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憨山老人梦游集

(侍者)福善日录 (门人)通炯编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塔铭

径山化城寺澹居铠公塔铭

历观古今豪杰之士。有戡乱之才。而不能降心。有拔山之力。而不能割爱。是知能透情关。掉臂生死者。非宿种深根。虽丈夫亦未易为力也。予于铠公有异焉。公讳法铠。字忍之。别号澹居。江阴人。姓赵氏。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遂生公。公生而颖慧。为儿嬉喜佛事。倜傥逸群。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父母为聘。竟不愿。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公往参未面。门外作礼。再谒乃见。求度未许。师登马祖庵。公偕阮公自华至。是夜师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公至。著白衣恳求剃度。师许之。因命今名。剃发授具戒。时年三十有三。师命参己躬下事。公即辞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极力参究。蔬食不糁。单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年。大有开发。石帆岳公入山。见公獘衣鬔头。垢面跣足。腰镰采薪。因问你是澹和尚甚么人。应曰。我是他使的。岳公大笑曰。真道人也。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乃习荷重负。肩试四十斤经行。以苦筋骨。调昏睡。其道益进。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寤寐一如也。辛丑。至都门。省本师于慈寿。初入室。便问某甲为生死大事。愿师指示。师即痛棒。如是者再。一日又问曰。永嘉云。了即业障本来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声未绝。师连棒曰。会么会么。公曰。不会。师曰。本来空是甚么干屎橛。公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即稳密。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与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皖城澹宇阮公。聚族复之。请公以居。重新远公塔。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佛事。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乃集诸祖入道因缘梓之。初达师刻大藏以双经寂照为刻场。师灵龛亦归之。公欲满本师愿。遂往。庚戌。公至山见多雾湿。下有化城故址。乃宋佛日宣禅师道场。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板处。公简得其手扎。示左方伯本如吴公。吴公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之手。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供赡常住。于是藏事有归焉。甲寅。吴公开府于蜀。公以刻藏因缘往议。遂登峨嵋礼普贤。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是年秋还径山。大师灵龛已入土。司成文宁朱公礼师塔。按形家言。知地有水。议改葬。公与师护法弟子仲淳缪公。行求善地。改卜于鹏抟峰之阳。丙辰冬。予自南岳来赴吊。尽法门死生之义。至金沙为文以祭。预定于长至月十九日。及至会。是日茶毗。予因举火。请灵骨入塔。以酬生平知己。达师末后一段光明。公之力也。谚曰。棒头出孝子。公实以之。予归匡山。公疲于津梁。以寂照付杲公。以化城为十方接待常住。嘱诸弟子曰。汝等袈裟下。各有一坐具地。何恋恋于此耶。辛酉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冬十月。归双径。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众罔测。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弟子某某等。茶毗葬于某某处。公生于嘉靖辛酉三月二十一日。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二十有八。予每见达师门庭峻绝。恒思后难其人。及至双径见公。貌粹骨刚。棱棱英气。四方会葬者麇至。百凡猬集。公擘画游刃。指挥如意。意气闲闲。不动声色。其于以送死复生。尽形毕命。继志述事。光前绝后。斯为达师末后弟子。无忝的骨者也。私谓公之才足以应世。力足以荷担。其为道也。艰难辛苦靡不备历。其于事也。见义勇为。不避刀锯。其视利养如空花水月。死生之际。超然如脱獘屣。噫。非大丈夫夙根披露。心契无生。寝处于有形之外者。曷能如此哉。公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乞予为铭。予念法门之谊。乃为铭曰。

丛林秋晚。大法颓纲。岁寒霜雪。紫柏用光。其道既光。门庭益峻。壁立悬崖。大有径庭。望之者栗。亲之者退。棘棒一条。全无忌讳。窟中狮子。爪牙才露。是狮子儿。略无回互。一棒之下。翻身[跳-兆+孛]跳。大步游行。回途复妙。浑身荷担。不遗余力。恒沙法藏。信手挥斥。法轮无穷。转之未尽。津梁既疲。随缘究竟。旅泊安居。干城行处。一切尽为。十方常住。生前不有。末后亦无。一尘不立。本自如如。羚羊挂角。分明指示。撩起便行。撒手归去。一塔孤标。空中建立。法身弥露。风声月色。

南岳山主瑞光祥公铭

尽法界量。无一物而非法身。诸尘劳门。无一行而非佛事。况乎调练三业。精专一心。远离世间。而勤净土之行者乎。故吾佛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界。光中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若南岳祥公者。岂非光中所现。摄念山林。一心勤求佛道者乎。按状公讳法祥。字瑞光。别号隐南。越嵊县周氏子。生而超旷。业儒不第。慨然有出世志。从其叔游京师。往参啸岩老人。岩示以向上。公曰。弟子尘劳中人。未敢承当。岩曰。即念佛法门。最为捷要。公颔之。居顷南还。决志出家。礼本邑喜庵恺公剃发。时年三十有二矣。谒栖霞素庵法师受具。依栖讲肆。三年遂弃去。北游大都。参遍融和尚。一见问曰。汝作么生。公曰。某甲为生死出家。一向修念佛法门。不审是第一义谛否。融曰。更不容念佛外。别求第一义谛。公领旨作礼。 慈圣皇太后大作佛事。建净业期。请居首座。三年期罢。游五台之伏牛。遍参诸老宿。时柏松和尚。牛山者旧也。公见与语心契。留住石室。吊影绝迹。木食三年。一日趺坐。雪积满床。火绝衣湿。侍者往见。惊走报松。松往视。见公定。乃击磬警觉。问曰。烟寒灰冷。作么境会。公曰。山原是石。冰原是水。雪飞满崖。不知所以。松曰。此是暂息尘劳。得轻安耳。若耽着此境。即堕偏空。勿滞于此。宜行脚去。逢南即止。授以钵袋。嘱曰。禅和往南走。报道七十九。我也不多时。大家相厮守。公遂瓢笠。径造峨嵋礼普贤。住大峨石。八越月。苦切参究。心地未安。因忆松柏逢南之记。遂之南岳。登祝融峰顶。望古大明。山林崇茂。即往卜居。未几赤帝峰僧楚然。请主阅藏。公至一宿。夜半恍惚梦中告曰。此非师所居。速去。诘朝将他往。适僧大宽。留住侧刀峰。公应诺。行三日。藏经破毁。公以啸岩开示念佛法门。志终身从事。欲以豆为数。宽愿充化主。募豆四十八石。公从此放下身心。影不出山。日夜精勤。以豆为珠。净念相继。至终身焉。由是称为豆儿佛云。公住山绝无外缘。声光日露。十方衲子远归之。四事不思而至。丛林不作而成。南岳寂寞多至。得公一振。起居常诫诸弟子。汝剃除须发。不知有生死大事。但倚墙靠壁。业识茫茫。唤作甚么。岂非吾佛所呵。衲衣在空闲。假名阿练若。苟不专心净业。大限到来。将何抵对阎老子乎。闻者感泣。公虽绝意人世。当世君子闻风景仰。广西方伯刘公谒庙。遣书请一见。力谢不往。衡州郡丞卢公祀庙。点失期者罚。约三十余石送公。公曰。老僧岂以一钵饭。敛众怨乎。竟不纳。长沙吉王向公。差内使往请。公曰。山僧行脚倦游。息肩于此。誓死效远公。迹不入俗。不敢奉命。王遣前使。赍送华严经二部。大疏钞一部。斋资百两。公领令旨。以斋资散合山。以广王惠。余留镇山门。王益加重焉。公接纳往来。不择臧否。一味平等慈悲。荆襄大盗。贾二唐九等七人。被捕急来归。发露忏悔。哀乞活命。公怜其诚纳之。冠以道巾。令随众作务。捕官至。见公慈心蔼然。又闻念佛音声有感。乃解腰缠三金。办斋而去。其盗亦化为苦行僧。辛丑岁饥。大众绝粮三日。采蕨而食。公日夜祷于护法神。有少年僧。于山下檀越家。化米豆百数十石送至。询问前僧无有也。公自居侧刀峰。精修净业。三十余年。未常暂辍。居常胁不至席。不设方丈。唯坐一龛于佛殿。不安库戾。笥无长物。灭之日。唯胡椒一瓶。旧布数片而已。无劳侍者。不发化主。不结外援。不交权贵。所食丽粝。常以糠麸为饼充餐。僧有投之地者。公拾取煨而晱之。每经行念佛。必荷锄出游。凡见遗秽。必以土掩之。或曰。师何过劳如此。公曰。一片清净地。恐山神见秽矣。公生平随众。年七十余。尚无法嗣。临江居士傅某。向贾于江湖。一旦弃妻子。出家峨嵋。名同融。万历壬寅冬来参。心相印契。即付衣钵。偈曰。西来大意问如何。直至于今见也么。心上不生何有见。苏噜[口*悉]唎娑婆诃。融即依栖以终焉。公向与众。周旋无倦。一日索浴。礼佛告众曰。瓜子孰也。正落蒂时。堂中无知之者。时融居毗佛洞。乃遣人往唤。融至峰前。闻音乐声。入室寂然。公趺坐。融作礼。公曰。我行矣。先以钵袋累汝。今以念珠柱杖留别。善自护持。良久令首座领众念佛。公趺坐诫众曰。毋得虚张捏怪。诳惑世人。独一味老实念佛。言讫。合掌端坐而逝。万历庚戌二月初六日寅时也。公生于嘉靖壬辰九月望日。世寿七十有九。法腊四十有三。大众供于堂中。七日。颜色不变。全身葬于峰之右。建窣堵波。忆昔在东海时。仪部曾公。为言公苦行高操。不减古人。予时心识之矣。公入灭后。十有四年。癸亥。予归曹溪。融公具状。来乞塔上之铭。予抚状喟然而叹曰。嗟乎。去圣时遥。法门凋獘。丛林典刑。几至埽地。泛泛波流。率汩汩于声利。以丧本真。法道之衰。亦至于此。若夫清操苦节。一念终身。始终不易。如公者。可谓以身说法矣。又何俟登曲录木。拈槌竖拂。为向上哉。观公死生去来。了无挂碍。岂非以念佛心入无生者耶。愧不能发公之蕴秘。乃为之铭。铭曰。

十方世界。法身普应。诸尘劳门。是为妙行。何况一心。净念相继。始终不移。日夜无替。嗟哉末法。逐物失真。何如我公。为道忘身。一入千峰。如履刀刃。故得三昧。名为无诤。回绝外缘。以豆为珠。光明历历。心境如如。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苦节棱棱。清风拂拂。四众来归。随缘粥饭。一味平怀。人人自办。以念佛心。直入无生。故末后句。撩起便行。赤律一身。寸丝不挂。七十九年。脱体放下。来无所粘。去不留迹。故我称为。真善知识。塔影横空。光流南岳。广长舌相。炽然常说。水流风动。念佛念法。此是我公。迷津宝筏。

敕建大护国慈寿寺开山第一代住持古风淳公塔铭

世尊说法。三藏所谈。则曰随类现身皆为实相。拈花示众。迦叶微笑。则曰触物明心。单传直指。古之学佛者。明此可谓具正法眼。若古风禅师者。始以居士身。终为比丘相。随缘利物。人莫测其潜符。此岂可以二谛求之哉。谨按师状。讳觉淳。保定新城人也。父宋钦。母张氏。师生。即性不茹荤酒。为儿好趺坐。及长。不喜治生产业。父母为娶。师虽强从。即善观空。修离欲行。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师为众中长。天然颖悟。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坛受白衣戒。大善知识宝藏成公。开法于王城。师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师最居下板。虽执爨负舂。未尝不以身先。成公有不可师事。志益坚。居三年。公方命其受具。从守心无碍二法师。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余年。嘉靖辛酉。司礼监黄公。锦衣焦公辈。重修普安寺。迎师居之。几二十年。师唯据丈室。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旨。隆庆壬申。 先帝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师主坛筵。精诚感格。 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 今上元年。 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大作佛事。凡建立斋坛。多就师所。尝赐千佛锦袈裟。凡内经厂。诸效为佛事者。率皆从之。万历丙子。今上奉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德意。 敕建大慈寿寺成。即迁师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 敕校续入大藏。师首领之。凡所弘阐佛事。无不称 旨。是时海内法门。尽皆知师为大法幢矣。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为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生平履历。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多称为肉身大士。一夕召诸弟子。告有微恙。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万历九年四月十有七日也。师生于正德辛未。卒于万历辛巳。世寿七十有一。僧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孙八十余人。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今 慈寿住持。奉师全身葬于寺之后园。 圣母悼之。乃 赐金若干。建塔以表旌之。铭曰。

法身如空。非声非色。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触处皆然。何真何俗。即比丘身。亦同空谷。伊维古风。聿生像季。卓尔襟期。作大佛事。真俗双彰。形神俱妙。不离市廛。而弘至道。感应昭昭。天人穆穆。默运环枢。龙降虎伏。精格 紫宸。诚回北斗。法道用昌。和盘珠走。梵刹才兴。琳宫初建。风满寰区。翕如雷电。一管春生。蒹葭灰起。大地扬辉。寔从兹始。师维何人。为化为幻。讵受密遗。来行方便。七十余年。师如食顷。观者痴疑。热梦未醒。弹指归空。破颜微笑。万丈深潭。只垂一钓。表刹凌空。长松带雾。月色风声。真机独露。

金台龙华寺第八代住山瑞庵祯公塔铭

师讳广祯。字瑞庵。金台孙氏子。生性多奇谲。幼不齿群儿中。见者异之。心喜佛事。时喃喃作出家语。龙华荣庵茂公。居僧录左阐教。有重行。偶从孙氏斋次。见师甫七岁。有奇气。因乞为沙弥。遂命与上足茧公为弟子。少长。即喜以音声为佛事。调练三业。精修六时。居常切志向上事。年三十。登坛受具。大通法师教化昌隆。勤事之。多闻法要。隆庆改元。大宗伯举为龙华住持。师大开法社。延禅讲宗师。集四方学士。披阅大藏。阐少室天台两宗旨。若大千润禅师。中兴曹洞。凡为诸方师匠者。多发迹于斯。妙峰登禅师微时。以大藏因缘谒师。师为引重于公卿间。道风大著。妙师为法门推渐。亦藉资焉 今上崇尚三宝。海内名蓝知识。凡为佛事者。多出师门。大都称为功德藏。丁丑春。妙师与予隐居清凉。师倾心慕之。游五顶。搜访于冰雪中。居无何。杖锡南游。礼普陀大士。入天台。隐于通玄峰顶。鸟栖[(壳-一)/鸟]食者三年。专精一行三昧。有所发悟。寻谢去。回策东吴。礼长干舍利。溯长江。陟九华。登匡庐。驯黄龙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炉。绕文殊经台三匝。涤除玄览以休。过黄梅求印证焉。复游目武当。抵南岳。求悟法华三昧处。回入伏牛练磨众中。居三月以归。万历九年辛巳春。师年五十有四矣。居顷之。妙师与予建大会清凉。师与双林平公。无遮允公。齐入法社。壬午春会罢。师复与予结隐太行。及冬初。师还故居。明年。予亦东蹈海上。且誓与师同归。又明年甲申。奉 圣母慈圣皇太后命。同妙师饭僧秦晋伊洛诸名山。因出关走芦芽。渡河登华岳。览长安。阅雁塔留影。寻草堂罗什翻经处。结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东。再入伏牛。访嵩少。参鼻祖单传。哭润公。扣白马以归。居无何。复奉 慈旨。赍大藏。往天台庐岳。复遣清凉还报。师喟然叹曰。一介微僧。数叨 慈命。抚心顾德。愧何以当。乃引疾独居。屏人绝迹。山门事。久付弟子辈。居常自足。无意于世。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为事。戒珠心月。秋露寒空。貌古神清。长松孤鹤。凄然暖然。可亲而不可近。可慢而不可忽。难非法眼之英。固一代丛林师表也。达观可师。尝谓予曰。吾门之龙华。犹如秦镜。真能照人肝胆。又若絮裹如意。信手取之。无不足者。一时赏鉴如此。师抱疾期年。予从海上往问之。师把臂。泣谓予曰。死生梦幻。去来夜旦。非予所悲。但不能与公同归。有负山海之盟。一旦长诀。当引领望公于净土中。至若所弃土苴。诸弟子辈。属当事公如我生。公其视我不死耶。又曰。法门寥落。重予所悲。妙达二师。密藏诸公辈。皆当代俊逸。尔我真期。愿当忘心为法。幸为我谢。居无何。召诸弟子曰。吾赖为佛子。愧无补法门。但生平此心。不敢辜负佛恩耳。生谓我不足。死当我有余。尔其勉之。予行矣。尔其无忘东海也。为我裁衣以谢。言讫而逝。万历十有七年五月廿三日也。师生于嘉靖戊子。世寿六十有二。法腊三十有奇。得度弟子二人。孙智潭。奉师龛室。全身葬于京西北海店之隆禧寺左。是岁冬十月。智潭奉师命。持衲衣一袭。匍匐海上。讣予闻之。嗟乎。悲哉。生耶死耶。师何人耶。因具述行实如左。乃为铭曰。

尽法界身。修普贤行。海印威神。炳然齐映。或现头陀。或居廛肆。尘市山林。无非佛事。曰惟我师。化比丘相。戒目悲华。为人榜样。圆觉伽蓝。十方聚会。来者应知。无内无外。如如意珠。似功德藏。出生妙利。恒沙供养。上方擎来。香饭一钵。见者闻者。皆蒙度脱。擘破天台。踏翻庐岳。如莲华开。似大梦觉。历遍寰中。囊收沙界。赤手归来。无钱买卖。六十余年。死生夜旦。唤不回头。先登彼岸。撇下髑髅。埋之沙聚。塔表长空。影沈秋水。是师常身。昭然若此。

五台山龙泉寺正光居士徐公愿力塔碑记铭

观夫真界凝然。应化之征靡一。圣凡异路。利他之迹有殊。所以幻影多端。浮光万态。至若凭愿力以持心。假窣波而表愿者。是于正光居士见之矣。居士姓徐氏。霸州保定县人。父伸。母高氏。士生而有异征。周岁能言前世事。动止度若天人。嘉靖三十四年。甫七岁。应选进入宫闱。列内翰局读书。进局官。教内则仪。掌秘阁。即能明习故事。隆庆改元。升 御前。勤慎有功。万历初 今上御宇纪勋。升 干清宫。内奏事牌子。历事三朝。小心翼翼。奉 圣母起居。朝夕惕厉。调和枢纽。赞理化机。有大力焉。德位日崇。笃信三宝。于都城崇文门外。建明因寺一区。印施佛大藏经一部。延沙门永庆为住持。于山西五台旧路岭。重修龙泉寺。奏闻 圣母。度沙弥远健。授僧录左觉义。为本寺住持。又于真定曲阳县北。重修凤祥寺一所。置地三顷余亩。以供龙泉香火。接待十方。域内名山大刹。凡 圣母功德所被者。靡不默助 皇猷。敷扬 慈化。一雨普沾。含生获福矣。居士虽处深宫。衣唯布素。甘心蔬食。每厌生死。志求出离。朝参慕礼。寒暑不易。刺血书金刚般若经。普贤行愿。法华心品若干卷。建窣堵波于龙泉之东南麓。以表愿力持心。功流浩劫。湿斯猛焰。永宅清凉。期来世以归依。效一生而取办。以为金刚种子灵苗。福田常住矣。噫。若居士者。非夫亲承付嘱而来耶。抑以幻化人天而作佛事耶。何其智深志固之若此也。功德既成。乃命家臣程进。持杖稽首海印道人。乞纪其事。乃为铭曰。

乾坤造化。毓灵产秀。乃降哲人。曷分左右。哲人伊何。唯徐之子。气亶丈夫。幻形维女。维女谓何。内训实祖。不有其人。孰匡 圣母。历事 三朝。位班九列。赞化调元。着兹伟绩。荡荡慈风。辉辉佛日。率土普天。无非为国。在在道场。处处宝所。但愿庄严。孰分人我。身处尘劳。志求净土。禀受三归。普修六度。书写受持。大乘经偈。誓舍此身。径登佛地。嗟彼梦夫。长夜冥冥。伟矣达人。视死如生。迹系王宫。心存丘壑。劲节凌云。长松孤鹤。偃师化人。谁假谁真。献珠龙女。其事若神。塔表长城。奠安 畿辅。上祝 声厘。天长地久。

普济庵始祖宝藏成公塔铭

宝藏大师者。讳自成。山东德州刘氏子。幼习炉业。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如佛教金师之法。如是用心有年。父蚤丧。其母孀居。天性至孝。供养竭其心力。年三十。有出世志。从本省钟楼寺潭公剃染。即立禅习止观门。师将志行脚。母老无养。师以具称其母。荷担之。远游四方。每乞食。奉母于树下塚间。上寿为欢。不减鼎俎。后至京之西山。百花中峪。往来数年。土人重之。其供养日益赡。师惟以一瓢之外。无余糁。以此终母天年。以茶毗法葬之。建窣堵波以表孝义。今尚存焉。已而结庵。居大峪岳家坡。中贵傅公集众。请师住都城之普安寺。未几白衣檀越张某。建普济庵于阜城关外四里园。接待十方往来。嘉靖庚戌秋八月。大虏犯京师。都城三面无隙。率多奔溃。唯西郭一面将合围。适虏酋引胡儿数千骑。驰至庵首。饮马盘礴。酋骤入庵。众拥其后。师望之颓然憨笑。且骂曰。酋奴毋妄动我物。师预罗鲜果于阶下。酋长见柿如火。欣然取啖。师大骂曰。此不可食。酋将为卖己。强食之。甚苦涩。师乃夺其柿。以频梨与之。虏啖而甘之。欢呼以为不欺己。啮指诫众曰。有人于此。毋妄杀也。乃插令箭而去。顷一虏追王氏子入庵。其人奔潜佛座下。虏窥得之。刃将下。师以手挈虏。夺刃掷地。其人竟以生。居顷。虏亦稍稍引去。达观可禅师常赞之曰。师以一身当虏。一面指麾谈骂。所全活者数万。是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岂直一大将摧之力哉。杭人韶善士者。梦伽蓝为师催供养。倾心归依。建弥勒庵以延师。师居常不事口腹。衲衣粪扫。一钵无余。每得施利米面。尽皆倾囊。以济贫者。若空无一粒。亦不往自檀越。唯以坯堵门。面壁忍饿而坐。久有知之者。为送供。食尽则堵门如故。率以为常。后修普安寺成。师复归院。弟子日渐进。初淳公执业甚勤。师于众中独苦淳公。祁寒溽暑。陆沈贱役。唯公以身先之。百不一可。无人识其意者。师将终日。顾谓众曰。吾之有淳。犹树之有干。至若枝叶繁茂。扶疏而庇荫多矣。汝等知之乎。未几。无疾而逝。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师世寿八十有九。僧腊五十有奇。公灭后。淳公大兴普安。于先帝顾命之时。今上 圣母建慈寿寺成。延淳公为住持。以公弟子了宁为替僧。公化后。又以其孙本在为住持。在以疾告退院。又以其徒圆应世其业。 圣慈复建慈恩寺。为在别阮。以休老焉。公之子孙枝叶繁茂。一如公言。岂非天道冥冥报德之验与。万历甲午冬日。余随缘王城。其孙了鉴。与在等持状乞余为铭。乃为之铭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明明在上。岂曰不真。维真不朽。视身非有。不有至人。安见其久。伊惟我师。积彼孝思。出尘离俗。其德实基。应化门头。其功匪一。以异方便。着兹伟绩。因悟不生。所以不死。技干扶疏。实由种子。覆庇人天。埋根千尺。一刹峨然。千秋万𥜥。

慈慧寺无瑕玉和尚塔铭

公讳明玉。字无瑕。西蜀安岳。龙居刘氏子。公生不爱治生产业。性倔强。不与世情和合。长娶汪氏女。举三子。长儿聪慧笃孝。公虽心爱之。亦不为儿女子计。居常以佛为事。每供养二老。必以斋蔬为尽孝。二老以此自安。公以超尘脱俗为念。无顷刻置也。二老谢世去。公年四十六。即判然弃妻子。从方外游。是时长儿年十二。踯躅相随。至播州之楼头山。于东洋海庵主所。父子俱剃发为沙弥。授具戒。隆庆三年五月五日也。自尔公携长儿行脚。即督课业为弟子。父子相从。云游万里。遍历名山。参叩知识。苦行绝伦。每日中一食。糠菜不糁。树下冢间。随遇顺适。自是终身胁不至席。万历初。谒普陀。过金陵。至都下。游履五台。寓三塔寺。礼华严经。经六十万字。一字一拜。每昼夜必稽首三千。如是者经三匝。至十二年。复至京之碧峰寺。礼法华经六万余字。一字一拜。昼夜不倦。如前者十二匝。长儿为沙弥者。年德日亦长。多亲讲肆。听习华严法华楞严圆觉。唯识诸经论。善开晓发蒙。而事公日益谨。一时称诧。谓有师弟子如此者。业已风动中外矣。十七年。内官监太监王公辈。欲开精舍。延公弟子为弘法所。且为公休老地。乃卜阜城关外二里许。捐赀创寺以居。寺成请额。 圣母嘉之。赐曰慈慧。大宗伯棠轩李公记其事。一日公谓弟子曰。吾以业系娑婆七十二年。侵寻老病。久住何益。吾将归矣。尔当以法为怀。勿生爱恋。遂不食。念佛不绝者旬日。声响如钟。颜色若壮。弟子请问生死大事。公但曰。嘻嘻呵呵。呵呵嘻嘻。不是妄念。不是真知。良久云。你说是个甚么。自代云。大通桥上交粮客。原是南方送米人。临危索浴更衣。端坐持珠。念佛益哀促。连大叫。佛佛佛。倒驾铁牛归佛土。声绝而逝。万历乙未春王正月十九日也。公生于嘉靖甲申七月。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二十有六。以某月某日。奉全身于黄村塔。弟子一人真贵。即今为慈慧法师者。予持钵王城。住慈氏楼阁。贵持行实。哀乞海印状其事。公生不识一丁。临行快便如此。岂非脚跟线断。就路还家者耶。乃为铭曰。

生死机关。只在一窍。善来善逝。木人戴帽。父子团圞。形影相顾。世出世间。有何回互。昔日老庞。破家散宅。今日看来。大似未撇。何如此公。一窍不通。生拗铁强。直出樊笼。庞不嫁女。公不舍儿。一般主意。各得便宜。七十二年。半僧半俗。今日风光。千足万足。一塔凌空。十方常住。空坏塔存。法身弥露。

三角山勉庵幻法师塔铭

谨按状。师讳如幻。字勉庵。莆田林氏子。父环。师倜傥。负奇气。幼业儒。年十四。即列诸生。里有夏生治时者。通内典。师与游从最善。生一日谓师曰。公唇掀齿露。非寿相也。师惊问何为而可。生曰。闻之诵观音大士。祷无不应。第持其号自当验。师遂依持。勤恳二年。而唇果吻合。年十九。倭夷寇闽。父母俱丧于兵。师大泣曰。人命固如是乎。何恋恋乡井为。遂拂衣。遨游江湖间二载。入庐山。参遍融大师。融问曰。大德何处人。来作甚么。师曰。小子闽人。来为求长生。融曰。有长必有短。何不学无生。曰无生作么学。乞师指示。融曰。汝试剃除须发。屏息诸缘。咬嚼一句无义味话。久久得个下落。乃可为尔道无生。师即剃染。命名如幻。依栖顷之。遂去蕲水马牙山。参无为藏主。居三载。次隐斗方山。又五载。遂荷策北游上都。谒诸大知识。依暹理二法师。听诸经奥义。诸老皆深器之。已而有田将军者。蕲人也。见师雅量。因漫之以世谛业。师笑曰。海龙肯入沟渠。遂拽杖归九峰。衲子骈集。每以楞严为众发明心要。翰林郭公正域。以太夫人忧居。谒师于九峰。相得欢甚。公因进而请曰。窃见常世谈禅者。动以棒喝机锋为向上自多。及察其操存则末也。若是。又不若守教乘。精戒律。离欲苦行。以慈利物。若师之为佳耳。师曰。然。非禅之过。乃学禅者之过耳。奈何去圣愈远。法门下衰。诚若公言。可为流涕也。师律身清苦。生平无嗜好。有所施辄以施人。每有所往。唯一钵三衣。跣足草屦而已。楚藩臬大夫沈君。与师交最密。弟子辈欲置香火地。以券白师于沈公。师大斥曰。方寸福田不力耨。区区安向沈官人。弟子不听。私请之。师知之。即拽杖去九峰。走武曲。憩吉阳寺。闭关诵华严经三载。往潭州三角山。为马祖门人总印开山处。不几年。焕然一新。法席大振。师一日谓众曰。赵州八十尚行脚。我脚底岂乏草鞋一具耶。遂拂袖之匡庐。入黄龙寺。留讲楞严。至二卷终。师谓众曰。姑舍是无论。且有末后一句子。当与大众商量。即示恙。六日告终。众有请留偈。师曰。辞世本无偈。痴人觅梦踪。虚空无面目。面目问虚空。弟子有问师灵骨。可更之蕲乎。师曰。爱重娑婆苦。无情极乐天。何须怀旧影。寂照满三千。言讫遂逝。时万历。十九年某月日也。师生于嘉靖癸巳。世寿五十有九。僧腊三十有奇。门人火浴。遂以骨石瘗于黄龙山之某处。弟子性诠以遗命。走江夏郭太史。乞状其行实。万历壬辰秋九月。因郭太史。绍介于余为塔铭。乃按状以叙。而为铭曰。

大海汪洋。味全滴水。娑竭噙之。为云为雨。惟此一滴。无内无外。卷入毛端。散周沙界。霈然[雨/旁]㵡。干地普洽。三草二木。酸甘苦辣。各得生长。抽芽发干。除非无根。自遭涂炭。曰惟我师。娑竭之子。毒气逼人。触之者死。嘘气成云。缩气成冰。或寒或热。顺时称尊。以身为水。以水为命。变化无方。去来不定。流行坎止。遇缘即宗。不是如幻。安能合空。来无所从。去无所著。倒骑黄龙。踏折三角。潭州之水。匡山之云。弥满六合。是师全身。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南京僧录司左觉义兼大报恩寺住持高祖西林翁大和尚传

祖翁讳永宁。别号西林。六合县郭氏子。幼出家。礼报恩无瑕玉公为师。翁生性耿介持重。言动不妄。少即为众所推。年二十。即持金刚经。至老不辍。 武宗驾幸南都。 驻跸本寺。大宗伯虑僧无可承旨者。遴选皆不称。先是翁与僧名惠远者。号东林。相与莫逆。两人状貌魁伟。乔白岩为大司马。久与翁善。遂举两人。宗伯大喜。即以远为僧录右觉义。以翁为本寺提点。及 上驾驻寺。明日登大殿礼佛毕。百官朝罢。 上谕作诵经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议须翰林。祖翁曰。佛疏别有体制。须僧家当行可耳。即举远公。具疏草呈。 上览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宗伯即以僧录印。付远掌。便行事也。 上至塔殿。见地下一孔。问执殿役僧曰。此何物。应曰金井。 上不怿。祖翁跪奏曰。此气眼。 上曰。何用。祖翁曰。有佛舍利藏于塔下。留此以通气耳。 上意解。做道场七日。其主坛场法事。皆远公。其承 旨内外一切事宜。皆祖翁。至 上驾行。竟无一缺。繇是宗伯甚重之。嘉靖十年。众举为本寺住持。综理山门事。二十年。升僧录右觉义。又五年。升左觉义。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翁虽居官秩。切以法门为忧。每见僧徒见轻于士林。叹曰。为僧不学。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门耳。初请先师云谷和尚。住三藏殿。教诸习禅者。于是始知有禅宗。数年先师去隐栖霞。适守愚先师南来。五台陆公为祠部主政。谓祖翁曰。顷见高僧守愚法师。讲演甚明。当请至寺。教习僧徒。翁即礼请先师。居三藏殿。设常住供赡。选僧数十众。日亲领往听讲。从此始知向佛法。云谷先师居栖霞。陆公游摄山。见而雅重之。即欲重兴。请师为住持。师坚辞不可。乃属祖翁举嵩山善公为栖霞住持。由是重兴道场。复寺业。开法社。为接待丛林。自是禅道佛法乃大行。方知有十方接待。皆吾祖翁力兴起也。先是僧多习俗。不能对士君子一语。翁居常谓僧徒。以禅教为本业。然欲通文义。识忠孝大节。须先从儒入。乃延儒师。教某等十余人。读五经四书子史。某所以粗知读书文义。及披剃。即知听讲习禅。即雪浪中兴一代教法。皆翁慈心摄持教养之力也。翁掌僧录印二十五年。诸山一体奉法惟谨。山门事务。一草一叶。不敢轻弃。视常住如眼睛。故山门兴而法运昌也。每率众僧上殿祝延 圣寿。见僧有懒堕不至者。翁切责之曰。此殿乃天宫净土。尔等懒慢如此。他日求一瞻礼。不可得也。翁于嘉靖四十三年腊月除日。集诸子孙。叙生平行履。因属后事。乃抚某背嘱之曰。吾年八十有三。当行矣。门庭多故。一日无老人。则支持甚难。此儿虽年少。饶有识量。我身后。汝等一门大小。凡有事。当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耳。少祖艮山厚公以下。皆唯唯受命。明年正月七日。翁具袈裟巡寮。遍谢合寺耆旧。十日持僧录印。谒礼部大宗伯。请以老辞。大宗伯慰留不允。翁归即封其印。明日示微疾。请医进药。翁曰。吾已矣。竟不药。某侍翁病中。闻诵金刚经不绝。至十五中夜。令举众大小围绕念佛。某扶翁坐怀中。寂然而逝。十四年正月十六日也。翁素无蓄积。简箧不满三十金。丧礼葬送。约费三百余金。皆借贷。既葬。合房举无所措。少祖忧之。乃集大小于祖翁像前。议无所出。于是某立主张。将翁所遗衣钵什物。凡可值者计之。尽估以偿贷者。傥不足。当以田变价。尽偿之。苟无负累。则衣食易为耳。众如议。乃设斋。尽集诸贷主。各执券。照子母分给。所负贷券。一夕尽焚。于是率保其房门。子孙不散。少祖始称翁为知人。是年二月方丈毁。明年二月十五日。大殿灾。奉 旨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下法司者十五人。以本寺为朝廷家佛堂。凡物皆出 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合寺僧惧。尽逃去。某独身往法司。看管盐菜饘粥。荷担往来。于中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末减坐。罚囚粮。于是合寺安堵。皆感诵翁为知人。翁生于成化癸卯。世寿八十有三。今西林庵。乃存日所修退居也。全身葬于智安寺。某年十二。蒙翁度脱出家。乃命以梅斋俊公为师。教习经书。十九披剃。侍翁十年。行事微细。多不能记忆。但见逐日侵晨持诵。回向西方。未尝少废。每随行履。见其端庄挺特。足不挽衣。铁面威严。未见轻一启齿笑容。奉云谷守愚二先师。如对大宾。至敬尽礼。即诸山寻常僧来谒。不整衣冠不见。其抚某等读书。如慈母之婴儿也。怀感祖恩。五十余年。向在东海记翁行实甚详。因被难失草。今老矣。忘者十九。切念后之子孙。不知先人所自。记其大略。以诏后裔。庶先德典刑。世世如在也。

赞曰。天道循环。与时升降。而法道亦然。故道将兴也。必应真乘时以启之。非偶然也。观江南佛法草昧。如舍利未涌出时。今则法雨充满。洋洋佛国之风。孰致之耶。吾翁虽非任道。而道实因之。讵非功侔作者耶。

云谷先大师传

师讳法会。别号云谷。嘉善胥山怀氏子。生于弘治庚申。幼志出世。投邑大云寺某公为师。初习瑜伽。师每思曰。出家以生死大事为切。何以碌碌衣食计为。年十九。即决志操方。寻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复请益舟。乃蒙印可。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于是韬晦丛林。陆沉贱役。一日阅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音大士。日夜称名十万声。师愿效其行。遂顶戴观音大士像。通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师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魏国先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师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予先太师祖西林翁。掌僧录。兼报恩住持。往谒师。即请住本寺之三藏殿。师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偶有权贵人游至。见师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师拽杖之摄山栖霞。栖霞乃梁朝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巢。师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影不出山。时有盗侵师。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尚不离庵。人获之。送至师。师食以饮食。尽与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为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师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请师为住持。师坚辞。举嵩山善公以应命。善公尽复寺故业。斥豪民占据第宅。为方丈。建禅堂。开讲席。纳四来。江南丛林肇于此。师之力也。道场既开。往来者众。师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知有禅道。闻师之风。往往造谒。凡参请者。一见。师即问曰。日用事如何。不论贵贱僧俗。入室必掷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自己本来面目。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功夫。难易若何。故荒唐者。茫无以应。以慈愈切而严益重。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栗。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常有辞色。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即不能入山。有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岁一往来城中。必主于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绕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也。出城多主于普德。臞鹤悦公实禀其教。先太师翁。每延入丈室。动经旬月。予童子时。即亲近执侍。辱师器之。训诲不倦。予年十九。有不欲出家意。师知之问曰。汝何背初心耶。予曰。第厌其俗耳。师曰。汝知厌俗。何不学高僧。古之高僧。天子不以臣礼待之。父母不以子礼畜之。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当取传灯录。高僧传读之。则知之矣。予即简书笥。得中峰广录一部。持白师。师曰。熟味此。即知僧之为贵也。予由是决志剃染。实蒙师之开发。乃嘉靖甲子岁也。丙寅冬。师愍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师力拔予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教以念佛审实话头。是时始知有宗门事。比南都诸刹。从禅者四五人耳。师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己。然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诸山僧多不律。凡有千法纪者。师一闻之。不待求而往救。必恳恳当事。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惟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闻者莫不改容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人者。故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相对默坐三日夜。师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公奉教事。详省身录。由是师道日益重。隆庆辛未。予辞师北游。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求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将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予涕泣礼别。壬申春。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旦泉郑公。平湖太仆五台陆公。与弟云台。同请师故山。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达观可禅师。常同尚书平泉陆公。中书思庵徐公。谒师扣华严宗旨。师为发挥四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师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生平任缘。未常树立门庭。诸山但有禅讲道场。必请坐方丈。至则举扬百丈规矩。务明先德典刑。不少假借。居恒安重寡言。出语如空谷音。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余年如一日。胁不至席。终身礼诵。未尝辍一夕。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出入多口之地。始终无议之者。其操行可知已。师居乡三载。所蒙化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大火发。及明趋视。师已寂然而逝矣。万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日也。师生于弘治庚申。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弟子真印等茶毗葬于寺右。予自离师。遍历诸方。所参知识。未见操履平实。真慈安详之若师者。每一兴想。师之音声色相。昭然心目。以感法乳之深。故至老而不能忘也。师之发迹入道因缘。盖常亲蒙开示。第末后一着。未知所归。前丁巳岁。东游。赴沉定凡居士斋。礼师塔于栖真。乃募建塔亭。置供赡田。少尽一念。见了凡先生铭未悉。乃概述见闻行履为之传。以示来者。师为中兴禅道之祖。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耳。

释德清曰。达摩单传之道。五宗而下。至我 明径山之后。狮弦将绝响矣。唯我大师。从法舟禅师。续如线之脉。虽未大建法幢。然当大法草昧之时。挺然力振其道。使人知有向上事。其于见地稳密。操履平实。动静不忘规矩。犹存百丈之典刑。遍阅诸方。纵有作者。无以越之。岂非一代人天师表欤。清愧钝根下劣。不能克绍家声。有负明教。至若荷法之心。未敢忘于一息也。敬述师生平之概。后之观者。当有以见古人云。

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

师讳福登。别号妙峰。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师生方七岁。父母值凶岁。亡无殓具。荐席而已。师失怙恃。年十二投近寺僧出家。不得善视。年十八遂逃。携一瓢至蒲坂郡东山。有文昌阁万固寺僧。朗公居之。师至日乞于市。暮宿于阁。朗公怜之。居无何。山阴王出游。见师奇之。谓朗公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公遂留为弟子。居顷之。值地夜大震。民居尽塌。师被压。将为必死。朗公亟搜之。幸无恙。王因谓师曰。子临大难不死。此非寻常。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师时年二十二。即奋志远游。王曰未可。姑就中条山之栖岩寺。修兰若。令师闭关。师请益近之法师。示以法界观。于关中依习禅观。日夜鹄立者三年。心有开悟。乃作偈呈王。王见之曰。此子见处早如此。不折之。他日必狂。因取敝履。割底封寄之。乃书一偈曰。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尔。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师见之。对佛作礼。以线系于项上。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破关往见王。则具大人相。王甚喜。乃曰。子虽知本分事。但未闻佛法。恐堕邪见。介休山中。有讲楞严经者。促师往听。授具戒。师年二十七。王谓师曰。子为僧。未出山门。如井蛙耳。南方多知识。子当往参。他日归来。可当老夫行脚也。乃亲为师缉理操方具。解自着绒衣袜。外裰以蓝缕。手授之曰。此防寒也。师受教。即单瓢只杖南询。遍参知识。至南海礼普陀。回宁波。染时症。病几死。旅宿。求滴水不可得。乃探手。就浴盆掬水饮之甚甘。诘朝视之极秽浊。遂大呕吐。忽自觉曰。饮之甚甘。视之甚浊。净秽由心耳。即通身大汗。病乃痊。而遍体疥肿。至南都。时隆庆元年冬月也。适先大师讲法华经于天界。予居副讲。师执净头役。予每早起。见厕洁。即知行者为非常人。宵侦之。见师执灯洒扫。洗筹杖。近窥之。乃一黄病头陀耳。心异之。久之师病。卧于客寮。予往视。则疮肿遍身。手不能举。因问师安否。师曰。业障。身病已难当。馋病更难治。予曰。何谓也。师曰。但见行斋馒头。恨不都放下。予心知为有道者。明日袖饼果往候。以手投师。欣然咽之大快。予笑曰。此真道人也。因坐谈。师曰。每闻师讲。心开意解。英年妙悟如此。予曰。此非本分事。志将从师远游。参究向上一着耳。不旬日。觅师不得。知潜行。恐以予为累也。师归。王见甚喜。且询所见法门人物。师述先德知识。在初学。则以予为一人。王繇是亦念之。师既归。无意人间世。乃于中条最深处。诛茅吊影以居。辟谷饮水三年。大有发悟。即以宗镜印心。深人唯心之旨。王日重三宝。于南山建梵宇成。延师居之。且欲求北藏经于 大内。促师亲往。师居山日久。发长未剪。乃随宦游者至京师。时予已乞食长安。师于马上。偶识予于燕市。舍馆定。乃物色于西山。一见曰。识得么。予熟视之。见双瞳炯炯。忽忆为天界病行者也。曰识得。师曰。改头换面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师笑而作礼。斋罢别去。明日往候。连床夜谈。具述求藏因缘。予曰。自别师。无日不念。今特相寻。适来观光上国。以了他日妄想耳。师曰。傥不弃。某当为师前驱打狗耳。即别。隆庆壬申冬月也。明年春三月。予游五台。志居之。以不禁冰雪。复回都门行乞。左司马伯玉汪公语予曰。法门寥落。大自可悲。观公骨气。异日当为人天师。幸无浪游。小子视方今无可为公师者。舍妙峰公无友矣。予曰。夙有盟。公曰。果同行。小子当为津之。是年秋。师造藏完。已束装。予适至。师即命登车。未一言。遂同行。及至蒲。王见甚欢。安藏毕。乃留结冬。万历元年癸酉也。师居常以二亲魂未妥。欲改葬山。因国主分守查公。平阳太守顺庵胡公。各助葬。明年甲戌春正月。予同师结隐五台。东行便道过里。合葬二亲。予为卜城东高敝地葬之。作墓志铭。事毕。遂至台山。卜居北台之龙门。冰雪堆中。得老屋数椽。共栖之。越三年。予恒思无以报二亲。乃发愿刺血泥金书华严经。师亦刺舌血。朱书各一部。经将完。师欲建无遮大会。遂下山募资具。期年缘毕集。欲演大华严。拟万历九年辛巳冬日开启。先是 慈圣圣母。为荐 先帝。保 圣躬。修五台塔院寺。舍利塔。时工将竣。求 皇储遣官于五台。时会方集于新寺。予与师议曰。吾徒凡所作为。无非为 国报本也。宜将一切尽归之。实方外臣子一念之忠耳。师然之。以是年冬十一月启会。明年壬午春三月圆满。期百二十日。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道路不绝。每食不减数千人。会罢。将所余金谷。封付常住。与师一钵飘然长别矣。予东蹈海土。师往芦芽结庵以居。期年 圣母以求储因缘。访予二人。独得师。就芦芽 赐建华严寺。顷成一大道场。于山顶造万佛铁塔一座。高七级。初蒲坂万固寺为师故山。有唐圣僧舍利塔十三级。高三百尺。及大佛殿。皆倾圮。乡大司马见川王公。议重修。延师居三年。塔殿鼎新。顷之三原大中丞。廓庵李公。请建渭河桥梁。师往二年。工既竣。回芦芽。过宁化。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师喜之。乃凿为窟。深广高下。各三丈五尺。雕华藏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密细妙。遂成一大道场。居无何。宣府西院。议建大河桥。师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师素愿范渗金三大土像。造铜殿三座。送三大名山。己亥春。杖锡潞安谒沈王。王适造渗金普贤大士送峨嵋。师言铜殿事。王问费几何。师曰。每座须万金。王欣然愿造峨嵋者。即具辎重。送师至荆州。听自监制。用取足于王。殿高广丈余。渗金雕镂诸佛菩萨像。精妙绝伦。世所未有。殿成。送至峨嵋。大中丞霁宇王公抚蜀。闻师至请见。问心要有契。公即愿助南海者。乃采铜于蜀。就匠氏于荆门。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不果往。遂卜地于南都之华山。奏 圣母 赐建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师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师躬送五台。议置台怀显通寺 上闻。遣御马太监王忠 圣母遣近侍太监陈儒。各赍帑金往视。卜地于寺。建殿安奉。以丙午夏五月兴工。鼎新创立。以砖垒七处九会。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耸列。规模壮丽 赐额 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工竣。乃建华严七处九会道场。上下千二百众。请十法师。演华严经。所费皆出内帑。道场之盛。盖从前所未有也。师初入台山。以道路崎岖。于是溪设桥梁。石铺大路三百余里。修阜平县桥。 赐额普济。建接待院。为往来息肩之所。又于龙泉关外。忍草石。建茶庵 敕赐惠济院。舍药施茶。岁常赐金若干。随蒙 颁赐龙藏。建砖阁安供。后创七如来殿。又于阜平立长寿庄奉 圣母建殿阁。前后七层。范接引弥陀像。高三丈六尺。山门钟鼓。两廊寮舍。规模宏敞。又为一大道场 赐额慈佑圆明寺。置供赡田数顷。师居五台。当建立时。亦应他缘。山西抚台。请修崞县要路滹沱河大桥。晋王请修省城大塔寺。殿宇完。修会城桥长十里。工未成。壬子秋九月。师以疾还山。乃料理所建道场。上下立为十方常住。各得其人。向来眷属。各令归故山。不留一人。腊月十九日卯时。端然而逝。师生于嘉靖庚子。入灭于万历壬子。世寿七十有三。法腊四十有奇。师既化 上闻之赐葬。建塔于永明之西。问师功德未完者。悉令完之 圣母赐千金。布五百匹。为葬事。初侍御苏公云浦按山西。因入山访师。问心要相契。往返酬酢。多语句未录。师示恙。公遣医致药石。及迁化公。为制塔铭。常曰。人以妙峰师。为福田善知识。实不知其超悟处也。呜呼。师果何人哉。起于孤微。卒能于天人中。作一代广大佛事。以予蚤岁。物色师于陆沉贱役中。及年三十。同行脚。刻志修行。既而台山一别。三十余年。始以小王助道。终至 圣天子 圣母诸王为檀越。凡所营建。法施应念云涌。投足所至。遂成宝坊。果何缘而能致耶。苟非心游法界。圆融性海所流不思议力。而能若此也耶。师自发迹操方。住山行履。从来一衲之外。无长物。恒随侍者无一人。如所建立。皆秉明一心。而金钱施利。曾未染指。随立随去。略无介怀。所成大刹十余处。无一弟子为居守。住则随缘。一毫不私。去则若忘。寸丝不挂。飘然若浮云之聚散。孤鹤之往来。岂非深证唯心。遇缘即宗者耶。师貌古骨刚。具五陋。面严冷。绝情识。孤劲无缘饰。终身胁不至席。予深感切磋之力。名虽道友。其实心师之也。虽别三十余年。时时居然在目。如临师保。生平不忘所自。岂非宿缘哉。悲予老矣。不能致瓣香于龛室。以因缘障道。世多肉眼。概以福田视师。而不知其密造。故述师生平之概。使后世知我明 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唯师一人而已。岂易见哉。

赞曰。古人一得金刚正眼。则能揽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非分外事。然于法性空中。特野马尘埃。师之自视也。亦若是而已。予常窃谓。假能以似师之缘。摄归一际。作助道具。建刹如那兰陀。性相并树。禅净双修。则四十余年。足不离影。而于法门之功。当与清凉东林比隆矣。触目华藏净土庄严。又不止三山十刹而已也。嗟乎往矣。其或俟师再来耶。

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

自白马西来。像教东兴。罗什净名振其纲。远公涅槃挹其绪。而大法始昌明于中夏。六朝盛矣。然其真宗。犹未大树立。自天台标三观以成一家。有唐贤首。始开华严法界之宗。清凉独擅其美。玄奘阐唯识之旨。窥基专业其门。由是性相二宗之渊源。一心三谛之旨。始横流于大地。吾佛一代圣教。如大海潜流于四天下。教义幽宗。如揭日月于中天矣。自是著述多门。标定非一。无非探其本源。而摄归真际。总皆游泳如来之性海。捞捷法界之鱼龙。不异睹白毫于灵山。听圆音于觉苑也。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直指一心。不尚文字。由是教为佛眼。禅为佛心。禅教齐驱。并行不悖。及六祖而下。禅道大兴。则不无尚执之呵。而教禅始裂。圭峰力挽未能。永明会性相归一心。目为宗镜。而佛祖全体大用。彰明大著矣。惟我 圣祖龙飞。廓清寰宇。开万世太平之业。初 至建康。剑甲未解。即崇重佛氏。洪武三年 诏天下高僧。安置于天界寺。建普度道场于钟山灵谷。名流毕集。大阐玄宗 御驾躬临 亲闻法喜。而法道之盛。不减在昔。何其伟与。由是于一门。制立三教。谓禅。讲。瑜珈。以禅悟自心。讲明法性。瑜珈以济幽冥。乃建三大刹。以天界安禅侣。以天禧居义学。以能仁居瑜珈。汪汪洋洋。天下朝宗。自 北迁之后。而禅道不彰。独讲演一宗。集于大都。而江南法道。日渐靡无闻焉。正嘉之际。北方讲席。亦唯通泰二大老。踞华座于 京师。海内学者毕集。而南方学者。习于软暖。望若登天。惟我先大师无极和尚。自淮阴从师。一钵往依焉。饮冰啮雪。废寝忘餐者。二十余年。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既而南归。至金陵魏国公子见而悦之。遂为檀越。请讲圆觉经。唱而不和。听者寥寥。祠部主政五台陆公往谒。谓先太师翁西林和尚曰。顷见北来高僧无极。真人天师也。聆其讲说妙义。深契佛心。吾念报恩。乃 圣祖所设之讲教。僧徒居此。安可绝无闻乎。公为住持。诚能礼请归寺。大演法道。开诱群蒙。法门之幸也。师翁唯唯。即尽礼致币敦请。时嘉靖三十二年也。师至安居于寺之三藏殿。以玄奘大师发塔在焉。常住岁设常供。太师翁乃选寺僧数十人。躬领座下。日听讲诸经。附近诸山耆宿。稍有应者。久之则京城善士日集。知供四事。善化之风渐开。时有居士黄公某者。夫妇久持斋。一日公携幼子六郎往设供。六郎即雪浪法师恩公也。公生性超迈。朗爽不群。唯好嬉戏作佛事。及入社学。先生训句读。略不经心。督之。第相视而嘻。固无当也。是日设供。值讲八识规矩。公一闻即有当于心。倾听之。留二三日。父归唤公。公不应。父曰。若爱出家耶。公笑而点首。父强之。竟不归。父归数日。母思之切。促父往携之。父至强之再三。公暗袖剪刀。潜至三藏塔前。自剪顶发。手提向父曰。将此寄与母。父痛哭。公视之而已。由是竟不归。父回告母。遂听之。公时年十二也。从此为沙弥。出入众中。作大人相。一日大众斋。公先至饭堂。坐第一座。顷首座至。咄曰。小沙弥何得居此座。公曰。此座谁当居。座曰。通佛法者。公曰。如是则我当居之。座曰。汝通何佛法。公曰。请问。座曰。且问今日法座上讲个甚么。公随口而应。了了大意。一众惊叹曰。此子再来人也。公每听讲。即嬉戏。及问之。无遗义焉。公出家之明年。予十二岁。亦出家。太师翁携予参先大师。公坐戏于佛殿。一见予而色喜。若素亲狎。人视为同胞。然予以幼从读诵。未知义也。公少居讲肆。见解超群。一众敬服。年十八。即分座副讲。闻者悚悟。然公天性不羁。略不为意。予十九剃发。先大师于本寺演华严玄谈。予即从授戒听讲。心意开解。如夙习焉。时公器予。即以法为兄弟莫逆也。公尚未习世俗文字。予偶作山居赋一首。公粘于壁。公侄博士黄生。见之羡曰。阿叔有愧此公多矣。公曰。是雕虫技耳。何足齿哉。公年二十一。佛法淹贯。自是励志。始习世间经书。子史百氏。及古辞赋诗歌。靡不搜索。游戏染翰。意在笔先。三吴名士。切磨殆遍。所出声诗。无不脍炙人口。尺牍只字。得为珍秘。尝谓予曰。人言不读万卷书。不知杜诗。我说不读万卷书。不知佛法。常阅华严大疏。至五地圣人。博通世谛诸家之学。方堪涉俗利生。公之肆力于是。岂无意乎。予从云谷先师习禅于天界。切志参究向上事。公每见予枯坐。即呵曰。用如三家村里土地作么。频激以听讲。予曰。各从其志耳。古德云。若自性宗通。回视文字。如推门落臼。固无难也。公曰。若果能此。吾则兄事之。自是予于山林之志益切。以始阅华严。知有五台山。心日驰之。年二十五。志将北游。别公于雪浪庵。公曰。子色力孱弱。北地苦寒。固难堪也。无已。吾姑携子。遨游三吴。操其筋骨。而后行未晚。予曰。三吴乃枕席耳。自知生平软暖习气。不至无可使之地。决不能治此。固予之志也。公曰。若必行。俟吾少庀行李之资。以备风雨。予笑曰。兄视弟寿当几何。公曰。安可计此。予曰。兄即能资岁月计。安能终余日哉。公意恋恋不已。予诒之曰。兄如不释然。试略图之。公冒大雪方入城。予即携一瓢长往矣。公回山不见予。不觉放声大哭。以此知公生平也。予遂孤杖北游。公亦游目嵩山。至伏牛结冬而归。居常曰。清兄去。吾无友矣。既闻予在都下。公瓢笠而寻至。则予行脚他方。公遂留京师。及予同妙峰师。入五台结茅以居。公闻之。即登台山。问予于冰雪堆中。夜谈因扣公志。公曰。吾见若此心如冰。誓将同死生耳。第念本师老矣。奈何。予曰不然。人各有志。亦各有缘。察兄之缘。在弘法以续慧命。非枯寂比也。江南法道久湮。幸本师和尚受佛付嘱而开辟之。观座下。似未有能振其家声者。兄乃克家的肖子。将来法道之任匪轻。且师长暮年。非兄何以光前启后。幸速归。无久滞他方也。公即理策归。濵行。予嘱之曰。兄素未以法自任。此回乘本师老年。就当侍座。以收四方学者之心。他日登坛。则吾家故物耳。幸无多让。公既归。则挺然以法为任。久参夙学。皆却步矣。先师弘法以来。三演大疏。七讲玄谈。公尽得华严法界。圆融无碍之旨。游泳性海。时称独步。公素慕禅宗。大章宗师开堂于少林。公束包往参。竟中止。既而逊庵昂公。从少室来至栖霞。拈提公案。公折节往从。商确古德机缘。得单传之旨。人或耻公。公曰。文殊为七佛师。何妨为释迦白槌。自尔凡出语言。顿脱拘忌。从此安心禅观。及先师迁化。公据华座。日绕万指。一旦翻然。尽扫训诂俗习。单提本文。直探佛意。拈示言外之旨。恒教学人。以理观为入门。由是学者耳目。焕然一新。如望长空。拨云雾而见天日。法雷启蛰。群汇昭苏。闻者莫不叹未曾有。先是讲肆所至。多本色无文。所入教义。如抱桩摇橹。略无超脱之机。及公出世。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随方而应。一雨普沾。三草二木无不蒙润。且以慈摄之。以威折之。一时聪明特达之士。无不出其座下。始终说法。几三十年。每期众多万指。即闲游山水。杖锡所至。随缘任意。水边树下。称性挥麈。若龙骧虎啸。风动云从。自昔南北法席之盛。未有若此。先师说法三十余年。门下出世不二三人。亦未大振。公之弟子可数者。多分化四方。南北法席师匠。皆出公门。除耶溪三。明明宗已往。现前若巢松浸一雨润。大唱于三吴。蕴璞愚。晚振于都下。若昧智。独揭于江西。心光敏。宣扬于淮北。海内凡称说法者。无不指归公门。非具四摄之力。何能有此。呜呼。岂寻常可测哉。公每撤座。则修壁观。尝于长兴山中。结茅习静。入定二日。林木屋宇为之振动。此人所未知也。天性坦夷。不修城府。不避讥嫌。以适意为乐。来去翛然。如逸鹤凌空。脱略拘忌。达观禅师颇有嗛于公。予曰。师固不知雪浪。吾观其因地。听唯识而发心。向藏塔而剪发。此再来人窥基后身也。达师首肯曰。吾自今不敢易视此公矣。嘉靖末年。本寺雷火灾。殿堂一夕煨烬。予与公相对而泣曰。嗟乎。佛说大火所烧。净土不毁。何期与之俱化耶。伤哉难矣。方今之世。舍尔我其谁欤。惜乎年轻福薄。无道力。从此决志修行。他日长养。头角峥嵘。终当遂此兴复之愿。由是予北游。固志在生死大事。其实中心。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忘。即五台东海。皆若子房之始终为韩也不幸而竟以贾害。信乎大事因缘。固未可以妄想求也。及予罹难被遣。过故乡。公别予于江上。促膝夜谈及初志。予曰。事机已就。若不遭此蹶。指日可成。今且奈何。予往矣。兄试相时先唱。当躬行乞于南都。以警众之耳目。予早晚天假生还。尚可计也。公颔之。明发遂长往。万历乙未冬十一月也。予度岭之三年。戊戌。公见本寺塔顶倾侧。遂奋志修理。一时当道助发。给谏祝公首唱。公亲领众数百。次第行乞于都市。一时人心跃然兴起。金钱集者。动以千百计。大役遂举。塔高二十五丈。其安塔顶管心木。约长七丈。架半倍之。则从空而下。如芥投针。其势难矣。公心苦极。忽呕血数升。时管木即入。在架之人。如鸟栖柔条。竟无小恙。岂非心力所致哉。会计所费数万缗。唯 圣母赐三千金。其余皆出民间。未动公家一发也。公生于富室。人皆视为性习软暖。及中年操履。笃于苦行。于江东大巾立舍茶庵。公自担水。日供不倦。门人相从。说法不辍。即弱骨者。日益强矣。居常思结十方粥饭缘。暮年就吴之望亭。开接待院。接纳往来。躬操薪水执作具。领学人作务。日则斋饭。晚则澡浴。夜则说法。二利并施。三吴之士。翕然信向。即阐提亦转为护法。未几示微疾。一日告众曰。汝等善自护持。吾将行矣。弟子乞师垂示。公曰。如空中花。本无所有。说个甚么。问曰。师即不讳。用坐龛。用棺木。公曰。坐死用龛子。卧死用棺材。相锡打瓶。且莫安排。言讫。顷即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弟子辈迎葬于雪浪山。化之日悲感载道。学人如丧考妣也。公生于嘉靖乙巳九月九日。入灭于万历丁未某月某日。世寿六十三岁。法腊四十五夏。得度弟子虽多。独孙慧经。字缘督者。尽得心要。且善相宗。其唯识一论。实从开发。惜乎早夭。传法弟子出世者。如前所列。隐约者。尚多多也。嗟乎。予与公犹同胞也。三十暌携。老未合并。时为永叹。每思当世。知公者希。况没世乎。因述公生平之概。为法道中兴所系。且令后之学者。知大法因缘。有自来也。

赞曰。闻之菩萨往来人天。留惑润生。尚有隔阴之昏。而不通于宿命。唯自验之于梦中。智者观之以习气。毫无爽也。予以公出家因缘。是知必为再来人。至人潜行玩世。逆顺无方。岂常情可测哉。龙象蹴踏。固非跛驴所堪。无怪乎肉眼忽之也。苟非乘夙愿力。岂能光流末世。起百代之衰哉。观其生死脱然可知矣。

皖城浮山大华严寺中兴住山朗目禅师智公传

公讳本智。初号慧光。曲靖李氏子。先为金陵人。后徙居滇南。生而倜傥不群。负出尘之志。曲城之阳。有朗目山。公之父出家居此。号白斋和尚。公年十二。即往依出家。遂剃发为驱乌。后行脚。遇黄道月舍人。与语投机。为更其号。曰朗目云。白斋以华严为业。公以闻熏发起。即从事焉。居常以生死大事为怀。切志向上。年十九受具。白斋将顺世。公请益。斋曰。是恶知不旦暮为人婿也。公发愤。即决志操方。北游中原。遍历名山。参访知识。足迹半天下。气吞诸方八九矣。南北法门诸大老。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无尽。庐山之大安。蓟门之遍融。月心。皆一时教禅师匠。咸及其门。经炉冶钳锤。故若宗若教。得其指归。第于参究己躬一着。以未悟为切。于是立禅一十二载。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机辩自在。行脚北游。过六安。大夫刘公。为新中峰华严兰若居之。未几去白下。给谏宇淳钟公。为人傲物。素少法门。无撄其锋者。一日至天界寺。问主者曰。善世法门。可有禅者么。主者推公出见。请问禅师。天界寺还在心内心外。公曰。寺且置。借问尔把甚么当作心。钟默然。公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诸佛。只在山僧拂子头上。钟良久作礼。自是始知法门有人矣。陶公允宜宦比部。相与莫逆。陶左迁庐州别驾。署篆六安。创镜心精舍以待公。皖之东九十里。曰浮山。昔远公与欧阳公因棋说法处。有华严道场古刹。为一阐提所破废。太史观我吴公每慨之。欲兴而未能也。公自淝水。飘然一锡而来。吴公一见与语。相印契。再拜而启曰。浮度固为九带宗乘。近为古亭和尚演化地。华严道场。即重竖刹竿也。今为有力者负之而趋。其如兹山何。古亭为滇南人。师岂后身适来。岂非理前愿耶。公闻而愕然曰。予少时。每对古亭肉身。瞻恋无已。抑闻开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因思华严。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心许之。于是拈香祷于护法善神。遂腰包而去。太史犹未知所向往也。公至淮阴。沁水刘中丞东星。建节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龙兴寺。睹公机警。喜惬素心。乃馆之公舍。暇与语。闲及浮度因缘。刘公欣然曰。此弹指之力耳。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阐提慑伏。尽归我汶阳之田。百五十年之废坠。一言而兴起之。岂非愿力耶。寺既复。遂北入京师。会神庙为慈圣皇太后 敕颁印施大藏尊经。公乃奉 玺书。持大藏。归浮山。始自戊戌。迄于壬寅。五年之间。而浮山护国大华严寺。巍然如从地涌。岂人力也哉。丛林就绪。即付嘱其徒圆某。感刘公护法之恩。走沁水致吊焉。沈王为佛法金汤。刹利中最。闻公入国。欲致一见。公语使者曰。佛法付嘱国王。久向贤王。深心外护法门。若以世法相见。则不敢辱王之明德。使者覆王曰。愿闻法要也。诘朝王坐中殿。延公入。长揖问王曰。善哉世主。富有国土。贵无等伦。作何胜因。感斯妙果。王曰。从三宝中修来。公曰。既从三宝中修来。因何见僧不礼。生大我慢。王悚然下座。请入存心殿。设香作礼。请问法要。因问华严梵行品云。身语意业。佛法僧宝。俱非梵行。毕竟何者是梵行。公曰。一切俱非处。正是清净梵行。王闻欢喜。遂执弟子礼。所供种种。独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镇浮度山门。王亦竟为华严檀越。公虽往来都门。与紫柏老人未接面。于癸卯冬。老人示遭王难。惑者惊眩。公叹曰。紫柏不唯逆行方便超脱生死。甚为希有。即以一死。酬 世主四十年崇教之恩。法门无此老。岂不尽埋没于一钵中耶。识者谓公亲见紫柏。吴太史曰。知师者。何必在弟子耶。自法门一变。京师丛林震惊。人人自危。即素称师匠者。皆鸟惊鱼散。独公晏坐金刚地。为魔阵之殿。然竟无知公微意者。讵非代紫柏一转语耶。居二年乙巳冬 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会于都南之广慈。为增上祝延 懿旨请公讲演楞严。公初不应命。强之及讲二轴未终。至同别妄见处。忽告众曰。生死去来。皆目眚所见耳。吾行矣。华藏庄严。吾所图也。今归矣。踞座端然而逝。时万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公得力俗弟子。唯墨池居士王舜鼎。官兵部职方郎中。先三日前。公以书报别。云行图一晤。了此寥廓。且托以后事。王答书有云。滴水滴冻时。目下如何。逾日而化。讣闻 圣母。悼恤有加 赐金若干。返灵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从公志也。始末因缘具载吴太史塔铭。予居岭外。闻公名动一时。往来衲子喧传。悉公人品魁梧奇伟。胸中无物。目中无人。自少行脚。横趣诸方。如脱索狮子。岂矩矩腰包箬笠者比。观其机辩迅捷。盖夙根慧种。亦秉愿轮而来耶。以远公开浮山。百余年而坠。久则古亭振起之。古亭振百年。而公适中兴之。由是观之。古亭非远公之后身。公非古亭之影响耶。观公之行事。若幻化人。太史公云。古亭归路为来路。远录宗乘入教来。此实录也。然公虽未匡徒。即末后一着而舌根不坏矣。

赞曰。闻之诸佛不舍众生界。菩萨不断生死根。故孤调解脱。受焦败之呵。岂以守断灭为真修耶。况善财所参知识。皆毗卢遮那眉光所现。是以华严法界。草芥尘毛。皆菩萨行。是知从上佛祖。出没三有之海。以一滴而见百川之味也。以是观公始终。以华严为究竟。能幻化死生。是则从缘无性以达无生者。公实有焉。

净明沙弥传

沙弥。钱唐黄生也。以临终求剃发。作僧形坐脱。故得沙弥称。俗讳承惠。字元孚。先皈依云栖大师。法名净明。生平性介。不合俗。不治生产。居乡里。多忤众。即亲友会。独颓然瞠目而已。澹无嗜好。山水翰墨外无事。父死无遗资。仅能赡八口。性至孝。事祖母生母嗣母。即窘不能继甘旨。多方为之尽心焉。祖母死。病笃卧床褥间。极力治丧事尽礼。乡人称之。性好施。邻媪寒无衣。即解衣衣之。邻人贫无食。倾囊止百钱。尽与之。其妻弟闻某。见其孤硬可与入道。频说之。喜而不入。因导归云栖。得名焉。壬子冬。得吐血症。积三岁不痊。乙卯春病剧。厌家居。乃移于城东邵氏园。闻氏兄弟引之念佛。意不属。以素无志于此。犹未甘死心也。闻抚然厉声曰。汝眼光落地后。即今知痛知疼的。毕竟落甚么处。生悚然起色曰。将奈何。闻即力教以念佛。生曰。教我念自性弥陀耶。念极乐弥陀耶。闻曰。汝将谓有二耶。明矍然有省。请慧文法师至。设观佛像。为说净土因缘。法音入耳。生甚欣然。乃亟请闻。主张剃发。受沙弥戒。披法服。引镜自照曰。吾今得死所矣。因屏家属。极力念佛。默观莲花经七曰。举族皆闻莲花香。临危忽破颜微笑。口喃喃说偈曰。一物不将来。一物不将去。高山顶上一轮秋。此是本来真实意。乃命家人作斋供佛。请净侣念佛。回向愿文。至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欢容可掬。乃起端坐。开眼谛视佛像。安然而逝。时某年某月某日也。

幻人曰。闻之般若。如大火聚。太末虫处处能泊。独不能泊于火聚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是知火宅中人。性刚介。而不与世情合者。此夙习般若内熏之力然。也第迷不自照耳。观黄生素不念道。及病苦之剧。仗亲知力。指归正道。临危遂发心出家。作沙弥。披法服就死。念佛七日。即能感佛接引。端坐而逝。此非般若熏习之验与。所谓一念回光。顿同本有。生实以之。孰谓生死难出哉。

闻仲子小传

仲子姓闻氏。名启初。字子与。浙之钱塘人。孝廉启祥之弟也。仲子幼善病。故早戒举子业。素有出生死志。无意于室家。乃归依云栖。受净土法门。笃信而力行之。予吊云栖。仲子作礼白言。某为生死大事。愿剃发而从知识后。予曰不然。佛性四大不能拘。岂毛发可碍乎。况亲在不可远游。佛子容为不孝乎。仲子遂已。比归匡山。知仲子病笃且死。心甚哀之。及读伯氏传。乃大喜曰。信哉。雄猛丈夫也。初仲子自恃信力强胜。虽久病。心力甚壮。决以为往生无难。及至临危。方生方死之际。积习现前。心神恍惚。方知净业未纯。往来不易。乃蹶起大呼曰。亟请知识念佛助我。知识既集。念佛连日。而习境昏扰。乃复呼曰。生死根株。知非他人可能拔也。遂立起着衣盥洗。对佛焚香炼臂。恳倒忏悔。苦切哀诚。彻夜无倦。顷则自知夙障冰消。心安神逸。净土真境。朗在目前。怡然静定。急令剃发。披袈裟。为僧伽相。安然别众。端坐而逝。嗟乎。此岂常人所能哉。常闻涅槃。诸佛之安宅也。非僧祇勤苦而不能证。至若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便登净土。众生之故家也。至有身陷镬汤。一念回光。即变而为八德莲池。二者。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也。予观仲子。临终习境现前。讵非恶道之先见欤。何其勇猛蹶起。大呼一怒。而拔历劫生死之根。变苦趣为净土。岂非烈丈夫哉。斯道也。又可以音声笑貌为之耶。仲子行事。具载伯子传。故特表着大略。令谈往生法门者。于仲子有良验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题跋

题瑞之麟禅人刺血书华严经后(在圆中作)

杂华。统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碍。广大自在。细微庄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证平等心地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天渊之隔。所谓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一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无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下眼明不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之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二位之各证。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行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言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乃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由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性德彰。性德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矣。斯则六千道成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目前。岂为智眼。信乎聋瞽。封蔀识情。众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则根尘识界。草芥尘毛。通为法界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总是普贤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是行。日用现前而有余。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麟禅人。用滴血书此经。是明见而后书之耶。抑因书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见耶。若明见而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已具。如临宝镜。又岂淋漓翰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间耶。若因书而后明见。则现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沉业识。茫茫于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及见则析骨为笔。剥肤为纸。刺血为墨。点染太虚。挥洒金屑。岂不重增迷闷。枉历辛勤。一叶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飞而大地春起。是则书与不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间。物物头头。而与普贤交臂也。休师有言。华藏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谁欤。否则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矣。无忘所嘱。

题书华严法华二经后

毗卢遮那证穷法界。富有无量功德之藏。是与一切众生同有而应得者。故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地。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虽众生茫昧而不觉。乃设无量方便。种种调伏。必使谛信不疑而后已。譬如长者具有无量富饶。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虽背父。而父未尝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佣赁归来。而不识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与子同事相亲。而渐通其情实。直至心相体信。父子情忘。然后亲为嘱书。全付家业而后死。方无憾也。由是而知。杂华。乃我如来法界藏中之典记。法华。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入此二种法门。方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吴大静手书二经。岂非能知本有。料理如来家业者耶。由是必有应得之日矣。

刺血书金刚般若经跋

般若出生诸佛。故为诸佛母。而为众生之佛性。是则般若所流。源源无尽。如海水潜流四天下地。诸佛众生。觌体无二。是知众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所流。溯其本源。一体无二。居士贺学仁氏。刺血书写金刚般若。以报其亲。如引细流而归于海。可谓善于返本而报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过于此者乎。

又。

梵语般若。唐云智慧。此乃一切诸佛众生之大本也。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诸佛证之为根本智。众生背之为无明流。其实体一而明昧异耳。故我世尊出世。特为开示此智。以法大机小。不能领荷。故二十年后方说此经。业已多方开示。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用为成佛根本。而此经以金刚名者。以智乃佛之所证金刚心耳。方将以果地觉为我因心。故以般若为入大乘初门。是知特以金刚名经。非假喻也。嗟乎。一切众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来久矣。观者但以经义深奥。文字重复。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为宗。以顿断疑根。直心正念为本。原无文字可立。故黄梅以此印心。我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顿破历劫疑根。及见黄梅。即能道本来无一物。是乃从此经得入之第一榜样也。是则此经为禅宗的诀。学者概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难逢。今愈见其难也。经云。若有读诵受持书写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万亿佛所。种诸善根。由此观之。即信受书写。亦非浅浅因缘也。曹溪沙弥方觉。刺血书此卷。冀终身受持。焚香作礼。请予题记。因感而言曰。六祖入灭千年。曹溪道场。化为狐窟。即出家儿。为樵儿牧竖矣。予来力救其弊。辛苦十年。修崇梵宇。渐次可观。而魔僧作孽。内自破坏。人且谓佛祖无灵。即予亦无以自解也。今见沙弥方觉。乃能刺血书此经。则予心涣然冰释矣。何也。以经云。若人以七宝庄严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经一四句偈。以彼有为功德。终成败坏。不若无为之胜益也。以此般若。为成佛真种子故。佛言。若使一人发菩提心。宁可我身受地狱苦。以其信心难发也。今觉沙弥一人能以般若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有为功德为重。而以成坏为念乎。因有感于此。故并记之。

题三峰禅人血书法华经

众生迷佛知见。远逝五道。周流恶趣。其来久矣。释尊出世。特为开示。使其悟入。警其归志。政若慈父念子。望其委付家业。故说此经。使人速达故乡耳。昔有老宿。系莲经七轴于梁间。人或问之。答曰。此家书也。常熟三峰比丘。刺血书写此经。岂特见家书而思归者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经已有如来全身。今以血书。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见渗入。是则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赘以偈。轻抛故国不知年。一纸家书特特传。啮指忽然心痛处。思归彻夜不成眠。

题公全禅人血书法华经后

惟我本师和尚。远自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讲说此经。已下一乘成佛之种。而诸闻者。迷沦尘点劫来。流浪生死。直至今日灵山会上。方乃悟入。各为受记。将来成佛。是为一代时教究竟之极谈。譬如穷子。久逝他方。今始归来见父。心相体信。堪荷家业。此经大似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故云。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是以天台独重五种法师。受持读诵书写者。皆为成佛之真种。以其一悟此心。从真所流。则凡有所作。皆真实行。殆非妄想摄持者比也。今公全禅人。发无上心。刺血书写此经。则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海中。等同一味。庄严毗卢法身之果。而又发愿更书华严大经。以为究竟庄严。是犹穷子既得家业之嘱书。则披阅库藏之典记。按图求索。是则华藏世界。无尽妙好庄严。皆禅人本有受用之大业如此。岂非究竟一大事因缘哉。禅人亲持所书之经。具陈本愿。请益老人。故为具述本末因缘如此。

血书梵网经跋

梵网经者。乃我法王应运。首创之露布也。即其所制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设。从凡至圣。所历诸位。皆依金刚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谓金刚心。实成佛之大本。缅惟吾人遭此末法。去圣时远。苟愿出生死。证真常。非此戒不足以证之。然此戒非金刚心。又不足以持之。盖一切众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着我。以我见重故。诸业交作。业作故。苦即随之。如影响形声。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门。无论大小三乘。皆以破我为本。我空而业无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刚心。断断乎难矣。谛审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净心。又何持犯之有。第迷之而为幻妄蕴盖。情尘所蔽。不得不揭而祛之。此戒乃裂见网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之创。而初学菩萨。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为最初地也。学人真照。以夙习般若缘深。自愿出家。依吾法兄雪浪。听习有年。谒余于那罗延窟。余政悲末法。务本者希。乃为诸弟子诵梵网戒。照闻而有感。遂哀请授戒。且发深重大愿。刺舌根血。书此经。志毕命受持。余深慨焉。因谓吾本师卢舍那佛。从初发心。以至成佛。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难出。爱根难断。佛果难期。依佛所行。如佛所愿。又何患不成佛。从此以往。生生世世。以此身血。书写此经。当布满大千。又不止如须弥之高广。即见闻随喜发心修学者。当如菽粟。遍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会一人一众而已耶。子宜勉旃。特书此以证子之愿。仍愿此经。至尽未来际。当处处现身如多宝也。子其志之。

重刻华严经题辞

毗卢老人。于一微尘里。冷坐不禁。于青天白日。忽尔盹睡。堕入缘生妄想梦中。引起历劫情尘。种种幻网境界。尽无尽大光明藏。重重交罗。如天地帘珠。互递影像。炳然历别。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惊怪。普告十方一切天人。极十虚为口门。以大地为长舌。说梦中事。使诸闻者瞠目相视。有眼者盲。有耳者聋。其登地大士。自负亲为当家长子。亲履其中。寻无一物。了不可得。转展告之傍人。但云如空中鸟迹耳。禅人乃又愿于一毫端头。欲令人顿入此中。盖亦难矣。虽然大地众生。无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尘也。只须大智慧人。冷眼生华。妄想恁么。如是如是。种种奇特庄严。且在一切众生日用妄想网中。种种光明。时时顿现。各各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但梦未破耳。今于路傍草莽间。猛地一人[跳-兆+孛]跳。攘臂大呼。顿使十方世界。六种震动。同时各各相谓叹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携手。通同游戏。自在无碍。无所希求。竟亦不知谁之力也。知恩者。当自重之。

菩提心愿文跋

一切圣凡。皆本自住金刚心地。具足如来不思议智。但以习气熏发转变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众生。各各八识田中。具十法界种子。特随缘熏发。故先后迟速不同耳。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习气。见佛习气。于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慧习气非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是无因而得。是知从上佛祖善知识教人。原无实法与人。亦无法可传可授。但凡有亲近者。独观其染净习气之厚薄。因其病而调伏之。惟执劳辛苦三二十年。耳提面命。朝夕参承。乃至困辱万端。逆顺千状。种种施设。无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无明业习。令其转染成净。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内自熏发。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则向之烦恼业习。燎之如红炉片雪。如此则日用头头。遇境逢缘。皆大智用。是所谓转染污业习。而为般若智习矣。若转之净尽。彻底穷源。与十方佛祖转处无别。则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已。岂此外更有别法耶。由是观之。则从上三贤十圣。皆能转之而未尽者。故从般若所发十种习气。为金刚种子。以之劫劫生生。熏变无明。不净不休。终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卢世尊重愿行也。德宗始发迹于蒲。从法亲妙峰师。因得事老人于清凉。以至海上。将二十余年矣。所历辛苦。不可殚述。为法恳诚之心。未尝一念稍间。老人唯以不思议智炬照之而已。竟未一启齿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肯。方不自负己灵耳。渠以本愿。请老人为敷扬者有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从老人于京之大慈寿寺。雪夜请益。哀泣自叙其志愿云云。老人为信笔书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缘。致 圣天子怒。逮及于渠。实出九死。余戍雷阳。宗复自蒲万里。问老人于瘴海间。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则见其光明夺目也。遂赘之以此。

普贤行愿品题辞

毗卢遮那如来。居华藏界。菩提场中。为地上菩萨。说华严经。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即龙胜大士。尽出世间智。不能数其品目。而此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卢舍那如来。旷劫所修广大因行。所感华藏世界。殊胜庄严。其因地本行。不出普贤十种大愿。而此愿者。乃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摄无遗。故曰愿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睹华藏现成受用乎。

题安乐行品后

予少读四教仪。见天台大师。判五种法师。为观行位。窃有疑焉。既见法门之有以持经为行者。动则诵法华经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与经[泳-永+曶]合。是知持经之难矣。及予述法华通议。至佛赞法师之功德。有供养者。其福过于供佛。有毁谤者。其罪重于谤佛。此我世尊金口诚言。及见持经之法师。现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按六根清净。当在七信菩萨不退者。以永不退堕生死也。何持经之功一至此邪。是知持者。不在纸墨文字。而在离言妙契佛心。佛之慧命。由是相续而不断者。宜其功德殊胜然矣。某人受持此经。于安乐行中。有所契入。故专持之。此乃世尊教诸末法。持经弟子第一妙行。即如来之家法也。从是而入法华三昧。悟佛知见。固无难矣。

题刻药师经后

经以药师名者。盖依本佛而称也。至圣无名。以德彰名。然佛为三界医王。善治一切众生心病。故称医师。是则一大藏教。乃对症之妙药。而众生之病。以痴爱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讵可得乎。问曰。经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求安乐。得安乐。皆众生之痴爱也。佛意本欲众生离之。今有求而必遂者。岂非增益痴爱耶。答曰。非增益之。实欲离之耳。以众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颠倒迷途。溺于爱河。佛以广大慈悲而拔济之。不能顿出。特设方便以引摄之。即其所爱而诱进之。所谓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则世间之爱。可潜消而默化矣。众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贪财者。而梦金宝。生大欢喜。致大欲乐。且金宝欲乐。岂自外至耶。众生处此梦宅。种种希求。佛以如梦幻法门。而调治之。痴爱重。则信佛愈极。信至极。则自心痴爱。化而为佛知见矣。又如置酵于乳。而成酥酪。必转醍醐。此经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药施众生。能服之者。岂不顿祛百病。获长寿哉。居士刘峤。刻经以施多人。正若长者。于四达通衢以妙药施人。但能信受而服之者。则心病顿瘳而随求必应。其药师之号。岂虚称哉。既信自心。则观此经。不属纸墨文字矣。

白衣陀罗尼经后跋

白衣陀罗尼经。乃我圆通大士。从大悲心中实际流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于无嗣。志心持此。求无不感应如响。且往往应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有持而不应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师观音如来。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现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功德。与十方三界六道众生。同悲仰故。法界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诳众生之验也。虽然。此男者。果何自而来耶。若即大士现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之男。一一如慈悲现身之士。若非大士现身。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难窥。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是则大士悲仰之心。即众生愿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即求者之心。如镜交光。影影互现。又如谷响。声叫声应。未有自心而不应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则所求之男。实是求者自心所变现。不如是求。故不应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盖寻常男女。纯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则是原出智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谓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其理无疑也。子寅周伯子。笃信此法。一日入山。焚香作礼。乞书此经。然我亦从大士耳门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观。故书写已。又从而解说之。

跋姜大隐百城烟水卷

余尝读清凉传。至无著入金刚窟。与文殊茶话间。见诸大士。自云中冉冉而下。因问此众龙象。何自而来。殊曰。此吾窟中一万眷属。各于十方世界。利生缘毕而归也。又问世何不知。殊曰。或现帝后妃女国太母身。或现宰官居士黄门长者比丘僧尼。随类皆入。化化无穷。安可以迹较之耶。今观 圣慈御笔。赐姜常侍百城烟水卷。及诸大宰官题咏诗。则不必更疑文殊也。姜公别号大隐。为慈宁宫侍中。其所以荷担如来。辅弼圣化。建立三宝者。功最居多。故能获此密印。不减髻珠之赏。公当持此。以为利生之倦。他日归来窟中。想文殊见之必合符验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跋

诸佛同证秘密心印。得成无上菩提。含之以为三德秘藏。吐之以为万行庄严。持之以为利生事业。诵之以为洁己妙行。是故一切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萨因之而转邪。此则凡所谓密咒者。皆称尊胜。而此咒者。出自毗卢灌顶。为法身所演。又尊胜中之尊胜者也。若书之幡幢。风之所到。影之所临。触之者。皆能离苦得乐。又况行之持之。于心含之。而为心印者耶。故首楞严曰。若有众生欲习难除。但当一心。诵我佛顶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顿除。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噫。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一持此咒。则命根顿断。生死永离。又何况彼区区贪瞋痴慢。不化为无上菩提真种子耶。行人明宽。持此有年。今乞海印老人书写此卷。将终身佩带。持诵不忘。老人嘉其志行。助其坚强。乃为书之。又赘之以此。将以策前程示来学者。

八大人觉经跋

此八大人觉经。予昔居海上。时时书示弟子辈持诵。今来忘矣。昨达观师。偶以元雪庵大师。擘窠大书刻本。寄予读之。恍然如睹故物。一向藏之箧笥。未尝拈出示人。兹小金山镜心上人。偶持此册来。乞书法语。余乃跃然。为书此经一过。因叹曰。此足以占感应道交。时节因缘所会耳。佛为众生说法。唯待机宜。故曰。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予初入粤。未见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过金山上人。乃持所请诸名公。共书四十二章经一册。请予跋语。自是缁白弟子。书四十二章经者数人。予因为菩提树下新学沙弥。讲说一周。得闻此经者。不啻百什人矣。其机盖自上人发也。此经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所希闻者。予生平喜以此经施人。而独于此地。其机不发。今又因上人而发之。其事盖亦奇矣。何也。以佛说法。唯待机而动。迫不得已而后应。如洪钟虡受。随扣而响。是知此段因缘。非特尔也。良以一切众生。寝此大光明藏。而沉瞑于长夜之梦。从来不觉久矣。非大觉不足以破大梦。非破大梦。不足以称大人。不唯能觉人者为大人。而能奋力勇猛自觉者。亦大人也。是则能大觉而后为大人。唯大人而后能有大觉。以一念之觉。而破永夜之梦。岂细事哉。嗟乎。予观大地众生。同禀此觉。无非大人。第无大人以开觉之耳。吾佛世尊。独称大人。其灵山一会。英杰之士。与夫拈花之破颜。少林之面壁。以至六传五派千七百人。皆所称自觉觉他。而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与人同耳。嗟乎。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所以迷闷而不入者。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要之于此八法。不能觉悟。故于生死关头。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沦。驱驰苦趣。伶跰辛苦。客作贱人。不能得称为大人耳。上人能杰然触发此机。岂非千金之子。流落穷途。一旦而发思归之念者耶。今吾所书此八大人觉经。实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乡消息。试时时展之。勿暂忘归计。致慈尊盻盻于常寂之乡。而倚般若之门也。

释迦观音志跋

释氏之学。以全体大用。尽法界量为极则。所谓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显现。是故一切诸佛之始终。一切菩萨利生之事业。乃至世谛语言。资生之业。无不从此三昧流出。而有广大不思议力。福慧庄严。皆悉具足。乃见法界之妙。且一切圣凡。统不出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辑释迦观音二志。乃述三昧之境界。转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时教之法门。又为三昧中之三昧。岂可以世谛文字目之哉。智者观之。岂不跃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从三昧而兴赞叹者也。讵可以恒情而拟议耶。

题普念佛求生净土图

世人历劫。久沉生死苦海。轮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烦恼。造种种业。故无出头之时。佛说西方净土一门。引摄众生。出离苦趣。是为最妙法门。一生取办。楚僧海慧。单劝十方真实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无别缘。以众生烦恼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闻汝东居士。刻接引弥陀佛像一尊。通身约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声。以朱填一圈。念完佛身。则计念佛一百八十万声。虽积劫百八烦恼。仗佛消除。而净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脱矣。且愿所劝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数。更望大信心檀越。施纸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圆满。则施者念者。同归极乐无疑矣。

题化城募缘疏

刻藏盛举。乃自佛法入中国二千余年。一段大事因缘。令末法无量众生。种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穷谷无佛法处。亦得共睹释迦如来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实震旦第一希有之胜事。非大悲愿力者。不能发此心。然又非大愿力者。不能克全其业。今方过半。已费数万计。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议五台苦冰雪。次迁径山苦雾湿。皆非久计。末迁化城。可谓得所。其建议始冯太史。恢复得吴中丞。克荷者。末得澹居铠公。皆莫大之愿力也。但贮板之房。须高厂。架。使离地透风。不致易坏。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观冯吴二公疏意。甚至头目髓脑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尝谓世有一代之人。皆同心夙愿。业已久在如来光明藏中。所谓缘熟即现。今行乞之僧。大似执旧倦以访同愿。固知一见而兴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谓当来同会也。其所施。又何计金钱币帛哉。心与此法量等虚空。而福亦量等虚空界矣。

题云栖大师小像

至人无身。以愿力为身。至人无事。以利生为事。故身非我有。事非己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观师住世八十余年。建立度生事业者过半。知其未出世前。皆操为人之具也。即其法门。摄受无量众生。而同出生死者。不知其几何人。是则师虽随缘去来。幻化死生。而法身常住。与山川相为悠久。又岂可以此色相求之哉。瞻者当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见如来。必致天帝散花。而兴赞叹也。

放生文跋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性。若杀生。则断绝佛性。又不止于冤债相寻而已。是故凡在长劫生死之中。往来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受。即其所杀之生。皆过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亲可知也。今杀其命而食其肉。岂非骨肉自相吞食乎。佛以孝为戒。故知不杀。则孝之大者。岂止惜物命已也。悲夫。世人之迷。相习食啖而不悟。岂不痛哉。故圣人戒以不杀。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间之孝而已。此莲池大师。所以普劝放生。以禀佛之心。人能遵而行之。非特得师之心。适足以尽大孝。全佛性。而为成佛之因矣。岂细事哉。刻此书以广化多人。此不独广大师之心。实广佛之慈悲。非世之寻常口语也。宜笃信之。

题杀生现报录

佛言。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云。众生从无量劫轮回生死。无一类而不受生身。是则现见诸有命者。非独慧命。皆过去之亲因。迷而不知也。众生痴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网利。以养己养亲。是所杀者。岂唯断佛慧命。抑杀害亲因。向说报在来世。今观此录。则明明目前现报。人人共所见闻。斯则非断他慧命。杀己亲因。实杀己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来。可不惧哉。观此录。即佛说此是花报。果在地狱。能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师传题辞

予顷读钱太史集护法录。见宋学士作 国初高僧传。法门之盛。何其伟欤。恭惟我 圣祖开基创业。建立三宝。崇重法门。超越百代。而一时名德。光扬佛祖之道。不减在昔。盖千载一时。自此而降。渐渐寂寥。而嘉隆之际极矣。何幸 先皇太圣母。身式 圣主。兴扬佛事。遍满宇内。四十余年。未尝暂息。亦从前所未有也。若法门龙象。五大师际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开人天之眼目。作长夜之智灯。未尝不与佛祖同途合辙。况巍巍堂堂。为大光明幢哉。予幸从诸师之后。独愧薄劣。不能拈一茎草。第申赞叹。愿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铭二传。以俟后之执僧史者。有所采焉。

题法雷远震卷赠五台空印法师开化云中(以下东海遗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尘未剖。大地凝然。万象露法身之体。虚空演无字之经。见之者盲。闻之者聋。靡不闷闷灵明。昭昭业识。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临毒壑。慈眼视之。有不堪其忧者。跃然而起。影落此中。则万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广长舌为之干焦。咄咄一拳。老婆心为之滴血。此我大师。不得已而临莅三途。现身异类。或师子频伸。或象王回顾。将无作有。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颠倒豪杰。此甘露门以之而开。大法雷因之而振。顿使寒谷生春。萌芽渐发。三草二木。引蔓抽条。上中下根。花果敷实者。不可得而胜数矣。即应缘施设。敲唱齐行。节拍成令。无非将机就机。以楔出楔。岂有实法与人哉。后之观场者。认不真为真。执无说而说。然而舌亦为之干焦。心亦为之滴血。悲夫诲者谆谆。听者莫莫。且而恃为真宰。将伐全功。竟无尺寸之赏。方婴长劫之羁者。此何以故。盖亦将无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杰颠倒耳。醍醐毒药。生死由谁。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嗟乎。吾师之心。谁能师之。吾师之行。孰能行之。后师者。谓之慈父孝子。能行者。谓之法王忠臣。亲亲尊尊。此余生平扼腕而求之者。难见其人。惟法师澄公者。宜其人也。公早礼空王。不耽人伪。长超诸有。严净毗尼。翩翩浊世。挺挺青莲。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满腔肝胆。生铁铸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与文殊为友。故栖迟于文殊之场。以师子为儿。乃戏游于师子之窟。酿慈云于空谷。垂叆叇于清凉。今也一管灰飞。不萌花发。将见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荣。法雷振于云中。甘露洒于劫外。吐青莲于舌根。溉醍醐于心地。直使盲者明。聋者聪。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实。枯者荣。不恃不伐。不摄不惊。执金刚剑。据涅槃城。使诸魔众。尽稽首而归命。此何以故。良由师吾师心。行吾师行。知将无而作有。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颠倒豪杰。幻化天人。望受系珠之赏。将解长劫之婴。可谓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臣。苟如是。始可报吾师之恩。与公把臂同游于不死不生。不然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又何称为有力大人。公其不然。请听空中十方诸佛謦欬之音。

题国朝高僧行脚卷赠慧庵鉴上人

古人为生死事大。故割爱遗荣。登山涉水。参访知识。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濵。决择己躬。发明向上。每于明眼人前。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脱落。如冷灰豆爆。使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顿拔。当下如断索师子。跳掷纵横。自在游戏。了无纤毫羁绊。所以称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儿。发足超方第一步行径也。自鼻祖西来。首行此令。凛凛寰中。如唐之马祖南岳临济德山赵州云门。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岩中峰。诸大老。一脉相传。如阃外将军。风行万里。故每遇钳锤。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去圣时遥。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无闻。居常以此痛心。将谓狮弦绝响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氏楼阁。一日居士阎君。持国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八首。观季潭泐大师上堂数语。风规自足。不减古人。余欢喜赞叹。何幸二百余年。生此末运。获睹先觉广大三昧。于一毫端头。良夙缘也。此卷业已进之秘府。因跋数语。愿将此话流布人间。适唐抑所。袁玉蟠。王衷白。三太史公过访。谈及将欲修国朝高僧传。正博采法门行脚事。遂将此托之。时慧庵鉴公。见而恳之。惟公幼入黄门。锦玉丛中。志痛生死。一旦弃如涕唾。远游名山。参访知识。广求决择。今隐居伏牛。意其必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见此语相亲乎。不然。则如嚼木札羹。咬铁饤饭耳。公将归故山。余亦东还窟中。不惜疲劳。为书一过。公能于此一言。洞见古人。方始不负出家之志。可作出尘标格。不然。不但不重己灵。抑且累及海印也。

题竹林大师示门人振宗法语后

宗禅者多毁教。习教者多昧禅。是以禅教话为两橛。古之师匠。竟不能一其指归。即圭山和会宗教。犹以为隔罗见月。上下千百年来。学者无能一其趣向。此无他。乃乏正眼师承。为之剖破藩篱。所谓不是无禅。只是无师。以禅宗者乏多闻。宗教无正眼。此大道所以难明也。清凉竹林大师。踞华座。万指围绕。善说法要。号当代义龙。寻常履践。不涉玄途。观其示门人语句。大有宗门作略。苟无正眼。安能出词吐气。如是之雄健乎。可以文字师概目之耶。嗟乎。学者久堕知见网中。非金刚王剑。不能一挥裂之。大师以此示振宗学人。是必为当家种草。定不负此一段因缘。若以寻常葛藤视之。不唯当面错过。抑且辜负法恩多矣。

题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后

此国初十八高僧。示行脚僧语也。余窃谓禅源一脉。自中峰后。阒其无人。空谷而下。多带廉纤。无复古人作略。如脱索狮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寿方丈。西云阎公。持所录前偈致予。予读之三复。叹曰。人天眼目。犹在不灭。惜乎不见诸老手泽。遂记而藏之明年三月。予即以法罹难。遣雷阳。于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善。收予海印草。负笈随度岭。就行间。往来瘴海及曹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春王正月。予喜谢曹溪负。身得自由。善欲归省。上元后五日。持予数年积草。于蒙江舟中。检拾残楮。偶得此卷读之。慨忆当日题墨未干。即有万里之行。讵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岂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摄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终见此。如出方网三昧。弹指謦欬时也。灯下展卷。喜而不寐。乃为侍者重书一过。嗟予老朽。固不堪与诸老把臂共行。善当不减三山真侍者。行脚事也。古人间垂一言半语。如天普盖。似地普擎。老人信手拈来。于一毫端作大佛事。则诸大老似掩耳偷铃。老汉未免画蛇添足。善侍者缚作一束。掷向东洋大海。尤较三山百步。否则未免祖祢不了。殃及儿孙也。

题达观禅师送三禅人游方卷后

从古出家儿。为生死大事。不能自决。故办草鞋。登山涉水。访求大知识决择之。然其大善知识。如踞地师子。一毛不敢撄傍。才傍则命根顿断。凡垂一言半句。如晴空霹雳闪电。使人耳聋眼花。自救性命不暇。况又敢弄佛法禅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呜呼。二百年来。行脚僧不少。犯此令者。几何其人。今某三禅者。以行脚事自负。其志可嘉。既见达观禅师。爪牙已露。命根不断。又欲别求知识。余见此卷而笑曰。三禅者持此卷行脚。如请上方剑讨贼。不知他时后日。何以缴报。

题达观大师祭遍融大和尚文后

昔延陵季子。挂剑于徐君墓。谓心许于生前。报知于身后。以为义高千古。世谛如此。况出世乎。古人为生死事大。割爱辞亲。参访知识而决择之。每于一言启迪。施者如天普盖。受者如地普擎。投机于石火电光之间。而生死情尘。迸然雷裂。岂偶然哉。故其恩深。似一滴入海。当与之同枯矣。岂值生前身后而已耶。予观达师祭遍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饭千金莫报。以为奇事。一语穷劫不泯。又岂等闲。呜呼。遍老度生六十余年。法施将满大地。至若知恩报恩。人间几几。藉令人人如达师者。则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于墨劫之前也。然其遍老之不朽者。赖一语。一语之不朽者。墨点存焉。观者如此。可谓不辜本有矣。

佛奴歌跋

吴年少比丘大川。发大心。愿以一钵供十万八千众。其行最苦。是故诸长者居士。闻而欢喜。咸皆赞叹。唯顾实甫歌。有萧梁求为佛家奴之句。盖标其能忘身三宝。以略耻天下之自重。不若萧梁者。达观可禅师见而异之。乃尽力奴状。声为歌以发之。余长歌三叠而叹曰。藉令黄面碧眼触此。亦当捧腹绝倒。况奴奴者乎。以宗门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贵无匹。即以尊贵自居。犹是奴儿婢子。呼为顶堕。况种种意想攀缘。流注诸行耳。虽然。少年比丘何为处此。常忆昔有富主。性不易事。唯一奴当心。其昼主极欲以使奴。奴苦无当。其夜主梦为奴。奴梦为主。亦极欲以使奴。奴亦无当。然梦觉等而苦乐异。复何怪哉。今此比丘将以白昼之奴。求为梦中之主。其所供十万多众。岂亦白昼之主。将为梦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比丘知此。可以滴水供养十方恒沙世界。诸佛众生。受用无尽矣。何区区十万八千为。其无以限量心。自割如来无量境界也。

寿昌语录题辞

寿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舍命。于空山寂寞之濵。垦土地。博得满腔气息。寻常泼撒向人天众前。如挝毒鼓。使闻声者聋。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几何人哉。忆昔黄面老子。在灵山会上。领一队懵懂汉。逐日着衣持钵。沿街过巷。乞得一抟冷饭。归来饱餐后。洗钵收衣。趺座而坐。闲打葛藤。如此以为家常过活。若是者三十余年。而人天大众瞢然。毕竟不知所为何事。偶于一日被空生觑破。遂发叹曰。希有世尊。世尊见其眼目动定。遂为尽力。胡乱一上。直使空生纤疑尽净。命根剿绝而后已。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泪悲泣。痛哭称叹。而不容口。至此黄面老子。气闷少舒。始不负从前一片婆心。今观寿昌钁头。大似黄面衣钵。此语不减灵山葛藤。当知此话大行。如毒鼓声。不知中其毒者。能几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几何人也。谚语有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后之读此语者。若作言语话会。则有负寿昌。若不作言语话会。则有负自己。若两不相负。当于未举以前。把钁头处。荐取始得。

跋可禅人行脚卷

昔法照斋次。见万佛菩萨。现形于钵中。不知何以故。乃问僧云。此五台文殊化境也。遂发足履五台。愿见文殊。乃至果见文殊。授以念佛法门。照可禅人。先从云栖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证则可。倘问南方法众。不可被前后三三。当面瞒却也。

又。

照可禅人。初住黄山。以华严为业。所谓于一尘中入正定也。今从他方起处。欲破尘出经。将诛茅于西湖之上。意须长者插一茎草。老人直谓之不然。以无碍法界。遇缘即宗。随处具足。但禀明于心。又何假外耶。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题跋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从上佛祖。为生死大事。出现世间。靡不大舍身命。历尽艰难。自万死一生中来。观吾本师和尚。释迦老子。旷大劫来。为此法故。舍头目髓脑。不啻恒沙。即此翻出头。犹向雪山冻饿六年。以至马麦金枪。何所不受。刚刚博得四十九年粥饭气息而已。犹未见有奇特处。且又末后惹得一场笑具。至今流布寰区。乃教碧眼特特西来。把作实事。赚他神光误堕一臂。及至老卢俗汉子。被他一语调弄。刺向黑漆桶中。闷绝至死者。又不止万万也。自黄梅夜半。放下腰间石头。拾得一些子破落索。当作奇货。岂料被他累至于死者。又万万矣。且幸自猎丛跳出。满目羞惭。每每向人申说平生负堕处。即以太虚为口。犹吐露一点不出。直令话柄流落江湖。传者又为实事。悲哉。余亦为此法故。上干 宸怒。实出九死。幸尔绝处再苏。蒙恩贬雷阳。以万历乙未冬日。出 帝都。冒雪南行。至白下。携弟子智境如广作形影。及至雷阳。瘴疠大作。饮者万万无完人。余与从者。俱冒毒疠病。而广竟不起。境则再死而复生。苟非仗诸佛神力加持。及自愿持之。盖万万无遗类矣。境病稍瘥。余即遣归卢山。省乃师。且以借万顷湖光。千尺瀑布。以洗未尽习气也。临行无以为属。案头蓦拈此卷。遂以付之。将见古人大死后。如此消息。但非真死者莫可得。境当持之于孤峰顶上。万丈岩前。试在措手处。定当看。苟能真个大舍身命如古人。则不但不负老人今日之事。抑且不负自己万劫千生。种来最胜金刚种子也。尔其勉旃。无忘所嘱。时万历丙申长至月十九夜灯前。记于五羊东郭之垒壁间。

观楞伽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纲挈要。使观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意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己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之适从。正所谓以多歧亡羊耳。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文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于通途一贯之旨未畅。使观者狥文而失义。以致修心三观。不得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而依之造修者。鲜知其要。有负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予妄为通议。直欲发心条贯。使学者一览便见指归。其略科但先撮要义。以示文外之旨。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句为障碍耳。然即此已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壁垒间。

题金刚经注解后

佛性之在缠。如珠之在怀。水之在地。然虽固有。不指不知。不凿不得也。是则善友知识。乃指珠之人。无量法门。特穿凿之方耳。岂实法哉。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者。乃众生之佛性。即般若之真智也。且此真智。吾人本自具足。曾无增减。正犹衣底之珠。本无明昧。地中之水。源有浅深。此其法无顿渐。悟有易难。由根有利钝。障有厚薄耳。上根利智。障薄德厚者。一触便了。此悟之易。故称为顿。如六祖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顿悟本有。便悟无生。是多劫般若缘熟。当机一触。即了然自信。如披襟见珠。原自本有。不假外求。此岂易见哉。嗟乎人者。无明之地坚固。法性之水益深。疏凿之功未着。求其乘顺流而归智海。盖亦难矣。是以圣人不得已而施设。因五性而立三乘。循利钝而开顿渐。此八部般若之谈。犹为创入大乘初步。而此经者。特八部之一。所称金刚。取其能断耳。盖直指当人佛性。坚固不坏。顿断无明。离一切相。如如不动。正若衣珠从来不昧。第指示须人。悟之在己。是则经乃指知之方。注特穿凿之法耳。若夫吸滴水而获清凉。除热恼而解渴爱。爽然意消神释处。是饮者自知。殆非可以向人吐露也。苏君叔达。夙具般若种性。生平酷嗜此经。与焦太史诸大知识游。自信弥笃。得此注本。如获至宝。即寿诸梓。以广法施。余见欢喜合掌而赞曰。婆竭龙王。能以滴水霪满阎浮。润焦枯而成百物。斯特业力变化乃尔。况般若神智所熏发乎。因是而知苏君法施之功大矣。

书金刚经颂后

右金刚颂十七首。盖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宝林。为诸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一语。即见自心。如观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已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知话头落处。概以文字目之。故反为作障碍耳。顷于空生叹希有处。猛然觑透。始信古人不欺之地。皆从现前日用疑根发耳。灵山会上。诸大弟子亲近如来。昼夜无间者。三十年。竟如盲若聋。故于世尊日用。扬眉瞬目。行住坐卧中。未观一毛。至于种种开示。皆堕疑网。若非空生今日看破。则终当面错过矣。何况末法中志求道者。亲近师友。岂易信哉。六祖一入黄梅之室。彻信不疑。临济初入黄檗之室。三度吃棒。正似灵山三十年前弟子也。及从大愚处命根断后。再见黄檗。便能道。只为老婆心切一语。此正若空生冷地。看破世尊。便叹希有时也。嗟乎。自古师资授受之际。诚不易易。所谓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似水投水。如空合空。睹空生对世尊时。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举扬处。如良马见鞭影而行。比未开眼时天渊矣。此颂在空生分上。大似画蛇添足。且喜见空生肝胆。如空生见世尊处不异。如为幻人歌者击节耳。善侍者执侍老人二十余年。其为日用举扬此事。不减灵山。而从患难艰虞。又与空生远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见处。何能消受种种苦恼耶。时以魔业。系芙蓉江上一叶舟中。寒夜书此付之。大似寒空雁影耳。

物不迁论跋

予少读肇论。于不迁之旨。茫无归宿。每以旋岚等四句致疑。后有省处。则信知肇公深悟实相者。及阅华严大疏。至问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清凉大师。引肇公不迁偈证之。盖推其所见。妙契佛义也。予尝与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许可。反以肇公为一见外道。广引教义以驳之。即法门老宿。如云栖达大师诸老。皆力争之。竟未回其说。予阅正法眼藏。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义。州以两手作流水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然赵州法眼。皆禅门老宿将。传佛心印之大老。佛鉴推之。示众发扬不迁之旨。如白日丽天。殊非守教义文字之师。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为外道见乎。书此以示学者。则于物不迁义。当自信于言外矣。

重刻佛顶首楞严经跋

首楞严经者。乃无上顶法。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彻迷悟之根源。究圣凡之要路。真修妙门。无尚于此。故参禅之士。不入此法。则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经。则重关莫辟。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总未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论。坏正见。世莫能辨。为害非细。荷担慧命者。为之寒心。顷楚萍圆上人。久居豫章。摄受有缘。深悲邪见之帜难拔。乃集缁白法侣。捐刻本文梵册。将以竖正法幢。冀诸有志法门贤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堕阐提。则法海津梁。此为帆楫。其护法之功。岂小补哉。敬题此以为先唱。

刻起信直解题辞

此论乃禅宗关钥。为大教之宏纲也。亲教者。非此无以知宗要。参禅者。非此无以开正眼。实性相二宗之指南也。文简义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证顿渐。包括无遗。故法门学者。舍此而求悟入。是却步而求前也。贤首旧疏。精详委悉。而长水记。亦浩瀚无涯。浅识者茫无归宿。予先取本疏。略去繁科。纂成疏略。业已刻行。时为初机指点。犹以为艰。故复用疏义随文直解。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了然毕见。如胝白黑。其实祖述前意。不敢妄越。但取随文易会。不烦钩索。而直达本源。以为新学之一助云。

刻百法论八识规矩跋

百法八识。乃相宗指南。为入大乘之门也。以佛说惟心唯识道理。遍该一大藏经。而弥勒约为六百六十。而天亲约为百法。识论百卷。三藏法师。约为颂四十八句。可谓至简至要。乃法界之纲维也。以一切众生。迷一心而为识。无明障蔽现前日用。而不知自心之善恶枢机。若亲教者。展卷则见文字遮障。而不知所说皆自心本有之佛性。参禅者。抱持妄想。盲修瞎炼。而竟不达生灭根源。是皆不知此论之过也。然论约刚五百言。而颂止四十八句。统收一大时教。世出世法。无不该尽。若教若禅。无不揭示正修行路。学者有志。不费期月之功。而通彻无遗。嗟无志者。不能潜心于此。而甘为愚蒙。可不悲哉。此论古今解者。多引识论本文。初心难入。且不便于俗谛。故予取其义而变其文。以便初机。使其易入。文似阙而义实具。是亦随顺说法。非敢妄损古德成言。以取谤法之愆也。

书四十二章经题辞

此经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觉。所转根本法轮也。其旨以一心为宗。故曰。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以断欲出尘为用。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又曰。爱欲断者。如四支断。以酪为教相。以醍醐出于乳酪。而无上佛果。皆本于真妄一心也。良由心为法界之本。欲为众苦之源。今将离苦得乐。故以断欲为先。世出世间修行之要。无外乎此。故为根本法轮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且顺亲为孝。敬长为弟。吾佛亦曰。孝名为戒。孝顺三宝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岂非以随顺觉性。而为复性之本耶。嗟乎。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颠暝于此。其来久矣。然性与欲。若微尘泥团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刚心而割断之。可以出大苦。得至乐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刚。不刚。则于此法门。犹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说此离欲法门。是犹痛处劄锥耳。故经中。以此再三叮咛致意焉。凡学佛道。有志于究明此心者。舍此而言行。是犹却步而求前也。

题十六妙观后

十六妙观。始因韦提希夫人。为逆子阿阇世王所苦。求佛哀救。故佛亲诣幽宫。放眉间一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夫人自择。随愿往生。夫人独爱西方极乐世界。是以世尊。特为说此十六妙观。以为往生之资。但得一观成就。必得如愿。是故净土一门。最为超脱生死之径路。古今造修而取证验者。不可胜数。或者概以为中下根设。非也。佛以一光。顿照十方佛土。了然目前。岂中下根人之境界。且一生顿脱无量劫之生死岂中下根人所能哉。嗟乎。末法人多妄诞。但纵口耳以资谈柄。虽上上根人何益耶。语曰。药不必扁鹊之方。愈病者良。况法王亲垂证验之法门。韦提已效之妙行。修行舍此而别求玄妙。非愚即狂。实是自作障碍耳。悲夫。吾徒沙门释子。身既离尘。而心源混浊。日夜驰想于五欲场中。曾无一念回光返照于自心。且又妄谈般若。轻欺法门。甘心泥犁而不省者。岂不悲耶。门人某请益。老人特书此颂。以为净业之资。将期实行实证。庶不负此生出家之行脚事耳。若舍此法门。别求向上。则佛岂误人。而永明大师。又岂欺人耶。

题诸祖道影后

诸祖乃传佛心印之宗师也。意昔世尊说法灵山。常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及佛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笑。遂传心印。为教外别传之旨。是为禅宗二十八代至达摩大师远来东土。六传而至曹溪。下有南岳青原。以分五宗。由梁唐至宋元。得一千八百余人。皆世挺生豪杰之士。尘垢轩冕。薄将相而不为。故归心法门。一言之下。了悟自心。使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遂称曰祖。岂不毅然大丈夫哉。嗟此末世。去佛时遥既不预灵山嘉会。而此土诸祖出世。又不能亲近入室。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亦可悲矣。久闻大内。藏有历代诸祖道影。新安高士丁云鹏者。丹青之妙。不减僧繇道子。偶得内稿本。八十八尊。达观禅师命画四堂。其一置西蜀峨眉。其一置金陵祖堂。其一置匡山五乳。一置南岳。曾仪部金简居士。请归湖东。观察备兵吴公生白。一日过访随喜。见而叹曰。此真光明幢也。会荆门画士史采。善肖像。遂命临一册。窃睹公丰彩高远。有翩翩出尘之度。故望影而归命。盖亦曾亲近入室中来。昔裴休见壁间高僧真仪。问黄檗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檗呼曰。裴休。休应诺。不觉谔然。遂大悟。予想公夙种般若深根。悟心不在裴丞相后。故为集诸祖略传。各为赞以致公。将为家传心印也。

题所书佛心才禅师坐禅仪后

余每向学人说修行法。唯教以放下妄念。撇脱情根。不随生灭心转。如此二六时中。一切遇境逢缘。逆顺关头。爱恶贪瞋习气发时。当下一念回光返照。决不为他遮障迁流。一口咬定。如咬铁钉相似。如此是谓具金刚心。名为狠心汉。即此可名参禅人手段。如力士打拳。浑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渗漏不放空。如此。乃可谓善用其心。是谓勇猛伶俐衲僧。此老人寻常。以此一段说话示人。恰似十字街头。卖平顶冠一般。数十年来。空受了许多起早睡晚。不曾博得一文钱。买冷饭吃。今日看来。不如才老佛心禅师。说坐禅仪。大似状元郎教童蒙。上大人。丘乙己相似。如此工夫。东道不少。果能学得。不怕不到状元地位。回看老憨。依旧还是一老骨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肠。依此老榜样。死做一番。岂不以今日此一片纸。作破魔军。出生死。一道符验耶。快参快参。

题宝贵禅人请书七佛偈后

此七佛偈。乃佛佛传受心法也。一大藏经。千七百则公案。乃至一切众生。日用现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飞。凡有识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来。闻见不少。而知之者希。但益多闻。增长知见。未有一人。能向此中着脚者。洪觉范禅师。被放海外无佛法地。寓于废寺。破壁间见一毗舍浮佛偈。范持之久。自云平生学道。独于今日得大欢喜。方到休歇安乐之地。由是观之。佛法信乎无多子。学者政不在广见博识。增益多闻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又。

余始学佛法。谓诸法如梦幻观。乃入道第一妙诀。枯坐山林。三十年来。未曾离此一念。今观此卷。恍如梦事。以此印心。则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镜像。空华阳焰。种种境界。头头皆解脱门也。嗟嗟尘俗中人。欲以有思惟心。不清净见。求入诸法妙门难矣。自无受用地。安能令人欢喜乎。后之观此卷者。能作如是观。不独入书法亦可入佛法矣。宝贵装演卷成见有余地。复作书尾。

又。

余每谓此七偈。乃佛祖相传心印也。极喜书施诸方。不下数百幅矣。往往自为题跋以示。为禅门关要。但未知翻译来源。今于护法录中。见宋公此跋。足为禅门千古公据。故并书之。以晓近日参禅者怀增上慢。不亲教旨之辈。为秦镜云。

丁右武大参浮海四诗跋

闻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挠其神。猎士之勇也。蛟龙不能动其色。渔父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达人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海内识者。皆以右武刚肠直烈。雄才大略称知己。余观右武。当百折之余。投之海涯。旷然不恧于色。及赴广海戍。度崖门。风涛大作。桅折蓬飞。颠覆万变。傍人束手。公方倚舷歌诗。诸竖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待我诗成。顷四诗刚成。而舟胶于沙。遂得无覆。公乃大笑曰。竖子几误乃公诗。噫。此岂刚肠直烈雄才大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其后如此。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焰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獘。偶得一美者。携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常。然苦乐乃佛性之变也。圣凡又苦乐之聚也。以佛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为赘矣。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祇知贪他。不顾自己。己之所爱。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瞋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冬大雪。风卷埋屋。积丈余。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干粮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也。天启改元。岁旦大雪三尺。万山连冻。不减窖中。予自别五台三十余年。未见此境。故感而为之歌。即以书似珏公。盖不忘彻师相与死生之际也。今珏世黄龙之家声。能体现前事事。皆从乃翁忍冻饿中来。则何热恼之不清凉。何道业之不成办哉。谚语有之。创业非难。守业难。苟知祖翁田地。时时耘耨。不致荒芜。则知我本师释迦和尚。百千万劫。舍身命财。在雪山六年冻饿。博得四事供养。以贻儿孙。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茎菜。皆我本师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审此。又能甘心虚度此生乎。然因写雪诗而及此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东坡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于此。气使然也。寇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谈。昔东坡谪儋耳。子由亦迁至。而西湖遗事。寇公有祠。苏公有亭。山川之胜。景物依然。然僧来戍者。昔宋之大慧徙梅阳。觉范戍珠崖。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余年矣。顷亦为 国祝厘。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争谈坡公。如昨日。及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气。亦不与天地准。如干之纯阳。变而为离。离火方也。万物皆相见。郁为炎热。鬯为文明。人但见景物之郁。不见通畅之妙。故于文章词赋。不能尽其造化之微。余初至时。遭岁厉。遂于此中注楞伽经。自谓深窥佛祖之奥。盖实有资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诗。自从军来此。诗传之海内。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征心境混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诗。妙在于情真境实耳。紫垣君侯出册。命书之。聊书之以供覆瓿。并发一笑。

题十二首卧病诗后

沙门从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师戍梅阳。冠巾说法。寂音尊者。戍崖州。笺注楞严。二大老以如幻三昧。处患难如游戏。予少年驱鸟乌时。即知其事。想见其人。不意予年五十时。亦遭此难。蒙 恩赐谪雷阳。其地盖在二老之间。自惭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风致。初至戍所。即注楞伽。盖有感焉。所寓之时与境。未审较昔何如。而以僧体慧命为怀。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谓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门墙。至若坚持法门。孤忠耿耿。实有啮雪吞毡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声诗者。真系雁足帛书也。千秋之下。读此诗而想见予者。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书贻侍者广益。持此足见家范也。

六咏诗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无常苦。以苦本无常。则性自空。空则我本无我。无我则谁当生死者。此一大藏经。佛祖所传心印。盖不出此六法。总之不离一心。若迷此心。则有生死无常之苦。若悟此心。则了无我。无我则达性空。性空则生死亦空。殆非离此心外。别有妙法。而为真空也。从前有志向禅者多。概从心外觅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错过无边妙行。将谓别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寻常。应缘行事。种种皆真实佛法也。但以有我无我之差。故苦乐不同。而圣凡亦异。端在迷悟之间耳。以我为众苦之本也。明府索书禅语。故录旧作六咏诗。复记其事。且为他日证此法门之左券云。

书怀李公诗后

右诗十首。作于乙巳长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时在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师说法南岳青原诸大祖师。安居之所。世代变迁。化为鼠壤狐窟。今余力求以复旧制。规模轩豁。不减昔时。而经营佽助。则林参军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日东海庄严妙丽。将兴法道之际。而余遂婴难。放流岭外。岂意又复幻此道场。以开幻众。作如幻佛事。度如幻众生耶。况蒙恩诏。汤网大开。当初执缚之始。即今解脱之终。一期周圆。平等无二。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从定起。是名方网三昧者。非耶。余今难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欢喜心。适遂书怀李公诗。以付居士。以是见区区。不为险难倾夺。不为境界迁移。不以殊形异趣。不以去就介怀。不被恶魔之所摇动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灭场者。何易致此哉。个里机缘。又为老人传家之秘。殊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书山居十首跋(此诗书于入灭十日之前乃绝笔也)

此诗盖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以此卷请书。老人慵于笔砚。故束之高阁。及复之曹溪。濵行。付侍者广摄持来。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以书来省。因督摄未完。时老人以足疾举痛。且苦于应答。摄乘间频请。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来之欠。故勉强力疾书之以归。可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岂非婆心哉。若以诗字观之。则辜恩多矣。时癸亥冬十月朔日。

紫柏老人观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无性义示人。如弄丸之手。观者莫不心骇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诸大老后。知者鲜矣。惜乎。道与时违。未遂振起之愿。此老人生平之所苦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后生晚辈。安能复睹宗门之标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观病偈。予见之。不觉潸然泣数行下。手泽依然。宝之当作光明种子也。

书范蠡论后

此论盖予于己酉秋日。舟泊珠江之浒。李参军以范蠡归湖图请赞。余因是有感而作也。尝谓古之文人。评论古人物。若三苏之作灿然。概不及此何哉。是知求知己于千载之下。古人所难。而期有旦暮之遇者。非偶然也。蠡之心固难见。以予言而发之。则蠡亦将瞑目矣。奚有古今去来哉。余谓丈夫处世。抱超世之见者。必不易见知于世。故龙与麟。举世三尺之童。皆知其为神且瑞。此约不见而争夸之也。即旦见龙。人将以为蛇。麟一出。必见灾于虞人。又何怪哉。余居曹溪之十年。盖尝一龙一蛇矣。唯不免一灾。时有匡人之围者两旬。当己酉寒露降霜之候。清夜兴发。侍者某。偶于箧中检出此素卷。余乘兴捉笔。其论适在案头。遂书之。并识其意如此。

题书法华经歌后

余少时即知诵此歌。可谓深入法华三昧者。每一展卷。不觉精神踊跃。顿生欢喜无量。往往书之。以贻向道者。顷来曹溪。为六祖整顿道场。业将十年。忘形从事。百废具举。山门改观。不意魔僧内障。自坏法门。颠倒狂惑。构讼公府。以致予霸栖郡城。悠悠二载。时在郡。归依护法者。独黄居士。二年一日。朝夕无间。祁寒溽暑。奔走不爽毫发。予因感昔觉范禅师。遣海外。亲知朋友。鸟惊鱼散。独胡强仲一人。为之周旋。送至韶阳。师为序以别之。即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今予以流离患难之身。孑然处污辱是非之场。有居士为之木舌。公庭之事。了然如揭日月。此缘岂浅浅哉。今事竣将行。予乃为书听诵法华经歌一首以贻之。令其诵习。以结法喜之缘。且以此纸传之子孙。使后世亦知乃公。能与憨山老人。眉毛厮结。即以此善根福及子孙。世世享之。可谓不虚此会良缘矣。故并记之。

又。

予放岭外。亲友疏绝。如隔天上。万历己酉夏日。大都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特来相慰于曹溪松下。一见悲喜交集。如异世人也。忆予昔乞食长安时。过公宣明室。洗涤客尘。今在炎荒火宅。每一思之。顿入清凉地。当兹尘土。欲求滴水盥身心。岂易得耶。秋初。予有事于端州。因拉公同行。登宝月台。纳凉旬月。复之五羊。食鲜龙眼。饱餐而归。信可乐也。舟行北风。沂流艰涩。公出此卷乞书。遂写此歌。公还曰。令诸弟子。一一如盘陀石上之僧。诵白莲经。以为常课。不唯不负修雅。则老人八千里外。犹然如在月明松下。侧耳听诵时也。

题雪浪恩公所书千字文后

予与雪浪恩兄。生若同胞。少共笔砚。予懒且善病。窃慕枯禅。兄苦志向学。无论刻意教乘。即游心艺苑。博问强记。食息不倦。染翰临池。昼夜无间者。二十余年。及登座说法。迥迈前修。而辞翰擅场。亦称二妙。我明二百余年。缁衣之骏。指不再屈。此予生平心服而敬事者。自愧福轻业重。至老暌携。惜兄耳顺之年。竟成千古。嗟余苟延七十。无补法门。偷生何益。予隐居南岳。非石禅人携此卷来。予一见之不觉兴悲。三复长叹。呜呼。其人往矣。手泽如生。睹此端若寂光觌面也。

题笔乘顾宝幢居士事后

记云。金陵顾宝幢居士。名源。字清浦。少豪隽不群。诗书画皆不泥古法。信笔点染。天趣迥绝。然实自古法中来。一日与余论书曰。书须古法四分。己意六分乃妙。不然。纵笔笔能似古人。终成奴书。不足贵也。中年究心禅理。大有悟入。然未尝以得理而薄修因。晚节与名僧举西方会社。戒律精严。无与为俪。临终端坐而瞑。举室闻莲香。三日始歇。居士尝手书数绝句。余今笔于此。十个蒲团九个穿。谁家枯井雪难填。如今法法成三昧。声色无妨到耳边。松火炊羹香满衣。雪寒豪士古长饥。明珠不换黄齑瓮。涕唾光争日月辉。鼎食何人晓夜忙。全机随处好参详。渔竿不负秋如锦。两岸黄花扑棹香。短褐长镵老石门。蔬盘容易度朝昏。百年智巧消磨尽。惭愧人传粉墨痕。碗上双刀照雪花。少年曾醉鲁朱家。揣摩未展男儿志。头白都门学种瓜。雪屋寒菹有岁华。黄金过斗未须夸。若言竹帛功难朽。也是空添眼上花。藤叶青莎称体长。菊花新酒满瓢香。时人若访庞居士。万树云萝护草堂。被发曾为授记人。草衣随处属闲身。十年朋旧尘劳破。香火同酬野寺春。云里青山古桧丛。枝柯如屋蔽霜风。男儿有志投踪迹。瓦钵依稀在手中。此焦氏笔乘所载也。余龆年闻宝幢居士。初为诸生时。气甚豪宕。才情敏捷。中年一旦尽弃所习。遂长斋绣佛前。构一小楼。独坐其上。唯小童奉香花净水。家人女子。绝不见面。亲知杜绝往来。居然一深山头陀也。每夜五更。击大木鱼。高声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恶少年。每闻鱼声。即起宰杀。一日迟。责其妻。妻曰。道人打木鱼念佛。尔闻杀牲。自不悟。乃责我耶。少年即折刀杖。改心为善。一时屠儿回心者众。士曰。我抱木鱼终夜打。惊回多少梦中人。予年十九。依长干西林祖翁出家。云谷先师。当代法眼也。住栖霞。与居士往来特密。即乘中所云名僧者。师为予谈此事。因问居士何如人。师云。今时庞公也。一日偶与同侪。闲行松园。望见一道者。入山门。貌清古而雅甚。闲闲如孤鹤翔空。超然尘表。及近而观之。其目不瞬。若无意于人间世也。余惊喜曰。此何人斯。若是之都也。识者曰。此宝幢居士也。余欲作礼而惧焉。乃随而视其所之。则见其入寺殿廊之掖门。礼如来舍利塔也。余窃观之。五体翘勤。恳倒不可名言。及观塔殿。巍峨入云。五色相鲜。返照回光。赭如宝错。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犹未知所以然。既而余问云谷先师。师云。此居士观此作西方净土境。将以资观行耳。自后因先师而得入室焉。及临终时。与先师同数名僧。相对念佛数昼夜。悬西方境于室中。余随众中。正作佛事。时居士内人报云。满宅闻莲花香。众皆惊喜。居士恬然无异也。此笔乘所载。皆余目击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诸生。素不信佛。至是。乃涕泣床前。叩首而请曰。父即超生死。居净土。岂不念及儿孙辈。作度脱乎。何无一言相嘱。居士笑曰。汝辈将谓我生耶。死耶。而独不观于日乎。日出于东。而没于西。是果没乎。果不没乎。吾之生死。亦犹是也。拈笔书此。掷笔。端然而暝。此余所睹记乘不及此。一日偶展乘简。见此因缘。遂感而更笔之。且以告知言者。

题南皋居士书万法归一卷

从上佛祖。原无寔法与人。就向众生妄想梦中。一椎打破。使其[囗@力]地一声。忽然梦觉。两眼睁开。回视梦中境界。了不可得。若于不可得处措心。亦是梦事。由是观之。岂有一法可当情耶。所以道。不见一法即如来。此则名为观自在。故云。离相离名。不堕诸数。若唤作一。则堕之又堕矣。南皋居士。潜符此道。受用自在。盖已有年。切念知音者希。特拈古人此则公案。往往举以示人。欲人自知落处。观者若向居士未举以前。快便荐取。犹在半途。若更向万法一法上团圞。大似痴人面前说梦。慧庵主久参居士。时入方丈。闻说不二法门。盖已习熟。且道此则公案。与维摩默然处。是同是别。参。

题圆觉颂

邹太史公。世讲阳明之学。其子子胤。得家传衣钵。癸丑春。谒予于五羊之青门。问西来大意。予令尽屏胸中宿习知见。默坐七日。乃为发药。子胤一闻。顿契忘言之旨。自信向堕光影门头。跃然而归。及余之南岳。得乃兄子尹书来。企称子胤悟脱。近不幸往矣。予怆然心悲者久之。及予逸老匡山。越九年辛酉冬。乃郎育侯。寄所著圆觉颂一编。予阅之。是知子胤虽长逝。端然未出大光明藏。可谓深种般若正因矣。倘天假之年。其所造进。未可量也。惜哉。

题幻予本公塔铭后

幻予本公。先参本师云谷和尚。与予同条生也。辛巳岁。相晤于五台。见其道貌清臞。弱不胜衣。其心如大地。有荷负众生之力。故能忘身为人。未尝一念存我相也。以善医视病僧。至割内为剂可知已。予坐冰雪中。一日冻饿而死。师急救而生之。予则以医王颂公。别来三十余年。公入灭廿三年矣。向以刻藏因缘故。留灵骨于双径之寂照。丙辰冬。予以达大师入塔因缘至。公之上足。杲公亦乘此葬之。予是得以为公卜地厝骨入土。噫。此大奇事。岂非宿缘哉。读洞观居士。为公塔铭。恍如坐金刚窟对谈时也。乃诗以挽之曰。寒岩冻饿有谁知。绝后重苏赖阿师。今日五峰窥塔影。恍然犹对坐谈时。念兹山为东南法窟。八十八代知识说法其中。公何夙缘。得从达大师后。究竟归宁于此。愧予与公同条生。不同条死。安能得此一坏土覆枯骨乎。想公将来出世。不知为何代主人。倘得宿命。必见老朽于除夜篝灯。书此语也。

庐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题辞

庐山甲江左之胜。自晋远公开山。及唐宋诸祖说法道场。独胜于天下。其山形似水上青莲。而金竹坪宛坐花蕊。昔为荒榛。近日恭干法师。结茅单栖。吊影寒岩。其徒续芳联公。苦心竭力以供事之。每行乞郡城。日往夜归。风行露宿。饥寒困苦。靡不备历。不十年。开荒辟土。始建屋宇。而干师谢世。联公守其遗训。忘身竖立。遂成丛林。三十年中。与众同甘苦。共卧起。粒米茎菜。不私作务。以身先之。至今老矣。坐长连床。绝无寝室。真得古人匡众之体。故十方衲子。至者如归。然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唯以一味平等慈悲。以法门为心。未尝以粥饭气息。鼓诸方。衿己能。此又深得无我三昧者。是故亲近随喜者。无不观感而心化也。每岁食指数千计。公澹然无怀。不以四事为己忧。不专化主。但在丛林。少有愿心者。无不自肯奔走效力行乞。以募十方。风声感召。岁计亦未尝少缺。此又深得吾佛随缘之至教。当此末法。诸方建立。其人或指难再屈也。老人适来随喜。赞莫能穷。且见诸行者。行乞归来。丝毫不昧因果。不负檀越信心。谛观诸方。干蛊丛林之行人。亦未有如此之真实者。此盖主者真心所感。以致龙天响应。非偶然也。老人感念无已。故概书此。以告诸檀越。至若四事供养。七宝布施。如须弥山。亦可消受。自有大心菩萨在。非老人所敢必也。

题台山竹林师卷后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独与竹林老汉眉毛厮结。临行将把粪埽帚子。委托叮咛。为作曼室奴郎。别今三十余年。及老人业迁炎荒。已二十余年。虽万里相悬。出息入息。未尝与这老汉丝毫相隔。今忽见此卷。竹林老汉身。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谁谓这老汉入灭。殊不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台山入定匡山起。正是这老汉家常茶饭。且道竹林来也。好着为诸人依前埽粪。学人持此日用一切处。不许污却扫柄。始是知恩报恩。

题壁光童子沈大裕传后

众生本有佛性。名般若。具大光明。常然不昧。良由无始无明。故昧而不觉。无明深厚。故常寝生死而不自知。所以菩萨修行。但以智慧光。照破无明。即为出生死时也。故修心之士。名为习般若行。世之人。智慧明利者。从般若中来。发而为忠为孝。性使然也。以至死生不见去来之相者。常光然也。观沈童子大裕。出世八岁。种种云为。皆前世习般若行。至临终一念炯然。常光不昧。此般若现于方死之际。足见般若强胜之力也。呜呼。观此岂堕生死之人耶。而父母以爱视之。是返转般若为生死根。岂不为童子所笑乎。本以见度而更见累。自负童子来意多矣。丁巳三月六日。其父尔侯居士。以此传相示。憨山老人题之以此。是以楔出楔也。童子有闻。定发一噱。

题血书金刚经后

此经乃华亭康孟修妻。张氏安人刺血所书者。安人王司马公元美之甥也。公之姊适张氏。生安人。早逝。王太夫人自育之。幼延女师。习诗书。工翰墨。事康母。孀居廿年。敬顺如一日。天生笃孝。虽产富贵之室。性澹泊。不事铅饰。康母老年奉佛益谨。礼达观大师。安人从事斋素喜舍。王太夫人命司马公兄弟。视安人如己子。所分家资以万计。皆悉舍为福田。归心净土。如莲花中人。晚年刺血书此经一卷。临终命举家高声念佛。连日夜。安然而逝。余被放岭外。康君弟季修。与余为方外交。顷入粤。季修走书。以安人所书此经属题。予睹其手泽。端严精楷。笔意师古。纤毫不苟。绝无软暖气。此亦丈夫所难者。抚卷三复。喟然而叹曰。斯盖心光流溢也。夫般若名智慧。乃一切圣凡。均赋而同禀者。诸佛证之为金刚心地。现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为生死根本。发为妄想尘劳。性同而相异。若欲转尘劳妄想而为神通妙用。非仗般若胜力不能也。故曰。若有能信此经者。已于无量亿佛所。深种善根。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犹如莲华处淤泥而不染。笃信三宝。谛奉此经。受持不疑。自非多生久习般若纯熟。何能精进之若此。悲夫。世人咸禀灵明之智。负此丈夫血肉之躯。但恣贪瞋。造无涯之黑业。以取沉沦苦趣者多矣。谁能洒滴血于智海。而与法性同流乎。金刚以不坏得名。文字般若。即法身常住。光明赫奕。照耀无穷。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岂直为传家宝已耶。

题朱太史修南浔报国寺疏后

湖州南浔报国古刹。始建于宋。五百余年。殿圮久矣。缁白过而不问。无唱导者。寺沙弥某发愿重修。誓断一臂。以坚众志。朱太史为文以鬯之。寺僧持过径山。予三复之。大有感焉。谓帝王陵墓。多属丘墟。而佛刹虽颓尚在。即金谷铜驼。类可知矣。谚云。千年田地。八百主人。谁氏之子。能守数百年之业者乎。抑有后。能如沙弥之舍身世业而重轻者乎。经云。佛刹坚固。金刚所成。以有龙神守之。弟子世之。推原其始。皆众施赀财。即千秋不泯。以较世业之久近。皎然明甚。人皆知沙弥断臂。誓兴佛刹。殊不知沙弥一臂。为众檀那世守不朽之业也。明哲君子。能舍不坚之财。置坚固地。则后千百年功德不朽。赖沙弥一臂以守之。尤胜子孙伯什也。况福量如空乎。公云。荒冢赖佛寺以久存。诚为法眼。予知达人先唱。则众起而响应。观此金刹立成。当若天帝之拈一茎草。即是沙弥现千手眼。也。

题华山隆昌寺铜殿二碑文后

予友妙峰师。早从法界观入道。故生平建立。皆从普贤行愿。法界心中流出。无论一往功德。即铜殿因缘可见矣。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乃三大士菩提场。为真丹利生最胜处。各范铜殿一座。以奉尊像。其南海偶以缘阻。遂置于金陵之华山。盖赖 圣祖宠灵。故感 圣母 圣上洪慈。为布金檀越。得与三山并。缘亦希有。其庄严妙丽。殿堂广博。予以业力迁讹。未获瞻礼。适于焦太史。黄祠部。二宰官碑文。毫端三昧。具见一毛端头。现宝王刹。讵不信欤。三灾弥纶。行业湛然。盖愿力所持。当与法界等矣。

题盂兰盆真慈达孝卷

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也。以众生历劫生死。出没六道。舍身受身。无一类而不经过。是无一类而非曾经之父母。且众生度尽。方受证菩提。故所度众生。一一出苦。皆菩萨所尽孝道之心也。又岂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即目连所救一生之母。未尽如来之达孝也。教有水陆斋会。为报亲设。以尽法界。所有水陆空行。乃至三途六道。无不愿出苦沦。此虽像教。是衍如来大孝之本也。京僧离幻。持建盂兰盆卷请益。予题之曰。真慈达孝。盖盂兰以广戒本之意。缁白知此。岂可以泛泛世法观之耶。

吊辽阳将士文题辞

幻人衰朽骨立。匿影空山。掩室以休。适豫章陶君相如过访。语及时事。及出和张太史吊辽阳将士文。且属为引。幻人三复而叹曰。此古今豪杰忠义之士。精神相感于形骸之外。固非世谛恒情也。故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何也。即此心之性真也。光明广大。终古常然。若认假而失真。则与草木同腐朽。虽生不生。何益哉。苟能守志忘形。形忘而心存。当与日月争光矣。此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则国为身。以身殉天下。则天下为身。所以忠义之气。充塞宇宙。凛凛而不昧者。固其所也。今观两将军之死得其所。则能兴一时仁人君子之感。不夺者志。不晦者心。所谓求仁得仁。虽死可无遗憾矣。予读太史之文。心血迸洒。慷慨悲歌激烈之气。萧萧如在易水之上也。将见豪杰之士。由此一鼓而兴起者。竦动义概。竭忠效死。以捍社稷。端有望于今日也。岂直为文而已哉。

题龙树庵主济川传公传后

历观古豪杰之士。以一身殉国家之急。卒以忠义表于世。以丈夫称者。古今不多见。岂独方内然哉。方外亦以之。予读传公传。深有感焉。若夫伽蓝所在。乃法界之封疆也。吴门之华山。封疆之一隅也。时公为居士。遂毅然弃妻子。剃发为弟子。以身殉佛土。竟保全以弃去。岂非丈夫之事哉。若夫功成而不居。又古之所难也。语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公实有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三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然灯古佛赞(有引)

然灯古佛。释迦之师也。往昔有缘。无心而遇。因布发掩泥。持青莲花而作供养。得蒙授记。遂证菩提。今睹光像。钦渴翘仰。焚香作礼。以偈赞曰。

稽首然灯。吾师之师。妙用无极。故我归依。白日丽天。万象斯鉴。满月寒空。众星齐现。明所不明。照其不照。惟此智灯。光明朗耀。秉法王令。佩实相印。磐石晏安。十方镇静。其心如空。靡所不容。有扣之者。响若洪钟。其容湛寂。恬然凝谧。瞻之仰之。诸障顿息。缘会而遇。无心而得。绀发满头。青莲一叶。布发掩泥。志诚归命。持花作供。贵乎清净。无上菩提。当蒙授记。罔象玄珠。不容思议。心心相印。光光互融。慧命无量。功德无穷。

贝叶佛母赞(有引)

粤东为法道源流。达摩航海而来。六祖应谶而出。钵喇刺臂而裹海眼。跋陀忘形而挟楞伽。皆首出仙城。初开法运。自尔以来。寥寥千载。岂出彼没此。古人独负。而今人绝分耶。固在导之者何如耳。故曰不是无禅。只是无师。斯言有味哉。余蒙 恩窜岭海。观察海门周公。以视鹾至。公当代搢绅中具。正法眼人也。与余以法相亲。每谈必以第一义示人为事。仲春十之三日。同查汝定过朱氏草堂。刘万诸子毕集。大为发扬此事。诸子各发无上道心。季子乃曰。向不知佛。今也知心。既心即是佛。吾当以佛为事。仲子请越之高士蒋不任。写此像。余欢喜稽首为赞曰。

佛体如空。无处不容。墙壁瓦砾。达之者通。秋水澄澄。朝霞灿灿。景落波心。光浮素练。识之不见。见之不识。翳目空华。太虚鸟迹。贝叶无文。法身非有。万壑松声。作狮子吼。碧眼胡腮。维摩病骨。漏逗形骸。分明眉目。咦。百花深处鹧鸪啼。一声叫破春山绿。

西方三圣赞

稽首寂光主。无量寿大师。能以寂灭心。现形十方界。遍入有情身。而作生死宰。辟如日月光。无心而成照。蒙光照烛者。无不遂其生。又如慈乳母。能达婴儿心。饥饱各适时。不以乳为病。我观世间人。病痛必呼母。以母为自心。不呼不自解。是故三有中。凡在有情者。苦乐不自释。适然念我师。以师慈力光。先入众生心。故能一照闲。必出生死苦。况复有大势。而复得大悲。相比而化物。物无不化者。刀山并剑树。忽变作宝林。镬汤及炉炭。偶成八德水。皆以自心为。转变一念中。如酵入乳酪。醍醐不外求。何况荆棘林。不为清净土。是故念我师。必若子忆母。子母相忆时。无不相见者。念极诸想灭。身心顿脱空。寂光忽现前。照用一时发。即此苦秽躯。便成极乐国。始知日月中。无不极乐者。

化佛赞

似人非人。日面月面。从何处来。者里出现。见时不识。识时不见。病眼空华。太虚闪电。逢人个个叹奇哉。看行一味行方便。

雪山苦行佛赞

肝胆冰霜。形骸土木。生来俊俏。天然奇骨。不是不舍皇宫。祇因不爱吃肉。走入万叠寒岩。受尽凄凉寂寞。一朝饿得眼睛华。错把明珠换鱼目。浑身惹得是非深。直至而今抱冤屈。几度逢人话本怀。才欲开言双泪濮。双泪濮。不知那个是知音。但得相逢心愿足。

又。

不恋王宫。不住兜率。脱却珍御衣。埋身千丈雪。瘦骨如柴。刚肠似铁。六年冻饿口难开。几度思量心未瞥。一朝蓦地睹明星。从前妄想都休歇。便欲挨身入闹蓝。满目风尘徒蹩躠。返惹时人话短长。谁知弄巧翻成拙。直至而今怨未申。通身是口难分说。休分说。费周折。肝肠沥尽空饶舌。无限春光百鸟啼。杜鹃叫彻空山血。

又。

身堕雪涛。心寒秋水。内外洞然。又何彼此。思之不及。类之难比。梦想不到。谁能议拟。若欲求之。是非锋起。但莫思量。自然法尔。

又。

骨如柴。心似雪。念如冰。面似铁。不是刚肠疾恶人。怎肯抛家轻失业。幸赖明星换出头。免教笑折傍人舌。

又。

世念已枯。诸缘尽撇。千尺寒嵓。万年冰雪。一片身心放下时。从前妄想都休歇。都休歇。但看几点疏星。一轮明月。

又。

骨瘦心寒。冰枯雪老。不是者翻。毕竟不好。六年冻饿实难当。可幸明星上得早。当初错爱者些些。使得儿孙卧荒草。

又。

抛掷金轮王。如弃舍残涕。埋身雪山中。绝无一毫事。端坐苦思惟。不知竟为谁。只待明星上。当头下一椎。何似当初未醒时。皎皎月挂珊瑚枝。

舍那如来法身赞(有引)

余寓旅泊庵中。为诸白衣谈楞严。适门人王安舜。持舍那如来画像一幅。高三尺许。遍身衣纹。并顶上圆光。通书华严经一部。字如针锋芥孔。而点画分明。行如游丝。飘如散发。其身当胸。阔一尺二寸。则计字二百二十行有奇。其圆光边约二寸围。则字几百行。其微密细致。又过于身。真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焉。以色古而不可读。侍者谛视。于左臂辨出。一一尘中一切佛。则知其经为杂华无疑矣。余见之。欢喜踊跃而叹曰。此非蒙如来甚微细智而加被者。决不能至此。然岂粗浮想像而可得耶。因焚香稽首。以偈赞曰。

我闻诸佛微细智。以此证得妙法身。遍在众生心想中。而能造作难思业。今见众生微细智。遍入如来法身内。于一微细毛孔中。庄严难思法性海。一毛一尘本性如。具含无尽功德藏。犹如清净璃琉瓶。内盛微细多芥子。炳然显现无障碍。无坏无杂各安立。假离娄眼极最明。穷尽目力不能辨。始观法身本无相。今见佛以法为身。法身本不离众生。故从微细想中现。是众生心与如来。无二无别互相入。如是微妙净功德。久堕沉昏诸暗冥。譬如微尘含大经。苟非智眼不能见。善哉佛子智力雄。一见即生真实信。剖破微尘出此经。令我顿入华藏海。佛心既即众生心。我入即同众生入。我身与佛及众生。互相摄入如珠网。如此圆满大法界。全凭佛子信力持。以此信力作佛事。展转摄化广无边。见闻随喜礼念间。弹指即能成正觉。是故我赞佛子德。广大如空不可量。我愿法界诸众生。普入佛子信心住。

思惟佛赞

稽首吾师。何为独步。三七思惟。如何可度。不用思惟。但行平等。傥遇知音。自然猛省。

思议佛赞

默然思惟。所思为谁。思之之地。人孰知之。十方一念。众生一心。但有知者。即是知音。明月在天。影现众水。不出不入。无彼无此。如云浮空。无心而遍。于一毫端。十方齐现。一切圆成。万缘具足。但不思惟。即如如佛。

无量寿佛赞(有引)

余昔诵十六观经。以佛观为第一。故修净业者。靡不从事。至若工绘家。各有所本。而于佛像尤难之。盖以垢浊心镜。现妙相影。岂易致哉。越人蒋生太清。英年而独精此技。岂夙观行所致耶。余入粤之二年。戊戌春。蒋生亦至。所绘佛菩萨不满十幅。独遗莲阜居士陈元誉。三圣像。精妙绝伦。盖居士长斋绣佛有年。亦精神感通而致耶。呜呼。蒋生寻与物化。睹此遂成千古矣。居士焚香稽首请赞。余邈焉兴怀。赞曰。

稽首无量光。彻照十方际。湛然不思议。永破痴暗冥。我观寂灭境。清净绝纤尘。大地及山河。竟从何处起。刀山及剑林。是谁之所造。良以自心迷。坚固妄想结。譬如水成冰。业风鼓扇力。于受想梦中。属此烧炙苦。我师冷眼看。自心不耐细。现此比丘身。急挝涂毒鼓。令诸耳之者。一触生死绝。犹如妙莲华。扶疏出秋水。又以大悲势。左提而右挈。直使恐畏途。翻成极乐土。妄想歇灭处。正觉即现前。犹如汤消冰。但由转变力。奇哉善男子。夙习般若深。能以一毫端。现此希有事。俨若大愿时。翘勤共悲仰。皎如净满月。游于毕竟空。心水垢浊澄。光影一时现。热恼即清凉。诸想顿寂灭。真常妙乐地。本不假外求。即此幻化身。便登安养国。具此难思力。是故我归依。愿此尽未来。永作大依怙。

稽首无量寿。端居常寂光。普照法界空。摄受有情者。众生迷本有。逐诸生灭转。轮回六趣中。如亡子背母。慈母忆其子。未尝一念舍。子若暂回光。无有不见者。以我出苦愿。入佛摄受心。犹如空合空。似以水投水。众生无明暗。即是常寂光。妄想一念歇。常光当下现。生灭无去来。法性本不动。见此法性身。无量寿常乐。

接引佛赞

稽首慈尊。大光明聚。净法界身。不可思议。诸苦众生。入大悲眼。眼净无尘。圆明赴感。入众生心。如月堕水。心水澄清。故无彼此。不接而来。无生而至。是故我师。常住在世。

又。

冷地不禁。入尘垂手。分明示人。人不知有。但肯一念暂回光。莲华顿现非良久。

又。

稽首寂光主。清净妙法身。如月现星中。湛然即众水。以愍众生故。不受法性乐。示现微尘刹。屈垂方便手。俯提弱器者。同归极乐土。以众生即心。土亦非心外。惟以心印心。如以水入水。是故见闻者。一念即归依。但即自心观。本无心外佛。色相如空华。犹是翳眼见。惟以清净空。寂然了无相。以此见自心。即见如如者。

又。

踞常寂光。坐清净土。垂手入廛。为众生故。以本法身。现众生心。故十方界。悉知其名。凭悲愿力。普皆摄受。故称念者。必得成就。九品莲台。为众生母。不借他缘。作宾中主。

又。

稽首无量光。遍满法界身。普接诸众生。同归寂灭海。土本无净秽。净秽从心变。心垢若消除。净境应念现。佛在众生心。以垢蔽不现。垢除佛现前。不用他接引。自佛自度生。原无彼此相。若能平等观。即是寂光土。

卧佛赞

无事打眠。快活欲死。十方界中。谁能如此。

阿弥陀佛赞

心似寒空。面如满月。坐宝莲华。出广长舌。水流风动。炽然常说。六道四生。无机不摄。但有称名。即得解脱。只为当初愿力深。十方尽是无生国。

又。

稽首大师。光明无量。具足二严。号尊中上。以慈摄心。心包沙界。众生即心。本来无外。是故称名。即求自己。愿见我师。如是而已。

长斋绣佛图赞

神存理观。妙契法身。想澄净土。即俗而真。不住于相。解脱诸尘。应如是住。降伏其心。是则名为。无事道人。

释迦佛赞

稽首本师。面如满月。清净法身。湛然常寂。是身若空。其心若水。空水连天。月光如洗。月不离天。水不离地。以空合空。上下无际。云起长空。风行水上。弥满波澜。广长舌相。不信但听海潮音。翻出龙宫秘密藏。

又。

唯我世尊。妙功德聚。如空中华。随缘应世。法音若雷。听者心碎。不是王宫割舍来。谁作利益人天事。

又。

从兜率来。不是无因。为一大事。特现此身。才出母胎。大惊小怪。走向雪山。翻成纳败。幸有明星。一声唤醒。若不回头。几堕陷阱。复到人间。漏逗不少。本大利微。空怀懊恼。末后掀翻。和盘托出。得遇知音。方才雪屈。舌上莲花。目前生事。肝胆相投。虚空粉碎。是故智者。深知苦心。故拌身命。常转此经。

又。

法身之光。如日之影。照破世间。令人梦醒。明暗一空。圣凡一觉。不透顶[宁*页]。是为法缚。

刺绣释迦佛赞

稽首大能仁。救护众生者。现身浊恶世。如莲花出水。妙相三十二。功德悉庄严。是故见者悦。如观慈父母。良与众生心。平等无差别。故从巧思惟。俨随指端现。众生妄想丝。织成恶道形。佛在妄想中。化出微妙相。手引妄想丝。针刺光绫素。针针见法身。念念成正觉。于此和合缘。顿见不思议。是知法界空。佛种从缘起。我愿诸众生。从妄想针线。念念见法身。无不成佛者。

毗卢佛赞

于一毫端。现微妙相。如空中花。似镜中像。欲隐弥彰。才收便放。是知我师。光明无量。

观佛赞

稽首净法身。无量光明聚。最胜莲花王。故号圣中圣。湛然寂灭海。应现微妙相。端居极乐国。摄化诸众生。以一心普印。一切众生心。是故众生心。即是如如佛。心佛与众生。三本无差别。见心即见佛。念佛即念心。一睹殊胜容。便悟真实性。故从一毫端。现此希有事。礼念暂归依。顿获常住果。

经行如来赞

惟我大师。胡为现身。为众生故。作主中宾。广长舌相。如风行空。雷音长夜。唤醒群蒙。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要见我师。如是如是。

又有二弟子随之

如来宴坐。何为经行。瞥然念起。为度众生。尊者随之。捕风捉影。众生度尽。热梦未醒。

栴檀毗卢佛赞(有引)

曲阿长者孙云翼。字图南。宦游南海。适遇栴檀香一枝。径可尺余。长八尺许。世为希有。喜而购之。意效优阗故事。持归。施置邑之广福道场。比丘通溙荷担。遂成毗卢妙相。建阁以奉。复请大藏经一部。共成庄严。余时休老南岳。溙持书乞赞。余虽未面长者。喜其功德难思。乃略述其事以赞之曰。

海岸栴檀。其价无外。一铢之微。值大千界。何处移来。至震旦国。但有闻熏。无不欣悦。爰有长者。无心而遇。欲效优阗。作妙相具。倾心易之。愿即成佛。择地而施。遂获广福。时有比丘。具大信力。发荷担心。众妙严饬。三十二相。手出一人。如从兜率。示现威神。圆满毗卢。大功德聚。无量光明。遍一切处。如剖微尘。以善方便。一时涌出。大千经卷。佛本无相。随心而成。法本无住。应缘即形。以长者心。乘比丘愿。世间三宝。于是出现。法界蒙熏。触者离垢。凡有归依。顿空诸有。法身常住。国土丰乐。鳞甲羽毛。俱蒙解脱。草芥微尘。同归华藏。故我如来。现尊中上。

炽盛光如来赞

稽首炽盛光明王。普照十方尘刹中。所有日月四天下。一切众生皆蒙益。有情无情共一体。同入如来光网中。身心毛孔及微尘。一切洞然无不彻。众生梦想颠倒心。尽是如来光明藏。是故七曜及四余。二十八宿各分布。共作众生有相身。生死去来皆寂灭。众生之苦即佛心。佛即众生烦恼海。以斯二者无分别。是故苦乐随念转。善哉佛子契佛心。能持如来秘密印。念念常放大光明。能破无始烦恼暗。一切妙用悉现前。流入如来大愿海。普使见闻及称扬。尽塌涅槃常乐地。

睡起弥勒赞

终日沿街走。两脚不休歇。困来树下眠。肚里黑如墨。被谁唤醒来。梦语尚未彻。通身疲倦骨头酸。左右欠伸消不得。者等邨僧懒断筋。如何唤他作弥勒。

行脚弥勒赞

横担拄杖。挑个皮袋。一包破碎络索。当作奇货买卖。逢人就乞一文钱。不知都是来生债。指着龙华树下庄。折合将来还欠在。

坦腹弥勒赞

为甚开口。大笑不歇。坦腹赤肚。想是怕热。

布袋和尚赞

谛观胸中不有。看来手中不无。生成如此褦襶。翻却笑人糊涂。肩头横担拄杖。脚根自在无拘。若不被小儿搬弄。则可称雄猛丈夫。

辟支佛赞

磐陀之上。长松之下。端悟无生。水流花谢。

三大士赞

惟三大士。随类现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如月处空。影落众水。水有清浊。月无彼此。智度为母。故多其子。慈能与乐。如如意旨。大愿无尽。真经非字。大士之心。如虚空是。

文殊大士赞

金色界里月。五台山上雪。云端狮子儿。空中霹雳舌。谁识饮牛翁。原是甘露灭。宴坐金刚窟。似踞猛虎穴。玻璃一盏茶。聊清烦恼热。借问窟中多少人。前后三三非浪说。

又。

居寂灭地。建大法幢。击涂毒鼓。闻者心降。七佛之师。众生之父。如狮子王。大方阔步。

普贤大士赞

莲华半卷经。峨嵋一轮月。世界灿如银。头颅白似雪。万壑吼松风。尽是广长舌。法界任掀翻。空花从起灭。佛刹入毫端。十方置眉睫。香象奔腾跨步行。蹴蹋盲驴与跛鳖。

又。

稽首普贤。法界为身。尘毛国土。坐卧经行。于法性空。大云弥布。以普遍故。了无去住。故微妙相。曾无隐显。若有见者。须是普眼。乘大象王。其体纯白。以本无染。是真净洁。一切圣凡。不离毛孔。通身遍身。如海潮涌。大士观我。我观大士。以空合空。本来无二。故我敬礼。大法界空。愿一切时。处处相逢。

又。

称法界身。万行之宗。毛孔刹土。何所不容。象王游行。十方无碍。稽首如空。广大自在。

普贤洗象图赞

法界为身。何所不往。乖此象王。番成鞅掌。象体纯白。本来无染。无故洗之。更增尘点。水不洗水。白不染白。二者求之。了无分别。何劳奴儿。枉费其功。有不到处。转见不通。以我观之。现成最好。人象两忘。圣凡齐扫。

又。

象体洁白。何处染尘。眼中着屑。其污通身。以水洗之。返增其污。不洗自净。莫知其故。水不增洁。洁不用水。两不相到。本来若此。大士三昧。圆融法界。何于此尘。而生障碍。存之非染。去之非净。此幻法门。是名无诤。

普贤乘象赞

大行阔步。十方踏遍。毛孔微尘。何处不现。独行独坐。何等轻快。要假他力。便成狼狈。脚下莲华。鼻孔缭绕。不是者些。被他累倒。身命相依。往来已熟。虽是累他。却闲我足。

普贤大士加持象赞

惟我大士。法界为身。有持经者。即现其形。不是神通。亦非好逞。要使众生。当下猛省。

大悲观音像赞

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颠倒若不见。若言大士心颠倒。如何能化颠倒人。众生若是不颠倒。何劳大士强说法。嗟哉人无智慧光。犹如白日酣酒卧。种种梦想恐畏途。怕怖慞惶不能脱。驱驰逃遁不可得。又如渴鹿奔阳焰。愈奔愈渴心力疲。犹不自知在梦想。惺眼观者悲愍生。极力叱之苦不觉。不但不觉苦生瞋。又复梦见追逐者。畏前怖后尽力呼。一呼忽然攘臂起。从此一觉视梦中。始信自心生颠倒。如是大士能救苦。大都亦似惺眼人。纵能恒顺诸众生。疑者反更生惊怖。当人若肯暂回光。犹胜大士千手眼。善哉佛子何颠倒。若不自求向他觅。若从觅处见自心。我亦名为观自在。

又。

至人无名。名之在人。耳中见色。眼里闻声。六用唯一。一亦不立。遍界遍空。无处不入。皓月在天。光印百川。如草头露。颗颗皆圆。于一毫端。现微妙身。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火聚刀山。铁床铜柱。绝叫一声。忽成净土。不择净秽。何分男女。若欲求之。在我而已。

又。

我闻大士。化身万亿。眼见耳闻。不知谁是。有苦便叫。叫即不受。不见去来。不知谁救。我今思惟。大士无我。六根门头。触者如火。火不烧火。尘不染尘。无彼此故。名观世音。

又。

惟大士身。在众生心。参而不杂。离而不分。故我有求。随声而应。匪大士来。实我自证。我不知苦。何以能求。即知苦处。是为返流。我流既返。大士即我。以我求我。于何不可。

又。

我观大士身。本离一切相。以本离相故。故能现众身。譬如摩尼珠。随缘明众色。是故佛菩萨。及六道众生。乃至异类形。一切无不入。如何男女身。而作分别见。若见大士身。平等无二相。了知法性空。光明如满月。能令烦恼暗。一切当下除。故我依大士。顿出生死苦。

水月观音赞

身若浮云。心如水月。不动而应。无言而说。呼之有声。觅之不得。凡有苦求。皆得解脱。

又。

水月之姿。空花之表。谷响之声。摩尼之宝。到处相逢即现形。往来六道无昏晓。一片身心只为人。若个阿师何处讨。

又。

镜像水月。太虚闪电。触而动之。瞥然影现。

又。

一尘不染。十方露布。通身手眼。不须回互。

又。

心本无事。为谁苦思。有来问者。自亦不知。

又。

大士无心。如响应声。凡有求者。随叫随应。

又。

以无相身。应有求心。无处不现。名观世音。

又。

水流在海。月不离天。不思而应。为自在禅。

又。

无相之相。相不在我。随应而现。如薪遇火。三十二应。犹是琐琐。百千万亿。有何不可。

又。

大士身心。众生即是。所以愿求。随感而至。

又。

至人无形。真悲无声。感应道交。沙白水清。

又。

以慧为命。以物为心。寻声救苦。名观世音。

又。

身心洞彻。犹如琉璃。表里得净。如月临池。不感而应。不求而至。是故我师。名不思议。

又。

无声而说。有求而应。如答谷响。似临宝镜。是则称名观世音。所修三昧名真净。

又。

以寂灭心。现微妙相。满月寒空。光明无量。我以精心。如澄浊水。水清月现。不须议拟。月不离水。水不离月。以无去来。两皆寂灭。我心既寂。大士即我。故我所求。应念而果。

又。

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视之似有。取之不得。以海潮音。出广长舌。此我大士。说法之则。

又。

法身如云。充满十方。从空中生。如水月光。以身无外。故心无碍。所以应物。得大自在。三十二应。人谓是实。在我大士。如海一滴。众生烦恼。如火之狂。甘露见洒。应念清凉。

又。

我观大士。如水中月。杨柳一枝。称甘露灭。十方世界普沾濡。能解众生三毒热。

又。

无虑而应。不思而遍。春到花开。水清月现。手捉足奔。眼闻耳见。远而愈亲。淡而不厌。丈夫若下苦心肠。相逢即遂平生愿。

又。

大士之身。本来无相。随心应现。不状之状。电影空花。镜像水月。作如是观。忽然超越。

又。

毕竟空中。县清凉月。影沉众水。不容分别。故大士身。与物无二。随所见闻。无处不是。

又。

大士本无身。身随众生现。如月映众水。不分垢净故。昏明在清浊。非月有拣择。是故现大士。应以净心观。观者心既净。众苦悉皆空。若知救苦心。应即是观者。

又。

大士无思。其思以慈。为众生故。兀兀如痴。痴与众生。胶漆附离。两者相合。俱不可知。故能救苦。影响同时。是故大士。悲深愿重。众生界空。其痴无用。

又。

我观大士。如月在空。凡有水处。皆现其中。不择净秽。原无彼此。以水性空。故无尘滓。众生心水。亦复如是。故有求者。应念即至。以有众水。如月普照。以有众生。见大士妙。

观音大士化比丘像赞

有为而然。无方而应。何故舍他。现此真净。以佛非法。非法谁传。若无传者。聋瞽皆眠。是故比丘。即法即佛。以心如空。似响出谷。以空无形。盲者能视。其响无声。聋者得意。视听不住。声色两忘。以三昧力。醒彼痴狂。尘中作主。火里生莲。称名礼敬。应念现前。我师方名。得自在禅。

莲叶观音赞

苦海无涯。谁为彼岸。一叶红莲。随流泛泛。以此舟航。无处不遍。万类有求。随感应念。是故称名。普门示现。

又。

苦海无涯。欲流不竭。至人所凭。青莲一叶。彼岸非遥。途程不涉。身若云空。心如水月。能如是观。何法可说。

慈圣圣母刻瑞莲观音赞

闻彼昙华。千年一现。有圣人出。以为瑞验。惟皇圣母。阙产此华。以此征德。又何以加。

莲华观音赞

至人应物。如优昙华。见之者稀。故以为夸。青莲出水。根从淤泥。见之者众。不以为奇。是故我说。法身周遍。十方皆称。普门示现。如此周匝。人何不识。只在目前。建大法帜。苟非真净。无以致此。故大士身。聊复尔尔。

又。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至人处之。如清凉国。五欲淤泥。犹如粪壤。莲华挺生。枝叶自长。摩尼宝珠。体净圆洁。堕溷迹中。光明不缺。佛性在缠。染而不污。泥中之莲。厕中之珠。日用行藏。昭昭不昧。火里莲花。故称为瑞。

禅定观音赞

以思惟心。入众生想。打水成痕。敲空作响。参而不杂。离而不两。雪里鹭鸶。珠中象罔。以如是观。名尊中上。

又。

以如幻观。无作妙力。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又。

大士无心。何有寂乱。众生无情。了无干绊。应缘而度。原非有心。诸苦无住。如空谷音。是故大士。其悲最广。如空合空。似响答响。本无去来。亦无起灭。大士神通。故不可说。

白衣观音赞

衣白心赤。己无他有。使一切人。念不下口。

又。

本来无染。今亦无垢。能如是观。十方通透。

又。

无形之形。随感而现。只在一毫。光明普遍。

又。

折竹之枝。当吉祥草。坐断十方。海枯山倒。

又。

海竭莲枯。尘消觉证。全凭杨枝。洒扫清净。

又。

我观大士心。欲洁众生染。故自白其衣。遮护众生短。如水但洗尘。水不自洗水。大士与众生。其实无彼此。若见自己心。便识大士面。擘破一微尘。大士光明现。

又。

大士中赤而外白。与众生心全不隔。声叫声应即现前。犹如浊水涵明月。众生心垢不易除。大士以身为洗洁。日用如观大士容。色相求之即不得。只在声前一句明。耳见眼闻不可说。

又。

大士洁白。以本不染。故入众生。其心不浅。如水清珠。投之浊水。珠不留影。水清见底。明月在空。水清即现。不邀而至。不应而遍。故众生苦。为大士身。凡有所求。即大士心。身心无外。彼此不二。应念现前。名不思议。

又。

湛湛寒空。澄澄秋水。大士法身。实同于此。月不离空。空不离水。似有两般。实无彼此。心本无染。衣非爱白。以不白者。瞻之即洁。大士无心。众生有想。相从想生。如月在掌。是故有求。随念即应。原无去来。自心现证。

又。

惟我众生苦。即是大士悲。由苦与悲合。故我愿无违。假使百千亿。随求一时应。何况智慧男。于我而独吝。如水银堕地。颗颗思皆圆。我所求一事。事事亦复然。我观大士身。如空谷觅响。大士观我心。事如视诸掌。

鱼篮观音赞

篮儿在手。脚不住走。十字街头。要人知有。

又。

手中一物。常放不下。赤心片片。为人不假。是故我说。真慈悲者。

又。

手提鱼儿街上卖。眼里寻人只图快。中心不爱半文钱。多因要了慈悲债。

紫竹观音赞

紫竹林。七宝地。普陀岩。金刚际。十方坐断镇常闲。有求之者随声至。不是吾师观世音。谁能个个皆如意。

又。

紫竹无林。大士非身。今所见者。皆出自心。

南海观音大士赞

碧海苍崖。黄花翠竹。鱼鳖蛟龙。夜叉鬼窟。随类现形。沿流出没。如空在地。无处不足。此是观音自在身。不枉称为过去佛。

又。

踞磐陀石。观寂灭心。即彼群动。出微妙音。法离诸相。真经无文。惟我大士。现身如云。有求必应。无类不往。以大悲心。全同妄想。

岩龛大士赞

苍岩片石。苔封云护。大士法身。于中显露。触目分明。略无回互。而人别求。此何以故。

又。

片石孤峰。清池白月。自在法身。原无起灭。形不自形。本来如幻。翳目空花。晴虚闪电。非关大士。有心要为。实由幻者。妄想思算。欲见大士。真本来面。但莫思量。全体自现。

岩树观音大士赞

瞻彼苍崖。巍巍不动。实我大士。法身孤迥。盼彼崖树。枝叶扶疏。维我大士。慈荫开敷。晏坐其中。无说无求。示三十二。妙应普周。群蒙惊起。不出大定。拔尽诸苦。悉令清净。我观大士。了诸无相。于幻化身。号尊中上。出广长舌。山高水深。日夜常说。名观世音。

观音大士应变相赞

大士之身。如摩尼宝。五色互现。随缘即了。在天而天。在人而人。既称随求。何不现形。若有求男。便应男子。福德智慧。庄严无比。只在求者。一心显现。是故名为。不思议变。

自在观音赞

稽首大悲主。圆满自在身。镜像水中月。而作难思事。微细法界尘。一尘一切刹。刹刹如尘众。无处不现形。众生一念间。一时平等应。如圆通所说。犹是分量数。惟我心自知。大士全不觉。

又。

月影钟声。妙音色相。耳视心闻。功德无量。

御刻观音大士赞

惟我大士。法身普应。从耳根门。圆通妙证。十方击鼓。十方齐闻。于法界空。现形如云。天上天下。无类不入。是故求者。随心自足。惟我圣慈。宿秉悲愿。如大士心。广行方便。以此妙相。普施群生。令有所愿。如响应声。

普陀观音大士赞

我闻大士。不思而遍。应微尘国。广行方便。众生即心。心即众生。故有求者。声叫声应。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苦剧悲深。应接不暇。踞补陀岩。住生死海。虚空纵销。此心不改。

又。

踞补陀岩。观寂灭海。普震潮音。名观自在。出广长舌。十方周遍。故有求者。应念即现。众生具足。何劳往救。水澄月现。不前不后。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赞

天衣观音大士赞

稽首大悲主。圆满具足尊。晏坐法界空。皎若星中月。普应众生心。如月临众水。众生日用中。不知大士力。欲现微妙身。故借画工手。画工与大士。同入不思议。影现一毫端。如春在百花。于最微妙中。全体一齐现。庄严极妙丽。璎珞百宝光。天衣覆其身。如薄雾笼月。宛在白毫中。睹此希有相。故我一瞻依。顿入寂灭海。是知求者心。清净如止水。感此微妙身。随念悉成就。以此愿所生。同证金刚体。常住照世间。解脱一切缚。

草衣观音大士赞

大士无相。胡为示俗。草衣蒲团。随意具足。须发抓搔。不是不剪。故意留之。刺俗人眼。大士非俗。俗在观者。如空中花。翳之过也。能除我见。大士即我。既随类应。有何不可。又如痛处。痛者自知。若知大士。真俗皆非。

海潮观音大士赞

森罗普印。性海湛然。境风一击。波浪滔天。圆满法身。端然常住。于波浪中。光明弥露。是故众生。识浪作恶。法身潜为。见闻知觉。是故智者。于见闻中。一念返观。业海顿空。大士救苦。匪从外来。自心显现。不假安排。既唯自心。何用外寻。但闻闻性。名观世音。

海月观音赞(海中一月大士坐于满月之中)

惟我大士。圆通妙应。入生死海。如月普印。清净光中。法身湛然。烦恼波浪。一任滔天。烦恼愈盛。法身益显。故于众生。随顺不远。如水涵月。月不离水。光光相照。原无彼此。我观大士。不离此心。故求之者。如响应声。常光不昧。死生不隔。寂灭现前。自然超越。

空海大士赞

生死若海。世界如空。一片身心。放舍此中。空水混融。波涛不恶。此唯我师。是真解脱。

现天大将军身赞

诸佛所证圆通门。实从众生六根入。六根一际有浅深。独有耳根最圆满。大士故从耳门入。根尘两忘观亦舍。生灭灭已寂灭现。一念与佛众生等。法身平等无不融。十法界身一齐现。但随所愿即得见。犹如空谷答众响。是知天大将军身。求者有心即应手。一身即具一切身。如海水具百川味。智者能离色相观。一切根尘俱寂灭。

降伏六魔大士赞

我观大士不思议。常在生死苦海中。身心普入诸有情。降伏魔冤利含识。诸魔不止八万余。都以六根为橐籥。六门寂灭妙用全。即是大士威神力。魔与大士本不二。犹如虚空与日光。若空与光有差别。大士即为魔所摄。是故礼拜及称名。不思议力应念现。苍崖翠竹等法身。如如不动真解脱。

降十二魔大士赞

佛未出世魔界空。佛一出世魔即有。佛魔本自无差别。但从众生颠倒见。根尘对待魔垒封。心境两忘魔队灭。是故观音妙智力。降魔但只净根尘。六门洞逮法界空。佛魔一时俱不现。我今顶礼不思议。愿以无畏施众生。令我顿入圆通门。常使诸魔为法侣。魔能随念建法幢。始感大士威神力。

圆通大士赞

惟大士身。无处不在。故大士心。圆通无碍。十方众生。原非分外。色里胶青。水中土块。既无彼此。难分疆界。所以应求。如此便快。

刺绣大士赞(有引)

嘉禾夏母范氏。年五十二。持斋三十五年。日夜诵金刚经。偶患瘘疾。苦剧。妇冯氏。性至孝。愿以身代。乃刺绣观音大士。三年无懈。成二十余幅。母疾果愈。步履胜常。妇竟病且死。母思妇言笑如生。其子锡书。乞为之赞。赞曰。

以无缘慈。其身普遍。入众生心。如针引线。媳代姑病。刺大士身。随手而应。若影与形。姑病既愈。其媳亦死。足见体同。原无彼此。媳托大士。死亦不灭。丝丝缕缕。出广长舌。

又。

法身本无形。形随众生有。众生妄想兴。法身即出现。故此有心人。不忆念别事。专注妙法身。皎洁如光素。乃以观念针。牵引妄想丝。念念透法身。丝丝成妙相。精诚入微细。毫发无渗漏。俨于一真地。幻出无相身。圆满清净心。成就圆通根。是故我瞻依。顿入不思议。

绣渡海大士赞

三毒海中。波涛正恶。顶[宁*页]上行。全不湿脚。入众生心。无处不遍。从妄想丝。法身出现。念念不空。心心要透。普门示现。自然成就。

千手大悲菩萨赞(有引)

古娄居士正法。以夙习缘。一心顶礼。千手大悲菩萨。心持神咒。精勤有年。冀仗威神。一生取办。因思诸佛菩萨。救护众生。原无定法。如溺大海。随得何物依凭。必登彼岸。又如雪山众草。无不是药。是知众生有能愿出生死者。不论参禅念佛持咒诵经。苟能的信自心。坚强不退。未有不出生死者。况恃大士同体大悲加持之力。及神咒力。岂不一生取办乎。居士来参匡山。请益老人。无法可说。乃为作此赞贻之。若了明暗不二之旨。则圣凡路绝。生死情枯。则日用头头通身毛孔。皆大士手眼光明赫奕时也。居士应如是观。一心具足。不假外也。赞曰。

众生烦恼。八万四千。以黑暗故。六道周旋。在大士身。变成手眼。毛孔光明。随黑暗转。是故众生。有苦必呼。随呼而应。其暗顿无。众生大士。原非两般。明来暗去。应念现前。诸有智者。但求诸己。凡圣二途。本无彼此。如灯破暗。两不相到。以无二故。乃见其妙。能如是观。大士即己。礼拜持名。如水入水。但从众苦。极处一提。光明照耀。日夜无亏。

四臂观音大士赞

通身手眼。何只有四。于无尽中。聊尔如是。宝杵空魔。真经无字。总是神通。不思议事。

礼空中如来大士赞

空中如来。从何出现。恰与大士。当头觌面。自蚤成佛。何必礼他。将他显己。毕竟如何。示现不一。礼念不二。普现色身。真不思议。

火光三昧大士赞

般若光明。如大火聚。大士此中。入清凉地。众生烦恼。乃般若光。是故大士。妙应无方。

宝掌菩萨赞

问师是谁。自称宝掌。伸手摩空。忽然作响。空响何闻。手摩何触。倘遇毒龙。一时难缩。

准提菩萨赞

我闻诸佛出生处。本从微妙秘密印。密印即是诸佛心。散入众生妄想梦。梦想若破诸佛现。犹如寒空见日光。若破众生烦恼云。现仗如来密咒力。持咒即持诸佛心。我心原是秘密咒。三缘会合本不二。是故一念悉具足。但能日用常现前。如子得母不舍离。佛心既入持咒心。不用求佛自解脱。

日光菩萨赞(有引)

曲阿邑东之观音山广福寺者。有宋神僧。号日光菩萨所建也。菩萨初示逆行比丘。不捡戒律。时人眇之。且责以建立道场。乃处处现身。一时募化。寻其迹者。犹然未出山门也。四方感而异之。遂成宝坊。临终自露其名。至今号为日光菩萨。寺废。住持通溙新之。立相安奉。请余赞曰。

惟日在天。光明朗耀。山川幽谷。无处不照。垢不能浊。晴不能昏。如水中影。似影中痕。心在众生。至神至灵。与佛无二。况比丘僧。莲出淤泥。香洁不染。摩尼处秽。光明不减。是故至人。超乎垢尽。不处形骸。岂拘凡圣。破坏威仪。示同游戏。肉眼著相。不知谁是。不出户庭。身遍十方。本无去来。如日之光。即生盲人。赖以成事。色相庄严。犹是唾涕。其迹如空。其应如风。随处示现。不约而同。一日千古。一心万劫。是故大士。其神不竭。

维摩大士游戏园林赞

不见净土。故不爱住。不见秽土。故不厌居。僧俗相状。是实是虚。男女杂沓。是有是无。口大如空。舌大如口。不会说法。以默遮丑。身不是病。以病病身。苟非借用。可笑杀人。文殊未至。安排等待。及至到来。一场败坏。千古被瞒。见者图度。不是世尊。大难摸索。三十二人。都被掉弄。幸有文殊。闲撕打哄。我不识渠。渠不识我。且待弥勒下生。勘破方才散伙。

陈如尊者赞

象王游行。象子随至。声气相求。缘会而聚。以冤最重。为道至亲。如车合辙。是必有因。

三十三祖道影赞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金色之形。金刚为心。奉持慧命。常转法轮。世尊拈华。破颜一笑。至今令人。思议不到。

二祖阿难尊者

多闻如海。饮缩法流。诸佛出没。不离舌头。鼓簧法化。节拍成令。是故我师。为偏中正。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般若灵根。夙生已证。故师将出。瑞草先应。以心印心。如火投火。狭路相逢。定没处躲。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一人心空。魔宫震动。握金刚锋。谁敢轻弄。若肯回光。狂心顿歇。礼拜归依。诸罪消灭。

五祖那提多迦尊者

已悟本心。如日照夜。示生死梦。光明超越。师法本无。我心不有。如空合空。舌不出口。

六祖弥迦尊者

都因此来。不为别事。闹市相逢。自示其器。县见未然。蚤知今日。当行买卖。不论价值。

七祖婆须蜜尊者

从熟路来。忽逢亲友。一言论义。顿知未有。乞甘露味。示虚空法。若谓有得。落七落八。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不是不言。言之不及。不是不行。本无踪迹。今遇其人。乃可开口。从此便行。不堕窠臼。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住母胎中。经六十年。只待师来。方遂前缘。顶上光明。原是本有。一刮便透。如狮子吼。

十祖胁尊者

指地变金。随手而现。圣人即至。何等快便。似乎空谷。应声答响。是知我心。本无来往。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佛不识佛。眼不见眼。更向他觅。故遭检点。将谓浑全。蚤被解破。猛省将来。方知话堕。

十二祖马鸣大士

马之悲鸣。故自有因。地涌女子。原非其人。魔本非魔。佛亦非佛。正眼看来。竟是何物。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从异中来。得正知见。路逢毒蛇。慈悲心现。更问毒龙。都要调服。眼见心知。如响出谷。

十四祖龙树尊者

龙中化龙。以毒攻毒。尊者妙手。一言调伏。佛性三昧。体若虚空。百千法门。尽入其中。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以针投钵。妙契亡言。示佛性义。满月现前。至长者家。将针引线。假他因缘。为己方便。

十六祖罗睺多尊者

寻流得源。水穷山尽。忽见其人。知其为圣。香饭擎来。分坐供食。大众同饮。甘露如蜜。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不乐王宫。天开一路。直抵穷源。不知其故。紫云之下。圣者所依。果得童子。会诸佛机。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七日而生。不堕诸阴。其体香洁。本来清净。扣门一语。答无者谁。猛然唤醒。当下知归。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既生天上。不应起爱。一念未忘。便不自在。以般若力。复升梵世。故来传灯。是其家事。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无生本具。不用求真。遇缘而发。如花逢春。求之太急。去道转远。当下知归。就路而返。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明暗同体。圣凡一路。来处幽微。莫知其故。熟处难忘。更求伴侣。忽尔相逢。肯心自许。

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从受记来。不为别事。同类相从。缘会必遇。嗟彼鹤众。蜚鸣既久。一言之言。顿知本有。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从须弥顶。持金环来。嗟彼鹤众。其情可哀。得狮子儿。作大哮吼。有气贯天。试验其后。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相见索珠。开手便有。以先所付。别来不久。知有夙欠。特来奉酬。将头临刃。白乳横流。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秉般若剑。握如意珠。虽云暂到。此行不虚。偶遇恶人。恰得好伴。因邪打正。两得其便。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从刹利种。续传灯焰。真嗣不明。几乎失陷。从闹市中。忽逢故人。函盖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莫谓无因。相逢便见。来处自然。不假方便。今因其珠。乃得其人。开池得月。买石饶云。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

师心甚急。其来太早。一语不投。此心不了。冷坐少林。幸得神光。一臂堕落。其道永昌。

二十九祖慧可大师

航海特来。多少苦心。大唐国里。祇得一人。觅不可得。如水任器。以此传家。是为第二。

三十祖僧灿大师

通身是病。不知来处。忽逢医王。猛省其故。心空骨刚。且便行脚。遇有力者。一担付托。

三十一祖道信大师

少年出家。利根捷疾。六十余年。胁不至席。学侣云臻。何待小儿。以有夙约。观者不知。

三十二祖弘忍大师

来历不明。出身恰好。一件未完。两家都了。破头山中。黄梅路上。往来自由。具大人相。

三十三祖慧能大师

樵斧才抛。以石坠腰。灵根久植。从此抽条。源出曹溪。横流大地。直至如今。无处不是。

十八尊者赞(有引)

昔李龙眠。白描十八尊者。精妙入神。观者目炫。独赵松雪。仿之逼真。近代歙人丁南羽。画诸祖道影。不让古人。而白描亦称擅美。余尝请作厉揭图。竟未能得。顷在五羊。南海侯约我王君。出此卷索赞。展之光明夺目。神情超越。如坐莲华藏中。听如来说自性法门时也。诘其作者。乃黄梅伯羽汪生。敬焚香稽首。总为之赞曰。

清净界中。出生众妙。大地山河。总归圆照。鳞介羽毛。普现三昧。何独应真。为希有事。诸阿罗汉。皆幻化身。见之不识。岂得其真。游戏神通。咳唾掉臂。俯仰屈信。皆成佛事。师子颦呻。凝神壁观。林下水边。生涯无算。搦拳手酸。降龙费力。但歇妄心。自然阒寂。抱膝凝眸。看他作怪。不若持珠。念佛自在。坦腹熙怡。贝叶在掌。挥麈默谈。敲空作响。听之如聋。说者似哑。不比寻常。之乎者也。倦倚长松。瞌睡打盹。伸手从空。忽然提醒。骨瘦眉长。腰曲脚直。动步全凭。荷负之力。晏坐林间。心间不过。偶尔看经。便成话堕。钵盂一具。莲华七轴。即此是宝。何须别物。自受用处。唯此而已。天龙恭敬。不以为喜。由人爱憎。任他束缚。一味随缘。自性解脱。只在毫端。现此神力。水底鱼踪。空中鸟迹。镜像空花。干城水月。作如是观。妙不可说。

又。

业识不枯。飘流毒海。鱼鳖蛟龙。夜叉鬼怪。可笑尔辈。一味驾空。不敢类堕。谓是神通。苦被佛呵。怕见摩诘。幸尔此间。躲过黄檗。渺渺长波。滔滔巨浪。不肯放身。是何模样。自己占干。教他下水。纵是便宜。能得几几。虽云游戏。终成虚诳。唤不回头。倍增惆怅。看尔斗到。龙华会中。将甚鼻孔。见我本师和尚。

又次依第合赞

人持一经。俱在目前。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踞地而坐。两眼瞠空。有何所见。树此门风。悬崖之下。以杌为几。香篆腾空。如云作雨。骨瘦如柴。精神已竭。还要看经。此心不歇。背痒难抓。聊假一手。在恰好处。妙不容口。有何神通。龙藏在瓶。手松放出。任其飞腾。猛虎踞地。威不可触。用尽神力。如猫捕鼠。经非文字。当人不少。莫道眼困。昏沉不好。耳中作声。似有一物。及乎取之。拏掇不出。明月当空。抱膝而坐。如是清闲。何等快活。眉长累坠。时时遮眼。老手无力。翻费撩卷。肚大难遮。甚是褦襶。只须放下。方得轻快。破衲蓝衫。费心连补。一针一线。十分辛苦。手持明镜。自照其丑。忽遇狮子。一声号吼。同行渡水。脚跟到底。何必又要。累人累鬼。

又园林游戏图合赞

吾师神通。自己有限。全仗大家。团头聚面。龙不可挠。赖此一钵。不是者些。缩手缩脚。手掐数珠。假此念佛。舍己从人。转见忽突。持一瓣香。供养者谁。有为功德。不若无为。擎拳合掌。递相恭敬。临镜见头。空响谷应。手执如意。非无意手。观未执时。本来何有。猛地回头。为何顾伫。待伴同行。便非大步。军持之中。不见倾注。想是玻璃。内盛甘露。少不努力。老不歇心。拨起眉毛。还要看经。以我观来。都成漏逗。虽会腾云。未离窠臼。前者已去。后者未来。趁步不上。未免挂怀。急走不动。恐天落雨。先戴箬笠。又添辛苦。贝叶无文。真经无字。只解口持。不知心悟。为他有尘。故持白拂。彼净此污。两皆不足。擎拳合掌。同行独往。看他如意。好借爬痒。白羽扇头。皎洁如雪。已断烦恼。如何又热。为问钵盂。有无斋饭。若遇肚饥。施主便办。猛虎爪牙。大开血口。幸遇我师。驯伏而走。一卷真经。有无量义。未展开时。先已见谛。种种游戏。皆成虚诳。试看虚空。是何模样。

又渡海图赞

苦海无边。恶浪拍天。横身直过。谁敢当先。惟诸尊者。神通自在。拌命不顾。往而不害。以我空故。无害我者。内外无物。故无可舍。视渊如陵。履险若平。随心而至。寓目不惊。纵有蛟龙。夜叉鬼怪。皆为我用。以绝对待。是知至人。处生死中。不与物忤。物无不容。由是观之。法本寂灭。但不生心。称为妙绝。

又各随其状而赞之

一右手擎金刚塔左手竖掌如作观想

以金刚塔。聊表此心。竖掌谛观。想念甚深。

二老病据梧童子捣药

此身不有。病从何生。对证之药。不知何名。

三手执如意安然晏坐

手执如意。如意累手。默然自观。毕竟何有。

四擎钵伸空若有所乘

本来无物。向空妄求。求无所得。岂不含羞。

五六老清臞若不胜衣倚赖少年扶曳而行

老瘦难行。自宜休息。何苦累他。拖曳费力。

七手持贝叶迅疾而行回顾老者若有所待

独行快便。替人着急。手中贝叶。几乎打失。

八九老前行扶仗童子少持香相随作供旁有鬼若归依状

步履艰难。所赖童子。此一炷香。非为山鬼。

十飞锡陵空惊起山神尊者徐行回头顾盼

飞锡陵空。山神惊起。吾师且住。法幢在此。

十一降龙

因龙性猛。师乃现粗。但调其性。不为其珠。

十二老迈无力手抚孤松

一生行脚。于今老矣。身若枯松。心如止水。

十三伏虎

猛虎在山。威振林木。吾师道高。自然驯伏。

十四看经

真经无文。牛皮遮眼。若钻不透。终难放胆。

十五自在安禅猕猴献果

寂然澹泊。胸中无物。猕猴最狂。亦知归服。

十六朝阳补衲十七坦腹相对笑视而已

针线工夫。固是绵密。大眼看来。终是费力。

十八端然禅定

大休歇处。安闲自在。冷眼看他。都是捏怪。

可笑此僧。奈闲不住。两手捉摩。不知何故。

佛戒威仪。端严潇洒。张拳舞脚。甚是不雅。

枯坐壁观。是渠本分。如此欠伸。想是心闷。

雄猛到此。弓折箭尽。犹张空拳。徒劳发愤。

袈裟着身。本来自在。又假按摩。似为捏怪。

伸手缩脚。左捞右摸。原有一物。竟捉不着。

乞食街头。失却一物。寻觅不见。捶胸顿足。

不爱打眠。去弄石头。傥磕破手。惹一场愁。

反手捶背。想是脊痛。少年不觉。老来沉重。

挺挺孤松。是僧榜样。如此儿戏。是何相状。

双手抱头。老大龙钟。不是偏风。便是耳聋。

尊者容仪。甚为雅肃。但露脚跟。者些不足。

瞌睡起来。梦境未撇。两眼睁睁。望空着楔。

是谁赶渠。恶气满肚。忙忙急走。恐怕捉住。

不善经行。平地吃跌。纵跳起来。已成败阙。

四肢如拳。百骸似绵。想遇天寒。冻饿使然。

请问尊者。耆年几何。但看两眉。世上不多。

本来安稳。自讨事做。如浪中船。是谁之过。

   又

一对经卷炉香兀然端坐

兀尔忘缘。无思无虑。经卷炉香。是闲家具。

二看经

持一卷经。贵图遮眼。牛皮若透。将长补短。

三横担拄杖而行

拄杖横担。独行独步。但蓦直去。何须回顾。

四倚仗观瀑布

倚杖闲看。千丈瀑布。问从何来。不知其故。

五抚麋鹿坐观蛱蜨

麋鹿忘机。闲来伴坐。蛱蜨蘧蘧。热梦未破。

六手执如意坦腹而坐

坦腹颓然。百无所有。可惜未忘。执如意手。

七手执经卷而行

既登解脱。无碍无挂。手中者些。翻成话把。

八坐桃花下回首看经

花下谛观。想不为别。要使人知。空即是色。

九伸手钵中捞月

钵中有水。水中有月。伸手捉拏。毕竟不得。

十遥空作礼

平地作礼。目前无物。莫认虚空。是法身佛。

十一降龙

云中之龙。变化自在。何故降他。翻成捏怪。

十二抚树观泉

独抚枯桩。静观流水。尽世间人。闲不过尔。

十三仰观高山流水

流水高山。知音者少。吾师得之。出入意表。

十四策杖闲行

策杖闲行。信步腾腾。世间少有。此无事僧。

十五骑虎而行

猛虎难驯。见之者避。吾师跨之。视如儿戏。

十六坐观水月

皓月寒潭。光明彻底。此中着脚。翻成尘滓。

十七以指点空

以手指空。空中何有。虽为点破。似扬家丑。

十八持杖坐磐石上

已到忘怀。快活无那。手中拄杖。何不放下。

又金画骑兽十八尊者游戏赞

三毒已除。生死不系。故得神通。自在游戏。猛兽狞龙。各各驯伏。信意乘之。任其驰逐。以己忘机。物亦忘我。两得其忘。如火入火。十方游行。往来无碍。不相识者。见之惊怪。但瞒愚人。难逃智眼。若遇维摩。定遭检点。于虚空中。妄生分别。纵是金尘。亦眼中屑。

十六尊者应真图赞

欲行不行。若有所思。所思为谁。吾师自知。

拄杖横担。腰包肩荷。猛地回头。恰是者个。

跫然而立。望之若遗。遥空举手。对面是谁。

骨瘦如柴。衣宽若袋。不是忘形。谁堪褦襶。

钵中之水。空中之龙。拏云之手。别显神通。

兀然而坐。半恨半思。钵水湛然。投针者谁。

飘然若狂。愕然若怒。纵是无心。也落顾伫。

猛虎易驯。迷心难解。不是吾师。几成败坏。

骨瘦神疲。眉长累极。终日拨之。手酸无力。

怯寒拥衲。抱膝若思。掉头不顾。思之何为。

物之在空。与尔无竞。无故索之。岂称为圣。

鞠躬低首。合掌向空。见法身故。作礼真容。

箬笠如空。拄杖如龙。逍遥物外。顿脱樊笼。

瓶本无物。何来光怪。自放自收。无人管带。

双手徒搏。两脚急走。虽为他忙。却扬自丑。

衲被蒙头。冷眼偷视。香烟起处。只者便是。

十四尊者赞

一衲被蒙头合掌低头

一衲蒙头。诸缘坐透。合掌稽首。如是信受。

二降伏狮子抱狮子儿引之奋迅

狮子奋迅。大威猛力。夺狮子儿。岂不返掷。

三卓锡擎拳独行独步

一锡撑空。两拳搦骨。法力无边。称南无佛。

四三人共坐如说法状

无舌而说。无耳而听。法音如雷。无人肯信。

五默然端坐

历劫妄想。忙中不见。正默坐时。一齐出现。

六禅定

衲被如空。脊梁似铁。坐断十方。翻成点额。

七擎钵

双手擎钵。满盘托出。汝试谛观。此中何物。

八大肚坦腹

肚大难遮。脚长难缩。尔自生嫌。非关我错。

九月下看经

月明如昼。老眼不困。起来诵经。聊当解闷。

十坐具敷坐

展开坐具。略放一线。不为坐禅。和身打欠。

十一布袋行脚

肩上郎当。手中褦襶。如此行脚。可憎可怪。

十二手持如意

手执如意。如意累手。身着袈裟。聊遮其丑。

十三持珠念佛

佛自念佛。向何处躲。以我求我。于何不可。

十四折芦渡江

苦海无涯。脚跟难跕。凭此一叶。便到彼岸。

苦海无际。莲叶为舟。倚他当命。老不知羞。

蕴空爱身。心空有质。如此颠倒。莫道不识。

手中如意。脚跟芦叶。忙忙碌碌。几时休歇。

怕海中怪。踏金刚杵。张拳努目。如见老虎。

空中放光。脚下踏经。笑人长短。岂称为僧。

蠡中测海。枝头寻春。觌面不见。何名应真。

倒海移山。伸手缩脚。自在神通。谁人敢说。

自蹋实地。看他下水。稳稳当当。乖不过你。

神龙之性。原不可触。先夺其珠。故不敢忤。

大海之中。即得浅处。念彼观音。时来救护。

快活不受。被人拖带。老老大大。不会自在。

衲被蒙头。快活欲死。任他神通。总不如尔。

十二尊者厉揭图赞

一揽衣渡水

行脚遇水。路头差错。没处回避。直须要过。

二能涉负不能涉者

胆大不怕。胆小怕倒。幸肯负戴。两家都好。

三四先登彼岸以杖接不能者

十分过九。一步不及。赖他拄杖。甚是得力。

已到彼岸。复顾其伴。极处一提。何等方便。

五既涉湿衣童子扭之

不知浅深。信步奔行。湿透衣裳。返累别人。

六已到树下卸衣结束

衣衫络索。泥水汩没。虽是拖过。翻劳结束。

七跣坐树下作嚏解盹

费尽力气。闲坐打盹。鼻孔撩天。一喷顿醒。

八神疲力倦仰视盹者

神思虽疲。两眼尚开。看他昏者。甚是痴呆。

九系裙

正涉水时。怕他缠身。既脱又着。枉费精神。

十倚杖箕踞而坐

箕踞石上。神精轩豁。忘却疲劳。十分快活。

十一间坐以如意爬痒

自己痒处。他人不知。如意在手。任我爬之。

十二倚杖危坐回看行者包裹衣钵

到休歇处。何不放下。累他包裹。好没傝𠎷。

补衲尊者赞

破落遍身。从新要补。针线工夫。不辞辛苦。

又。

一领破衲。百缀千补。一针一劄。甚是辛苦。针针要透。不透不休。纵然补得。只好蒙头。

看经尊者

自己不明。却钻故纸。清净界中。翻成渣滓。

又。

生不识字。强要看经。耳聋眼花。说与谁听。梵筴多年。蛀虫钻透。字脚不真。都是漏逗。

降龙尊者赞

多瞋之物。捉拿不住。一味慈悲。观想凝注。

又。

骊龙正睡。珠被师偷。若值醒时。怎肯甘休。

伏虎尊者赞

恶性难调。威猛无敌。放舍全身。费尽神力。

又。

爪牙已露。猛气未逞。不是吾师。几惊市井。

调狮尊者赞

法窟爪牙。谁敢摩触。吾师神通。视为玩物。

浮海尊者赞

业海无边。滔滔不竭。直登彼岸。青莲一叶。此身非身。荷担锡杖。空水连天。无相之相。空非有外。水外无流。谁能一喝。截断两头。踏破太虚。踢翻沧海。线断脚跟。心无挂碍。

渡江尊者赞

越无明流。犹在半途。妄想未断。水上葫芦。

截流而过。自可超越。何故又凭。贝多一叶。

芭蕉虚质。虽是速朽。不是借他。几乎出丑。

脚跟未稳。瓦器不坚。摇摇荡荡。幸尔两全。

独往便休。何为回头。若等个伴。就不唧[口*留]。

贝叶在掌。碧眼撑空。高跨独步。吾师犹龙。

烧香尊者赞

老不歇心。少不努力。拨火烧香。不放一息。本来没事自寻忙。如何到得无生国。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五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赞

达摩大师渡江赞

十万里西来。端的为何事。老萧乍见时。胸中尚疑似。一语不投机。掉臂且休去。折得一茎芦。欲将横大地。九年面壁坐。寥寥没意趣。博得神光臂一支。通身化作光明聚。相逢不必问前程。丈夫自有冲霄志。

又。

不是徒来。胸中有事。不遇其人。吞声忍气。撩起便行。绝无顾伫。滔滔长江。截流而渡。折芦一枝。五叶浮空。聊以代步。岂是神通。前程未定。不知何往。谁料少室岩前。又落九年妄想。

又。

特来觅知音。相逢不相遇。一语不投机。抽身便休去。折芦渡长江。脚跟不点地。不是少室岩。几乎大失利。幸得赤心儿。聊以遮羞愧。赚杀后来人。唤作西来意。

又半影赞

状似苍鹰。心如攫兔。不是无身。不欲全露。

又西归赞

来太忙。归太速。憔悴精神。惭惶面目。落得一只破鞋。恰又有皮没骨。看尔回见尊堂。将甚言句报覆。阿呵呵。屈不屈。惹得儿孙望空哭。

又。

此事人人有分。何劳特特西来。只道将本求利。谁知返见疑猜。归去凄凉无限思。到家始恨手空回。

又绣像赞

本无面目。枉费针线。贯穿将来。一毫不欠。纵是全身。只得一半。梁王殿上。少室岩畔。决无如此。许多思算。人道是鼻祖西来。我说是婆心出现。

又达摩大师赞

一片苦心肠。远来当大事。不遇个中人。好生没意趣。九年面壁坐。冰枯雪已老。不得断臂汉。此心终不了。只为当初自着忙。今日始知来太早。

又。

其来甚远。其心甚苦。不遇作家。多遭轻侮。其道既光。其泽愈溥。悬丝命在一茎芦。博得儿孙不可数。普天匝地尽皈依。此是吾师真鼻祖。

又。

有事在心。忍俊不禁。十万西来。谁是知音。一语不投。九年面壁。不是神光。几乎狼籍。苦海无涯。掀天波浪。拟之即堕。蹈之即丧。五叶浮空。一花不改。是知我师。至今如在。

又。

气盖乾坤。心包六合。十万里西。来特特为者着。不是不肯承当。止因不爱摸索。一语不投便渡江。过水何曾不湿脚。九年面壁冷愀愀。谎得神光一臂落。至今大地血横流。无限家私都抛却。人道是直指单传。我道是闲家过活。

又。

碧眼胡。碧眼胡。十万里来胡为乎。一语不投忙折芦。掉头不顾羞杀吾。嵩山石室冰雪枯。九年面壁嘴卢都。不愀不辨心何孤。忽睁两眼双馍糊。问道立者谁之徒。拟待开口丧其躯。一臂堕落心胆苏。滴血横流满江湖。且道此事谁人无。问君不竟胡为乎。

又。

特特而来。寻人不遇。忙折一芦。抽身便去。少室岩前。全无滋味。赖有神光。少吐其气。刚留一只臭皮鞋。惹得儿孙嫌破碎。何似当初未到时。长空明月无纤翳。

又。

其往太速。其来太早。知之者希。空增懊恼。不是少室岩前。几乎此心不了。虽云直指单传。毕竟门前之绕。儿孙至今播扬。狼籍家私不少。咦。东风吹破树头春。落花满地无人埽。

又石室达摩大师赞

苍岩石室。九年面壁。非是无心。祇为不识。太无聊。没端的。直待神光雪没腰。平空一语成狼籍。五叶花开大地春。至今满眼生荆棘。

又赞

既赤手来。包裹何物。把作赃私。便成涂毒。分疏不下。至今负屈。

六祖大师肉身赞

一阳来复。暖气渐临。三阳满足。万物皆春。一阴初至。流火内凝。三阴始交。草木顿零。有力造化。尚使枯荣。何况无生。念念熏蒸。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以空入有。有则不朽。空有两忘。适同金刚。山河大地。尽常寂光。是故我师。为法中王。

永明大师赞(有序)

清幼读心赋。唯心诀。即知师为光明幢也。既而从云谷先师。闻说大师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将谓寻常勤劳事耳。窃慕而行之。因是寓目无遗法。以为善用其心矣。及垂老。至西湖净慈。入宗镜堂。礼大师塔影。访其行事。弟子大壑出自行录。清展卷默然自失。叹曰。此广大无边微妙法行。诚非金刚心。普贤愿。不能持其万一也。况揭心宗而镕教海。示法性而摄群情。非称法界三轮。何能臻其阃阈哉。清感叹难思。稽首为之赞曰。

稽首大师光明幢。普照法界清净藏。乘大愿轮示三业。特为群生开正眼。亲传佛祖秘密印。融通教海归一心。陶镕圣凡非比量。顿入实相三昧海。百千妙行显唯心。万善同归一真谛。思惟自有三宝来。此土唯师能护法。是故华夷悉归仰。尽入慈悲心念中。飞潜动植摄无遗。即以己身代受苦。若非寂灭平等观。何能了无彼此相。悲哉末法诸愚蒙。不知尽被愿力摄。悬此宗镜照万法。目前何法非佛事。即此放生一种德。便入毗卢法界门。自心先入众生心。众生何能逃净土。我以湖山为笔研。不能写师一毛孔。普愿随喜见闻者。同证吾师大心力。

诸祖道影略传赞

康祖僧会赞

法身舍利。普遍大地。光明照耀。无处不是。爰有至人。寻光而来。恳求出现。梵刹初开。

天竺佛图澄和尚赞

至人隐显。其行莫测。透体光明。其用自别。出入帝庭。如狎鸥鸟。脱然归去。由来时道。

庐山东林远公赞

旷志高怀。游心净土。创开东林。以为初步。莲漏清声。流韵至今。凡有闻者。靡不归心。

宝志公赞

至人潜行。迹不可知。从何处来。为鹰之儿。游行世间。人莫能测。擘破面皮。又何必说。

傅大士赞

道不在冠。儒不在履。释不袈裟。无有彼此。但能不生分别心。三教宗师即是你。

章安法师赞

影响法化。云龙风虎。凡立帜者。必有其伍。一家教观。至师大昌。入多闻海。源远流长。

法智法师赞

台之一家。远宗龙树。教观分明。触者多悟。五百年来。其维不张。实生吾师。大振其纲。

不空三藏法师赞

毗卢灌顶。是为心印。正令全提。佛魔听命。奔走龙神。潜消百怪。是故智者。得大自在。

贤首法师赞

大法界网。圣凡罗列。独有一纲。惟师能挈。引万派流。同归性海。五教齐收。终古不改。

清凉国师赞

秉大智印。范围法界。入总持门。具四无碍。九尺长躯。百年住世。七帝门师。事不思议。

圭峰禅师赞

万里封侯。投笔而取。吾师一投。直出生死。性海同游。真子之印。入法界门。是称亚圣。

法照国师赞

㬅殊大士。将期一见。故金色界。钵中先现。及至入门。如从旧游。直指极乐。是所归投。

玄奘三藏法师赞

大教东流。其法未普。爰有应真。委命往取。般若流光。相宗大启。苦海舟航。利济无已。

窥基法师赞

唯识幽宗。义深且玄。惟师扬之。如日丽天。定从兜率。预禀弥勒。不从中来。安知其诀。

道宣律师赞

如来设教。三学为师。定慧所发。以戒为基。大法东流。此教未光。南山杰出。一振其纲。

一行禅师赞

显密之宗。谶纬之故。大衍一成。阴阳合度。世出世法。靡不该练。五地之行。于师乃见。

南岳怀让禅师赞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一砖打起。蹴踏横行。触者皆死。

青原行思禅师赞

天然尊贵。不落阶级。一语投机。如蜂得蜜。曹溪一脉。枝分脉衍。从此儿孙。雷驱电卷。

永嘉无相大师赞

金锡孤标。生龙活虎。不是老卢。几遭轻侮。言前荐得。一宿便行。纵然超越。犹是儿孙。

西江道一禅师赞

马驹如龙。牛行虎视。百三十人。一脚蹋地。法流西江。百川东倒。一滴弥漫。润兹枯槁。

石头希迁禅师赞

獦獠佛性。原自有因。一寻思去。即得其真。踞坐石头。其路甚滑。纵能行者。也吃一蹋。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赞

自持宝藏。更向他求。一言指出。应用自由。越有大珠。圆明通透。随方照耀。不落窠臼。

天皇道悟禅师赞

那边不住。从何处来。一见石头。八字打开。以此示人。只贵知有。颠倒拈来。如弄丸手。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赞

百丈壁立。来者望崖。惟师直入。拨火心开。作水牯牛。异类中行。仰山勘破。父子家声。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赞

乘日光来。依自性住。故才出头。天然妙悟。巢居长松。人道是险。但看他人。不自捡点。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赞

大雄山下。有一大虫。哮吼一声。闻者耳聋。疾雷之机。掣电之眼。西来门风。从此太险。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赞

黄檗师子。爪牙才露。大愚之机。如鹰拏兔。胁下三拳。腮边一掌。适犯其锋。非为粗莽。

端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赞

本来面目。一摸便见。无情说法。似乎还欠。既见云岩。掀翻窠臼。过水睹影。方始通透。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赞

越格之资。不存名迹。超方之眼。一见便识。五位虚玄。宗旨绵密。是故至今。犹黑似漆。

福州雪峰义存禅师赞

熟处难忘。蔬笋习气。钟梵经声。闻之心醉。师棒如龙。友嘴如铁。故此出身。自然超越。

云门禅师赞

才见睦州。闭门推出。挨身一拶。顿折一足。从此转身。盖天盖地。雪峰未见。早已心契。

法眼禅师赞

一切现成。了无顾伫。万象之中。堂堂独露。一味平怀。目前即是。才涉思惟。便落第二。

汝州首山省念禅师赞

七轴莲经。持之已久。一言放下。即知本有。不说之说。举着就见。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赞

本性慈悲。来酬夙帐。见了鱼儿。随手便放。一出尘网。便登觉地。担折桶脱。虚空粉碎。

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赞

西河逆机。见者不识。亲遭掩口。鼻孔打失。其机迅发。脱不可羁。明眼称之。真狮子儿。

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赞

西河狮子。父子门风。倒握太阿。谁敢当锋。师一撄之。圣凡情尽。室中三关。全提正令。

袁州杨岐方会禅师赞

荷担大法。纲维丛林。狭路相逢。一语见心。异时儿孙。遍满天下。源远流长。根深枝大。

舒州白云寺守端禅师赞

久把明珠。秘为奇货。及遇作家。一笑便堕。看破笑处。自亦绝倒。信手拈来。无非是宝。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赞

出门不利。即撞担板。逢人便问。祇好遮眼。幸遇作家。一椎打破。掉转头来。方知话堕。

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赞

乘大愿力。出为法瑞。总持门开。众行毕备。悬一心镜。朗照万物。佛日中天。无幽不烛。

天目高峰禅师赞

雪岩之险。壁立万仞。惟师登之。得其捷径。死关之险。又逾于岩。故望之者。犹如登天。

天目中峰禅师赞

天目窟中。真狮子儿。爪牙才露。百兽奔驰。孤峰凛凛。法海洋洋。是故我师。称僧中王。

又。

踞天目之高峰。透空中之铁壁。破佛祖之重关。小刹尘之知识。示如幻之身心。展那伽之定力。打碎众生生死窠。纵是相逢无处觅。

千岩禅师赞

问佛何在。寻之不见。鼠翻猫器。忽然出现。跃身如空。应声若响。不是者番。几沉妄想。

佛印禅师赞

文字习气。生来漏逗。横口说禅。不落窠臼。预画笑容。不知何为。轩渠而化。只者便是。

径山无准禅师赞

一语投机。十方通透。舌根雷奔。衲僧云凑。两入内庭。提挈万乘。不假他力。全凭正令。

寂照圆明禅师赞

世道交兴。真人应运。云龙风虎。莫之能禁。真金出矿。古镜生光。精明既发。照用无方。

白云觉禅师赞

坐白云峰。轰霹雳舌。性海波翻。义天星列。奔走龙神。潜消魔蠥。一点清凉。破除瘴热。好个阿师。十分标格。若不是者满嘴胡须。人定认作灵山迦叶。

金刚塔赞

稽首金刚幢。般若光明聚。一切众生心。故称诸佛母。普入微尘中。能作利益事。善哉妙智人。从微细心想。建此最胜幢。犹若莲华藏。幢依微尘立。一尘书一字。尘尘世界圆。字字光明现。即于此一幢。一一微尘聚。具足般若缘。不增亦不减。是知众生心。各各皆具足。我观我此身。不异此胜幢。日用微细心。尽凭般若力。若一念瞻依。一切皆具足。念念不离心。功德皆圆满。

三教图赞

即一而三。赤子身穿花布衫。即三而一。没韵曲吹无孔笛。说谎面不惭。瞒人心似漆。莫道肝肠有两般。谁能识破真消息。一腔心事总难言。杜鹃血染春山湿。

文昌帝君赞

造化之精。焕而为文。炳乎长夜。日月代明。莫匪尔极。寂然尔宁。有叩之者。如篁斯声。渊渊不竭。若谷似盈。帝出乎震。此之谓至神。

老子骑牛赞

紫气东来。青牛西逝。不是寻人。端为何事。

老子出关赞

心存太古。道违薄俗。光而不耀。虚而不屈。致虚守静。少思寡欲。恬惔怡神。荡然无物。群雄竞争。方事驰逐。鼎沸中原。缅怀西竺。才驾青牛。便腾紫气。关令早知。真人将至。拜命瞻依。请发幽秘。垂五千言。道全德备。不居物先。不为祸始。谦道无我。知足知止。混俗和光。莫知其纪。故称犹龙。为柱下史。

孔子赞

百王之师。千圣之命。万古纲常。群生正性。一力担当。全无余剩。不是吾师没量人。谁能永使人伦正。

彭祖赞

色若婴儿气若哇。吸风吹露但餐霞。蟠桃一熟三千岁曾记为童尚折花。

吕纯阳赞

宇宙在手。万化生身。禀三才之至粹。得二气之精纯。负青蛇而游戏无碍。见黄龙而妙悟乃真。朝游蓬岛。暮宿昆仑。寿同天地。德比阳春。夫是之谓人中之圣。抑仙中之神者也。

汉寿亭侯赞

凛凛若生。明明若在。耿耿孤忠。堂堂气概。面上精神。胸中磊块。处处逢人爱现身。多应未了英雄债。

清凉山玉峰和尚半影赞

明月半轮。浮云一片。雪老冰枯。水清沙浅。人传作鼻祖儿孙。我说是文殊侣伴。八十年苦行无穷。百千劫圆成一念。不知那世旧冤家。来此人间偿夙欠。晚得个俗不俗阿郎。却做出真不真皮面。咦。今朝一笑再相逢。直待龙华初会见。

宝峰和尚赞

是真非真。无相不相。如珠中色。似镜中像。大千游遍没行踪。十方壁落无遮障。为打陕府铁牛。触折邛州竹杖。塞北山寒雪正飞。天南地暖花初放。相逢不肯露全机。只道有无俱是谤。借问何处者没巴鼻阿师人道是天子门前宝峰和尚。

紫柏大师赞

法界网裂。其维不张。适生大师。力振其纲。踞狮子窟。斫旃檀树。奋迅未伸。爪牙已露。击涂毒鼓。酾甘露浆。饮之者醉。耳之者狂。寂灭性空。轰霹雳舌。奔雷卷电。触者褫魄。以大地心。坚金刚骨。眼里有筋。胸中无物。临济不死。黄檗犹生。谁知大师。不受其名。大方阔步。不存轨则。翻身掷过须弥峰。一拳槌碎无生国。

又。

独坐孤峰。披襟藏海。咄醒鱼龙。潜消鬼怪。拄撑如意双眼空。十方世界无遮盖。莫道春风处处同。冰枯雪老寒岩在。

又。

定乾坤眼。如悬宝镜。有临之者。妍媸莫遁。倒握太阿。与人不吝。魔外撄之。丧身失命。无手行拳。拳不在手。无舌解语。语不在口。须眉略露。其形似有。若扣其中。自不能剖。

又。

面如月。心似铁。短发长髯。丰神自别。拳头一捏双眼空。脊梁才竖诸缘歇。槌碎金刚圈。圆成甘露灭。十方世界没遮拦。一道神光闲不彻。蓦地相逢鼻孔酸。心中有痛难分说。

又。

通身血汗。如狮搜绊。迸断情根。卸却重担。外虽城府。内无崖岸。两眼睁睁。只见者汉。

云栖大师赞

乘愿力来。居堪忍界。开净土门。了慈悲债。建光明幢。禀金刚戒。八十年余半利生。临行落得空无碍。若识吾师住世心。是则名为观自在。

又。

我观大师。浑身活泼。诸毛孔中。光明透脱。不见面目。如何描摸。纵饶画得。毕竟不着。晏坐如空。说法如风。捕风捉影。不得其踪。闻空中风。见水中影。多少痴人。开眼打盹。

又。

以空为居。以慧为命。入众生心。行普贤行。不论鳞甲。羽毛。同入平等法性。一味慈悲。十分清净。若问吾师甚法门。此中三昧明无诤。

又。

心若空中月。形如镜里像。此是吾师四十年。随顺众生真榜样。

又。

其容寂。其心密。无内外。不出入。百千三昧。眼里空花。一切行门。空中鸟迹。不信分身万象中。痴人却向毫端觅。咦。

无明和尚圆相赞

久向无明名。未识无明面。突出大好山。千里遥相见。生涯在钁头。说法如奔电。提张没弦弓。惯用石巩箭。只要射个人。应弦早奔窜。忽撞顽石头。镞羽一齐陷。抛出铁浑沦。见者绝思算。此是吾师老面皮。相看只许言前荐。若问当阳向上机。云山满目难分辨。

无边和尚赞

刹海无边。一尘不立。脚跟到处。因缘会集。随身丛林。家常茶饭。来者充足。任意干办。一蹋吴江。刹竿才竖。龙象奔腾。全无回互。双径云生。单传月朗。谁人大呼。师答其响。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八十八代。都没合杀。道运全机。赖师一拨。鼻孔半边。谁曾摸着。

清凉山空印法师赞

金色界中。常随万众。唯师匡徒。潜施大用。五顶峰高。经行顾注。万壑风猋。法音弥布。游寂灭海。坐杂花林。如师子戏。顾欠频伸。名闻九重。风清寰宇。十方归依。如海吸水。形不象心。真不混俗。但见其皮。谁得其骨。法幢既倾。教网不密。师振其纲。如天丝织。哲人往矣。寂寥千载。天实生师。仪形未改。千尺寒岩。万年冰窦。我居其前。师蹑其后。我以业驱。师以愿持。炎凉虽异。此中不移。劫火洞然。冰枯雪老。幻翳既除。空花亦了。浮云散尽碧天高。一轮明月当空皎。试问金刚窟里人。前后三三是多少。

又半身赞。

问者老汉。从何处来。不知为甚。满面尘埃。千尺冰雪冻不死。留得一半令人猜。可怪狮子项下铃。自系自解真奇哉。

绍觉法师赞

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三界为家。以众生为性。其形骸也槁木。其三昧也无诤。火宅寒灰。尘劳冰阱。以城市为山林。从语言入正定。故炽然常说而不休者。以智海横流自不能禁。无怪乎阿师口门不正。

灵彻法师赞

骨崚嶒。心寥廓。鼻孔昂藏。眉毛卓索。湛若碧沼青莲。挺若长松孤鹤。舌根不动语如雷。时人莫道无言说。

自光长老赞

从金刚窟。来王舍城。更无别事。只为众生。一身丛林。十方粥饭。来者同餐。不分主伴。以无我心。作众佛事。遇缘即宗。平等无二。若求其真。真不在此。但看现前。即真佛子。

大歇耆年赞

蚤年即知离俗。老年方能出家。以沤和为妙行。以佛事为生涯。五浊世中。了无半点挂碍。清净界里。只有一朵莲华。此便是优婆塞众中第一作家。

定宗老宿赞

少入千佛岩。即依千佛住。起坐常不离。人不知其故。虽过八十年。犹是最初步。步入杂华林。始是归家路。

雪峤山主赞

坐断双髻峰。捏出秤椎汁。打破金刚圈。咬碎铁栗棘。几番冻饿死复生。刚博得些闲气息。不是杀父冤仇。为甚著者死急。落得一条性命。却又东抛西掷。走向双径峰头。不解埽踪灭迹。露出者个形容。也是眼中着屑。纵饶雪上加霜。须知炎天赫日。试看端的。横眉鳖鼻。杜鹃声里雨如烟。东风吹落花狼籍。赤脚鬔头下翠微。相逢谁是真相识。

灵霄峰梵怀慧山主赞

从空中来。求实处住。故向凌霄。别行一路。身已在空。足未离地。若欲超然。必须粉碎。云山满目。葛藤不少。虽无干绊。终是缠绕。一物不将。只须放下。小处不存。乃见其大。不向外求。不从人觅。本有现前。一切真实。知见消亡。玄妙不立。一念直透。银山铁壁。

衲云师赞

其脊如铁。其心如空。一衲如云。万事如风。早入方山之室。晚荷清凉之宗。老而愈壮。淡而不穷。非窟中万人之一。安得振如此之高踪。是以思之而不见。写之而难形容。依稀仿佛。似池上放牛之翁。

虚谷公赞

外若浮云。中如谷神。心为常住。故以为身。七十九年若梦。百千亿劫如生。留得一片清净田地。传之子子孙孙。咦。珊瑚树上撑明月。海底波斯夜嚼冰。

月岸公赞

其出也不来。其没也不去。生平觌面。人无觅处。云驶月运。舟行岸骛。咦。一声长啸海空秋。金乌夜半啼天曙。

雪岭公赞

面如满月。骨似冰雪。望之棱棱层层。其中必定崎崎崛崛。咦。白云横断晓峰青。杜鹃啼彻春山血。

澹居铠公赞

骨棱层。心寥廓。气昂藏。机活泼。那一半。没描摸。佛祖郎当。众生络索。拌命横身一力担。不负家传者一着。

自赞

看教不彻。参禅未瞥。一味痴憨。十方蠢拙。没量如空。刚肠似铁。且喜早入寒岩。满拌放身休歇。忽遇一阵黑风。飘堕罗刹鬼国。抛入大冶红炉。掷向炎方火宅。仰仗佛力加持。者条性命拾得。满面风尘。一腔冰雪。不为行脚操方。多是畴偿夙业。就中一片苦心。开口向人难说。只待龙华会中。那时方才明白。纵饶描写将来。不是娘生骨血。

又。

坐楞伽山。踞磐陀石。听海潮音。入无生国。早从金色界中来。老年误作雷阳客。马后驴前。风餐露食。历穷火聚刀山。且喜干戈宁息。感荷 君恩复放还。一条性命拾得。翻身直上万峰头。昼夜打眠无间歇。众魔心空。诸佛耳热。时人若问个中机。鼎湖山上云长白。

又。

形似片云。太虚不住。来去无心。随风一度。坐鼎湖之高峰。笑曹溪之露柱。任他苦海波翻。自信肝肠铁铸。回看火宅炎蒸。何似白云深处。

又。

为僧久惯。还俗了欠。习气难忘。修行不办。幸入 圣天子大冶红炉。铸成一个生铁罗汉。抛向火宅炎荒。大似镬汤炉炭。炼得通身骨肉镕。剩得慈悲心一片。深知恩大莫能酬。要报须凭真实愿。

又。

心非在家。形还混俗。眼里有珠。胸中无物。闻名时是是非非。见面后嚷嚷咄咄。任他描写百千般。只有一点画不出。

又。

非俗非僧。不真不假。肝胆冰霜。形骸土苴。一味痴憨。万般潇洒。若不是 圣天子破格钳锤。如何得随伴着将军战马。看他别有一种精神。恰不属之乎者也。

又。

拄杖长戈。体盂刁斗。一等生涯。何分妍丑。但看水月空华。此外于吾何有。

又。

少小自爱出家。老大人教还俗。若不恒顺世缘。只道胸中有物。聊向光影门头。略露本来面目。须发苦费抓搔。形骸喜没拘束。一转楞伽一炷香。到处生涯随分足。

又。

心不在发。形不在僧。人不足道。名不足称。百无可取。一味可憎。忍辱法门。唯此独能。

又。

爱山不高。爱水不深。僧不去发。俗不冠巾。文不识字。武不谈兵。实无可取。虚有其名。此个没用头阿师。只宜贬向雷阳队里。着他驴前马后。者一着最能。

又。

独行独坐。快活无那。凡事无心。佛也不做。万里雷阳。一掷便过。若有相逢问是谁。兜率殿中第一座。

又。

心不在道。形不入俗。脚无干绊。口无拘束。如风行空。如响答谷。一味痴憨。千般埋没。幸籍菩提树一枝。此生千足与万足。

又。

少小出家。老大还俗。装憨打痴。有皮没骨。不会修行。全无拘束。一朝特地触龙颜。贬向雷阳作马足。而今躲懒到曹溪。学坠石头舂米谷。

又。

此老无状。是何模样。打之不痛。抓之不痒。骂之不羞。谤之不枉。兀坐不会参禅。一味胡思乱想。作佛无分。作祖有障。只好发付无事甲里。做个老军队长。

又。

俗不知名。僧不在数。佛祖队里不容。众生界中不住。白手操戈。赤身露布。怕死入地无门。要活上天无路。都道是没伎俩的阿师。谁知是不识字的大措。

又。

霜鬓鬔松。冰心冷淡。钳口结舌。奔雷卷电。作东西南北之人。受百千万亿之难。号是憨僧。呼为铁汉。形影相看瘴海濵。莫道斯人无侣伴。

又。

出世六十年。当军三千日。住山二十秋。毕竟没巴鼻。为僧不解修行。涉俗又无拘忌。是何等业缘。作者般虫豸。最喜是一片痴心。把佛祖门庭。当自己家事。烦恼无边。苦海无际。历尽风波。随行逐队。荆棘林里横身。戈戟场中作戏。到如今不肯回头。阎老子岂不生气。想待弥勒下生。那时方才理会。咄。春山夜雨子规啼。声声叫人且归去。

又。

其状龙钟。其中空空。佛祖界中不住。众生队里难容。诸缘不会。一法不通。只将寻常茶饭。当作竖立门风。枉费痴心没底。落得烦恼无穷。不若贬向无生国土。披白云以高卧。抱明月而长终。一切不顾。依稀成就个真正憨翁。

又。

为六祖而来。因让师而去。来去虽似奔忙。法门本来无住。祇为撑支父子门庭。不是妄生闲气。历尽艰难。参残竹篦。落得满面风尘。当作西来祖意。到底一片金刚心。尚留再布曹溪地。

又。

兀兀无知。百无所思。全没伎俩。一味憨痴。岂是人天眼目。原来粥饭阿师。只有一种奇特处。皎皎月上珊瑚枝。

又。

曾向钵中。见有万众。问是文殊。被他掉弄。直到五台。亲承奉重。闻说净土法门。恰似开眼作梦。想是此老前身。今日重来打哄。

又。

七十年来。梦游人世。随身丛林。空花佛事。不顾危亡。全无避忌。一朝触犯龙颜。拶得虚空粉碎。掷向万里炎荒。依旧逢场作戏。只至弓折箭尽。那时方才歇气。而今正眼看来。落得一觉熟睡。

又。

月挂长松。影沉秋水。有相可窥。无物堪比。不可得而亲。岂可得而取。引万里之长风。纵洪波之一苇。大似少室岩前。不是毗卢城里。清绝尘埃。了无渣滓。声吼泥牛。花开碓嘴。从他相识满乾坤。脱体承当能几几。

又。

如镜现像。似云浮空。虚谷声响。止水鱼踪。有眼不见。有耳如聋。既无可以赞叹。又何可以形容。唤作一物即不中。此其所以为憨翁。

又。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崖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者重公案。

又。

五台冰雪枯。东海波涛恶。炎荒瘴疠深。曹溪缘分薄。只待心疲力倦。赤身走归南岳。七十峰头睡正浓。醒来两眼空落落。坐倚长松独自看。白云一片生幽壑。

又。

不属圣凡。本来面目。从何处来。向毫端出。水澄月照面。云开山露骨。要知渊默雷声。大似响传空谷。有人若问西来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

又。

面阔口窄。眉横鼻直。任尔描模。全无气息。文彩未露时。那个知端的。不向人天路上来。问君何处曾相识。

又。

此老其中。空无一物。不圣不凡。非心非佛。兔角杖捞水月踪。龟毛绳缚虚空骨。唤作憨山则背。不唤作憨山则触。仔细捡点将来。恰以枯桩榾柮。只是别有一种惺惺。毕竟描模不出。咄咄咄。月落不离天。鸟归树上宿。

又。

坐五台之冰雪。听东海之波涛。饮炎荒之瘴毒。卧南岳之高峰。拈双径之竹篦。吹云栖之布毛。且看者些行脚。恰似月上松梢。若问大人作略。全没半点。求其衲僧巴鼻。绝无一毫。只有一副肝胆。痛痒不在皮毛。再三扪摸。仔细抓搔。求之不得。切处难挠。且道毕竟如何。咦。巫峡猿啼霜夜月。断肠声使梦魂销。

又。

四十七年前。曾向江心住。今过七十二。重来第二度。如空云去来。竟莫知其故。相逢旧时人。请问归家路。识破梦幻身。便是第一步。若问末后句。看灯笼露柱。

又观海图赞

巨石长松。洪波冥壑。仰之弥高。望之弥阔。中有一人。神情轩豁。时听潮音说普门。亲证耳根真解脱。

又行脚赞

锡杖无环。草鞋没缔。十方往来。随足所至。世出世间。两不相似。水月道场。空花佛事。若问生涯。如是如是。

胡中丞像赞

僧不僧。俗不俗。一样心肠。两般丰骨。若问宰官比丘。恰似生米作粥。今朝狭路相逢。依旧二三如六。不拘南北东西。触着如钉入木。往来生死路头。不知何处归宿。但愿同生兜率天。此心千足与万足。

王宗伯像赞

水月襟怀。空花眼界。铁石肝肠。风云气概。记得未入胞胎。不是者个褦襶。就中没处描模。看来有些古怪。当初不合杜口毗耶。今日却来酬偿夙债。尘劳中转无尽法轮。毛端上现百千三昧。舍己为人。将金博块。时人尽道宰官身。我说是名观自在。


上篇:净土十要

下篇:戒杀四十八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八识规矩通说

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门 德清...

无门关

禅宗无门关 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

金光明最胜忏仪

金光明最胜忏仪 宋传天台教观四明沙门知礼集 一切恭敬...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并序 祖灯相继数百年间。出类迈...

申日儿本经

申日儿本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离垢施女经

佛说离垢施女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

【注音版】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注音版】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不思议功德诸佛所护念经...

国清百录

国清百录序 隋沙门灌顶撰 先师以陈太建七年岁次乙未。...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 终南山释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那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呢?不是凭空就能发出来的。菩提...

慧律法师《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叫做不...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

茗山法师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

发财不难,保财最难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

百岁奇僧预知时至,选定奇人继任住持

剃度出家在年龄上有何要求?一般说来,我国当前对于出...

赞誉诋毁皆有前因

赞誉或诋毁皆有前因 孟子云,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

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因为...

佛门里面也有出神吗

【原文】 或问:仙出神,禅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为也...

圣严法师《活出老年新生命》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突显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不论...

学佛是迷信吗?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吾人因何而讲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