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憨山大师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xínɡ),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此征释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为病者,以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作为而可求耶,故说为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识,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纵放身心,自谓无物无碍,得大解脱,返借口本无生死可断,本无涅槃可证,以为放逸之资,非真知见善知识也。若依此等之人,则堕狂妄,故说任性为病也。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此示止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熄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也。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此示灭病也。觉性圆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下沉无想,则堕二乘,故说为病耳。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见。”

此结示正观也。初云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则自性圆明,不无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修行功用,今说为病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说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所谓但形文采,即属染污。故离此四,则名清净。作是观者,乃约法观人,非观智也。谓观离病之人,乃不住相,为正知见人,方取为师,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说六度万行,但只事善知识,断憍慢心一行为本,即如善财童子,一生圆旷劫之果,唯以参善知识一事,即得圆满无量法门,所谓依善知识,教不生二念,故观合离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且了知身心,与众生平等,此无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与圆觉法体相应,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zhǒnɡ)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以有无始无明爱憎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事善知识,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则折伏现行,了知自己身心,与众生平等,则了无人我,爱憎种子自伏。至若视怨如亲,则爱憎种子自断,而障道之病自断,故云即除诸病。此正除病之妙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言尽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皆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即除四病,不颠倒心也。凡诸行人,亲师授法修行之要,无由此者。舍此即堕邪见矣。故云如是不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此颂求师。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

此颂依法去病。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此颂修行。不犯非律仪二句,长行言,在师示现有过,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中正言弟子事师,倘见逆行,不得随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净,而为正行。旧解为追颂求师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bō)涅槃。”

此颂发心也。五句颂四心因行,末句显果证。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庆前所闻。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chǔ)徒众,有缘事故,随分(fēn)思察,如我已说」”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习,故许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修,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已说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道耳。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旛(fān)花,经三七日,稽(qǐ)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教安居进修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修止观,应如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修,乃正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但随一类,修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萨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sè)、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萨所修,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修也。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忘平等寂灭之地也。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缚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身实际故,为菩萨所修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境,为自证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缚徒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己名也。今诸方后称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智安心,不必伴侣,故云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修二十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界,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修行,勤苦三昧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修种种难行苦行,度诸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己身心,自历其境,内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shǔ)」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修禅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修止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下手工夫,即此义也。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修。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修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得,乃复修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名数(shǔ)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正宗分竟。下流通分。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庆前所闻全经大义。下正陈请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问经名,并流通此法也。此问有五,一问经名,二问奉持,三问功德,四问护持,五问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总叹法胜,令生信重也。此经乃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诸佛所说,如来守护。教授菩萨,故为菩萨之所归依,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为十二部经之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zànɡ)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此答名字,示经名有五种也。今结集经题,但存其二,旧解五名,约教理行,修多罗,约教,秘密王三昧,约行,余皆约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语也。依如来藏建立差别,义尽于此,当如是持。

“善男子!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此叹法胜,意令修习,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圆觉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说此法,教化菩萨,此外更无别法,故劝令修习,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ménɡ)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答何功德也。独被上根,故教称圆顿,普摄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皆证圆觉,故无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让细流,饮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较量显胜也。世宝盈刹,但资有漏,至理一言,必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此以人较法,更显益也。小果虽多,终无实证,此经半偈,为成佛正因,故难比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叹胜机能受也。谓能信受此法者,盖从多佛广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嘱流通,以护修习者,为第一也。以修习此法者,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贤善首当知  是经诸佛说

如来等护持  十二部眼目

名为大方广  圆觉陀罗尼

显如来境界  依此修行者

增进至佛地  如海纳百川

饮食皆充满  假使施七宝

积满三千界  不如闻此经

若化河沙众  皆得阿罗汉

不如闻半偈  汝等于来世

护是宣持者  无令生退屈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叙金刚受嘱,发愿守护持经人也。金刚者,以护法神,执此宝杵,故此得名,以金刚宝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刚,谓头有火焰,即楞严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萨示现者也。尼蓝婆未详所译。言此诸神,皆夙习发愿护法者也。故常在佛会。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此叙诸天受嘱,护持经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禅王,为裟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为请,主二十八天,总举三界诸天,谓六欲天,十八禅天,四空天也。须弥山王,特举帝释,乃欲界主。护国天王,乃四王天,为守护国界之主。意列三界诸天,皆为护法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扰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此叙鬼神受嘱,护持经者也。吉槃茶亦名鸠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此鬼既发愿守护,则一切恶鬼,无能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护方隅,可四十里内无灾害也。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比该,若华藏实报,必摄同居,故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约境则凡圣该通,况圆音落落,十刹顿周,岂此界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会耶。况影响示现,住佛境界,无足疑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结会也。旧解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示现此形者,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篇:【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下篇:天乐鸣空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两卷无量寿经宗要 释元晓选 将申两卷经旨。略开四门分...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 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

华严七处九会颂释章序 昔者圭峯禅师有华严纶贯之作。...

人本欲生经注

人本欲生经序 人本欲生经者。照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

【注音版】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一(亦名长安品) 秦天竺...

菩萨璎珞经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注音版】佛说圣法印经

佛说圣法印经...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佛说孝子经

佛说孝子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佛问诸沙门:「亲之生...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玉耶经

玉耶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

《发觉净心经》讲:如果不是为了贪求果报,也不是为了...

颠倒的人生

世尊涅槃转眼两千五百多年了,世尊在经典中所悬记的末...

正因为向外贪求,才把本来佛遗失掉

我们众生向外贪著、妄想执著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

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

为什么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

见性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

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问: 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同时时常谨...

慧律法师《佛陀的格言》

各位尊敬的护法居士大德,每年的九月份,也就是水陆法...

孝顺的人,总是处处感召万物成全

一 我的公公有两个儿子,我老公是他的小儿子。我和我老...

从印祖文钞看佛法与佛学之别及佛法之要

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现代人急功近利,只着眼于眼前利...

为什么中医提倡五点钟早起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

受到了伤害遭受痛苦,也是有大利益的

当受到伤害,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塌了,地陷...

每天念佛就好吗,还要不要念咒念经

问: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