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净界法师  2015/05/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当然强调离苦得乐,我们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来世的安乐,每一个人的规划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净土,我们都尊重大家的抉择。但是今生的安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今生怎么成就安乐呢?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再的强调:少欲知足是安乐的根源。佛陀在经典上说:「多欲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乐。」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二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

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

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每天辛苦奔波,为何还是达不到期望

问: 为什么有的人不用怎么努力就能生活得衣食无忧,...

千万不要把福报兑换成吃穿

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在福报上也有用到。...

知初出家,必住丛林,先修福本

参禅人,首立冲天大志,出格大志,出世大志,成佛大志...

【推荐】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

我们常说要福慧双修,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经过...

人善土地就丰壤,人奸地就薄

佛在《地藏经》上讲,如果有人能在南方清洁之地,供养...

玉琳国师前生是个苦恼的和尚

玉琳国师的前生是个最苦恼的和尚,相貌长得相当丑,也...

人有福德,鬼神护佑

《印祖文钞》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梦庵居士,谈当地...

留点福报在临终时用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我...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注音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嘉兴藏流通本)...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学会挖人生的墙角

修行就是这样过来的,就是天天这样不停打架,在神圣和...

纠正别人的缺点,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

【原文】 瞎堂曰: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

立即采取行动才是最佳选择

中学生说,将来我毕业,离开家去读大学,那时就好玩了...

两个念头,酬偿两次生死

为什么要无住呢?它的理由是说,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

【佛教词典】三聚

(名数)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一、正定聚,必定证悟...

【佛教词典】性清

明代僧。生卒年不详。新安(安徽歙县)人。又名远清。...

怎样改掉爱计较的毛病

问: 师父,我特别爱计较,这个毛病怎么改啊? 慧广法...

星云大师《要空,才能有》

佛教讲空,是要空诸执著,空诸两边,空诸假相,空诸对...

往生到极乐后的正报身心相貌

我们看第十七,乐如漏尽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

消业灭罪的种种征兆和梦验

经常会看到有些人持诵某部经或某个咒后,梦中出现很恐...

【佛学漫画】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

人生原来是一场梦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

饭后吃梨能排出致癌物质

韩国研究人员发现,饭后吃个梨或喝杯热梨汁,积存在人...

不信净土的人有这四种特点

那怎么样才能信净土法门呢?前面的偈颂谈到多生多劫以...

佛教不是说的,而是行的

古来的人,修道的人多,得道的人也多,这现在出家的人...

阿难的七个梦

《阿难七梦经》载,阿难在舍卫国做七梦,来问佛,佛一...

疾病就是良药

自从一九九一年我跌断腿骨以来,承蒙信众厚爱,经常接...

念佛现生定得往生

当时别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