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库

圣严法师:不离烦恼,也不起烦恼

圣严法师  2010/1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谓‘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也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总之都不离物质的享受。在人间,虽然五欲的享受能带给人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对五欲追求,就像捕风捉影一样徒劳无功,风和影子都是虚幻不实的,勉强追求只会带来痛苦。所以,人间的众生虽然享受五欲之乐,但痛苦的时间其实是远比享乐的时间多。至于天上的众生,虽然能享受无尽的五欲之乐而不会有任何痛苦,但是天人的福报有一定的年限,当福报享尽以后,同样又会回到人间来受苦,甚至到比人间更悲惨的地方去。

到了‘色界’,追求的则是‘定乐’,也就是安住禅定而得到的快乐。虽然不同于五欲的欲乐,而且是大修行人才能享受到的,可是定的快乐,也只有在定中的一段时间内享受,一旦出定以后,定乐也会渐渐消失。

至于‘无色界’,则是最高的禅定境界,此时不但没有身心的活动,甚至连念头的活动也没有,只剩下微细的意识。但是这种禅定也有一定的年限或时段,当定力退失、出定之后,又会回到人间,甚至到地狱、饿鬼或畜生道去了。

由此看来,无论是欲乐或定乐,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乐的享受,而且很快就会带来灾难,所以都不是最究竟、最真实的。因此,三界就像火宅一般,燃烧着苦恼和不安的火。而我们都在烦恼中苦中作乐,虽然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却依然没有危机意识,还是不断追逐着不可靠、似是而非的快乐。

但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并不是从火宅之中逃出去。虽然小乘佛法认为三界就像火宅一样,需要赶快离开;但是大乘佛法认为,只要我们内心不会被贪、嗔、痴等烦恼所困扰,那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像在佛国净土中一样。所以,并不一定非得逃离三界的范围。

因此,大乘佛法所说的菩萨与佛,是不离三界的,虽然和众生一同生活在三界之中,却不受三界的痛苦。他们和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但他们的心里早已没有恐惧、贪爱、怨恨、怀疑或是不安全的感觉。他们不但不觉得自己在受苦受难,而且还不畏艰难地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精神。佛、菩萨都是从三界烦恼中得到解脱的人,也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对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

世界上的人人都想拥有快乐。但是,多数的人觉得快乐在...

佛号要念出一个味道来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

【推荐】懂得快乐的意义

懂得生命的意义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懂得快乐的意义快...

禅者的心境

唐朝时,有位名叫懒残的禅者,修行造诣极高,遐尔闻名...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经典原文】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

是否每天应多念佛号来调伏烦恼

问: 师父慈悲,在蕅益大师念佛开示那个里面,他好像...

【推荐】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

圣严法师《情绪从哪里来》

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

「痛」并不等于「苦」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

圣严法师《调整职场EQ的好方法》

现代很流行讲EQ,身为宗教师,我并不太懂什么叫做EQ...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的观念。事实上,种瓜...

【佛教词典】如实智

(术语)如诸法实相之智。知诸法实相之智。是唯佛所得...

【佛教词典】欲三摩地

【欲三摩地】 p0986 瑜伽二十九卷五页云:由欲增上力所...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

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问: 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

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送迎毕竟无时了,悲...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