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金刚錍

宋云间沙门净岳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科金刚錍序

宋云间沙门净岳撰

科分大经章段。起自关内凭小山瑶。前代未闻也。吾祖章安作疏益详。至荆溪将迦叶品。分正缘了别指方隅。则权实进否晓然而明。可谓善乎派深。良哉析重也。余复以佛性周遍三千具摄而分。今文分而又分宾主问答。引文释义略无溷乱。虽短胫亦可以厉法流。孺子敢当荷负矣。或曰犹牧女之添水。将非浇漓于乳味乎。不然乳益乳也。苟能鑽摇醍醐可获。岂仍乳而已耶。

金刚錍(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遮那佛性之指。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自滥霑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于兹。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曾于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怳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仍于睡梦忽见一人云。僕野客也。容仪麁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客曰。僕忝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后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客曰。涅槃部大。云何竝列。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今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次迦叶问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

先顺问云。为非涅槃说为涅槃。非涅槃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牆壁瓦砾。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于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佛于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槃不同虚空。若涅槃不同。余二亦异。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牆壁瓦石等耶。

佛后复云空与涅槃。虽俱非世摄。涅槃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

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复次。而遮其非。

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色法。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有云。作法。如去舍等。

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余处无故。世言身内。余处则无。有云。与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有云。如器中空。世言身内。何异器中。有云。所指之处。佛言。则有方面。世言身中。岂非方面。佛总结云。从因缘生皆是无常。故此一十邪计虚空非佛性喻。是无常故。三世摄故。虚空异彼遍一切处。此违迦叶问。复宗符空。以喻正因。

世人何以弃佛正教。朋于邪空。云何乃以智断果上缘了佛性。以难正因。如来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故智断果上。有缘了性。所以迦叶难云。如来佛性涅槃是有。世人多引涅槃为难。故广引之以杜余论。子应不见涅槃之文。空斆世人瓦石之妨。缘了难正殊不相应。此即子不知佛性之进否也。况复以空譬正缘了犹局。如迦叶所引三皆有者。此乃涅槃带权门说。故佛顺迦叶三皆是有。若顿教实说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欲示众生本有正性。且云正遍犹如虚空。欲赴末代以顺迦叶。岂非迦叶知机设疑。故佛覆实述权缘了。此子不知教之权实。故涅槃中佛性之言。不唯一种。如迦叶品下文云。言佛性者。所谓十力无畏不共大悲三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子何不引此文。令一切众生亦无。何独瓦石。若云此是果德。众生有此果性者。果性身土何不霑于瓦石等耶。又若许因有果性者。世何但云十方诸佛同一法身力无畏等。而不云生佛亦同法身力无畏等。使一尘一心无非三身三德之性种也。若言但有果地法身性者。何故经云。十力无畏乃至相好。又复经中。阐提等人四句辩性。子云众生有性。为何众生有何等性。瓦石为复无四句耶。又第六第九及三十二。皆以杂血五味。用对凡夫三乘及佛。何故佛性在人差降不同。又二十七云。若修八正即见佛性。婆沙俱舍悉有八正。乃至诸经咸有道品。为修何八正见何佛性。故子不知佛性进否。

客曰。何故权教不说缘了二因遍耶。余曰。众生无始计我我所。从所计示未应说遍。涅槃经中带权说实。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缘了。若教一向权则三因俱局。如别初心闻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闻无情无。依迷示迷云能造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又复一代已多显顿。如华严中依正不二。普贤普眼三无差别。大集染净一切融通。净名不思议毛孔含纳。思益网明无非法界。般若诸法溷同无二。法华本末实相皆如。涅槃唯防像末谬执。分正缘了别指方隅。若执实迷权尚失于实。执权迷实则权实俱迷。验子尚昧小乘由心。故暗大教心外无境。

客曰。涅槃岂唯兼带说耶。余曰。约部通云一切兼带。部中品内或实或权。如申迦叶难。别为末代一机而已。则权实并明。若一向权。如恒河中七种众生。若一向实。如三点二鸟三慈十德等。他皆准知不可具述。如云色常。色言岂不收于一切依正。何故制空令局限耶。此世人不知教之权实。如二乘人处处闻大。尚至法华方信己性。悔来至此财非己有。此岂非子不知父性耶。闻开权已。方云口生化生有分。故涅槃中犹恐未来一分有情不信己身有如来性及谓阐提未来永断。示令知有及以不断。岂部内诸文全无顿耶。今搜求现未建立圆融。不弊性无。但困理壅故于性中点示体遍。傍遮。偏指清净真如。尚失小真佛性安在。他不见之空论无情性之有无。不晓一家立义大旨。故达唯心了体具者焉有异同。若不立唯心一切大教全为无用。若不许心具圆顿之理乃成徒施。信唯心具。复疑有无。则疑己心之有无也。故知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何独自心之有无耶。以共造故。以共变故。同化境故。同化事故。故世不知教之权实。以子不思佛性之名从何教立。无情之称局在何文。已如前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子欲执小道而抗大逵者其犹螳蜋乎。何殊井蛙乎。故子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溷澄。为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若许随缘不变。复云无情有无。岂非自语相违耶。故知。果地依正融通。并依众生理本故也。此乃事理相对以说。若唯从理。只可云水本无波。必不得云波中无水。如迷东为西。只可云东处无西。终不得云西处无东。若唯从迷说则波无水名。西失东称。情性合譬思之可知。无情有无例之可见。

于是野客恭退吴跪而谘曰。波水之譬其理实然。僕曾闻人引大智度论。云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仁何故立佛性之名。余曰。亲曾委读细捡论文都无此说。或恐谬引章疏之言世共传之。汎为通之。此乃迷名而不知义。法名不觉。佛名为觉。众生虽本有不觉之理。而未曾有觉不觉智。故且分之令觉不觉。岂觉不觉不觉犹不觉耶。反谓所觉离能觉耶。

客曰。若尔至佛方会。凡离何乖。余曰。子为学佛。为学凡耶。理本无殊。凡谓之离。故示众生令觉不觉。故觉不觉自会一如。故知。觉无不觉不名佛性。不觉无觉法性不成。觉无不觉佛性宁立。是则无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故今问子。诸经论中。法界实际实相真性等。为同法性在无情中。为同真如分为两派。若同真如。诸教不见无情法界及实际等。若在无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华严须弥山顶偈赞品云。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若能如是解。则见卢舍那。岂非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精进慧云。法性本清净。如空无有相。此亦无所修。能见大牟尼。岂于无性又云无修能见牟尼。又真实慧云。一切法无相。是则真佛体。既真佛体在一切法。请子思之。当免迷教。及迷佛性之进否也。故真如随缘即佛性随缘。佛之一字即法佛也。故法佛与真如体一名异。故佛性论第一云。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当知真如即佛性异名。华严又云。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如是诸法性。实义俱非有。言众生非众生。岂非情与无情。二俱随缘并皆不变。故俱非有。所以法界实际一切皆然。故知法性之名不专无情中之真如也。以由世人共迷法相名异体一故也。然虽体同不无小别。凡有性名者多在凡在理。如云佛性理性真性藏性实性等。无性名者多通凡圣因果事理。如云法界及实相等。如三昧陀罗尼波罗蜜等。则唯在于果。所以因名佛性等者。众生实未成佛得理证真开藏。以烦恼生死是佛等性。示令修习名佛等性。而诸教之中诸名互立。涅槃经中多云佛性者。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偏言之。世人迷故而不从果。云众生有故失体遍。又云遍者。以由烦恼心性体遍。云佛性遍。故知。不识佛性遍者。良由不知烦恼性遍故。唯心之言岂唯真心。子尚不知烦恼心遍。安能了知生死色遍。色何以遍。色即心故。何者。依报共造正报别造。岂信共遍不信别遍耶。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心体不可局方所故。所以十方佛土皆有众生理性心种。以性喻空。具如涅槃一十复次。故知。不晓大小教门名体同异。此是学释教者之大患也。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及亦得解脱等。子初不达余之义旨。故闻之惊骇。为子申已理合释然。故知。世人局我遮那唯阴质内。而直云诸法是无情者。则有二种不如外道。外道尚云我大色小我遍虚空。又外道犹计众尘所成。亦不直云无情而已。又有二种不如小乘。小乘尚云犹业力造造遍三界。又小乘犹知诸法无常。亦不直云无情而已。又有二种不如共乘。共乘尚知造心幻化幻遍三界。又知诸法体性即真。若次第乘故非所拟。子闻是已。亦合薄知教法权实佛性进否。

客曰。仁善分别实坏重疑。信一切法皆正因性。而云正中三因种遍修遍果遍。又云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情犹未决。余曰。良由自昔不善遍揽因果自他依正。观于己心心佛众生。亦由不阅诸教大旨。不晓佛说果德之意。不达佛现互融之由。余欲开导子之情怀。更以四十六问而问于子。子若能晓余之一问。则众滞自消。法界融通。释然大观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

问佛性之名从因从果。从因非佛。果不名性。问佛性之名常无常耶。无常非性。常不应变。问佛性之名共耶别耶。别不名性。共不可分。问佛性之名大小教耶。小无性名。大无无情。问佛性之名有权实耶。对体辩异其相何耶。

问无情之名大小教耶。大教大部有权实耶。问无情无者无情为色为非色耶。为二俱耶。问无情色等佛见尔耶。为生见耶。为共见耶。问无情败坏故无性者。阴亦败坏性亦然耶。问无情是色。法界处色为亦无耶。为复有耶。

问唯心之言子曾闻耶。唯只是心。异不名唯。问唯心之言凡圣心耶。若圣若凡二俱有过。问唯心名心造无心耶。唯造心耶。二俱有过。问唯心唯心亦唯色耶。若不唯色。色非心耶。问唯心所造唯依与正。依正能所同耶异耶。

问众生量异性随异耶。不尔非内尔不名性。问众生惑心。性遍不遍神我四句。为同异耶。问众生有性唯应身性亦法性耶。亦报性耶。问众生本迷迷佛悟耶。佛既悟已。悟生迷耶。问众生一身几佛性耶。一佛身中几生性耶。

问佛国土身为始本耶。始本同耶。为复异耶。问佛土佛身为一异耶。一无能所。异则同凡。问佛土界分生亦居耶。为各所居佛无土耶。问佛土所摄为远近耶。何土与生一异共别。问佛佛土体为同异耶。娑婆之处为共别耶。

问佛成道时土亦成耶。成广狭耶。不成有过。问佛成见性与生见处为同异耶。离二不可。问佛成土成。与彼彼成。彼彼不成为一异耶。问佛成三身。与彼彼果及彼彼生为一异耶。问佛成身土成何眼智。见自他境初后如何。

问真如所造互相摄耶。不相摄耶二俱如何。问真如之体通于修性。修性身土等不等耶。问真如随缘变为无情。为永无耶。何当有耶。问真如随缘随已与真为同异耶。为永随耶。问真如本有为本无耶。与惑共住同异如何。

问波水同异。前后得失。真妄同异。法譬如何。问病眼见华华处空处。同异存没法譬如何。问镜像明体本始同异。前后存没法譬如何。问帝网之譬唯譬果耶。亦譬因耶。果无因耶。问如意珠身身有土耶。唯在果耶。通因如何。

问行者观心心即境耶。能所得名同异如何。问行者观心一耶多耶。一多心境同异如何。问行者观心为唯观心亦观身耶。亦观土耶。问行者观心在惑业苦。内耶外耶同耶异耶。问行者观心心内佛性为本净耶。为始净耶。问行者观心心佛众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摄一切同耶。

如是设问不可穷尽。为断子疑且至尔许。

客曰。何以不多不少。唯四十六。余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义。通自通他。一问亦足。为对钝根故四十六。及对六即分证离为四十一位。兼前及后故四十六。应知一问亦皆能攻余四十五。余一一位仍须皆具四十六。问乃至无量亦复如是。

客曰。仁所立义灼然异僕于昔所闻。僕初闻之。乃谓一草一木一砾一尘。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缘了。若其然者僕实不忍。何者草木有生有灭。尘砾随劫有无。岂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灭有生。世皆谓此以为无情。故曰无情不应有性。僕乃误以世所传习难仁至理失之甚矣过莫大矣。余曰。子何因犹存无情之名。

客曰。乃僕重述初迷之见。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犹如虚空。彼彼无碍彼彼各遍。身土因果无所增减。故法华云世间相常住。世间之言凡圣因果依正摄尽。余曰观子所见。似知大旨。何不试答向之一问。

客曰。仁向自云若思一问众滞自消。僕若答者即以一答遍答众问。何一问之有耶。余曰。请述其旨。

客曰。僕还揽向诸问意。若消众滞即名为答。何假曲申一一问耶。何者众问岂不由僕不受无情有性之说。僕今受之此即是答。余曰。大略虽尔未晓子情。

客曰。仁所立义关诸大教难可具陈。僕略论之冀垂听览。岂非晓最后问三无差别。即知我心彼彼众生一一刹那。无不与彼遮那果德身心依正。自他互融互入齐等。我及众生皆有此性故名佛性。其性遍造遍变遍摄。世人不了大教之体。唯云无情不云有性。是故须云无情有性。了性遍已则识佛果具自他之因性。我心具诸佛之果德。果上以佛眼佛智观之。则唯佛无生。因中若实慧实眼冥符。亦全生是佛无别果佛。故.生外无佛。众生以我执取之。即无佛唯生。初心能信教仰理亦无生唯佛。亡之则无生无佛。照之则因果昭然。应知众生但理诸佛得事。众生但事诸佛证理。是则众生唯有迷中之事理。诸佛具有悟中之事理。迷悟虽殊事理体一。故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佛既尔诸佛咸然。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苦药昇沉。一一皆计为己身土。净秽宛然成坏斯在。仁所问意岂不略尔。余曰。善哉善哉。快领斯旨。实可总知诸问纲格。此即已答百千万问。何独四十六耶。

客曰。几不遇仁此生空丧。必依此见获胜果耶。余曰。必欲修习教法未周。若不善余一家宗途。未可委究行门始末。安能遍括教行事理惑智因果依正心法。用为凡夫初心观首。然子所领似虚其情。计子观道犹为罔象。

客曰。观道者何。仁师谁耶。法依何耶。余曰。子岂不闻。天台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是余师也。摩诃止观所承法也。以二十五法为前方便。十法成乘观于十境。十境互发观时进否。此观道之大略也。诸问且令识十乘初妙境而已。余乘诸境不暇论之。客曰。善哉。僕当慕之。以为永劫之仗託也。

客曰。屡闻讲说。大乘诸师犹以无情佛性。为一别见何耶。余曰。此有由也。斯等曾覩小乘无情之名。又见大乘佛性之语。亡其所弘融通之谭。而弃涅槃虚空之喻。不达修性三因离合。不思生佛无差之旨。谬斆传习无情之言。反难己宗唯心之教。专引涅槃瓦石之说。不测时部出没之意。如福德子而无寿命。弱丧徒归○犹迷本族。如受贵位不识祖宗。亦如死人而着璎珞。用是福为用璎珞为。法相徒施全迷其本。忽遇斯等应以如上诸意问之所弘之典大小乘耶。尚失小乘已如前说。

客曰。斯失者众。闻仁所宗四教释义可得闻耶。余曰。此之四释关涉五时牢笼八教。十方三世大小乘法咸摄其中。岂可率尔谭其始末。

客曰。若尔可能以四教。略判佛性无情有无心造心变具不具耶。余曰。略示方隅斯亦可矣。何者自法华前藏通三乘俱未禀性。二乘惮教。菩萨不行。别人初心教权理实。以教权故所禀未周。故此七人可云无情不云有性。圆人始末知理不二。心外无境谁情无情。法华会中一切不隔。草木与地四微何殊。举足修途皆趣宝渚。弹指合掌咸成佛因。与一许三无乖先志。岂至今日云无情无言心造心变咸出大宗。小乘有言而无其理。然诸乘中其名虽同义亦少别。有共造依报各造正报。有共造正报各造依报。众生迷故或谓自然梵天等造。造已或谓情与无情。故造名犹通。应云心变。心变复通。应云体具。以无始来心体本遍。故佛体遍由生性遍。遍有二种。一宽广遍。二即狭遍所以造通于四。变义唯二。即具唯圆。及别后位。故藏通造六。别圆造十。此六及十括大小乘教法罄尽。由观解异故十与六各分二别。藏见六实。通见无生。别见前后生灭。圆见事理一念具足。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义非此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即达九界三道。即见圆伊三德体遍。

客曰。如何能摄依正因果。余曰一家所立不思议境于一念中理具三千。故曰念中具有因果凡圣大小依正自他。故所变处无非三千。而此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何以故。俱实相故。实相法尔具足诸法。诸法法尔性本无生。故虽三千有而不有。共而不杂。离亦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客曰。其理必然。僕深仰之。此为凭教为通依诸部。为专在一经。余曰。斯问甚善。能使其理永永不朽。虽则通依一切大部。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故方便品初。佛叹十方三世诸佛所得微妙难解之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是相等。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以诸法故故有相等。以实相故相等皆是。实相无相相等皆如。

客曰。云何三千。余曰。实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又依大经及以大论。立三世界故有三千。具如止观及广记中。故知。因果凡圣恒具三千。是故叹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十方世界稻麻二乘如恒河沙。不退菩萨并不能知斯义少分。即指前之七种人也。是故身子三请殷勤。十方三世诸佛开显。释迦仰同无复异趣。大车譬此。宿世示此。寿量久本唯证于此。根败适复获记由此。菩萨疑除损生增道。始初发心终讫补处。岂有余途并託于此。由前四时兼但对带部非究竟。故推功法华。涅槃兼权意如前说。当知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也。普现色身之所依也。正因佛性由之果用。缘了行性由之能显。性德缘了所开发也。涅槃真伊之所喻也。法华大车之所至也。诸大乘意准例可知。子得闻之。可谓久种勤而习之无使焦败。愿未来世诸佛会中与子相遇。

于是野客悲喜交集曰。投身莫报粉骨宁酬。唯以此义随方转说。以报所闻如何。余曰。佛有诚诫自可为规。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思方便先小后大。此乃以偏助圆方可为说。又云。当来世恶人破法堕恶道。志求佛道者广赞一乘道。此即简人方可为说。然末代施化复未知根。亦可如安乐行中但以大答。亦可如不轻喜根而强毒之。故首楞严中闻生谤者后终获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应运大悲无恼他说。子应从容观时进否。将获彼意顺佛本怀。若有众生未禀教者。来至汝所先当语云。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故云众生皆有正性。既信己心有此性已。次示此性非内外遍虚空。同诸佛等法界。既信遍已次示遍具。既同诸佛等于法界。故此遍性具诸佛之身。一身一切身。如诸佛之感土。一土一切土。身土相即身说土说。大小一多亦复如是。有彼性故故名有性。若世人云。众生唯有清净之性。加修万行为功用体。故至果时方有大用。此乃佛有众生之性。不名众生有佛性也。三无差别斯言有徵。寄言说者勿负斯教。若言众生有正因性与法身等。不与报化等者。还成众生与众生等。何者若除报化犹是众生。若言等于有报化之法身。其如法身非报化外。以是言之故须悉等。今此示有是示种性。示遍是示体量。示具是示体德。既示三已。次令缘于一体三宝发四弘誓。进受菩萨清净律仪。一一缘向理性三因。修行填誓。如向所闻种必相续。世世生处以人天身。佛会再闻而得解脱。若已禀方便教者。若闻若行若伏若断。随其所得点示体具。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法华中五章开权。一一但云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众生闻已皆得种智。散心讲授者。随宜设化。一种观心者。从心示之。若惮教生诤竞者。应当语云闻已成种不敢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故大师判教末云。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二乘及菩萨。尚所不能测。何况诸凡夫。而欲判此事。譬如生盲人。分别日轮相。欲判虚空界。一切诸色像。而言了达者。毕竟无是事。是故有智者。各生惭愧心。自责无明暗。舍戏论诤竞。大师亲证判已尚自谦喻后辈。余今准此一家宗途。奖导于子。非师己见。子亦顺教如是流行。

野客于是欢喜顶受。自尔永劫唯奉持之。所在宣弘不违尊命。歛容再拜安庠而出。忽然梦觉。问者答者。所问所答都无所得。

金刚錍(竟)


上篇:天台四教仪

下篇: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勅修百丈清规

勅修百丈清规 礼部尚书臣胡濙等谨 题为重刊清规事礼科...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 宋云间沙门灵鉴述 宋天竺法师...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师初住同安崇胜禅院。开堂日。宣疏...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

如净和尚语录

如净禅师语录序 五家宗派中。曹洞则机关不露。临济则...

【注音版】佛说八正道经

佛说八正道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一卷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

【注音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净心诫观法

净心诫观法序 宋余杭郡沙门 释元照述 太近至易,无如...

佛说阿含正行经

佛说阿含正行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这4种食物多吃对眼睛好

眼睛干涩吃荠菜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诗经》里有甘之如...

水牛含泪下跪求饶

一群目瞪口呆的屠宰场工人,拒绝宰杀一只跪地求饶的大...

一直打妄想还说什么五蕴皆空

不要打妄想,看好自己的话头,不知道又跑到哪里去了。...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就是大慈大悲。你能大慈大悲,你就...

慈心不杀,当吃长素

慈心不杀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

端心正念,这是最要紧的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要自己端正自己的心,要保持正念...

如何劝临终亲人发愿往生

一、直接问你心里有哪些放不下? 直接问病重的亲人你心...

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

【推荐】这样的考验荒诞且不道德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

生为一个人,先求认命再求开创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我们在经典...

打猎的果报

隔壁的刘某吆三喝四,呼朋唤友,赌牌下馆子,拉帮结派...

三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