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唯识三十论颂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酬答,颂曰:

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12、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

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24、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25、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何谓五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上篇:成唯识论

下篇:转识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卷第一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卷上(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论...

菩萨善戒经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菩萨地序品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

【注音版】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分别布施经

佛说分别布施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一 基撰 总料简章 第一总辨诸教....

佛说木槵子经

佛说木槵子经 失译人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游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阿难曰:「...

【注音版】佛说持世陀罗尼经

佛说持世陀罗尼经...

佛说诸佛经

佛说诸佛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

观心诵经法记

观心诵经法记 天台大师 说 荆溪尊者 述 大师以无碍...

临终由于病痛不愿念佛求往生,该怎么办呢

问: 师父!亲人平时也念佛,但临终时由于病痛完全不愿...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灵不死

不论你学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法门,但这有个前提。什么...

地藏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

九华山99米地藏菩萨像 地藏王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也是...

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吗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

净业行人临终时是否也要受四大分离之苦

问: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但病苦缠身,临命终...

顺境时用精进法,逆境时用忍辱法

我们看下面的九跟十,讲到果地的功德。 九、安忍内外诸...

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

《楞严经》的法门,就是一个转,转因缘之法而回到不生...

净界法师:忏悔法门

(第一讲) 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

四个不同时期的素食体验

说来我已经素食十年了。曾为了吃饭的问题头痛不已。我...

【推荐】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

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就是你自己! 心生种种法...

功名威赫归掌上

布袋戏的历史起源有一则动人的故事。相传在明朝,有一...

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

成就三不 (不迷、不取、不动) 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