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净界法师  2021/11/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净界法师:闻法仪轨

(第一讲)

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今天是我们佛学院第一学期的上课,我想利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明,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听闻佛法,才是一个最恰当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今天听闻佛法必须要有一定的仪轨呢?我们加以说明。

大乘佛法的基本思想说是: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

一个法,到底是一个功德法,还是过失的法,基本上是不决定的,是从它的整个生起的因缘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佛法的修学是重视过程。在整个过程当中,你内心的造作,会决定这个法的一个相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譬如说同样是水,牛去喝水之后,牠产生牛奶,因为牠的内心非常的温顺,所以把水转换成牛奶。蛇也去喝水,但是牠内心是瞋恚的,结果牠喝水产生了毒液。所以同样的水,我们说水无自性,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因为不同的心态的造作,就产生不同的结果。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同样来听闻佛法,有些人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有些人听闻佛法,因为他的过失,而产生了障道,他听完以后,反而障碍他的修学。所以闻法的一些仪轨,是非常的重要的,会影响到我们听闻之后,到底是不是能够受用,或者是产生障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甲三、正闻轨理。

甲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首先我们要在听经之前要思维,我们听闻佛法的这些殊胜功德。这是第一点。第二点,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那么当我们对法,产生殊胜的功德思惟之后,对于所教授的佛法以及法师,要生起一种承事供养的心。

前面这二段,都是在听法之前的基础,叫做道前基础,是听法之前的准备。

第三科,正闻轨理。这个就是正式你到了讲堂以后,你面对法师、面对法,你应该有的态度,第三科正式说明听闻的轨理。好,我们看第一段甲一思维闻法所有胜利。我们在求法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就是一种善法欲。

佛法是你要主动去追求的,你才能够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动的配合。说:诶!佛学院排那么多课程,反正你排我就来听。那么你这样的心态是种被动的,你很难得到大的利益。

所以,我们在听课之前,要先思惟:到底听闻这个法,对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殊胜的好处?先去思惟这个道理,而产生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追求的心态。

这当中有三段文,我们先看第一段,龙树菩萨的《听闻集》:

《听闻集》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这段文,龙树菩萨把闻法的功德跟不听闻法的过失,作了一个对比。

首先我们先看,假设我们不听闻佛法会有什么过失呢?说唉,我们出了家,好好修行就好了,为什么要闻法呢?

龙树菩萨说:就像一个人到了一个善覆蔽的黑暗障室内,就是整个四面都有墙壁、有障碍的房间当中,这个人在完全黑暗当中,即便房间里面有很多很多差别的色法,比如说,这个房间有珍宝,能够让我们产生安乐;有很多的刀剑会伤害我们,那么我们到了那个房间,即使我们有眼睛,我们也不知道判断什么是珍宝、什么是刀剑?我们没有办法判断,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缺乏光明的引导,我们即使房间有珍宝、有刀剑,我们也不知取舍。

这个地方这样的譬喻,我们看合法: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那么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得到人身,一个非常珍贵、能够修学法器的人身,而且我们第六意识的智慧很正常。你看那个畜牲道的第六意识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痴暗钝的。所以我们得到一个很正常的一个非常清楚的一个明了性的智慧,但是我们没有听闻佛法,我们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知善恶法]。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错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

比如说,唉你今天造了错,你学了佛你还是会造错,但是你学佛之后你能够,善知善恶法,你就能够从这样的正见当中,产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如果你没有听闻佛法,你对于你自己的行为身、口、意完全不能反省,当你一个过失出现的时候,你就一辈子错下去了,因为……为什么?因为你不知善恶法。

所以了解善恶法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不能马上让自己完全清净,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么以这个标准不断地要求自己、以这个标准不断的调整自己,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所以这个了解善恶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了。那么当然这个了解善恶劣法是什么?从听闻而来的。那么这一段是先说明:假设我们不听闻佛法产生的过失,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不知善恶法],这个是过失。

那么这以下我们看听闻佛法的功德: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你能够听闻佛法,就像一个人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们有第六意识的明了性,而且有灯光的引导,灯光就是佛法的正见。那么这样子有第六意识的清楚的明了性,再有法的引导,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珍宝,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刀剑,我们应该远离。那么这个道理就是说:[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要经过听闻,才能够分别善恶法。

宗大师: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说无量无边的善法都有一个根本,就是正见。所以可以这样讲,我们刚开始学佛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佛法,建立整个修学的正见。那么在禅宗来说:就是[认清路头]。你开车开了半天,还在都市打转,还上不了高速公路,那就完了。

修行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你错认消息!

这个车子开半天,就是上不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正见,没有正法的引导。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佛法的引导,才能够产生正确的修行。看第二段:

又《本生论》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这个地方讲到修学这个佛法的三个次第:

一、听闻:闻所成慧。

当然现在有一些文字的档案,但是从《楞严经》的观念来说,我们学习佛法,六根当中听闻的效果最好,听闻的效果比你自己用看的效果来得好,因为印象深刻。所以我们一般来说,这个佛教在娑婆世界的流通,我们叫做音声佛事。佛法是把这些圣道放在音声当中,让我们经由听闻,就把这个音声的佛事转成我们心中的道,所以你刚开始,六根当中是以听闻来当作一个根本。

二、随转:思所成慧。

这个法义你听进去以后,你心中不断的思惟,心随法义而转,去消化这个法义叫[随转],产生一种思慧,这个思慧会产生一个胜解,坚定的理解。

三、修心要:修所成慧。

我们开始去修正、去对治我们内心的烦恼。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听闻随转修心要],是讲因地的修学,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脱生死城]。

我们能够掌握这样一个修学的心要,就用很少的时间,就能够解脱生死的痛苦。我们可以这样讲就是……其实外道也是有很强烈的出离心,凭良心讲,他们也很努力的用功在修学,但是他们跟我们佛弟子最大的差别,就是缺乏善巧,缺乏善巧慧,没有智慧的善巧。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它那个九十六种外道,《楞严经》有讲到其中一种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也知道生命的痛苦是罪业产生的。你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你有罪业。但是他认为这个罪业是真实的不能改变的!所以你要赶快离苦得乐、赶快把自己的业障消除,最好的方式就是修苦行,因为它是真实的,你不能改变它的。那怎么做呢?那就躺在有刺的荆棘上面,或是泡在冰冷的水当中,或者是倒挂在树上,那么他的整个苦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要快速的消除罪业、快速成就安乐的涅槃。

当然我们佛法认为这样子是不善巧,因为你这个车子它走错了方向,你把这个车子打坏了也没有用,因为它是牛,牛车这个牛,前面那只牛有问题,你对这个车子,你打这个车子是没有用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有痛苦,跟色身没有关系,你折磨你的色身没有用,因为问题不在这个地方,你的问题是那个牛,那个牛要调整牠的方向。

所以我们从佛法的修学当中,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我们听到龙树菩萨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龙树菩萨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修学的两个重点:

第一、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断恶,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假入空观。从因缘法的观察当中,知道它缘生无性,当体即空。

第二、[亦名为假名]:那么当我们入了空观之后,我们干什么呢?开始第二步,从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因缘的假相,因为它的假相有它的作用。

比如说吃饭,饭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那个发生了山难以后,那个人被埋在泥土里面,被救出来之后,几乎是奄奄一息没有生命现象,赶快救起来以后吃个饭,休息几天,诶!容光焕发,这个饭对我们色身的确有滋养的效果。

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说每一个因缘法当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们都可以积功累德!所以龙树菩萨说[亦名为假名],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缘所产生的这种差别作用。

那么[亦名中道义]:当你把真空跟因缘法加以平衡的时候,这个就是中道思想。

所以我们整个修学,不管是从假入空或者是从空出假,都是经由[听闻]的引导而来的。佛法的修学没有人说,你一出家,两个眼睛一闭,你就知道怎么修行,没有这种事情!佛教是有传承的:

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

没有人说自己就去爬山的,没有人这样子的。所以说在这个蕅益大师他说啊,他说啊,我们每个人种树的目的都是想要得到水果。他说外道种树是有花无果!外道种那个树开了很多的花,到最后一个水果都没有。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么花式都有,什么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后一个结果都没有,没有什么样的功德。所以外道的树是有花无果,无益的苦行。

小乘佛法,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对于因缘法、对六波罗蜜没有兴趣,但是他专门修习无常、无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槃,所以一朵花结一个果。

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广修万行,在果地上成就万德庄严。而这样的一个关键点,都必须由[听闻]来作引导的。所有的修学,都是从听闻来产生一个正确的修行。

所以说这个,我们整个身口意的修学,是由[听闻]而产生随转、而产生修心要,最后才成就解脱生死城。它是一贯的,一个一贯的一个作业的方式。好,我们看第三段:

《瑜伽师地论》云:须以五想听闻正法:一、珍宝想。二、眼目想。三、光明想。四、大胜利想。五、无罪想。

这个地点作一个总结了,就是我们今天在听佛法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去思惟这个佛法对我们的一个产生的作用呢?你要把佛法当珍宝的一种感觉,就像一个贫穷人去追求珍宝。

一、珍宝想: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这珍宝是世间很少有的,你看世间上有很多石头、很多沙,但是珍宝很少。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佛法必须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够产生,而佛陀的出世是很难遇到的。你看我们今天释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到了末法一万年。这一万二千年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人类就进入一个黑暗时代,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菩萨才出世。这一段出世的众生完全搞不清楚东南西北。所以说呢,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难得的。我们讲实在话,我们今天能够遇到佛法的住世,虽然说是末法时代,但是还是有[法],还是有文字的佛法,但是这个机会是很稀有难得的!

二、眼目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我们应该把佛法当做是我们身体里面的眼睛。我想我们一天当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眼睛,有时候我们没有去动手,也没有动脚,但是我们眼睛一般来说,只要醒过来的时候,眼睛是一定要动的。那么这个眼睛的意思就是[时时增长俱生慧故]。那么我们听闻佛法的道理也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去增长我们内心的善根,内心的善根。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时时]。我想我们一个佛弟子,要有一个基本观念:你听闻佛法,你绝对不要怕重复!

你说诶!我听过了!你听过了你再听一遍!我们要思惟一个道理: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一个烦恼,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情执重……贪瞋痴各式各样。而这些烦恼的背后,是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慢慢慢慢累积而成的,烦恼是由[思想]产生,错误的思想。而我们内心当中,面对这种错误的思想、颠倒的思想,我们过去生中,不断的重复、不断的重复,所以这个烦恼才会那么重。

你看我们面对烦恼的时候,我们一再的纵容它,但是我们面对正法的时候,我们却不愿意重复,这力量就薄弱了!

所以佛法它跟我们看报纸不一样,唉,看过就好,没有这样的事情,它是要一次的听闻、一次的听闻,就像你印刷一样,每一次听闻当中,都增长一次观照的智慧,每一次的听闻,慢慢的善根的增长,这个叫做[时时增长俱生慧故]。

三、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我们不但有眼睛,还必须要有光明,能够见到呢,这个[如所有性]是讲诸法的空性、诸法的总相;那么[尽所有性]是讲到诸法的别相,讲到因缘法,十法界的因缘果报。那么这个就是把佛法当光明想。

四、大胜利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

那么佛法它跟世间法最大的差别,

古人: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我们听了很多的佛法,其实很多的道理,我们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的是有的用不到,我们大概一般来说,真正今生站在求生净土的角度来说,我们所听闻的佛法的部分,可能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东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们还是要听闻,因为……为了你以后的菩提涅槃做一个布局,因为你还有来生。这个佛法听进去以后,什么叫金刚种子?就是它永远都不会消失掉,即便你以后到三恶道去,都不会消失掉。

而这样的一种大乘善根呢,跟着你的生命不断的运转,它就会慢慢的带着你跟三宝结缘、继续的听闻佛法,慢慢慢慢的趋向于菩提涅槃的果报,它对我们的生命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他一时做错了事情,诶!他就会遇到一个好的善知识来开导他,就会有好的环境,使令他改变。那么你今天跟三宝没有结缘,没有善根,当你产生过失的时候,你就一直下去了。所以我们讲,你听闻佛法,对着未来来说,你终究会跟菩提涅槃的果报相应的,因为它可以做你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五、无罪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

前面的大胜利想,是约着我们来生的利益,无罪想是说,我们今天内心当中,那么顺着这个法义去思惟,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挂碍,心有千千结,我们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实这世间上的成败,都是缘生缘灭的,没有真实体性的。那么你这样子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个寂静的安乐,就能够把这一念心,从心有千千结的角度跳脱出来,而产生一种开阔的安乐。那么这个就是讲到今生的,我们听闻佛法去思惟佛法的一种快乐的感受。

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在听法之前,要把它当作贫穷人追求珍宝;一个瞎子追求眼睛;在黑暗当中追求光明;乃至于成就菩提涅槃、成就身安道隆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功德,那么产生一个殊胜的理解。

好,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加以说明,在《贤愚经》当中,讲到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这个须达长者在佛陀教法当中的修学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坏信,对于佛、法、僧、戒,产生坚定的信心。那么他就发愿要无条件、尽形寿的供养僧团。所以他今天来到僧团就白告大众师说:我对于僧团但有所求,必能如愿!只要僧宝来跟我乞求,我一定满他的愿。那么这个当然这个时候,比丘们听了之后,很多比丘,好,需要一个杯子,就到他家乞求,就要一个杯子;那么少一件衣服,就跟长者乞求,拿一件衣服……那么这个整个乞求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呢?那当然大富长者有钱人门庭广大,那么大富长者他们家门进去以后,有一棵大树,这大树上面两只鹦鹉,这两只鹦鹉非常聪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黄色袈裟的比丘来,就很高兴的叫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就飞到后院去通知长者。长者就很欢喜的出来迎接比丘,把比丘所要的东西,供养给比丘。所以这两只鹦鹉就经常扮演一个通风报信的角色。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说:你今天到长者家去托钵,顺便为这两只鹦鹉说法,如是如是的交代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来到长者的家里。走进大门,这二只鹦鹉又很高兴的飞过来,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又要去通报了。

这时候,阿难尊者说:诶!你先下来先下来!我有话跟你说。那么就跟这两只鹦鹉说,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他说:你应该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那么这个鹦鹉听到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讲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后,这个两个鹦鹉非常的欢喜,就从地上飞到树上,那么也是念着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这样子,再从树上飞到地上,辗转七次,然后再飞到后院去通报那个长者。

那么报告以后,那么当然长者就出来了,也满阿难尊者的愿,就供养阿难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只狐狸跑到树上,把这两只鹦鹉给吃掉了。吃掉以后,当然比丘们就觉得很伤心,平常我们去长者乞求,都是牠们两个去通报的!那么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两只鹦鹉死掉之后,往生到哪里去了?

佛陀说:这两只鹦鹉,因为听闻佛法产生欢喜的关系,它死掉之后生到四天王天去了;那么四天王天死了之后,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辗转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之后,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辗转七次,七次以后,死掉以后,来到人世间做一个人,那么享受了一生的安乐以后,到了晚年感到苦空无常去修行,在今生当中证得辟支佛果。那我们讲,诸法因缘生,这只鹦鹉它经过辗转的天上,它为什么会证得辟支佛果呢?因为它过去生听闻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不可能,你说诶,这句话我暂时用不到,你以后用得到,总有一天你用得到!我们可以这样讲:只要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进入到你的心中,第一个、它永远不会消失掉;第二个、它绝对不会白白让你听闻的,它总有一天会产生效果,这个我们叫作[乘]。所有的教法,只有佛教有资格叫作[乘],大乘、小乘,因为它有这种到彼岸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把听闻佛法做一个总结:

第一、你所听闻的佛法,你今生用得到的,就是会让你今生分别善恶法,让你今生修学的时候,产生种种断恶修善的这种安乐的感受,现世的利益。

第二、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说我们马上讲《楞严经》,很多中道的思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实我们在操作上,今天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大乘的圆满的善根种子先种进去,就是我们讲第二个,来生的利益,它会引导你趋向大般涅槃的,那种趋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准备好,也就是说你必须为来生做好准备!

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第一个,为了今生的灭恶生善、为了今生的离苦得乐;第二个,你要考虑一下你还有来生,你不是只有今生而已。你到来生准备来不及了,所以你必须为来生作好准备。就是我们讲跟菩提涅槃的大果相应。

所以,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都要思惟,第一个,这样的法进去你心中以后,对于你今生跟你来生,都是有很大的增上的效果。而这样的一个佛法,我们是在无量劫当中很难听闻到的,是非常稀有难得、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这个都是我们在听法之前,应该有的一个认识。

好,我们看第二段,那么第二段就讲到这个,当我们了解到佛法对我们的好处以后,第二个我们应该生起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我们要对于这个所听闻的佛法跟教授的法师发起这个承事,这个[承事]就是一种很虔诚供养的心情。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如《地藏经》云: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

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那么我们今天听闻佛法的心态,第一个对法的态度是什么呢?有三个:

一、你要专心,你不能打妄想。

因为你好不容易,过去在三恶道当中,你根本没有因缘听闻佛法。你在三恶道里面,经过这样子的罪业的力量打滚,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又好不容易遇到释迦牟尼佛佛法的出世,那么这样的机会难得,会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你来生成就解脱的因缘成就了,你要把握机会。身为一个人,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一定要专心。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罢了,这个时候要专心。

二、要保持信心

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来学习一切的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我们讲信、进、念、定、慧,以信根做根本。

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议的真理,我们经过历代祖师的传承以后,第一件事情,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真理接触时,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这个菩萨戒就是强调这个观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第二个很重要,信心!

三、要产生恭敬心。

不要产生轻慢佛法的心态。那么以这个专心、信心跟恭敬心三种心来听闻佛法,那么应该要避免,这个地方是讲应该做的。第二个应该避免[不应于彼起毁谤]。我们应该知道一个观念:佛法的安立,是约着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

蕅益大师说: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所以佛法基本上,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们没办法说,广学一切法门,你只能能在今生当中,选择你自己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千万不要对其它法门产生毁谤。你修净土宗的,你对于禅宗的、天台宗的,保持随喜赞叹,因为你迟早还是要通达一切法门,只是你今生的因缘选择这样的一个因缘。所以我们产生毁谤,对我们未来会产生障道。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千万不要对任何法门产生毁谤,这是应有的态度!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对法的内涵。第二个是讲到这个法师,讲到人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包括身业的问讯礼拜,包括口业的赞叹,包括意业的虔诚恭敬。而对于这个[师],授课的法师最好的态度,是把他当作像[佛]一样的观想。

宗大师说:你每一堂课、你遇到一个法师,你就把这个法师当作[佛]一样看待。这样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你就等于是佛陀对你的加持是一样的!我想我们有一个观念:身为一个法师,你心中怎么想,对他是无所谓的,但是重点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加持!那么关于这个观念,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那为什么我们在听法的时候,要把法师当[佛]一样的转想呢?那么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这样子想过以后,对于我们这堂课会产生,你这样子听下去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我们下一堂课再加以说明。

(第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甲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在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佛法,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法师,但不是所有的法师跟佛法对我们都是帮助的,甚至于我们遇到的哪些法门,甚至遇到哪些法师的因缘,对我们反而会产生一种障道的力量。那么这个问题点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本身没有掌握正确的闻法仪轨。

蕅益大师说:它本来是一个珍宝,但是我们在拿这个珍宝时候不善巧,结果身体被割伤了。

所以说这个课程在宗大师的《广论》当中,是当作道前基础。就是你这个盖房子,先把这个地基打好,没有地基,房子盖起来是会垮掉的,那么这样的一个基础的教育呢,我们看这个地点讲到对法跟法师应有的态度,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如《地藏经》云: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我们在面对法跟面对法师的一个态度,第一个我们面对法的时候,法有两种,一、是你今生所专修的法门,你主修的法门,或者说是你的根本法门。那当然没活讲啦,你遇到了净土法门,或者是你所修的般若法门……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什么态度呢?以专心、信仰的心、恭敬的心来听闻。

二、你也会遇到一些你今生所没有修习的法门。这个法门,你今生没有把它纳入你的根本法门,但是你也听闻到了。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不应于彼起毁谤]!即便你今生没有修学,你也要保持一定的尊重跟随喜赞叹,因为你来生迟早会遇到,我们必须为来生结下一个善缘。这是对法的态度,包括你今生所专修的、也包括你今生暂时没有修的,这两种态度。

那么我们对于这个人,对于说法的法师,我们在面对说法法师的身口意供养呢,最好的心态就是把法师当做佛陀一样的转想。那么把这个师当[佛]的转想,这个地方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加以说明:

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一样转想呢?

第一点、我们讲万法唯识的道理。也就是说一切法,其实是你的心所变现出来的。你看这个水,同样是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湿润的水;你看恶鬼道,他的那一念心看到水,他看到的是火,热恼的火,因为他的心态跟我们不一样;你看天人看到的水,是非常庄严的琉璃地,他的心态比我们更好。那么同样的水,有些人的感觉是湿润的水、有些众生看到的是感觉到是热恼的火,有些众生感受的是一个庄严的琉璃地。所以说水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决定的,是你的心决定的!你看,同样的水、不同的心态去接触它,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佛陀灭度以后呢,你今天能够把每一堂课的上课老师,都当作佛陀的转想,你先不管别人怎么样,至少对你是最大的加持,重点是你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这堂课非常受用,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就是说你把他当作佛陀,就等于得到佛陀的加持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点、从一个功能上来说,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为什么要把法师当佛陀看待呢?宗大师讲一个偈颂说:

宗大师: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说佛陀出世以后,是来帮助我们众生修行的,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罪业,佛陀不能够用祂清净的甘露,来洗我们的罪业,佛陀做不到。我现在很痛苦,佛陀不能用祂万能的手,来拔除我们的痛苦,佛陀也做不到。佛陀也不可以把祂所有的波罗蜜,送一个来让你受用,也没办法,不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也不能为我们拔苦,也不能够给我们波罗蜜,那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其实我们看佛陀成道以后,到入涅槃之前,只有做一件事就是[说法]。

佛陀把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听闻以后,让你自己改变!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你自己改变,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改变。那么这样意思就是说,其实佛陀是扮演说法的角色,而法师也是扮演说法的角色,那么从功能上,这两个效果是一样的。你看佛陀灭度以后,就是靠这些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来弘扬佛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念恩生敬,因为他今天扮演的角色,刚好是佛陀的角色,你把他当做佛陀一样看待,而我们自己听法者,能得到最大的加持,重点是我们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对于[法]跟对于[师]这两种的心态。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应该做的两种心态。这以下说明应该避免的,看第二段,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

一、戒穿缺。

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因为它是一个指标,这个根本。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师在身口二业,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一些威仪的过失,不圆满,这个难免,那但是你也不能因为这样你就不跟他学了,因为你不跟他学,那么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了。就是这个法师的身口二业有一些威仪上的过失。

二、种性下劣。

第二个这个法师种性下劣,这个[种性],当然我们现在没有所谓种性,但是它的意思就类似我们讲说这个人学历很低,出生卑微,只有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你是大学硕士,你就不跟他学习了。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于种性下劣,你不要管它,重点是他心中有法,这是重点。

三、形貌丑陋。

这个法师长得不庄严,你就不跟他学习,这样子也不对。

四、文辞鄙恶。

这个法师讲法不文雅,不能够用美妙文雅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可能书读得比较少,但是他的法是真理,你还是要学习。

五、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这个法师可能经常会有一些粗暴的来对治的言词,那么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言词比较粗暴,我们就不跟他学习,因为良药苦口,虽然有些粗暴,但是我们内心顺着他的法义去思惟,我们真实能够受用,那就可以了。假设我们对于前面的五种情况,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那么这样子你一个菩萨,就失去一个你自己进步的机会。

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今天是生长在末法时代,而不是正法、像法时代。我们今天要是生长在像法时代、正法时代,你看你拜一个文殊菩萨做师父、你听普贤菩萨说法,你就觉得很轻松自在,因为他的资粮力非常的圆满、他的福德智慧资粮都很圆满。但是我们到了末法时代,这些所谓的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都有欠缺。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佛法,我们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

为什么呢?因为这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你要有本事,你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到了末法时代,才遇到这样佛法的善知识,虽然表面上,这个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浅薄,我们自己福德浅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这样的学习机会来增上。

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的乞丐,想要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这个珍宝就在垃圾堆里面。智者大师问说:那你是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你一辈子就是贫穷;你去拿,你就必须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智者大师说: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去取得这些珍宝,因为垃圾的过失是暂时的,得到这个珍宝是永久的!

所以我必须勉励大家,跟大家相互勉励: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跟很多很多,我们觉得对方不满意的人学习,这是不得已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因为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整个众生的共业——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都差了。但是我们得到人身,我们希望增上,我们就必须忍受这些垃圾,去得到这个珍宝,重点是我们要得到珍宝,重点在这个地方。你看这个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其实对你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这点是……所以宗大师提出五点来提醒我们,不要去看这个师长的过失。我们看第三段的《本生论》

如《本生论》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这个地方把我们一个学习的一个态度,包括对法跟法师的态度,作出了五点总结:

一、处极低劣座。

第一点,你自己到了讲堂,不管你今天是什么样的身分,我是一个住持、是一个长老,只要有法师说法,你只能够坐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几年前到莲因寺斋戒学会上课,我那个时候的戒腊,差不多只有五、六腊,忏公师父的戒腊,差不多是我的十倍。我在讲课的时候,忏公师父偶尔会进来听几句。他每一次一进来的时候,他就悄悄的进来,然后坐在下面,跟同学要一本讲义,静静的听几分钟,有时候会听到下课,有时候会听一半再离开。

我觉得老人家给我们做一个身教。你看他一个长老进来,他也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下面,以一个听法者、学习者的态度自居,从这个地方增上。当然,我认为他是以身作则。所以我们今天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以后,不管你做到什么样的地位,只要你听法,一定要坐在低位的地方。

二、发起调伏德。

你内心当中要产生谦卑的心,调伏自己的高慢心跟高举的心,这个很重要。

三、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那么佛法就像是我们的药一样,我们应该以[具笑]就欢喜心,偶尔去注视着说法的法师,就好像一个口渴的人,去希求甘露一样的心态,有一种希求的心情,希求的心情。

四、起敬专至诚。

要以恭敬心、专心跟至诚恳切心,这个前面说过。

五、善净无垢意。

内心当中要保持一种清净的意念。佛法讲清净是针对染污来说。什么叫染污呢?佛法说:你心中的怀疑就是最大的染污!所以我们讲信心就是指清净的信心。也就是说你今天,你不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听法,否则所有的佛法,都会被你怀疑的心所染污了。

那么这五点作一个总结: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就像一个重病的人,听这个医生的处方一样,来对法师跟佛法产生恭敬供养的心来听法,这样子才能够得到利益。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求法的过程: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曾经做一个大国王,那么他这个国王整个是可以说是财富非常的丰富的一个大国王。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国王就思惟世间的财富是无常的,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所以他就希望追求一个大乘佛法的真理,那么他就放弃王位走入山林当中,就看看谁能够为他宣说大乘法。

这时候,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对他说:我有大乘法门叫做《妙法莲华》,我可以为你宣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终身做我的侍者。那么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他本身贵为一个大国王,因为听法的缘故,他就舍弃他的尊贵身,为这个修道仙人做他的侍者,为他烧饭、为他洗涤种种的床座,甚至于用他的身体,来当做这个修道仙人的椅子,让他这样坐,那么目的就是要跟他学习[妙法莲华]。

那么后来,到了最后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他因为这一期生命的这个谦卑的学习[妙法莲华]的关系,使令他快速的成就慈悲喜舍、使令释迦牟尼佛快速的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就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快速积集这样的一种资粮,都是因为他肯谦卑的学习《法华经》的缘故。

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本师,你看他这个整个成长过程,弥勒菩萨是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他比一般的成佛的速度快了十二劫,超越了弥勒菩萨先成佛?就是他特别的精进。再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特别是他求法的时候的心特别的精进,这是影响一个人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我觉得我们学佛,很多地方是关键。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少吃一碗饭,这个不是关键,这个是善调身心。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个非关键的地方花太多时间,但是反而是关键的时候,就是影响你成败的影响你成佛速度的关键的地方,我们没有把握机会!诸法因缘生,每一个因缘的轻重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成佛的比例不一样。当然,你要是不看大乘经典,你不读《法华经》、不读《华严经》,你就不知道这个因缘是不是关键,你没办法判断。

但是听闻佛法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你的成佛之道,诸位我们今天都是同学,可能大家都是……唉,你三个月前出家,我现在出家,出家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出家一段时间发后,到来生以后,每一个人跑的速度就不一样,成佛的速度也不一样。因为有些人能够掌握一个成佛的关键,重点是能不能掌握这个,关键的力量能够掌握得住。所以我们为什么今天要必须要听闻?就是让你能够掌握什么是成佛因缘的一个关键。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对法跟对法师的一种态度。最后我们看第三段,那么前面二段,都是我们在听闻之前的一个心理的准备,叫道前基础。

这个地方甲三、正闻轨理,就是当我们进入讲堂,也正式听闻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情,这个地方分两段,甲三、正闻轨理  分二:乙一、断器三过。乙二、依六种想。

乙一、断器三过。

第一个我们要断这个器,这个[器]就是我们的内心,佛法把这个心当器,因为我们内心能够盛装很多很多的甘露,就像杯子能够装水一样,所以叫作器。而我们在听闻的时候,内心要断除三种过失:

一、若器倒覆——谓虽住说法之场,而不属耳。(专注)首先我们不要让这个杯子倒盖,因为这个倒盖,这个法水就没办法倒进去了。这个意思是说,你到了说法的地方,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这时候,你没有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就是你内心不专心,可能是打妄想,可能是昏沉,你看你每次老师讲完课,你也睡醒了,那你这一堂课就空过了,你就没有掌握。为什么今天你是他的同学,你们同时出家,几年后,两个人的修学的善根差这么多?就是这个事情我们要检讨。我们没有掌握因缘,就是你到了说法的地方,而没有保持专心的态度。

二、纵向上然不净洁——虽属耳然心有邪执。(诚敬)那么我们今天到了讲堂,我们精神状态也非常好,但是这个杯子不干净,可能里面有一些脏东西。为什么呢?就是你心中已经有成见、有邪执了。

我觉得我们今天听法的人,先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下来,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很重要。

我觉得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五年中会进步很快,有些人到五年以后,从今以后再也没有进步了,这个非常可怕,这种人叫做活在过去,他没有未来。昨天是怎么样,今天还是怎么样,除了今天的吃饭、睡觉以外,跟昨天完全没有任何的差别,因为他再也不能够去学习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样不好。就是说你不要听到一些观念跟你不一样,就马上把它切断,不要这样,你听听看嘛!

一个人,要保持谦卑的态度,不断的修正自己,不断的让自己的思想不断的圆满、不断的进步,你就是保持谦卑了,先听听看。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保持一种诚敬之心。

三、虽净洁若底穿漏——谓于所受文义不能坚持。(思念)那么我们今天有很专心,也很恭敬心把这个法听进来了,但是离开讲堂之后,没有数数的去思惟,一下子就忘掉了。这样,就非常可惜,没有把这个法把它坚持,把它相续的坚持下去。

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过失,最严重的过失是第二个心中有邪执,我们不能够保持谦卑的态度跟别人学习。

我自己是佛学院毕业的,当然,我在佛学院听过很多老师上课,累积很多老师的经验,得到很大的受益。那么我毕了业以后,我听了很多很多长老的录音带,甚至于有的长老,是不相信净土的,甚至于里面还批判净土的。其实我离开佛学院以后,我冲击很大,我到底该怎么办?但是这个法师有他的好处,有他的优点。后来我就是看了《闻法仪轨》以后,我觉得我应该调整我自己。因为,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我们不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这个你要永远知道一个观念,就是山不转水转,你这个水到这个地方,山是不可能转的,只有你水转而已。不可能说哪一天说,山为了你改变,不可能。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的思想跟我们完全一样,不可能。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不听。不听你就永远不能进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完全一样。尤其你出家越久,越发觉选择一个善知识越难,让你进步更难,甚至于这个善知识他唯识、天台、中观都非常强,但他就是严重的批评净土,你怎么办?那我问你怎么办?你必须调整自己!

我为了跟他学习这一部份的优点,我必须包容,这一部分我听了,我可以把它放掉,我自己可以把它转换。但是重点是我要听他对我有帮助的地方!

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不可能遇到一位圆满的善知识,但如果你这么挑剔的话,你永远没办法进步!所以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你心念转变一下,你就进步很多了。

你看,我讲实在话,一个人他敢讲一个录音带出来,他没有花三、五年的时间,他不敢讲录音带的,他的心得精华都在里面。他敢讲一个课程,他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你谦卑的跟他学习,直接吸收他的精华,你得到最大的便宜。

如果你不跟他学习,你自己看注解,你要看到什么时候?我问你看到什么时候?虽然他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们会过滤嘛,没关系,我们把他不好的地方,我们心存保留,把好的地方吸收过来。我跟这一个长老,学习这一部份的优点;我跟另外一个长老学习其它的优点,你自己就进步很快。

所以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有帮助,重点在这里。

我讲实在话,末法时代没有一个善知识是十全十美,因为他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他其它方面就会不足,那你怎么办?

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因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只能够怎么样,把这个环境把它利用到对自己的成佛最好的效果,就是吸收各方的优点。而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谦卑的心,那么这个是我们一种学习的心态。

所以你看,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心态,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也会让一个人每天不断的进步,这个心态非常重要。

同样的环境,你看,他生长在末法时代,你也生长在末法时代,但是他为什么有进步,你为什么都没有进步呢?那是心态不同!所以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乙二、依六种想。

我们把它先念一遍,那么前面是讲到远离过失,这以下是我们必须要建立的想法: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一、于自安住如病想

那么当我们在听闻的时候,最好的心态就是把自己当病人。

很多人他为什么不肯听经?我看很多人出了家以后,好像前面几年听经,到最后都不听经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没病,这件事很严重。

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病,这件事就很严重了,他就没办法进步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是一个有病之人,你非常需要药物的治疗,非常需要佛法的药物。

我除了讲经的以外,我几乎每一天,除了我今天要讲经,我每一天至少都会去听三十分到四十五分钟的佛法,每一天。而我听的佛法老师是不一样,即便我离开了佛学院,我还是不断的听闻佛法,因为我自己觉得我有病,我觉得这对我帮助很大。有时候我听十五分钟也不错,一个人要永远让自己保持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你就要让自己有进步,那么这当然就是说,你自己要觉得你自己有病,你非常需要这个佛法。

二、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那么[法]它自己不能宣说的,是要一个有明了性的法师来宣说。所以你要听法,你不可避免的一定要遇到人,因为一定要有人才能够说法,法不能自己宣说。那么我们对于这个演说法的法师,应该怎么办呢?把他当医生来转想。

我记得有一次,我那个时候刚出家,差不多四、五年的时候,去斋戒会上课,忏公师父要我去,我就去。斋戒会那些所谓的,除了忏公师父和那些法师,几乎每一个人戒腊都比我高,辈分也比我高。忏公师父在斋堂就说话了,忏公师父说:我们听法的时候,要把法师当医生一样的转想。你不要管这个医生是不是很健康,也不要管医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这个医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了,那就可以了!

诶!这个观念很正确!这个说法者可能戒腊比你低,有可能,也可能他在其它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重点是他所宣说的这一部分,能够让你帮助,你也得要很虔诚的来听。这个医生他自己身体健不健康,那是另一回事,重点是他可以把你的病治好。

三、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那么我们对于所教诫的法,你要把它当作吃药一样。不管是这个法的获得,是多么的辛苦。我们今天得到癌症,要去求这个药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如病得药想,这样的一种希求心。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要把它当做一个治病。你看我们今天长一个肿瘤,也不是一天、两天,这五年、十年、无量劫来产生的病。所以你这个,在擦药的时候,听闻佛法,为什么要一次一次的听闻呢?你这个药擦一次,有稍微消肿一点,再擦第二次,又消肿一点,没有一个仙丹说一次就能完全治好的,不可能,都是要慢慢来,要不厌其烦地数数的听闻。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我们对于这个法的根本来源──所有的法,虽然是由法师弘传,但是法的根源只有一个,都是佛陀流传下来的,我们要思惟佛陀是最圆满、最彻底觉悟的大善知识。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听闻佛法以后,你必须有一个把这个法弘传给下一代的使命感,这一点也很重要。你不只是自己受用,你希望能够让这个法的光明代代相传,使令这个法久住,要有这样的使命感。

那么宗大师说,当我们能够做六种的转想,来听闻佛法,我们就会在这个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得到最大最大的加持,这个是听闻佛法的一个最圆满的态度。那么当然这个是讲到这个在听闻佛法的过程的一个心态。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我提出了三点给大家参考,当你听闻佛法以后,应该怎么办?

第一点、我们听闻佛法的重点,是在改变观念,不是增加知识。

我觉得佛学院的学生,有些人的态度是错误的,背了很多的名相,增加很多很多的常识,但是他没有把他改变观念。其实这个时代知识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识很容易获得,你去看这个电脑,你一检索,知识就秀出来了。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你观念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就不能改变!所以我觉得我们听闻佛法,我们思惟消化的时间太少,所以我们不能改变观念,这是很严重的。所以你要知道: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你看我们之前有一个观念,我问大家,很多人说,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好了,所有的教理都不要看了。这观念对不对?错误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对净土宗的伤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器的人,这句话适用;中、下根的人听到这句话,接受这个观念就完蛋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为你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信愿──对阿弥陀佛的皈依,不只是对佛的皈依而已,还要对极乐世界国土的皈依,包括对佛的皈依、包括对国土的皈依。因为你是要求生净土,如果你皈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么你这个念佛跟修禅定是差不多,不能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叫[信愿]持名。

所以蕅益大师也说:你不要以为说啊,年纪大的人就不要听经;年纪轻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说念佛跟听经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看我们在听闻佛法当中,我们就可以调整理一些过去的观念,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观念。

第二个、要融会贯通。

每一位法师,都有他的专长跟心得。今天这个法师,把他的心得丢出来,你吸收了;另外一个法师,也丢出一个心得,你也吸收了。但是,当然你要不把它消化,你就觉得没有事情,但是你一旦你一思维,你就觉得有问题了,有些观念是冲突的,你看我在佛学院的时候,我的老师都是修净土的,没有一个例外,都是传统佛教的,没有一个例外。但是我毕业以后,我跟广泛的很多长老学习,我就发觉很多思想是冲突的。这个时候,你自己要做一个工作,把它融会贯通。

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回家的路是完全一样的。我再讲一次,我们离开家太久了,但是我们回家的路,不是每一个人都完全一样。成佛之道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他适合走的路,不见得适合你。《大乘起信论》说:我们今天所对治的是无明、是妄想,而每一个人形成妄想的因缘是不一样的。他的妄想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必须这样对治;这个人的妄想是这样形成的,所以他必须这样对治;你的妄想是另一个方式形成的,你必须有你的对治之道。

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

你必须在这么多的善知识的法当中,听闻以后融会贯通,安排一个你自己适合的道路,否则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所以第二个要融会贯通。

三、要付诸行动。

你得到一个观念,你就要试着去实践,即便你走出半步都好。你的心要强迫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往这个方向去思考。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宗教情操,来自于真实的受用做基础。你可能刚开始是仰信,但是如果你学了佛法很久以后,你都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你那个信心就会很薄弱。所以如果你今天能够听闻以后,能够随转修心要,你顺着去思考而产生利益以后,你对佛法的信心会更加的坚定。

就是说你听到一个新的观念以后,要强迫你自己,尽量往这个观念去思考。要改变过去的老毛病,要去付诸行动!

所以我是觉得,个人的心得就是当我们听闻佛法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去改变自己、改变观念;第二个、融会贯通;第三个、付诸行动。

好,那么我们这一堂课,简单的把听闻佛法的一些仪轨跟大家做一个宣说。好,那我们这一堂课就上到这里,回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

《贤愚经》中讲到佛在世之时,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

小儿闻法,即解甚深义

过去有一位比丘,住在精舍,很精进持守戒法,梵行清净...

思慧很重要,没有人可以取代

从我们学习的角度,听闻佛法很重要,思慧也是很重要!...

专注听法的阿难尊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佛起大慈悲心,想要让弟子们了解念佛...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

一犯到这两大禁忌,这个人就不是善知识了

我们在研究菩萨戒法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两个重点:第...

放生的三个程序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在长期的放生法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放...

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和禁忌吗

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俾合乎...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大苾刍众三万二...

【注音版】往生论

往生论...

正法毁于修行者自身的腐化与堕落

一次,佛在鹿野苑讲堂讲经,迦叶尊者,一身灰衣,破烂...

【推荐】透过佛法的熏习,加强我们的能量

今天是我们中国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说我们即将面临一...

只有精神财富才可以真正依赖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学佛或信仰佛教,就意味着要放下...

吃素如何吃到皮肤年轻细滑且营养够

作者:善心莲花 我个人的经验:我吃素,不吃蛋,很少...

【佛教词典】袭师

【袭师】 p1464 瑜伽八十三卷一页云:言袭师者,谓轨范...

【佛教词典】梵网经

(一)西藏名 Chos-kyi rgya-mo savs-rgyas rnam-par sn...

【推荐】谦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课

人生的每一种境界,都是修行,修什么呢。修谦卑。记得...

深山中的道场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宏海法师:净土三篇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下...

没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吗

问: 有一位居士,还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

流光如云相映成辉

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就是从阿弥陀佛无漏、清净、真实的...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恶果源于内心的失衡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方面,物质极大丰富,技术突飞...

走出忧郁与痛苦的四个步骤

据说,过去有一位高僧在学法的时候曾经向他的师父请教...

60岁法师17年献血累计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着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释戒成法师神清气爽...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克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

如何辨别菩提心的邪正真伪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

坚定心志,安于静境

佛陀住世时,有位发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团里,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