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门里的养生妙方

宽运法师  2015/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门里的养生妙方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2013年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岁,女性73岁、男性68岁。与1990年相比,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

其中日本人平均寿命为84岁,蝉联全球第一,女性平均寿命为87岁,在194个成员国中居首位;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岁,与挪威、新西兰、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看齐,不过冰岛(81岁)、瑞士(81岁)、新加坡(81岁)的男性平均寿命比日本男性更长。

至于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75岁,男性74岁,女性77岁。

全球平均寿命最低的是西非国家塞拉利昂,仅46岁;其他非洲国家平均寿命亦偏低,只有50岁左右。

虽然世卫报告并未提及香港区数字,但据统计处去年发表《1981年至2013年香港死亡趋势》报告,港人平均预期寿命与日本不遑多让,男性为81.1岁、女性86.7岁。由此可见,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地增长了,而长寿必然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妨来看看,我国古今的养生之道。

一、 古今养生之道

(1)养生概说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天年?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实行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非常明确地写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而「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这段论述指出了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关键,乃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养生之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否又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保健呢?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说,追求健康长寿的理想,古今皆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升斗市民,人人都希望生活得快乐健康,家庭幸福,眷属和解,共享天年。其中有不少的真实事例值得我们参考、借镜。

 

(2)内养治心.外练形体

综合地说,「养生」其实不外是「内养治心,外练形体」,以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养生必须从饮食起居、情志涵养各个方面锻炼,以达到身体强健,益寿延年的目的。由于各人的爱好情趣、环境条件的不同,故其侧重点亦各异。如清代名将左宗棠就是以读书养性来调整情志,以达到养生之效。

左宗棠青年时代屡试不中,就只好去做幕僚,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工作。因读书而做幕僚,做幕僚又需要再读书;这样不但知道读书的重要,又能体味到读书的乐趣与内在的奥妙。不但把读书与情趣涵养、心智的康健、体格的强弱联系在一起,进而把读书当作养生健体的一种途径。这样的情况,若细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中医认为心脑相通,读书必用脑,用脑则思考,大脑就不断生出新的脑细胞,以保持良好的记忆力,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心理健康,情志坚强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好书可陶冶情志,开启智慧,保持心旷神怡,欢愉乐观,自然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因此左宗棠在谈及其读书养生的心得时说到,他非常重视「寡言,养静」,尊重「涵养须用敬」的古训;他时常以读书规范自己的行为,还说自己年轻时也曾犯过「举止轻脱,疏放自喜」的「名士气」(相当于现在的名人脾气),后来就是在读书的实践中将之克服。

我们可以看到,他说的确实是真话。自古以来,许多哲人圣贤,都是通过读书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理想;试看孔子、孟子时代,所谓「人生70古来稀」,一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而这位圣人和亚圣,一个活到73岁,一个活到84岁。还有,科举时代100岁的考生也有的是,谁能说清是读书使人健康长寿?还是健康长寿才使他们仍有精力去读书应考?应该是两者兼有、相辅相成的结果。

可见《黄帝内经》上说「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实在不无道理。

晋朝时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文学家陶渊明,如何能做到「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身处闹市而心静如水的境界?这正是左宗棠所说的「寡言、养静」的境界;左宗棠身居高位,权高势重,朝庭重臣,封疆大吏,确实很难做到「而无车马喧」,可是他到了古稀之年还帅军出关,冒风沙、顶寒暑,唯有健康强壮的体格才能应付自如。这也是和平时重视读书养生分不开的,读书才能「养静」,才生「养生」,才能长寿。他每每对人讲起自己读书养生的经验时,就会说:「读书能令人心旷神怡,聪明强固。盖义理悦心之效也。」

像他这样军务匆匆,政事缠身的人要在读书里求静,就得把住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生命才会得以滋养,才能益寿延年。所以左宗棠的读书,不是体力的消耗,而是通过读书达到老子所说的「万物将自化」的意境,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超越。现代医学证明:不好的情绪,心理失衡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健康、加快衰老、易生疾病。是故「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左宗棠的读书养生法,实在值得现代人参考。

二、佛教养生妙方

(1)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

在佛教界中,从古至今自然不乏高寿的高僧大德,在此就不列举了。不过,现在代的妙智和尚以116岁高龄成就肉身,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尊「肉身和尚」,确实是全省乃至全国佛教界的盛事。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老寿星,于二零零零年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并名列榜首。

妙智和尚于二零零三年农历正月廿八在香光念佛堂圆寂,弟子遵照其生前保护真身的嘱咐,请来九华山法师,将其跏趺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封缸体及砌砖封护。二零零六年农历正月廿八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令人称奇的是肉身竟新长出了指甲和头发。省佛教协会知情后非常重视,要求市佛教协会及香光念佛堂保护好妙智老和尚的不坏之身,供海峡两岸信众瞻礼。

据悉,妙智和尚长年食素,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相连,体内脂肪极少,这为圆寂后坐缸形成肉身菩萨打下了基础。而且,他深谙医术,一旦感觉不适,就自己调养。妙智和尚一生修持「药师法门」,提倡佛教养生之道——「三勤」,即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即看淡权力、看淡金钱、看淡年龄;「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其中不仅内涵养生要道,更富有佛教慈悲济世的真理,堪称最佳的养生之法,值得当今世人借鉴。

(2)学佛人应如何养生?

一般来说,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多加注意,身体生病的问题自然会减少。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道理,学佛之人必须懂得,并且深信不疑。

将个人的欲望舍弃,对世间种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得干干净净,内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不容易生病。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身体健康与否,往往都是随心而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颠倒、妄想、烦恼等等,都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就能健康。也就是说,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陀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

佛家讲的「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而「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才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其实都是修正错误思想与观念的方法门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才可能成就。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就无法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固然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与困难。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无限法喜。世出世间一切法,其实都在目前,若能真的完全放下。三餐温饱,衣可保暖,局可安身,就已经足够了。多余的都是累赘。

至于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非常之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烦恼、妄想未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而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就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就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若是补充得不够的话,体力就支持不了,就会生病。这些都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正常的三餐就足够了。

在中国禅堂里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运动,但以坐禅为主。因此,禅堂的饮食就比较特殊,点心很多,保持「不饥不饱」,便于用功。「不饥不饱」非常重要,也就是我常常所说的「刚刚好」;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身体决定健康。人在饥饿时发慌,太饱时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会得力。所以在禅堂里饮食,不能超过五分饱,当饥饿时,再吃一些点心。所以,禅堂每天是吃八、九顿,多半是小馒头、小点心,让你始终保持不饥不饱,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这样的饮食原则,与现代的养生之道,实在是不谋而合。

结语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而讲得最圆满的是佛法。要维持健康的身心,归根到底,最重要的就是消除一切欲念,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在顺境中就不会起贪爱之心,处逆境时也不会生烦恼。一切境缘之中,能够保持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我们更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会放下,就肯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因为害怕放下了之后「一无所有」,明天不知怎么办?总是想前想后,不能彻底破除烦恼。这就是因为事理不明,没有生起信心,殊不知放下愈多,获得的愈多。依佛法来说,一个人的财富从哪里而来?是从「财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富贵是果;「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而「无畏布施」的果报,则是健康长寿。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因果的道理,自然会愈施愈多。

因此,为佛弟子者,必须把心调好、身调好,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作为世俗人的榜样。饮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强,最重要的还是修清净心,心安住在佛号之中,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愿将自己所学的无上的法门,与大众分享,推荐、介绍给大众。如此,就能自利利他,广结善缘,福慧双修,法喜常满。那么,喜悦人生,自在生命的境界,自然就能达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少吃人造的,多吃天造的

很多营养学家都说过一句饮食金句,少吃人造的,多吃天...

癌症病患念观音得救

在台湾有一个佛教堂,它的理事长叫曹刚,信佛很虔诚。...

能做到这五件事,病人便能早日痊愈

往昔,佛陀行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日,世尊...

诵经时身体发热是怎么回事

问: 我在诵经时,身体发热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养肝护眼的六个方法

肝脏是人体不能缺少的重要器官,因为肝脏不但掌管着造...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种排毒食物

环境污染、电脑辐射、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

补药进补,真的有效吗?

现在的人都喜欢吃补药,为了求得身体的健康,种种进补...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走遍天下寻知己,未识这个是知音

比丘可不是个简单的称呼,这修行人,要久住丛林,亲近...

念佛的两大障碍

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什么障碍要破除?一个是昏沉障,一个...

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

舍利弗成佛国土的大菩萨有哪些功德相貌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

【佛教词典】禅

梵语 dhyāna,巴利语 jhā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

【佛教词典】过堂

僧众上斋堂用食之意。又作上当、赴堂。备用清规卷六送...

修行有什么快捷方式

问: 在家居士如何去除贪、嗔、痴、慢、疑等习气? 慧...

【推荐】这种感觉找不到,恐难生净土

你在临终的时候要做到准备,准备好了这才可以往生净土...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大报恩经》里面,善友太子到海中取如意宝,要满众生...

大安法师:临终时是真有佛来接引还是心识所变

问: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

星云大师对「忏悔」如是说

1 向佛祖忏悔,可以灭罪 一个人身口意所造的罪业,并不...

心存善念就能逢凶化吉

选一则旧时的故事给大家:从前有一位书生,姓焦名雄,...

圣严法师《永恒的福德智慧》

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 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

朝山的六种意义

修行之法门颇多,朝山也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

【推荐】福德的力量比聪明的大脑厉害

学佛后,不要去讲碰运气,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么时...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

三皈五戒是学佛的基础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合称为三宝...

令休法师五台山求见文殊大士

隋朝僧人释令休,隶籍河南,平日里很乐于四处寻访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