,善知灭,善知道;善知地狱,善知饿鬼,善知畜生,善知人,善知天;善知地狱趣,善知饿鬼趣,善知畜生趣,善知人趣,善知天趣;善知须陀洹,善知须陀洹果,善知须陀洹道;善知斯陀含,善知斯陀含果,善知斯陀含道;善知阿那含,善知阿那含果,善知阿那含道;善知阿罗汉,善知阿罗汉果,善知阿罗汉道;善知辟支佛,善知辟支佛果,善知辟支佛道;善知佛,善知一切智,善知一切智道;善知诸根,善知诸根具足;善知慧,善知疾慧,善知有力慧,善知利慧,善知出慧,善知达慧,善知广慧,善知深慧,善知大慧,善知无等慧,善知宝慧;善知过去世,善知未来世,善知现在世;善知方便;善知待众生;善知心,善知深心;善知义,善知语;善知分别三乘。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得如是等利益。」

【论】

释曰:

须菩提意以四种门虽安隐,以甚深故,利根者乃得入。

佛答:

「无不入」者,须菩提明智慧利根者能入,佛意:「但一心精进欲学者可入。」

譬如热时,清凉池,有目有足皆可入;虽近,不欲入者则不入。「四门」、「般若波罗蜜」池亦如是,四方众生无有遮者。

「不懈怠」者是正精进;「不妄念」者是正念;「不乱心」者是正定;「如」等四门是正见;正见等安住是戒行——此八圣道能得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小乘智短故,但说利根者能入;佛大乘大智故,说虽中根、钝根,八法和合故,能入是四门。

佛此中以大悲气故,说:「中根、钝根皆可得入。」

若菩萨能如般若所说六波罗蜜学,不久当得萨婆若。

如声闻法中,不但以正见得道,以八分合行故;大乘法亦如是,不但学般若故得萨婆若,与五波罗蜜合故得。

是故说:「菩萨如所说般若波罗蜜,当学得一切智。」

问曰:

上说「但般若能至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与五波罗蜜合故得至」?

答曰:

常说与六波罗蜜合故得至;或时有清净佛国,但闻实相得至萨婆若,不用次第行诸波罗蜜。

此中说菩萨得萨婆若,则般若功报已足;今但赞行般若人力势。如《经》中说:是菩萨行般若,所有魔事起即灭。

从上「诸佛所念」来至此,皆是赞菩萨行般若功德,乃至「分别善知三乘」。

「善知字门」者,如文字陀罗尼中说。

「非字」,名如、法性、实际,此中无文字。

略说义,是菩萨无量福德力故,善知二法——世间及涅槃。若厌世苦,则念涅槃;若欲没涅槃,还念世间。

集诸福德道故,善知字;破福德中颠倒故,善知无字。

语、不语,亦如是。

「一语」者,以是一语能分别多少净语、不净语。一语、二语、多语,男语、女语等,音声各异。菩萨善知是事故能伏诸邪道及诸豪胜。

善知色乃至识二种相,若常、若无常,如先说。

「善知舍道」者,菩萨从一地至一地,舍下地不忧,得上地不贪。

「不舍道」者,住是地中。

邪见;次世间正见;「一切见」:学、无学等诸见。

「行」者,十六行。

「善知须陀洹」者,人也;「须陀洹道」者,见谛道也;「须陀洹果」,第十六心、心数法,及无漏戒等诸法。

乃至佛亦如是。

「善知诸根」者,善分别二十二根。

有人言:观可度众生根有利钝,具足者可度,不具足者未可度。

又菩萨亦自知善根具足、不具足;如鸟子自知毛羽具足,尔乃可飞。

「慧」者,一切智慧总相。

「疾慧」者,速知诸法。

有人虽疾而智力不强,如马虽疾而力弱;有人虽有强智力而不利,譬如钝斧虽有大力,不能破物。

「出慧」者,于种种难中能自拔出,亦能于诸烦恼中自拔出三界入涅槃。

「达慧」者,究尽通达,于佛法中乃至漏尽、得涅槃,破坏诸法到法性中。

「广慧」者,道俗种种经书论议,于佛法中有无,无不悉知。

「深慧」者,观一切法无量、无相、不可思议。世间深智慧者,能知久远事,利中有衰、衰中有利。

「大慧」者,总具上诸慧名为「大」。又复一切众生中佛为大,诸法中般若为大;知佛、信法,与大法和合,故名为「大」。

「无等慧」者,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如是深入,更无异法可喻。复次,菩萨渐渐行道,到不可思议性中,无有与等者,故名「无等」。

「宝慧」者,如如意宝,自无定色,随前物而变;般若亦如是,自无定相,随诸法行。

又如如意珠,随愿皆得;般若亦如是,有人行者能得佛愿,何况余者!

过去已灭,未来未起,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于是中能行实相,是名「善知」。

现在法念念生灭故不可知,而能通达,是名「善知现在世」。

「方便」名欲成办其事,能具足因缘多少得所,于中不令有失。如菩萨虽行空,不证实际;虽行福德,亦复不着。

「待众生」者,如估客、大将虽乘駃马能疾到所止,故待众人;菩萨亦如是,乘智慧駃马,虽能疾入涅槃,亦待众生故不入。

善知众生种种善恶心。「深心」者,现在虽恶,其本则好;如父母挝子,外恶内善。如佛度鸯崛魔罗,知其浅心虽恶,深心实善。菩萨观众生信等五善根,从深心中来,是时可度。

「义」者有二,亦「法」、亦「名」;「语」者语言,以「名字」名物。

得「义无碍」、「法无碍」故,名「善知义」;「辞无碍」、「乐说无碍」故,名「善知语」。菩萨住是二善知中,能以三乘度众生,是名「善知分别三乘」。

如是难解故解说,易解者不说。

问曰:

何以故先说「善知色乃至识」,后说「知众、界、入」?

何以先说「善知缘」?后说「因、次第、缘、增上」?

答曰:

先广说,后略说。

复有人言:先五众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戒众等五,亦名为「五众」。

「缘」,先略说,后广说。

大智度论释三惠品第七十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汝所问:『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生故,应生般若波罗蜜。

「如汝所问:『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修诸法破坏故,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世尊!行般若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

佛言:「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应行、应生、应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次第心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常不舍萨婆若心,不令余念得入,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若心、心数法不行故,为行般若波罗蜜、为生般若波罗蜜、为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不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修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

「世尊!若不尔,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言:「菩萨摩诃萨得萨婆若,如如相。」

「世尊!云何如如相?」

「如实际。」

「云何如实际?」

「如法性。」

「云何如法性?」

「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世尊!云何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众生、寿命法可得不?」

须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若我、众生、寿命不可得,云何当说有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若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有一切法,当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言:「世尊!但般若波罗蜜是不可说?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不可说?」

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说,檀波罗蜜乃至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亦不可说。」

「世尊!若一切法不可说,云何说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是须陀洹、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是诸佛?」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众生名字实可得不?」

「世尊!不可得。」

佛言:「若众生不可得,云何当说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须陀洹乃至佛?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当学一切法不可说。」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受、想、行、识,乃至应学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应学色不增不减,乃至应学一切种智不增不减。」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色不增不减学?乃至一切种智不增不减学?」

佛言:「不生不灭故学。」

「世尊!云何名不生不灭学?」

佛言:「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

「世尊!云何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

佛言:「观诸法自相空故。」

「世尊!云何应观诸法自相空?」

佛言:「应观色、色相空,应观受、想、行、识、识相空;应观眼、眼相空,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相空;应观内空、内空相空,乃至应观自相空、自相空相空;应观四禅、四禅相空,乃至灭受想定、灭受想定相空;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行诸法自相空。」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菩萨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

「世尊!若不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学空无所得法。是菩萨用无所得法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无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

佛言:「眼、色为二,乃至意、法为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二,是名为二。」

「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名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有所得,不行无所得,云何从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须菩提!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入菩萨法位中;入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作佛事,度众生生死?」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色故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为、无所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为、无所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为、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无所为、无所作。」

【论】

释曰:

听者闻种种赞般若功德,得善知一切事,而贵爱是般若波罗蜜,方便欲得。

须菩提知众人意,是故问佛:「世尊!云何行般若?云何生?云何修?」

有人言:「行」者,在乾慧地;「生」者,得无生忍法;「修」者,得无生忍法后,以禅波罗蜜熏修般若。

佛答:

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槃是寂灭相,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众通达令空,即是涅槃寂灭相。从寂灭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皆是空、虚诳、不坚实,是名般若。

行般若无定相故,不可得说若有、若无,言语道断故。空如虚空,是故说「如虚空生」。

又「如虚空」,虚空中无有法生,虚空亦不能有所生,所以者何?无法、无形、无触,无作相故;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复有人言:有是虚空,但以常法、无作故不能生,是为定相。

摩诃衍中,「虚空」名无法,不得说「常」,不得说「无常」;不得言「有」,不得言「无」,「非有非无」亦不可得。灭诸戏论,无染无着,亦无文字。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观世间似如虚空。

是名「生般若波罗蜜」。

菩萨得般若已,入甚深禅定,以般若力故,观禅定及禅定缘皆破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舍一切法,不着相故,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听者作是念:「一切法皆有时节。」是故须菩提问:「般若波罗蜜应几时行?」

佛答:「从初发心乃至坐道场应行。」

问曰:

菩萨从初发心,应行十地、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一切善法,何以但说行般若?

答曰:

须菩提但问般若故,佛答以行般若。

又复是一切法皆与般若波罗蜜和合,以般若大故,不说余法。

问曰:

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以道场为限?

答曰:

先已答,是「般若」到佛心中转名「萨婆若」;理虽一,名变故,言「至道场应行」。

菩萨至道场,发意已来所得诸法皆舍,得无碍解脱故,皆通达三世。

问曰:

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

答曰:

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

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何以故?

贪、恚等心久住,则能障般若波罗蜜,念少则不能为害——此为新发意菩萨故说。

复有大菩萨,虽行余诸善法,皆与般若和合,能令念念中余心不入。

菩萨多于般若中起种种戏论及诸邪心,是故佛教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

「常念」者,心无余向,纵使死急事至,不忘萨婆若。

「般若波罗蜜行相」者,所谓心、心数法不行。

问曰:

凡夫人入无想定,若生无想天;圣人住有余涅槃、入灭尽定;一切圣人入无余涅槃,心、心数法皆不行——是则心、心数法不行。菩萨行般若时,云何心、心数法不行?

答曰:

是事《阿毗昙》中说,非大乘中义。小乘、大乘种种差别,如先说。是故不应以《阿毗昙》难《摩诃衍》。

复次,无相三昧中,色等诸相灭故名「无相」;以「无相」故,不应生心、心数法;此亦非无想定、灭尽定。

问曰:

「无相」义,佛种种说:或名见谛道——信行、法行为「无相」,人以疾故;或说无色定,想微细难觉故,亦名「无相」;或以三解脱门中缘涅槃故,名「无相」。是故不得但以「无相」故名「心、心数法不行」。

乃至缘「涅槃无相法」,心、心数法不灭,何况缘有相法?

答曰:

见谛道中、无色定中说「无相」可尔。

若言「缘涅槃无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种种赞叹「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法,即是「无相无缘法」,汝云何言「缘」?

问曰:

灭男、女色等相,故名「无相」,不言「无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数法,是名「缘」!

答曰:

佛说一切有为生法皆是魔网、虚诳不实,若缘涅槃心、心数法是实,则失有为法虚诳相;若不实,不能见涅槃。是故汝言「涅槃有相可缘」,是事不尔!

问曰:

佛自说「涅槃法有三相」,云何言「无相」?

答曰:

是三相假名无实,何以故?破有为三相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为」更无别相。

复次,「生相」,先已种种因缘破「生」,毕竟不可得故,云何有无「生」?离「有为相」,无为相不可得。

是故「无为」但有名字,无有自相。

复次,佛法真实寂灭无戏论;若涅槃有相,即是有定相可取,便是戏论,戏论故而生诤讼,若诤讼瞋恚,尚不得生天人中,何况涅槃!

是故如佛说:「涅槃,无相、无量、不可思议,灭诸戏论。」

此「涅槃相」,即是「般若波罗蜜」,是故不应有心、心数法。如先品说:「菩萨行般若,离心、非心相。」

若有非心相,应当难言:「无心相云何行般若?」今离此二边,故不应难。

复次,先世无明颠倒邪见因缘故,得是身。是身中心、心数法虽有善,因缘生故无自性,虚诳不实,是善心果报,受人天福乐,皆是无常故,能生大苦,亦是虚诳不实;何况不善、无记心!因虚诳故,果亦虚诳。「般若波罗蜜」,真故,心、心数法不行。

须菩提闻是「心、心数法不行」,故问佛:「世尊!修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修」名常行积集,皆应是心、心数法力,是故言「修」。

修尚不得,何况「不修」!

「修不修」者,是般若无为法故「不修」,能观实相故言「修」,二俱有过,故言「不」。

问曰:

若第三中有过,第四有何过,复言「不」?

答曰:

须菩提以取相着心问故,佛言:「不。」

以受「修不修」故,有「非修非不修」,是故佛言:「不。」

若以不取相心,说「非修非不修」则无有过。

须菩提四种问,佛皆不听,心惑故复问世尊:「今云何当得萨婆若?」

佛答:「如如相。」

「如」亦不解,是故佛言:「如实际。」

问曰:

〈如品〉中,须菩提自善说「如」,今云何有疑?

答曰:

是「如」无一定相,是故不得不问;若「如」有一定相者,便应已解。

是「如」甚深无量故,须菩提有处解、有处不解;譬如大水,有人入深者、入浅者,皆名入水,不得言入浅者不入水。

问曰:

何以不以「如」喻「实际」,而以「实际」喻「如」?「实际」有何易解故譬喻?

答曰:

「如」、「实际」虽是一物,观时异;「如」是诸法体性,「实际」是行者心取证。佛以须菩提得是「实际」为证,故以为譬喻。

问曰:

常说「法性」次「如」,「实际」次「法性」,今「法性」何以在后?

答曰:

今欲以「我性」、「众生性」说毕竟空故,转次在后。

复次,从见谛道、学道中能观诸法「如」;无学道中烦恼尽故,定心作证;定心作证故,于一切总相、别相中通达,名为「法性」。

诸法本生处名为「性」,是故以「法性」喻「实际」。

「法性」有声闻分、有大乘分;须菩提于声闻分中不疑,大乘分中有疑故问。

佛欲以凡人所可解事为证,故言:「如我性、众生性、寿命性。」

须菩提更无所问,佛欲结句故,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我法相实有不?」

须菩提得道故言「无」。须陀洹尚不见我,何况阿罗汉!

佛言:「汝以小乘钝智尚不得我,何况佛!」

佛以智慧求我不可得,云何可说?如我不可说有,一切法亦如是。菩萨能行是不可说法故,当得萨婆若。

「不可说」者,不可分别若有、若无。

须菩提问:「世尊!诸法若不可分别,云何分别说有地狱等五道、须陀洹等诸圣道?」

佛答:「众生无有定法,但有假名字,云何当分别说有地狱等?」众生及诸圣人,从分别众生等故有诸道名,众生实不可得。

「如是,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学不可说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问:「世尊!菩萨应学色等诸法,今何以言学一切法不可说?」

佛答:「菩萨虽应学色等法,但应作不增不减故学。」

「不增不减」义,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得不增不减因缘:「若菩萨学不生不灭法,即是学不增不减。」

须菩提问:「云何学不生不灭?」

佛答:「不起不作诸行业——若有、若无故。」

「有」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无」名断灭边,离八圣道强欲求灭。

以是二事,凡夫人起诸行业——若善、若不善。

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所谓「不生不灭」,是故不作三种业,不起业相应诸法,是名「无作解脱门」。

「不生不灭」,是「无相解脱门」。

复问世尊:「何等方便故,能不作不起诸行业?」

佛答:「若菩萨能观诸法自相空」,所谓「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菩萨尔时能作二事:一、能不作不起诸行业;二、能于一切法中行「自相空」。

复问世尊:「若色等法自相空,云何菩萨应般若波罗蜜中行?」

佛答:「不行,是名菩萨般若中行。」

此中自说因缘:「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不可得。」

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行处亦不可得;众生空故,行者不可得。

一切戏论不可得故,菩萨不行,名为「般若波罗蜜行」。

须菩提问:「若不行是般若行者,初发心菩萨云何应行般若?」

须菩提意:若「不行为行」者,初发心菩萨心则迷闷;若「以行为行」者,是则颠倒,是故问。

佛答:「初发心菩萨应学无所得法,无所得法即是无行。」

「学」名以方便力渐渐行,所谓布施时,以无所得法故应布施。诸法实相毕竟空,毕竟空中无有可得——若有、若无;菩萨住如是智慧心中,应若多若少布施;布施物、与者、受者,平等观故——所谓皆不可得。

乃至萨婆若亦如是。

须菩提作是念:「有所得故则是世间颠倒,无所得故即是涅槃」,是故问佛:「云何有所得?云何无所得?」

佛略答:「二相是有所得;无二相是无所得。」

「二相」者,眼一、色一,两「一」和合名为「二」。以眼故知是色,以色故知是眼,眼、色是相待法。

问曰:

若不见色时亦有眼,云何眼不离色?

答曰:

以曾见色故名为眼,今虽不观色,以本为名。是故一切有为法皆属因缘,因属果,果属缘,无有定自在者。

乃至意、法,菩萨、佛,亦如是。

凡夫无智,各各分别,作善不善业;智者知是「二」法皆虚诳,属因缘,不以是「二」为「二」。

须菩提问:是二法即是有所得,不二法即是无所得。

「世尊!从有所得法中无所得?」

「从无所得法中无所得?」

为缘诸法取相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

为不作缘不取相不行道故,得是毕竟空无所得?

「若有所得中无所得」者,有所得即是颠倒,行颠倒云何得实?

「若无所得中得无所得」者,无所得即是无所有,无所有云何能生无所有?

佛以「二」俱过故,皆不听。

有所得、无所得二事,皆能平等观;「平等」即是毕竟空、无所得。

因「无所得」破「有所得」;事既办,亦舍「无所得」。如是菩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般若中应学。

若菩萨能如是学,是名真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从一地至一地,义亦如是。

须菩提问:「世尊!若般若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萨不可得,云何菩萨学般若,分别诸法相——所谓恼相是色,苦乐相是受等?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等法不可得,云何能具足檀波罗蜜等诸善法?云何能入菩萨位中?」如经中广说。

佛语须菩提:「菩萨不以得色等诸法相故行般若。」

复问:「为何等事故行般若?」

佛答:「以无所得故行般若。何以故?一切法空、无相、无作、无起,般若波罗蜜、菩萨、菩提亦无相、无作、无起。菩萨为一切法实相故行般若,非以颠倒故。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无作般若中行无作、无起故。」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三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大宝积经论

大宝积经论卷第一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世...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卷第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者。总括八部之大宗。...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佛说骂意经

佛说骂意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说骂意。十方虫...

佛说佛大僧大经

佛说佛大僧大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在王舍国。国有富...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说太子刷护经

佛说太子刷护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

【注音版】摩利支天母陀罗尼念诵法(丽藏本)

(丽藏本)...

如净和尚语录

如净禅师语录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则机关不露。临济则...

【注音版】佛说八正道经

佛说八正道经...

梁云娣老居士往生记

梁云娣老居士,是江苏省宜兴市新街百合村人,于二〇二...

「无常观」带给我们什么警惕呢

无常是灭的意思,当人的果报体、或者是畜生的果报体、...

容易发怒

有一位经理非常能干,又善于领导人,就是脾气太大了,...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们要在生活当中体验什么是发菩提心。自己真正发了菩...

修行必须破法执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碍在法执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脱。...

五台山文殊菩萨发塔的来历

很多去过五台山的朋友一定去过台怀镇的塔院寺,那个大...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在寺院过堂的居士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

如何辨别邪伪的禅相

二分别真伪者有二:一者辨邪伪禅发相:行者若发如上诸...

古代禅师们奇特的圆寂方式

如果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佛法有了真实的了解,能...

悭贪长者的布施

昔日,在舍卫城有两位长者,一位名为最胜,一位名为难...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

你若执著它,那你的烦恼就来了

《般若心经》讲的是什么?当然讲的是般若了。般若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