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奘师追上同伴以后,继续向东南山行去,约五百余里,至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夏瓦),这是在北印度境内的国家,东临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罗城。这个地方多出贤圣之辈,古来作论诸师,如那罗延天论师、无著和世亲两菩萨、法救论师、如意论师、胁尊者等,都是这里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东北,有一座置放佛钵的宝台,后来佛钵被流动性地移放各国供养,奘师到时,正放在波刺拏斯国(西印度),不在此台。在此城外东南八、九里处,有一棵毕钵罗树(即菩提树),高一百多尺,过去四佛,均坐在此树下成佛,现在塑有四尊如来像。树的旁边又有一座塔,是迦腻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塔基周围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塔顶起金刚相轮二十五层,其中藏有如来舍利一斛。塔的西南百余步处,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灵感事迹很多,往往有人见到佛像,夜绕大塔经行。向塔东北行百余里,渡过大河,至布色羯罗伐底城(今斯瓦特河与喀布尔河交接处附近)。城东亦有宝塔,为无忧王所建,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城北四五里寺院内,还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无忧王所建,这是为了纪念释迦佛过去行菩萨道时,在这个国家千生为王,千生舍眼的地方。这里圣迹实在太多了,奘师一路参观礼拜,将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物,分别一一供养所经过的大塔大寺。
接着又到了乌铎迦汉荼城(今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点的东北),由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乌仗那国(今斯瓦特河流域)夹苏婆萨堵河,这里过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万八千余僧徒,可是奘师去的时候,佛教已经衰落,寺宇大半荒芜,僧徒也大大地减少。其所传律法主要有五部:法密部、化地部、饮光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这国国王多住在瞢揭厘城,城里人物丰盛。城东四五里处有一大塔,多有奇异瑞相,这是释迦世尊在过去作忍辱仙人时,被羯利王(旧译歌利王)割截身体处。往城东北行二百五十里,经大山来到阿波逻罗龙泉,此即苏婆河(今印度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时,其地寒冷,春夏常冻,入晚即飘五色雪花,霏霏乱舞,如落杂花。龙泉西南三十里处北岸,有一盘石,上有佛的足迹,是释迦世尊以前降伏阿波逻罗龙时所留下的足迹。再顺流而下约三十里,有一块佛陀濯衣石,释迦世尊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还留有条纹痕迹。
瞢揭厘往南行四百多里便是醯山,这是释迦世尊过去为求闻半偈,报药叉之恩,舍身弃命的地方。由瞢揭厘城往西行五十里,渡过大河,到了庐醯呾迦,有一座无忧王所造的宝塔,高十余丈,是无忧王为纪念释迦世尊前世为慈力王时,用刀刺身流血,布施给五药叉的地方。出城东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昔日世尊曾在此为人天说法,离去后忽然出现的此塔。塔西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阿缚庐枳多伊湿伐罗菩萨(观自在菩萨,旧译观世音)像,非常威灵。
从城东北,登越山谷,逆河而上,一路非常危险,不是栈道,就是绳索,大约行千余里,至达丽罗川,这里是乌杖那(今斯瓦特河流域)的旧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弥勒菩萨像,金色庄严,高百余尺。据说是末田底迦阿罗汉所造,他以神通力将雕匠带到睹史多天(旧译兜率陀天),亲睹圣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奘师自乌铎迦汉荼城(今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会合点的东北)南渡信度河,河宽三四里,水流清澈,可是异常湍急。据说河中有毒龙恶兽,假若有人拿着印度的奇宝名花,或带着佛教舍利子渡河的,船只往往便会覆没。奘师渡过此河,到了北印度之呾叉始罗国(今塔克西拉)。城北十二三里处又有无忧王建的塔,常放神光,这是释迦世尊昔时行菩萨道时,号为战达罗钵剌婆(月光)的大国王,志求菩提舍千头处。塔的旁边有一寺院,过去经部师拘摩逻多(童寿)曾在此制造众论。
从此东南行七百余里,有僧诃补罗国(今傑鲁河姆河北岸)。又从呾叉始罗(今白沙瓦东南附近)北界渡信度河,往东南行二百余里,便到了大石门,这是从前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饲饿虎的地方。其地因为王子血渍所染,至今还作斑斑的殷红色,血渍洒在草上,连草木也都是红色的。
第十六卷
奘师再往前行,又向东南走进山道,走了五百多里,到乌剌尸国(今白沙瓦以东附近)。
又向东南攀登高山,渡过了一座铁桥,沿着崎岖栈道,走了千余里,到了迦湿弥罗国(今斯利那加)。其都城西临大河,有寺百所,僧伽五千余人。有四座大塔,崇高壮丽,也是无忧王所建,塔内各藏有如来舍利斗余。奘师初入其境,至石门,即彼国的西门,国王派遣国舅率车马来迎。
进了石门,遍历诸寺一一礼拜后,奘师到一寺院住下,寺名护瑟迦罗,这一夜寺内众僧,皆梦神人告曰:“此客僧从摩诃支那国(大中国)来,欲在印度求法学经,观礼圣迹。此人因为求法而来,所以有无量护法善神跟随,现在也随师进驻本寺。诸师等由于宿生福德因缘得以出家,为人所羡慕,如今应该精勤诵习,令诸护法善神赞仰,怎么可以懈怠昏睡?”众僧个个从梦中惊醒,经行禅诵直至天亮,不敢再眠。第二天众僧把梦中因缘告诉众人,大家对法师就更加恭敬了。
奘师随国舅参访了一百多所寺院后已接近王城,国王率领臣吏及城内的僧侣前往达摩舍罗(唐言福舍,王教所立,使招延行旅,给瞻贫乏也)迎接,沿途都是幢幡宝盖,香烟缭绕。国王见到奘师后,先虔诚礼赞,亲自散花供养,再请奘师乘坐大象入城,送到阇耶因陀罗寺(此寺为国舅所建)安歇。
第二天,国王迎请奘师入宫应供,并请大德僧称法师等数十人作陪。用餐完毕后,国王请奘师开讲,并请僧侣们向他问难。只见奘师酬答自如,国王在一边听后,非常高兴。国王知道奘师此次前来,就是为了取经,于是便派了二十个人,为法师抄写经论,另外又派了五个人侍候他的生活起居,供法师使唤。
僧称法师是一位知名的高僧,他看重奘师德行,把法师当作上宾看待。奘师也虚心请教,请他讲授各种佛经。但这僧称法师年逾七十,气力已衰,犹自勉力传授,立下课程表:每天上午,讲《俱舍论》;下午讲《顺正理论》;初夜后讲《因明论》、《声明论》,谆谆讲授,诲人不倦。这时境内学者,听说王城大开道场,都来参加法会。奘师格外用心听讲,聚精会神,细细加以领会。僧称法师非常欢喜,叹赏不已,对众人说道:“这位中国法师年纪虽轻,聪明绝顶,学力很深,你们大家,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照他这样聪明,道德又高尚,一定可以大扬佛法,可继承无著世亲菩萨兄弟二人遗风,可惜他生在远国,不能早一点亲近圣贤遗芳。”
此时,大众中有大乘学僧毗戍陀僧诃(净师子)、辰那饭荼(最胜亲);萨婆多学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僧祇部学僧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呾逻多(最胜教)等多人,都是来这里留学已久、道业坚贞、多才善解的优秀僧徒,听到僧称长老对奘师的这般称扬,心里很不服气,纷纷向奘师诘难。只见奘师气定神闲,舌战群僧,酬对应答无一不恰到好处,使得诸僧全部心悦诚服。
据说迦湿弥罗国原是龙潭,佛涅槃后五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阿罗汉,教化龙王弃舍此潭,改建为五百所寺院,召请各方贤圣来住,受龙王的供养。其后至健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迦腻色迦王时(约在如来灭后第四百年),胁尊者召集诸圣贤众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人,连同胁尊者在内共五百名贤圣,在此结集三藏。先造十万颂邬波第铄论、释素呾缆藏(经藏);次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释阿毗达磨藏(论藏)。
总共三十万颂,九十六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土缄,建塔珍藏,命药叉神守护,不许往外流传。奘师在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朝礼圣迹完毕时,才告辞离开此国。
奘师向西南行,攀山涉水,走了七百里,到了半笯嗟国(今旁赤)。从这里向东行四百多里,到了遏逻阇补罗国(今拉瓦尔品第以东附近),在那里观光了一二日。从这里再往东南,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到了磔迦国(今旁遮普平原)。这里属印度的边荒地区,言语、风俗、服饰多不相同,民风轻薄粗俗。
又走二天,到阇耶补罗城,借宿外道寺过了一夜。这座外道寺在城西门外,有信徒二十多人,都信奉婆罗门教。第二天到奢羯罗城,城里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从前世亲菩萨曾经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旁边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经行的遗迹。
第十七卷
奘师等一行人出了那罗僧诃城,向东行至波罗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盗贼,有五十几人,把奘师及随行的人衣服财物全部夺走,并挥刀押到路旁一个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杀害。幸好池中多荆棘杂草,跟随奘师的一位沙弥,发现南岸有一条水道,勉强可以容纳一个人走,于是机警地暗示奘师一起从暗道中逃走。
师徒两人飞也似地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个耕田的婆罗门,便把遇盗贼的经过告诉他。婆罗门听后大惊,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大家拿着兵器,一窝蜂地往林中跑去。盗贼看到来的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师亲自到池中,解开被捆绑的人员,又把剩下的衣服,分给众人,大家便向村中投宿。经过此次盗贼的惊吓,同行的人无不悲泣,只有奘师含笑无忧。同行的人觉得奇怪,便问道:“出门行路,全靠盘缠,现在衣服被抢光,盘缠俱尽,只剩下性命一条,前途茫茫,如何是好?法师为何不生忧愁还笑得出来?”奘师答道:“人生之所贵者,只此性命,性命既在,其它还有什么可忧的呢?所以我的家乡有句俗话说‘天地之大宝曰生’,生命在,说明大宝不失;那些小小衣资,又何必忧愁哉?”
第二天,奘师一行来到磔迦国东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罗林(芒果林),林中有一位据说已七百岁的婆罗门,可是看起来却好像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学问渊博,精通《中》、《百》诸论以及《吠陀》等书。两名侍者,也都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他们很欢迎奘师,知道他被洗劫后,就派遗一位侍者到城中请护法居士为他们准备斋供。
城中虽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可是奘师在迦湿弥罗国说法一事,已传遍远近,印度各地都已经知道这事。这位侍者进城,到处传告说:“大唐高僧西来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盗贼洗劫,衣物尽失,此是种福田的大好机会,大家应该量力布施。”由于奘师功德招感,有三百多人听说后,各持毡布饮食,恭敬前来供养。奘师为他们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多人因此弃邪归正,欢喜而回。
奘师把众人供养的毡布分施同伴,各置了衣服数套,还用不完,又拿出五端布奉施年长者。奘师在磔迦国停留了一月,向龙猛(又译龙树)菩萨的弟子请教学习《百论》、《广百论》,得到了龙猛菩萨的清净传承。
奘师离开磔迦国后向东行走了五百多里,到了至那仆底国(今北印度阿姆利沙尔附近的),住在突舍萨那寺。寺里有位大德毗腻多钵腊婆(此云调伏光),他本是北印度一位王子,生得体格魁梧,相貌非凡,好学佛法,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奘师于是就在这里住了十四个月,向毗腻多钵腊婆大德细细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出了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行五十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寺里有僧徒三百多人,修学有部思想。释迦世尊涅槃后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
从这里再向东北行一百四五十里,就到了阇烂达那国(今加兰德)。住在那伽罗驮那寺,寺里有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此云月胄),善究三藏,于是在此停留了四个月,向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毗婆沙》。
再向东北行,登履危险,行七百多里,至屈露多国(今库鲁)。然后往南行七百多里,越山渡河,至设多图庐国(今沙尔亨德)。从此西南行八百多里,到达中印度境的波理夜呾罗国(今拜拉特)。再从此东行五百多里,到达秣菟罗国(今马朱拉)。
中印度,是释迦世尊诞生和成道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圣迹。奘师一路礼拜,心中十分虔诚。在秣兔罗国,礼拜了释迦世尊诸弟子的舍利塔,这里有舍利子(旧译舍利弗)、没特伽罗子(旧译目犍连)、咀丽衍尼弗呾罗(满慈子即富楼那旧译弥多罗尼子)、优婆厘、阿难陀、罗怙罗(旧译罗睺罗)以及曼殊室利菩萨的舍利塔等,这些佛教圣地,当时都还保存完好。
每年举办修福法会之日,四众弟子随着自己所修学的宗派而各修供养。学论者供养舍利子,修习禅定者供养没特伽罗子,诵持经者供养满慈子;学律者供养优波厘,诸比丘尼供养阿难,未受具戒者供养罗怙罗,学大乘者供养诸菩萨。
距离城东五六里山上有一座寺院。是当年尊者乌波鞠多(唐言近护)之所建。其中供奉着释迦世尊的指甲和头发舍利。在寺院的北岩有一间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其中堆满着细小的筹(筹:古时数数用的小木棍)。乌波鞠多尊者说法,听法悟道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中,如果是夫妻的,才可以放下一筹。如果不是夫妻的,虽然也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不放筹。可想当年证果圣者之多。
第十八卷
奘师又向东北行五百多里,到萨他泥湿伐罗国(今塔内萨尔)。又东行四百多里,到了禄勒那国(今卡尔西附近)。此国东临恒河,北靠大山,阎牟那河,流经此国中境,沿着阎牟那河东行八百多里,到了恒河的源头,源头广三四里,东南入海处,广十余里。恒河水味甘美,沙细如粉,印度称之为福水。
印度风俗传说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涤除罪障;喝了河水可以消灭灾殃,死在河里还可以升天,因此许多愚夫愚妇常集合在河边饮水沐浴。这些传说都是外道邪说,不符事实。后来经过提婆菩萨开示正法,这些愚见愚行才开始停止。奘师一行至此,亦纷纷取水饮来解渴。果然名不虚传,水味甘美异常。禄勒那国也有一位高僧,名叫阇耶鞠多,精通三藏,奘师便在这里住了一冬半春,听他讲完经部的《毗婆沙》。
从禄勒那国渡河向东,到了秣底补罗国(今马达瓦尔)。国王是戍陀罗种(即首陀罗种),不信佛法,敬事天神。国中共有佛寺十多所,僧徒八百多人,都学小乘《一切有部》。王城南四五里有一座小寺,寺里僧徒五十多人。过去瞿拏钵刺婆(德光)论师在这里作《辩真》等论,一共一百多部。
德光论师是钵伐多国人,本来学习大乘,未穷玄奥,后来退而修学小乘。德光论师希望见到弥勒菩萨请益佛法疑难,当时提婆犀那(天军)阿罗汉往来睹史多天(旧译兜率天宫),天军尊者利用神通把他接上天宫,可是德光论师见到弥勒菩萨后只作长揖却不肯顶礼。
天军尊者对他说:“弥勒菩萨是补处菩萨,你既求法于人却不肯顶礼,何以如此傲慢无礼?”德光论师回答:“多谢尊者教诲,我是比丘已受具足戒,弥勒菩萨住兜率天,享受天福,乃在家众,要我顶礼他,这不适合。”(佛法中出家人不礼在家人)。像这样往返三次都不顶礼,因为贡高我慢,所以疑难最终未能得到解决。
德光寺南三四里,又有一寺,僧徒二百多人,并学小乘法教,是众贤论师寿终之处。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博学高才,精通一切有部毗婆沙。当时,世亲菩萨睿智多闻,先作《阿毗达磨俱舍论》,破毗婆沙师所执。辞义善巧,理致精高,西域学徒,莫不赞仰。众贤论师看后却不以为然,于是他苦心钻研,历经十二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的《俱舍雹论》。
写完,他想亲自与世亲菩萨见面论定是非,世亲菩萨不想与之作无谓的争辩,就离开了佛寺。世亲菩萨离开后一天,众贤论师一行就来到佛寺,他们刚进门,众贤论师忽然全身瘫痪,不支倒地。于是众贤论师心有所悟,便写了一封信向世亲菩萨忏悔道:“如来涅槃以后,佛弟子分成许多宗派,各有门户之见,排斥其它部派,我在此深表忏悔。”世亲菩萨看过他写的《俱舍雹论》后,觉得其思力不减《毗婆沙》之众,于是为它改名为《顺正理论》。
众贤论师死后,焚尸收骨,于寺院西北二百余步庵没罗林(即芒果林)中,建一宝塔纪念,至今犹在。林侧又有一塔,是毗末罗蜜多罗(无垢友)论师遗身处。论师是迦湿弥罗国人,于说一切有部出家。他博览群经,研究各部理论,游历印度各国。
在他回本国的途中经过众贤之塔,悲叹众贤论师著述未及显扬就死殁,于是发誓更造诸论,破大乘义,灭世亲名,使众贤论师之旨永传后代。无垢友论师刚发完誓,突然心智狂乱,五舌重出,遍体血流。他知道这是因为邪见,诽谤大乘而招此苦果,于是赶紧忏悔并留下书信,告诫众僧,切勿毁谤大乘,说罢便气绝身亡,在他死殁之处,地上凹陷成一个大坑洞。
秣底补罗国还有一位大德,叫蜜多斯那,已九十高龄,是德光论师的弟子,精通三藏。奘师在此停留了半春一夏,向他学习萨婆多部《怛埵三弟铄论》(即《辩真论》,德光所造也)、《发智论》等。
第十九卷
从这里向北行三百多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今加瓦尔)。再向东南行四百多里,至醯掣呾罗国(今蓝纳加)。又向南行二百多里,渡过恒河,向西南行至毗罗那拏国(今亚格拉东方处)。又东行二百多里至劫比那国(今僧伽耶)。此国的城东二十多里处有一大寺,院内有三宝阶,南北列,面东西下。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说法后,回降地面时,所降落的地方。当时先从天上降下一条扶梯,中阶是黄金,左阶是水晶,右阶为白银。佛陀从善法堂起身,带着诸天众蹑黄金阶而下;大梵天王执着白拂,从白银阶而下;天帝释持着宝盖,从水晶阶而下。这时,百千天人及诸大菩萨陪随着佛陀,亦从天而降。
在奘师抵达此前数百年,还留有三宝阶,后来逐渐沦没。现在虽有三排阶级,这是后来有国王忆念世尊,仿照从前格式叠石重砌的,阶上饰以各色宝石,高有七十多尺。上面盖着一所精舍,正中供石佛像,左供帝释之像,右供梵王之像;三像后面,各有佛光,雕塑得极为生动。旁边有一根大石柱,高达七丈,是无忧王所建。石柱旁边有一石基,长五十多步,高有七尺左右,是释迦世尊从前经行的地方。
从这里起身,往西北行二百里,到了羯若鞠阇国(今卡瑙季)。这是中印度的一个大国,周围四千里。都城西面临着恒河,长二十多里,广五六里。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一万多人,大小乘都学。这国国王是吠舍阶级人,字曷利沙伐弹那(喜增),父字波罗羯逻伐弹那(作增),兄字遏逻阇伐弹那(王增)。喜增在位时,仁慈爱民,国人称颂。
印度门
这时东印度有一个羯罗拿苏伐剌那国(今孟加拉国恒河西岸附近),国王叫做赏伽(同上王),忌妒喜增王英明果断,又怕他国势强盛,设下一计,诱请他到国内,把他杀害。消息传来,举国悲悼,大臣等互相商议,共立其弟尸罗阿迭多(戒日)继承王位。这时戒日王(《大唐西域记》中作尸罗阿迭多王)还很年轻,可是英明有为,他首先勉励国人,厉兵秣马,亲自操练,举兵东征,报了国仇家恨;接着躬亲国政,励精图治,把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并统一了五印度。戒日王信奉佛法,通令境内,不许杀生,并且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每年三七日遍供众僧,每五年开一次无遮大会,广事布施,凡是府军所积财宝,都拿来施给众生。
城西北有座宝塔,高二百多尺。东南六七里,恒河南面也有座宝塔,高二百多尺。都是无忧王所建,是佛陀昔日说法的地方。奘师在金耳国的跋达毗诃罗寺住了三个月,跟随毗离耶犀那三藏,读完《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从这里往东南行六百多里,渡过恒河,向南便到了阿逾陀国(中印度)。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一所古寺,是世亲菩萨在此制大小乘论以及为大众说法的地方。城西北四五里,在恒河岸,有一所大寺院,院中有座塔,高二百多尺,无忧王所建,昔日世尊曾在此说法三个月,在它旁边还有过去四佛经行的地方。城西南五六里,又有一所古寺,是无著菩萨说法的地方。无著菩萨在深夜上升兜率内院,向弥勒菩萨受学《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论》、《中边分别论》,到了白天,则又下凡为大众说法。
无著菩萨,是健陀逻国人。佛涅槃后一千年,出现于世,从弥沙塞部出家,后来转信大乘。弟弟世亲菩萨,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经过兄长度化也转信大乘。兄弟二人广造诸论、解释大乘,成为大乘佛法一代法匠。比如《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唯识论》、《俱舍论》等,都是他们所造。
奘师在阿逾陀国礼圣迹后,顺着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今阿拉哈巴德西北方的地方)去。这恒河是印度第一大河,两岸多是亚热带丛林,异常繁茂,尤其在这一段河的两岸,都是阿输迦林,郁郁葱葱,非常幽深。奘师坐的船顺流而下,行了大约一百多里,忽然一声锣响,两岸树林里面,各有十来条贼船,迎流鼓棹,飞驶而来。奘师所坐的船上,大家慌做一团,有几个客商胆小,急得投河。众贼把他们的坐船包围,强行拖至岸边,并逼全船客人上岸脱光衣服,交出财物。
第二十卷
这批盗贼,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须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为供品,杀取其血祭祀,以祈求天神赐福。他们见法师仪容端丽,身材伟岸,正合要求,心中高兴,互相商量道:“现在秋祭时期快要过去,我们还不曾找到合适的人。这个和尚生得相貌端正,把他杀了祭神,岂不正好?”奘师说道:“你们要杀我这秽浊之身以祭祀天神,不是我要推辞。只是我这番所以不远万里,跋涉千山万水,是为了朝礼圣迹,拜菩提树,访奢阇崛山(灵鹫山),问经求法,现在此愿尚未实现,你们便要杀害于我,恐怕是不吉利。”船上同来的人,都同声替奘师请求;也有人愿意以身相代,求免奘师一死。可是盗贼都不答应。
于是贼人派人取水,就在树林中一片空地上,用水和土,筑起坛来,令两人拔刀押法师上坛。二贼举起刀来,便要动手,奘师神色镇定,毫无惧色,群盗见了,都非常惊异。奘师眼见情况已不能免,就请求贼人稍待片刻,以便让自己安心欢喜就死。此时奘师澄心净意,观想兜率陀天,一心专念弥勒菩萨,愿得往生内院,亲自恭敬供养受持《瑜伽师地论》,亲闻妙法,成就神通智慧后,再来下生教化这些可怜的贼人,令修胜行,舍离诸恶,以及广宣诸法,利益一切众生。于是礼十方佛正念端坐,定心专注观想弥勒菩萨,在观想中好像在攀登须弥山。不久就上升兜率陀天,只见弥勒菩萨坐在妙宝台上,天众围绕左右,此时身心欢喜,早已忘记自己正在祭坛上,即将被贼人杀害的事。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浪涌船覆,贼众大惊,急忙问法师的同伴道:“这个和尚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叫什么名字?”同伴告诉贼人说:“他是远从大唐来此求法的玄奘法师,如果杀他会获无量罪,遭受恶报。现在风浪四起,天神已经震怒,你们还是赶快忏悔吧!”贼众听完大吃一惊,立刻列跪请罪忏悔,稽首归依。
这时奘师还在定中观想,坛下众人的讲话,他并不曾觉得,直到有一盗贼用手去推他时,这才睁开眼来,问道:“时候到了吗?”群盗回答道:“不敢加害法师,特来忏悔。”奘师接受了他们的忏悔,对群盗说道:“凡人生为盗贼,必然多所杀伤,未来当受无间地狱种种众苦。你们何苦以此电光朝露短暂之身,而种下阿僧祇劫(即无量劫)长时受罪的苦种?”群盗叩头谢罪道:“我们因为邪见,妄想颠倒,作不应该作的事,走不应该走的路。今天有幸得遇法师,感动上天,得了这一番教诲。请从今日起,我们马上放下屠刀,洗手归正,愿法师替我们作个见证。”
于是群盗互相劝告,把所有刀枪兵器,全部投入河中,把所抢衣服财物,全部还给本主,并立刻拜奘师为师,皈依三宝,并受了五戒。霎时间果然风平浪静,天气开朗如初。群盗欢喜,礼拜辞别而去。同行的人都敬叹奘师修力殊胜,远近闻者,也都非常惊叹。若非法师求法之心殷重,戒定慧三学增上,又怎能得到这样的感应呢!
奘师从这里向东行三百多里,渡过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国。又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南阎牟那河,北至钵罗耶伽国(今阿拉哈巴德)。在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有一座宝塔,也是无忧王所造,是释迦世尊曾经降伏外道的地方。旁边有寺院一所,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及外道的地方。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因此号称为大施场。奘师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
奘师往西南前行,进入恐怖的原始森林,这里多有恶兽野象等,走了五百多里,才到憍萨弥国(柯桑)。国中有寺院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王城的故宫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内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上面悬着石盖,是邬陀衍那王(唐言出爱旧译优填王)所造。往昔释迦世尊住世时,为了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邬陀衍那王由于思念佛陀,就请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摄升天宫亲睹圣容,再回到人间,用紫檀木雕刻了这尊佛像。当释尊说法归来,从天宫下降人间时,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样出来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