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徒快乐的秘诀

惟贤长老  2013/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大乘菩萨行的安乐行,不但要自己求安乐,还要所有的众生也得到安乐。有人问,佛教徒真的知道快乐的秘诀?是的,我们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现代科学就可以证实这一说法。现代西方科学家对虔诚的佛教徒的脑部扫描发现,他们促进快乐与平和的脑部区域异常活跃。最近在美国的一项研究已经发现,虔诚佛教徒脑部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活跃状态。这就解释了佛教徒能保持平和知足心态的原因。

神经科学家认为,初步研究结果能够为证明宗教修炼能改变大脑对某种环境的反应提供最初的证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小组对一些已经皈依佛门多年的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时,特别留心对感情、情绪和性格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他们发现佛教徒左脑的“快乐中心”经常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杜克大学的欧文•弗拉纳根教授在《新科学家》周刊中写道:“我们现在能比较有把握地假设,人们经常碰到的那些看上去很快乐平和的佛教徒心里真的很快乐。”

佛教徒的这种良好心态能一直保持着,不光在坐禅时如此。这表明,佛教徒的生活方式能改变大脑的工作方式。其他研究也表明,佛教徒处理恐惧和焦虑的大脑区域的活动比一般人要缓慢。这些研究成果最终能帮助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坐禅方法。看来佛教的安乐行还是很有科学价值。

下面我就详细解说四安乐行。

身安乐行

佛说我们的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第一种,远离豪势。你不要处处讲究与豪权者接近。豪门,豪势之门。修行人要注意,攀权附势并不好。如果你经常攀权附势,他将来得祸你也得祸,累及你身。关键的是,豪势即依仗权势或财产而作威作福,他们不知道修善,不知道修福,只是一味贪心不足。在原始资金积累阶段,昧着良心赚钱,不知要害多少人,要搜刮多少人的财富,他们才能跻身富豪的行列。但他们不满足,还想拥有更多的财富。钱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不是用这个财富去利益人民,而是贪婪成性,有一千想一万,有一亿想百亿,贪心没有止境。有的人想做官,他做官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事,做人民的公仆,而是以此为资本,搞权钱交易,腐败堕落。最后贪官和奸商勾结,就成了豪势。你跟这种人交往会有好处吗?肯定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要远离豪势,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远离豪势,这是促进身安乐的第一种现象。

第二种,不要崇拜邪神邪鬼。因为这些不但对你没有好处,反而会害死你。魔子魔孙与魔王相近,外道徒、邪徒则与邪神邪鬼相近。那些自称有神通骗人的“教主”,骗财骗色,搞得你家破人亡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中了他的毒,迷了窍,连自已的本性都失去了。比如现在的“*轮-功”就是这么回事,他嘴上说提倡“真、善、ren”,走来走去想上天国,就自杀、焚身。美国的外道搞集体自杀、集体跳水、集体纵火,造成很多人间悲剧。

邪人讲神讲鬼,害得你妻离子散,切切不要亲近。邪法不要去学。他讲神通,但他是邪道,不能正修,不能清净三业,不能正式走解脱道,千万不要亲近。我们佛呢,不以神通论,而是以法论。远离邪人邪法,可以得到身安乐。

第三种,远离凶险的嬉戏。世间的许多游戏是很危险的,比如那个杀人比赛,什么斗鸡、斗狗,以众生的生命换来你一时的快乐,其实很残忍。最严重的是那些政治骗子,用人民的生命做游戏,那更是罪过无量。还有世间的走钢丝,很危险,高空作业。还有欧洲的拳王赛,拳王对拳王,两个互相比,不合适就把你打倒,昏迷不醒,生命都有危险。这种无意义的嬉戏不要搞,不要接近。佛陀要求佛教徒不要做这些凶险的事,要做对身心有帮助的事,这样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四种,远离旃陀罗。就是要远离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等,也就是要远离那些凶杀成性、残暴好斗的、流氓之类的人。因为这些人杀心盛大,恼害众生,见者伤慈,能坏善法的根本。对于险恶的人要远离,免得迟早身受其害。有的人跟他玩,要么是受害,要么是近墨者黑,也变成流氓。所以你看到吊儿郎当的人要注意,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好逸恶劳,或不务正业,甚至伤风败俗,违法乱纪。如果你是有能力的大菩萨则不在此例,你可以用慈悲心去度化他,但你要有这个能力,否则他会伤害到你的。

第五种,对二乘之人要远离。二乘之人即只顾自己的人,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幸福和快乐,崇拜个人主义,只知道自私自利,忽略了大众利益。这种人很难和你同甘共苦,在困难面前就退缩。远离二乘之人,与具有同样菩萨精神的人交往,才与道业有益,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

第六种,远离欲想。欲想就是六尘境界,具体就是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你不要在中间去贪恋,有些地方就不要去参加啦。你们看世间上那些娱乐场所、歌舞场所,出好多事情。那些跳舞的,男的也变了,女的也变了,要离婚,产生很多社会悲剧、家庭悲剧。这是无意义的嬉戏,对修行没一点好处。

第七种,远离不男之人。不男之人,就是不男不女的人,虽然佛教不主张歧视同性恋或变态的人,但我们提倡做常态的人。

第八种,远离危害之处。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危害性的东西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战乱、斗争的地方,水湿容易生病的地方,干燥上火的地方,水中含有不良元素的地方,有放射性物质的地方,等等。远离这些危害人身安全的地方,融入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得身心健康、安乐。

第九种,远离讥嫌之事。凡是引起讥嫌的地方要避免,不然产生痛苦。避讥嫌在佛教戒条中是有的,比丘、比丘尼戒都是有的。远离讥嫌可以使佛教的整体形象和个人形象不至受损。因此作为一名佛教徒,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检点自我,洁身自好,就可以避免别人说坏话,避免别人对自己的讥嫌。

当然若是众生误会我们的好心,我们的善行被他认为是个人的利益使然什么的,那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他讥嫌我们就不做好事了。就像你捐助佛教的慈善事业,小人之心的人会说你肯定有罪过,不然你怎么会舍得捐款呢?或说你做了坏事良心发现,才拿点钱来骗人。也有的人说你是为了名誉才捐款的……这是嫉妒的魔鬼在他心中作祟,他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他来诽谤你,讥嫌你,你就不能因为魔鬼的嫉恨而退行善之心!不能因为别人讥嫌你而放弃你的善行!

第十种,远离畜养。基于慈悲心来说,畜养有一定的过失,因为你强迫囚禁众生,并以此为乐。有的人养小狗、小猫,把大量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花在逗乐去了,这就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况且动物身上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传染病,跟动物接触太紧密,很容易得怪病,什么狂犬病之类的,得了就活不成了。应该把精力花在学习正法上,而不是玩弄弱小的动物。

以上是关于身体力行方面应该注意的事情。假使能够注意这些事情,你身体就能够得到安乐,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这叫做“身安乐行”。

口安乐行

上面介绍了身安乐行,现在进一步讲口安乐行。口业应远离四种非法语,以防止因口业造成的过失。因此应该: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安乐心法,是名口安乐行。

第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不要喜欢专门说别人的过失,不要毁谤经典,背后说小话,说张三李四不对,结果起是非。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要注意。你到了学佛的地方,好好念佛,好好参拜,不要两个之间唧唧喳喳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师父不对。这个要不得,那个要不得,结果最要不得的是自己。在家居士菩萨戒里有一条,叫“不说四众过失”。说人过失实际是自己最大的过失,因为你的心境整天停留在过失上,当然不可能进步了。

我们佛教徒要说人好话,这在菩萨行里叫“爱语”。应该多赞叹别人的功德,而不是说三道四。说话时要隐恶扬善,宣扬众生的优点,赞叹他所做的好事,你的心就与善道相应。祸从口出,首要是管好自己的嘴,要多说利人的话,少说是与非。

不要毁谤经典。佛陀宣说的经典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的,不能以成见说某某经某某典的不是。比如,学密宗的偏偏说显教经典不彻底、不究竟,学显教的低等,密宗高一筹;学禅宗的,说念佛的太简单、太浅,或说学密是说食数宝,只有禅宗才是究竟;学了些经教的就说别样修行的只讲修,不讲研究教理;专门修行的就毁谤研究经典的……这样彼此毁谤。其实经典、各种修法都是佛说的,这不成了毁谤佛法是啥嘛?佛根据众生的根机说出各种法,因机施教、应病与药,你何必彼此毁谤呀?我们太虚大师智慧很高,他判摄佛法,就不采取宗派与宗派相对立的态度,提出了大乘“八宗平等”的思想。你们有些读过太虚大师文章的人都晓得。

哪八宗呢?就是流行于唐代的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等。太虚大师把八个宗派归拢,融入“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太虚大师以此三宗来判摄一切佛法,这三宗也是平等的,各有特点,都是佛说的法,都是导归诸法实相的。

今天我们也不能分什么宗派,现在我们是统一的佛教,没有大小乘的歧视,没有显与密的区别,所有的佛法都是平等一如的。平等一味的佛法是今天对佛教教法的看法,至于对佛学的学习,可以根据众生的根性,授以律禅净密等。

所以口业不能说毁谤他人的话,更不要对经典毁谤非议。

第二,不轻慢他。轻慢就是看不起别人,只有自己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说话狂妄、傲慢。轻慢别人要不得,这也是犯口业。轻慢心也是学佛的障碍,我们要努力克服,才能得到身心的安乐。佛家的语言是真实话、正直话、和合话,要戒除妄语、粗恶语、离间语、下流语,轻慢别人或对别人的过失加以毁谤,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点,不赞他亦不毁他。这说的是中道思想。有的人不是毁人就是说些无益的话,如平常说的溜须拍马屁。我们要赞叹也要有根据,不能光闭着眼睛乱吹,把拍马屁当成赞叹人。错了,做好好先生不是佛教徒的行为,我们要善恶分明,对于恶人恶事,敢于反对制止,对于好人好事,我们赞叹随喜。

第四点,不生怨嫌之心。不单是在语言上不说这些,而在心里也不要生怨恨,除了不要在背后叽叽咕咕以外,心里面都不要生怨,要慈悲、谦和、对人平等。纵然有怨,也要化怨为亲,不要出诸口上,连心里头都不要这样子想。

这个叫做“口安乐行”。你这样子做就可以安乐了。否则就要惹是非,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看历史上很多大臣,有时一句话不对头,就被关监、被杀头。清朝设了文字狱,那些议论皇帝、议论朝庭的人,就会被关进监狱、被杀头。都是嘴巴引起来的祸事。

意安乐行

“意”嘛,就是意识,我们内心。我们有身口意三业,这意业最重要,因而要使意业清净,让我们身心安乐。第六意识如何得到安定?如何得到心安?

因此意应弃四种恶: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呵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第一,不嫉谄。你内心要远离嗔恨和嫉妒的障碍,不要骄慢,不要自以为是;对于有能力的人不能谄曲,应好好向他学习,而不是去迎合奉承他。不嫉恨,不嫉妒,不谄曲,是我们佛教徒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二,不轻骂。即内心不要轻视别人,要尊重人。言语出之于口,不要骂人,对人要友好互爱。不要认为他不行就轻视他,这不是佛教徒做人的态度。睦邻友好,尊重他人,不轻视任何人,这是佛教徒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美德,才能创建新的社会道德品质与社会秩序。

第三,不要以行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不要以大行呵斥小行,不要自以为是,见小行就毁谤。这中间也包括不要毁谤念佛人,不要毁谤修禅的人,对于修密法的人也不要毁谤,不要呵斥,都要尊重,心存平等。一方面我们对于逆境不要恼羞成怒,要学会涵养一切,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品质的佛教徒;另一方面对于行菩萨道的人,要随喜赞叹,不能以嫉恨之心去毁谤。我们应该去学习大行之人,跟着有德行的善知识,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学习他们的道德风范,学习他们精勤修学的精神,学习他们自度度人的高尚人格,这样我们才能走上涅槃寂静的道路。

第四,不要竞争名利。佛教徒不但表面上不要与人争斗,在内心上也不要起竞争之心。竞争之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有是非得失,内心不平衡,行动上就要惹事生非,就要遭祸。不竞争并不是没有竞争能力。你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跟人争名争利,但你辛勤劳动的回报一定不会少的。名利是身外之物,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做事低调一点对你是有好处的。当然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以大名闻世,大建法幢,那是为众生的缘故。

能做到这四点,就可以令人身心安乐,这个叫“意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又作慈悲接引安乐行、梦中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槃安乐行。即菩萨愍念众生于法华一乘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于是自誓欲得无上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导众生,入于此法;菩萨发此誓愿,而安乐行法华之法,称为誓愿安乐行。这个誓愿就是菩萨誓愿。

你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就要坚持不懈地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上。愿力不可思议,有愿力必得佛菩萨加持。这种愿力就是对于众生不起厌离心,不起舍弃心,时时要起悲悯心,摄受他们修行,要以悲心摄受一切,要有这个坚固的誓愿。有这个誓愿,你的精神就愉快,诸天神就护持你,你就能度过任何困难,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你,因为你的心念强大,与菩萨无异。因发四宏誓愿,行于四宏誓愿,可以得到安乐。这就是“誓愿安乐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慈云忏主说:极乐世界有十种乐: (1)无不常值佛苦,...

自他交换,化解对立

比如说,你跟你儿子两个发生了不愉快,你现在先不要管...

星云大师:一切因缘我均感谢

春风夏雨固然可以润泽群生,秋霜冬雪也可以成熟万物。...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

知足不是没有追求

01、知足不是没有追求,而是追求之后要知足,而是在追...

最富的时候

一位打工仔,外出闯荡多年,睡过街头,捡过垃圾,挨过...

为什么说佛教徒是快乐者

《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

这三门若不关牢,佛号一定念不好

我们念佛的时候,应放下一切,眼睛观佛、耳朵听佛号、...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鱼翅燕窝背后的凶残

燕窝乃是东南沿海的一种叫金丝燕的鸟,用唾液伴海藻筑...

三界无安,以苦为乐

【原文】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

佛菩萨是否能帮我们升官发财

升官、发财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这些都是人...

《瑜伽焰口》十二召请文

焰口是佛教传统的佛事仪式之一。瑜伽为印度语,意为相...

【佛教词典】迷丽邪酒

【迷丽邪酒】 p0943   法蕴足论一卷十七页云:迷丽邪...

【佛教词典】莎车国

西域古王国。又称渠沙国。即今新疆省莎车县,位于塔里...

您能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您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当我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每一天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上生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

人生要有理想

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 登山专...

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

契悟当下这一念心

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培养不孝儿女的六招

看看自己作为父母是不是已经在培养不孝子女: 1.百依...

南亭和尚《地藏菩萨化度事迹》

地藏菩萨的大悲、大愿,我相信,只要是佛门弟子,没有...

清净乞食住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一日清晨,舍...

佛法中的「勤俭宽和」

我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副勤俭宽和,是一位出家法师的墨宝...

贻误今生净土机缘,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们知道这娑婆世界的剧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对头碰面,...

持之以恒

有一位小和尚名叫一了,他的耐性不够,做一件事只要稍...

「清珠投于浊水」与「喊破喉咙也枉然」如何理解

问: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