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九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智蕴第三中五种纳息第二之三

如契经说。佛告梵志。若有沙门婆罗门等。舍恶见趣而不取者。当知此类少中复少。问此类云何少中复少。答世间有情性愚钝者如大地土。性聪慧者如爪上土。性聪慧中。邪见者多正见者少。喻如前说。是故名为少中复少。问如见蕴说断常见者展转相违。云何此中说有一类起如是见。我一分忍一分不忍而不相违。答此中说。一补特伽罗。若执色蕴为常。彼执四蕴为断。若执四蕴为常。彼执色蕴为断。故此二见非互相违。见蕴说二补特伽罗。一执色常。一执色断乃至执识亦有二种。故彼二见展转相违。彼经复说。世尊说此见趣法时。长爪梵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时舍利子受具足戒已经半月。随观此法得阿罗汉。问时舍利子随观何法。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尊者舍利子。即随观世尊为彼梵志说见趣法。成阿罗汉。复有说者。尊者舍利子。即随观梵志得预流果道所观法。成阿罗汉。有作是说。尊者舍利子。即随观梵志得预流果能证学法。成阿罗汉。大德说曰。彼舍利子。随观缘起有十二支差别性法。成阿罗汉。是名舍利子所随观法。

诸起此见。有阿罗汉。天魔所娆漏失不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佛涅槃后。假名苾刍所起恶见。令有智者知而制之。故作斯论。诸起此见。有阿罗汉。天魔所娆漏失不净。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非因计因戒禁取摄。见苦所断。此中非因计因者。谓彼不净从烦恼生。而说天魔所娆故出。故戒禁取以为自性。见苦所断显彼对治。苦智生时能断如是不实推求不实分别。颠倒恶见令永灭故名见苦断。广说如前。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无知。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谤阿罗汉无漏智见。邪见摄。见道所断。此中谤阿罗汉无漏智见者。谓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智见已离无知。而说犹有无知。则拨无彼无漏智见。是故邪见以为自性。见道所断显彼对治。道智生时能断如是不实推求。乃至广说如前应知。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于自解脱犹有疑惑。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谤阿罗汉越渡疑惑。邪见摄。见道所断。此中谤阿罗汉越渡疑惑者。谓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道已断疑惑。而说犹有疑惑。则拨无彼道。是故邪见以为自性。见道所断显彼对治。道智生时能断如是不实推求。乃至广说如前应知。诸起此见。有阿罗汉。但由他度。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谤阿罗汉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邪见摄见道所断。此中谤阿罗汉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者。谓阿罗汉实自证得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非但由他而得度脱。然说但由他故得度。则谤圣道。是故邪见以为自性。见道所断显彼对治。道智生时能断如是不实推求。乃至广说如前应知。诸起此见。道及道支苦言所召。此于五见何见摄。见何谛断此见耶。答非因计因戒禁取摄见苦所断此中非因计因者。谓诸圣道要修方得。而说苦言能召令起。故戒禁取以为自性。见苦所断显彼对治。苦智生时能断如是不实推求。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此于苦果计为道因。故见苦时永断此见。

已说五种恶见自性及彼对治。等起云何。谓大天因缘是此等起。昔末土罗国有一商主。少娉妻室生一男儿。颜容端正与字大天。未久之间商主持宝远适他国。展转贸易经久不还。其子长大染秽于母。后闻父还心既怖惧。与母设计遂杀其父。彼既造一无间业已。事渐彰露。便将其母展转逃隐波吒梨城。彼后遇逢本国所供养阿罗汉苾刍。复恐事彰。遂设方计杀彼苾刍。既造第二无间业已。心转忧慼。后复见母与余交通。便愤恚言。我为此故造二重罪。移流他国跉跰不安。今复舍我更好他人。如是倡秽谁堪容忍。于是方便复杀其母。彼造第三无间业已。由彼不断善根力故。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惟重罪何缘当灭。彼后传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往鸡园僧伽蓝所。于其门外见一苾刍徐步经行。诵伽他曰。

 若人造重罪  修善以灭除
 彼能照世间  如月出云翳

时彼闻已欢喜勇跃。知归佛教定能灭罪。因即往诣一苾刍所。殷勤固请求度出家。时彼苾刍既见固请。不审捡问遂度出家。还字大天教授教诫。大天聪慧。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词清巧善能化导。波吒梨城无不归仰。王闻召请数入内宫。恭敬供养而请说法。彼后既出在僧伽蓝。不正思惟梦失不净。然彼先称是阿罗汉。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罗汉者诸漏已尽。师今何容犹有斯事。大天告言。天魔所娆汝不应怪。然所漏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二者不净。烦恼漏失阿罗汉无。犹未能免不净漏失。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事。然诸天魔常于佛法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纵阿罗汉亦为其娆故我漏失。是彼所为。汝今不应有所疑怪。是名第一恶见等起。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欢喜亲附。矫设方便次第记别四沙门果。时彼弟子稽首白言。阿罗汉等应有证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遂告言。诸阿罗汉亦有无知。汝今不应于己不信。谓诸无知略有二种。一者染污。阿罗汉已无。二者不染污。阿罗汉犹有。由此汝辈不能自知。是名第二恶见等起。时诸弟子复白彼言。曾闻圣者已度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中犹怀疑惑。彼复告言。诸阿罗汉亦有疑惑。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于此而犹成就。况汝声闻于诸谛实能无疑惑而自轻耶。是名第三恶见等起。后彼弟子披读诸经。说阿罗汉有圣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证知。因白师言。我等若是阿罗汉者应自证知。如何但由师之令入都无现智能自证知。彼即答言。有阿罗汉但由他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由他入而能自了。故汝于此不应穷诘。是名第四恶见等起。然彼大天虽造众恶。而不断灭诸善根故。后于中夜自惟罪重。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数唱苦哉。近住弟子闻之惊怪。晨朝参问。起居安不。大天答言。吾甚安乐。弟子寻白。若尔昨夜何唱苦哉。彼遂告言。我呼圣道汝不应怪。谓诸圣道若不至诚。称苦召命终不现起。故我昨夜数唱苦哉。是名第五恶见等起。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作颂言。

 余所诱无知  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  是名真佛教

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座苾刍多皆灭殁。十五日夜布洒他时。次当大天昇座说戒。彼便自诵所造伽他。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咄哉愚人宁作是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曰。

 余所诱无知  犹豫他令入
 道因声故起  汝言非佛教

于是竟夜斗诤纷然。乃至终朝朋党转盛。城中士庶乃至大臣。相次来和皆不能息。王闻自出诣僧伽蓝。于是两朋各执己诵。时王闻已亦自生疑。寻白大天。孰非谁是我等今者当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语。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众。诃伏余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速白王。王闻既瞋便勅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已深生愧悔。闷绝躃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罗。复固请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以摽题僧伽蓝号。谓鸡园等数有五百。复遣使人多齎珍宝营办什物而供养之。由是尔来此国多有诸贤圣众任持佛法。相传制造于今犹盛。波吒梨王既失彼众。相率供养住鸡园僧。于后大天因游城邑有占相者。遇尔见之窃记彼言。今此释子却后七日定当命终。弟子闻之忧惶启告。彼便报曰。吾已久知。还至鸡园遣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梨城。王及诸臣长者居士。却后七日吾当涅槃。王等闻之无不伤叹。至第七日彼遂命终。王及诸臣城中士庶悲哀恋慕。各办香薪。并诸酥油花香等物。积置一处而焚葬之。持火来烧随至随灭。种种方计竟不能然。有占相师。谓众人曰。彼不消此殊胜葬具。宜以狗粪而洒秽之。便用其言火遂炎发。须臾焚荡俄成灰烬。暴风卒至飘散无遗。故彼是前恶见等起。诸有智者应知避之。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一

云何他心智。云何宿住随念智。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尊者依前二智而作论耶。答是彼尊者意欲尔故。谓本论师随欲造论不违法相。故不应责。如此尊者于根蕴中。依法类二智而作论。于定蕴中依尽无生二智而作论。复于根蕴中依苦集灭道四智而作论。于结蕴定蕴及此蕴后依八智而作论。于修智等处依十智而作论。如是尊者于此蕴初依他心宿住二智而作论。如善巧陶师先熟调泥团置轮上。随自意乐造器等物。尊者亦尔。闻思修慧观察法相。断自性愚及所缘愚。随欲造论。故不应责。复次以前二智俱通加行及离染得。俱是修所成。俱是通自性。俱是四支五支静虑果。故偏依之而作此论。复次以前二智俱以智见为自性。俱于所缘分齐而取。谓他心智唯缘现在。宿住随念智但缘过去。故偏依之而作此论。有作是说。以此二智俱通有漏无漏二品。故偏依之而作此论。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宿住随念智唯是有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无漏心心所法。是谓他心智。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谓修所成慧为自性故。是修果者。谓是四支五支静虑果故。依止修者。谓依数习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证得不舍故。问何故不说未得已失。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若由此智说名成就他心通者。此中说之。未得已失诸他心智无如是义。是故不说。能知他相续现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无漏心心所法者。谓能如实知他有情身中现在世欲色界。或无漏心心所法。此说他心智所缘境相。有别诵言。若智现起如实知他有情有所寻求。有所伺察。有所摄受。众缘所起意及意所有。是谓他心智。此中若智现起者。说现行他心智。如实知者。简别占相智等。他有情者。简别知自心心所法。有所寻求者。谓欲界初静虑心心所法。有所伺察者。谓静虑中间心心所法。有所摄受者。谓后三静虑心心所法。复有说者。有所寻求显欲界初静虑。有所伺察。显从欲界乃至静虑中间。有所摄受。显从欲界乃至第四静虑。此中显示能寻求等。故色等法非此智境。众缘所起者。如能知智由四缘生。所知亦由四缘生故。意及意所有者。意即是心。诸心所法名意所有。如是皆说他心智境。此他心智或应说一。谓他心智通及示导。或应说二。谓有漏无漏。有缚解脱。有系不系。或应说三。谓下中上品。或应说四。谓四静虑果。或应说六。谓有漏无漏各有三品。或应说八。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或应说九。谓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应说十二。谓四静虑果各有三品。或应说十八。谓有漏无漏各有九品。或应说二十四。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此复各有三品。或应说三十六。谓四静虑果各有九品。或应说七十二。谓四静虑果各有有漏无漏。此复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刹那分别应说无量无边。此中总说一他心智。问此他心智以何为自性。答以慧为自性。是谓他心智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他心智。他心智是何义耶。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问此亦知他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答诸瑜伽师意乐加行。欲知他心非他心所。是故但立他心智名。以心为先亦知心所。譬如有人意乐加行但欲见王。若见王时亦见臣等。复次诸法立名依多缘故。谓或依自性。或依对治。或依加行。或依相应。或依所依。或依所缘。或依行相。或依所缘及行相等。依自性立名者。谓五蕴四谛世俗智等。依对治立名者。谓法智类智对治欲界上二界故。依加行立名者。谓空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五现见定他心智等。依相应立名者如品类足说。云何顺乐受等法。谓乐受等相应。如是一切依所依立名者。谓眼识等。依所缘立名者。谓四念住无相定等。依行相立名者。谓苦集智。此二行相无杂所缘杂故。依所缘及行相立名者。谓灭道智。此二所缘行相俱无杂故。诸如是等立名因缘乃有无量。今他心智但依加行立名非余。复次相应品中心最胜故。依知胜法立此智名。如说王来非无臣等。复次以依心故名心所法。心是大地。故诸心所法名大地。所有故但说心。复次修他心通无间道位。唯缘心故但说知心。

此他心智界者。有漏他心智是色界。无漏他心智是不系。问何故无色界无他心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广说。复次修他心智依色起故。地者唯在四根本静虑非近分。无色彼地不能发五通故。问静虑中间心心所法何地智能知耶。有作是说。初静虑上品智能知。复有说者。第二静虑下品智能知。评曰。应作是说初静虑三品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摄故。所依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无漏他心智。作缘道谛四行相转。有漏他心智。作不明了行相转。所缘者。初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初静虑地心心所法。第二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初二静虑地心心所法。第三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前三静虑地心心所法。第四静虑他心智缘欲界四静虑地心心所法。无他心智能知无色心心所法。彼地胜故。如初静虑等他心智。不知第二静虑等心心所法。问生欲色界起无色地心心所法。是他心智所缘境不。答非所缘境。如不知果因亦尔故。念住者。是三念住除身念住。智者是四智。谓法类道世俗智。即总说彼为他心智。三摩地俱者。无漏他心智道无愿俱。有漏他心智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总说此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三世者。是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唯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系不系者。有漏他心智唯色界系。无漏他心智唯不系。缘系不系者。缘欲色界系及不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通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三种。见修所断不断者。有漏他心智唯修所断。无漏他心智是不断。缘见修所断及不断者。缘三种。缘名缘义者。唯缘义。缘自他相续非相续者。唯缘他相续。加行离染得者。通加行离染得。离染得者。谓初静虑者离欲界染时得。乃至第四静虑者离第三静虑染时得。或离自地上地染时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谓修胜进加行时得。及起加行令现在前。谓诸声闻以中上品加行。独觉唯以下品加行。佛不以加行能现在前。曾得未曾得者。一切圣者及内法异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异生唯是曾得。

问修他心智加行云何。答施设论说。初修业者于世俗定。已得自在数起现前。令转明利先审观察自身心相。若时身。有如是相现。尔时便起如是相心。若时自起如是相心。尔时身有如是相现。自审观察身心相已。次审观察他身心相。若时身有如是相现。尔时便起如是相心。若时他起如是相心。尔时身有如是相现。审观察他身心相已。次纯观彼心心所法。作是思惟。我应观彼心心所法。何所寻求。何所伺察。何所摄受。既思惟已纯观彼心相续前后行相差别。观彼心相若得纯熟。齐是名为修他心智加行成满。集异门论作如是说。修他心智加行云何。谓审观察缘五取蕴。为苦非常空非我智行相差别。渐次能引无漏智生。善知他心名他心智。问无漏他心智能缘四谛智。何故但说缘苦智耶。答亦应说缘余三谛智。而不说者当知有余。复次此中但说初入加行。但缘苦智不说缘余。后相续时亦缘余智。问前施设论后集异门所说加行有何差别。答前说有漏他心智加行。后说无漏他心智加行。复次前说他心智加行。非胜妙明净。后说他心智加行。胜妙明净。然他心智虽加行时亦缘色起。而成满时不复缘色。所以者何。先观麁法为入细故。又他心智虽加行时亦缘自相续。而成满时唯缘他相续。所以者何。缘自不名他心智故。又他心智但缘他心。不缘他心所缘行相。若缘他心所缘行相。应缘自心非他心智。自心是彼所缘及能缘行相故。问若眼不见色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耳闻声故。问若不见色闻声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鼻臭香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舌甞味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甞味。为能知他心不。答能知。身觉触故。问若不见色闻声臭香甞味觉触。为能知他心不。有作是说。彼不能知。所以者何。他心智起因缘色故。评曰。应作是说。初引发时则不能知。已成满者虽不缘色而亦能知。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有十五种。是他心智所应取境。谓欲界及四静虑。各有下中上三品心心所法。曾得有漏他心智有十二种。谓四静虑各有下中上三品他心智。此中初静虑曾得有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静虑下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中品者。能知欲界三品及初静虑下中二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上品者。能知欲界及初静虑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如是展转乃至第四静虑曾得有漏上品他心智。能知欲界及四静虑各三品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如曾得有漏十二种他心智知十五种曾得有漏心心所法。未曾得有漏十二种他心智知十五种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亦尔。无漏心心所法有十二种。是他心智所应取境。无漏他心智亦有十二种。谓四静虑各有三品。此中第二静虑无漏他心智下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唯下品无漏心心所法。中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下中二品无漏心心所法。上品者。能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各三品无漏心心所法。如是展转乃至第四静虑上品无漏他心智。能知四静虑各三品无漏心心所法。问何故上地下中品有漏他心智俱能知下地三品有漏心心所法。上地下中品无漏他心智。不知下地中上品无漏心心所法耶。答有漏无漏心心所法建立各异。谓有漏心心所法依相续建立。有一身相续中成就三品有漏心心所法。无漏心心所法依根品建立。无一身相续中成就二品无漏心心所法。况有成就三者。建立既别故知有异。

有十四种通果心心所法。皆是他心智所应取境。谓欲界初静虑各有四静虑果。第二静虑有后三静虑果。第三静虑有后二静虑果。第四静虑唯有第四静虑果。问初静虑他心智。于欲界四静虑通果心心所法。能知几种。有作是说。能知四种。所以者何。一切皆是欲界摄故。复有说者。唯能知初静虑果不知余三。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尔故。

诸他心智。于地度。根度。补特伽罗度。心心所法皆不能知。于地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初静虑他心智。不能知第二静虑以上心心所法。乃至第三静虑他心智。不能知第四静虑以上心心所法。于根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钝根者他心智。不能知利根者心心所法。于补特伽罗度心心所法不能知者。谓有学他心智。不能知无学心心所法。问一切无学他心智。皆能知一切有学心心所法耶。答不也。谓时解脱他心智。不能知见至心心所法。见至他心智。亦不能知时解脱心心所法。所以者何。时解脱他心智。于见至心心所法根度故不知见至他心智。于时解脱心心所法补特伽罗度故不知。问有学上地他心智。无学下地他心智。此二为得互相知耶。答不也。所以者何。有学上地他心智。于无学下地他心智。补特伽罗度故不知。无学下地他心智。于有学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问声闻上地他心智。如来下地他心智。此二为得互相知耶。答不也。所以者何。声闻上地他心智。于如来下地他心智根度故不知。如来下地他心智。于声闻上地他心智地度故不知。独觉望余乘准前义应说。

如来无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俱非他心智现所取境。曾得有漏心心所法。佛欲令他知者即知。谓佛若欲令钝根者知我心。非利根者则蛇奴等亦知佛心。舍利子等皆不能知。若欲令傍生趣等知我心。非人天趣则傍生趣等亦知佛心。人及天趣皆不能知。云何知然。契经说故。谓契经说。一时佛住广严城猕猴池侧重阁精舍。时诸苾刍以世尊钵及彼自钵皆置露处。有一猕猴下娑罗树来趣钵所。时苾刍众恐彼损钵竞驱逐之。佛言汝等不应驱逐。彼有别意须臾当知。时彼猕猴取世尊钵。徐还上树成满流蜜。安庠而下持奉世尊。以有虫故世尊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去虫。猕猴即知退住一处。择去虫已来奉世尊。未作净故佛复不受。佛起曾得有漏心品。令彼以水遍洒作净。猕猴即知退住一处。以水作净还奉世尊。于是世尊哀愍为受。猕猴欢喜踊跃无量。舞蹈却行堕坑而死。乘斯福业得生人中。长大出家勤修梵行。不久便获阿罗汉果。世共号为献蜜上座。尊者论力由彼因缘。以妙伽他而赞佛曰。

 无上天人调御士  能令恶趣亦知心
 若住甚深微妙定  乃至人天不能了

佛他心智能知三道。独觉他心智能知二道。声闻他心智能知一道。问佛得缘佛他心智不。有说不得。所以者何。无二如来俱出世故。复有说得。此说能缘不说现起。问独觉得缘独觉他心智不。答麟角喻者唯佛应知。众出独觉决定得缘独觉他心智。此说能缘亦说现起。声闻亦定得缘声闻他心智。此亦说能缘亦说现起。异生定得缘异生他心智。如众出独觉及诸声闻说。有作是说。麟角喻独觉亦定得缘麟角喻独觉他心智。亦说能缘亦说现起。余世界中有麟角喻独觉出世无理遮故。唯佛无漏心心所法。及未曾得有漏心心所法。定无他心智能缘现起者。无色界一切心心所法。定非他心智所缘。非其境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九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入阿毗达磨论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佛说摩邓女经

佛说摩邓女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

弟子死复生经

弟子死复生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祇...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

佛遗教经解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述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菩萨诃色欲法经

菩萨诃色欲法经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女色者,世间之枷...

【注音版】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哀泣品第...

【注音版】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止中带观,观中有止

修止观,先修止。 系缘守境止: 系心鼻端脐间,我人心...

八岁的沙弥

很久以前,当时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统治。有一...

居士在生活工作中该如何修

问: 您刚才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指什么说法。...

净界法师:念阿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智者大师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什么...

宁可坐着聊天,为何不去念圣号

《地藏经》多数都讲事,没有讲理,没有讲性空,不是空...

不遇净土法门,一亿菩萨退转

阿逸多①!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

吃素念佛之人为什么也会遭受苦难

问: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

提倡环保--远离有毒香烛

可怕的现状 我们每到寺院等宗教场所,都会看到袅绕的烟...

一生念佛,为何临终未必往生

问。见有一生念佛。临终未必往生。何也。答。良由一生...

得到临终正念的三个重点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门可以来修学,古德把整个大...

人,争个什么呢

有粮千担,也是一日三餐; 有钱万贯,也是黑白一天;...

拜佛很重要,但身体有病不能拜,该怎么办

问: 师父您好!阿弥陀佛!从昨天到今天,师父一直说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