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2014/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比喻一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自己受困。其实,用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来形容我们的心再恰当不过了。

对于一般的世间人来说,对心的观察和认识是非常肤浅的,他们常常把种种心念、思想、观点、计度、分别、欲望、态度、情绪等笼统地称为“心”。在佛法里面,有时也随顺凡夫的这种习惯来使用“心”这个字。而在佛教严格的宗派教法里面,并不将种种心念、情绪等称为“心”,而是将其称为“心所”,因为种种心、情绪等只是伴随着“心”而生起的种种“心理活动”,并不是“心”本身。

那么,什么是“心”呢?在《俱舍论》里面,“心”被定义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什么是眼识呢?例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面前的一朵花时,在我们的眼睛里面能知道面前的花存在的那个就是眼识。同样,耳识、鼻识等也是如此,了知其相应对境存在的那个就是耳识、鼻识等。所以,能看的是心,能听的也是心,乃至能闻、能尝、能触的皆是心。

当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六根对境时,第一刹那了知外境存在的那个是“心”,第二刹那对眼睛、耳朵等所了知的外境所生起的种种计度分别、妄想、情虑等心理活动是“心所”。

对于没有见到心的本性的凡夫来说,如果把他们的“心”比作蚕,则“心所”就是蚕所作的茧。当“心所”之茧产生的时候,“心”就被这些“心所”之茧牢牢地系缚住了。

譬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外境的一朵花时,“心所”就会生起,我们会产生种种思想、情虑等,如心里想“这朵花是红色的,这朵花很美……”,然后对这朵花恋恋不舍。当认为外境之花很美的“心所”生起时,我们就执著于外境的花上面有一种存在叫做“美”,于是我们就被“心所”在外境的花上面所虚构的“美”牢牢地系缚着,无法从这个虚构的“美”之中挣脱出来。

又如,当我们的耳朵听到外面辱骂我们的声音时,我们的“心所”也会随之而生。大多数人会生起厌恶、不高兴等“嗔”心所,并认为外境的辱骂声上面充满可恶和不悦意。于是,我们的“心”就被“心所”在外境的辱骂声上面虚构的可恶和不悦意所系缚,并无法从这个虚构的“可恶或不悦意”中摆脱出来。

生起什么样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束缚在这个“心所”所虚构的茧之中,这个“茧”构成了凡夫生命的全部。例如,六根对境之后,生起快乐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笼罩在“心所”所虚构的快乐之中;生起痛苦的“心所”,我们的生命就被限制在“心所”所虚构的痛苦之中;不苦不乐,则我们的生命就被禁锢在不苦不乐之中。又如,六根对境之后,生起恐怖的想法,则生命就沉浸于恐怖;生起祥和的想法,则生命就充满祥和;生起嫉妒的情绪,则生命顿时被嫉妒所浸染;生起慈悲,则生命的空间遍布温和……。

“心”作什么样的茧,就被什么样的茧所束缚。心作好茧,心就生活在好茧之中;心作恶茧,心就生活在恶茧之中。所以,了知这个道理之后,在心还没有从所作之茧中解脱出来之前,我们一方面要努力使心作好茧,不要作恶茧,一方面要努力使自心从所作之茧中解放出来,不被“心所”之茧束缚。换句话说,我们一方面要精勤于取舍善恶,使心努力地舍恶向善,一方面要着手修习般若智慧,证悟“心”、“心所”乃至外境的空性,努力从“心所”的系缚和外境的幻像中解脱出来。

禅宗被称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派。什么是“直指人心”呢?就是首先暂时用去除粗大“心所”的方法,使得行人从“心所”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什么是心。例如,禅宗要求行人“不落第二念”、“不于境上生心”,甚或用棒喝等方便,使得行人摆脱“心所”的束缚。当行人不被“第二念”的“心所”所左右的时候,禅宗大德常发问:“看花的是谁?”“听声音的是谁?”,让行人认识什么是“心”。当行人认识到看花的是“心”时,就达到了“直指人心”的目的。

“直指人心”才是第一步,其初步的目的是使得行人知道真实的用功之处,而“直指人心”的最终目的是“见性成佛”,也即见到心的本性而成佛。当行人真切体验到心的本性是无可言说的空性之后,就算是摸到了一个参禅的门,沿着这条路一念不生地不断“参”下去,对心的本性就会认识得越来越深刻,最终达到彻底“见性”的地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句话事实上彻底点出了众生轮回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就是心对境之后产生的种种妄想执著。每天,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生起无数个念头、思想和情虑,甚至在睡梦中也不例外。轮回中的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数的“心所”连续不断地生起,构成了他们轮回的轨迹,而且这样的习惯似乎还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事实上,在心之外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将众生系缚在生死轮回之中,真正系缚着众生的是众生自己的“心”所作的“心所”之茧。如果我们不对“心”自身这种作茧自缚的特性进行仔细地观察,并借助于佛陀传授的种种方便,摆脱“心所”之茧的束缚,我们将无休止地被系缚在“心所”的束缚中不能自拔。

愿一切众生迅速从自心的妄想执著中解放!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修心十德

1. 若闻讥讽 心能堪忍 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

法性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

让这四种观念常存你心

佛经有指示我们应该怎么修,叫做四念处,四念处,四念...

五阴的本质,到底是真还是妄呢

我们看丙二的迷真起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无阴 佛告...

《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

一切障不离心,了心的一法

根机利一点的人,用功起来,不算一回事,不假修证,当...

一切唯心乎

云何是心?曰十法界是。云何是十法界?曰地狱,鬼,畜...

胎生是什么因缘而投胎

看四生成就。先看详示胎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

1、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男女众应分清楚,保持距离,以免障道

现代男女众出家,散乱心较多,我们道心要坚固,不是拿...

【推荐】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

在楞严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

【佛教词典】如是便集纯大苦蕴

谓于如是老死位中。积集一类大灾大横具大过患众苦蕴聚...

【佛教词典】阿遮

(明王)阿遮攞Acala之略。译曰不动。不动尊之梵名。金...

如果不忏悔,罪业会增长广大

《龙舒净土文》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

文珠法师《湛江市佛学演讲》

因果与轮回 各位:今天是湛江市佛教协会,在宗教局各...

能把娑婆空掉了,才有资格谈极乐是空

这个实有到底是什么实有呢?上个月有一批居士到东林寺...

佛为生漏梵志说法

往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名叫生漏的梵志...

话说得失真

《荀子》说: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

【推荐】地藏菩萨的咒语--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

临命终时无障碍该安立呢

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

顺着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种福报

《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这是拨正一种观点,...

星云大师《回向之妙》

古德说: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

何必妄加恩仇执着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坟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

其实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