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诸位,因为昨天晚上有点儿法务,所以耽搁了我们的课程。正好今天是六月十九,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借此机缘,我们把课程推到今天,也算是自然的一个殊胜因缘。
今天我们讲《净土或问》要进入到第十八讲了,要开始讲到第十四问。在前几问中讲到,一个是不屑辗转修行,说就在此土就可以了,可是不行;另外一个,又觉得这么多的净土,为什么偏偏要赞叹极乐世界的境缘殊胜,非得往生;第三个又讲到,只有阿弥陀佛和我们的因缘,一个是从愿力,一个是从娑婆,一个是从度化的这三个点上做了一个交代。这是我们上一讲的课程。
今天我们就入到第十四问,第十四问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虽然承认你所说的在理,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些过意不去,所以在此趁机又提出来的一个疑点。今天的这两问其实都比较流畅,我们贯解一下。
来看论文:
“问曰,偏指独推之说,旨哉言乎。欣厌取舍之方,至哉教矣。敢问欣厌取舍,得无爱憎能所之过乎。”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你既然回答讨论了,偏指极乐世界,独推阿弥陀佛的这样回应,确实是尽善尽美的,没有问题。也讲到要欣求极乐,要厌离娑婆,舍此土而求彼国的法门,也是实在圆满的言教。但是,我们都怕说这个“但是”,就是胆敢要问一下,因为往生西方是取净舍秽,如果有取舍之心,难道在此其中就没有爱憎的分别心吗?有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土,难道其中就没有能和所的对待吗?
这里提出来的质疑也是有根有据的,因为佛法是平等法,不二法,这里似乎跟佛法的平等根本好像是相违的。而且确实这个疑问也是有根据的,为什么呢,大家如果以前听过《心经》,里面也讲到过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的业力步骤。其中有一个阶段属于什么呢?就是这一生给来一生又做轮回的准备,就是爱、取、有。由于你生起贪爱,才会去追求。由于你追求的时候要有手段,有造作,又有了业力,是这么一个链锁的关系。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得出,说明我们的执取之情,一定它背后的动力是贪爱之心,这个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疑情也说的在理,可是他没有把次第、凡圣、因地和果位上给抉择清楚。
在佛法的修行中,所谓的无取舍、平等心,一直是要到佛才有的境界,彻底没有对待念。菩萨还上有佛道可成,下有众生可度,也是一种能和所的对待。所以在这种过程中,对于法的坚持和追求是如法的。大家一定要知道,这是对的,它叫善法欲。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有求有欲的凡夫心中,对法的追求和好乐,比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和好乐,那一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我们也讲了好多次的借假修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运用它的时候呢,又忘记了借假修真这个诀窍。
你看这里一样的法,看你是用在情上,还是用在法上、道上。所以这里说到取和舍,它不是世间爱和憎的层面,而是什么呢?
“答曰,汝不知言也。此非世间之爱憎能所也。此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也。”
一句话就铁板钉钉,说这不是我们通常俗情意义上的理解。其实从这个问答中,我们就可以提前感受到他的问题根本点出在哪里,就永远是凡情和圣见的一个博弈,就看你所处的是在凡情来讲,还是在圣见而言。所以请大家也观照一下,其实我们讲转凡成圣的时候,它本身也是一个借假修真的假法。但是我们现在在假法中,冲不出来的时候,就必须借转凡成圣来启动我们的法行。如果你不这样启动,就会继续轮回。所以这里讲到,这是十方如来转凡成圣的通法,就是必须从这这样启动,必须从这这样开始、进入、相契的意思,没有一个能够绕过这个根本点。
而且因为一切的凡圣境界,都是为我们能召感的这个心所体现。现在我们这颗心所体现的是凡夫的境界,说明我们的心就是凡夫心。就要依着这个凡夫心而生起厌离的心态,就是把心的态势调成一个厌离的状态,依这个凡夫心同步也调成一个欣求极乐的状态。不论是厌离、欣求,都是凡夫心,可是由此契入圣人境,由此才能超凡入圣,转凡成圣。圣人境所感的就完全就是清净心,平等心。一入到清净、平等心,回头再论的时候你不论厌离也罢,还是欣求也罢,依然还是平等的,还是清净的。
所以从中大家看出来,不是在厌离取舍上而定是否平等,是否没有爱憎。而是看我们在厌离取舍的过程中,心是否生起了这样能所爱憎的执著,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这就叫做借假修真。借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发心,契入到圣人的平等境界。不论舍还是取,都已经不妨碍了。可是要契入这个境界,你必由开始从凡夫位的时候,厌离生死轮回才能转凡,一定要欣求极乐净土才能成圣。这是不易的铁案。
“若非厌舍,何以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这就是光说净土的别法。
后面进一步讲到通法更加是如此,也不离取舍思想,“故自凡夫预乎圣位,由圣位以至等觉,其间等而上之,无非欣厌。极乎妙觉,取舍始亡。”
这就是从修道而言,凡夫的初发心开始上道,一直到进入圣位,就是从凡夫入到圣位了。比如就从大乘教法来讲,从初发心,外凡位开始修,修着修着入到圣位了,见思烦恼断了。到了圣位以后一直到亚圣位,这个“圣”就是直指佛了,亚圣位就是指的等觉菩萨的地位,一生补处马上要成佛了。这期间次第增上的过程中,哪一个步骤能够离开厌离下位,欣求上位的心态。
所以就给前一句“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更提供了有力的教证。也就是借假修真的欣厌思想,厌下欣上、厌染欣净。借这个力一直要借到成佛,才能够彻底甩开这个法。因为到了成佛,才能够把取舍的这个念头完全消除。所以说“极乎妙觉,取舍始亡。”
后面引证,“故先德云,取舍之极,与不取舍,无有异也。”
这句话我们已经学过好多次,这是天台宗的一位著名的祖师,四明知礼在他《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里面说到的这句话,说取舍到极致,跟不取不舍,也就是起点跟终点,它是一个点,可以这么理解。从中我们就看出前面是说到借假修真,借我们的凡夫假的这个心,来启动欣厌的心态,然后契入到这个平等法中。第二点,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假本来就是真。我们平常的取舍,就是妄想纷飞的状态而已。如果我们能够相续的住在这种取舍法中不动,取净舍染。大家要知道,其实相续不动就是一门深入,就是我们行这个法,一直在受持没有断。它就会成为一种法境,一直一门深入到近乎于一行三昧了,这就叫做取舍到头了。
可能“取舍若极”,大家就感觉是不是就是拼命了:“我现在想想就要这样”。它是一种定力,就是取到没有任何见解、说辞,能够让你放弃这个“取”;舍到没有任何诱惑干扰能够让你放弃这个“舍”。一直这样相续不断,执持不疑,这就叫“取舍之极”。取舍到这样的一个极致的相续中,一直取舍到最后没有一个取舍的境界的时候,不就跟不取不舍是一个状态了。
所以为什么前面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假法所修而成就的无上功德,就是取舍之极与不取舍,没有异。假本来就是真,你借假修真,修到见到真的时候才发现,假就是真的,一样的道理。
当然,我们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家不要一听借假修真,好像我们已经就是有这个认知了,什么都用这个来说事,都说:“就是借假修真嘛”!告诉诸位,我们现在的见地,可远不到如此。现在我们更多的是适合什么呢,真修来破假。你就当真的去修,慢慢的去破除执著。渐渐地说,哎呀,这个真的是假的,把这个假法破掉。我们必须当真来修,要依教奉行,才有可能见到它是假的本性。
“况此净土之法,只一化机。而释迦弥陀之所共立者也。”
这句话就是,况且净土法门的修法,是针对一批一大块根性,就是娑婆世界同等五浊恶世的人的这些根性。所以这是由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教主,和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两尊佛来合作建立这个法门,来摄授末法时期五浊中的这些所有的根机。
他的妙用在哪里呢?“此指其往,彼受其来。”
此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彼就是指的阿弥陀佛。由释迦牟尼佛指导“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由阿弥陀佛承担承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个讲“无有众苦”的“苦”,在此娑婆世界折服得你不得不承认这个现状,所以生起了厌离心;一个承诺“但受诸乐”的“乐”,就是在极乐世界种种妙乐,摄授你不能不向往这个国土,所以要欣求。就是“此指其往,彼受其来”。
一个折服,一个摄授,这是他们所约定的一个默契,合作来度化此土此时的众生。所以大家看为什么说净土法门的优势,又为什么说净土法门现在的这种作用。因为所有国土里边都是一尊佛在度他一佛所化国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佛教基础我们都知道。但是只有娑婆世界此时的众生,他既是业障深重,身在五浊恶世,又是福德无边,为什么?能够撼动两土的世尊来合作进行度化。
为什么说成功高呢?大家细思,其他的国土里面就一尊佛,讲法、授教、修行、成就。但是只有净土法门,在我们娑婆世界,此时的体现的就两位伟大的尊者、大圆满觉合作。一个往那推赶、想方设法,一个人在那接,赶紧快来。真的就是跟人情世故一样的,就是这样的。所以既然如此,你说不应该有欣厌取舍的思想吗?
“倘非厌舍,离此无由。倘非欣取,生彼无分。”
如果你没有厌离思想的话,你怎么才离得开这?大家要知道,能够真正的对娑婆世界修成就的出离心,它是有考核功课的。就像一位大德讲过,就是你在任何情境中,在此土再怎么舒服,再怎么爱好,再怎么执著,再怎么责任,再怎么承担。只要一念说我们要走了,你随时随地可以一点都不打咯噔的把它放下。也就是无间的一念,即刻就受这个法,没有一点点的还要对治呀刻意呀,这才叫真正的出离心。
你说如果我们不借力极乐世界的这种乐,不借力娑婆世界的苦,我们怎么能圆满这个难以到达的心态?我们在这个国土里面,一不留神就很舒服,一不留神就钻牛角尖。毫不经意之间,马上就觉得,哎呀,终于弄得安稳一点了。可是大家想想,安稳在娑婆世界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你粘得越来越紧了嘛!只有念念不舒服,念念疼,念念痛,念念纠结,让你怎么也安不到娑婆世界的六尘法中了,这才说明你有可能会修行了,有可能才能入解脱门。
一旦舍此生彼成功的话,借着极乐世界的种种,这就是“既舍此矣,又生彼矣,藉彼胜缘,直至成佛”。
我们上一讲就讲到这个问题,说极乐世界的境缘非常殊胜。所以我们通常除了对两土的苦乐感,有一个比较清楚对比,这样的一个认知和抉择。我们还要对这两土的修行中的境遇,一定要有一个难易的,这样的一个分明的体认。为什么这里讲到“藉彼胜缘”呢?
我们细打个比方吧,比如就光说水、鸟、树林。比如说水这个法,在我们这个国土里面,当然它有好的功用,为什么,它可以洗除污秽,这是水功德。可是不要忘了,水它还能够断命,还能够藏毒,或者酿出酒来,让人喝了毁犯五戒,毁犯杀盗淫妄这个过失,同时这都是水的过患;鸟也是,鸟在我们这是三恶道的苦报呀!《地藏经》里面明确讲到“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孔雀能那么漂亮,就是因为淫欲业习才成,我们这的鸟功德就是如此,没有功德;树林,现在好多的比如家舍乃至寺院道场,可以用树木作为材料,也可以造纸、家具,进行光合作用等等,这当然也是我们这所谓的树林功德,可是丛林里边也可以让猛兽、非人藏身,把木头伐的过度的话,会破坏生态,这就是它的弱点,反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所以一切的境缘,都是我们业习所成,又投入了一种成就了一种业习。可是极乐世界就完全不同,所有前面的就这四种而言,都是皆宣法音,令闻者念佛、念法、念僧,自然生起了这种行为。所以统而言之,就是我们这里的境缘,就是让你忘记修行。极乐世界就是让你不断修行,这就叫做“藉彼胜缘,直至成佛。”
“然则爱憎能所,功莫大矣,何过之有哉。”
如果从这么掰开了揉碎了细讲的话,我们的成佛之道,全凭爱憎取舍才展开,才迈进,一直进行中,最后把取舍运作成功了。所以就这点来讲,有爱极乐憎娑婆,有能生的我,所生的净土,这正好就是往生大业的前提,是首席的功臣,有什么过失呢?
这就是第十四问所讨论的。我们也跟大家这么贯解一下,这一问很简单。
下面一问依然如故,理是比较深,但是因为我们常给大家解析,关于生、无生,这是佛法里面常讲到的一套描述真俗的,世出世间的一个话语体系吧。但是在这上面生出来的疑情,就是真俗不能圆融。真俗不能圆融是因为什么呢,真俗没有分清,大家一定要了解到。我们很多时候理解力、领悟力,一下子就糊了,或者一会儿明白,一会儿不明白,都是问题出在这里。所以从上一个问题来讲,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本位。身在凡夫地,就想不说能所爱憎,你的修行就没办法入道。这一问题呢,是没有把握到佛法的本位,什么叫生什么叫无生,搞不清楚。我们来看第十五问。
“问曰,取舍之谈,无敢议矣”。既然你这么说了,取舍说得对,我不再纠结了。每一道问题都是相关相扣的,不说了。
“但往生之说,能不乖于无生之理乎。”
你看这个问题问的,哎呀,我也是最有经验。很多时候你刚刚把一个问题给他按照正解,共同随顺着佛给我们的开示讲一遍,他一定会反记。就是听佛法呀,很多时候我们同修也有这种过患。为什么很多的法师大德说“述而不作”,这些天在讲《弥陀要解》也一直强调。一定要懂得随顺佛的教言。我们学习佛法也有怀疑精神,是启动对人类生命心灵的反思。不是像科学所谓的那种怀疑精神,为了研究、论证和实验的,大家这个一定要明了。所以我们对于怀疑的疑心,全部都是围绕着世间法展开的,对于世间法的怀疑。比如世间大家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就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用这个作用,当时佛陀不是就用这个才反作用出家成佛。
可是很多同修听的时候,心打不开,理透不了,就跟这个一模一样。所以《净土或问》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爱研习教理和思辨的人。你看这里,讲到往生、往生西方、愿生西方净土中、同生西方净土中、愿上品上生,都有个“生”字。我们都知道佛法里面有个三昧叫无生法忍,《中论》里面也讲过,说佛法的根本中道思想,叫不生亦不灭。那你这不是唱对台戏了吗,有乖于根本的无生之法吗?所以就着这个,这是第十五问。
可以说,“诸法无生”是佛法的根本见解。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也是凡夫的常态错误。为什么呢,认为说生就有一个,说万法唯心所生,一说这个生,即刻大家无一例外的第六意识就会揪起来,马上就形成一个理解上的定见。没错,一切法有生,因为他出现了,了解了嘛。大家有没有想过,反过来说,可能有一种法是因为我们了解了,才以为它出生。它从来就在这里,一直这样的因缘中缘起着,我们没发现,就以为它没有生。这个法很妙,大家自己去反思。
我们听到诸法无生,又马上生起一种决定有一个无生的,又是一个理解定见。以至于我们现在给大家一说无生这个概念,马上就会生起一个无生之法,这就才导致了事和理的混乱的地步。特别是跟诸位讲,就净土的往生,其实是重在于事相上,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切景象。
诸法无生,是从形上的理而言的。如果这种问题他死执崖板,觉得一定会相互障碍,就是以事来障理,用理来废事了。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因缘所生中,没有一个真实的生相,就是生的决定的一个相貌,正在生的一个相状出来。可能大家这么听的还不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凡夫的粗重心,一直都共许一些法。
比如妈妈生儿子吧,哪个女众都是这样,说这是我的儿子,小孩子都是她生的。但是我们一般说十月怀胎儿子生出来了,如果真的要去推敲,大家想,妈妈生儿子,就生,什么时候生的这个儿子,哪一刻生的儿子?你一直真的这么推进去的话,找不着生的一个点。是从生开始生的呢,还是从生结束生的呢?什么时候算开始,什么时候算结束?中间也不断在生,就从现象上来讲,也在使劲,赶紧把他给生出来,经过产门,呱呱落地。
可是如果用观照来看,从始至终的这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中,没有一刻能表明她在生。只要有一刻说在生,那算有个生法。为什么,因为连一刻都抓不住,哪个是一刻,哪一刻?所以大家想,根都没有,怎么会有叶子,怎么会有花和果,就定格不出来一个生的存在。一直都是因缘、心法、境界刹那的这种生灭而已。所以我们能够会到这个地步的话,那就没有这个问题。
可是他是把往生极乐世界当作一种常情的这种,好像从无到有,本无今有的这种出现性的这个就称之为生,才有此问。但是我们来看惟则法师的“答曰”,他先列举了三位古德对于这个法的贯通解释,来引证回答。
第一个,当之无愧就是智者大师,我们学过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边有讲过这个内容。“天台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这里的“天台”,就代表智者大师,具体的高僧,这位人。后面的“智者”,是泛指有智慧的人。这个大家不要搞错了。
如果能够正确领悟佛法、有智慧的人,他会急切的求生净土,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有这个生相的执著的这个凡夫世间,他会借假修真。在往生后,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也有可能在往生前,求生求到极致的时候,一直求的取舍心到了究竟,无生法也会现前。但是我们往生以后呢,在极乐世界所证的这个无生法忍,这是实打实的,质量过关没问题的。
所以他说“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
往生净土以后,悟到、了达生体不可得,“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这跟我们现在讲讲,好像推比一下,还不是同一个境界。我们这个充其量还像做实验一样这样的心,勾兑的去体悟一下啊。真正的达到“生体”,就是生的本体是不可得,没有生的一个相状出现,那他就住在无生法中了。通就是通达了,到了这个水准,他才能真正知道诸法无生的内涵。
“此谓心净故佛土净”,你才知道什么叫唯心净土。
如果是愚痴的人呢?“愚者为生所缚”。
后面成时法师点了四个字,“此是病根”。我看到这里,真的非常的受用。为什么我们听佛法容易反记呢,就是死执著呀,常说要善解佛义,要善解法理,这就属于不善解,“为生所缚”。他铁定了就有这么一个法,这是真的,虚幻的一个法执以为实,所有的一切疑惑、偏见,都是有这么一个“生”在作祟。“心生则种种法生”的“生”,我们总认为真的是从本来没有现在有,这是绝对的。他是这样的一种有所得的见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一个圆满法掰成两块,听到往生西方,他就认为决定有一个生这一个定见;听到说诸法无生,他就认为绝对有一个无生作为定见。本质上这就是愚痴人不善解,不能够相即不相离。
“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也。”
听起来这些确实很教条,也很干,但是我们也要把心,跟以为是枯燥的法义来相应。你有一念相应进去,真的不是语言所形容的干巴巴的,那种法语是非常透彻、非常滋润的法喜。我们以为有生的这个法,就刚才说妈妈生小孩一样的道理。稍微观照一下就发现,真的没有一个生相可得,“生即无生”。但是没有定生的法中,好像在粗重的缘起上,在幻相中就是因缘和合而已,就是因缘组合不断变化,出现了。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好比庙会或者到前门大栅栏有吹糖人的,这个就很有意思,就那块糖泥,不断的吹出各种各样形象出来。再一熬,就成了一涂糖泥了。你说这个糖泥吹出来的糖人,它是本来没有生出来的吗?从哪生出来的?糖泥一直有呀!说不是生出来的话,它的确一会吹成这样,一会吹成那样,但是糖泥也没有变,就一直这块糖泥,一样的道理。
所以智者大师讲的这段见解,就是说要圆融。“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生与无生就是一个法。这一个法,不是说生的概念和无生的概念是一个概念,而是两种概念的不同表达,如果我们经过观照入到这个境界中,其实是一个境界,就这意思。这是智者大师。
我们再来看第二位大德,长芦宗赜法师。“长芦曰,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人家才说真正的能够圆满的了解,这才到入到真正的无生法中,毕竟空中。
长芦大师他有一篇著作叫做《莲华盛会录文》特别好,干练简短,而且次第分明。但是把事和理揉在一起,穿成一串来讲法,还没有断层,浑然天成看不出痕迹。而且一会讲事,一会通理,真的是很妙。
他这里光讲生,原文是“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同步他还讲到一个念。因为我们一般说念,佛才能无念,凡夫有起心动念。其实“念”是从心性上来表达,“生”是从理体上来表达,他把这在一起讲到。就从祖师爷的开示“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从中我们一听到念和生的概念,你就马上起了念,起了生的见解。就认为你的心地中是一种常见,常见就是不承认诸法无常。一直认为常的、不坏的、不败的、主宰的,其实就是我执。
“以无念为无念,”就听了无念,听了无生,又说确定有个无念无生这样的一种境界,这就叫邪见,又叫断见。常见和断见,我也是一直讲的时候,害怕大家被教条化。但是如果我们活灵活现的去配置自己的心,去琢磨一下,这些道理真的很有现实感,真实感。
烦恼就是我们下意识的对一切事物,不是有就是没有的判定,你仔细去琢磨这个话。我们所有的烦恼,哪怕粗重到现在我们下意识这些贪瞋痴中来,都没有办法逃脱,我们就认为这个法是有还是没有。我想有,有了我就很高兴。如果我想没有,我有了,我很烦恼。如果我想有了,别人有了我没有,我很烦恼。如果我不想有,我有了别人没有,依然很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有、无的定见判断。
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有时候思维修不太够。一听到有呀,无呀,空呀,真呀,俗呀的离四句绝百非,就觉得没什么味,因为就以为它是个大道理,没有用心细致的去体悟这个层面。
大家要知道,在印度佛陀时代或者佛灭后,那些大论师们一说到这些法,人家下意识就是:“哎呀,这么讲太接地气了。”我们现在听起来,就觉得这都是大道理。这就叫根性的差距,和心地上的粗重和微细的差别。我们有时候也讲到一切法本来不可思议,又会引入说不可思议,那就眼睛一闭耳朵一充,不闻不见,好像没关系了这才叫不可思议。
记住,是让我们虽然能够明了见识,可是不要在上面再进一层的增生妄想。这里讲佛的心是无念的,我们一听到,一定会认为念就是凡夫的境界,有一个念就会没有无念。说到凡夫是有念的时候,那会相对说佛是无念的,就认为有个无念的境界,有一个无念,没有念。实际上这就叫常见,后者叫断见。听什么,执著什么,生什么妄想。他永远都会不到这个法源头上。而且特别是这里多说一句啊,常见还行,能够听到常见的话,大不了不解脱,还能相信因果。断见很恐怖,告诉大家。
“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就是从幻相上见到他的真相,你要知道从表达上,为破了有念说的无念,为破无念,又说有念。为破生说无生,为破无生又说生,因缘所生。就一切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从真正的解脱法才叫这里长芦法师说的第一义谛。
如果从真理而言,所有的法不可得。也没有净土要生,也没有诸佛可念。可是你一旦对没有净土要生,没有诸佛可念,生起了执著的坚固解的时候,这就理解力出问题了。可是我们如果从修行处下手的话,一切法都是机会呀。所有的机会,最好的机会,最最好的机会,就是一直处在念佛这一法的机会。念到没有一念可得,正是无念之时,一心一意求生,求到完全忘了一切。连生都要忘了,就是求,这不就跟无生法是同一个层面。
因为一切法都是无生的,你就再怎么说,它本来就是无生的,所以才能叫凡夫和佛。虽然你在娑婆,他在极乐,但是能够感应道交。大家想想为什么能够感应道交?因为东和西其实是一个方。我们现在凡夫有隔阂,东、西是不相往来的,其实不相往来不是说有阻隔,而是它是通的,这个意思。所以说悟到这个通的第一义谛了,就明白了什么叫“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是长芦宗赜禅师。
最后一位叫做天衣禅师,我们也讲过天衣怀禅师讲的会通法。“天衣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句话呀,其实要合二为一才能说的。你既不能认为,既然无生就没有生的可能了;也不能认为,有生就一定得跋山涉水。其实都是一念佛事中的事而已。
所以,彻悟禅师不是讲过了,这两句话当做一句话看,你不出问题,因为决定生看准了,就能明白实不去。实不去通达了,更加相信决定生。可是如果你把它掰开了,你就有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们还是依着祖师说,与其执著去则实不去很危险,还不如咬定生则决定生。为什么,因为你在这个看得见摸得着修法上,理就在其中。如果你就光干啃那个理,不管事,那这个理也不是一个正理,这就是根本见解。这是指的天衣法师。
后面惟则法师就说了,“三家之说,其旨甚明。”就是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下。“今余复以性相二字释之。”就是我现在用本体和现象来试着,也解释一下。
“妙真如性,本自无生。”
这是从理上而言,妙明真心,或者真如实相,或者本有真心,反正就这些异名吧。只要是讲的理上的一念心体,它就这个体相,我们常讲现前一念心体其大无外,对不对。既然其大无外,就这么个体量,你怎么在它里边再求个生,生就是多出来了呀!就这么大,再也不能大,也小不了,也走不了。就这么个不动法,你让它怎么再生出一个法,所以叫本自无生。
可是,“因缘和合,乃有生相。”
因也是在一念心中,缘也是在一念心中,因缘和合,还是在一念心中呈现的。还是无生呀,为什么?没逃出这个心。可是我们只看到呈现的时候,就把它称之为因缘所生。凡夫就执著叫做真的有生的定见,可是它从来都不是,从无到有的新成的一法。而就是一念心体的本有的内容,什么碰撞呀,变现而已。
所以祖师说,“以其性能现相,故曰无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也。”所以,“知此则知净土之生,唯心所生。无生而生,理何乖焉。”
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净土之所谓的生,它是唯心所生的,无生而生的,生确实是生了,就像我们说一句叫自娱自乐吧。你说自娱自乐,你说有没有娱乐呢?有啊,他还挺美的。你说他有什么娱乐,真正的有娱乐吗?自己逗自己玩而已,有啥好娱乐的呢?所以说,这就叫“无生而生,理何乖焉。”
祖师讲了,宏海法师我也在最后跟大家讲一句。依我而讲呀,就相信一定要能生极乐世界,决定要生到极乐世界,只要铁定这个定心,不受一切外界的干扰,自己内心的扰乱。那说明什么,当体就是无生,就是由铁定了的生,就能够铁定的功德而显现无生。由于一定求生的无生法不动了,所以才能保险我们一定能生。
当然这个话虽然不入流啊,这是今天结束了,就跟大家说一下。但是最符合我们的现实口味,我可以说。你就铁定了生,铁定要生本身就是一种无生的境界,好了。
好,今天时间关系,就这两问正好讲完,下面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值此观世音菩萨成道之日,在此也希望菩萨加被我们诸位同修,闻法的这些有缘佛子们,道业早成,圆满菩提,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