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八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住二空品第七十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是诸法皆空?云何为有造处所,言是道是俗、是无为是有为、有漏无漏?云何言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云何言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告须菩提:「凡夫愚痴少有所闻,依倚梦幻法而有所见,因身口意所作非法不善之事,或行善事至有善恶之报,受罪福于三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二空,从有无本端空至毕竟空,教化众生说有五阴、十二衰空、十八性空。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影、如热时焰,是中亦无五阴、亦无诸衰、亦无诸性、亦无梦、亦无响、亦无幻化、亦无焰影、亦无有见。诸法皆无形,所有皆无所有、无有五阴。汝等见有五阴无十二衰,汝等见有诸衰无十八性,汝等见有诸性,以因缘颠倒故便有诸法随行所受。云何汝等于无所有法而有形相?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沤惒拘舍罗,诸有众生在贪嫉者,教令布施,令得大富,于中拔出;教令持戒,以戒因缘得生天上,于戒拔之;令住禅三昧,以禅因缘得生梵天,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因缘。施从戒以禅无数方便立之泥洹,复以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解脱、九次第禅、十种力、四无所畏及四等,劝令得十八法。持是无像之法,立于三乘,为说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未曾有!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为诸空无法作处所,言是善法、恶法,是道法、俗法,是漏法、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佛言:「如是,须菩提!甚奇、甚特、所未曾有!为是空无之法而作处所。须菩提!汝等当知菩萨所行奇特,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者。汝等当应为菩萨摩诃萨作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所未曾有,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告须菩提:「若欲闻者善思念之,吾当解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住于六波罗蜜中及内外空、三十七品、四无碍慧及五神通,遍到十方观诸众生,可以布施摄者,便以施取之;可以戒、忍、精进、一心、智慧,随其所应,以六波罗蜜而摄取之。应以四禅及四空定得解脱者,以禅因缘而摄取之;或应以慈、悲、喜、护得度者,以四等摄之;或应以三十七品得度者,以根、力、觉、意而摄取之;若应以三脱门得度者,皆摄取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以布施摄取众生?」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随人所索,若索衣被、饮食、疾病、医药、象马、车乘、金银、珍宝,随人所欲皆施与之。及所施与,若佛、辟支佛、阿罗汉及须陀洹,下至凡夫及蜎飞、蠕动、诸三恶趣,其意适等,而无差别、无若干种意。何以故?诸法无有若干种意故,其意平等。无若干者,便得无差别萨云若慧。」

佛言:「菩萨摩诃萨若见来求者,当作念言:『我所施者当与三耶三佛。福祐不从畜生出生。』有是念者,非是菩萨法,何以故?菩萨发道意不作是念:『我持布施当生四姓家。』诸所施已摄取众生者,皆令至无余泥洹而般泥洹。菩萨以众生为亲族,所施与无若干差别,亦不言:『当与是,不与是。』意无适莫,所施众生无有碍意。何以故?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有分别意者,便于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诸缘觉、诸真人有大过失。何以故?诸天及人、诸阿须伦无有请,菩萨为众生作救护、作桥梁者为菩萨之法,自当救摄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人、若非人来至菩萨所,取节节支解菩萨身,菩萨亦不疑言:『当与?不与?』何以故?是菩萨欲救众生故受是形耳。『我以是身饶益一切。』菩萨当作是念:『我为众生受是身形,今来取之。』须菩提!菩萨见来所求者当发意言:『施者为谁?受者为谁?所施物为何等?是诸法实不可得见。何以故?是诸法常空,空亦无所与亦无所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所谓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住是空者于中布施,便具足檀波罗蜜;具足檀已,不断内外法,言谁有割者、谁为截者!」

佛告须菩提:「佛以天眼见十方恒边沙等刹土,诸菩萨摩诃萨入泥犁中,泥犁则为冷。以三事变化为泥犁中众生说法:一者神足,二者随其所使,三者四等之法。以神足灭火,随意为说四等法,泥犁中众生便有爱敬归仰于菩萨,即得离苦痛。次为说三乘之教,皆令脱苦。是故,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不以憍慢,爱好诸佛不以憎恶,欢喜无恚,诸佛所说皆悉受持,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志失。须菩提!佛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刹土诸菩萨等,为众生故,割截身体,支节分离,布散四面;诸有飞鸟走兽来食菩萨肌肉者,皆有慈意;于菩萨所以慈意故,得离畜生,即得为人,往见诸佛听受经法,随其所闻即得顺行,以三乘之法而度脱之。」

佛告须菩提:「诸有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多所饶益,如是能使众生得无余泥洹。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等入薜荔中者,诸薜荔众见菩萨已便生慈意,恭敬菩萨,以恭敬故离诸勤苦,因是功德终不离诸佛至得泥洹。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慈如是,使诸众生皆得泥洹。」

佛告须菩提:「我见诸菩萨至四天王及第六天,为彼诸天而广说法,以三乘教而度脱之,令得泥洹。诸天人众有着五乐者,菩萨应时令殿舍悉皆烔然,以为说法言:『诸仁者!一切所有皆悉无常,无尊无卑,谁常安者?』」

佛告须菩提:「我于是以佛眼观见恒边沙国土,诸有赞叹梵天上者,菩萨则为说法言:『诸仁者!云何于是空无之法而生见意?是法为空、无常、无见,为磨灭法,莫得于是而生见意。』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已住于大慈为众生说法,是为菩萨甚奇、甚特、未曾有法。须菩提!十方恒边沙国土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饶益众生。何等为四?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恩。

「菩萨摩诃萨以二事施摄取众生:一者财物,二者法施。

「何等财物施摄取众生?菩萨以金银、璧玉、珍奇异宝,以食饮、衣被、香花、服饰、病瘦医药、床卧之具,所有奴婢、象马、车乘,令诸众生随意所欲不逆人意。诸有来者既施与已,皆悉教令自归三尊,或授五戒,或教十善,或教八斋,或教令行四禅及四等、四空定,或劝助之令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施;诸行倒者教令行顺,诸不谛者教令行谛,劝助令行三十七道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悲大慈,劝众生令行佛十八法、八十种好,劝助人学三乘法教,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以财布施摄取众生,立于无上无畏之地,是为菩萨奇特未曾有之法。

「何等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法布施摄取众生?布施有二:一者道施,二者俗施。何等俗法施?世俗所说所施,行者谓为不净,欲得四禅、四等、四无形定及余凡夫所行善法,是名为世俗法施。作是俗法施已,便教众生令离世俗,以沤惒拘舍罗安立于道法贤圣果报。何等为贤圣道法、贤圣果报?贤圣法者,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贤圣果者,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

佛言:「菩萨贤圣道法者,知须陀洹所有慧,知罗汉、辟支佛慧,及三十七道品慧、佛所有十力慧、大慈大悲慧,及余道法俗法、有漏无漏,及有为无为之法慧、萨云若慧,是为菩萨贤圣之法。何等为菩萨贤圣果报?诸习绪皆尽,是为贤圣果报。」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复逮萨云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逮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者,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来,有何差特?」

佛报言:「有差别。差别云何?菩萨逮萨云若,便名为如来。何以故?菩萨意亦不可得,如来意亦无有异,住于无限之冥为诸法作明,是名为菩萨,因俗之法施而续道法之施。」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断于众生世俗之施,以沤惒拘舍罗安住于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何等为菩萨道法之施?凡人所不能及者,所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种好、诸陀隣尼门,是名为道法施,非是俗法,是为菩萨甚奇特、未曾有之法,以爱意摄取众生,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和颜悦色摄取众生。何以故?六波罗蜜皆摄持诸善法数。云何菩萨饶益于人摄取众生?常以六波罗蜜摄持众生,以四事饶益一切: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事,菩萨以是四事救济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教新学菩萨,当语之言:『善男子!受是文字之数,当善于一字,从一字至四十二字。一字者皆入诸字义,诸字义者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义皆入一字以为一义。』是故菩萨当善于四十二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善于诸法、善于文字已,教化众生。如来说法不离文字,诸法亦不离文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众生不可得法亦不可得见,诸法空故。世尊!菩萨云何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行十八空行、空无相无愿?云何行八惟无、九次第禅?云何行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云何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云何行六神通为众生说法,亦不见众生亦不得其处,乃至于识亦不可得,六波罗蜜亦不可得见,乃至八十种好亦不可得亦不可得处,亦无有众生亦无有处,亦无有八十种好亦无有处?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

须菩提言:「世尊!将无菩萨以无端绪之事,劝助众生,令离四颠倒,住于四谛耶?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尚不可得见,何况行三十七品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众生不可得,当知内外空及有无空,当知五阴空、性空、衰空,当知四谛、十二因缘空,当知吾我空及知见空,当知四禅空、四等空、四空定亦空,当知三十七品空、三脱门空,当知八惟无空、九次第禅空,当知佛十八法空、十种力空、四无所畏空、四无碍慧空,当知二地空,当知菩萨空,当知佛刹土空,当知道空。」

佛告须菩提:「菩萨觉知诸法皆空,而为一切众生说法;既为说法,不从是空有转还者,于诸法无所取、无所舍亦无碍,真谛说法,无有虚饰。譬如如来化作无央数人,或安立于六波罗蜜者,或安立于四禅、四等者。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化人宁有所得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化无所得。」

「须菩提!当知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随其所能而为说法,皆令众生离于颠倒,亦不缚亦不解。何以故?五阴无缚亦不解,若五阴有缚有解者则非五阴,用五阴常自净故,乃至有为无为法亦常自净。菩萨为众生说法,初不见众生。以诸法不可得故,菩萨住于无所住;五阴空故,无有处所,乃至有为无为亦无所住。何以故?无有实故而无所住,无所有亦不住于无所有,有所有亦不住于有所有。何以故?是皆不可得故,不可得者无有住处。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皆明诸法,分别诸空。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于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于诸圣贤为无有过。何以故?诸佛世尊及诸圣贤皆逮觉是法教化众生,以得是法无转还者。何以故?法性真际及如无转还者,亦无形貌可转还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法性真际及如不转还者,五阴及如真际法性,为有异耶?有为无为及道有漏无漏,复有异耶?」

佛言:「不也,须菩提!五阴及如真际法性、有为无为及道,等无有异。」

复问:「世尊!假令五阴及如乃至有为无为等无有异者,云何有善恶之报及五道生死?云何有三乘之法耶?」

佛言:「以众生习于世谛故,便有道之名号;于第一最要义者,无有分数。何以故?是法常寂,无所分别,亦无所说;五阴亦无生灭亦无着断,用本空、末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习世谛便有道名者,一切凡夫皆为是道、是三乘耶?」

佛告须菩提:「一切凡夫尽知习谛及道谛者,若知是者当知是道;若使凡夫不知者,亦无道处,亦无道报。」

复问:「云何凡夫当得道之果报?」

佛言:「诸贤圣者有道念故便有道报。」

复问:「世尊!以道念故便有道耶?」

佛言:「不也,须菩提!不以念故便能逮道也,亦不无念,亦不离念。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故便处于道。道者亦无分部,亦无有为、无为,亦无分别。」

复问:「世尊!若不分别有道处者,云何佛说:『三习绪断,得须陀洹;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于下欲界灭五习,得阿那含;于上无形界灭五习者,得阿罗汉;眼所见形色皆如是尽法,得辟支佛;一切诸习绪尽,便得三耶三佛。』如是云何当知是事?若道无分数者,云何随行各得其道?」

佛告须菩提:「须陀洹道乃至三耶三佛,为是有为耶?为是无为耶?」

须菩提言:「世尊!非是有为法。」

佛言:「无为之法有分界不?」

须菩提言:「无有分界。」

佛言:「于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一时逮得有为、无为之法及得一相,是时宁见言是有为、是无为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无有分界,以内外空及有无空故。菩萨于内自无所入,教一切人亦无所入,亦不入六波罗蜜,亦不入禅,亦不入等,亦不入于三十七品,亦不入萨云若,无所入者为无所生。譬如如来化作化人,化人布施亦不得报;欲度人故,亦不住于六波罗蜜,亦不住于有漏、无漏,亦不住道,亦不住俗,亦不住有为,不住于无为,适无所住。所以者何?超越诸法之相故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超越法相品第七十九

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超越诸法法相?」

佛告须菩提:「譬如化人,无淫怒痴,亦无五阴行,亦无内外事,无有罣碍处,亦无道事,亦无俗事;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亦无道事,亦无有果报。」

佛语须菩提:「是为超越诸法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化者云何有道念?」

佛报言:「道念者,亦无断,亦无着,亦不于五趣现。」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如来所化,颇有形,有来往,有着断耶?」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所化,无有来往,亦无着断,亦不于五趣现。」

佛言:「须菩提!是为超越诸法之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五阴皆如幻耶?」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若诸法如化,世尊化者亦无有色、亦无有痛、亦无想、亦无行、亦无识,亦无着、亦无断,亦不于五趣有脱,菩萨摩诃萨有何等奇特事?」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我本为菩萨时,颇见从五趣中得度脱众生者不?」

须菩提报言:「不见有所说。」

佛言:「于三界不见有众生,何况当有五趣、当有所度!何以故?菩萨观知诸法如幻如化。」

须菩提言:「若菩萨观知诸法如幻如化者,用何等故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四空定,为何等故行三十七品,而净佛土教化众生?」

佛告须菩提:「若众生自知诸法如幻如化者,菩萨终不于阿僧祇劫谦苦行菩萨之道。须菩提!以众生不能自知如幻如化故,菩萨谦苦行六波罗蜜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如梦、如幻、如化、如响、如热时之焰,于何许有众生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而拔济众生?」

佛言:「众生者,但共缚于名字数,着于无端绪。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名字相拔济之。」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名字相?」

佛告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假号为五阴,假名为人、为男、为女,假名为五趣及有为、无为法,假名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

佛语须菩提:「诸吾我造作之法及道,但为名字数法故。凡诸愚人缚着于有为法,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教授众生言:『是名但从相起,但以相故生母人胞胎。所有者无端绪,所有者无所有,诸智者不入于空。』」

佛语须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教授众生。」

佛言:「何等为相?须菩提!凡愚以二相着。何等为二?一者形相,二者无形相。何等为形相?诸有好形、恶形、微形,于是消耗之法,于中有所起相,是名为形相。何等为无形相?诸无形之法,于中起相生垢,是名为无形相。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于无形相出诸众生,建立于无相处,令不二入。何等为二?是相、是无相,是为二。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于相中出诸众生建立于无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但有名相,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法云何有差别,而复劝他人于善法使有差别耶?以善法具足诸处,建立众生于三乘。」

佛告须菩提言:「假令菩萨念五阴名、计校五阴相,菩萨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于善法无有差别,亦不能令他人有差别。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行五波罗蜜,以无相具足四禅、具足四等、具足四空定,以无相具足三十七品,以无相具足内外空及有无空,以无相具足八惟无及九次第禅、具足佛十种力,以无相具足佛十八法;菩萨以自具足是善法,劝他人以无相具足诸善法。须菩提!若诸法有如毛釐之相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终不逮空、无相、无愿之法,不能随众生所愿而建立之,不能令得空、无相、无愿漏尽之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相无念行般若波罗蜜,饶益一切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空、无相、无念,世尊!云何为法作分数,言是有漏、是无漏、是能有所及、是不能有所及,言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是菩萨法、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言:「于意云何?无相与声闻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声闻辟支佛法及菩萨佛法皆不是无相耶?」

须菩提言:「尔,世尊!」

佛言:「以是故,当知诸法皆无相。」

佛言:「菩萨于诸法作无相学者,则能增益善本功德,则能增益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四空定、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何以故?菩萨者不学余,但学空、无相、无愿。所以者何?诸菩萨法皆来入三脱门故,三脱门自空。菩萨学空、无相、无愿,为学五阴,为学十二衰,为学十八性,为学四谛,为学十二缘起,为学内外空及有无空,为学六波罗蜜,为学三十七品,为学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学五阴?」

佛报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色相,知色起灭,知色如。云何知色相?色无坚固,譬如聚沫。云何知色本末?色亦不来、亦不去、亦无还反。须菩提!是为知色本末。云何知色如?如亦不生、亦不灭,亦不来、亦不去,亦不断、亦不着,亦不增、亦不减;作如是知是为知如,亦不变异是故名为如,是故名为知色如。云何知痛生灭?云何知痛如?知痛如泡故。云何知想如?知想如热时之焰至竟无水,亦不去、亦不来。痛如及想如等,知想亦如是。云何知行如?譬如芭蕉,叶叶分解,中无有坚。云何知行起灭?行亦无有来往,知行如是,知如亦如是。云何观识?譬如幻师化作四种兵,亦不往、亦不来,观识亦如是。云何观识如?观如如识,是为知识如。云何观知眼性?眼所有空,眼色空,眼识空,乃至意识所有空。云何观知十二衰?知内外法如,知内外法所有空。云何观知苦谛?亦知苦,亦知谛,亦知有我无我,谛习尽空皆知谛。云何知四谛如?知如如四谛,是为知四谛如。云何观知十二缘起如?十二缘起无所生,是故知十二缘起如。」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假令各各分别知是诸法如是,则为不分别法性、色身。」

佛报言:「若有异法离于法性者,是色身、法性则为有别。何以故?须菩提!如来及如来弟子,不见有法离于法性与法性有别者;虽不见不处,法无有二,离法性者。」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学法性者为无所学。」

佛告须菩提:「菩萨学法性者为尽学一切诸法。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是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何以故?诸法皆是法性,诸有为法皆是法性。」

「是故,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为学法性。」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皆是法性,菩萨用何等故行六波罗蜜?何以故行四禅、四等、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道品、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十力、四无所畏?何以故学佛十八法,学六通、三十二相,学成就八十种好?何以故学生四姓家?何以故学生四天上,从第四天至三十三天?何以故从初发意至第十地?何以故学三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学陀隣尼门,学辩才?何以故学菩萨道,学诸法如,知一切众事,法性中无有是若干分数?世尊!将无菩萨行颠倒事。所以者何?法性亦非五阴,法性亦不离五阴,法性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法性。」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须菩提!如汝所言,法性则是五阴,五阴则是法性。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若见法有离法性者,终不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之性则是道。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则是法性,无名之法以名教授,从五阴至道皆以名号法数字说之。须菩提!譬如幻师持一镜,现若干种像,若男、若女,若马、若象,若庐舘、若浴池,于中示现若干种坐,氍氀、毾[登*毛]、綩綖、帐幔、香华、伎乐、种种食饮之具,以名伎乐娱乐众人;复现六波罗蜜,于中现四大姓,现有须弥山、有三十三天,于中现诸声闻、辟支佛,现诸新发意行六波罗蜜菩萨;复现十住一生补处菩萨,现诸菩萨游戏于五通,现有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现有行三昧三摩提以自娱乐;复现有行佛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现有佛身相具足者。中有愚痴之士称叹言:『快哉!是人所作甚奇特,能食饮若干亿万人皆令欢喜,现若干种像世尊相好。』中或有知者,便大笑言:『是幻师所作乃尔,以空无所有法,以无端绪之法,乐众人令使有端绪,相无形与作形相。』」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离法性者。以沤惒拘舍罗为众生说法,亦不见众生,亦不见其处。自行六波罗蜜,劝人习六波罗蜜,见有行者代其欢喜;自行十善,劝人令行,见行十善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五戒,劝人令持,见有持者赞叹代其欢喜;自持八斋,劝人令持,见有持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四禅、四等、四空定,劝人令行,见有行者赞叹代其欢喜;自行三十七品、三脱门及四无所畏、佛十力、佛十八法,劝人令行,见有行者赞叹代其欢喜。」

佛告须菩提言:「法性前以后及中间无有增减,是故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谦苦行菩萨之行。若法性前后及中间有异者,菩萨终不以沤惒拘舍罗广宣法性教授众生。」

摩诃般若波罗蜜信本际品第八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假令初无有众生及其处,菩萨为何等故念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信真际故,念般若波罗蜜。真际及众生际有异者,菩萨终不念般若波罗蜜。以真际众生际等无有异故,菩萨欲益众生故,念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分流分别真际,而建立众生于真际。」

须菩提白佛言:「若建立众生于真际者,则为建立真际于真际。若建立真际于真际者,俱无所有,云何持无所有建立于无所有?世尊!如是者菩萨云何建立众生于真际?」

佛告须菩提:「不可以真际建立于真际,不可以所有建立于所有,亦不可以无所有建立于无所有。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建立众生于真际,真际及众生际一际无有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沤惒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而建立众生于真际,而无所分现?」

佛告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建立众生于檀;建立已,为说檀本末空,为说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果报亦空,教言:『善男子!莫作若干相,汝所施及受者谓有果耶?等一空耳,皆入真际。』教言:『善男子!汝若不分别所施及受者及果报,是则甘露施,便逮甘露果,莫以是施受色。』教言:『善男子!莫以施受痛,莫以施受想、行、识。何以故?汝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报亦空。以空施有所求,诸所施不可得见。何以故?所有者,从本至竟,常自空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建立众生于尸,教言:『善男子!舍是十恶行,是诸恶法无有实。当谛自思惟,是十恶本无所有。』菩萨摩诃萨以是具足于沤惒拘舍罗教授众生,便以檀及尸教于众生,檀及尸果报皆自空无所有,亦不入中,便逮寂静,便生智慧,断诸矇冥,离诸苦恼,以世俗数般泥洹,不以最第一义。何以故?从空中索般泥洹者,无有空终不般泥洹,泥洹者亦自至竟空。」

「复次,须菩提!菩萨见众生乱、意志不定、斗诤怨恚,便教令忍辱、教令习羼,教人言:『汝所入陷溺皆是空无所有,当熟思念言:「我空弊暴,为我?为是谁?空弊暴意从何所来?」空无有不空时,是空亦非如来、菩萨、罗汉、辟支佛所作,亦非诸三十三天、龙、阿须伦、鬼神、甄陀罗、摩睺勒所作,空自然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法建立众生令入空,虽有报应,不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虽劝进众生求道,但是俗数,非是最第一义。何以故?空性亦非逮觉,亦无有逮觉者,亦无有甫当逮觉者,是为真际性空。菩萨为众生故,于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众生,亦不见其处。何以故?众生寂如诸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见众生中有懈怠者,菩萨便劝助身意行精进空无之法,于诸法无有懈怠,亦不见有懈怠,空无法终不从空退转,莫于善法生懈怠意,莫于身意退,于六波罗蜜及四禅、四等、四空定莫退,于三十七品法及三脱门至佛十八法莫生懈怠念,莫于诸法作罣碍,观空无罣碍之法无有懈怠者。」

佛语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性之法劝进众生令住空行,虽住空行不以二事。何以故?空性者一无有二,不二之法无可入处。」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持空性之法教众生令精进,教告之言:『善男子!当善精进,于施、于戒、于忍、于进、于禅、于智,随意所能,于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善男子!莫于是法起二念,亦不离二念。何以故?是法性空。空性之法,亦无有二,亦不不二故。』须菩提!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习菩萨之行,教授众生净佛国土,次建立众生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建立众生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祐利众生劝助之言:『当念禅一心,莫生乱想,亦莫生三昧想。』何以故?诸法性皆空。空无法中,亦无乱者,亦无有一心者,当住是三昧身口意所作事。若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佛十八法、八十种好,若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若声闻果、辟支佛果,若萨云若,若净佛土教化众生,若行空者便得是诸善法事。」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祐利众生如是,从初发意以来未常不为众生多少作祐利时,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礼事诸佛世尊,从诸佛所受法教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忘失,常得诸总持身口意行,常具足无所乏少。何以故?善于萨云若念故。以善萨云若者,便善于诸道、声闻辟支佛道及神通。菩萨诸所可应行道终不废舍,立于神通救护众生,周旋五趣生死不耗减于神通。」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空性祐利众生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惒拘舍罗住于空性祐利众生,以般若波罗蜜劝教众生言:『诸仁者!净于身、口、意受甘露教,有受甘露教者终不离空性法。何以故?空性之法,亦非是有法,亦非是无法。』」

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使众生作是入、作是学,未曾不精进时;自行十善,劝人令行;自行五戒及八斋、四禅、四等、四空定,劝人令行;自行三十七道品法、十力、十八法,劝人令行;自行八十种好,劝人令行;自学须陀洹道慧,复教人令学须陀洹;自不于中有所欲,自于罗汉法中取慧,亦教他人学阿罗汉、辟支佛法;自于内无所欲,自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教他人学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习菩萨之行,以沤惒拘舍罗初无有懈怠时。」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性本空,众生亦不可得,亦无有正法,亦不见非法,云何菩萨逮得萨云若慧事?」

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诸法性皆空。空法中,亦无有众生,亦无有正法,亦无有非法。若诸法性不空者,菩萨不于空法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空性说法,说五阴性空,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说五阴性空。以十八性空,以十二缘起性空故,为众生说法,说四禅、四等、四空定,说三十七品性空,说三脱门,说八惟无、九次第禅空、四无碍慧、四无所畏,说十八空、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八十种好空。以是故为众生说法,说声闻、辟支佛道,说萨云若,说诸本习垢尽。以是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是性不空者,菩萨终不以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非是性空者,为坏败空矣!空不可坏,亦不可上尊。何以故?空亦无有处、亦不无处,亦不来、亦不往,是故法常住无有增减,无有起灭,无着无断。菩萨住是法者,为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见法有所逮,亦不不有所逮,亦不无所逮,是为法之常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见诸法性皆空,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转还。何以故?不见诸法罣碍,当何从有狐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性空无有众生,亦不见众生处,亦不见有吾我、寿命及知见事,亦不见五阴乃至八十种好,亦无所见。须菩提!譬如化佛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说法至那述劫不断绝。须菩提!化人于三乘法宁有所得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无形故,诸法亦无有形,何所众生为菩萨入声闻、辟支佛者,但为着余堕颠倒者建立于顺。如是倒者为非颠倒,无有颠倒及诸念处,亦无众生,亦无吾我,亦无寿命,亦无知见之事,亦无五阴,亦无有道,是名为空性。菩萨于中行般若波罗蜜,度诸颠倒及有人相及众生相,度脱有色、无色相,度脱有漏之法,以俗数度脱无漏之法,非最第一之义。何等无漏?三十七品是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不以行,是谓空性诸佛世尊之道。诸佛之道者,亦无众生,亦无我、人、寿命,亦无知见,亦无五阴,亦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者真是如来之道。亦不以菩萨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但为空性故,从本至竟及其中间无不空者,常一空故。菩萨所以行空波罗蜜,以众生有众生相,欲建立于萨云若故,是故菩萨行道慧,以道慧事便能入诸道亦入三乘道。菩萨具足入诸道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便住于有为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断佛业及诸空性。住空性者是诸去、来、今佛之道业,生死之处及诸俗法不离于空性,诸菩萨皆当入于诸佛所习行空性,虽行空性于萨云若而不堕落。」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甚奇甚特,行于空事不分别空。何等为不分别空?不言色异、觉异、想异、行异、识异、空异,乃至于道亦不言异。空性则是道,道则是空性。」

佛告须菩提:「假令空性异、五阴异者,菩萨终不逮觉萨云若。空性与五阴等无有异,菩萨知诸法性皆空,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空性法亦无坏者、亦不尊上,而世人迷惑言:『五阴是我所,我是五阴所。』便入五阴行吾我事,复入内外形,便生五阴,便有生老病死忧悲勤苦,堕五趣中不得度脱。是故,菩萨习行空波罗蜜,不分别五阴,不观五阴空以不空,乃至于道亦不观空以不空。所以者何?不以五阴空而现五阴,亦不以道空而现道也。须菩提!譬如虚空不分别空,亦不分别内外空。如是,须菩提!亦不以五阴空故现五阴,亦不以道空故现道。何以故?空者无所有,亦不分别是空、是不空,乃至于道亦复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不可分别、不可坏者,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世尊!于道有二者,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行二者无有道,道者无二亦非二也。菩萨学道不作二入,菩萨则是道,道则是菩萨,亦不色、痛、想、行、识,亦不行道。何以故?道亦不言:『汝当行五阴,汝当行道。』菩萨行道亦无所取。」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道,亦不有所取,亦不有所放,为作何等行?于何所行道?」

佛言:「于汝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于何所行?有取、有放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也,无取、无放。」

佛言:「罗汉于梦中,为有所取、有所放不?」

答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罗汉尚不眠,那得有梦。」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所行,亦无所取,亦无所放。」

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意亦不于五阴、亦不于道有所取放者,菩萨为不行十住地所应行耶?不行六波罗蜜耶?不行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九次第,不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行五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逮萨云若,可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若菩萨不具足行十地,不具足六波罗蜜,不具足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三十七品,乃至八十种好不具足者,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具足者,不能逮萨云若。灭五阴空相,灭道空性,是性已灭,住于灭性,不为法作损益,亦无所生,亦无所灭,亦无着断,亦不逮觉。须菩提!以世俗法教,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五阴及道,以俗数故,非最第一要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虽行道意亦不灭,众生亦不灭,道亦不灭,菩萨亦不灭。于须菩提意云何?汝等五阴除灭,得无量三昧,得须陀洹乃至罗汉时,是时颇见意、颇见道果不?」

须菩提言:「世尊!不见也。」

佛言:「汝弟子等云何有言有所逮得?」

须菩提言:「但以世俗数耳。」

佛言:「亦复以世俗数故,言有五阴,言有菩萨,言有萨云若。菩萨不于道有所得法、有所损益者,以法性故不得。诸法性尚不得诸法性,何况当得十住地及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乃至佛十八法!当有所得者,是者不然。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阿惟三佛祐利众生。」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八

 

上篇:放光般若经

下篇:光赞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放光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卷第一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 摩诃...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 西天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如是我闻...

佛说是法非法经

佛说是法非法经(出《中阿含》)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学菩萨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虚空藏菩萨经

虚空藏菩萨经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

净土警语

净土警语 菩萨苾刍 行策 截流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十地为何称为「法云地」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

身口意常时这样去观想

你用这种(地藏菩萨圣德大观)观想力,还是不能入、也...

怨怨不休息,无怨能胜怨

世尊有天对比丘们开示: 过去久远前,在此舍卫城有位国...

素食护地球

《增一阿含经》云: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

曾国藩经典人生语录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

在修行的路上,要学会自我激励

外面的天气很冷,有很多人在寒风中为生计奋斗我们到高...

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目标,是熄灭贪...

心强业重,得果报时那个势力就不同

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参考。佛在世时,另外一个护法叫作波...

万般将不去,唯有早念佛

傅大士云: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

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修行

我们修行,行住坐卧都不影响你修行,吃饭不影响你修行...

保家仙来干扰人怎么办

问: 有的居士原供养保家仙,持五戒后送出不供了,但...

莫作愚痴的老实人

我们说一把刀,你要割东西,一定要磨。我们记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