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净界法师  2022/06/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的思想,就是从一念的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来修观照,让我们从迷惑而变成觉悟。它的概念是怎么说呢?

如来之藏就是我们一心真如,一念心性,它有两个相貌: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从体性来说,它是不变;但从作用来说,它随染净的因缘、迷悟的因缘,有十法界的差别。它有不变性跟随缘性。所以不管你出现什么法,都是真如的全体妙用。你在人间,你的佛性现出人间,你的佛性没有改变;你到了三恶道,你的佛性也没有改变,只是你不认识它,因为你向外攀缘,真如佛性随时等候你的回家。

所以这种思考建立在心,一念心性。佛陀的万德庄严,他的依止处也是一念心性;众生的迷惑颠倒,他的本体也是一念心性。从没有差别当中,去建立一心三观。

我们来看看,一心三观是怎么观的。

在圆教的思想,它认为一念心性是跟十法界同体的,只是迷悟的差别。所以你人生的重点,就不是在断恶修善了,而在破迷开悟,这就讲到更深层的迷悟问题了。一个人会造罪,一定是先起颠倒才会造罪,好端端怎么造罪呢?一定是产生错误判断了,你认为这件事情是真的,你向外攀缘。所以在整个观心当中,也包括了安住、调伏跟引导。

我们首先看空观。「观一切法即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请大家注意「本然」这两个字。我们前面讲到二乘人的空观,这个空观是修来的。那是要修无常观,修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才有的空观;或者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因缘观才得到空观。

诸位!圆教的空观它不是修来的。如果是修来的东西,那就不能普遍了。而且修来的东西,你要是不修,就没有了。真如的空观是你只要认同它,观照它,它是本来具足的,你只要把它显现出来就好了。月亮本来就有吧?你不是把月亮创造出来,你只要把乌云拨开就好。

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是本性清净。没错!我们烦恼很重,我们业障很深,但是你最好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对你非常不利,你不能把业障跟烦恼当真,当真以后,你更加挥之不去。你要观想烦恼也好,业障也好,都是后来才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假相,它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性。

就像镜子一样,它只是表面的灰尘,你随时可以改变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你清净的本质,就是站在一种跟十方诸佛同一清净的本质,你只要认同这个概念,直下承当就好了。

离相清净就是一个修行人得到安住了,以一念心性为住。所以《楞严经》就在讲安住的问题。《楞严经》修三观,它偏重在空观,离一切相,所以它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认为说,你只要不跟着烦恼走,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根。

烦恼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因为你给它力量,攀缘它,它才变大的。你试试看只要烦恼起来时,不跟着它跑,你念佛,它自己会消失掉。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它生生世世跟着你,是因为你加持了它,你赋给它力量,把它当真了。所以你越把它当真,它就越当一回事。

所以你开始观想:我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罪业。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脱死。注意!那个「站在」就是安住。

当你想离开三界时,你有两种思考模式:

你认为三界是真的,欸,我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娑婆世界是真的,我跟你拼了,也可以!但是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这种思考模式不好,这个乘不好,你坐这辆车子不好。

你要观想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就是一念的颠倒妄想现出来的生死。你只要回光返照,觅之了不可得,因为你向外攀缘,它才有生死。「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只要回光返照,「觉后空空无大千」。

你要先同意这个概念——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这些都是后来有的。既然是后来有的,它就不是你本来的东西,那是一粒灰尘而已,你一定可以改变的,这是一个空观的安住。

那么由空观的安住,开始假观的调伏跟引导。我们开始从迷悟浅深,去调伏业力,当然就是忏悔、持戒,所以它在观心时,理观不碍事修。它正念真如,但不舍方便。

诸位!真如缘起好在能够贯穿前面的业感缘起、赖耶缘起。不是说有了真如缘起,就不要业感缘起,不要赖耶缘起,不是这样,它是业感缘起和赖耶缘起的升级版而已。

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断恶修善时,治乱世用重典,也拿业感缘起的角度来调伏自己。站在唯识的角度来引导自己,只是差别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为平台做调伏跟引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身口意常时这样去观想

你用这种(地藏菩萨圣德大观)观想力,还是不能入、也...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

《观无量寿佛经》第四观:宝树观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

法性本来空寂,是谁造业?谁来受果报呢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

我们本来是清净的,怎么染上了贪瞋痴的

问: 我们知道了通过念佛,与佛感应道交,能去到彼岸;...

悭贪的烦恼对治下去,内在心性的宝藏就打开了

一个修行人要修福,但是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不得...

梦里的境界,是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问: 如果梦中出现乌云、狂风,从前方冲击过来,从上空...

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主

吾人多在学地,其用力之功,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虚云老和尚《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初七第一日开示(2月22日)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

中峰和尚劝念佛诗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众生反以苦为乐,...

患癌或重病,该何去何从

患癌、或重病,何去何从? 假如您是一个信佛念佛已经很...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问: 请法师开示,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佛教词典】无间同行相应

复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

【佛教词典】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 p0114 瑜伽二十五卷六页云:云何契经?谓...

尊重他人的秘密,务必要守口如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

驴的哲学

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

念到一心不乱,还会遇到恶因缘现行吗

问: 法师曾提到说,我们今生可能是八识田中众多的种子...

《宗教不宜混滥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

念佛的七大误区

一、坚决不许打饿七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

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

到寺院朝拜过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天王...

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道: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

一定要在事相上磨练,这种才是真功夫

过去有一个人他很会驶船,他研究很多,是航海的专家,...

口业清净,自然有功德效用产生

《说文解字注》阐述话字之义,即是会合善言。所以,真...

圣严法师《观自在菩萨》

菩萨 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

误伤踩死虫子怎么办?早晨起来先念这个偈

我们无缘无故地伤害众生,杀众生,你不知道。 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