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库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圣严法师  2016/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征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着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着不舍,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我们来三宝中求度,随佛出家,就应将这一切的荣辱得失彻底地抛弃,把自己当做初生的婴儿,重新来过。

如果不能将这个观念扭转,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烦恼将无穷无尽,纵然落发,也会为自己增添无限的困扰,为僧团带来负担。

我经常告诉前来请求剃度的人,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为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门,用经忏佛事、化小缘,或者种种的善巧,来获得信徒的供养,这是在正与邪的狭缝中求生存,是佛教的败类,将会使佛教步向衰颓之路。

我们法鼓山僧团用尽心血,正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化俗导迷,净化社会、人心。如果我们自己烦恼很重、性格刚烈、冥顽不灵,将破坏佛教的形象,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将这些问题带入僧团,那么,僧团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将因你而受到伤害。

你们的师父拼命地在弘扬佛法,努力扭转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看法。因此,诸位进入僧团后,都应以师父的理念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将与整个僧团背道而驰。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又何须来此出家?这种人多一个,对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损失,因为带着棱角、带着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以及有专业学问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条件是品德和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虽有专业的学问和能力,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无法提升,这种人对佛教整体而言反而没有益处。

所以,准备落发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将过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剑将荣耀心斩断,用悲愿火将得失心焚毁,不要让烦恼、习气残留在我们的身心,戕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千万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顺眼,瞧那人不满意;挑剔这、排斥那,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有想法。样样看不顺眼,事事不合己意,这类的人增加之后,僧团将难以运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镜,身如抹布。’落发后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还将身体和想法看得很重,执着身体,身上就有很多刺,执着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烦恼。若能如《楞严经》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能用忍辱负重的观念来调整自己,心无烦恼,所以像明镜无尘,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发之后,发现自己离开了道心,就自摸己头,既已落发出家,心生惭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

你们的师公东初老人曾经问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弥戒是沙弥。’ 老人一直摇头说:‘你再说。’‘出家人不可以结婚、不可以存钱。’又摇头。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请求老人开示。老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为成就。’

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时,不答辩,辩就是是非,要忍辱负重,而且还要积极地努力以达成奉献他人的目标。在因缘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盲目地奉献,当以退为进,保持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虚以待之,并非一味地退而不进。

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有道心、悲愿心。道心是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骄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为了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则为了身体上的残缺而自卑,有些人是为了年纪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带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人捉住;而学历高、能力强的人易生骄慢,自以为有道心,或比别人还会修行。这都是在家人的心态,会破坏我们的道心,若有这样的心态,要知惭愧、忏悔。

若自认为有道心,为常住服务多一些、贡献多一些,指责别人能力差,没有付出,老是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那么少,如此骄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应该的,别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许是他的体力、智力不胜任之故,要多体谅、多包容。若他来请教,一定要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参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们的模式做。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最后,再以数语勉励大家,当努力学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别人比,道心自增长。

(二)互相勉励,不可看不起别人。

(三)不可自卑于学历低、身体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闲谈。

(五)心念系在恒课上,如持咒、持佛菩萨名号。任何空档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间断,如此自然能够消灾除障、去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清净乞食住

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一日清晨,舍...

明月夫人度夫出家

槃提国王名叫优达,在迦叶佛的时候,他便出家修道,现...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宗舜法师:出家为什么要剃发

宗舜法师: 这个剃发的风俗在古代印度对于重犯,就是...

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社会上有人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迹,原来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

没有慧眼,可不要乱说话。读了下面的文章就会知道,奇...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

莲池大师论出家利益

【原文】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

圣严法师《地藏菩萨的本誓愿力》

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

圣严法师:爱情为什么会变的这样恐怖?

问: 有的人和情人分手,会带着刀子去谈判,想要杀人...

圣严法师《有情绪的人生才活得过瘾?》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人是有情众生,既然是有情,当...

圣严法师:不要让「重话」变成「恶口」

「恶口」是用恶劣的、恶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语侮辱人、...

【佛教词典】林热白玛多吉

(1128~1188)西藏佛教迦尔居派主巴迦尔居支派之始祖...

【佛教词典】行事会正记

(书名)十二卷,宋台堪着。解行事钞,与资持记所见异...

念佛人可以克期取证,提前往生吗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就着念佛的人,是不是可以克期取...

可怕的黄金

一位僧人惊慌失措地从树林中跑出来,刚好碰到一对在林...

唤醒沉睡的心

布朗菲尔普斯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位普通市民,那一阵儿...

【推荐】地狱的境界从哪里来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

幸福家庭必备的五个基本要素

一、沟通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到了...

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过是不能抵销的,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

【推荐】念佛还要持戒

一、念佛,体会佛的心愿,就会照戒律去做 (一)以为受持...

生命不止,布施不断

因果法则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否学佛,每个人...

佛像缺损还能继续供养​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二十多年前请的一尊白衣滴水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