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去掉傲慢和嗔恚才能成正果

2012/03/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

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 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修行。

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 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 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道:“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恚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恚或无明所占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护心勿起瞋

佛陀住世时,众僧日中一食,托钵化缘毕,或在山林间经...

恶心的果报

从前,舍卫城的施主们供养僧众斋食时,首先供僧,然后...

生气时应该如何消气

常生气有损于健康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但是现实生活中...

让自己有面子

人人都爱面子,尤其是中国人,为了面子才去读书上进;...

瞋恨心重,会火烧功德林吗

问: 请问法师,弟子的丈夫特别喜欢麻将,可弟子却对...

出现不好的逆境,不要恐惧也不要嗔怒

在修行过程中都是凡夫,对一些事情一些人冷漠没有热情...

爱生气的朋友看过来:毁灭百千劫善业的捷径

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大愿法师开示) 如果...

圣严法师: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

谦虚是非常重要的事,譬如在《易经》的六十四卦里,每...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天无绝人之路

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

现代真实因果报应的故事(有图有真相)

老人用事实证明不可以杀害生命 周老先生,是青岛市夏庄...

舍利弗的眼珠

我们想靠自身修行得到正定聚是很难的。正定聚是十信位...

得黄金鼠狼喻

过去有个商人出外作买卖,在回乡的途中,突然发现路边...

【佛教词典】怀深

(1077~1132)宋代云门宗僧。寿春府(安徽)六安人,...

【佛教词典】妙戒

相对小乘之“粗戒”而言,菩萨之大乘戒称为妙戒。(参...

憨山大师开示持咒之方法

禅人以持明(持咒)为专行,从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发...

吃肉的六大危害

吃肉无论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

修行的重点和方式有哪些

问: 您认为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师...

健康身体头脑,节欲保身是首要

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的序中说:世人十分之中,四分...

四种器官的降火食方

第一把火:胃火 表现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 布施、智慧与解脱布施通常分为财施、...

在大众共同熏修,就能得到他们的加持力

参禅用功这一法,古来都是在丛林大众会下行持。所以古...

莲池大师对「归命」的详明诠释

归命,如波罗蜜例,倒语法也。归义有二:一者归投义,...

灵隐寺腊八粥的熬制秘方,在家也能做

准备食材 主料:糯米150g、粳米50g、蜜枣10粒、白芸豆...

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

断烦恼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佛陀提出了四种譬喻来解答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惑。两种...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