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十八大愿——(第36愿)勤修必成佛道

大安法师  2024/06/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四十八大愿——(第36愿)勤修必成佛道

愿文: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成佛时,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信我阿弥陀佛的名字,寿终之后,生生世世恒常修习离淫欲的清净梵行,直至成就佛果。若此愿不兑现,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无数刹土,所见或有菩萨,虽有清净梵行,隔生即忘,难可相续;或现生得名闻利养,便生欲漏,犯不净行。是故悲心发愿,若他方世间诸修行人闻信弥陀名号,得光明愿力加持,安隐修习清净梵行,直至断惑证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愿体现了阿弥陀佛至极的慈悲,护念他方世界一切菩萨的修行。“诸菩萨众”主要是包含了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以及信位菩萨。若圆教七信位菩萨,已断见思惑,便永离不净行了。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来说,在修道上最大的挑战,就是欲漏无明与爱欲,令诸众生长夜轮转不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要离开三界分段生死,一定要断淫欲。

然,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无明贪欲烦恼根深蒂固。淫欲坚固,称为“欲藏”,依止身心的染污。淫欲称为非梵行、污染行。“梵”是指居于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只有断了淫欲才有资格生到梵天,所以断淫欲法又被称作梵行。五通仙人虽然证到五种神通,但是由于未证得漏尽通,一旦遇到因缘使淫机发动,就会失去神通。如释尊因地作独角仙人时,遭遇淫女骑项公案即为佐证。《楞严经》中,阿难示堕摩登伽女之难,以显断欲乃是修道的根本。若不能断淫欲,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悉入魔道。

淫欲的表现形态是火——生前是欲火,死后是业火。地狱境界由十种习气所构建,第一个就是淫习,所以地狱的境界常常表现为大火聚。火大是七大之一,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中,乌刍瑟摩尊者自述往昔淫欲心很重,遇到了空王如来教他神光内凝,观察四大,最后体解淫欲火的体性,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就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得火光三昧力。由此乌刍瑟摩尊者就被称为火头,得阿罗汉果,成为护法金刚。

比丘戒重在解脱生死,生就是根本,即男女爱欲,所以,淫戒列在比丘戒之首。如佛陀教诫说:我无数方便说断欲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结。我说欲如火,如把草炬,如履锋刃,如毒蛇头,如恶蝎尾,如轮转刀,如在尖标,如利戟刺,甚可秽恶,深可怖畏。常作此想,方堪道器。

受持淫戒清净殊为不易,即便没有淫欲的行为,但还有七种淫欲名戒不净。《十住毘婆沙论》云:第一,虽然断了淫欲,但是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第二,以染心闻女人的香味,同女人说笑;第三,以染心与女人相互注视;第四,虽有墙壁等种种障碍,但是以染心闻女人的音声;第五,先与女人有说有笑,后来虽然分离了,但还忆念不舍;第六,自己限定,在某段时间内断淫,然后等这段时间过去了,再去作淫欲的满足;第七,断淫欲是为了能够生到天上与天女享受欲乐,以及得到来世的富贵之乐。

因此,即便在事相上断了淫欲的行为,但只要具有这七种情形的任意一种,那都属于不清净,淫机还在发动。只有离开这七种事,才名戒清净。

因此,一定要在意念上深知淫欲的过患,深生厌离。凡夫的欲心深重,所以男女之间一定要保持距离,一定不能过多接触。按修道来说,证到大乘圆教初信位断了邪淫,小乘初果须陀洹方可断邪淫。然初果圣人,还会有正淫,需七次往返人间转生。由隔阴之迷,他仍会娶妻行淫。到了圆教五信位,相当于小乘的三果圣人,才断正淫,生到五不还天。证得阿罗汉果(圆教七信位),才断见思惑,永离淫欲,长揖三界,不受后有。

阿弥陀佛深知淫欲是修道的一个大障碍,所以就要加被他方世界菩萨众。以清净光摄照他方诸菩萨,令其常修梵行,直至成就佛道的全过程离开淫欲,心得清凉,不再去思念五欲的乐,而是以法乐为主。至诚念佛者,亦当生就能得此离欲证三昧的利益。明末龙裤国师住山念佛十三年,证念佛三昧,得皇帝供养,宫女为他洗浴,欲心不动,亦有神通,即为佐证。

我等众生投生于此五浊恶世,自己烦恼重,外面诱惑大,构成修清净梵行之巨大挑战。然吾人当生真为生死之心,视淫欲如火坑,执持六字洪名之金刚王宝剑,仰凭此愿加持之增上缘,伏断爱欲,径登西方,作莲池海会嘉宾,何幸如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破五戒复又忏悔,能否超越下品中生

问: 在家居士破五戒,复又忏悔,命终往生,能否超越...

鸟类众生好像没有信愿念佛,为何也能往生

问: 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

没有好好念经修行,最后能靠愿力往生吗

问: 如果皈依了,但是没有好好念经修行,最后靠自己...

愿诸人以净业而为急务

莲池大师(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兴念佛法门的...

四十八大愿——(第33愿)蒙光触身获益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

念佛要用真心来念

一九四零年,我们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师打佛七开示:...

美女放荡患宫颈癌,临死前现身说法警醒世人(图)

一名美艳的女子,有着扭曲而不幸的人生经历。她曾经因...

念佛必须持戒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净土学人的起信之路

净宗起信,类分有二,即顿信与渐信。顿信者乃是宿世净...

平时深信切愿,睡梦中也能往生

问: 许多居士平时都很精进,但到临命终时,家人如果不...

念佛把恶业的种子给它激活了

当我们业障很重的时候,我们念这句名号,会感觉到忏悔...

什么是净土宗的真行

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

【佛教词典】慧解脱

(术语)但得慧障解脱之罗汉也。此人之性分,好悟道理...

【佛教词典】慧基

(412~496)南朝僧。钱塘(浙江)人,俗姓吕。幼时依...

昙鸾大师的往生故事

昙鸾大师,是魏朝时代雁门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上五...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参禅人,无长远心

参禅人,无长远心。这一句话,粗不尽会。细向自己胸中...

知恩报恩的雁王

从前,在波罗奈城附近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很多鱼...

如何看待所谓的「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做人做事没有要求...

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

大安法师:如何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

问: 我们常常听到依止一位善知识修学佛法,应该是百...

成功需要永不倦怠的心态

职场中有一种心态是令人尊敬的,那就是实习生的心态。...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问: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慧律法师答: 那是错的,妄想...

在家居士不想过世俗的生活,该怎么办

问: 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没有结...

互相嫉妒猜忌,导致无谓的纷争忧扰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

修行之路为什么很困难

修行为什么很困难?因为它不只处理今生的问题,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