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二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乐若苦。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静虑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静虑四静虑自性空,四无量、四无色定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空;是四静虑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量、四无色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静虑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量、四无色定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静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乐若苦,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乐若苦。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八解脱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八解脱八解脱自性空,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空;是八解脱自性即非自性,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八解脱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八解脱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常若无常。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乐若苦。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我若无我。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四念住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净若不净。何以故?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空;是四念住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四念住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四念住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乐若苦,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乐若苦。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空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无相、无愿解脱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空解脱门空解脱门自性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空;是空解脱门自性即非自性,是无相、无愿解脱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空解脱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无相、无愿解脱门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空解脱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布施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布施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布施波罗蜜多。于此布施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布施,是修布施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布施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四

 

上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下篇: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般若部目录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 归命一切...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 代宗皇帝製 皇矣至觉,子于...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 宋沙门翔公于南海郡...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一名阿阇世王品) 西晋月氏三...

【注音版】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注音版】往生普佛仪规

往生普佛仪规...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

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

【注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四恩品...

八识规矩补注

八识规矩补注序 八识颂凡八章。文略而义深。乃集施颂...

佛说见正经

佛说见正经(亦名生死变识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咸淡有味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

紫金钵

从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

临终遭此变故,还能往生吗

问: 病人已命终或快命终时,家中眷属即为其穿衣,杀...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所成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

感恩带来富裕的人生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赵尊仁的往生故事

赵尊仁。法名培庚,江苏如皋县人。年三十余岁,从事商...

净土宗的圆融顿悟及其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

为什么说名号即实相

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

圣严法师《安心就能安世界》

只要有人的一天,只要有地球的一天,只要是生存在地球...

东林佛号与中医医理

到东林寺坐诊近半年,见了许多因念佛而身心受益的同修...

学佛要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

从不好的果报中推出前因

我们看一个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