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

一诚长老  2018/06/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清净了,智慧就来了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法力高强,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我跟你们说,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西游记》里头其实有很深的佛法的道理,孙悟空的这个筋斗就是妄念的象征,在佛的眼里,人心就像一只猴子一样,到处攀援,随便生一个妄念,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妄念一多,智慧就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的心时时刻刻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据着,想东想西,或者手里在忙这件事,心里又牵挂着另一件事,永远没有空下来、停下来的时候,那他怎么会有时间去开发自己内心的智慧?宋人的诗里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很有哲理的。心被外在的现实迷得太深,当然看不清现实的真面目,看不透现实世界,那就不用说有智慧了。

常有人问:“佛和众生有什么差别?”哪里有什么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众生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大家每天都去工作,佛也工作嘛。释迦牟尼佛天天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难道不是工作么。不同的地方在于:大家穿衣吃饭会挑剔,会在好坏、贵贱、粗细上有分别之心,佛却有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穿什么,他安住于当下,没有讲究,一切都欢喜;众生工作时,心里会有对工作报酬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贪求,而佛讲经时就专心讲经,内心没有杂念,因为他完全是出于一颗慈悲心去做事。

《六祖坛经》中说:“自性迷则是众生,自性觉则是佛。”可见众生和佛的差别只在于心:佛的心是清净的,广大虚空,包容一切;终生的心呢,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出来。他们看不透这个世界,也看不清自我,所以活得浑浑噩噩,没有智慧。

在江西佛学院时,和尚常常跟学生讲:“要时时提起当下一念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息念除妄,一念不生,就是清净心。简单来讲,就是去掉多余的胡思乱想,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活在当下。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哪怕只是吃饭、睡觉这样的事,都可以专注地去做,努力地去把它做好。有些人吃饭时虽然没有在做别的事,但是他脑子里思绪纷乱,满心焦虑,食不知味,这个就不叫专注,因为他的心不清净。

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心里清净,谁能给你烦恼,什么东西能迷惑你?这个道理很早以前就有人讲过。唐代有一位大珠慧海禅师,修为很高深,别人问他怎么用功,他张口就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别人就不明白了,说你这就叫用功?谁不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修行要是这样容易,那岂不是人人可以得道成佛了。大珠慧海禅师说:“我跟他们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

吃饭时不乖乖吃饭,睡觉时不老实睡觉,这就是心里不清净,瞎折腾。不管在做什么,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少一点思虑和攀援,少一点算计和追求,你的心就可以像水一样沉淀杂质,回到澄静透明的境界,心静,脑子就好用了,智慧自然现前。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烦恼、焦躁的时候怎么也处理不好的事情,一旦冷静下来,思绪澄明,可能很容易就处理好了;纠结很久,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某一天出去散步,看到一朵花开放,或一片黄叶飘落,心中空无一物的瞬间,很可能立刻就想通了,一下子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清净带来的智慧。

有智慧不是说你能赚来多少钱,换来多大的名声,地位比别人高多少等,而是说你有安顿身心、把控人生的力量。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他们知道怎样获得财富、名利、地位,知道怎样让自己过上优裕的生活,可是他们没有真正的智慧,不懂得怎样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他们往往被困在忙碌、攀比、贪婪之中,隔绝了健康、快乐、幸福,吃不好,睡不好,连一杯茶都品不出味道。

当下的人尤其容易陷进无事忙的境地里,所以更需要清净的智慧。大家在被脚不沾地的忙碌、挥之不去的烦恼追着跑时,不妨试着静坐一下。在安静的状态下,把思绪理顺,分门别类,然后把没有必要的想法,强求不来的妄念,不适合自己的欲求通通放下,为你的心腾出空间,这样幸福、自在、安宁才进得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态着决定我们的生活

位老人坐在路边,走来一个年轻人,他问老人说:老头,...

圣严法师《开发智慧的潜能》

曾经有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脑力其实只...

金刚经的「应无所住」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就是「不...

后得智的五种分别

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谓通达、随念、安立、和合、如意...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何含义

原文: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心灵的佛堂

第一次跟婆婆一起去上香,走了十多里山路,又坐小三轮...

智者除心不除境

许多人喜欢在寂静的环境中,读书修道。如果没有这样的...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歧路指归

歧路指归重排流通引言 时当末法,去圣时遥,人心陷溺...

功德不是被地震破坏的,而是被后悔心破坏了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

佛像经书可以下载到手机吗

问: 佛菩萨像和经书下载到手机里可以吗? 正如法师答...

什么是无始劫生死的根本

生死轮回是有根本的,佛教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

【佛教词典】境不离识

【境不离识】 唯识学立论,以一切客观外境都不实在,皆...

【佛教词典】忧根

谓顺忧触所生心忧。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根。...

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

福报越大越危险,还是要欣求极乐

没福报容易个性偏激 布施是一个福报,跟佛道其实没有直...

【推荐】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

大小乘经典对提婆达多的描述为何不一样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

佛家如何看待自杀

佛教虽然说有生皆苦,但并不代表佛教认同自杀。相反,...

众生堕三恶道中,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

人到老年尤其要「净念相继」

修行人要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

宗舜法师:念经的简单仪轨

诵完《涅槃经》后,我写了点东西,谈了一下诵经的心得...

佛陀的话具足哪五种功德

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口中说出来,就具足五种功德: 第一...

孝顺父母的28个方式

人世间最赚钱的买卖,莫过于为人子女。一声爸爸妈妈,...

礼拜自己心灵的庄严

在五台山曾经认识一位日本来的大学生游客,他告诉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