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八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智度论释魔事品第四十六(卷六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佛已赞叹说其功德。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求于佛道,生诸留难?」

佛告须菩提:「乐说辩不即生,当知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乐说辩不即生,是菩萨魔事?」

佛言:「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难具足六波罗蜜。以是因缘故,乐说辩不即生,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乐说辩卒起,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世尊!何因缘故,乐说辩卒起,复是魔事?」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着乐说法。以是因缘故,乐说辩卒起,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偃[仁-二+蹇]傲慢,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书是经时,戏笑乱心,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轻笑不敬,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心乱不定,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书是经时,各各不和合,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是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说、若正忆念时,偃[仁-二+蹇]傲慢,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亲近、正忆念时,转相形笑,当知是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若受持般若波罗蜜经,读、诵、正忆念、修行时,共相轻蔑,当知是菩萨魔事。

「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散乱心,当知是菩萨魔事。

「若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时,心不和合,当知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我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当知是菩萨魔事。世尊!何因缘故,菩萨不得经中滋味,便弃舍去?」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前世不久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是人闻说是般若波罗蜜,便从坐起,作是念言:『我于般若波罗蜜中无记』,心不清净,便从坐起去,当知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不与受记,闻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便从坐起去?」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未入法位中,诸佛不与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复次,须菩提!闻说般若波罗蜜时,菩萨作是念:『我是中无名字』,心不清净,当知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言:「何因缘故,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不说是菩萨名字?」

佛言:「未受记菩萨,诸佛不说名字。」

「复次,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我生处名字,若聚落、城邑。』

「是人不欲听闻般若波罗蜜,便从会中起去。

「是人如所起念时,念念却一劫,甫当更勤精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一切有为法,各有增上。增上者共相违,相违即是怨贼。如水得增上力灭火,火得增上力则消水,乃至草木各有相害,何况众生!菩萨摩诃萨有大悲心,虽不与众生作怨,而众生与菩萨作怨;菩萨身,有为法故,能作留难。

佛上说菩萨功德,所谓诸佛、菩萨、诸天所护,而未说怨贼相。以佛怜愍故,先虽略说,今须菩提请,佛广说留难事。佛虽于一切众生、一切法心平等,以是菩萨能大利益世间,故说好丑相及利害相、是道非道、留难事。

佛不令行人毁害留难者,但令觉知,不随其事。

何者是怨贼?

略说若众生法、非众生法,能沮坏菩萨无上道心。

非众生者,若疾病、饥渴、寒热、槌压、坠落等。

众生者,魔及魔民、恶鬼,邪疑不信者,断善根者,定有所得者,实定分别诸法者,深着世间乐者,怨贼,官事,师子、虎狼,恶兽、毒虫等。

众生贼,有二种:若内,若外。

内者,自从心生,忧愁不得法味,生邪见、疑悔、不信等;外者,如上说。

如是诸难事,佛总名为魔。

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

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

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瞋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

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

天子魔者,欲界主,深着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

魔,秦言能夺命者;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

问曰:

一五众魔摄三种魔,何以故别说四?

答曰:

实是一魔,分别其义,故有四。

烦恼魔者,人因贪欲、瞋恚故死,亦能作夺命因缘,是近夺命因缘故别说。

天子魔,杂福德业因缘故,力势大,邪见力故能夺慧命,亦能作死因缘,是故别说。

无常死力大,一切无能免者,甚可畏厌故别说。

问曰:

是魔何以恼乱行道者?

答曰:

先已广说,是品中皆有四种魔义,但随处说。

复次,三魔不相远离:若有五众,则有烦恼;有烦恼,则天魔得其便,五众、烦恼和合故有天魔。

是故须菩提问佛:上已赞叹说菩萨功德,今云何是菩萨魔事起?

佛答:「乐说辩不即生,是为魔事」者,若菩萨摩诃萨怜愍众生故,高座说法,而乐说辩不生,听者忧愁:「我等故来,而法师不说。」或作是念:「法师怖畏故不能说」;或言不知故不说;或自惟过咎深重故不说;或谓不得供养故不肯说;或谓轻贱我等故不说;或串乐故不说。如是等种种因缘,听者心坏,故以「不乐说」名为魔事。

复次,是菩萨怜愍众生故,来欲说法,听者欲闻。而法师心生欲说,而口不能言。现见是魔事;如魔入阿难心,佛三问而三不答,久乃说者。

此中须菩提问世尊:「何因缘故辩不即生?」

佛答:「菩萨行六波罗蜜时,难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是人先世因缘故,钝根懈怠,魔得其便;不一心行六波罗蜜故,乐说辩不即生。

问曰:

如乐说辩不即生可是魔事;今乐说辩卒起,何以复是魔事?

答曰:

是法师爱法着法,求名声故,自恣乐说,无有义理,如逸马难制;又如大水暴涨,众秽浑杂。是故此中佛自说:菩萨行六波罗蜜,着乐说法,是为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为破憍慢故出;而书是经者,生我心、憍慢心;憍慢故身亦高,所谓偃[仁-二+蹇]傲慢。书是般若波罗蜜时,用轻心、瞋心、戏笑、不敬。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若一心摄心,犹尚难得,何况散乱心书!

书时从人口受,或写经卷,若一心和合则得;若授者不与,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不和合。

复次,观看是般若波罗蜜经时,品品皆空,无可乐处,作是念:「我于是经不得滋味!」便弃舍去。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乐根本,此人不得其味,是为魔事。

复次,受持、读、诵、说,正忆念时,偃[仁-二+蹇]、形笑、散乱心、不和合,如上说。

「共相轻蔑」者,从人受持、读、诵、正忆念时,师徒互相轻贱。

书写经时,但有舍去,无相轻贱。

问曰:

上诸事中,何以但问「不得经中滋味」,不问余者?

答曰:

般若波罗蜜,圣人所说与凡人说异,是故凡夫人不得滋味。

须菩提意谓:「般若波罗蜜是清净珍宝聚,能利益众生,无有过恶,是人云何不得滋味?」

佛答:「是人先世不久行六波罗蜜故。」菩萨信等五根薄;薄故,不能信空、无相、无作,无依止法,娆乱心起,作是言:「佛一切智,何以不与我受记?」便舍去。

余者易解,故不问。

须菩提问:「若尔者,何以故不与授记?」佛是大悲,应当愍念,防护其心,不令堕恶!

佛言:「未入法位人,诸佛不与授记。」

所以者何?诸佛虽悉知众生久远事,为五通仙人及诸天,见是人未有善行业因缘可授记者,若为授记,轻佛不信:「无有因缘,云何与授记?」是故入法位者,与授记。

是人名字及聚落处,亦如是。

是人从坐起去,随其起念多少,念念却一劫;偿罪毕,还得人身,甫当复尔所劫行。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学余经,弃舍般若波罗蜜,终不能至萨婆若。

「善男子、善女人为舍其根而攀枝叶,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余经,善男子、善女人所学,不能至萨婆若?」

佛言:「是声闻所应行经,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所行经,不能至萨婆若。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舍般若波罗蜜,亲近是余经。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中,出生诸菩萨摩诃萨,成就世间、出世间法。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亦学世间、出世间法。」

「须菩提!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弃舍深般若波罗蜜,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得见象,见已反观其迹。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诸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须菩提!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欲见大海,见已反求牛迹水,作是念:『大海水能与此等不?』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如是,得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亦菩萨摩诃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欲拟作释提桓因胜殿,而揆则日、月宫殿。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如是,须菩提!当来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中求萨婆若。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有人,欲见转轮圣王,见而不识,后见诸小国王,取其相貌,作如是言:转轮圣王与此何异?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须菩提!当来世有薄福德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当知是为菩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饥人,得百味食弃舍去,反食六十日穀饭。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须菩提!譬如人得无价摩尼珠,反持比水精珠。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佛言:「当来世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弃舍去,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持求萨婆若,是人为黠不?」

须菩提言:「为不黠。」

「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乐说不如法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所谓乐说色、声、香、味、触、法,乐说持戒、禅定、无色定,乐说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乐说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中无乐说相。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不可思议相,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相,般若波罗蜜不垢不净相,般若波罗蜜不乱不散相,般若波罗蜜无说相,般若波罗蜜无言无义相,般若波罗蜜无所得相。何以故?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中,无是诸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者,书是般若波罗蜜经时,以是诸法散乱心,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可书耶?」

佛言:「不可书!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自性无故。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自性无,是不名为性,无法不能书无法。

「须菩提!若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作是念:『无法是深般若波罗蜜』,当知即是菩萨魔事。」

「世尊!是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用文字书般若波罗蜜,自念:『我书是般若波罗蜜』;以字着般若波罗蜜,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文字,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无有文字。世尊!色无文字,受、想、行、识无文字,乃至一切种智无文字。世尊!若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着无文字般若波罗蜜,乃至着无文字一切种智,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读、诵、说、正忆念、如说修行,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时,若国土念起,聚落念起,城邑念起,方念起,若闻谤毁其师念起,若念父母及兄弟、姊妹、诸余亲里,若念贼,若念旃陀罗,若念众女,若念淫女,如是等种种诸余异念留难;恶魔复益其念,破坏书般若波罗蜜,破坏读、诵、说、正忆念、如说修行。须菩提!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得名誉、恭敬,布施供养,所谓衣服、饮食、卧床、疾药、种种乐具,善男子、善女人,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受、读、诵乃至正忆念时,爱着是事,不得书成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亦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书般若波罗蜜乃至如说修行时,恶魔方便持诸余深经,与是菩萨摩诃萨;有方便者,不应贪着恶魔所与诸余深经。何以故?是经不能令人至萨婆若故。是中无方便菩萨摩诃萨闻是诸余深经,便舍深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我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菩萨摩诃萨方便道;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从是中求。

「须菩提!今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萨道,舍是深般若波罗蜜,于魔所与声闻、辟支佛深经中求方便道,当知亦是菩萨魔事。」

【论】

释曰:

学余经,舍般若波罗蜜等:

有人于声闻法中,受戒学法,初不闻般若波罗蜜;或时余处闻,深着先所学法,舍于般若波罗蜜,于先所学法中求萨婆若。

有声闻弟子先得般若波罗蜜,不知义趣,不得滋味,以声闻经行菩萨道。

有人是声闻弟子,得般若波罗蜜经,欲信受;余声闻人沮坏其心,语言:「是经初后不相应,无有定相,汝宜舍之!声闻法中,何所不有?

「六足阿毗昙及其论议,分别诸法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八十部律,即是尸罗波罗蜜。

「阿毗昙中,分别诸禅、解脱、诸三昧等,是禅波罗蜜。

「三藏本生中,赞叹解脱,布施、忍辱、精进,即是三波罗蜜。」

如是等种种因缘,舍般若波罗蜜,于声闻经中求萨婆若。

如人欲得坚实好木,舍其根茎而取枝叶,虽是木名而不中用。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三藏根本;得般若波罗蜜已,为度众生故说余事,是名「枝叶」。

复次,声闻经中,虽说诸法实相而不了了;般若波罗蜜经中,分明显现,易见易得。如人攀缘枝叶则堕落,若捉茎干则坚固。若执声闻经,则堕小乘中;若持般若波罗蜜,易得无上道。是故说:舍根茎,取枝叶。

问曰:

三十七品、三解脱门,《般若经》中亦有,今何以故但名声闻、辟支佛经?

答曰:

摩诃衍中虽有是法,与毕竟空合,心无所着,以不舍萨婆若、大悲心,为一切众生故说;声闻经则不尔,为小乘证故。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故,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是故菩萨若求佛,应当学般若波罗蜜。

譬如狗为主守备,应当从主索食,而反于奴、客求;菩萨亦如是。「狗」喻行者,般若波罗蜜喻「主人」;般若中有种种利益,而舍求余经。佛欲令分明易见,故说譬喻。

象、大海、帝释殿、转轮圣王、无价宝亦如是。

问曰:

五欲生五盖,以五盖覆智慧故,不应乐说;何以故乐说余六波罗蜜,乃至无上道,而言不如法?

答曰:

「不如法」者,不如般若波罗蜜实相。般若波罗蜜实相中,无定相法,云何可乐说?若有定相,则心着乐说。

诸佛及菩萨,以大悲心故,为众生说法,不着语言;用无所得法,示众生毕竟空相般若波罗蜜。

是人书、读、诵等,以染着心取六尘相乃至无上道,故言「不如法」。

问曰:

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所有法,不可书、读、诵等,如是,则不应有魔事?

答曰:

毕竟空、无所有,亦非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是魔事?此中说:

若是人知无所有是般若波罗蜜相,即是魔事。

若用文字书般若波罗蜜,自知:「我书般若波罗蜜」;有此着心,即是魔事。

若人知般若波罗蜜相,不以着心书、读、诵等,若有来破者,是为破般若波罗蜜。

复次,内有烦恼魔、外有天子魔,是二事因缘故,书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坏般若波罗蜜。

「念起」者,所谓念此国土不安稳,彼国土丰乐;聚落、城邑、方,亦如是。

或闻谤毁其师,舍般若波罗蜜,欲助师除灭恶名;或闻父母疾病、官事;或念贼恐怖,欲发心诣余处;旃陀罗亦如是。与贼、旃陀罗共住,则发瞋恚;与众淫女共住故,淫欲心发。

如是等种种因缘,破坏般若波罗蜜;菩萨觉知,当莫念、莫说。

或书般若波罗蜜时,钝根者于多恭敬供养事中爱着,自念:「我能书,能随行故」;有是着是利养,即是魔事。

或有利根者,魔或思惟:「是菩萨不着世间乐,一心受般若波罗蜜,此人不可沮坏,我今当以声闻深经转其心,使成阿罗汉。」

佛言:「声闻经虽深,不应贪着」;譬如烧热金丸,色虽妙好,不可捉。

若菩萨无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经欢喜,是空、无相、无作,尽苦本,何复过是!便舍般若波罗蜜,亦是魔事。

何以故?此中佛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诸菩萨摩诃萨方便道」,所谓观声闻、辟支佛道而不证,以大悲心行三解脱门故。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势则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萨于般若中,求无上道易得;于余经则难,如但服毒。是故不应从声闻经中求菩萨道。

◎大智度论释两不和合品第四十七

【经】

「复次,须菩提!听法人欲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问义,正忆念;说法人懈堕,不欲为说;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魔事。

「须菩提!说法之人心不懈堕,欲令书、持般若波罗蜜;听法者不欲受之;二心不和,当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听法人若欲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乃至正忆念,说法者欲至他方;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说法人欲令书、持般若波罗蜜,听法者欲至他方;二心不和,当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人贵重布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听法人少欲知足,行远离行,摄念精进,一心智慧;两不和合,不得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问义、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说法人少欲知足,行远离行,摄念精进,一心智慧;听法者贵重布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问义、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塚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

「听法人不受十二头陀,不作阿兰若乃至不受但三衣;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问义、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须菩提!听法者,受十二头陀,作阿兰若乃至受但三衣;说法人不受十二头陀,不作阿兰若乃至不受但三衣;两不和合,不得书、持般若波罗蜜,读、诵、问义、正忆念,当知是为魔事。」

【论】

释曰:

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故生,众缘离则无。譬如攒燧求火,有鑽、有母,二事因缘得火;书写般若,乃至正忆念,亦如是,内外因缘和合故生,所谓师、弟子,同心同事故,乃得书成。

是故佛告须菩提:「听法人信等五善根发故,欲书、持般若,乃至正忆念;说法者五盖覆心故,不欲说。」

问曰:

若五盖覆心故不欲说,何以作师?

答曰:

是人着世间乐,不观空、无常,虽能心知口说,不能自行;弟子虽必欲行而不能知,不能知故,更无余处,必谘此人。

或时师悲心发故,欲令书、持般若。弟子信等五善根钝不发故,着世间乐故,不欲受书、持乃至正忆念。

问曰:

若不欲受持,何以名为听法者?

答曰:

少多听、受、读、诵,不能究竟成就故,但名听法。

若二人善心共同,能得般若波罗蜜;若不同则不能得,是名魔事。

内烦恼发,外天子魔作因缘,离是般若,菩萨应觉是魔事,防令不起。若自失,当具足;若弟子失,当教令得。

复次,师或慈悲心薄,舍弟子至他方;或不宜水土、四大不和,或善法无所增益,或水旱不适,或土地荒乱;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至他方;弟子亦种种因缘不能追随。

贵重利养者,如上五盖覆心等。

复次,是二人皆有信、有戒,而一人以十二头陀庄严戒,一人不能。

问曰:

一人何以故不能?

答曰:

佛所结戒,弟子受持。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则得福,不能行者无罪;头陀亦如是。

是故两不和合,则是魔事。

十二头陀者,行者以居家多恼乱故,舍父母、妻子、眷属,出家行道;而师徒、同学,还相结着,心复娆乱。

是故受阿兰若法。

令身远离愦閙,住于空闲。远离者,最近三里,能远益善。

得是身远离已,亦当令心远离五欲、五盖。

若受请食,若众僧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

受请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则嫌恨请者:「彼为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责而生忧苦。是贪、忧法,则能遮道。

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

有如是等恼乱事故,受常乞食法。

好衣因缘故,四方追逐,堕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则生亲着;若不亲着,檀越则恨;若僧中得衣,如上说众中之过。

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贪着处。

好衣因缘,招致贼难,或至夺命。

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纳衣法。

行者作是念:「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佛法为行道故,不为益身,如养马、养猪。

是故断数数食,受一食法。

有人虽一食,而贪心极噉,腹胀气塞,妨废行道。

是故受节量食法。

节量者:略说随所能食,三分留一分,则身轻安稳,易消无患,于身无损,则行道无废。如经中舍利弗说:「我若食五口、六口,足之以水,则足支身。」于秦人中食,可十口许。

有人虽节量食,过中饮浆则心乐着;求种种浆:果浆、蜜浆等,求欲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如马不着辔勒,左右噉草,不肯进路;若着辔勒,则不噉草意断,随人意去。

是故受中后不饮浆。

无常、空观,是入佛法门,能厌离三界。塚间常有悲啼哭声,死尸狼藉,眼见无常,后或火烧,鸟兽所食,不久灭尽;因是尸观,一切法中易得无常相、空相。

又塚间住,若见死尸臭烂不净,易得九相观,是离欲初门。

是故受塚间住法。

能作不净、无常等观已,得道事办,舍至树下;或未得道者,心则不大厌,取是相,树下思惟:如佛生时,成道时,转法轮时,般涅槃时,皆在树下。行者随诸佛法,常处树下。

如是等因缘故,受树下坐法。

行者或观树下如半舍无异,荫覆凉乐,又生爱着:「我所住者好,彼树不如。」如是等生漏故,至露地住;作是思惟:「树下有二种过:一者、雨漏湿冷;二者、鸟屎污身,毒虫所住。」有如是等过,空地则无此患。

露地住,则着衣、脱衣,随意快乐;月光遍照,空中明净,心易入空三昧。

身四仪中,坐为第一,食易消化,气息调和。求道者大事未办,诸烦恼贼常伺其便,不宜安卧;若行、若立,则心动难摄,亦不可久。

故受常坐法,若欲睡时,脇不着席。

行者不着于味,不轻众生,等心怜愍故,次第乞食;不择贫富故,受次第乞食法。

行者少欲知足,衣趣盖形,不多不少故,受但三衣法。

白衣求乐故,多畜种种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二边,处中道行。

住处、食处常用故事多;衣不须日日求,故略说。

是十二头陀,佛意欲令弟子随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陀。

是佛意,常以头陀为本;有因缘,不得已而听余事。

如转法轮时,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着何等衣?」佛言:「应着纳衣。」

又受戒法,尽寿着纳衣,乞食,树下住,弊弃药——于古四圣种中,头陀即是三事。

佛法唯以智慧为本,不以苦为先。是法皆助道、随道故,诸佛常赞叹。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八

 

上篇:大智度论

下篇:金刚般若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释经论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大宝积经论

大宝积经论卷第一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归命世...

金刚仙论

金刚仙论卷第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者。总括八部之大宗。...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

佛说法华三昧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一卷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佛在罗阅祇耆阇...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

【注音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净心诫观法

净心诫观法序 宋余杭郡沙门 释元照述 太近至易,无如...

佛说阿含正行经

佛说阿含正行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谤佛经

谤佛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

治禅病秘要法

治禅病秘要法卷上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治阿练若乱心病七...

学了佛之后,烦恼渐渐就轻了

因为信佛,从佛的教化当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好处...

依四法修习,令获胜益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千余年矣,其教理高深,法门无量...

向地藏菩萨学习些什么

首先地藏菩萨说不可做的事,我们坚决不做。菩萨在《地...

贫穷也能变富有

凡鸟要成彩凤,寒儒要变贵人,需要的是造福于人和智慧...

善良需要觉悟

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猎人靠猎杀动物为生,动物的肉用来...

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

印光大师开示: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先

中国传统文化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佛弟子应如何祭祀祖...

净土教法何机得受

疏文 问曰 :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被不虚,...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

忏云法师《修药师法门的感应》

我在建筑大殿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他对我说,叫我采用...

以牙还牙的报复,只会结下更大仇恨

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

业障可畏,地狱非虚

佛经里说:罪苦众生,往往生在边地下贱之所,不得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