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放光般若经卷第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放光般若经卷第三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空行品第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惒拘舍罗,于五阴为行相。若念五阴有常为行相,念五阴无常为行相,念五阴苦,言五阴是我所,是为行相。念五阴寂静为行相。世尊!菩萨摩诃萨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为行相。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行般若波罗蜜。』设欲有所得,是亦为行相。若菩萨念言:『有作是学者,为学般若波罗蜜。』是亦为行相。作是学者,当知菩萨未有沤惒拘舍罗故。」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作是学般若波罗蜜,为住色、为分别色。坐分别色,便作行色求。已作是行,不得离生老病死苦。菩萨复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处于眼耳鼻舌身意,分别六情,复分别十八性,复住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各分别计校作色求,亦复不能脱生老病死苦。是菩萨尚不能逮声闻、辟支佛地证,况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事不然。以是故,当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

舍利弗问须菩提:「当云何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是沤惒拘舍罗?」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色痛想行识不作相行,亦不言五阴有常无常,于五阴亦不作苦乐行,亦不作是我所非我所行,于五阴不作空、无相、无愿行,于五阴亦不作寂静行。以是故,舍利弗!以五阴空为非五阴,五阴不离空,空不离五阴;五阴则是空,空则是五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皆空。假令空者亦不离十八法,十八法亦不离空。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则为是沤惒拘舍罗。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便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者,亦不见不行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何以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报言:「以般若波罗蜜状貌本实不可得见故。何以故?所有者无所有故。是故行般若波罗蜜无所见。所以者何?菩萨悉知诸法所有无所有。有三昧名于诸法无所生,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限广大之用,非声闻、辟支佛所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三昧,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三昧使菩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耶?颇复有余三昧?」

须菩提报言:「亦复有余三昧,令菩萨疾成得佛。」

舍利弗问言:「何者是?」

须菩提言:「有三昧名首楞严菩萨行,是三昧亦疾得佛。复有宝印三昧、师子游步三昧、月三昧、作月幢三昧、诸法印三昧、照顶三昧、真法性三昧、必造幢三昧、金刚三昧、诸法所入印三昧、三昧王所入三昧、王印三昧、力进三昧、宝器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如是等三昧,菩萨摩诃萨悉学已,便疾得佛。舍利弗!复有无央数不可计三昧,菩萨所应学,亦复令菩萨疾得佛。」

须菩提承佛威神言:「若有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者,已为过去佛所授决已,今现在诸佛亦授其决已,亦不见三昧、亦不念三昧,亦不贡高念言:『我得是三昧。』亦不念言:『我住是三昧。』都无三昧想。」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须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菩萨无有异。菩萨则是三昧,三昧则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尔,等无有异。而善男子不知诸法等三昧。何以故不知?菩萨以不见是三昧,是故不知。」

于是世尊赞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我所叹誉,汝于诸空寂行者第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言:「当作是学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不想有所得、有所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世尊报言:「吾我及众生不可得见,以内外空故。五阴、十八性、十二衰,不可得、不可见,本净故。十二因缘不可见,常净故。苦、习、尽、道不可见,常净故。不可见欲性、形性、无形性,不可得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常净故。不可得见六波罗蜜,从须陀洹乃至佛,常净故,不可见。」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净?」

世尊报言:「不生、不有、不可见、无所为,是为净。」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作是学,为学何法?」

世尊报言:「菩萨作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法不尔如凡人所入。」

舍利弗白佛言:「法云何?世尊!」

佛报言:「法之所有如无所有,作是有故,言无所有。」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有而有?」

世尊报言:「五阴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所有,内外所有无所有,空故。凡夫愚人随痴入爱,于中作痴行,为两际所得而不知不见;法所不痴者,而为入于名色、入于六入、入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虽入其中法所无者及更念,亦复不知亦不见。不知不见何等?」

佛言:「不知五阴、不见五阴,不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是法堕于凡夫愚人之数而不出于何?不出于欲、形、无形界,不出于声闻、辟支佛法。不出而复不信。不信何等?不信五阴空,不信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亦复不住。于何所不住?不住于六波罗蜜,不住于阿惟越致地,乃至佛十八法不住。以是故,谓为凡夫愚人,便入于眼耳鼻舌身意,入于五阴、六衰,入于十八性,入于淫怒痴,入于诸见,入于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入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作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耶?」

佛言:「如是学,为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出萨云若。」

舍利弗白佛言:「何以故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成萨云若慧?」

佛言:「以菩萨摩诃萨无沤惒拘舍罗,以想念入六波罗蜜及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以想念入萨云若。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生萨云若慧。」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当云何学般若波罗蜜而令菩萨成萨云若慧?」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学如成,萨云若慧如应,无所见、无所得。」

舍利弗白佛言:「何等为无所得、无所见?」

佛言:「不见一切法,空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幻品第十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人问言:『幻人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一心、智慧,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学萨云若,当成萨云若不乎?』我等当云何报?」

佛告须菩提:「我自还问汝,随须菩提意报我。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与幻有异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异。世尊!」

佛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空、无相、无愿及道,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答曰:「无有异。世尊!五阴则是幻,幻则是五阴;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幻则十八法。」

佛告须菩提:「幻人颇有着有缚、有生有死不?」

对曰:「无。」

「于须菩提意云何,幻人亦不生亦不灭,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能得。」

「于须菩提意云何,着字名合法、五阴数字,为菩萨不?」

对曰:「如是,如是!世尊!」

「着字五阴,生灭可得见不?」

须菩提对曰:「不可得见。」

「亦无起、亦无灭、亦无字、亦无身行、亦无意行、亦无着、亦无缚,学般若波罗蜜,宁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对曰:「不能成。」

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应无所得。」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及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如幻人学。所以者何?当知五阴如幻人。」

「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为学般若波罗蜜,当成萨云若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五阴所有无所有。无所有者亦不可得见。于须菩提意云何,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热时炎、如化。」

「当学般若波罗蜜耶?」

对曰:「非也。何以故?五阴、六衰,如梦如幻、无所有、不可得见。」

须菩提白佛言:「新发大乘意菩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恐怖?」

佛言:「新学大乘菩萨,未得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不与善知识相随,或恐或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当行何等沤惒拘舍罗,令菩萨不恐不怖?世尊!」

佛告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云若行,观五阴无常亦不猗五阴,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应萨云若行,观五阴苦、空、非我,观五阴空、无相、无愿,观五阴寂静,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菩萨当作念言:『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无常、苦、空、非我,为说空、无相、无愿、寂静之法,应无所得、无所猗。』是为菩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亦不以罗汉、辟支佛意观空、无相、无愿、寂静;是为菩萨不越戒,以是故菩萨不恐不怖。菩萨尽能奉行能忍,是为菩萨行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意行应萨云若,观五阴无常,应无所见、无所着,不舍萨云若意;是为菩萨行惟逮波罗蜜。菩萨适作是行,不起罗汉、辟支佛意,羁他恶意亦不得生;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不恐不怖。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言不以五阴空,空则五阴,六情、十八性、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与何等善知识相得,闻说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

佛报言:「菩萨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空、无相、无愿、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无所希望之福,不作罗汉、辟支佛地行,但求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为说六情、十八性寂静而无所希望。持是功德不愿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菩萨善知识。

「复次,须菩提!菩萨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念萨云若、念道,以为一切说法无所希望。持无所希望福,不为声闻、辟支佛地,但为萨云若;是为菩萨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为恶知识。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世尊报言:「菩萨离萨云若意,猗般若波罗蜜而自贡高,行禅、精进、忍辱、持戒,行布施,以猗檀波罗蜜而自贡高。」

「复次,须菩提!菩萨离萨云若意,念五阴、内外空,以空贡高、有所猗;念六情空、念十八性空,以是为贡高;念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空,猗十八法而自贡高;是为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无沤惒拘舍罗,闻说般若波罗蜜为恐怖。」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恶知识?」

佛言:「教令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莫学是,非佛所说,但合会作,是不足听闻、不当受持、不当讽诵读亦不当教他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菩萨复有恶知识,与说魔所乐事。魔波旬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使菩萨远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善男子!用是六波罗蜜学为?』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分别广说声闻所应行经,但为说是魔事;当知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汝亦无菩萨意,亦非阿惟越致。汝亦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假令不教菩萨令觉魔事者,是菩萨恶知识。魔波旬复作佛形像,往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眼耳鼻舌身意空,六衰、十八性皆空,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空。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学为?』有作是教者,是为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辟支佛形像,往至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无有佛、亦无有菩萨、亦无有声闻。』而为菩萨说是辈魔事,当知是则菩萨恶知识。魔复作声闻形像,被服往到菩萨所,断菩萨萨云若意,为说声闻、辟支佛行。有作是教者,则是菩萨恶知识。魔复作菩萨师和上,被服到菩萨所,教令离菩萨行、教令离萨云若、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持空、无相、无愿法授菩萨:『汝当念是法,受声闻地证,当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学为?』是但魔事耳。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菩萨母形像,来至菩萨所言:『子!汝当受是须陀洹证,习罗汉果证;当用是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当受是无央数劫生死,当受是截手截脚之痛。』向菩萨说是辈魔事,是则魔所作。

「复次,须菩提!魔复作比丘,被服至菩萨所,语菩萨言:『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苦、空、非我,空、无相、无愿、寂静。』为说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为说相着事;当知是菩萨之恶知识。觉已,当急远离之。」

摩诃般若波罗蜜了本品第十四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号为菩萨,其句义云何?」

佛告须菩提:「菩萨句义无所有。所以者何?道者无有句义、亦无我;菩萨义者亦如是。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梦、幻、热时炎、影,如来所化无所有,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法性及如、真际,亦无所有;譬如幻士五阴,不可得、不可见;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其义亦如是。譬如幻士行内外空,亦无所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幻士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无所有;菩萨义者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佛五阴不可得。何以故?无有五阴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菩萨之句义。须菩提!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六情无所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佛行内外空,其际不可得见,行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不可得见;菩萨其义亦如是,有为、无为性,亦无有义。须菩提!譬如不生不灭、无所有、无作、无着、无断,其义亦无所有。」

「何等不生不灭、不着不断、不有不作?」

报言:「五阴不生不灭、亦不着、亦不断、亦不可见,十八性、六情、六衰、五阴无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无着无断义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本净,无有义;菩萨义者亦如是。譬如吾我净,以吾我无有边际故。我人寿命净不可得见,众生无边际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譬如日出时,诸冥迹不复现;菩萨亦如是。譬如天地劫尽火烧时,世间诸所有皆烧尽,其迹不可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义亦如是。须菩提!譬如世尊戒具,本时恶戒迹不复现;得三昧,乱意迹不复现;得智慧,无有愚痴迹;得解脱,不复见未解脱迹;已见解脱慧,不复见不解脱慧。譬如佛光出时,日月、忉利诸天王、阿迦腻吒天光明不复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其句义不可见。何以故?道及菩萨、菩萨义,是亦不合亦不散,无有形、不可见、无有对、一相,一相者则为非相。须菩提!菩萨于诸法,当学无所着,亦当觉知诸法。」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诸法?何等为菩萨于诸法学无所着?何等为菩萨觉知诸法?」

佛告须菩提:「诸法者,谓善法恶法,记法未记法,俗法道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菩萨当于是诸法学,无所着亦当学。」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世俗善法?」

佛告须菩提:「俗善法者,谓孝顺父母、供养沙门道人、养育长老、施诸福事、约身守节、精勤念善、意崇方便、修行十善。有俗内想、腐败想、青瘀想、血想、食不消想、乱想、骨想、半燋想,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想,佛想、法想、比丘僧想、戒想、施想、天想、精勤想、安般想、身想、死想。须菩提!是谓世间善法。何等为世俗恶法?杀、盗、淫、怒、恶口、妄言、绮语、嫉妬、邪见;是为世俗恶法。何等为记法?若善法、若不善法;是为记法。何等为未记法?未有身口意、未有四大,未有五阴、十八性、十二衰;是为未记法。何等为世俗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善、四禅、四等、四无形禅;是谓世俗法。何等为道法?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三根、三三昧、解脱摄意、八解脱门、九次第禅、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是为道法。何等为漏法?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缘、四禅、四无形禅;是为漏法。何等为无漏法?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无漏法。何等为有为法?欲界、形界、无形界,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是为有为法。何等为无为法?无为法者,不生亦不灭、不终亦不始、常住而不改,淫怒痴尽,如、无有异、法性及真际;是谓无为法。菩萨摩诃萨当于是空相之法,无所着而不倾动,觉诸法而不二。」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于诸大众必有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当为何等众生而作上首?」

佛告须菩提:「大众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意菩萨摩诃萨至阿惟越致地住者。是为大众之聚,菩萨当于是中作上首。于中当发金刚意,便为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金刚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发意言:『我当受无央数生死作精进行,我当为众生故舍一切所有,我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当以三乘度脱众生当令般泥洹,亦不见众生般泥洹。我当觉诸法无所从生,常当以萨云若慧意行六波罗蜜。我当学当救济一切。』须菩提!是为菩萨发金刚意,便为大众最上首。菩萨复发意言:『我当为泥犁、薜荔中罪人所受苦痛,我当为众生代受无央数劫苦痛,尽令众生于无余泥洹而般泥洹,然后我自为身作善本,亿百千劫乃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须菩提!是为菩萨发金刚意于大众而为上首。菩萨当为妙意,以妙意故于众生为上首。从初发意已来,亦不当生淫怒痴意,亦不当娆众生,亦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为菩萨摩诃萨妙意而为大众作上首。亦不念贡高,菩萨当于萨云若意而不动亦不贡高。菩萨常当起护念于众生、亦不舍众生。菩萨摩诃萨当为法行、当为法乐。何等为法乐?随其所知而讽诵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诸法空,为大众作导,亦无所倚、亦无所得。菩萨住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为大众作上首,无所倚而无所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行如金刚三昧,乃至尽虚空际无所染,逮解脱三昧,便为大众作上首,而无所得亦无所倚。须菩提!菩萨住于是法地故,便能为众生而作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萨品第十五

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我亦当复说所以为摩诃萨者何?」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菩萨于诸妄见悉断,是故名为摩诃萨。何谓诸见妄见?吾我见、有人见及众生见,有断见、有常见、有见无见,五阴见、十八性见、十二衰见、有谛见、十二因缘见,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见,有育养众生见、有净佛土见,有道见、有佛见、转法轮见。一切诸见悉断,作如是说法,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问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何以故有五阴、十二衰、十八性、十二因缘见?何以故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见,及有妄见?」

舍利弗对曰:「菩萨摩诃萨不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如务五阴、六情、十八性、十二因缘,猗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起诸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断是诸见,为人说法而无所猗。」

须菩提白佛言:「我亦当说所以为摩诃萨者何?」

佛告须菩提:「乐说者便说。」

须菩提言:「道意无有与等者,非声闻、辟支佛所知。何以故?以萨云若意无漏故,意亦不着,是故为摩诃萨。」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意无有与等者,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者?」

须菩提报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不见法有生灭,亦不见有增减,亦不见着、亦不见断。舍利弗!诸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着不断者,亦无罗汉、辟支佛意,亦无道意、亦无佛意;是为菩萨摩诃萨意无有与等者,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知者。」

舍利弗言:「如须菩提意,不着罗汉、辟支佛地;五阴亦不着,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着。」

舍利弗语须菩提:「假令萨云若意无漏者,凡人意亦当无漏,性空故。罗汉、辟支佛及诸佛世尊意亦当无漏。」

须菩提言:「尔,如所言。」

舍利弗言:「五阴亦无漏,其性本空故。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无漏,性空故。」

须菩提言:「如舍利弗所言。」

舍利弗问须菩提言:「无意为不与意合耶?无色痛想行识为不与识合耶?」

须菩提言:「尔,如所言。」

舍利弗复问:「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与非十八法,为不着不合耶?」

须菩提报言:「有无之事皆合。」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持道意及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知意,亦不贡高而有所猗,于猗于法而无所入。」

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僧那品第十六

是时邠耨文陀尼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说所以为摩诃萨者。」

佛言:「汝乐欲说者便说之。」

邠耨言:「菩萨为大功德所缠络,乘于大乘,以是故谓为摩诃萨。」

舍利弗问邠耨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以大功德所缠络而为摩诃萨?」

邠耨报言:「菩萨摩诃萨不为齐限于人故住檀波罗蜜而为布施,普为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普为众生故,作谦苦行。菩萨成僧那僧涅不限众生,亦不言:『我当限度若干人,不能度余人。』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至道。』亦不言:『我不能教余人。』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菩萨行檀波罗蜜所布施应萨云若,意愿言:『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俱,共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舍利弗!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习布施。

「复次,舍利弗!菩萨布施应萨云若,不求罗汉、辟支佛地;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布施,习于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布施时作萨云若念,法所应行;是为习羼波罗蜜。如精进所应行;是为习惟逮波罗蜜。一心布施应萨云若念,终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为习禅波罗蜜。所可布施如幻相,不见施者、亦不见所施、亦不见受者;是为菩萨布施而习般若波罗蜜。菩萨以萨云若意,不想诸波罗蜜、亦不猗。舍利弗!是故当知菩萨为僧那僧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意应萨云若布施,持布施功德与众生,共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而具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尸波罗蜜,尽能奉行能忍辱;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具足羼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尸波罗蜜具足惟逮波罗蜜,是为菩萨习精进。菩萨行尸波罗蜜不受罗汉、辟支佛意。菩萨行尸波罗蜜,于诸波罗蜜如幻相,不贡高亦无所倚。舍利弗!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如习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行尸波罗蜜总持诸波罗蜜,是故名为僧那僧涅。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应萨云若布施。菩萨入无形禅,亦不处其中,是为菩萨行沤惒拘舍罗而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行禅分别空、无相、无愿,是为菩萨行僧那僧涅而为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名为僧那僧涅。舍利弗!菩萨作是僧那僧涅者,十方诸佛世尊皆以大音声赞叹是菩萨言:『某国土菩萨具诸功德为僧那僧涅,当育养众生、净佛国土。』」

于是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摩诃衍三拔致者,晋言发趣大乘。云何为发起大乘?」

邠耨报言:「行六波罗蜜,随诸禅所应行尽奉行,持求萨云若。菩萨以萨云若意,于八禅观其无常,观其苦、空、非我、无愿,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衍。菩萨念三十七品、佛十八法,是为菩萨摩诃衍。菩萨意不近罗汉、辟支佛地,志但崇萨云若,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为羼波罗蜜。菩萨行萨云若意无懈时,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菩萨虽行四禅、慈悲喜护、八禅,亦不能动摇菩萨。所以者何?以沤惒拘舍罗故。菩萨行四等,为众生消诸漏,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为檀波罗蜜。诸法所作禅,不持求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常求萨云若故。是为菩萨行四等而不[打-丁+此]尸波罗蜜。菩萨复有摩诃衍,于内外空其慧不转,无所倚、无所得、无所见,是为菩萨摩诃衍。复有摩诃衍,不于诸法,慧不在乱亦不在定,慧亦不在有常亦不在无常,慧亦不在苦乐亦不在有我无我,是为菩萨摩诃衍而应无所倚。复有摩诃衍,慧不在当来过去今现在,慧亦不离三世,是为摩诃衍应无所倚。摩诃衍者,慧不在三界亦不离三界。复有摩诃衍,慧不在俗法亦不在道法,亦不在有为亦不在无为,亦不在有漏亦不在无漏,是为无所倚。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第十七

尔时舍利弗问邠耨文陀尼子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邠耨报舍利弗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乘于檀、尸、羼、惟逮、禅波罗蜜,乘是六波罗蜜、不见六波罗蜜,亦不倚菩萨而无所倚,是为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萨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虽念欲成、不有所倚,是为菩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作是念言:『菩萨者但是字耳,五阴者但有字耳,不倚五阴故。六情者但有字耳,不倚六情故。三十七品者但有字耳,不倚三十七品故。内外空者但有字耳,不倚内外空故。佛十八法者但有字耳,不倚佛十八法故。如来法者但有字耳,不见法性故。真际者但有字耳,真际不可见故。佛及道者但有字耳,不倚佛故。』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以来,具足菩萨之神通。具足已,欲育养群生,从一佛国游至一佛国,供养礼拜事诸佛世尊,从诸佛听受法教。」

「何谓法教?」

报言:「菩萨大乘,是菩萨乘、是大乘。游诸佛刹,净佛国土、育养众生。初无佛国想,亦无众生想,亦不住二地。菩萨为众生故,随其所应而变其形像,不得一切智终不离菩萨乘。逮一切智已,便能转法轮,非罗汉、辟支佛及诸天、龙、阅叉、阿须伦及世间人所能转。是时闻十方恒边沙诸佛世尊赞叹声言:『某国某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逮萨云若,转于法轮。』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摩诃般若波罗蜜僧那僧涅品第十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内外空,及有无空、佛十八法及一切智,被诸功德之铠成佛身,光彻三千大千刹土;复以光普遍十方恒边沙佛国土,便为六反震动,三千大千刹土复六反震动。十方恒边沙佛国土菩萨,已受是光明住于檀波罗蜜,以大乘之铠便能变化三千大千刹土化为琉璃,自变其形为遮迦越王,布施一切随其所欲,饥渴与饮食,欲得衣者与衣,欲得香华医药布施种种,随众人身所便乐尽给与之。作是布施已,便为众生说六波罗蜜行。众生闻菩萨教已,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六波罗蜜行。是为菩萨被大乘之铠。须菩提!譬如工幻师在四要道头于大众人前布施,随人所欲饮食、衣被、钱财,随人意所索,幻人尽与。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颇有所布施于人不?」

须菩提白佛言:「无所施亦无得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自化身作遮迦越王布施,随人所乐而在所与,恣人所欲而施与,虽施而无所与亦无得者。何以故?须菩提!法之幻法应尔。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尸波罗蜜,示现作遮迦越罗,于中使人持十善法,教人使为四禅、四等、四无形禅,立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众生闻是法教,至得道终不离是法教。须菩提!譬如幻师化作大众人,教幻人持十善,立以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于须菩提意云何,颇有人立于十善、四禅、四无形禅,颇有人立于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者不?」

须菩提对曰:「无有立者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菩萨立诸众生于十善地、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见有人住是法者。所以者何?法幻之法自应当尔。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被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羼波罗蜜,亦立众生于羼波罗蜜。菩萨从初发意以来作誓言:『假令众生持刀杖害,我悉受,终不起恶意如弹指之顷;当复立众生于忍辱地亦复如是。』虽立众生于羼波罗蜜,亦复如幻师,亦无众生想。须菩提!是为菩萨大乘之铠。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惟逮波罗蜜,立众生精进意应萨云若,亦复如幻师;是为菩萨大乘之铠。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切人行一心。菩萨住于等法,不见法有乱者、有一心者。须菩提!是为菩萨住于禅波罗蜜,亦复教一心人行禅,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离是一心,亦复如幻师;是故名为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教一切人,使立于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不见有彼此岸;是为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亦复劝助众生化立人于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亦复如幻,不见有学者、不见有受者。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被大乘铠以安处十方恒边沙佛国众生立于六波罗蜜。为众生说六波罗蜜法使众生闻之,闻已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离是法,亦复如幻,亦不见受法者、亦不见受是教者。以是故,菩萨为大乘之铠。菩萨复被大乘之铠意应萨云若,菩萨不言:『我当教若干人立于六波罗蜜。』亦不言:『我当教若干人行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复不言:『我不能教若干人。』亦复不言:『我教若干人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不言:『我不教若干人至阿罗汉。』亦不言:『我立若干人至萨云若。』不言:『我不悉教尔所人。』何以故?菩萨所度无有限碍亦无适莫,菩萨所度亦无有数亦无有量。须菩提!菩萨譬如幻师教幻人,不见有所教、亦不见有受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所闻义,当知菩萨非为僧那僧涅。何以故?诸法空故。色痛想行识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性,各随其相各自空。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自空,内外空皆自空,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皆空。菩萨亦空,僧那僧涅亦自空。以是故,世尊!当知菩萨为非僧那僧涅。」

佛告须菩提:「如所言,无有异。须菩提!萨云若非为非作,菩萨为众生作摩诃僧那僧涅者,是众生亦非为非作。」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萨云若及众生非为非作?」

佛言:「不见有人故,是故萨云若无为无作。何以故?须菩提!五阴亦不有所作亦非不作,六情、六衰亦无所为亦无所作,我、人、寿命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边际不可得故。须菩提!梦、响、影、幻、热时炎、化无所作亦无所为,内外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无所为亦无所作。何以故?其本际不可得见故。如及法性、真际亦无所作亦无所为,菩萨萨云若亦无所作亦无所为。何以故?无有本际故。以是故,须菩提!萨云若及众生无所有无所作。以是当知,菩萨非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观世尊所说义,五阴亦无缚无脱。」

邠耨文陀尼子问须菩提:「何等五阴无缚无脱?」

须菩提报言:「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幻、如化、如热时炎,当来过去今现在五阴无缚无脱;五阴无端绪,无缚无脱;五阴寂无所生,无缚无脱;五阴善不善、俗五阴、道五阴有漏无漏,亦无缚无脱。一切诸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无缚无脱,六波罗蜜无缚无脱,无际寂静内外空无缚无脱,三十七品无缚无脱,佛十八法无缚无脱;无际寂静故。道及菩萨、萨云若、一切智事,无际寂静,无所生亦不缚亦不脱。如、法性、真际、无为亦无缚无脱,无际寂静不生无缚无脱。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中住无缚无脱萨云若,于无缚无脱育养众生,无着无缚无脱净佛国土,无着无缚无脱见诸世尊,以无缚无脱闻法终不离,无缚无脱诸佛世尊终不离,无缚无脱诸神通终不离,无缚无脱五眼终不离,无缚无脱转无缚无脱法轮,无缚无脱安立众生于三乘。如是,邠耨!菩萨摩诃萨于无缚无脱六波罗蜜,于诸法得逮觉,无际寂静无所生故。邠耨!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之僧那僧涅。」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

 

上篇:放光般若经

下篇:光赞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 西天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序 释道安撰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唐南天竺三藏金刚智依梵本于中...

法镜经

法镜经序 夫心者,众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异名,祸...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并序 祖灯相继数百年间。出类迈...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王...

持心梵天经

持心梵天所问经卷第一(一名庄严佛法诸义,又名佛说等...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序 释道安撰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

虚堂和尚语录

虚堂和尚语录卷第一 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 参学...

【注音版】大品善生经

大品善生经...

【佛学漫画】入胎·十月

如果按照佛历计算,佛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完全...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

四大安静 众患消除

佛陀住世时,舍卫国中有一位已证得须陀洹果的须达长者...

大安法师:现代人如何做到老实念佛

问: 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

净土法门的十种信念与八大要领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

修养二十最

人生有二十最是从生命中体验出来的,好的要保留,坏的...

照见五蕴自性本空

能观的菩萨在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得到什么效...

做事先做人,拥有好人品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

「相随心转」要如何转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

死苦现前,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落实

问: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落实在念佛的时候,应该...

圣严法师《两个瞎子,两种境界》

在我小时候出家的狼山,有两个瞎子。一个是山上的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