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虽说我相起尽根由。皆是外道凡夫麁重情执。如何是内教修行之人。微细法我之见。

答。法执难亡。更是微细。以法执为本。人执为末。所以法爱不尽。皆为顶堕之人。圆证涅槃。犹是我见之者。如圆觉经中。净诸业障菩萨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覩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恒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絃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善男子。云何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氷。无有别氷。知氷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此我法二执。经论偏治。助业润生。顺情发爱。于六七识上。妄起端由。向根尘法中强为主宰。固异生之疆界。为烦恼之导师。立生死之根原。作众苦之基址。坏正法之宝藏。违成佛之妙宗。塞涅槃之要津。盲般若之智眼。障菩提之大道。断解脱之正因。背觉合尘。无先于此。如上广引。破斥分明。愿断疑根。顿消氷执。则正修有路。功不唐捐。一念证真。全成觉道。

问。不了唯识之徒。妄执我法。圣教之内。云何复言。有我法等。

答。对机假设。非同情执。假有二种。一者无体随情假。多分世间外道所执。虽无如彼所执我法。随执心缘。亦名我法。故说为假。二者有体施设假。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本体无名强名我法。不称法体。随缘施设。故说为假。又凡圣通论。我有六种。一执我。谓分别俱生。在于凡位。二慢我。谓但俱生。在有学位。三习气我。谓二我余习。在无学位。四随世流布我。谓诸佛等。随世假称。五自在我。谓八自在等。如来后得智为性。六真我。谓真如常乐我净等。以真如为性。圆中称我。通后三种。

问。云何是无二我义。

答。人我见。如六阴七情。毕竟无体。法我见。犹乾城焰水。彻底唯空。如经论明二无我者。一人无我者。梵云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回。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名无我。二法无我者。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无我。

问。执有我见。虽顺所缘。是颠倒体。无我之心。成何胜善。

答。了二无我理。证会真如。则成佛之正宗。超凡之妙轨。若论法利。功德难量。古德云。无我之心。虽不称境。违于缘故。名非颠倒。如缘真如。作有如解。即是法执。若作无解。虽不称如。仍因成圣。释曰。若作如解。即是法执者。若起能解之心。即立所证之理。所境既立。迷现量心。知解才生。便成比量。皆为法执。失唯识宗。所以华严经云。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能证于如。则心境如如。一道清净。广百门论云。识能发生诸烦恼。业能牵后有。如是识心。缘色等起。无所缘境。识必不生。若能正观。境为无我。所缘无故。能缘亦无。能所既亡。众苦随灭。证寂无影清净涅槃。至此位时。名自利满。诸有本愿。为利益他。住此位中。化用无尽。亦令有识。住此涅槃。是故欲求自他胜利真方便者。应正勤修空无我理。

问。涅槃经。佛说有真我佛性之理。诸菩萨等。皆申忏悔。我等无量劫来。常被无我之所漂流。今广说无我者。莫不违涅槃之教不。

答。今言无我者。谓破凡夫外道迷唯识理。妄执心外实有我法。如外道所执。略有三等。一僧佉等。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等。二尼乾子。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遍出。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余九十种所计我等。不异此三故。此等妄执。俱无道理。唯成五见之邪思。岂同四德之真我。如涅槃经云。外道言。如瞿昙说。无我我所。何缘复说常乐我净。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识意。常乐我净。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夫真我者。是佛性义。常恒不变。非生因之所生。具足圆成。唯了因之所了。又如经云。尔时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无我想。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余诸想。所谓苦想。无常。无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愐眩。见诸山河。石壁草木。宫殿屋舍。日月星辰。皆悉回转。世尊。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为圣。多诸放逸。流转生死。世尊。以是因缘。我等善修如是诸想。尔时佛告诸比丘言。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集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释曰。夫迷四真实起八颠倒者。无非人法二我之见。为生死之枢穴。作烦恼之基垧。成九结之樊笼。开十使之业道。二乘虽断人我。常被无我之所漂流。外道谬认识神。恒为妄我所之轮转。所以上云。无我者。名为生死者。以昧一真我之门。无大自在之力。我者名为如来者。达佛性之妙理。承如实之道来。无常者声闻缘觉者。修生灭之妄因。证灰断之小果。常者如来法身者。入不动之真宗。契圆常之妙体。苦者一切外道者。运无益之苦行。堕生灭之邪轮。乐者即是涅槃者。断二死之妄原。入四德之秘藏。不净者即有为法者。积杂染之情尘。成梦幻之虚事。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者。乃究竟之圆诠。履无为之至道。是以外道执有我见。如蒸砂作饭。认妄为真。二乘证无我门。似捉石为珠。以常为断。俱不达无我之中。而有真我。又常乐我净者。但是一法。以心性不变异故常。常故乐。乐故我。我故净。以不了心性常住故。心外别求妄有所作。作故无常。无常故无乐。无乐故无我。无我故无净。何者。以无常迁变。纯受其苦。宁有乐乎。既不得乐。恒俱系缚。不得自在。岂成我乎。既不见真我佛性。长随染缘。岂得净耶。如上剖析。皆属一期教门。不可于此定执有无。迷于方便。如广百论云。为止邪见。拨无涅槃故。说真有常乐我净。此方便言。不应定执。既不执有。亦不拨无。如是乃名正智解脱。

问。外尘无体。唯识理成。正教昭然。妙旨非谬。今凡夫所执。多徇妄情。以见闻之心。熏习之力。多执现见之境。难断纤疑。前虽广明。犹虑未信。更希再示。以破执情。

答。法性无量。得之者有边。真如相空。执之者形碍。如还原观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实际居在目前。翻为名相之境。起信钞云。若是唯心。则不合有境。以心无相。不可见故。既有所见。云何唯心。意云。一切法从心起故。所起无体。即是一心。何用说见与不见。根本是心故。又云。境本非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既无自体。曷有境乎。唯心之门。从兹明矣。故知佛为信者说。不为疑者施。垢重障深。自生疑谤。遮轻根利。顿入玄微。广百论云。一切所见。皆识所为。离识无有一法是实。为无始来数习诸见。随所习见。随所遇缘。随自种子成熟。若差别变似种种法相而生。犹如梦中所见事等。皆虚妄现。都无一实。一切皆是识心所为。

难。若尔。大乘应如梦哑。拨一切法。皆悉是虚。不能辩说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自性差别。是大苦哉。我等不能随喜如是大乘所立虚假法义。以一切法。皆可现见。不可拨无现见法故。

答。奇哉可愍。薄福愚人。不能信解大乘法义。若有能见。可见所见。能见既无。谁见所见。以诸能见。不能自审知自有体。亦不审他。于审察时。能见所见皆无所有。是故不应执现见法。决定有体。以回心时。诸所缘境。皆虚假故。所以者何。起忆念时。实无见等种种境界。但随因缘。自心变似见等种种境相而生。以所忆念。非真实故。唯有虚假忆念名生。如曾更诸法体相回心追忆。故名为念。当忆念时。曾所更境。皆无有故。能念亦无。而名念者。随顺惯习颠倒诸见。假名施设。由此念故。世间有情。妄起种种分别诤论。竞执诸法自性差别。没恶见泥。不能自出。若无所见。亦无所闻。是则一切都无所有。云何今时。编石为筏。

唯识论问云。依信说有四种。一现见。二比知。三譬喻。四阿含。此诸信中。现信最胜。若无外境。云何世人言我现见此青等物。

偈答。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诸凡夫人。烦恼梦中有所见事。皆如梦中。如现见色。不知色义。以后时意识分别。然后了知。意识分别时。无眼等识。先灭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见色时无彼意识。意识起时无彼眼识。

入大乘论问云。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无耶。

答。凡愚妄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生灭轮转。无暂停时。相似相续。故妄见有实。犹如灯焰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焰。

中观论问。汝虽种种门。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见有去住。

答。肉眼所见不可信。若实有去去者。为以一法成。为以二法成。二俱有过。夫肉眼者。是过去颠倒业因所成。如牛羊眼。不辩方隅。实不可信。唯佛眼真实。只可从实。不可凭虚。

又问。现见众生作业受报。是事云何。

答。如化人无有实事。但可眼见。又化人口业说法。身业布施等。是业虽无实。而可眼见。如是生死。作者及业。亦应如是。诸业皆空无性。如幻如梦。

又问曰。世间人尽见诸法。是有是无。汝何以独与世间相违。言无所见。

答曰。若人未得道。不见诸法实相。爱见因缘故。种种戏论。见法生时。谓之为常。取相言有。见法灭时。谓之为断。取相言无。智者见诸法生。即灭无见。见诸法灭。即灭有见。是故于一切法。虽有所见。皆如幻如梦。乃至无漏道见尚可灭。何况余见。是故若不见安隐法者。则见有无。

大智度论问。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无而妄见者。何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不相错乱。与六情对故。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详斯论意。是约世间凡情所见。以眼根对色尘。及中间眼识三种和合。得称为见。此根尘识。自性俱空。各各不能生见。和合亦不能生见。但虚妄情识。所对见闻不无。故经云。以凡夫见之为世谛。以圣人见之为真谛。所称谛者。审实不虚。故称为谛。世谛不无。执假为谛。真谛非有。证实为谛。

问。一切内外诸法。皆有流类。于诸类中。约有几种差别。及随类通别等义。

答。古释有五。一异熟类。一通。即一切草木。皆是初青后黄。岂非异熟。二别。唯善恶二业。感异熟果。二长养类。一通。即是一切皆有长养。二别。唯是饮食睡眠。梵行等持所益故。三等流类。一通。即一切自类相似。皆是等流。二别。唯同类因之所生。四实事类。一通。即一切有体诸法。二别。唯是无为。简有为非是实事故。五。刹那类。一通。即一切有生灭法。二别。唯是见道初一刹那也。

问。有情所住。遍三界中。云何维摩经云。七识处为种。

答。有情通凡至圣。有六十二有情身。约依处有四十二居止。若通门由业系故。乐与不乐。并立居止。下在七识心住之例。为识心唯乐于七处住故。四十二居止者。八地狱。傍生。饿鬼。四洲。六欲天。色界十八无色有四。都成四十二居止。七识处者。一种种身种种想。种种身者。欲界人天。有尊卑上下也。种种想者。有苦乐舍三受想。二种种身一想。种种身者。初禅梵王为尊。梵众为卑。故有种种身。一想者。有一戒取想也。梵王自谓我能生诸梵。诸梵谓已从梵王生。非因计因。是戒取。三一身种种想。一身者。二禅地上。无尊卑上下也。种种想者。有喜乐想也。四一身一想。一身者。三禅无尊卑上下也。一想者。唯一乐想也。空识已上无身。唯有一想。五空处。唯一空想。六识处。唯一识想。七无所有处。唯一慧想。此上七识处。对治众生计识为我。乐住七处。以有漏五阴为体。第四禅有无想定。非想地中有灭尽定。三涂之中能受诸苦。识不乐住。故不说也。又第四禅。及非想地。虽复灭识。不灭。假名众生居。所以不立。三恶趣中。为苦所逼。众生不乐居。所以不立。

问。破外境空。立唯识有者。境从何而空。识从何而有。

答。境随情起。识逐缘生。情唯遍计之心。缘是依他之性。缘法是有。依胜义之门。情执本空。归世俗之道。识论云。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释云。外境。是遍计所执。心外实境。由随妄情施设为假。体实都无。非与依他内识相似。内识。体是依他故。必依种子因缘所生。非体全无。如遍计境。彼实我法。犹如龟毛。识依他有。故非彼类。此中色等相见二分。内识所变。不离识故。总名内识。由此内识。体性非无。心外我法。体性非有。便遮外计离心之境。实有增减执。及遮邪见恶取空者。拨识亦无妄空减执。即离空有。说唯识教。有心外法。轮回生死。觉知一心。生死永弃。可谓无上处中道理。

问。境唯世俗之有。识通胜义之门者。云何为世俗谛。云何说胜义谛。

答。夫一切谛智。皆从无谛而起。无谛者。即绝待真心。非是对有称无。故云绝待。犹如虚空。非对小空而称大空。从此无谛。立一实谛。此一实之名。是对三权而名一实。待虚名实。此是对待得名。又从此一实。对机约教。或分开二谛等。此二谛者。约情智而开。如涅槃经云。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间人知者。为世谛。仁王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所以仁王虽分二谛。智照常一。涅槃本唯一谛。解惑分二。斯则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为真二谛。故昔人颂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即其义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梁摄论云。智障甚盲闇。谓真俗别执。然法相务欲分析。法性务在融通。各据一门。勿生偏滞。何者。若但分析而不融通。法成差异。若不分析。事成溷滥。又无可融通。则性相历然而非异。事理融即而非同。非异。非同。圆中妙理。又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智则不碍寂而常照。意以心寂对于境真。心照对于境俗。以照对俗。则心境非一。以寂对真。则心境非异。虽双融空有二境。寂照二心。终不得言。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智则不碍照而恒寂。境则不碍俗而恒真。智则不碍寂而常照。中观论偈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金刚般若不坏假名论云。佛所说法。咸归二谛。一者俗谛。二者真谛。俗谛者。谓诸凡夫。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乃至名义智境。业果相属。真谛者。谓即于此。都无所得。如说第一义。非智之所行。何况文字。乃至无业。无业果。是诸圣种性。是故此般若波罗蜜中。说不住布施。一切法无相。不可取。不可说。生法无我。无所得。无能证。无成就。无来无去等。此释真谛。又说内外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相。及诸功德。此建立俗谛。又台教约四教。四证。三接。立七种二谛。及五种三谛。如法华玄义云。夫经论异说。悉是如来善权方便。知根知欲。种种不同。略有三异。一谓随情。二随情智。三随智。随情说者。情性不同。说随情异。如毗婆沙明。世第一法。有无量种。真际尚尔。况复余耶。如顺盲情。种种示乳。盲闻异说而诤白色。岂即乳耶。众师不达此意。各执一文。自起见诤。互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乱哉。莫知孰是。若世三说及能破者。有经文证。皆判是随情二谛意耶。无文证者。悉是邪见。谓同彼外道。非二谛摄也。随情智者。情谓二谛。二皆是俗。若悟谛理。乃可为真。真则唯一。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经云。世人心所见。名为世谛。出世人心所见。名第一义谛。如此说者。即随情智二谛也。随智者。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能了俗。如眼除膜。见色见空。又如入禅者。出观之时。身虚心豁。似轻云蔼空。已不同散心。何况悟真而不了俗。毗昙云。小云发障。大云发障。无漏逾深。世智转净。故经偈云。凡人行世间。不知世间相。如来行世间。明了世间相。此是随智二谛也。若解此三意。将寻经论。虽说种种。于一一谛。皆备三意也。二正明二谛者。取意存略。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于义即足。但人麁浅。不觉其深妙。更须开拓。则论七种二谛。一一二谛。更开三种。合二十一种二谛。若用初番二谛。破一切邪。谓。执着皆尽。如劫火烧。不留遗芥。况铺后诸谛回出文外。非复世情图度。所言七种二谛者。一者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二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三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四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实有二谛者。阴入界等。皆是实法。实法所成森罗万品。故名为俗。方便修道。灭此俗已。乃得会真。大品经云。空色色空。以灭色故。谓为空色。不灭色故。谓为色空。病中无药。文字中无菩提。皆此意。是为实有二谛相也。约此亦有随情智等三义。准此可知。幻有空二谛者。斥前意也。何者。实有时无真。灭有时无俗。二谛义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大品经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谛义成。是名幻有二谛也。约此亦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随智小当分别。何者。实有随智。照真。与此不异。随智照俗不同。何者。通人入观巧。复局照俗亦巧。如百川会海。其味不别。复局还源。江河则异。俗是事法。照异非疑。真是理法。不可不同。只就通人出假。亦人人不同。可以意得。例三藏。出假。亦应如是。幻有空不空二谛者。俗不异前。真则三种不同。一俗随三真。即成三种二谛。其相云何。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着。何者。行人缘无漏生着。如缘灭生使。破其心还入无漏。此是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谓非二边。别显中理。中理为真。又是一番二谛也。又人闻非有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是一番二谛也。大涅槃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谓着此空。破着空故。故言不空。空着若破。但是见空。不见不空也。利人谓不空是妙有。故言不空。利人闻不空谓是如来藏。一切法趣如来藏。还约空不空。即有三种二谛也。复次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者。初人闻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者。诸法不离空。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又人闻趣。知此中理。须一切行来趣发之。又一人闻一切趣。即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说此一俗。随三真转。或对单真。或对複真。或对不思议真。无量形势。婉转赴机。出没利物。一一皆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若随智证。俗随智转。智证偏真。即成通二谛。智证不空真。即成别入通二谛。智证一切趣不空真。即成圆入通二谛。三人入智不同。复局照俗亦异。何故三人同闻二谛。而取解各异者。此是不共般若。与二乘共说。则深浅之殊耳。大品经云。有菩萨初发心。与萨婆若相应。有菩萨初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有菩萨初发心。即坐道场为如佛。即此意也。幻有无为俗。不有不无为真者。有无二故为俗。中道不有不无不二为真。二乘闻此真俗。俱皆不解。故如哑如聋。大涅槃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谓说真谛。即此意也。约此亦有随情。情智。智等三义。圆入别二谛者。俗与别同。真谛则异。别人不空。但理而已。欲显此理。须缘修方便。故言一切法趣不空。圆人闻不空理。即知具一切佛法。无有缺减。故言一切趣不空也。约此亦有随情等三义。圆教二谛者。直说不思议二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以珠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约此亦有随情。情智等三义。身子偈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即其义焉。

问。真俗应相对。云何不同耶。

答。此应四句。俗异真同。真异俗同。真俗异相对。真俗不异而异相对。三藏与通。真同而俗异。二人通真异而俗同。别。真俗皆异而相对。圆。真俗不异而异相对。不同而同。若不相入。当分真俗即相对。七种二谛。广说如前。略说者。界内相即。不相即。界外相即。不相即。四种二谛也。别接通五也。圆接通六也。圆接别七也。

问。何不接三藏。

答。三藏是界内不相即。小乘取证。根败之士。故不论接。余六是摩诃衍门。若欲前进。亦可得去。是故被接。

问。若不接亦不会。

答。接义非会义。未会之前。即论被接。判麁妙者。实有二谛。半字法门。引钝根人。蠲除戏论之粪。二谛义不成。此法为麁。如幻二谛。满字法门。为教利根。诸法实相。三人共得。比前为妙。同见但空。方后则麁。以别入通。能见不空。是则为妙。教谈理不融。是故为麁。以圆入通为妙。妙不异后带通方便。是故为麁。别二谛不带通方便。故为妙。教谈理不融。是故为麁。圆入别。理融为妙。带别方便为麁。唯圆二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故为妙。次约随情智等判麁妙者。且约三藏。初闻随情二谛。执实语为虚语。起语见故。生死浩然。无佛法气分。若能勤修念处。发四善根。是时随情二谛。皆名为俗。发得无漏。所照二谛。皆名为真。从四果人。以无漏智。所照真俗。皆名随智二谛。随情则麁。随智则妙。譬如转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即得随情情智智等。说通别入通。圆入通。令其耻小慕大。自悲败种。渴仰上乘。是时如转酪为生酥。心渐通泰。即为随情情智智等。说别圆入别。明不共般若。命领家业。金银珍宝。出入取与。皆使令知。既知是已。即如转生酥为熟酥。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随情情智智等。说圆二谛。如转熟酥为醍醐。是则六种二谛。调熟众生。虽成四味。是故为麁。醍醐一味。是则为妙。又束判麁妙。前二教虽有随智等。一向是随情。说他意语故。故名为麁。别入通去。虽有随情等。一向束为情智。智说自他意语。故亦麁亦妙。圆二谛虽有随情等。一向是随智。说佛自智。说佛自意语。故称为妙。

问。前二二谛。一向是随情。应非见谛。亦不得道。

答。不得中道。故称随情。诸佛如来。不空说法。虽非中道。第一义悉檀。不失三悉檀益。大概判之。皆属随情为麁耳。次明三谛者。妙却前两种二谛。以不明中道故。就五种二谛得论中道。即有五种三谛。约别入通。点非有漏。非无漏。二谛义成。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当教论中。但异空而已。中无功用。不备诸法。圆入通三谛者。二谛不异前。点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也。别三谛者。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圆入别三谛者。二谛不异前。点真中道。具足佛法也。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判麁妙者。别圆入通。带通方便故为麁。别不带通为妙。圆入别。带别方便为麁。圆不带方便最妙。约五味教者。乳教说三种三谛。二麁一妙。酪教但麁为妙。生酥熟酥。皆是五种三谛。四麁一妙。此经唯一种三谛。即相待妙也。开麁显妙者。决前诸麁入一妙。三谛无所可待。是为绝待妙也。又明一谛者。大涅槃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末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于转。转二为麁。不转为妙。三藏全是转二。同彼醉人。诸大乘经。带转二说不转一。今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转一实。是故为妙。诸谛不可说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那得诸谛。纷纭相碍。一谛尚无。诸谛安有。一一皆不可说。可说为麁。不可说为妙。不可说亦不可说。是妙亦妙。言语道断故。若通作不可说者。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前不可说为麁。不生不生不可说为妙。若麁异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绝待妙也。

问。何故大小通论无谛。

答。释论云。不破圣人心中所得涅槃。为未得者。执涅槃生戏论。如缘无生。使故破言无谛也。

问。若尔。小乘得与不得。俱皆被破。大乘得与不得。亦俱应破。

答。不例小乘。犹有别惑可除。别理可显。故虽得须破。中道不尔。云何破。

问。若尔。中道唯应有一实谛。不应言无谛。

答。为未得者。执中生惑。故须无谛。实得者有。戏论者无。又唯识论。于真俗二谛名开四重。都成八谛。俗谛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瓶盆等。但有假名。而无实体。从能诠说。故名为谛。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等。随彼彼事。立蕴等法。三方便安立谛。谓苦集等。由证得理。而安立故。四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彼空门。说为真性。由彼真性内证智境。不可言说。名二空如。但假说故。胜义四者。一体用显现谛。谓蕴界等。有实体性。过初世俗。名胜义。随事差别。说名蕴等。故名显现。二因果差别谛。谓苦集等。智断证修。因果差别。三依门显实谛。谓二空理。过俗证得。故名胜义。依空能证。以显于实。故名依门。四废诠谈旨谛。谓一实真如。体妙离言。已名胜义。又真不自真。待俗故真。即前三真。亦说为俗。俗不自俗。待真故俗。即后三俗。亦名为真。至理冲玄。弥验于此。又华严经。约其圆数。立于十谛等。乃至一一法。圆融无尽。

宗镜录卷第六十七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卷第一 宋四明东湖沙门 志...

菩萨戒本宗要

大贤法师义记序 大荐福寺僧道峯撰 吾观。悠悠群动。营...

戒杀四十八问

戒杀四十八问目录 释生物养人之疑(五问) 释俗见断杀之...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

佛说初分说经

佛说初分说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注音版】释迦牟尼佛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上 开府仪同三司特...

佛说群牛譬经

佛说群牛譬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

佛说阿阇世王经

佛说阿阇世王经卷上 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

修禅要除去比较的心态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

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问: 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才不至于走弯路? 大安法师答:...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诸佛称名赞叹愿

第十七愿诸佛称名赞叹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每天我们可能都跟佛陀擦肩而过

我很喜欢提一个故事,一个我们在印度朝圣的时候所发生...

宝天比丘

恭喜!恭喜!恭喜长者您喜获麟儿!哇!真是太不可思议...

念佛人有病当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

圣严法师:对小孩的爱与宠应如何拿捏

问: 现代人小孩生得少,甚至不生,有很多孩子是独生...

大安法师:念佛可消业障,为什么高僧大德还会有病

问: 念佛修行可消业障,为什么很多菩萨境界的大德法...

身口意不离佛法,这才是真信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选择信佛?很多人是一种盲从...

【推荐】临命终时一句佛号提起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而整个本...

把苦逆作为往生净土的垫脚石

命运多舛的念佛人,更要在念佛上多下些功夫。我们的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