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亦两手空空的离开

2018/11/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亦两手空空的离开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何谓“无念无作无修无证之者”?即是无所染着的清净心,因此,无所求的虔诚供养,方为最无上的供养功德。

舍卫国有一位商人,因远行至外地做生意时发生意外,最后客死异乡,留下了年迈的母亲,独力抚养他的儿子。

儿子长大以后,也想像父亲一样到外地游历、做生意,看看外面的世界。祖母知道了以后,告诉他:“你的父亲就是因为到外地做生意时,发生意外,才留下我们祖孙俩相依为命,我不忍心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造成遗憾,所以你可否在城里的市集做生意就好了?”于是,孙儿听从祖母的话,到城里寻觅合适的地点,建造新店铺,买卖营生。

年轻的商人来到城里后,发现这里的居民,个个都会虔诚供养佛陀,心中大为欣羡,思惟着:“我新造的房舍已经完工,也应当学习城里的人,以恭敬心供养佛陀。”于是,商人来到佛陀的住处,至诚顶礼世尊,恭敬启请:“尊贵的佛陀,我以新建的房舍供养您,从今以后,请佛陀入城时,可至我新建的房舍内洗手、洗钵或者休息。”商人以至诚心供养佛陀,佛陀亦慈悲地接受供养。

后来,商人往生后,超生善道,成为天人。天人为了聆听佛法,亦来到世尊面前,恭敬乞请佛陀为其开示,当下便证得须陀洹果。

比丘们知道后,请佛陀开示:“这位天人过去生是什么因缘,感得超生天界?”佛陀说:“这位天人过去生是一名商人,他把新建的店铺房舍,至诚供养佛陀,所以今生得以超生天界。身为天人后,又因求法心切,得以聆听佛法大意,所以以此善根,当下证得须陀洹的果报。”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世间,亦将两手空空的离开。但因凡夫之心悭吝贪着,无法看清生命的真相,所以总是执迷于名利财色的追求,成为物质的奴隶。因此,当我们在欣羡他人的富贵长寿、怨怼自己的不顺遂时,更要提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唯有把握当下每个布施的因缘,广修福德,才能为自己开创光明的未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对明天,我们永远没有安全感

我们凡夫呢?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

想离苦必须念佛

夫六道众生,无一不欲离苦得乐。尤以我人道欲求离苦之...

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

一个人要增加修养,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

珍惜生命中每一场约会

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

旷劫以来,无一时一刻不在梦中

【原文】 古云:处世若大梦。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婆提唎迦比丘的快乐

长老婆提唎迦出家之后,精进用功,在夏安居三个月内成...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

人身难得,存在着尊贵与痛苦

在我们这个肉体,现在当前的肉体是随缘的,大家知道它...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修行者为什么必须节制淫欲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

受完戒后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

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

佛弟子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

抱怨对身心有什么影响

问: 抱怨对身心有什么影响? 心平法师答: 谈起抱怨...

【佛教词典】传心法要

全一卷(或作二卷)。全称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

【佛教词典】庵罗果熟少

(譬喻)智度论四曰:帝释以偈答曰:菩萨发大心,鱼子...

言行举止就是我们的介绍信

一位知名企业的总经理登了一则广告,他想要雇一名助理...

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原文: 经言:万法唯心。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

在家居士净土早晚课的内容

一、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念佛法门的五个要诀

憨山大师: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图】

《唯识学概要》名言分享...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问: 佛教对自慰的看法是什么? 智渡法师答: 现代科...

乘愿再来是化身还是胎生

问: 乘愿再来的菩萨是化身,还是胎生?如果是胎生,...

西方极乐世界超越了坏苦

我们这个世间会感觉到坏苦,就是你在快乐的时候它也是...

毒心的恶报

过去有一个人,夫妇结婚好几年,他们一直渴望着有一个...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

原文: 人生世间,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日夜营谋...

若明一切境界都有前因,则自然能够放下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

认知的三个境界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