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六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智品第六
已说建立贤圣人。智今当说。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无有涅槃 彼诸相今说
若者若其事。智者决定义。了者分别也。明照者观察也。一切有者极三有际。谓苦集谛。有者有性也。有无有者有尽也。涅槃者诸烦恼灭。此说灭谛。彼诸中亦示道谛相者。自性自然性。今说者显示自性也。问何等为智。答。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觉
谓法智比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说法智。比智者。若智境界色无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若此行法智转。即此行随转。是比智以比类智故说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数。谓男女长短等。故说等智(等者众事聚会义也)。
苦集及灭道 二智从谛生
是名与四智 牟尼随谛说
此法智比智随谛转。世尊随彼谛声说。境界苦谛说苦智。境界集灭道谛说道智。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境界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观他心。以法智品为境界说法智。以比智品为境界说比智。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说等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比智。彼所作究竟决定转是尽智。不复当作。
决定转是无生智。问何谛境界。答境界在四门。谓彼缘四谛。问若世尊说三智。云何说十。答。
对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缘
已作因长养 是故说十智
七因缘故说十智。谓对治方便自性行行缘已作因长养。彼对治者。法智比智是无漏智。欲界对治说法智。色无色界对治说比智法智。虽色无色界对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种。是故不说。方便者。他心智亦智心法。但彼方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数如前说。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坏缘坏。一缘故。此二智共一缘。是故于彼缘无常行转。是苦智亦应说无常。智以苦极增厌故名苦智复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缘。无常行者。若有漏三谛缘。若无漏有漏缘。空无我行者。若有漏一切法缘。若无漏有漏缘。是故苦智苦行应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谓苦智相应法。或苦智亦苦行者。谓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诸相应法。如行已行当行亦如是。如苦行无常空无我亦如是。如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缘者。谓灭智道智。以彼智缘不坏行亦不坏。已作者。谓尽智。所作已作故因长养者。谓无生智。因一切无漏智故。住不动身故。已说因缘建立十智。善等分别今当说。
九智唯说善 一智三分别
一见二非见 余则有二种
九智唯说善者。除等智余九智说善爱果故。一知三分别者。等智或善或不善无记。一见者。他心智。是见分别性故。二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非见非分别性故。余则有二种者。余七智或见或非见。若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所不摄者是见。摄者非见。等智或见或非见。五见世俗正见。是见以捷疾故。疑爱恚慢无明相应慧非见。何以故。二使覆故。无明相应慧虽无二使。一能极覆非余烦恼。何以故。非观察方便故。不隐没无记慧非见。不捷疾故。五识相应慧非见。非思量性故。
学与无学六 二智说无学
非学无学一 当知一三种
学与无学六者。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或学或无学。若学人所得是学。若无学人所得是无学。二智说无学者。尽智无生智是无学。离烦恼住故。非学非无学一者。谓等智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当知一三种者。谓他心智或学或无学非学非无学。若唯以学心心法为境界是学。若以无学心心法为境界是无学。若唯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非学非无学。
八智性不断 二知二种说
有漏无漏一 一则说有漏
八智性不断者。除他心智及等智。余八智不断。离垢故。二智二种说者。他心智若有漏是修道断。若无漏是不断等智。若忍对治是见断。若智对治是修断。有漏无漏一者。他心智或有漏或无漏。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有漏。以无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无漏。一则说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烦恼住处故。当知八智不断说无漏。
四智有为缘 有常缘则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说
四智有为缘者。谓他心智苦集道智有为缘。以阴为境界故。有常缘则一者。谓灭智无为缘。以涅槃为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谓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灭谛为境界是无为缘。等智亦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数灭及虚空为境界是无为缘。
法智应当知 是从六地起
比智则九地 他心智在禅
法智应当知是从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自性得也。谓四禅未来中间非无色。无色不缘欲界故。比智则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谓未来中间四禅三无色。他心智在禅者。谓根本禅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应当知 在于十一地
谓彼诸余智 品品如前说
等智应当知在于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谓欲界未来中间四禅四无色。谓彼诸余智品品如前说者。谓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如比智。
若说诸念处 一智当知后
三则说一智 余四明智说
若说诸念处一智当知后者。谓灭智是法念处。无为缘故。三则说一智者。谓他心智。他心心法缘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余四明智说者。谓余八智是四念处。五阴缘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余六一或三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随生。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界依。余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之别名)。
名则十六行 事或说十六
离于十六行 除闇非无漏
名则十六行者。谓无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缘灭止妙出道正迹乘。众缘所持故无常。逼迫故苦。我所见对治故空。我见对治故非我。种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续故有。相成熟故缘。诸阴尽故灭。三火息故止。离内恼故妙。离外恼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迹。至究竟故乘。复次非究竟故无常。重担故苦。内离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来方便故因。出生方便故集。增长故有。与依故缘。不相续离相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止。善故常故妙。第一休息故离邪径对治故道。不正对治故正。登涅槃城故足。一切有对治故乘。问事有几行。答事或说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说。事有七。谓苦行名四。事亦四。颠倒对治故。集行名四。事一。灭道亦如是。如是说者名十六事。亦十六者善。问离十六行更有无漏慧耶。答离于十六行余闇非无漏。离十六行无有无漏慧。如契经说。我生已尽。此亦是苦。等行生尽。如言我斫木为谁斫谓斧斫此亦如是。问此诸智各有几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说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说十六行一切法智比智转。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谓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余不定闻思慧亦非者。如病如痈等行。是名为非。问若等智是十六行者。何故不说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坏境界故。无漏行不坏境界。别谛缘故。有漏行坏境界。有漏无常行三谛。缘空非我行一切法缘。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乃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界故。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谓近于等故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十四行。除空无我行。问何故非空无我行耶。答谓近于等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而近等。空无我行第一义近第一。问彼诸行为谁能行。亦为他所行耶。为何等性。答。
谓慧行能行 亦为他所行
余有依二种 无依他所行
谓慧行能行亦为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于彼尔炎中行无常等行。彼亦为无常等行所行余有依二种者。除慧余相应等法是亦能行。有缘故。亦为他所行。他所缘故。非行非慧性故。无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应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他所行。非慧性故。非能行。无缘故。已说建立行。建立得今当说。
谓初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时各增一
谓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谓初苦法忍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一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三智。苦智法智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四时各增一者。于上四时一一增苦比智。若未离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若离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增集智。灭法智增灭智。道法智增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集灭道比智不增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说成就智。修今当说。
若得修于智 谓在圣见道
即彼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于智谓在圣见道即彼当来修者。见道诸智现在修。即彼未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未来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现在修。即彼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何故见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彼初得种性故。见道初见谛故。唯修自分非余。又不杂道故。捷疾故。不觉道故。
于彼三心中 得修于等智
当知最后心 或修七或六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等智者。见道三心无间等边修等智。谓苦集灭比智。若依禅未来超昇离生。彼修一地见道二地等智。谓禅未来及欲界。若依初禅超昇离生修二地见道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禅修六地见道七地等智。问道比智边何故不修等智耶。答边非分故。谛无间等边修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及佛边际而知一切苦集灭。复次世俗智于彼谛曾无间等故。修见道眷属故。无间等边等智是见道眷属。道比智是修道。所以无色界不修。以无见道故。问法智何故不修。答谛无间不究竟故。若修者应说无间等中。若欲界者则四阴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阴性以定故(有定则有定共色故有色阴是以有五阴)智增故说修等智。若苦无间等边有四事。欲界缘欲界苦。色界缘色无色界苦。集灭无间等边亦如是。是不生法依随信行随法行故。彼随信行随法行成就而不现在前。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得道比智未来修七智。除等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修非想非非想处对治道等智。非彼对治故不修。
于彼上修道 十七无漏心
当知修于七 增益根或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于七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进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修七智。此道禅未来摄故。无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故不修。余七智必修。若世俗智离欲。彼现在修一等智。未来修七。若无漏者四法智。一一现在修未来七。增益根或六者。谓信解脱求见到。彼无碍道修六智非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非等智。似见道故。非尽智。无生智无学故。若未离欲解脱道亦修此六若离欲修七智。是故说或昇进得不动者。九无碍道修七智非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对治故。非无生智。未得故。八解脱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解脱道修十智。是故说或。
得不还果时 及离上七地
勳修诸神通 解脱修习八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禅故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及四禅三无色。此七地离欲时九解脱道修八智。若世俗道离欲时等智现在修未来八。若无漏道离欲者是苦等六智一一现在修未来八。六智者。谓苦比智集灭道比智及灭道法智也勳修禅一解脱道学修八智。无学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脱道亦修八智。根本禅摄故。天眼天耳解脱道无记故不修(上三通得时及后用时悉是解脱道解脱道悉是善神足降伏众生故余二所见微远故眼耳无此故无记)。
此诸无碍道 及灭第一有
即彼八解脱 当知修于七
七地离欲无碍道。及对修禅二无碍道。学诸通五无碍道(七地离欲及熏修以一等智一无漏智为无碍道二念故言二五通各有一无碍故言五)修七智。除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第一有离欲八解脱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对治故。
第一有离欲 无碍道修六
上乘应当知 修习于下地
第一有离欲无碍道修六者。第一有离欲九无碍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道有漏无漏修八智。上乘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若此地离欲即修此地无漏智及下地。谓初禅离欲即修初禅功德及未来。如是乃至第一有离欲。修一切地无漏功德。上对治名为上乘。
无学初心中 修于一切地
无学相似修 或苦习比智
无学初心中修于一切地者。无学初尽智相应心修九地功德。问修何等种无学功德。答谓无学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软软功德。乃至如来地修上上功德。问无学初心何智。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缘故作如是念。我生已尽。此非想非非想处。四阴生缘最后尽故。已说修无漏功德。有漏今当说。
尽智心俱修 善有漏功德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减
得阿罗汉果时。或修九地善有漏功德。乃至成一地。问何故九地乃至一地也。答谓生于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则修于一地。若生欲界得阿罗汉果。
得尽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禅修八地。除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即修彼地善根。问何故于此处修三界善根。答一切缚解永苏息故。如三等缚解。如降伏烦恼力士众咸称善。如王登祚解脱灌顶一切皆献珍奇宝物。先虽得下地功德。以上地烦恼故智光不明。得阿罗汉果一切功德增修照明。修义择品当广说。问世尊说见智慧。为一为异耶。答。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一切圣慧 当知三种性
诸忍则非智者。八无间等忍非智。不决定故。自品对治疑得缚故。决定义是智义故。复次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复次忍是见非智性智性。尽无生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非见。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余一切圣慧当知三种性者。除忍及尽智无生智。余慧种能求故见决定故智。问何者是。答学八智及无学等见。
若善有漏智 在意则是见
烦恼见是智 此及余说慧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见。有说。非一切意识相应善有漏智是见性。谓从不思量识身所起故非见(五识次生意识此非见也)。命终心非见。羸劣故。起作心非见。外向故。如是好谓初说(凡说得理者名如是说)烦恼见是智者。若见自性。谓身见等。从思量生故说见。亦说智决定故。此及余说慧者。此说若智若见及余未说者。谓意识相应无记。除五见诸余意地染污及一切五识相应。当知一切是慧。谓彼说未说者。若无记慧非见。不捷疾故。工巧慧虽捷疾而非见。求生所障故。染污前已说。五识相应慧非见。不分别故不捷疾故。一往故。问一一智几智缘。答。
法智及比智 观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于二智
法智及比智观察于九智者。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缘九智。除法智。问何故不展转相缘。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缘下比智缘上。是故不展转相缘。如二人同止。一人观下一人观上地空异观故不相见面。若言不自缘如不自见面者不然。续观故。因智及果智境界于二智者。苦集智缘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集谛所摄故。
道智缘九智 解脱智无缘
余一切境界 决定智所说
道智缘九智者。道智缘九智。除等智余九。智缘道谛所摄故。解脱智无缘者。灭智不缘。智缘无为故。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四智。他心智等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问如前说若欲界对治是法智。虽色无色界对治非一切亦非全。何等法智为色无色界对治。答。
谓彼灭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三界对治 非欲界比智
谓彼灭及道法智之所行是三界对治者。有修道灭法智道法智。是三界修道所断对治。彼于欲界极见过患。思惟欲界行灭及对治。得离三界欲。问何故非苦集法智。答下劣上胜故。非观劣能离胜处欲。灭道俱胜。是故观此灭三界欲。复次若缘欲界离色无色界者。是为异厌异不乐异解脱。此则不然。问颇比智离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无比智。欲界对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然后伏他。法智亦如是。无有比智先灭色无色界后灭欲界也。又法智是极利智。尚灭不善。况无记也问神通几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说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说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是说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一等智。无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种种示现。天耳通是天耳识相应慧。生死通是天眼识相应慧。神足余品当说。天耳方便思惟大声。彼方便渐增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天耳。随声远近一切悉闻。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方便渐增于眼周圆。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天眼。处于一方遍覩十方。一切悉见而非一时。或六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说。六智非他心智。缘现在故。非灭智。缘无为故。非尽智无生智。非见性故。阿毗昙者说。一等智缘众生名姓等故。方便者。或于自身或于他身。于是处方便即于是处究竟。或复余也。声闻缘觉从前身起乃至究竟随其所欲。唯有如来随意自在。若前若后随所闻见皆悉忆念五说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谓法智知他法智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他无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智五也。方便者。或从自身或从自心取其相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渐增。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于色方便及自心起至成就时。不缘色及自心。离于行缘知他心智根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软不知中上根。谓乃至第四禅地软知下地软。无漏非余。有漏者知有漏不知无漏。地度者初禅不知二禅。人度者学人不知无学人。是故佛心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现在境界他境界。除见道是修道得故空无相不相应尽智无生智不摄离无碍道。问神通云何如说而生为异也。答或有说。如说而生。如世尊先说神足。是故前生。乃至后说生死智。是故后生。尊者瞿沙说。谓欲界处起神通如说而生。若色界则异此。修行者闻说色界天而不见。欲见故起天眼。见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闻说故起天耳。虽闻而不知心云何往故起他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从来故起宿命智。如是说者。神通无有次第正受。亦无超越正受。亦无顺正受。亦无逆正受。当知神通解脱道所摄。非无碍道。问力无所畏一一几智性。答。
处非处智力 及第一无畏
此是佛十智 余此中差别
处非处智力及第一无畏此是佛十智者。处非处力及初无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问余力无畏何智性也。答余此中差别。处非处力差别有余力。初无畏差别有余无畏。世尊观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种。问何故世尊自说功德也。答为求佛道者修念佛三昧故。复次于等解脱现差别故。乐说辩才故。无尽无滞无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谁力。为彼故显示自力故。复次为受化者说实功德。不过量故。离非大人法故。
净业有爱果 不净果不爱
此说为是处 异则说非处
应当如是知 是处非处力
净业有爱果不净不爱果此说为是处者。因果决定彼无障碍智。知此是彼决定因。谓净业有爱果不净业不爱果。犹如外种因果随类。异则说非处者。与是相违名非处。应当如是知是处非处力者。等起容受义。是处义也。与是相违名非处义也。不伏不屈故。无胜无动故。说力。
彼十智自性 在于十一地
决定说如来 谓阎浮提依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说。普境界故。十智自性缘一切法。是十六行或离行。四念处三正受三根相应。在于十一地者。谓欲界四禅未来中间四无色。决定说如来者。说建立如来力。非声闻缘觉。以如来除二种无知故。谓染污不染污。是故佛智不为非智所屈。是无学及非学非无学非是学。声闻缘觉虽除染污。不除不染污。如来除二种疑。使处疑处非处疑。谓阎浮提依者。谓阎浮提身现在前非余。余方无佛出世故。阎浮提人利根易觉。是故佛阎浮提出世非余。
第二力八智 于彼事业转
及法受烦恼 余则如前说
第二力八智者。自业智力八智。除灭智道智。无漏缘故。是故说八。行或离行。空无愿相应。问何缘。答于彼事业转及法受烦恼。彼事者是业果。身口业及思是业。法受者有四法受。有法受现世乐后世乐。如是比。烦恼者是业因。于此转缘此起。余则如前说者。余如处非处力说。
诸禅及背舍 正受三摩提
第三力回转 九智余如前
诸禅及背舍正受三摩提第三力回转者。禅者四禅。背舍者八背舍。正受者。无想定灭尽定及四无色。三摩提者。空无相无愿。第三力者。于此禅背舍正受三摩提中转缘此起。问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灭智。及灭四行无相三昧无为缘故。余如前者。余如自业智力说。
于上下诸根 第四力回转
第五说解力 第六于界缘
于上下诸根者。上者胜下者劣。根者主。第四力者。上下诸根力也。回转者缘也。谓缘三谛。从缘根方便起故说上下诸根力如他心智。第五说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种。有胜有劣。胜者善欲劣者恶欲。复次欲道及道果者胜。欲生死者劣此亦缘三谛。从欲方便起故说欲力。第六于界缘者。界者自性也。有二种如前说。
于彼种种趣 第七力回转
当知已说四 余皆如前说
于彼种种趣第七力回转者。趣者道也。彼亦种种。向地狱乃至涅槃。彼缘趣及众具故名趣力。当知已说四余皆如前说者。已说根解界趣力。余因缘当知如禅背舍正受三昧说或有说。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说第八力
谓禅有烦恼 余则如前说
知宿命有行是说第八力者。宿命力于宿命所受若所行所受。种种悉知。彼所行者谓中阴。所受者谓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刹利若婆罗门。如是比悉知。是宿命力。说一智。谓宿命智有二种。谓曾得今得。上中下说三地。建立说四。软中上曾得今得说六地。曾得今得说八。下下至上上说九地。及下中上分别说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说十八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说二十四地。下下等分别说三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说七十二。此总说一宿命智。谓禅者。根本禅非眷属。非无色无神通所依三摩提故。四支五支所摄三摩提神通所依。唯禅非余。若依彼禅得宿命通。即知彼禅及下地。若依初禅得神通。知初禅及中间。同一地故。有烦恼者。前已说。是等智是故无无漏事是法念处。余则如前说者。如趣智力说。
第九力当知 远离于所缘
命终及受生 行于众生数
第九力当知远离于所缘者。生死智力除缘。余如宿命智说。声闻不方便见千世界。方便者见二千世界。缘觉不方便见二千世界。方便见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见三千世界。方便见无量无边亿百千三千世界。问何缘。答命终及受生行于众生数。彼缘色入。如所说随业受法如实智。当知彼说眷属。生死智此则内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现力明通 余皆如前说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说漏尽人所得为漏尽智者。彼说十智性。若以漏尽缘故为漏尽智者。彼说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者。漏尽智在十一地。摄受生故。示现力明通者。彼漏尽智说名示现。谓教诫示现。令彼欢喜不倾动故说力。永离无明故说明。通种性故说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说通明力。非示现。问此非非学非无学耶。何故契经说。三明一向无学。答无学身中得故。导第一义明故。问六通何故三通建立明。非余耶。答三种愚对治故。彼初明灭前际愚。第二灭后际愚。第三灭真谛愚。导三解脱门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现非明。谓神足他心智。二是明非示现。谓宿命智及生死智。漏尽通俱有。天耳通俱无。余皆如前说者。余所未说者因缘如前说。已说力。无畏今当说。
初则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余二如二七 是名无畏安
初则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觉此初无畏。即处非处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诸漏已尽。此即漏尽力。余二如二七是名无畏安者。言我为诸弟子说障道法。彼言不障道者。无此畏也。此即自业智力。言我为诸弟子说道是贤圣出离。言不出离者。无此畏也。当知此即趣力。问世尊何故说此契经。答制善星及婆罗婆诽谤故说此契经。善星言。沙门瞿昙无过人法。为制彼故说前二无畏。婆罗婆言。沙门释种子法我悉知见。为制彼故说后二无畏。复次前二无畏是说自安。后二无畏是说安他。不屈伏义是无畏义。离恐怖故。问力无畏何差别。答有说。无差别。又说。智是力。智光普照是无畏。安住是力。勇勐是无畏。智无尽是力。辩无尽是无畏。如是等。复次一一力摄四无畏。一一无畏摄十力。此十四法。又三不共念处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一切声闻缘觉故不共。念处及大悲是慧性。问无诤何地云何行何处现在前。何缘何等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禅有垢 无诤三方依
缘欲未生恼 依不动智慧
第四禅者。无诤在第四禅非余。普境界故。于一切依最胜故。是有垢离圣行故。无诤者。烦恼相违故。三方依者。三方现在前非余。说力所起故。缘欲未生恼者。缘欲界未来烦恼。谓贪恚痴慢自相烦恼非总相。总相是普境界。是故得四念处舍根相应。依不动者。依离烦恼身得故三昧力故。唯不动法者所能起非余。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罗汉不行五因缘故。则能令彼不起烦恼。谓正威仪及正说分别应受不应受观察住处及观察人。正威仪者。于一方正身坐。若有人来即观其心。观察彼心何等威仪令不起结。若此威仪令彼不起。即时便住如是威仪。正说者。若有人来即观其心。若说而起彼结则不为说。不说而起则便为说。分别应受不应受者。他施众具即观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结。虽须不受。不受而起虽不须而受。观察住处者。若住此处而起彼结。虽众具丰足则便舍去。观察人者。先观察人然后入里。若舍若巷有起结者则便不入。云何于彼复作恶缘。为摄他故作是思惟。我于往昔烦恼身时。彼等于我起烦恼故受不爱果。况今离欲。当作方便令彼于我必不起恼。佛及波罗蜜诸声闻等。得无诤满而不数入(为令众生因恼得度故有时不入无诤三昧也)。
所谓妙愿智 远离彼境界
于彼最后得 六智自在性
所谓妙愿智远离境界者。妙愿智亦在第四禅。是有漏依。三方不动者所得。是智惠性缘一切法。普境界故。无色依者(上云无色依者此依是津腻义谓欲色界是无色界气分故名为依此释愿智因依果知无色界也)。观行差别如田夫。是故说四念处。如愿而知故说。愿智欲知而知是其义。于彼最后得者。若起彼智时。谓欲界善心次第初禅现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善心。复顺次第乃至第四禅现在前。彼复于第四禅从软至中从中至增。于彼增上第四禅后起愿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种自性。谓三无碍智除辞无碍。又无诤智后边智及妙愿智。此智三因缘故起。摄他故。摄教法故。觉世间安不安故。
义辩漏无漏 在于一切地
佛说为方便 余则如前说
义辩漏无漏者。此辩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义故。有说。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灭谛最第一义故。是故说行念处三昧缘。在于一切地者。此辩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说为方便者。义辩以佛所说为方便。若先无佛说则无能起者。不知义故。余则如前说者。余所未说者。如愿智说。
所谓为应辩 境界道及说
因明论方便 或三余如前
所谓为应辩境界道及说者。应辩缘道及言说。是故九智自性除灭智有十二行。因明论方便者。此辩不以因明论为方便。则无能起者。不知应不应故。是故说阿毗昙为方便。以因明论无如阿毗昙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此辩三智性。谓辩及愿智最后智。有说。知一切法第一义。彼亦义辩。余如前者。余所未说者。如义辩说。
法辩缘施设 在于五地中
以数为方便 余如无诤说
法辩缘施设者。法辩缘名分齐。在于五地中者。谓欲界及四禅。非上地。以无色界不缘名及下地。非分故。以数为方便者。法辩以数论为方便。余如无诤说者。余所未说者。如前无诤说。
声明论方便 是则为辞辩
境界于言说 二地余如前
声明论方便是则为辞辩者。辞辩以声明论为方便。若先不习声明论。则不能起离种子故。境界于言说者。此辩缘言说。是故是身念处。二地者。欲界及初禅。非上地。离觉观故。余如前说者如法辩说。问辩云何。如说生耶为异耶。答有说。如说生。谓先于法起名巧便。知名未知义故次第起义辩。虽知义不知辞故次起辞辩。知辞辩已不能连注说故次起应辩。又说。先起义辩。知义不知名故次起法辩。知名不知辞故次起辞辩。知辞不能连注说故次起应辩。应辩如前说。又说。名随说转。是故先起辞辩后起法辩。义依名转。是故次起义辩。此三辩导应辩。问此辩云何。为一一得也。答不然。若得一则具四。如四圣种一时得。此亦如是。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六
上篇:杂阿毗昙心论
下篇:阿毗昙甘露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