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先克己慎独

2014/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先克己慎独

“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即一个“志于道”的君子,即使在私下,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仍然戒慎恐惧,不敢做出半点愧对良心的事情。在众人面前道貌岸然不难,难在于独处之时,心是否仍在“道”上。因此,不只世间的儒家讲究慎独,着重出世的佛家亦多所著墨。

学佛先克己慎独

印光大师说:“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却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与丁福保书》)印祖认为,“克己慎独”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唯有心地、行为光明磊落,事事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学佛方得实益,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反之,若心术不正,以为没人发现,就昧着良心行事,最后才想藉由学佛来消除罪业,这就像先吃毒药、后服解药一样,要真正健康、长寿,实是异想天开。

印祖又说:“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二过自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复陈伯达书》)

若一人独处,也能心不离道,则心中自无邪念,也不会做出不如法的事;纵有邪念,当下就令它断灭,这样才是实学真修。否则学是一回事,做却是另一回事,学得越多,行为反而越趋下劣,这是今日学佛自称“通家”者的致命要害啊!可见,学佛并非做门面,而是要对自己负责,古人所谓“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被子)”,正是此理。

一念之独.不可不慎

慎独除了着重私下行为的合于道之外,更讲求内心念头的纯正无邪。谛闲大师在解释“慎独”时,就把“独”解释为现前一念:“古之大学问人,其要贵慎独。所谓独者,即在吾人一念之间。须知一念之动,即十方法界,三世时劫,一切生佛,一切祸福之所关系,譬如无线电,此发彼应。一念之独,固不可不慎也。”(《谛闲大师遗集五·遗著语录》)佛法中有所谓“一念三千”之说,意即微微动一念头,也是心性全体所现,就遍满十方法界,与十方诸佛、一切众生、一切祸福相互感应,就像无线电的彼此感应一般,因此,对这“一念之独”,实在不能不谨慎。

雪公(李炳南)除了以慎独教人,私下亦如实履行,比方,对书本的恭敬,一本厚厚的《辞源》,捧着查,查了半天,也未曾看他歇手搁在膝上或放床上。每逢遇着要瞻验舍利时,必先净手,穿上正式礼服,以表诚敬。做早晚功课的时候,也换上一定的服装,丝毫不马虎。”(一得《与雪公的“数面之缘”》,《明伦》一九三期)

修行不为装点门面,也不为给佛菩萨交代,而在心地、行为的真诚无伪,时时返观,契合于道,雪公的行持正为吾人做了示范。

以慎独存诚之心念佛

一个能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与行为的人,久而久之自然出现诚心,而这诚心有何可贵呢?徐自明先生说:“慎独,慎到出现诚心,修道的工夫就出来了。‘诚则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过去未来之事皆能了解。因为至诚,自然心中就明了(觉察而无妄念)。”(《中庸第一章研读(三)》,《明伦》四○六期)

而印祖指出,若能以此慎独存诚之心,在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上用功,保证当生即能脱离娑婆的生死苦海,成为极乐世界莲池海会的嘉宾:“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某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复尤弘如居士书》)以慎独存诚之心念佛,即是握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书,吾人勤修净业,能不于此再三致意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生命的原理:依报与正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的原理,叫做依报随着正报转。...

痛念无常,用心真切

痛念无常,要下定痛心,十分现实的观照到无常。十分现...

修行会遇到的八种逆境

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 在此种情况下,...

星云大师:欲作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先从做人起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两句话:欲成最佳龙象,...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

如何用《地藏经》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地藏经》提出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的具体修法。本来...

广钦老和尚的考试,您能及格吗

练就忍辱不动心 我的两位剃度恩师,是跟随上广下钦老和...

身在镜中勤修行,心作莲池自在人

彻悟大师有首偈子谈道:要作莲池自在人,娑婆肯更惹红...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真的好怕死,怎样才能不「死」

问: 印祖一再地说不要怕死,可是我真的好怕死,生活的...

凡夫菩萨怎样修六度呢

这个菩萨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见的菩萨,他准备...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 ~...

吸烟是如何引起致命疾病的

按:新加坡政府在2002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发表文章指...

【佛教词典】北魏宣武帝

(483~515)即北魏第七代皇帝拓跋恪(499~515 在位)...

【佛教词典】僧体

羯磨疏·立章悬判:“言僧体者。(一,五阴实法)有人...

不要做流行的奴隶

父母希望生儿育女,做了儿女的奴隶;男女希望谈情说爱...

如何化解夫妻间的矛盾

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辈子,难免有磕碰,俗话说,舌头还有...

不要以为建庙功德很大,功德大是因为有人修道

人们做着种种苦力,才能够造一个房子。所以建庙造伽蓝...

僧人的生活——闻钟而起,闻鼓而眠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

宽忍法师: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的高足中,其最杰出的十大罗汉为十大弟子...

对恶母应该孝顺吗

问: 对恶母应该孝顺吗? 大安法师答: 首先你对你的...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

转五浊为五清

蕅益大师曾经有个感慨,就是这五浊正好要把它转换成五...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

曾经信愿持名,后来退转不念了能否往生

问: 往生与否,关键看这个人是否在具足信愿的条件下念...

果中有因,因中又有果,因果循环不停

有的人老了才得死,有的不老就死了,现在二十几岁死的...

慧律法师《2004年新春专访》

世间人在过农历年的时候,都会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