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九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杂品第九
已分别诸法 一一定相续
于上众杂义 是今当略说
已分别诸法一一定相续者。已说诸法展转相续种种品类。于上众杂义(谓决定应相续说者已说竟即此义上众杂义于此品说)。是今当略说。
有缘亦相应 有行及有依
心及诸心法 是同一义说
此是诸心心法。名差别有彼缘故说有缘。于境界转故时依行缘事俱转故说相应。有行者是慧。智品已说。彼于缘作行故说有行。依他转故说有依。
从缘生亦因 有因亦有为
说处及与道 有果应当知
此是诸有为法名差别。彼彼缘和合等生故说从缘生。生余法故说因。由因力故说有因。因缘等作故说有为。能生说故名说处。过去未来现在道所摄故说道。彼有果故说有果。
有罪亦隐没 秽污下贱黑
善有为说习 亦复说名修
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此是不善及隐没无记诸名差别。与罪俱故说有罪。是可恶厌义烦恼上烦恼所覆故说隐没。是漏所覆义烦恼垢所污故说秽污。极鄙故说下贱。闇冥故说黑。黑者有二种。秽污黑及不可意黑。此说秽污黑。不说不可意黑。以不可意黑亦有不善报黑故。善有为说习亦复说名修者。此是善有为法诸名差别。彼善法所摄及爱果故说善。增长功德故说习及修。此说得修及习修(亲近是习义种义是修义现在名习未来名修)。故说善有为。对治修断修者。一切有漏法亦说修。问何等为心不相应行。答。
无想二正受 亦众生种类
句味与名身 命根与法得
无想者。彼无想众生受生心心法灭。有说。无想正受果。有说。名第四禅眷属果。有说。乃至有心是有心果。无心是无心果。问为前心多为后心多。答有说。后心多前心。乐欲速入无想。如是说者此不定。或前多或后多。若以此威仪入无想正定。即以此威仪入无想住。从彼起已谤涅槃乘。后报业生欲界。彼报业尽不起余业故。二正受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无想正受者。遍净爱尽上爱未尽。先作出离想。思惟心心法灭。从欲界起非余。此根利故。凡夫起非圣人。无有圣人于有作出有想。方便得非离欲不退转。问无想正受无想何差别。答无想正受是因。无想是果。此善彼无记。此有报彼是报。此有行彼无行。灭尽正受者。离无所有处欲先止息想思惟心心法灭。问此正受云何。答心心法灭相续中间心不相应行随流四大诸根住。是说灭尽正受。余如定品说。种类者。众生身诸根支节事业饮食相似。彼种类有六种。所谓界种类趣种类生种类处所种类自身种类性种类。界种类者。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种类。色无色界亦如是。趣种类者。于一趣生一趣种类。生种类者。受一生一生种类。处所种类者。生无择狱无择狱种类。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自身种类者。同生一界一趣一生(一生者四生中一)。而有种种自身如众鸟。如是比。性种类者。所禀性同是性种类。若六种类相似者。是名种类。句者。集诸名味究竟显义。味身者是字身(味者是字胡音中有味声谓是字之模法非今形色字也)。名者名诸法。以名显义。如名男女。命者寿。谓得阴界入不坏。问命行寿行何差别。答有说。无差别。有说。宿业果名寿。修果名命。问世尊何故舍第五分寿。答善究竟佛事故。余事声闻究竟故。复次住四圣种故。有及众具尽无余故。得者得诸法。得成就同一义。后当广说。
谓彼凡夫性 及诸法四相
非色不相应 说是有为行
凡夫性者。谓不得圣法。四相者。谓生住老无常。行品已说。非色者。此诸法非色性。四种及造色非分故。不相应者。无缘故。说是有为行者。他为故。为他故。问此诸行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
二善五种三 当知七无记
二在于色中 一在无色地
二善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是善修性故。五种三者。得生住老无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生等与法一果故。得者非不自分故。当知七无记者。无想种类句味名命根凡夫性。问此诸法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二在于色中。谓无想天无想正受色界系。无想天第四禅果故。无想正受第四禅摄故。一在无色地者。灭尽正受无色界系。第一有摄故。
二界说有三 余在于三界
有漏无漏五 余则尽有漏
二界说有三者。句味名身在欲色界。非无色界。语非分故。余在于三界者。种类得命根凡夫性诸得相在三界。普遍故。问几有漏几无漏。答有漏无漏五。谓四有为相在无漏法中则无漏。有漏法中则有漏。与法一果故。得者若得有为亦如是。若得数灭或有漏或无漏。共凡夫故。若得非数灭是有漏。无记故。即以此义说系不系。余则尽有漏者。无想天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众生种类命根句味。名凡夫性。一向有漏。有摄故。问离圣法名凡夫性。云何舍云何断。答。
初无漏心中 当知舍不得
凡夫流诸界 离欲时灭尽
初无漏心中当知舍不得者。圣人初无漏心生时舍凡夫性。初无漏心谓苦法忍相应。彼生时舍凡夫性。若言起已舍者。彼住苦法忍时。应非圣人。不舍凡夫故。是故说生时。是故佛说二法生时究竟其事。内事谓苦法忍眷属。外事谓诸光明。凡夫流诸界者。凡夫流诸界时。若此地命终即舍此地。若生彼地即得彼地。不隐没无记故。非究竟舍。不得圣法故。离欲时灭尽者。若离此地欲若凡夫及圣人。尔时断此地凡夫性。不隐没无记故。问三无为有何相。答。
烦恼断离系 是名为数灭
无诸障阂相 是说为虚空
烦恼断离系是名为数灭者。以智慧断身见等烦恼及眷属。得于此得离系。此诸离系名数灭(谓药病种数相对也)有说。唯一灭事无自分故有众多得。若此得灭得证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共。毗婆沙说。于此系事即此离系事。若异者见苦所断结种断。余烦恼亦应断。作证一事故。若尔者后诸对治则应无用。但未究竟故。是故事各别无自分因故说无自分。此无自分因亦不与他苦法忍及眷属虽无自分因而与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说非品。烦恼灭故说涅槃。无边说故言非说。胜一切法故说最胜。智果故说智。不动故说无生。在解脱道边故说边。出一切法故说出。离无常等过故说妙。无诸障阂相是说为虚空者。谓不障阂种种色。以有来去等故说虚空。譬喻者说虚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虚空者。随顺世间故说。有说。非无虚空容有故。若无虚空者。不应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虚空事。
依于诸缘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则不生 此灭非是明
一切有为法依缘及境界力生。羸劣故。彼非分则不生。如眼识依眼色明空及彼忆念和合故生。一一不具则不生。余识现在前时念念顷余眼灭余眼生。众缘不具故眼识不得生。若眼识应依彼眼生者则不生。依等已灭故至竟不生。以先无方便而灭故说非数灭。如眼识一切识身亦如是。又无漏者随信行道进得。随法行道非数灭。一切道亦如是。随其义尽当知。问若此胜进道得何故非道果摄。答为余事故。断烦恼故。勤方便不为非数灭故。是故非道果摄。问一切有为法说因谁为谁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缘 一向已生说
前因相似增者。前法为后相似法因及增因。非软因。谓修法时。若住若增非减。或俱依倚生者。谓相应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者。谓自分因已生说。非未生。前者后因。未生者无前后故。一切遍因亦如是。次第缘亦已生说。因缘义行品已说。问报当言众生数非众生数耶。答。
报谓众生数 有为解脱果
有缘说俱行 谓于他相转
报谓众生数者。报说众生数。不共故。不以他眼见。亦不成就。余报义亦如是。衣食等众具当知是功用果增上果。非众生数。以共故。问果云何。答。
有为解脱果 一切有为法
说果有因生 故及数缘灭
亦说道果。果义业品已说。问心心法云何于缘转。答有缘说俱行。若有缘法俱于缘中转。办一事故。问于何缘转。答谓于他相转。心心法缘他法非自性。何以故。无二决定不自行故。亦不缘相应一行一缘故。亦不缘共有同一果故。此义择品当广说。问心心法为有方处为无方处。答。
普因无方处 生时心解脱
烦恼在道心 乃至灭时舍
普因无方处者。心心法普因生。谓因二眼生一识。耳鼻识亦如是。若有方处所者。应于一眼中转。若然者应一眼见色。不应俱见。此义界品已说。若言二识俱生者不然。何以故。第二次第缘非分故。一识住二眼见色者不然。无分故。若一识住二眼中者。应有分生。若住左眼者非右眼。方处别故。此则非说。无色无分故。若复一识住二眼者。彼二眼间身根中亦应生。若尔者眼识即身识。若中间不生者。应断作二分。非一前已说。无二识俱生故。问何世心解脱。答生时心解脱。道生时是烦恼灭时。是故道生时心解脱。如坻塘漏近水先出。彼亦如是。又说。一切未来心解脱非独生时。但以初解脱故说生时。问道生时断烦恼为不。答烦恼在道心。乃至灭时舍。道灭时灭。烦恼事究竟故。生时是未来。云何未来道能究竟事。是故说无阂道灭时断烦恼。问有爱有几种。答。
有爱有五种 无有唯一相
爱事余烦恼 灭尽是三界
有爱有五种者。有爱贪于有有五种。谓见苦集灭道修道断。以五行种有贪故。无有唯一相者。无有爱谓见断。已于自报断生乐着。是修道断。何以故。见贪见道断。此贪随报。无常起报者修道断。不隐没无记故。报无常亦如是。与报同一果故非见道断。贪缘修道断。非一切遍故。此无有爱。须陀洹斯陀含不断而不行。断见所长养故。如悔疑所长养。须陀洹斯陀含亦不行。问世尊说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此云何。答爱事余烦恼灭尽是三界。彼爱尽是无欲界。事尽是灭界。余烦恼尽是。断界。取近对治故。论者如是说。世尊修多罗说。一切行尽名断界。无欲界灭界亦如是问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三除不善。无色界三亦如是及学无学。此十二法几秽污心中得几善心中得几无记心中得。答。
若得九种法 当知秽污心
善心得六种 无记即无记
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者。界及地来还时。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没还生色界时得欲界化无记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续时得退时。得三界秽污及学心。余不得者。谓无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及无学。虽无色界善少有退得。谓退分。但此中说悉不成就而得。此则通说。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亦通说。非一时得。无记即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即得无记非余。羸劣故。问道品十法几根性几非根性。答。
道品有六法 当知是根性
诸法若相应 是说为他性
道品有六法当知是根性者。信等五根及喜觉支。当知是根性。得根相故。余者非根性。问相应者为自性为他性。答诸法若相应是说为他性。诸法他性相应。非自性。无有一性二刹那俱起故。前与后不合故。自性不自为故。此义行品已广说。问于何解脱。答。
缘中得解脱 大仙之所说
亦有断而缚 见道及修道
缘中得解脱大仙之所说者。当知缘中得解脱。不能于相应解脱。一刹那故。心与烦恼俱生故。众生于缘中愚。即彼起不愚烦恼解脱。问断即解脱耶。答若解脱即是断。亦有断而缚。有少断非解脱。谓苦智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烦恼断。见集所断一切遍使缚。彼缘未断故。及修道一品断。余八品缚乃至八品断。第九品缚一使故。彼八品先断后解脱。第九品即断。即解脱。余一切亦如是。问见谛云何得不坏净。答。
二解于三谛 四由见正道
而得不坏净 修习于二世
二解于三谛四由见正道而得不坏净者。苦集灭无间等得法不坏净及圣戒。道无间等得四不坏净。此义择品当广说。问何等世修。答修习于二世。现在者习修现在前故。未来者得修不现前故。得随续故。过去非修。现在因非分故。问何等法随心俱转。答。
一切诸心法 说与心俱转
亦此心诸相 余相及所作
一切诸心法说与心俱转者。一切心法与心俱转。与心同一果故。亦此心诸相者。此心生等相亦与心俱转。亦与心同一果故。余相者。此心法相亦与心俱转。及所作者。作名无作戒由心故。亦与心俱转。亦与心同一果故。问断法云何。答。
断法谓有漏 知者亦无垢
灭未来说远 余则说于近
断法谓有漏者。有过故。如衣有垢则浣非无垢。彼亦如是。问知法云何。答知者亦无垢。若有漏无漏法一切说知随其事。何以故。除无知故。问远法云何。答灭未来说远。过去未来法说远。远现在识故。此说时远。四远义行品已说。余则说于近者。现在说近。与识身俱故。无为说近。不系方处故。随彼彼方得灭。由道故。非数灭。离勤求故。世义界品已广说。问定法云何。答。
所谓无间业 及诸无漏道
慧说名为定 见处谓有漏
所谓无间业及诸无漏道慧说名为定者。无间业说邪定。定趣地狱故。无漏行说正定。定趣解脱果故。余者不定。问世尊于菩提树下于一切众生建立三聚。为建立众生分齐耶。为建立法分齐耶。若众生分齐者。云何说不得众生边而众生无边。若法分齐者。声闻亦应建立。云何说如来不共耶。答有说。众生分齐总相非自相。谓说四生。除此更无众生。问若然者声闻亦应建立。如来声闻何差别。答有差别。如来自力建立。声闻从佛闻。此则差别。又说。如来建立众生分齐。声闻缘觉建立法分齐。世尊建立三聚众生已。今犹安乐众生大悲故。昼夜三时以佛眼观察众生。问见处云何。答见处谓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见处所秽污见俱。若法秽污见缘使及相应使。彼说见处。又说。缘自界见力故。有漏法得见处名。非余缘使。非分故。如是好者谓前说。问若众生成就根。彼成就几根。答。
说有十九根 谓成就极多
极少成就八 晓了根所说
说有十九根谓成就极多者。圣人极多成就十九根。谓未离欲具诸根。若住见道除已知无知根及一形。若住修道除未知无知根及一形。凡夫不断善根具诸根及二形。除三无漏根。极少成就八晓了根所说者。极少成就八根谓余(谓身根渐死余有少分也)身根善根断渐命终生无择地狱大山所迫。唯有身根命根意根及五受根。若生无色界凡夫。意命舍信等五根问有几种触。答。
增语(以多名故说增语)及有对 明无明处中
所谓得果者 是则双道事
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者。增语者。若意识身相应触。缘一切法故说增语。又缘多名故说增语。虽第五触亦缘多名。彼五识初得名故无过。若五识身相应触。依有对根故说有对。无漏者说明。触明相应故。秽污者说无明。触无明生故。不秽污有漏者说非明非无明。触俱不相应故。此五触随顺不随顺相应依分别故说十六种。随顺不随顺建立者。谓爱恚相应触相应分别故说苦乐不苦不乐触。依分别故说眼耳鼻舌身意触。问得果者为无阂道为解脱道。答所谓得果者是则双道事。双道俱得果。无碍道及解脱道。无碍道断烦恼。得解脱道得解脱证。又说无碍道得果。解脱道护彼所作事令不失故。如是说。问世尊说厌已离欲。云何厌云何离欲。答。
若智在苦因 及忍说为厌
能离贪欲故 说四为离欲
若智在苦因及忍说为厌者。缘苦集智及忍说厌。缘可厌事故。苦集谛恶行烦恼所依故。说为厌事。能离贪欲故说四为离欲者。若忍及智于四谛转尽说为离欲。坏贪欲故。虽离一切烦恼。但贪欲是诸烦恼足。是故说离欲。彼憎不乐背恶。此厌之差别。离欲灭解脱断尽。此离欲之差别。问阿罗汉住何心般涅槃。答。
罗汉住报生 及与威仪心
随顺心灭故 趣向般涅槃
阿罗汉住报生及威仪心而般涅槃。何以故。随顺心灭故。善心坚住于心灭不随顺。无记心羸劣。羸劣故于心灭随顺。复次少过故善心依果报。果门过生故。无记唯有依果门无报果门。复次背诸趣故。若向诸趣者彼必善心勤现在前。莫令我生恶趣中。是故彼背一切趣故住常性心。有时彼身分中善心空如断善根。不善心亦空如离欲界欲。复次渐离生死故。谓于欲界离欲离不善心第一有离欲离染污心。无记心现在前离善心。命终心现在前离无记心。尊者说曰(此达摩多罗以古昔达摩多罗为尊者)。勤相续者善心。彼命终时不随转也。有说。欲令下地有不苦不乐报者。彼说欲界。乃至第四禅报生及威仪心般涅槃。无色界唯报生非威仪。色非分故。有欲令下地无不苦不乐报者。彼说欲界。乃至第三禅唯住威仪心般涅槃。余如上说。问几种有。答。
生有及坏有 本有亦复中
当知二刹那 一染三有二
生有及坏有本有亦复中者。生有者谓生分。五阴与生俱故名生有。相续心俱生义。坏有者死边。五阴与死俱故名死有。没心俱起义。本有者。除生分死分五阴。彼中间有。本业所种久住故故名本有。中有者。死已乃至未得余生有。于其中间向受生有。五阴趣所不摄。于二中间起故名中有。问此诸有几刹那几久住。答当知二刹那。死有及生有。各刹那顷。不久住故。以此义当知本有中有久住。问几染污几不染污。答一染三有二。生有一向染污。以染污心故生相续非不染污。彼欲界凡夫三十六使。一一使令生相续。圣人修道断四使。一一亦如是。色界凡夫三十一使。一一使令生相续。圣人三使。无色界亦如是。使令生相续非缠垢。余有染污不染污。问修行者几时极为业所障碍。答。
若离欲界欲 越度第一有
及与起忍法 极为业障碍
于此三时修行者。业极作障碍。谓圣人离欲界欲时。彼欲界业极作障碍。义言汝若离欲。我于何处受报。以圣人离欲界欲不受欲界生死永得苏息故。以不退果命终故。谓取阿罗汉果时。彼受后生报。业极作障碍。义言汝度第一有无复生处。我于何处受报。谓住顶法起忍时。彼受恶趣报。业极作障碍。以起忍法永离恶趣故。余如前说。问事有几种。答。
当知有五种 自性及与因
系缚若摄受 一切境界事
五种事。所谓自性事。因事。系事。摄受事。境界事。自性事者。若法自己性以事名说。如所说若得事是成就彼事。因事者。如所说云何有事法。答言有因。系事者。如所说若此事爱结系。即彼事瞋恚系耶。彼五种法以事(五种法是五行也)。名说摄受事者(如受取之受也)。如所说田事家事。如是比。境界事者。如所说一切法智所知随其事。若法彼法缘以事名说。复有异五种事。
说阴即为事 界入事亦然
及与世刹那 是名五种事
若说阴即以阴为事。非余种。如是乃至说刹那即以刹那为事。非余种。如是略说。同实异名尽当知。问如业品说五种果云何。唯此果复有余耶。答有欲令更有四果。
育多婆提说 安立及方便
亦说和合修 是名为四果
安立果者。如水住风轮。水轮是风轮安立果。如是一切。方便果者。谓从不净观方便。乃至起尽智无生智。彼尽智无生智是不净观方便果。如是一切方便(此是以因求果趣向方便也)尽当知。和合果者。谓眼色明念和合眼识生。如是法和合生法。此法是和合果。修果者。谓色界道欲界化化及作欲界语。彼化及语是色界修道果。如是一切。问神足几种(胡言栗地或言神足或言如意足或言自在或言富满皆义出耳悉不全得本名)。答。
运身及意解 意念自在通
意念唯如来 当知二则共
三种自在。运身自在。意解自在。意念自在。运身自在者。举身陵虚犹若鸟飞。意解自在者。远作近解。屈申臂顷至色究竟。意念自在者。如眼识至色顷随意即至。此意念自在者唯佛非余。一切智所知到彼岸故。当知二则共者。运身自在及意解自在。如来缘觉声闻共。是禅果故。问一切阿那含入色无色界不。一切信解脱得见到不。一切退法者必退不。答。
入色无色界 亦复增益根
及与贤圣退 生中间定无
圣人还受生者。如前所说。余因缘定无(还受生者定不至上二界亦不增进根亦复不退)。还受生者。谓欲界得果还生欲界者。厌于处胎见有之过。不入色无色界。以寿长故也。久修圣道故。不能增进根。如下亲友不能舍离。彼亦如是。生中间修习圣道故不退。问何时佛出世。何时转轮圣王出世。何时辟支佛出世。答。
劫减佛兴世 增时转轮王
二时辟支佛 如是应当知
劫减时佛兴于世。顺解脱师故。佛是解脱师。为舍生死出世说法。增时众生向生死见转胜乐故。若尔时佛出世者则为空出。以众生不能舍生死极着乐故。减时众生背生死见。烦恼恶行极增上故能舍生死。是故乃至百岁众生时佛乃出世。非减也。若减者尔时众生非法贪不正贪。谓乐生天悉行邪法。勤利烦恼非善法器故。转轮圣王多于增时出于世间。能以十善建立众生。是故减时不出。以彼众生向恶行故。是故增时易化。时淳故。初减时转轮圣王亦出。于世犹淳故。辟支佛二时出世。作自事故。问得为有得得为无。若得复有得者。此得复应有余得。云何非无穷。若无得得者。得云何成就。答。
若彼诸法生 二得共俱起
二得俱生者 当知有得得
若诸法生。即彼法二得。俱生得及得得。彼得力故成就法及得得。得力故成就得以得及得得故。俱一心中展转相得。是故非无穷。彼色阴行阴一得。余阴亦如是(初得能得一阴及小得)。有为无为一得(初得能得无为及小得)。欲界善戒恶戒。若过去者三世得。若现在者现在未来得。若未来者即未来得。欲界善及秽污四阴。色界善五阴及秽污四阴。无色界善及秽污四阴。无漏五阴。变化心共生四阴。三世三世得随其类得。威仪四阴。多以世断及刹那断得。若彼善修者三世得。工巧亦如是。无记色及报生四阴。以世断及刹那断得。过去过去未来未来现在现在。问苦法忍有几得。乃至道比忍有几得。答。
诸得有十五 得于苦法忍
其余见增道 当知一一减
诸得有十五得于苦法忍者。苦法忍有十五得。以见道十五心故。一切心彼得生一得。与彼忍俱生。十四后生。其余见增道当知一一减者。见道名见增。惠增上故。余见道渐度一一心中得转减。苦法智十四得一俱生十三后生。无前生未曾得故(苦法智俱生得今始起故无前生故十四余无前生故渐少)。苦比忍十三得一俱生十二后生。苦比智十二得一俱生十一后生。乃至道比忍一得俱生无后生者。见道究竟故。无前生未曾得忍故(既无后起又无前生故唯一也)。问解脱得何地摄。答。
若于彼地中 断及坏对治
即摄解脱得 法智比智品
若于彼地中断及坏对治即摄解脱得者。有说。若彼地断对治。彼解脱得。即彼地摄。由断对治故。如是说者。谓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禅未来摄。初禅地未来初禅及中间摄第二禅四地摄。即前三地及第二禅。第三禅五地摄。即前四地及第三禅。第四禅见道修道断及无色见道断六地摄。即前五地及第四禅。空处修道断七地摄。即前六地及空处识处。修道断八地摄。即前七地及识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修道断解脱得九地摄。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及三无色。又有说者。若彼地摄断对治及坏对治。此说欲色界见道修道断无色界见道断解脱得六地摄。无色界修道断如前说。法智比智品者。又复有说。若地法智品。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即彼地摄。若地比智品。色无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即彼地摄。此说欲界解脱得六地摄色无色界解脱得九地摄。问若道俱起得。彼得是俱起道因不(唯除所作因余通问)。答。
与道俱起得 俱起而非因
道亦非彼因 后起或有无
与道俱起得俱起而非因者(俱起道与得既非共因又无余因故相与无因也)。道俱起得彼非道因。不一果故。不一果则无共因义。道亦非彼因者。得俱起道亦非得因。亦不一果故。问后起得云何。答后起或有无。前起道于后起得或有因或无因。与后相似增道得相似增解脱得因。非软道得软道解脱得因(此是自然因故不为中上因非上下因)。谓苦法忍一得俱生。彼得非忍因。忍亦非得因。苦法智三得俱生。二道得一解脱得。苦法智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苦法智因。彼苦法忍三得因。苦比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解脱得。苦比忍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忍因。苦法智三得因。非苦法忍得因。以忍劣故(比忍比智及解脱得)。苦比智六得俱生。四道得二解脱得。苦比智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智因。苦比忍三得因非三得因。谓法智品中得乃至道比忍二十二得俱生十五道得七解脱得。道比忍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忍因。道法智三得因(法智自于未来得解脱得及比忍得作自然因下诸得劣故非因)。非余因。问空空何行何自性何缘何地摄耶。答。
空行有垢住 是说为空空
说无学境界 在于十一地
空行生已空空后起。空行观五盛阴空。彼空空起于彼空思惟空。如人烧死尸时执杖转侧然后烧杖。彼亦如是。有垢者。谓有漏义。击圣道故。空空击圣道。不以圣道击圣道。以无漏厌行不缘无漏故。住者。三昧自性。空空者。于空行空义。无学境界者。以无学为缘义。谓无学空行是彼缘。又说。缘空行俱生五阴。十一地者。有漏故。普境界空。空空十一地。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问云何无愿无愿。答。
行于无常行 是无愿无愿
俱在于不动 欲界余如前
行于无常行是无愿无愿者。无常行相应无愿。观五盛阴无常。于彼后起无愿无愿。思惟无愿无常。若苦行者则为颠倒。圣道非苦性故。亦非因等行与圣道相违故(以无愿无愿与圣道相违故不作因等行)。若作因等行者。应顺圣道。然彼击圣道。以违圣道故亦不道等行。以道等行乐道故。俱在于不动者。谓前说空空及无愿无愿。此二是不动法阿罗汉能现在前三昧。有势力故。离烦恼故。见到者虽利根得自在三昧。然未离烦恼故。时解脱虽离烦恼。不得自在三昧。钝根故。不时解脱者得自在三昧。利根故。离三界欲故。是故能现在前非余。欲界者。欲界现在前多从说力起故非余。除郁单曰余三方。余如前者。余事如空空说。
谓无相无相 彼行于寂止
行于无记灭 余则如前说
谓无相无相彼行于寂止者。无相者。于数灭观寂止。于彼后起无相无相行。义言汝非数灭亦寂止。问彼何缘。答行于无记灭非数灭。是彼缘是无记。亦不起非数灭。不起如前说。以是义故不说灭行。以有二种灭。谓非数灭无常灭。若言灭行者。不知何等灭。亦非妙出行。以无记非妙非出故。非三相所成故。止余如前说者。余如空空说。又彼三昧。利根者尽智生时得后方便现在前。佛不方便辟支佛少方便声闻或中或上。空空无愿无愿法智比智苦智后现在前。无相无相法智比智灭智后现在前。若欲界三昧禅未来所摄圣道后起。若非想非非想地无所有处圣道后起。余者自地次第。问超越三昧云何正受。答。
超越三摩提 上下至第三
及不念思惟 于缘超亦然
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者。谓超越三昧正受时。有漏初禅次第。有漏第二禅现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然后次第还至初禅。于此诸地善修习已起无漏初禅。次第乃至无所有处。又复次第还至初禅。又此地善修习已。复起有漏初禅正受。从初禅起超入有漏第三禅。第三禅起已入空处。空处起已入无所有处。逆超亦如是。此地善修习已。然后起无漏超正受。是名超越方便。然后能有漏初禅起。次第入无漏第三禅正受。无漏第三禅次第有漏空处。有漏空处次第无漏无所有处。逆超亦如是。是名超越正受成就也。相远故不超第四正受也。三方不时解脱能起非余。何以故。离烦恼故。自在三昧势力故。如前说。及不念思惟于缘起亦然者。若不秽污而断境界者。彼因不忆念思惟(境界有间名为断或有染心而缘断境界故举不染以别之因不念思惟者率尔能缘超至三也)。亦至第三。谓初禅缘欲界。次第上缘初禅二禅而正受(此中明境界超而也文言唯次第将先后超如上三昧中故举始以明终耳)。缘初禅次第下缘欲界。次第上缘第二第三禅也。初禅缘二禅。次第下缘欲界及初禅。上缘第三第四禅如是。一切地尽当知。无色不缘下。前已说。虽苦法智次第苦比忍生乃至缘第一有。此不断境界故(相接不断故虽远非超也)。净背舍次第虽缘自地心起。或缘上地。但彼染污。问佛语当言善为无记耶。答。
佛语善无记 如彼初心转
究竟亦复然 无记或清净
佛语善无记者。若调伏处方便而说是善。如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永灭。如是比。若彼不方便说是无记。如问阿难何故园中高声大声。如是比。如彼初心转究竟亦复然。无记或清净者。世尊以善心发语。即以善心究竟。无记心发语。或无记心究竟。或善心究竟。无有善心发语无记心究竟。说时转增不减故。问声闻云何。答。
声闻则不定 究竟及与转
说时不退减 唯是佛世尊
声闻则不定究竟及与转者。声闻善心发语或善心究竟或无记心究竟。无记心发语或善心究竟或无记心究竟。问何故世尊善心发语善心究竟。声闻善心发语无记心究竟耶。答说时不退减唯是佛世尊。唯佛世尊说时不退。声闻者舍利弗等说时犹退。问几入可烧几入能烧。答。
诸入中有四 可烧亦能烧
可称亦能称 断能断无惑
诸入中有四可烧亦能烧者。色香味触可烧亦能烧。不相离故。有说。此四入可烧不相离故。更有一入能烧。谓火大得烧相故。可称亦能称者。即前说四入可称亦能称不相离故。有说。四入能称一种可称得重相故。断能断无惑者。即前说四入可断亦能断。此中无惑说。问地地界何差别。答。
地谓色形处 坚相说地界
余二亦二种 风即风或异
地谓色形处者。色形处是地。色入所摄眼识识此世闻名。地界说坚相者。坚相是地界。触入摄身识识。此则第一义。余二亦二种者。水及火亦二种。色形处是水。湿润是水界。色形处是火。熅热是火界。余如前说。风即风或异者。有说。风即风种。以非世间立名故。有说。此亦世间立名。有尘风无尘风。如是比。问善根有几种。答。
福分说一种 及与解脱分
于福决定分 第四离诸漏
福分说一种者。若欲界闻思慧胜进施戒等俱生。得转轮王帝释及余欲界大力自在身报。及色无色界胜进善根能得有果者。是名福分。及与解脱分者。解脱分亦是欲界闻思施戒等俱生。背诸有向解脱。殖此诸善根者。中间虽断善根犹名逆流。何以故。必得涅槃故。是故如是说。宁为调达。不为外道郁头蓝子。调达虽造三逆断诸善根灭善种子入无间地狱(阿毗至阿者无毗至者择也间也以因无善种子故果名无种余二义如旧)。地狱罪毕。于四万岁寿人中。得辟支佛。证诸根勐利。胜舍利弗等。郁头蓝子虽离八地生第一有。于彼报尽命终。来生于法林中。作着翅飞狸。残害一切水陆众生。死堕无间地狱。世尊不记得解脱时种解脱种者有如是相处听法坐。若闻法时悲泣流泪身毛为竪。见生死过涅槃善利。敬信正法及说法者。于福决定分者。观察真谛暖等善根。于谛决定故。于谛满足故。顺向圣道故。名决定分。彼贤圣品已说。第四离诸漏者。无漏善根。谓学无学彼前已说。问云何于恶趣得非数灭。答。
当知布施等 能转于恶趣
必定与忍俱 施等同或异
当知布施等能转于恶趣者。或有施不堕恶道。或戒或闻或思或暖或顶。若见生死过涅槃善利故。背生死向涅槃而行布施。如此施者能转恶道。余善根亦如是。布施能转恶道而非顶。若谓不尔者不能。何以故。背生死故。或有未得决定善根而能极厌生死非得决定善根者。复次施与恶趣烦恼业极相违非顶。是故无过。问若诸善根不必定离恶趣者。何者必定。答必定与忍俱。顿舍恶道必在于忍。忍与一切恶趣烦恼业相违故。舍忍者。恶趣烦恼业尚不起。况不舍。施等同或异者。从施乃至顶。或时离恶趣。或不离。以非一切施能违恶趣烦恼业故。余善根亦如是。已说转恶趣因缘。谓意识不共今当说(意识有六事不与五识共)。
离欲及退时 受生亦命终
断善及相续 当知是意识
此六事说住意识。思惟故。普缘故。世尊虽说眼见色耳闻声身觉触退。彼亦牵意识现在前故退。问住何等受命终及生。答。
谓一切众生 悉住于舍受
命终及受生 以不捷疾故
谓一切众生悉住于舍受命终及受生者。一切众生住不苦不乐受命终及受生。问何故。答以不捷疾故。一切分中生分死分不明了不觉悟故。于诸受中不苦不乐受最不捷疾不明了故。是故一切众生住不苦不乐受命终及受生。问若然者不苦不乐受应无无漏圣道捷疾故。答非不苦不乐受无无漏圣道力。能令利故。如水在辛则辛在苦则苦。甜酢醎澹亦如是。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九
上篇:杂阿毗昙心论
下篇:阿毗昙甘露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