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本)(三身品末)

翻经沙门慧沼撰

经。善男子一切诸佛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

赞曰。第五同异分别门。分文为三。三佛别故化身化二乘及地前凡夫。多起六通成其化事。故诸论等云。转五识得成事智。多以八相现诸事业故名同事。应身为化地上菩萨令受法乐。意乐同故故云同意。又同有化菩萨之意。法身如如所依之体诸佛无异故云同体。故无性摄论第九云。诸佛法身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依止意乐作业无别故当言无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当言有异。如说法身受用身亦尔。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不由依止无差别故。无量依止差别转故。应知化身如受用说。即法身由三无别。受用变化但意乐作业。此门意令知心化同异。逆配此三。彼文虽通今此经中各据增胜别配三身。理亦无失。以其五识于因位时事业各别。第七意识恒执有我令自他差。今在果位证平等理。故五识所起化身同事。第七所起他受用同意。

经。善男子是初佛身随众生意有多种故现种种相是故说多。

赞曰。第六一多分别门。文亦分三。前门谈体。此门说用。以诸异生异趣异见云意有多。随意有多故现化身有种种相。或说八相。或随诸类而以现形。设若二乘已得圣者亦是一分异生。所知障在故云随所化众生意。

经。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故说一。

赞曰。应身所化地上菩萨得弟子名。证平等理故名一意。现一相者但现佛相。无六趣别。所现佛身非无大小胜劣差别。十地位别见有胜劣故。

经。第三佛身过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是故说名不一不二。

赞曰。以真如妙体超过一切种相。谓非去来非青黄赤白等一切种相。非执相境界故者非彼执心所缘之境故。唯识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是故说名不一不二。一二相形。真中绝待故故非一二。故此意令知现身同异。

经。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

赞曰。第七有依非依门。文亦分三。此意令知本末差别。谓变化身从应身起。应依如起。复他受用从他起化。华严经说。是摩菟摩化。谓从他起化。法身本有。不依他起故是真实。若自受用亦名法身。非从他变故无依处。又遍法界。亦无别方所依之处。或可。此门约性相别。自受用身亦应身摄。如为依持始从彼起。缘生非实故大庄严论第三云。平等谓自性身一切诸佛等无别故。受用身谓食身。此身与平等食由依起故。应知受用身复是化身因。又云。食身以自利为相。化身以利他为相。故通二说。论云。言食身者于大众中作法食故。

经。善男子如是三身以有义故而说于常以有义故说于无常。

赞曰。第八常无常门。文分为二。初总标次别解。此总标也。以有义故而说于常通于三身。说无常者不遍法身。下云。非行法故。是根本故但说为常。或可。如如智合名法身。四智无常故总标云或说无常。下约如如但云是常非是行法。或约非烦恼为之行法云非行法。

经。化身者恒转法轮处处随缘方便相续不断绝故是故说常。

赞曰。下别释也。三身为三。初明化中初辨常后无常。此辨常也。化身八相但举一相。谓转法轮。或此望生。令得利益为转法轮。所现诸相皆名转法轮。咸令所化有情益故。随生住处及随应化处各各有多名为处处随缘。随所化缘方便。随能化方便。十二种方便等相续不断。是故说常即相续常。如常受乐常施食等。

经。非是本故具足大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赞曰。明无常也。非诸法本如自性身。具足大用不显现者所成功德非顿现起。随利生缘方始起故。如萨婆多云。世尊有受用法。逮初成佛时一时起得。用不顿起此亦如是。或约现涅槃云用不显现。是应身用故。

经。应身者从无始来相续不断。

赞曰。下明应身。初明常后明无常。此初常也。初牒身名。次显应体。应身依法起。法是应本性故从本性称无始。故摄大乘云。所依常故应化亦常。故今所依无始应身亦无始。若尔化身亦应无始。答。应说不说互相影显故。若自受用刹那相续。若他受用此处灭余处复续。

经。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

赞曰。明法身用力无畏等不共之法。应身能摄为依持故。

经。众生无尽用亦无尽是故说常。

赞曰。明常也。众生界无尽故现命无尽。由此说常。此约缘常有随缘应说常。无性摄论云。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问。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于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不永绝故。无性释云。谓此二身虽是无常然依法身常。法身常故亦说为常。言身常者或体是常。或依常身故名身常。是异门常。非自性常。乃至云犹如世间言常受乐。虽非受乐常无间断。而得说言此常受乐。佛受用身当知亦尔。准大庄严论第三云。一切诸佛悉同常住。由自性常故一切诸佛自性身常住。由无间常故一切诸佛食身常住。由相续常故一切诸佛化身常住。此中食身摄自他受用说。为自利即自受。为他说法名为食身。即他受用。而摄论等同。

经。非是本故以具足用不显现故说为无常。

赞曰。辨无常也。不显现言具如前解。

经。法身者非是行法无有异相。

赞曰。辨法身常。初辨常后释难。初中初标无异相。次正释常。初也。唯就如如名为法身。云非行法无生灭异相。又释如。下云法身者二无所显。二无者非有非无四种二相。又非行法者非烦恼有为有漏行法能证。无分别智亦法身故。

经。是根本故犹如虚空是故说常。

赞曰。正辨常住。如如是诸法之真性云是根本。无形相故如虚空所以名常。是故说常总结。

经。善男子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

赞曰。释伏难。分文为三。初释难。次展转解。后总结成。此初也。外伏难有二。初何故不以余智余法名为法身。以无分别智及法如如合名法身。答。意离无分别智更无胜智过此。离法如如亦更无胜境过此。是故合二名为法身。又云。若尔能所缘者别。如何合名法身。次展转释。

经。是法如如是慧如如是二种如如如如不一不异。

赞曰。展转释也。智如二种不一不异。何以故。如是智境智是有为故不一。然智託境生。如是智性。故不异如。若异智不是彼性。如破胜论。地性应非他性。以异地故。如水火等故此亦然。故成唯识第八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

经。是故法身慧清净故灭清净故是二清净。

赞曰。结成。初成后结。成云。由有能证净故得慧清净。由有所证净故得灭清净。是故法身是二清净。此中先取二清净。却取是故法身是二清净。合名法身。

经。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赞曰。结也。言具足者是圆满义。以智境胜更无净胜过此。是故法身具足清净。

经。复次善男子分别三身有四种异。

赞曰。第九四句分别门有二。一标总数。二别解释。此初也。

经。有化身非应身有应身非化身有化身亦应身有非化身亦非应身。

赞曰。开四句。

经。何者化身非应身。

赞曰。别解释四句即为四段。初句有三。一徵二释三结。此徵也。

经。谓诸如来般涅槃后以愿自在故随缘利益。

赞曰。解四句。解初句也。谓诸如来通一切佛。般涅槃后谓八相中现涅槃相后。以愿自在。宿大悲愿自在之力。随机感缘或留影像。或余类身不作佛形。现形不定而为利益。是化非应。据实证得涅槃之后。所起成道八相化身亦是此句。然为简他受用平等智起。唯色相佛住有余依亦应化身。故说现种种相。入灭已后所留影等。及遗形骨为化非应。故旧经云。以愿自在故遗身。不尔中二句应说言般涅槃后。但是证得无上果后之所起故。

经。是名化身。

赞曰。结。

经。何者应身非化身是地前身。

赞曰。此下略解第二句也。此是地前所见之身。谓作佛形逗于地前。四善根位菩萨所见名应。不作余形故非化。即梵网经周匝千华台一国一释迦。一台有千叶。千百亿释迦即是千箇三千大千世界。一大千界有一大化身。由此经言。三千大千一佛化境。若二乘等所见一佛但化一四天下。非大千故。据地上见他受用身亦名应身非化。今略不论。

经。何者化身亦应身谓住有余涅槃之身。

赞曰。释第三句。谓为二乘所现之身作人天类故是化。现成正觉故名应。于王宫身现成佛故名住有余涅槃之身。初地至七地受分段身。菩萨所见他受用身亦此句摄。义亦无违。准此即摄佛欲尽。除八地已上所见他受用。彼不名化故。

经。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

赞曰。释第四句。初直解。后释难。此初也。即自受用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然佛三身诸说不定。如佛地论及成唯识说佛四身区分无杂。余即通说。如摄大乘论。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他受用身名为应身。说有人天菩萨声闻间杂见故。若自受用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况有余众生。设他受用为地上现亦无声闻等。说有之者如佛地论。有其三释。第三释正。谓二乘人回心向大以彼名说。楞伽亦尔。又摄大乘四善根位所见佛身亦他受用摄。问。何以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法身摄。答。彼论第九云。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等。彼论第十又云。诸佛法界即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等。又彼论若受用身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明非自受。问。若尔彼论复云。受用非自性身。以色身可见故。岂自受用无色身耶。答。他受用身但唯有色名为有色。不尔应云以五蕴故非自性身。何但言色。唯彼三身义同此经。又解。彼论自他受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真如理云诸佛法界即是法身。说具功德者彼自释云。谓佛法身成实胜义真如所显。此即意说法身自性功德相应。说身差别相应无失。准此意同胜鬘所说出缠名法身。与恒沙性功德相应。非相功德。六因明受用非自性身。且约他受用。非谓自受非受用摄。准此即与大庄严论.法华经论.般若经论说三身同。与此经别。故各相从。且法华经论说。化身者即此亦应亦化。同应身。亦可。自他受用俱名应身。说寿量无边是应身故。法身唯如。彼经云非实非虚等。然上诸文竝约多分。于中或有于他受用身处说自受用。自受用处说他受用。或法身处说应化身。或于应化身处说法身。由是性相同处而说。文有相杂。准此应知。

经。善男子是法身者二无所有所显现故。

赞曰。假释难也。难意既云非应非化是法身者。如何前云于第一身与诸佛同事。于第二身与诸佛同意。于第三身与诸佛同体。又云。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法身既非应化二身。此如何成。如世间人身身各别。事业意体各各不等故。又如前说。日月水镜因光现影。亦不得成。今为释之。文分为四。初标次徵三释后成。此即标也。标意法身即是远离无二。复由如智如如而证方能显得。故能为依起诸事业。前言别者相用别论门。言如日月因光水镜现影等者相性合论门。若说自性法显应者即摄相归性门。故无性摄论云。诸佛法界即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一救济灾横业。令见佛者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论自问云。如说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说盲得眼等能见法身为法身业。答。见法身者。由昔大愿引发势力。成满法身次第发起变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由昔资粮引发势力。证得法身任运起用。如机关轮。以末归本。言见法身实唯见化。故下结成云。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言二无所有者真谛三藏云。如下五种二无所有。所显现故者出过五种二境之外曰显现。于五种二是无所有也。标中通二。一境二无所有。二智二无所有。由如境胜超此五二无。由无分别智顺证此五二无境故法身显现。略不明其余方便行大悲愿等。然此二无即生法空。境即法空智即生空。因二空显之。

经。何者名为二无所有。

赞曰。徵也。

经。于此法身相及相处二皆是无。

赞曰。释也。分二。初境无二。后明智无二。此境无二。初总后别。此总也。相即人我相处即法我。由彼人我依法我起故名相处。故成唯识论云。如要迷杌等方谓人等。故人我体无。但妄想见。如目有医见毛轮相。故诸经论名相无性。由法如如远离二无云二皆无。故成唯识论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经。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数非非数非明非暗。

赞曰。别显二无。非有非无者离有无四句。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但举第四显离前三。非一非异者复离此一异四。初一。二异。三亦一亦异。四非一非异。亦举第四显离前三。非数非非数者超分别情数名非数。是无分别境云非非数。又超过数量故非数。是法摄故非非数。云非明非闇者即诸经不垢不净。始离染时非今始净云非明。设在染时非染云非闇。由此胜妙心言略绝。准摄大乘无三种二。初无有无二相。非有相者以一切法遍计所执皆无有故亦非无相。以空所显自性有故。有为无为无二相者。以业烦恼非所为故非有为相。于能示现似有为法得自在故非无为相。异性一性无二相者。以佛身体是其一故非异相。无量依止各差别证得故非一相。俱一无故名无二相。

经。如是如如智不见相及相处不见非有非无不见非一非异不见非数非非数不见非明非暗。

赞曰。明如如智。即无分别智如境而证故不见此总别五无。圆修道满。

经。是故当知境界清净智慧清净不可分别无有中间。

赞曰。下结成也。此成境智二种平等故合为法身。境智二种非一非异不可分别。无有中间彼此差别故合名法身。

经。为灭道本故于此法身能显如来种种事业。

赞曰。此结成法身为应化依能起种种利益事业。境清净故为灭谛本。智清净故为道谛本。故者所以。由法如如如如智为灭道本故。应化依此起种种事业。如摄大乘略明五业。故云种种。言五业者。一救济灾患为业。能令盲者得眼等故。二救济恶趣为业。拔不善处置善处故。三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救济萨迦耶为业。授彼能超三界道故。无性释云。谓于其中伪身见转。即是三界有漏诸法。于彼说授出离法故。五救济二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问。令得二乘岂非业耶。答。此即是前第三四业。

经。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即显依因得果。答修行问。此中且辨得果次第。未说修行次第。此意令修因者须知次第。因次第者由依果次第故。辨中边论第三云。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论释云。器谓随顺善法。异熟谓得胜身以为道器。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此意由依胜身与昔善力合今善法成增上品。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世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断障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即前器)二增上果。即善法成上品由善异熟增上力故善法成上品。是增上果。三等流果。即由先世数修善力。令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是前等流果。四士用果。由现数修能令善根速得圆满。是士用果。此依法士用说。五离系果。由前断障得永离系。是离系果。今者此段意明此义。彼论次文辨果差别。有其十种。一后后果。谓因种姓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此意说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以后后位因前得故。故后后位即是前果。此总说也。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即初地。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即十地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即佛地)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此意举初以显后智亦尔)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后六是前四果差别义说。大文分三。初总标二别释三劝修。此初标也。有五义。一身者即器异熟果。二因缘即依其器先所修善。是其因缘即增上果。由善身器为增上力令善增故。三境界即举等流果所缘之境。即彼诸善菩提涅槃竝是其境。缘此胜法起爱乐故。四处所者即士用果。由数修善菩提速圆是所求处。大乘意乐大菩提故。五果依于本是离系果。果依本者此离系果不离法如如。难思议故者总叹难思。非二乘等境。

经。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

赞曰。下释也。初释器异熟果。二依于此身下释因缘。即增上果。三不退地心已下明士用果。四善男子如是法身已下明离系果。其境界者总此诸法差别十者。是此五果差别之义。此即初也。若了此义者初总劝信也。是身即是大乘。为增上力得大乘果故名大乘。是如来性者。即依此身所修诸善渐渐增长为如来性。又未现起诸无漏种及真如体为如来性。事性理性俱名佛性。是如来藏即异熟果识。楞伽经中说。阿梨耶识者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有漏第八虚妄故名空。识中无漏诸种子体云不空如来藏。离虚妄故。言具足者即具足有有漏无漏二种子故。

经。依于此身得发初心修行地心而得显现。

赞曰。下释因缘。即增上果。由异熟果身增上力故。便得发初心修行地心。

经。不退地心亦皆得现一生补处心金刚之心。

赞曰。明士用果。士用果中有差别。果中八果。一后后果。二最初果。三数习果。四究竟果。五障灭果。六有上果。七无上果。八殊胜果。此不退地是最初果。得于初地证不退故总为数习果及有上果。后后果通佛地。

经。如来之心而悉显现无量无边如来妙法皆悉显现。

赞曰。四究竟果及第七无上果。于中初总后别。此总也。

经。依此法身不可思议摩诃三昧而得显现依此法身得现一切大智。

赞曰。明别究竟果及无上果。于中复三。一得定智。二现应化。三显四德。此得定智也。亦是得障灭果。得定智故。

经。是故二身依于三昧依于智慧而得显现。

赞曰。现应化。

经。如此法身依于自体说常说我依大三昧故说于乐依于大智故说清净。

赞曰。三显四德。初别明。后总结。此别明也。自体如如故说为常。常故说我。由三昧故得大乐。简因及二乘名大三昧。由智断障故得净德。问。宝性论及摄大乘等说信为净德因。此何说智。答。彼除不信之浑浊故。及别因故信为净德因。此约断染。及通故智为净德因。又常我约体。乐净者以因及体互相影说。

经。是故如来常住自在安乐清净。

赞曰。总结。自在则我德。

经。依大三昧一切禅定首楞严等一切念处大法念等大慈大悲。

赞曰。下明殊胜果。分文为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明定品殊胜功德。后明智品殊胜功德。依定发慧。故先明定品。定品分三。初标次列后结。或初辨所依。次辨能依。后结。大三昧者性得三昧也。唯虽多有八。一禅。二定。三念处。四大慈悲。五陀罗尼。六六神通。七八自在。八一切法平等摄受。此初四也。禅即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故萨遮尼经云。何如来禅定。答。有次第定。及首楞严等。或即大乘光定集福德王定贤守定健行定。传言。首楞严者即健行定。正音苏楞伽摩。此云健行举其上首。定实无边。所以言等。总别略标。禅定是总。首楞严是别。一切念处谓三念处四念处及六念等。言大法念者即六念中念法也。以法是佛师故先说法念。或此即坏缘法念住。萨遮尼第七云。法念处者谓观内法外法内外法作二种想。谓常无常。常以佛眼见一切至坐道场未曾中失。此据果说。乃至云。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观。何以故。三眼无相貌故以法眼观。此通因说。举一等余。大慈大悲者即四无量。以与乐拔苦胜故举明。萨遮尼经第六有三十二种大悲观。思益经第二有三十六种大悲。皆广如彼说。

经。一切陀罗尼一切神通一切自在一切法平等摄受。

赞曰。第五总持德。一切神通者六通德。如萨遮尼第七云。天眼通者功德智慧所成。悉见十方所有形色。乃至亦见菩萨声闻五道众生所修行业悉无余等。乃至余五悉广如彼。一切自在者即十自在等。已如上说。又萨遮尼第七云。得四如意成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法自在。四神力自在。命如前释。身自在者随心作身随心作色亦现威仪。为众生故。若欲与诸一切众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即知出世世法得无碍辩。随众生意说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神力自在者广现神通等是。一切法平等摄受者得法平等众生平等故。能摄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种相普于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萨最初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于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三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等心。五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利心俱于诸有情住平等心。大庄严第七五平等。法华论及摄大乘各三平等。或可。一切法平等者。但诸定品一切功德法平等摄受。或此摄受属下结文云。摄受如是佛法悉皆出现。由此平等故能平等摄受。

经。如是佛法悉皆出现。

赞曰。结也。

经。依此大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辩。

赞曰。下明智品殊胜功德。文三如定。此即总标及别明也。大智即一切智为其根本。十力等即一切种智。或大智即真如智性故。十力等三广如余辨。

经。一百八十不共之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

赞曰。一百八十不共之法者依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有百八十不共之法。此是如来殊胜功德。一三十二相。二八十种好。此二广如余经论辨。今但略明三十二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说。一世尊足下具有安平相。二世尊足下有千辐轮文相。三手足柔软相。四手定指间有鞔网相。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六足跟广长与趺相称。七足趺充满与跟相称(伽无此相)八世尊双[跳-兆+专]如瑿泥耶仙鹿王[跳-兆+专]。九双臂修直平立摩膝。十阴相峯密。十一毛孔各一毛生。十二发毛端皆上靡。十三身皮细滑。十四身皮金色。十五七处充满。十六肩项圆满。十七髆腋充实。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如狮子王。二十二常光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白深密。二十四四牙鲜白。二十五常得五味。二十六舌相薄长覆面轮际。二十七梵音和雅随众乐闻。二十八目睫绀青齐整不乱。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三十面如满月眉如帝弓。三十一眉间毫相光逾于珂雪。三十二乌瑟腻沙犹如天盖。然与瑜伽开合有异。瑜伽开第十八洪满端直为身不偻曲。复开二十三为齿无隙齿鲜白。开二十一颔臆为二。合第七足趺与跟相称。合四牙入齿。合十九修广端严入纵广量等。无面如满月。此随世俗说相不同。故说有别。依前列相颂曰。等现柔网纤跟趺[跳-兆+专]臂密。毛生靡润滑。皮金七眉满。体仪修广高。师子光具齿。牙味舌音睫。晴轮毫相盖。四十九云。所化有情于其种种恶业现行深生喜乐。如是种种现行恶业是所对治。感相随好种种善业是能对治。又云。如是一切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大般若又云。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又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得。依宝女经第四。修因并相少有差别。无上依经第二明所修因。与瑜伽四十九同。说相少别。由翻者耳。又说修行四正业得三十二相。一者决定无杂瑜伽论名决定修作。二者谛观微密伽名委悉修作。三者常修无间伽名恒常修作。四者不颠倒心伽名无罪修作。第一业得足下平相。第二业得九。一足下轮文。二足踝满。三手足十指网密。四皮细软。五七处满。六两肩平两腋满。七臂佣圆。八舌广长。九师子臆。第三业得五。一指纤长。二脚跟长。三身端不曲。四横竪等量。五颜貌圆净。第四业得余相。与瑜伽同。十住毗婆沙第六亦明三十二相等因。萨遮尼乾子经第六亦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广如彼释。相好总用眼舌身男四根依处及舌根为体。若诸菩萨种姓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净胜意乐地乃名为得。若在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当知相好善净无上。问。何故但立此三十二为大丈夫相。答。四十九云。如是诸相是有色故劣中胜品。诸有情类易了知故。虽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为大丈夫相。唯立此为大丈夫相。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一云。云何如来八十随好。善现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纤佣柔软。三手足各等相间充密。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五筋脉盘结深隐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如师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行步进止犹如鹅王。十一回领右旋如龙象王。十二支节渐次圆佣好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妙善坚固圆满。十五隐处姣好圆满清净。十六身皮润滑尘垢不着。十七身容敦肃常不怯弱。十八身支坚固稠密相着。十九身支安定敦重不掉。二十身相犹如仙王严净。二十一身光周匝恒自照耀。二十二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二十三脐深右旋圆净光泽。二十四脐厚不窊不凸妙好。二十五皮肤远离疥癣点赘。二十六手掌充满足下安平。二十七手文深长直润不断。二十八脣色光润如频婆果。二十九面门不长不短大小如量。三十舌相软薄广长赤色。三十一发声威振明朗清彻。三十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三十三鼻高修直其孔不现。三十四世尊诸齿方整鲜白。三十五诸牙圆白光洁峯利。三十六世尊眼净青白分明。三十七眼相修广如青莲华。三十八眼睫齐整稠密不白。三十九眉长不白緻而细软。四十双眉绮靡修次绀色。四十一双眉高显润如初月。四十二耳厚广大轮埵成就。四十三两耳绮丽齐平离过。四十四容仪见者无生染爱。四十五额广圆满形相殊妙。四十六身分上半如师子王。四十七首发修长绀青稠密。四十八首发香洁润泽旋转。四十九首发齐整不乱不杂。五十首发坚固不断不落。五十一首发光滑尘垢不着。五十二身分坚固逾那逻延。五十三世尊身体长大端直。五十四世尊诸窍清净圆好。五十五身支势力殊胜无等。五十六世尊身相乐覩无厌。五十七面圆修广如秋满月。五十八颜貌舒泰含笑先言。五十九面貌光泽远离频蹙。六十身支清净无垢无臭。六十一诸毛孔中常出妙香。六十二面门常出胜妙之香。六十三首相圆妙犹如天盖。六十四身色绀青如孔雀项。六十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十六世尊顶相无能见者。六十七手足指约分明严好。六十八行足去地四指文现。六十九自持非他身无倾动。七十威德远振见喜怖安。七十一声不高下出和悦言。七十二随类言音随意乐说。七十三一音演说随类得解。七十四说咸依次必有因缘。七十五平观有情赞毁等现。七十六所为先观威仪善净。七十七世尊相好无能观尽。七十八世尊顶骨坚实圆满。七十九颜容常少好巡旧处。八十手足胸臆喜旋德相。瑜伽四十九云。谓两手足具二十指。及以节爪皆悉殊好即为二十。两手两足表里八处竝皆殊胜即为八种。两踝膝股六处殊好即为六种。两臂肘腕即为六种。腰缝各一两核为二。阴藏为一。两臀为二。臗胪脐三即为三好。两脇腋乳为六随好。腹胸项嵴各一随好。除[至*页]已下六十随好。上下齿鬘为二随好。[齿*虚]腭为一。两脣为二。颐善圆满为一随好。两颊为二。两目为二。两眉为二。鼻二孔为二。额妙为一。角鬓两耳为四随好。头发为一。头有二十合前八十略为颂曰。手足二十八。踝膝股臂肘。并腕成十二。腰缝核阴臀。臗胪脐有十。脇腋乳为六。腹胸项嵴四。[至*页]已下六十。鬘腭脣颐六。颊目眉鼻八。额鬓角耳五。头发殊妙一。无上依经又有六十八法。足成一百八十。言六十八者即如大乘所说。佛十八不共法。一无有误失。二无卒暴音。三无妄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种种相。六无不择舍。七者欲无退。八精进无退。九念无退。十定无退。十一智慧无退。十二胜解无退。十三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四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着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着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着无碍。如本师无垢称经疏辨。并如俱舍说。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处复为十八。又有经云独得法者如彼经说。如来独得如意自在捷疾神通。一也。如来独得无有边际变化神通。二也。如来独得无量无尽神通处。三也。如来独得心自在法。四也。自在无边知化他心通。五也。自在无碍天耳神通。六也。知无色界众生种子。七也。通达圣众般涅槃后。八也。智慧明了无有不定答。九也。大波罗蜜善能答问。十也。分别说法无有过失。十一也。开化众生无有空过。十二也。如来独得第一导首。十三也。如来独得不可害灭。十四也。如来独得金刚三昧。十五也。一切诸法非色非心心不相应如来了知。十六也。无碍解脱。十七也。三不染法。十八也。断灭习气。十九也。一切种智。二十也。如来独得金刚聚身。二十一也。未曾作意一切事成。二十二也。一切诸相与处相应明净具足。二十三也。所授记别无有不定。二十四也。于胜负心佛不听许不得见佛。二十五也。转一切种胜妙法轮。二十六也。荷负众生能舍重担。二十七也。入般涅槃后更起心。二十八也。如来独得修因圆满无余。二十九也。如来独得至果圆满无余。三十也。如来独得利益他事圆满无余。三十一也。如来独得辨才无尽。三十二也。如来独得说一切法悉能如理。三十三也。解云。此中虽有三十三数。般若唯取果有三十二。以修因满非果德故。是故唯有百八十法。一切希有不可思议法悉皆显现者第三结也。谓诸功德胜过一切名希有。超诸情计名不思议。然准瑜伽三十六。无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不思议大威神力。此等希有不可思议皆依大智而得显现。

经。譬如依如意宝珠无量无边种种珍宝悉皆得现。

赞曰。举喻。准观佛三昧海经。如意宝珠是金翅鸟王心。轮王出世以为珠宝。若无轮王入海。海龙王为镇海珠。大智度论云。是佛舍利劫末之时。变成如意宝珠利益众生。依珠能出一切所须。此大智定亦复如是。

经。如是依大三昧宝依大智慧宝能出种种无量无边诸佛妙法。

赞曰。法合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法身三昧智慧。

赞曰。下明离系果。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法身三昧智慧由定智为能证法身所证故得解脱。即三事涅槃或体或义。而下言虽有三数而无三体。或据义说。或法身定慧及与解脱非定一异。故无三体。非谓唯法身。

经。过一切相不着于相不可分别非常非断是名中道。

赞曰。下释。过一切相自体胜故离十相。谓六尘男女生灭。不着于相离诸执故。不可分别非心言故。非常非断离二边故。此中有四。一离诸相。二不执着。三非心言境。四离二边。由斯四义故名中道境契于正智。正智名中道。中道之境亦名中道。

经。虽有分别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不增不减。

赞曰。重释成。虽有分别体无分别释前无分别。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差别而非分别心缘。非语境故云体无分别。虽有三数而无三体释过一切相。虽有法身三昧智慧三数而无条然别体。不增不减释非常非断。不增故非常。不减故非断。

经。犹如梦幻亦无所执亦无能执。

赞曰。释前不着相。三昧智慧无能执。法身无所执。犹如梦幻者喻非梦不分别。意取梦所见境。

经。法体如如是解脱处过死生境越生死暗。

赞曰。成前中道。法体如如法身。是解脱生死之处即是解脱。过死生境出有漏果离苦谛。越生死闇离苦谛因。断集谛故是中道。

经。一切众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诸佛菩萨之所住处。

赞曰。此即劝修也。明不修不得。返显修者即得。初法后喻。此法也。明众生不修不得此大涅槃诸佛菩萨常所住处。问。此明得果次第。未辨修行次第。何故劝修。答。果起依修欲生下修行次第。所以明也。故下喻意合明因果也。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愿欲得金处处求觅遂得金鑛。

赞曰。下喻明。前明五果。喻亦有五。譬如有人即譬前依于此身异熟果。愿欲得金喻得发初心增上果。处处求觅遂得金矿喻等流果。喻前修行地心中资粮位。依凭教力起信心知自身中有佛性。法身理事两性俱得如金矿。为障所覆如得金矿。

经。既得鑛已即便碎之择取精者。

赞曰。喻修行地心中加行位心渐次学除所取能取。住唯识观等如择精者。

经。炉中销鍊得清净金。

赞曰。为烧练喻不退地心一生补处心金刚心。得净金喻如来地心士用果。

经。随意回转作诸鐶钏种种严具虽有诸用金性不改。

赞曰。望得涅槃为离系果。得常乐我净如作鐶钏等。然不失真如性。若望菩提总士用果。诸鐶钏等即定智生一切功德。能不失定慧性竝如金不改。上来大段科解相貌看行相渐深求远意。亦应允当。若依古释即譬喻下属下修行。初喻次法。准旧可知。修行文下自有譬喻。故不依古。

经。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求胜解脱修行世善。

赞曰。第三大段答因中有二。初辨果。次此下修证次第。准诸文例应先修因后方得果。今此乘前明三身。后即先明得果次第。虽知得果次第然若不修行如何得果。故今次明修证次第。又如瑜伽三十八云。已说菩萨所应学处。如是应学我今当说。此意前菩提品明二断二智。菩提最胜是所应学。意令生忻如是应学。即令忻求起修妙行故。今此下明修行次第。将欲趣果由四种力。一因力。二善友力。三作意力。四资粮力。此四是因资粮已满便成正觉。此一是果。今此文中分之为二。初法说后喻说。法说之中如前分五。此即第一先明因力。求胜解脱是所学处无上菩提大般涅槃超过二乘名胜解脱。修世善者谓善法欲。远加行因。隐彼种姓寄现行缘以为因力。准瑜伽三十八。于其八种胜解依处。具足成就净信为先决定喜乐。一者于三宝功德胜解依处。二者于佛菩萨威力。三者于真实义。四者于因。五者于果。六者于应得义。七者于应得方便。八者于善言善语善说求胜解脱。即决定喜乐故。唯识论第六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忍即信因。乐欲谓果。心净信体。此云求者即忍乐欲为善本故。欲为勤依因修世善。

经。得见如来及弟子众得亲近已。

赞曰。善友力文分为四。初得亲近。二请求胜法。三彼闻思惟。四正为解说。此初也。此中应说善友之相善友作业亲近善友。初二如瑜伽四十四广辨。亲近善友者彼云。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正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敬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经。白佛言世尊何者为善何者不善何者正修得清净行。

赞曰。请求胜法。瑜伽三十八云。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云何而求。何义故求。初问求何法。次问求轨仪。后问求法所为。何所求者当于五明处求。求法轨仪者。谓诸菩萨于善说法当应安住勐利爱重求闻正法。为欲听闻一善说法。假使路由勐焰炽然火热铁地。无余方便可得听闻是善说法。即便发起勐利爱重欢喜而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过于自身及诸资具所有爱重百千万分。于善说法常乐听闻无有劳倦亦无厌足。净信深厚其性柔和。心直见直爱敬德故爱敬法故。往法师所无诘难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不为利养恭敬因缘。无杂染心远离贡高。远离轻慢远离怯弱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求悟解心专一趣心聆音属耳扫涤摄持。听闻正法于所闻法作四种相。一妙宝想以难得故。二良药想除病义故。三如财物想不散义故。四如涅槃想灭苦义故。由法是相好庄严因故作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因故作良药想。由法是神通因故作如财物想。由法是正无尽因故作涅槃想。次明求闻法意。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利悟于他。求因明时为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降伏他诸异论于真实教未净信者令其净信。已净信者倍令增广。求声明时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入诂训言音。求医明时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欲饶益一切大众。求工巧明时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发众生甚希奇想。为以巧智平等分布饶益摄受无量众生。云何而说为何义说。正所应求即是所说。为此义求为此义说。此意为自他利求还令众生行自他利故说。今言何者善不善者问所求法。何者正修即问听法等仪则。又问何者得清净行即所为求。

经。诸佛如来及弟子众见彼问时如是思惟。

赞曰。善友为思。

经。是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清净欲听正法即便为说令其开悟。

赞曰。正为解说。即善友作业。未解令悟。已解令广知为开。

经。彼既闻已正念忆持。

赞曰。第三作意力起如理作意为正念持不舍。

经。发心修行得精进力除嬾惰障灭一切罪。

赞曰。第四资粮力。即三大劫所修万行为菩提资粮。五位之初名资粮者别得总名。如色处等。以创发心求菩提故与资粮名。余得别名。有胜别行故。此资粮力中分二。初地前后地上。此初也。地前有四。一发心修行。二得增上力。三者除障。四者灭罪。发心修行十住位。所以十住之初名发心住。创发无上菩提心故。已前虽发未入僧祇。此入僧祇初故得发名。发心多种。善法欲位种姓发心十住位中。胜解行发心入初地已名证得发心。今此胜解发心得精进力。忍第一位以得五力信为勤依。非正伏惑。勤能伏惑故此说之。除懒惰障者举精进行正相违障。据实分别一切二障此位俱伏。此除苦因。灭一切罪者苦果。至增上忍及世第一位。一切恶趣八难苦果皆得不生。多说见道离此二者据断种说。此据伏位及决定得故。成唯识论云。虽见道生亦断恶趣诸业果等。而今且说能起烦恼。是根本故。又云。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

经。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入于初地。

赞曰。明入地上。十地为十文各有二。初除障后得地。由于初地得四证净故。于学处离不尊重。学处即戒。或一切应修名为学处。体不离三宝及以净戒得证净故。离不尊重心。永断分别故。息掉悔心即异生性障虽异生性障具摄一切分别二障。然由掉悔障定增故此令修定。因定发智。合此定智故成于法身。故偏说除。理实通余体。又将断正断俱得断名。将断位长在前。正断位促正入地心。此多依初而说断障。故先言息掉悔心后说入初地。余皆准知。

经。依初地心除利有情障得入二地。

赞曰。由第二地持戒波罗蜜。持戒波罗蜜中有三差别。饶益有情菩萨行胜。初地满心将入二地修戒力增。将欲能断正现行故能饶益生。说除利生障。即邪行障。伏此障已得入二地。

经。于此地中除不逼恼障入于三地。

赞曰。即闇钝障。唯识等中约障总持闻思胜慧名闇钝。此约障忍名逼恼。或彼约障本是愚痴故名闇钝障。此据其末即瞋恚等名逼恼障。或由三忍。以贪乐等具不能忍苦。即贪逼恼。见他怨害而不能忍。即瞋逼恼。闻于二谛不能印忍。即愚痴逼恼。入三地时得此三忍。故除逼恼障。

经。于此地中除心软净障入于四地。

赞曰。心净谓菩提分法。软谓微细烦恼现行障。即软烦恼是此净障。或此烦恼依心王故从主为名。名心软净障。

经。于此地中除善方便障入于五地。

赞曰。此地所修无差别道。即无分别智能证无差别如故得真俗无别。生死涅槃无别故后得智修大悲。般若不住生死涅槃名为方便。涅槃方便体根本即无分别智。起用即悲智。能障此者即下乘般涅槃障。涅槃非障。厌于生死乐彼涅槃心者是障。障此方便。今除此障得入五地。

经。于此地中除见真俗障入于六地。

赞曰。所言真俗如常辨。各有四种。诸论之中约通相故。且说五地作四谛观。然能真俗二合而观除真俗相违障。不尔不能真俗合观。由作四谛观故。然未能除染净二相。以染净相依真俗生。今从根本名真俗障。据实即是麁相现行障。此染净相望生灭相染净为麁。由所知障现行执此麁相而起名麁相现行障。五地将除入六正断。或据方便由入五地除真俗相违障。能合观二故。入六地前后互影故此别说。

经。于此地中除见行相障入于七地。

赞曰。见行相障者即细相现行障。执生灭相。由六地中作缘生观。虽除染净相见有生灭相。障无相道不见生灭。妙无相道即不见生灭。今此见行相正即是障。入七地除。或六地中作缘生观。见生死流转不见有无为。今七地中除斯二相长时能作无相观故。故唯识论云。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执有灭者尚取还灭细灭相故。般若心经等亦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尽者即灭。灭即无为。不见灭相即妙无相道。举不见灭影不见生。名细相现行障。形前麁相说此名细见行相障。即据所执而说。行相即是生灭行相。见行相之障。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灭相障入于八地。

赞曰。灭相即无相。由七地中多取灭相。纯于无相作意勤求未能任运空中起有胜行。障无功用无相妙观。不见灭相者是无相观。入八地非但不见灭相。亦不见相土二相。故于此二亦得自在。故八地中断二种愚。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今且举初影除于后。

经。于此地中除不见生相障入于九地。

赞曰。不见生相者对前灭相。应是诸法生相。由入八地乐观寂灭故不见有缘生之相。约总相说。然第八地于利他中犹不欲行。即不别见有众生。舍益众生行故。第八地论云。诸佛七劝方出无相观故。第八地能伏此不见众生障得入九地。又释。由不见众生异于身有彼生即我故。不见身外有别众生。以此故能常益。今八地初见身外有别众生故。障此不见众生相故名为障。即不见众生之障名不见众生障。故辨中边论云。为常益有情故观毕竟空。成唯识亦云。九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入九地能毕竟断。

经。于此地中除六通障入于十地。

赞曰。即于诸法未自在障。于法自在即六神通及大法智。由有此障障彼自在。且举六神通影大法智云。又释。于诸学处离不尊重。息掉悔心是牒前修因。入于初地明所得果。即后后果由善根位离不尊重三宝正法故。除懒堕障灭一切罪。又复能离自在障故息掉悔心。即天亲般若论云。于内心修行执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不住道者即是初地执我能修违初地道。无着菩萨般若论云。除喜动障。由谓我能修斯胜行多生喜动。喜动即掉举。以此为障障入初地。由除此障得入初地即离不尊重等。皆是地前非入初地。已下十障皆应准知。于初地中行三施故能利有情。故除相违障得入二地。二地持戒除逼恼有情障已得入三地。三地修定除心软净障。心即心学。除诸定障离硬强心名为心软净得入四地。入四地中修菩提分观名善方便故。除此障已得入五地。入五地中能令真俗互相随顺而不相违。故除见真俗障得入六地。入六地中作缘生观。除见四谛染净行相障得入七地。入七地时多作无相观。除见缘生生灭相障得入八地。入八地中任运能观无相之理除增减相。净法生时真如不增。烦恼灭时真如不减。生者增也。举其不增影彰不减。得入九地。入九地中应说不欲行利有情障。就满位说能伏除彼六神通障。应说入第十地能除六通障。以第十一障是第十地满位能除故。说十地除所知障。隐第九障所以不论。此解顺文。前解顺理。兼准旧经后解为胜。何以故。旧经地地皆言断已能入。明非是伏。或可。伏尽名为断已。由此二释任情取舍。

经。于此地中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入如来地。

赞曰。下明果位。初明除障得满佛地。后显佛地具三清净。此即初也。除所知障无间道断二障微细种及习气。就胜障菩提云除所知障除根本心。即种习所依。除染第七种。恒染俱故。无间道断余七有漏善及无记及相应心所名根本心。第八通二依。六识唯习依。此断有二说。如唯识第十明。

经。如来地者由三净故名极清净云何为三一者烦恼净二者苦净三者相净。

赞曰。显三清净。文段分三。谓标徵列。烦恼净二障及业。苦净即二死。相净即习气。由斯三净更无过上名极清净。

经。譬如真金鎔销治鍊既烧打已无复尘垢。

赞曰。喻显。喻显有四喻。初三喻法如如法身本净。后一喻如如智现行始净。法身本净有其三种。即前三净。三喻如次。然初二喻共一法合。以惑业二因果相从故一法合。又三净者即法身般若解脱三义。法身本常如金。般若鉴照如水。解脱无碍如空。皆据性得一如义说。初喻分二。初喻今净。后成本有。此初也。譬如真金喻道前如。鎔销练治喻道中。既烧已喻道后。

经。为显金性本清净故金体清净非谓无金。

赞曰。喻成本有。犹此等文旧人或云。三身现常或复当常。鎔销练治为显金性本净故。六度行于法为了因。除垢染故得金体净。非谓无金。

经。譬如浊水澄渟清净无复滓秽。

赞曰。分段如前。义可准知。

经。为显水性本清净故非谓无水。

赞曰。喻成本有。

经。如是法身与烦恼杂苦集除已无复余习为显佛性本清净故非谓无体。

赞曰。合准喻知。

经。譬如虚空烟云尘雾之所障蔽若除屏已是空界净非谓无空。

赞曰。空相似染道前。若屏除道中。除已是空界净道后。与胜鬘经说喻相似。

经。如是法身一切众苦悉皆尽故说为清净非谓无体。

赞曰。法合文相可知。

经。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大河水漂泛其身。

赞曰。上喻法如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亦即显涅槃性皆本净。至果显净名所显得。显由智证次辨智性。亦无始有。在因位时名不空如来藏。至染尽位者大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得。所生据现非种。始生种本有故故下文云。是觉清净非谓无觉。即善戒经云。姓种姓者从无始来法尔所得六处殊胜。此六处言意说六处中意处含持种子。此性种姓无始法尔。是性所得故依修行得至大果。文分为三。初喻次合后结。喻中有五。一能修行者喻。二现处无明喻。三厌怖生死喻。四修行望出喻。五得果知妄喻。此中有三。譬如有人能修行者喻。于睡梦中现处无明喻。在无明闇如夜睡梦。此生死因故。唯识论引经云。故契经说。诸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见大河水漂汎其身厌怖生死喻。见其苦果如河漂汎。或喻四流漂生五趣。见谓知觉心生厌怖。

经。运手动足截流而渡得至彼岸。

赞曰。修行悕出喻。运手喻修妙行。动足喻舍三障。生死不续喻截流。金刚位满言而渡。在无间道菩提在未来。因圆能至云得至彼岸。

经。由彼身心不懈退故从梦觉已不见有水彼此岸别。

赞曰。得果知妄喻。由谓因由。由三大劫三业重修。举身心二影显语业。勤行不懈遂致作佛。故者决定。所以决定由精进不懈退故。从梦觉已在解脱道不见生死水之此岸。不见涅槃果之彼岸。以如如如如智俱无二相俱平等故。彼岸五种。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此五穷达名到彼岸。

经。非谓无心生死妄想既灭尽已是觉清净非谓无觉。

赞曰。法合。但合大意。非必段别合也。非谓本来无无漏心。但由妄想无明重障障不令生故。成唯识第五引经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等勤修三学妄想灭已至妙觉位是觉清净。非谓本来无觉自性。前云非谓无心。心积集义。通因果名。后云非谓无觉。觉觉了义。唯据果称。各据一义。

经。如是法界一切妄想不复生故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无其实体。

赞曰。结也。如是法界。法界通理事故宝性论解阿毗达磨经无始时来界。即依如理解。摄大乘成唯识。即说本识名无始界。宝性论中据迷悟依说。摄大乘等据流转依说。各依一义。故法界言通于二种。今此说界既结第四。即唯有为无漏第八。若通结四即通理事。一切有漏妄想不生。四智俱起说为清净。非是诸佛本无此实。无漏之体望有漏俱名实。

经。复次善男子是法身者惑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现化身智障清净能现法身。

赞曰。第四大段结前因果告示令知。复分三。初牒前因果劝令信解。次善男子以是义故下重更广明。后是故诸佛下结成胜妙。此初也。于中复二。初牒因果。后劝令信解。初中复三。初牒出体门。即离障得身。次牒身相依起门。后牒依因得果。得果中初得果次不异。此牒出体门。初总标告。诸功德法所成之身总名法身。次下别明断障得身。断烦恼等障具足法身。令心不决名之为惑。惑体即障。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二所得果为烦恼障体。业谓造作。谓有漏三业。业体即障。智谓无漏本后二智。智体非障犹所知障碍智不生名为智障。智之障名智障。此从所障智以为名。若名所知障。所知非障。覆所知境碍智不生。所知之障名所知障。由惑障净智慧得生为应身。由业障净神通自在得化身。由所知障净所覆理显得现法身。

经。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如是依法身故能现应身依应身故能现化身。

赞曰。此牒依起身门。初喻后法。空体遍常又性本净故喻法身。应化无常故喻电光。依起可知。

经。由性净故能现法身智慧清净能现应身三昧清净能现化身。

赞曰。牒依因得果门。此得果。

经。此三清净是法如如不异如如一味如如解脱如如究竟如如。

赞曰。牒得果门中虽有三数而无三体。初摄用归性。次结不异。此初也。此三清净不离如如。故是法如如。如体不别不异如如。一无漏故一味如如。离缚故解脱如如。证实际满故究竟如如。

经。是故诸佛体无有异。

赞曰。结不异也。由前五如如故诸佛体不异。意显如同。修之皆得故云诸佛体无有异。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说于如来是我大师若作如是决定信者此人即应深心解了如来之身无有别异。

赞曰。劝令信解。令信解意为修之方便。言善男子呼虚空藏菩萨。若有已下一切男女但能说佛是我师者。决定信者。此人即应能深解了如来无别。或云。如来是我大师。能决定信应如所说深心解了。或劝地前。应决定信如来无异。地上菩萨深心解了如来无别。

经。善男子以是义故于诸境界不正思惟悉皆除断即知彼法无有二相亦无分别圣所修行。

赞曰。下重更广明有二。初广前因果无异。第二如是见者下广前信解。就初分五。初于境起胜行。次如如于彼不能断障。三如如一切下得因圆。四如如法界下得果满。五一切诸障下结不异。此即初也。以是义故标举之词。于诸境界所知境。由于此境不正思惟故见异相不能修行。能正思惟即知无二境。无邪分别。智无二相便能起修。是圣所修行。

经。如如于彼无有二相正修行故如是如是一切诸障悉皆除灭。

赞曰。能断障能于彼彼见无二相。故云如如于彼。所断障多复云如是如是。连环而起故却牒前。

经。如如一切障灭如是如是法如如如如智得最清净。

赞曰。得因圆在金刚定无间道位。牒十障灭云如如一切障灭。所证如如及所得智十地位别。复云如是如是。

经。如如法界正智清净如是如是一切自在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赞曰。得果满在解脱道。一切自在即三身。一切功德不离三身故。云具足摄受皆得成就。

经。一切诸障悉皆除灭一切诸障得清净故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

赞曰。结无异也。以一切障灭得一切障净故证清净如如。即此清净是名真如正智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不二相。

经。如是见者是名圣见是则名为真实见佛何以故如实得见法真如故。

赞曰。广前信解。分文为三。初令如证知。二是故诸佛下明同诸佛。三然诸如来下结成见实。此初也。初令如证知。次徵所以。后正解释。圣者正也。见者解也。能如所证而知之者即是正解。或以凡夫能如证信解同圣者之证见。故真见佛。徵释可知。

经。是故诸佛悉能普见一切如来。

赞曰。明同诸佛。文分为三。初佛能普知。次二乘不了。三凡夫不测。此即初也。以见如如理圆不二故见一切诸佛如来。

经。何以故声闻独觉已出三界求真实境不能知见。

赞曰。二乘不了。初徵后释。何以故。唯佛普知。定性二乘圣者虽出三界无种智故。设求真实境不能以本智知。不能以后得见。或不能现量知。不能比量见。

经。如是圣人所不知见一切凡夫皆生疑惑颠倒分别不能得度。

赞曰。凡夫不测。初法次喻后合。此法也。无姓愚夫不能得测。或复疑无。或颠倒执。此计为我故。

经。如兔浮海必不能过所以者何力微劣故。

赞曰。喻。初标次徵后释。以无大姓唯有有漏。智力微劣故。所不能度故。解深密经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护法菩萨等释。凡谓无性愚谓趣寂。又此或据凡夫二乘根未熟位不能解了。根熟能知。或如法华经中所说。三乘不知据未圆满知。唯佛圆满知。言彼不知。将成汝能依言而解甚为希有。

经。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不能通达法如如故。

赞曰。法合也。无本智故不能通。无后得智故不能达。

经。然诸如来无分别心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具足清净深智慧故是自境界不共他故。

赞曰。结成见实。由佛无分别不见二相证法如如故。达诸法实空相故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得智如如故具足深智慧。由此唯是佛境界。不共余人同。金刚般若经。如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即非般若波罗蜜多。是名波罗蜜多。天亲菩萨释云。说波罗蜜唯独佛彼岸。非波罗蜜非彼余人之彼岸故。名波罗蜜者结是佛彼岸。此亦如是。

经。是故诸佛如来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惜身命难行苦行方得此身最上无比不可思议过言说境是妙寂静离诸怖畏。

赞曰。结成胜妙。于无量至苦行是行因。不惜身命。由四因缘。一为求法。如雪山童子。二为报恩。如法护王子等。三为救贫。如金色师子等。四为救命。如萨埵王子等。方得此身显得果。最上无比等是叹胜果。究竟故无上。无伦匹故无比。超情计故不思议。越语诠故过言说境。大涅槃故是妙寂静。生死息故离五怖畏。谓不活畏.死畏.恶道畏.恶名畏.大众畏。

经。善男子如是知见法真如者无生老死寿命无限无有睡眠亦无饥渴心常在定无有散动。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结劝修行。文分为三一结前信解令依行。二然诸如来下结前得果令求证。三若善男子下成前二义。初中有三。初举信解益。次不信有损。三说利劝行。此初也。但能一念如是。知见法真如当得菩提永无生老死等。为远因故必当得故。故法华经药王品云。闻此经者不老不死。不久取草坐于道场。若如来德前。已说竟后文复说。故此说者是信解者当所得果。或再三重举如来之德令生信解。得金刚身故无生老死。离五盖故无睡眠。破魔军故无饥渴。余文可知。虽然前解结好。

经。若于如来起诤论心是则不能见于如来。

赞曰。不信有损。起诤论心不能信解是即当来不能见证三身如来。亦不能依教比见如来。

经。诸佛所说皆能利益。

赞曰。说利劝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有听闻者无不解脱诸恶禽兽恶人恶鬼不相逢值由闻法故果报无尽。

赞曰。释得益。初得涅槃。次离损害。后报无尽。般若论云。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听经故得解脱者是了因。果报无尽者谓得菩提是生因。辨中边论行此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利他不息。听闻大乘果报胜故超二乘。大悲利他以不息故无尽。由此诸恶皆不相逢。

经。然诸如来无无记事一切境界无欲知心。

赞曰。结前得果令求证。于中分二。初结所得意令生欣。后明闻得益劝人修学。结所得果中有无量种。但结前所得中十八不共法及大慈悲自利利他功德影显余故。初结十八不共后结慈悲。初中有五。一无无记事者无不明记无妄失念。下有四威仪中无非智摄。即智为前故。二一切境界无欲知心。即欲无减。或一切境皆任运知。不假寻求方能解了。

经。生死涅槃无有异想如来所记无不决定。

赞曰。三即无种种想。四及复三世智无滞碍故。所说法无不决定。并一切种妙智能知蕴等诸法门故所说决定。或四无畏或复语业智为前导故说决定。

经。诸佛如来四威仪中无非智摄。

赞曰。五身业智为前导故无非智摄。

经。一切诸法无有不为慈悲所摄无有不为利益安乐诸众生者。

赞曰。结前所得大慈大悲利他功德。利益拔苦。安乐与乐。大悲故拔苦利益。大慈故与乐安乐。又佛本愿只欲利他修大慈悲。求无上果故所施为无非是为。慈悲摄者又举不共者自利胜。举慈悲者利他胜。故略结两门。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

赞曰。此明闻得益劝人修学。文分为四。一明闻得益。二徵三释四成。初中初闻经信解。后明得益。听闻闻慧。信即思慧。解即修慧。或举最劣。但因闻慧能信能解。或但信解非是证解尚获斯福。何况胜行。

经。不堕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

赞曰。得益离于八难。初离三恶道即为三。阿苏罗若依小乘鬼畜趣摄。若依大乘是天趣摄。即边地摄。生人天者翻前恶趣及边地。不生下贱即除诸根不具生盲生聋。恒得近佛者离佛前后难。听闻正法者离世智辨聪难。常生佛国离长寿诸天难。依成实论四轮摧八难。一住善处谓中国。除五难谓三恶趣长寿天边地难。二依善人谓遇佛除生佛前后。三发正愿谓正见。除邪见世智辨聪。四宿植善根除诸根不具。今闻此经但能信解具推八难。故威力胜。能除障。故非但除障亦疾得菩提。下释成中辨。

经。所以者何。

赞曰。徵也。闻经能信解能除八难之所以者何谓也。

经。由得闻此甚深法故。

赞曰。释也。由受持大乘集十功德。一成就一切善根种子。二临命终得一切喜乐。三于一切处得随意生。四于一切生处得自性念生智。五所生之处常得值佛。六恒在佛边闻大乘法。七成就增上信根。八成就增上慧根。九得远离惑智二障。十速得成就无上菩提。由此所以故远离八难。

经。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如来已知已记当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成前所以。能闻此经生信解者。则为如来已知名身已见色身。明此人功德唯佛知见。余不能知见。言知即得何假言见。言见亦得何须云知。答。准天亲般若经论云。佛非见果知以愿智现见。但言知者谓佛见果比知其因故今言见。见者愿智。举心能了。若尔但见何须言知。谓但见色今亦能知四蕴身故。非作但佛知见。即为佛记忆。又复当得不退菩提。虽未即得当能证得。随其何位当证四不退。谓信住证行四种不退。信不退十信第六心。住不退十住第七心。证不退初地。行不退入八地。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微妙之法一经耳者当知是人不谤如来不毁正法不轻圣众。

赞曰。重更广成前二胜益。欲令听受修行此经。有三胜益。一不谤三宝。二增长善根。三令行六度故。此初一也。由知佛常住不谤如来言究竟灭。知说决定故不谤法。知能得成故不谤僧。又由闻信能为不坏信因故。不谤毁轻贱三宝。

经。一切众生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令增长成熟故。

赞曰。增长善根。此未发心求菩提者令发心求即令种善根。已发心求令增胜解行位初僧祇。令长第二僧祇。令成就第三僧祇。然上二类但言闻经者得六波罗蜜令他人行。此互影显。自他俱然。

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劝修行六波罗蜜多。

赞曰。后能令行六度。此意明自闻信能成此三。既听闻已后化他作斯之三事。又能信解破四种障。初不谤佛等除阐提不信障。令种善根除外道着我障。皆行六度除声闻畏苦缘觉舍心。既有多益故应修行行自他利。

经。尔时虚空藏菩萨梵释四王诸天众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恭敬顶礼佛足。

赞曰。品第四大段领解持学。文分为四。一虔恭领解。二世尊我等下发愿持学。三世尊赞印。四劝广流通。初中初虔恭后领解。此虔恭也。既闻胜法表进菩提。故从座起显当作佛。现吉祥兆偏袒右肩。心符教理故合掌。心尊重故恭敬。敬逾深故顶礼佛足。

经。白佛言世尊若所在处讲说如是金光明王微妙经典于其国土有四种利益。

赞曰。领解也。有四。一标二徵三释四结。此标也。启悟所知白佛。呼尊号故云世尊。指所悟解故云若说如是金光经典。标利益数故云有四种益。

经。何者为四。

赞曰。徵也。

经。一者国王军众强盛无诸怨敌离于疾病寿命延长吉祥安乐正法兴显。

赞曰。释也。随所标四即为四段。此初也。国王大臣利益有四。准忏悔品文。于其国土获四种善利。一者王无病患离诸灾厄。即此离于疾病。二者寿命长远无有障碍。即此寿命延长。三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即此军众强盛无诸怨敌。四者安稳丰乐正法流通。即此吉祥安乐正法兴显。依忏悔品文开之成八。此文有六如文可知。

经。二者中宫妃后王子诸臣和悦无诤离于谄佞王所爱重。

赞曰。第二臣作利益有三。一和悦无诤。下云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一更相言贯尊重及爱念。二离于谄佞由轻财重法不求世利故无谄佞。由此嘉名普暨众所钦仰。三王所爱重。准下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尊敬。今举胜者略不言余。既王爱重一切尊敬。故亦得寿命延长安稳快乐。

经。三者沙门婆罗门及诸国人修行正法无病安乐无枉死者于诸福田悉皆修立。

赞曰。国人利益有四。一修行正法。谓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行十善尊敬三宝。二无病不逢七难。七难者药师经说。他国侵逼难。自界叛逆难。非时风雨难。遇时不雨难。人众疾疫难。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由王军众强盛无外逼难。臣佐和悦复无谄佞无自叛难。吉祥安乐兴显正法无非时风雨等难。三无枉死者不逢九横。九横者如药师经。一横遭病患致亡。二横被王法诛戮。三横为非人所损。四横为火所焚烧。五横为水之所溺。六横为恶兽所噉。七横坠山崖。八横为毒药等杀。九横为饥渴所困。今此金光明经行于国内。人无九横故无枉死。云横者非无宿因而受恶果。约今生论。虽不造恶而逢此缘。名之为横。闻经悉除。国王流通正法臣佐轻财重法。妃后和悦无复谄佞。人人修行正行故致斯福。四修植福田。

经。四者于三时中四大调适常为诸天增加守护慈悲平等无伤害心令诸众生归敬三宝皆愿修习菩提之行。

赞曰。总为诸天之所加护。不但加护国王臣人。亦加护持经之者。不尔下文不应云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敬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准文应云四者常为诸天增加守护。于三时中四大调适。慈悲平等无伤害心等。以文言便后说守护。或由经力四大调适。故天增护但属于后。诸天复令诸众生等归敬三宝修菩提行。准旧经文。令诸众生诚心归仰归仰三尊。其文少阙。文但言天。天谓诸菩萨一切如来尊重名天。故为欲色诸天及诸贤圣常所守护。

经。是为四种利益之事。

赞曰。结也。

经。世尊我等亦常为弘经故随逐如是持经之人所在住处为作利益。

赞曰。第二发愿持学。随逐是人有二意。一为闻经。二为守护。

经。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

赞曰。第三世尊赞印能行利益。故赞善哉。述其经利。顺正理故即云如是。

经。汝等应当勤心流布此妙经王则令正法久住于世。

赞曰。第四劝广流通。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末)(尽灭业障品)

梦见忏悔品第四

梦见忏悔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释难。来意有四。一上之二品明所得果。次下五品明所修行。分之为四。初二品明地前行。次一品明十地行。次一品因为释疑令起愿行。次明护法行。以陀罗尼护其行法。令不退故地前行中。初一方便行后一正起行。将希胜果必先修行。修行有二。一者断恶二者修善。恶若未除难修妙行。故六门陀罗尼经云。我之所有众魔之业。若未先悔终不发心缘无上觉。故所有罪先须悔灭。又如四正勤。初二断恶后二修善。是故将修妙行先教忏悔。然忏悔心难以顿发故。託梦金鼓说法警之。故下文云。此之胜业汝过去供佛及由诸佛威力加护。为欲灭业障之先非故此品生。虽此品中及灭障品亦有生善谓发愿等。以从正所明名为离恶行。又各从初名为忏悔灭业障品。非无修善。二者所修胜行莫过三学。谓戒定慧。由戒能为离恶道因。由定能为出欲界因。由慧能为离三界因。又复由戒能为定足。定为慧足由戒为本方得定慧故。遗教经云。当知此戒诸善功德安稳住处。能生诸定禅及灭苦智慧。此忏悔者是戒学摄修学之始。是故先明有此品生。三者佛有三身谓法应化。如次即断智慧德。谓由戒灭恶为断德因。定能起化为恩德因。慧能决断为智德因。法身断德为根本故先明其因。故此品生。四为机宜。一为妙幢宿善根力诣佛陈彰。二为时会宜先闻说梦忏悔法方能觉悟故此品来。依真谛释有八因缘。二释名者。梵云飒拏达利舍拏阿钵底提舍那。飒拏此云梦。达利舍拏此云见。阿钵底此云罪。提舍那此云说。人有所犯须向他说。罪即得除故云说罪。而言忏悔者顺古人翻。非为正说。若云忏悔梵音云忏摩。义当此云容恕或愧谢。或云忏摩。略此云知厌离。亦义云改悔。言忏悔者音讹略也。正应云梦见说罪品。梦之见罪之说。梦者是总见者是别。以别属总云梦之见云梦见说罪品。释难者。问。妙幢闻说未了。何故中间还家因梦闻说忏除始复诣佛陈耶。答。鼓元因梦见覩。善缘逼使还家。若当身在众中不睡。梦如何起。问。妙幢身当在座何不直示悔方。要待归寝梦中方现金鼓教忏。答。时众宜闻说梦方始发其忏端。复为妙幢宿缘闻已殷心忏悔。问。宿缘并佛威力现鼓出忏悔音。何不现鼓众中妙幢夜独梦见。答。众会机别。宜展转闻。复为妙幢愿缘说已余方领解。问。妙幢梦中闻说忏悔即成自忏罪不。答。此由宿愿因梦惊觉寤方能忏。非梦闻说即是忏悔。故下莲华喻赞品云。愿我当于未来世生。在无量无边劫梦中常见大金鼓得闻显说忏悔音。乃至云。夜梦常闻金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既云愿闻悔音昼则随忏。明为先闻非即正忏。不尔梦成忏悔事者。何须更说灭业障品。若云令余发心忏悔。岂可梦忏罪竝除耶。此品之中大文分四。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二诣佛陈说觉悟于余。三世尊赞印示其所以。四大众闻说皆愿奉行。

经。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闻妙法已欢喜踊跃一心思惟还至本处。

赞曰。第一妙幢梦闻忏悔得益分二。初闻法心欢思惟而去。次夜梦金鼓说忏悔音。初即经家叙。后彼得梦。初也。闻寿无量疑断心欢一心思惟。大悲世尊权巧方便。我等亦当如是期愿行自他利。

经。于夜梦中见大金鼓光明晃曜犹如日轮。

赞曰。梦鼓说忏于中有四。一梦见金鼓。二因覩三宝。三闻鼓说法。四闻已念持。此初也。

经。于此光中得见十方无量诸佛于宝树下坐瑠璃座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赞曰。因覩三宝。

经。见一婆罗门桴击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

赞曰。闻鼓说法。

经。妙幢闻已皆悉忆持系念而住。

赞曰。闻已念持。

经。至天晓已与无量百千大众围绕持诸供具出王舍城诣鹫峰山。

赞曰。诣佛陈说。初诣佛后陈说。此诣佛也。初诣时。二徒众。三持供具。四至处。五覩佛。六见仪。七供养。八右绕九退住。此初四。

经。至世尊所礼佛足已布设香华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后五段也。

经。合掌恭敬瞻仰尊颜。

赞曰。此正陈说。初请陈后正说。初中复二。初请仪后请说。此初也。

经。白佛言世尊我于梦中见婆罗门以手执桴击妙金鼓出大音声声中演说微妙伽他明忏悔法我皆忆持。

赞曰。请说有二。初陈梦所见闻。后请许宣说。此初也。

经。唯愿世尊降大慈悲听我所说。

赞曰。请许宣说。

经。即于佛前而说颂曰我于昨夜中梦见大金鼓其形极姝妙周遍有金光犹如盛日轮光明皆普曜充满十方界咸见于诸佛在于宝树下各处瑠璃座无量百千众恭敬而围绕。

赞曰。正说。初经家序。后正陈说。总有一百五十六行。于中初四行五字成句。四句为一颂即成四颂。次有二十二行。七字成句合十一颂。次有三十八颂。五字成句。次九十二行。七字为句合有四十六颂。若准西方为颂之法皆四句成一颂。论句则有五种。一者处中句。二初句。三后句。四短句。五长句。若八字成梵云桉多制多此名处中句。不长不短。如是四句成于一颂名室卢迦颂。有三十二字。若六字以上成名为初句。若二十字以上成名为后句。若减六字成名短句。过二十六字以上成名长句颂。准可知。今此经中依勘梵本。或有十七字为一句。或有十五字乃至呼三字为一句。今若长句处勒为七言颂。若短句处勒为五言。故总有九十九颂。分之为二。初四颂略标闻见。后九十五颂广陈所闻。初中分三。初一句梦时。次二行三句标所见。后一颂标所闻。所见中六句见鼓。三句见佛。二句覩僧。六句见鼓。中初半行见鼓形。一行见鼓光。梦见金鼓者表将闻佛说忏悔音。以可宝重故。见形妙者表是大士梵音声故。周遍有光者。表能诠教性能显理周故。犹如盛日轮者。表能诠教用能除一切不善闇故。光明皆普耀等者。表一味音怨亲等济故。余见佛及大众者即佛僧宝。闻鼓说法即是法宝。表因闻教得覩三宝。当亦自成。

经。有一婆罗门以杖击金鼓于其鼓声内说此妙伽他。

赞曰。标闻法也。有二。初半见能击鼓人。次半颂闻鼓说法。有一婆罗门表能感教机。以杖击者表闻教者。以善根杖感击世尊能诠教鼓。或婆罗门表当见佛。故俱舍论云。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转故。准知世尊亦名真婆罗门。真净行故。以大悲杖击后得智鼓流教法声。声上假立伽陀等故。此即讽诵伽陀颂也。

经。金光明鼓出妙声遍至三千大千界。

赞曰。下广陈所闻有九十五颂。大分为二。初十一颂总标胜利。次八十四颂。别明胜利。初总标中复分为三。初半颂标鼓胜音。次七颂半标别胜利。后三颂标下胜因。此初也。

经。能灭三涂极重罪及以人中诸苦厄由此金鼓声威力永灭一切烦恼障断除怖畏令安隐譬如自在牟尼尊。

赞曰。初标别胜利中下。有三复次说忏愿等。然初二复次影略互明。第三复次忏等俱广。今此标中初四颂半。合标初二略明忏等胜利。次三颂标下第三广明忏等胜利。初段分二。初两颂半标离苦。次两颂标得乐。初离苦中一颂半离苦一颂赞佛。此离苦。中初半颂离苦果。次一颂离苦因。上中恶业招三涂报云极重罪。下品恶业招人中苦。即爱别离老病死等。离苦因中三句离因一句举喻。喻有两义。一喻众生得灭苦因如牟尼尊。二喻金鼓亦如牟尼能说圣法灭众生苦。

经。佛于生死大海中积行修成一切智能令众生觉品具究竟咸归功德海。

赞曰。赞佛有二。初半颂赞自利德。后半颂赞利他德。觉品具者能令众生修大菩提。相应眷属一切功德皆悉满足。即大菩提。究竟咸归功德海即大涅槃也。或觉品具是能令修因满。归功德海是能令得果满。

经。由此金鼓出妙声普令闻者获梵响证得无上菩提果常转清净妙法轮。

赞曰。明得乐也。初一颂得自利乐。后一颂得利他乐。此得自利乐有三。一令得梵音。二证菩提。三得涅槃。准瑜伽论九十五。以转法轮有自他转。自转之中有五种相。第一为得所得之境。第二为得之方便。第三为得所得。第四对他相续。令他于自所证深生信解。第五令他于他所证深生信解。此常转妙法轮即第三为得所得。大涅槃果。前有菩提后有随机说法故。此转法轮即涅槃也。其法轮义如本法华经疏明。

经。住寿不可思议劫随机说法利群生能断烦恼众苦流贪瞋痴等皆除灭。

赞曰。得利他乐。一为众生住寿。二为说法。三断烦恼。众苦流即惑业苦三。此断所缘缚。所缘缚尽能缘贪等皆亦随灭。即断能缘缚。既离诸缚。故得安乐。

经。若有众生处恶趣大火勐焰周遍身若得闻是妙鼓音即能离苦归依佛。

赞曰。下三行颂标下广忏悔等有二。初一颂标有罪闻法解忏离苦。后两颂因闻鼓声得于安乐。此初也。问。此是妙幢自梦金鼓余人不闻。如何得言有处恶趣大火遍身闻妙鼓音离苦归佛。答。此前后说他得益等皆是妙幢菩萨梦见。实非余人得闻鼓音。此意即表若众生类得闻佛说得如是益。

经。皆得成就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悉皆正念牟尼尊得闻如来甚深教由闻金鼓胜妙音常得亲近于诸佛悉能舍离诸恶业纯修清净诸善品。

赞曰。标得乐分六。初半颂得宿命智。次一句得正念。次一句闻法。次两句近佛。次一句离恶。次一句修善。

经。一切天人有情类殷重至诚祈愿者得闻金鼓妙音声能令所求皆满足。

赞曰。下三颂标下令余种胜因有三。初一颂标愿遂心。次一颂标得离苦。次一颂标得安乐。此初也。

经。众生堕在无间狱勐火炎炽苦焚身无有救护处轮回闻者能令苦除灭。

赞曰。标得离苦。且据重说离无间苦。或可。初半颂离无间苦。后半颂通离诸处及诸趣之苦。

经。人天饿鬼傍生中所有现受诸苦难得闻金鼓发妙响皆蒙离苦得解脱。

赞曰。标得乐也。初半颂牒所离苦。后半颂辨所得乐。

经。现在十方界常住两足尊愿以大悲心哀愍忆念我众生无归依亦无有救护为如是等类能作大归依。

赞曰。下八十四颂别明胜利。分之为四。初二十五颂第一复次明忏愿等。次唯愿十方佛下十三颂第二复次明忏愿等。次七言下四十三颂第三复次明忏愿等。次若有男子及女人下四颂说胜劝修。然三复次忏愿等中。初复次中多忏烦恼障。第二复次多忏业障。第三复次多忏报障。其中略广有此不同。忏悔正云说罪。应以善悔及所起善语业为性。若兼能起亦有意业。若申礼敬亦有身业。具足应以善悔及所起三业为性。初复次中有三。初二颂请求加护述正归依。次十四颂明忏悔。后九颂明发愿。初中分四。初二句举所归投。次二句请垂悲念。次二句申无救护。次二句请作归依。有情之中有无足多足四足二足。人天二足于余为胜。佛于二足更复为尊。哀其有苦慜彼无乐。体即慈悲。愿记不舍名为忆念。投起名归恃怙名依。拔苦为救与乐为护。

经。我先所作罪极重诸恶业今对十力前至心皆忏悔。

赞曰。下十四颂明忏悔分三。初一颂标。次十二颂辨。后一颂结。此初标也。罪者毁责过失之名。极重恶业亦毁责过失语。设轻小罪亦名极重作罪恶业。通论三业悉忏云皆。

经。我不信诸佛亦不敬尊亲不务修众善常造诸恶业。

赞曰。下别辨为十二。初一颂明忏不信无惭等所造恶业。不敬即不崇贤不务修善。即不重善。由此造恶。

经。或自恃尊高种姓及财位盛年行放逸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二颂忏由憍慢等造恶罪业。一恃德尊高。二恃种姓贵胜。三恃多财。四恃官位。五恃盛年及长寿无病。自举陵他即因慢起恶恃此醉傲。即由憍造恶复行放逸不能防修。故造恶业。

经。心恒起邪念口陈于恶言不见于过罪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三颂忏心口二业所造恶业。

经。恒作愚夫行无明暗覆心随顺不善友常造诸恶业。

赞曰。第四颂忏由痴造恶业。

经。或因诸戏乐或复怀忧恼为贪瞋所缠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五颂忏因贪瞋故造恶业。戏乐即贪忧恼即瞋。贪嗔即种子。缠即现行。或八缠等举二摄余。

经。亲近不善人及由悭嫉意贫穷行谄诳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六忏由近恶友及小随惑畜积不舍鄙悋称悭不耐他荣妬忌称嫉为罔羂他曲顺彼意称谄心怀异谋矫现有德称诳。

经。虽不乐众过由有怖畏故及不得自在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七忏由怖畏故造恶业。意虽不乐造过。或怖命财难等故造恶业。或处卑贱被他驱逼不得自在故造恶业。

经。或为躁动心或因瞋恚恨及以饥渴恼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八忏由大随惑等故造恶业。为饥渴欲所逼恼故造诸恶业。

经。由饮食衣服及贪爱女人烦恼火所烧故我造诸恶。

赞曰。第九忏由贪故造诸恶业。

经。于佛法僧众不生恭敬心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于独觉菩萨亦无恭敬心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忏由不敬三宝故造诸恶。

经。无知谤正法不孝于父母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一忏由五逆所造恶业。依大乘经所说五逆。非三乘通说。言五逆者。准萨遮尼乾子经。一不得破塔坏寺焚烧经像及用盗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教。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啧。说过禁闭还俗驱使责调断命。四不得杀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五不得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今此谤法即第二逆。不孝父母即第四逆。

经。由愚痴憍慢及以贪瞋力作如是众罪我今悉忏悔。

赞曰。第十二忏由三不善根故造恶业。言憍慢者。由痴不善根起故兼举之。又依初科。此之一颂结前所造皆悉忏悔。

经。我于十方界供养无数佛当愿拔众生令离诸苦难愿一切有情皆令住十地福智圆满已成佛导群迷。

赞曰。下九颂发愿。愿以后智或欲胜解为愿自性。既礼敬陈彰亦及所起三业为体。然后智欲愿愿自性。身语愿所起。意业愿相应及所起故俱名愿。不尔何收。于中分四。此初二颂利生。一颂愿令离苦。一颂愿令得乐。

经。我为诸众生苦行百千劫以大智慧力皆令出苦海我为诸含识演说甚深经最胜金光明能除诸恶业。

赞曰。次二颂愿起行。一颂愿为生修福智。一颂愿为生说正法。

经。若人百千劫造诸极重罪暂时能发露众恶尽消除依此金光明作如是忏悔由斯能速尽一切诸苦业胜定百千种不思议总持根力觉道支修习常无倦。

赞曰。次三颂愿他修行。初二颂愿劝他灭恶。后一颂愿劝他修善。

经。我当至十地具足珍宝处圆满佛功德济度生死流。我于诸佛海甚深功德藏妙智难思议皆令得具足。

赞曰。次二颂愿自果满。初颂愿因满利生。后颂愿果圆自具。令言虽通自他今意取令自具。前已愿生令住十地。福智圆满已成佛导群迷竟。

经。唯愿十方佛观察护念我皆以大悲心哀受我忏悔。

赞曰。下有十三颂。第二复次多忏业障。文分为四。初十颂明忏悔。次一颂明随喜。次一颂明发愿。后一颂回向忏悔。中分三。此初一颂请护述依。

经。我于多劫中所造诸恶业由斯生苦恼哀愍愿消除。

赞曰。次八颂正明忏悔。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总标忏愿。

经。我造诸恶业常生忧怖心于四威仪中曾无欢乐想。

赞曰。次一颂述己忧深。

经。诸佛具大悲能除众生怖愿受我忏悔令得离忧苦。

赞曰。乞愿许悔。

经。我有烦恼障及以诸报业愿以大悲水洗濯令清净。

赞曰。次下五颂愿忏令除。复分为四。此初一颂愿忏灭三障。佛以大悲灭三障火。复除罪垢故喻如水。

经。我先作诸罪及现造恶业至心皆发露咸愿得蠲除。未来诸恶业防护令不起设令有违者终不敢覆藏。

赞曰。次二颂愿忏三世罪。蠲亦除也。过现已造。忏之愿除。未来未造。愿忏防令不起。

经。身三语四种意业复有三系缚诸有情无始恒相续由斯三种行造作十恶业如是众多罪我今皆忏悔。

赞曰。次二颂愿忏三业罪。即同十住毗婆沙第四所明忏悔。云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起。合九种者即前三业及三世并三报业。谓顺生现后受业。合之为九。今者加三障除三报业。此经据总。彼论约受有别。故俱成九各不相违。此九皆从贪瞋痴起云从三烦恼起。又彼论问三顺受中有定不定云何忏悔除耶。彼论答云。亦非皆灭。若定报者愿得今身偿故。此亦据报定时不定说。若时报俱定彼即不论。彼约中容忏悔者说。若能增上忏罪皆除故。涅槃经云。若入我法即不决定。又瑜伽论云。依未解脱者建立定报。此意约未种解脱分者。依之立定报业。若种解脱分者则总不定。不尔有情如何三生修即入圣。非皆唯有三生定报故。十业道义如别章。

经。我造诸恶业苦报当自受今于诸佛前至诚皆忏悔。

赞曰。次一颂属自结忏。

经。于此赡部洲及他方世界所有诸善业今我皆随喜。

赞曰。第二复次中第二随喜。随者顺也。喜者庆悦故。随即以信欲胜解三法为体。故成唯识云。若印顺者体即胜解。若乐顺者体即是欲。忍既信因欲即信果。故信及因果为其随体。喜即喜受。或此喜者非必喜受。但心心所总聚假立。庆悦名喜。或即不嫉故喜无量。以不嫉为体。此释为正。因随生喜即随之喜。或亦随亦喜名为随喜。

经。愿离十恶业修行十善道安住十地中常见十方佛。

赞曰。第三发愿。

经。我以身语意所修福智业愿以此善根速成无上慧。

赞曰。回向。以后智为体。又解。二颂俱是发愿。初因后果。

我今亲对十力前发露众多苦难事。

赞曰。下四十二颂是第三复次。广明忏愿。多忏报障。文分为五。初四颂悔过。次十一颂叹佛功德。次二十五颂发愿。次一颂随喜。次一颂回向。初忏悔中文复分三。此初半颂归诚总标。

经。凡愚迷惑三有难恒造极重恶业难我所积集欲邪难常起贪爱流转难于此世间耽着难一切愚夫烦恼难狂心散动颠倒难及以亲近恶友难于生死中贪染难瞋痴暗钝造罪难生八无暇恶处难未曾积集功德难。

赞曰。此次三颂别悔诸难。三颂十二句一句为一难。一凡夫不了苦果难。二长时恒造恶业难。三由计我所积集难。四由贪流转三界难。五于世乐果耽着难。六由依凡身起惑难。七邪心散动起倒难。八由恶友所摄难。九不了生死染着难。十由因三毒造罪难。十一生于无暇恶报难。十二无始未殖善因难。此意由恶业故生无暇。由不修善故起过。故今悉忏。

经。我今皆于最胜前忏悔无边罪恶业。

赞曰。此后半颂结悔悔诸过。

经。我今归依诸善逝我礼德海无上尊如大金山照十方唯愿慈悲哀摄受。

赞曰。下十一颂叹佛功德。文分为三。初一颂总标归礼赞。次五颂随分见德赞。后五颂显德无穷赞。此初也。

经。身色金光净无垢目如清净绀瑠璃吉祥威德名称尊大悲慧日除众闇。

赞曰。随分见德赞。赞十三种德。此中有四。初一句赞体金光德。次一句赞目绀净德。次一句赞威势名闻德。次一句赞悲智破闇德。

经。佛日光明常普遍善净无垢离诸尘牟尼月照极清凉能除众生烦恼热。

赞曰。此有二德。初半颂赞遍智离染德。次半颂赞令证涅槃德。牟尼能以涅槃清凉除众生烦恼之热故。

经。三十二相遍庄严八十随好皆圆满福德难思无与等如日流光照世间。

赞曰。此有三德。初一句赞三十二相德。次一句赞八十随好德。次半颂赞成就有情德。如大庄严论云。譬如盛日。四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就众生故。若增一阿含经云。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时众瞑悉除。二农夫作务。三百鸟悉鸣。四婴儿啼哭。佛告诸比丘。若日出时众瞑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痴闇靡不明照人民之类。普共田作者。譬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床席.卧具.病缘医药。百鸟鸣者。譬如高德诸法师等能为四众说微妙法。婴儿啼者。此喻弊魔见佛出世心大愁恼。

经。色如瑠璃净无垢犹如满月处虚空妙玻瓈网映金躯种种光明以严饰。

赞曰。此有二德。初半颂赞随感应现德。如涅槃经月喻品说见半满等。次半颂赞焰网庄严德。妙颇瓈白红色。如法华经云。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等。

经。于生死苦暴流内老病忧愁水所漂如是苦海难堪忍佛日舒光令永竭。

赞曰。此一颂赞断他生死德。言暴流者即四暴流。一欲暴流。即欲界修惑。二有。即上二界修惑。三见。即三界见道烦恼。四无明暴流即三界见修无明。准此前三皆除无明。然诸论中说惑为暴流据因。此说生死苦为暴流即谈果也。或可。因果合名生死。老病忧愁漂溺有情如暴流。深广难度如苦海。瑜伽论第七十云。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度相似故。四不可食相似故。此意大海俱苦皆不可食。生死亦尔。皆不可乐。五大宝所依相似故(此意一切众宝皆依于海于生死中方得三乘功德故也)五义之中今取前四云难堪忍。佛慧日光烁令涸竭。

经。我今稽首一切智三千世界希有尊光明晃耀紫金身种种妙好皆严饰。

赞曰。下五颂显德无穷赞。分二。此初一颂归礼总赞。

经。如大海水量难知。大地微尘不可数。如妙高山叵称量。亦如虚空无有际。诸佛功德亦如是。一切有情不能知。于无量劫谛思惟。无有能知德海岸。尽此大地诸山岳。析如微尘能算知。毛端渧海尚可量。佛之功德无能数。一切有情皆共赞。世尊名称诸功德。清净相好妙庄严。不可称量知分齐。

赞曰。下四颂陈德别赞。四颂为四。此初一颂赞德过喻分。次一颂赞过情计分。次一颂赞德过算分。次一颂赞德过说分。大同金刚般若经论过于四分。又初一颂或即如次赞佛常乐我净四德。或通赞德。有其四种。一德深如海。二德众如尘。三德高如山。四德广如空。若宝云经第四云。菩萨复有十法。譬如大海。何等为十。一是大宝藏。二深广难度。三广大无边。四次第渐深。五不与烦恼同处而宿。六寂灭一相。七众流竞注皆悉容受。八潮不失时。九能为他人作归依处。十而无竭尽云何是大宝藏。亦如大海。众宝出中人取不减。菩萨亦尔。无边众生信心修行。功德宝藏亦复不减。譬如大海深广难度。菩萨亦尔。智度大海天魔外道无能度者如海无边。菩萨亦尔。功德智慧广大无边如海渐深。菩萨亦尔。成一切种智以渐转深。譬如大海不宿死尸。菩萨法海一切结漏烦恼死尸及恶知识亦不同宿。譬如大海众流注中皆同一味。菩萨亦尔。一切功德至种智海亦同一味。譬如大海能容众流然不增减。菩萨亦尔。听受一切佛法亦为众说而无增减。譬如大海潮不失时。菩萨亦尔。于所成就众生亦潮不过限。譬如大海一切大身依止窟宅。菩萨亦尔。为一切大心众生作依止窟宅。譬如大海无有穷尽。菩萨亦尔。为一切众生随应说法无有穷尽。准此文意即是说佛。云何知然。言种智一味结漏死尸皆不容宿故。菩萨留惑至惑尽故。未成一切种智故。云菩萨者就因为名。或通因果有此十义。故赞如海。今此经中且约第三一义如海。余略不言。若准大庄严论云。譬如大海。忍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大地。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复如是。物无能动。以不乱故。彼有喻六度四摄四无量等。此略喻第三第四。如空即十地经无尽句中第三虚空界尽。以影余故。

经。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

赞曰。下二十五颂发愿。分二。初五颂自他利愿。后二十颂唯利他愿。初中复二。初三颂求果愿。后二颂求因愿。初果愿中有二。此半颂求果自利愿。

经。广说正法利群生悉令解脱于众苦降伏大力魔军众当转无上正法轮久住劫数难思议充足众生甘露味犹如过去诸最胜六波罗蜜皆圆满灭诸贪欲及瞋痴降伏烦恼除众苦。

赞曰。此二颂半求果利他愿。于中初半颂愿令得择灭。次半颂愿令降天魔。次半颂愿令得涅槃。次半颂愿令修六度。次半颂愿令除六障。如文句知。

经。愿我常得宿命智能忆过去百千生亦常忆念牟尼尊得闻诸佛甚深法愿我以斯诸善业奉事无边最胜尊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

赞曰。下二颂求因愿略有四愿。初半颂求宿命智愿。次半颂求六念愿。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且举二。次半颂求善友愿。次半颂求离恶修善愿。

经。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圆满。

赞曰。下二十颂明唯利他有二。初十六颂愿他得世果。次四颂愿他得出世果。初中有二。初十四颂愿得现在果。后二颂令得未来果。现果分二。初七颂愿令离苦。后七颂愿令得乐。初中有三。此初一颂总标拔苦。

经。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

赞曰。次下五颂半别明离苦有五。此即第一一颂拔诸疾病苦。

经。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

赞曰。下三颂第二拔刑罚苦有二。初一颂标有苦无救。

经。若受鞭杖枷锁系种种苦具切其身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

赞曰。下二颂愿为断除。于中初一颂半令离枷锁鞭杖苦。次半颂令离残害断命苦。

经。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痖能语。

赞曰。此中有二。第三令离饥渴苦。第四令离不具诸根苦。

经。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苦恼。

赞曰。下初半颂第五令离贫穷苦。后半颂第三结令离苦。

经。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

赞曰。下七颂愿令他得乐。有十二。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人天敬爱乐。次半颂令得丰诸珍玩乐。

经。随彼众生念妓乐承妙音声皆现前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华泛其上。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伎乐随念乐。次半颂令得池沼随心乐。

经。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金银珍宝妙瑠璃璎珞庄严皆具足。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四事随念乐。次半颂令得七宝珠璎严具乐。

经。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所受容貌悉端严各各慈心相爱乐。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美名和穆乐。次半颂令得端严慈爱乐。

经。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所得珍财无悋惜分布施与诸众生。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资什随心乐。次半颂令得无贪乐施乐。

经。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华非一色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三乘清净妙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得香华随意乐。次一颂令得供养三宝乐。

经。常愿勿处于卑贱不堕无暇八难中生在有暇人中尊恒得亲承十方佛愿得常生富贵家财宝仓库皆盈满颜貌名称无与等寿命延长。

经。劫数。

赞曰。下二颂愿他得未来果有五。初半颂令得不生八难乐。次半颂令得常遇世尊乐。次半颂令得常生富贵乐。次一句令得形妙名闻乐。次一句令得寿命延长乐。

经。悉愿女人变为男勇健聪明多智慧一切常行菩萨道勤修六度到彼岸。

赞曰。下四颂令得他出世果有六。此中有二。初半颂令得男身聪慧乐。次半颂令得常行觉品乐。

经。常见十方无量佛宝王树下而安处处妙瑠璃师子座恒得亲承转法轮。

赞曰。此有二乐。初半颂令得见佛出现乐。次半颂令得亲承演说法乐。

经。若于过去及现在轮回三有造诸业能招可厌不善趣愿得消灭永无余一切众生于有海生死羂网坚牢缚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证菩提处。

赞曰。此有二乐。初一颂令他得除自苦乐。次一颂令他得除生死乐。

经。众生于此赡部内或于他方世界中所作种种胜福因我今皆悉生随喜。

赞曰。此一颂是第三广忏愿中第四随喜。

以此随喜福德事及身语意造众善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赞曰。此一颂第五四回向即十度中第七方便。方便有二。一回向方便。二拔济方便。此回向也。后智为体。上句虽有愿言下句意明方便。不尔与前发愿何别。前已发愿言我之所有众善业。愿得速成无上尊等竟。故此回向。

经。所有礼赞佛功德深心清净无瑕秽回向发愿福无边当超恶趣六十劫。

赞曰。下四颂大段第二别明胜中。第四明胜劝修有五。此初一颂明修前业能越恶趣。

经。若有男子及女人婆罗门等诸胜族合掌一心赞叹佛生生常忆宿世事。

赞曰。此一颂明修前业能得宿命。

经。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于未来所生处常得人天共瞻仰。

赞曰。此初半颂明修前业得胜身福满。次半颂得天人敬仰。

经。非于一佛十佛所修诸善根今得闻百千佛所种善根方得闻斯忏悔法。

赞曰。明得闻此法即供养多佛。此意明。但得听闻尚曾供养多佛。况能闻已而修行。此同般若及法华经。劝进修习故。

经。尔时世尊闻此说已赞妙幢菩萨言善哉善哉。

赞曰。下品第三大段世尊赞印。即文分为三。此初赞也。

经。善男子如汝所梦金鼓出声赞叹如来真实功德并忏悔法若有闻者获福甚多广利有情灭除罪障。

赞曰。次印也。前之颂中妙幢说闻此法灭罪得福。恐人不信。故佛为印。

经。汝今应知此之胜业皆是过去赞叹发愿宿习因缘及由诸佛威力加护此之因缘当为汝说。

赞曰。后许说梦因。即下莲华喻赞品是。

经。时诸大众闻是法已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赞曰。第四大段大众喜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灭业障品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有三。一明灭恶之中前品梦闻悔过以为警觉。今者正示悔法灭除。故前品后有此品生。第二来意者。妙幢久种善根因梦自能悔过。余众不能自悟。佛教方解忏除。故更放光召其有缘。因请佛为广辨。故前品后有此品生。三者欲求胜果必殖妙因。障难既存何能起行。欲起妙行先令灭障。妙幢但陈其梦。未自忏除欲自发露。故请佛说悔灭之法。故前品后有此品生。释品名者真谛云。业障灭品此西国音。此经云灭业障依此方语。梵云羯磨(此云业)阿跋啰拏(此云障)毗那奢(此云灭)业谓造作障谓障碍。由作不善能碍圣道。业即是障持业释也。灭通能所。若能灭名灭即忏悔等。曰由此忏等能灭业障。即业障之灭依主释。或所灭名灭。灭者除也。由忏等四令业障灭。业障即灭持业释也。或灭业障总属于能。即于能灭说所灭法。由忏悔等四能灭业障名灭业障品。如理门论云于其能破立所破声。解难者。问。障有多种且惑业苦总名为障。今何但言灭业障耶。答。有二解。一云惑业苦三总得名业。如言烦恼障即大随惑。二所发业并及于果总名烦恼障。准彼相从业因业果总名为业。问。若尔何故不云灭惑苦障。答。随举于一皆有难故。或可。业碍圣道胜惑名故。所以业有定业。惑中不说有定惑故。苦由业生。故但从胜名灭业障。一云虽惑业苦俱得障名。业障增强但偏忏业。以业招生亲于惑故。下请云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不问惑苦故。又若有极重不善之业必招难身。无暇入圣故。经但云灭业障品。前释为究。下文具忏惑业苦故。问。惑业苦三摄尽二障。未知所知障今亦忏不。答。既趣佛果二障俱忏。故说云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问。三性之业为总忏不。答。三性俱忏。由于二障发三性业。故招人天业亦皆忏故。问。今此与前两品何别。答。传云真谛有八解不同。一初夜中妙幢梦见。后大众昼日修行。二云初是略释。后是广释。三初是忏悔。后一罪灭。四云初是暂伏。后是永除。五初明经能灭罪。后明弘经者罪灭。六初明法身示现。后明化身为说。七初妙幢独闻。后大众共感。八初品由妙幢愿。后品由大众机。此八释中第二七八三释为正。余者不正。今释不同。如来意辨。

经。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

赞曰。此品之内大文分四。一放光集众。二天帝启请。三如来为说。四得益喜行。下云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奉持。是初。文分三。初入定放光。次光明利益。后寻光诣佛。初又分三。一入定。二放光。三照境。此初也。诸后得智缘俗名为分别。得称境而知故名住正。或正谓根本。分别即后得。了俗由证真故名为后得。住谓依止即后得智依本智起。静谓寂静。虑谓审虑。静简散心虑简无心。上界定皆具足诸支。虽通名静虑世尊所起多第四定。以最胜故。入者证也。后智了机及能被法二乘不知名为甚深。超三界故名为微妙。审了机法应物示证。所以云入。又解。住正分别示起加行。为利生故名正分别。入即能入。静虑所入。超过二乘名甚深。胜于菩萨名微妙。据实放光是神境通。通依静虑。故先言入。

经。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

赞曰。二放光也有三。初出处从身毛孔。次所出放大光明。后光体无量诸色。

经。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

赞曰。三照境也有二。初照境分齐诸佛刹土悉现光中。二殊胜校喻不及。

经。五浊恶世为光所照。

赞曰。第二明光利益有四。一总明时处。时即五浊时处即秽国。

经。是诸众生作十恶业五无间罪诽谤三宝不孝尊亲轻慢师长婆罗门众应堕地狱饿鬼傍生。

赞曰。二明所照境即光所照。正佛意为断业惑苦。各据重明云照五浊十恶五逆及三恶趣。十恶五浊及五逆业。广如余辨。言无间者俱舍十七云。约异熟果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因无间隔义。乃至云。彼有无间得无间名。与无间法合故名无间。

经。彼各蒙光至所住处。

赞曰。三明光能照。

经。是诸有情见斯光已因光力故皆得安乐端正姝妙色相具足福智庄严得见诸佛。

赞曰。四正明光益。于中复四。一得安乐。二得端严。三得福智。四得见佛。问。覩光安乐已离前障。何更为说忏悔益。宜覩光而罪灭。即得见光。宜闻法而罪除即为说法。或覩暂灭忏令永除。又光为现世。法通未来。

经。是时帝释一切天众及恒河女神并诸大众蒙光希有皆至佛所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赞曰。寻光诣佛。

经。尔时天帝释承佛威力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

赞曰。帝释启请有四。一请法仪。二所请主。三所为机。四所请法。此初二。初中三。一能请人。二所承力。三正轨则。

经。云何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大乘摄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业障罪者云何忏悔当得除灭。

赞曰。此后二也。所为机中有二。初能行法人。次所利摄者。此中修行亦自所习。但菩萨为怀利他为先故但举为他。理实亦自行。请法可知。

经。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修行欲为无量无边众生令得清净解脱安乐哀愍世间福利一切。

赞曰。第三如来为说有六。一答所请法。二若有净信下赞胜劝行。三尔时天帝下依劝修学。四我念往昔已下引己为证。五若有苾刍下明行法利益。六尔时释梵下释梵述成。答所请中初赞后答。赞中初总赞后别赞。别赞中初赞自利。谓汝今修行是。二赞利他。欲为无量等是。赞利他中初赞利他后释所以。云为无量众生者瑜伽四十六有五无量。一有情界无量。二世界无量。三法界无量。四调伏界。五调伏方便界。有情界即所利生。世界即所可化处。法界即三性法等。谓由此法成染净故所调伏界即种姓差别。由此种姓有堪能故。调伏方便界即能成就有情之法。无量即众生界。无边即世界。或俱通二。令得安乐等是所调伏界。并所除障即法界无量。汝今修行即调伏方便界。故无垢称经云。应以是法而化有情即修是法。安乐道菩提涅槃。故唯识第十云。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故二转依俱名安乐。具离二障名清净解脱。哀愍即大悲拔苦。福利即大慈与乐。

经。若有众生由业障故造诸罪者。

赞曰。正答有二。初略明。但令灭恶。后善男子有四业障下。广明亦令生善。初中复二。初正明忏悔法。后若人成就四法下明能行之人。或初明暂除。后明永灭。就忏悔中复分为五。一明应忏之人。二应当策励下明忏悔方轨。三我从无始下正明忏悔。四以是因缘下结劝修行。五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下释其所以。此即初也。由业障故者宿业种。造诸罪者更起现。此由宿因作业决定。不尔菩萨及诸如来一切时观见应起业制令不作。何故得造。由决定故。不尔佛等何故待作后方教忏。若尔一切业皆定作。应无不定。答。虽定造业感果不定。所以经论又约感果分定不定者即假者造业之人。又解。由业障故即善恶业。造诸罪者即感果。业是能造果是所造。又解。通前二义故。

经。应当策励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口自说言。

赞曰。正明方轨有四。一令作意。即是加行并审决思。即应当策励是。二明时节。昼夜六时。明动发思正起三业。此身意语。偏袒等是身业。一心专念是意业。口自陈说是语业。

经。归命顶礼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赞曰。所对忏者。于中分二。初虔恭礼赞。次彼诸世尊已下投诚请证。此初也。文分为二。初现世后如是等下过未。初中复二。初礼次赞。此礼也。尽寿投诚故云归命。表敬之极故云顶礼。赞中初赞自利得菩提。后赞利他转法轮等。此即初也。

经。转妙法轮持照法轮雨大法雨击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秉大法炬。

赞曰。此赞利他。初明说法。次明利他。说中八句。初三句标。次五句释。此中二释初转法轮在见道。照法轮在修。持在无学。义通三乘。见谛道中俱观四谛上下转等独得转名。修道离障重观妙理独得照名。无学能摄有无为德独得持名。雨大法雨胜解行位。击大法鼓在见修位。吹法螺下在无学位。又释。初三准解深密经是三时教。此中持应在后。以文言便持在照前。下五句中第一即转法轮。准法华经论云。已断疑者令成就智身故即是令得二乘果。击大法鼓者即照法轮。法华经论云。已成就智身者示二种密境界故。说二乘者是趣大方便。彼不能知云密境界。三无性等亦密意故。今此但有示二乘密境界。无不绝大法鼓故。次吹大法螺等三是持法轮。初是说法。次得智。后观理。即是令得菩提涅槃。法华经中据圆满能故。于法幢后方说吹螺。此约能为他说教令得二果故。于法幢前说吹螺。如妙光菩萨持妙法华经化八王子皆成佛道。信解品中迦叶等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经。为欲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常行法施诱进群迷令得大果证常乐故。

赞曰。利他。令他得世果名利益。得出世果名安乐。以教授机名为法施。未发心令发心名诱。已发心令成就名进。已成就者令得解脱名令得大果。证常乐故。涅槃自性常。菩提三种常。四智所依常。故俱名常。乐如前释。

经。如是等诸佛世尊以身语意稽首归诚至心礼敬。

赞曰。过未诸佛。

经。彼诸世尊以真实慧以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善恶之业。

赞曰。投诚请证。以佛一具二智云真实慧。二圆五眼故云真实眼。三能真实证具前二义故。四平等心证平等理故。依三念住故。五能知见此意。由佛具二智故悉知众生。圆五眼故悉见众生。故今投诚请佛为证。即无着般若经论云见智净具足住。见即五眼智即二智。由肉天眼见一切众生色蕴色身。由法眼故见一切众生四蕴名身。即见身语业是肉天眼。见意业是法眼。总见佛眼。瑜伽八十二云。成就明眼具三眼故。三即肉天慧。慧中本后分为法慧。体是一故。在果名佛眼。体即三眼。故不云五。由佛具智故。知者知寂静不寂静。即知住念住非念住坏缘法念。通根本智。及具五眼能悉知见身语心行善不善业。依三念住怨亲等视故请为证。又真实证明有其二义。一述佛明证。二请为证明。若但为证应在后明。由通二义故中间说。亦同十住毗婆沙。云十方一切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于前发露诸黑恶等。

经。我从无始生死以来随恶流转共诸众生造业障罪。

赞曰。正明忏悔文复分三。初总标次别忏后顺同。此初也。随恶者随恶友随惑业。流转者受生死果。种子为流现果为转。惑随恶惑业集谛。流随恶果苦谛。转依于苦谛复共众生起于集谛造于诸业。

经。为贪瞋痴之所缠缚未识佛时未识法时未识僧时未识善恶。

赞曰。次别忏也。又分为三。初举造业因。次所造业后所成果亦即如次忏惑业苦。此即忏惑起业因也。由斯三毒之所缠缚不自在故。起诸恶本名不善根。同十住毗婆沙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起。合九种者即身等三业有现生后及三界业故云三三。皆贪等起云从三起。无明胜本偏云未识三宝善恶。

经。由身语意造无间罪。

赞曰。忏业障于中分三。初举业障。次证佛证。后正忏悔。初中有三。谓总别结。如次三文。别中初五逆业。见有胜已已下余业。此初文也。依萨遮尼乾子经等有大乘五逆。

经。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害父母。

赞曰。此之五逆三乘通说。总大乘不共逆中当第四逆。诽谤正法亦是破僧。谤佛八正为非正道。说五法为正道。故云诽谤正法。言五法者大乘未见其文。准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一百一十六云。何五法。一尽寿着粪扫衣。二尽寿乞食。三尽寿唯一座食。四尽寿常居逈处。五尽寿不食一切鱼肉味盐苏乳等。正理律摄说五有别。具如彼明。或诽谤正法是大乘第二逆。在此破僧前明者。以谤佛正法同故在此而说。非属破僧。

经。身三语四意三种行造十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于诸善人横生毁谤斗秤欺诳以伪为真不净饮食施与一切于六道中所有父母更相恼害。

赞曰。第五逆也。谓长夜常行十不善业。初总举明。后略别明。于诸善人下略别明。生毁谤者语不善业。斗称欺诳以伪为真是盗业。不净饮食施诸众生是贪不善业。惜好施恶故更相恼害嗔不善业。

经。或盗窣堵波物四方僧物现前僧物自在而有。

赞曰。是第一逆。用盗三宝财物。

经。世尊法律不乐奉行师长教示不相随顺见行声闻独觉大乘行者喜生骂辱令诸行人心生悔恼。

赞曰。是第二逆。初违教。即隐蔽覆藏。见行声闻等下毁人。并含第三逆。

经。见有胜已便怀嫉妬法施财施常生悭惜无明所覆邪见惑心。

赞曰。明忏余业。初举起业因。愱悭即随惑十缠。无明邪见即本惑。各据胜说。

经。不修善因令恶增长于诸佛所而起诽谤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如是众罪。

赞曰。即所起业新薰不善令增。本有不善业等令长。次于佛法起不善业。

经。佛以真实慧真实眼真实证明真实平等悉知悉见。

赞曰。二请佛证知。

经。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

赞曰。三正陈忏悔。

经。所作业障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阿苏罗众及八难处愿我此生所有业障皆得消灭所有恶报未来不受。

赞曰。忏报障。

经。亦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已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赞曰。忏中后顺同也。三世为三此同过去。初举他。我之业障下自作。

经。亦如未来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皆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咸悉发露不敢覆藏。所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亦如现在十方世界诸大菩萨修菩提行所有业障悉亦忏悔。我之业障今亦忏悔。皆悉发露不敢覆藏。已作之罪愿得除灭。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赞曰。余二准同。

经。善男子以是因缘若有造罪一刹那中不得覆藏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

赞曰。第四结劝修行。于中分二。初举罪劝悔。二若有愿生下举益劝修。初中复二。以是因缘结前。因缘者是所以。由恶业感恶果。既有此损所以又如菩萨。欲修菩提必须忏悔。故是因缘。若有造罪下正劝。劝文有三谓法喻合。法中有三。初令不暂停。次令还出净怀于愧信。后劝应如前悔。刹那多种。经一生灭之刹那时尚不应停。而况多时。如毒箭中不可暂忍。

经。若有犯罪欲求清净心怀愧耻信于未来必有恶报生大恐怖应如是忏。

赞曰。后二文由愧拒恶。由信因果有善恶报。故生大怖。

经。如人被火烧头烧衣救令速灭火若未灭心不得安若人犯罪亦复如是即应忏悔令速除灭。

赞曰。喻合可知。

经。若有愿生富乐之家多饶财宝复欲发意修习大乘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下举益劝修有三。初举有漏益劝修。后举无漏益劝修。有漏之中初举欲界后举色界。欲界中初人次天。人中四姓初举吠舍戍陀二劝。次举净行刹帝利劝。此初二。

经。欲生豪贵婆罗门种刹帝利家及转轮王七宝具足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后二也。

经。善男子若有欲生四天王众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欲天劝。

经。若欲生梵众梵辅大梵天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天善见色究竟天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色天劝。如瑜伽.杂集.智度.长阿含.起世.正法念.正理.婆沙.楼炭经等。广说如彼。且正理云。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静虑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于自地内光明最小故名小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唯此净最小。故名小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离云居故名无云。福转胜故名福生。有色异生其福最胜。故言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灌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又此天中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烦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彼天形色端正妙好过下二天。故名善现。形色转胜众所乐观。故名善见。彼天形色最为胜妙。余不及故名色空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

若欲求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亦应忏悔灭除业障若欲愿求三明六通声闻独觉自在菩提至究竟地。

赞曰。举无漏果劝有三。初通说声闻。次明俱脱到于彼岸。小中二果然独觉中部行独一虽两种别竝得俱脱。三明六通如余处辨。

经。求一切智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举大果劝。初四智。智性名智。三藐已下智相名智。一切智根本智能证也。重言智者智性所证也。意明智性是根本故。即此智性离二障故名净智。非余所知名不思议。离生灭名不动。即当阿耨多罗也。三藐等如常所释。如无着菩萨般若经论释。具智断德是无上菩提。或复总别配四智品。一切智智总。准大庄严论第三说。智净是观察转五识得。能于大众说法断疑。雨大法雨能令他净故名净智。又总一切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于所识境恒无障碍。此自无染故亦名净。不思议者是成事智转第六得。于一切世界作种种变化事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动智者是圆镜智转第八得。故彼论云。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释云。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余三智之所依。不动者是相续一类唯舍受义。三藐等者是平等智转第七得。故彼论云。众生平等智修净证菩提。释云。若修习此智最极清净即得无上菩提。以无究竟故。由众生无尽故无究竟。无究竟故不住涅槃。此意由众生故究竟不得入于涅槃。复言正遍智者唐梵俱说。

经。何以故。

赞曰。下释忏悔灭障所以。即是释难。文复分二。初释难。后若有善男子下结成忏悔能灭诸恶。初中有三。一依因缘门释。第二何以故下依无相门释。三善男子一切诸法下依真如门释。此依因缘门。初徵后释。此徵也。徵意云。善恶各别前后生灭。何所以故忏悔能灭。又徵意云。恶现在时忏心未起。起忏心时已生者谢无。未生者住未来复无。现在时复不俱。明闇不竝。又现在者才生即灭。从何所以而说忏灭。

经。善男子一切诸法从因缘生。

赞曰。初释难后引证。此释难。虽前后生灭一切诸法。而由因缘力故生。亦由因缘力故灭。此但举因缘生。必定有因缘灭故影略言不说灭也。虽灭不待因据见生说。若未来应生。落谢应能感果。由忏因缘令彼不起亦名为灭。即待因灭也。

经。如来所说异相生异相灭因缘异故。

赞曰。此引证。一切如来皆同此说。故云如来所说。相谓体相。异法体出生异法体灭坏。犹如明生而闇法灭。有能生因缘有能灭因缘。因缘是所以义所以有异。故忏法生不善法灭。

经。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所有业障无复遗余。

赞曰。释第二徵有三。初牒前所徵过去已灭。次辨今忏善心得生。后辨忏心所灭之障。此初也。如是过去诸法皆已灭尽者牒前已灭。现行之法云所有业障。彼所薰种可有当生。无复遗余。令彼当生无复遗余。不约现行已灭说断。

经。是诸行法未得现生而今得生。

赞曰。次辨今忏善心得生。此因缘法昔不缘合未得现生。而今现缘合忏善心得生。

经。未来业障更不复起。

令未来应生业障更不复起。复者重也。未来未生应生之现更不生。现已薰业种应招未来果之业障。更不复能招后果起。有一业感多生。已感者已灭未灭应感更不复起。曾未招者彼所招果是余已生果。恶之类是余能招恶业之类云更不复起。即有漏心忏伏断。无漏心忏除断。三门说忏。皆通漏无漏故。

经。何以故。

赞曰。第二依无相门释。初假徵后正释。此假徵也。徵意云。俱生灭法。何以故异法因缘有生法生。异法因缘有灭法灭。

经。善男子一切法空。

赞曰。正释。初释后引证。此释。一切所有生灭法相。皆悉空故即相无自性。

经。如来所说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亦无生灭亦无行法。

赞曰。此引证也。一切如来说我寿者悉皆是无故。彼所起善恶之业亦无生灭。或我寿等即解深密等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等。是所灭之障既无生灭能灭之行法亦无生灭。是一切法故。又普贤观经云。以此五蕴空无自性。乃至云。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无住无坏无观心无法不住法中。如是相者名大忏悔等。

经。善男子一切诸法皆依于本亦不可说。

赞曰。第三依真如门说忏除所以。初释次徵后通。此释也。一切法本体即真如。胜鬘经云。为依为持为建立故。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以本真如无生无灭不可言说故一切法皆归于本。无生无灭亦不可说。亦彼生灭皆同无故。前无相门说无生灭。影知真如门亦无生无灭。故略不说。于真如门明不可说。影无相门亦不可说。此为除彼能所诠相遍计性故摄妄皆尽。

经。何以故。

赞曰。徵也。何所以故如无生灭亦不可说。

经。过一切相故。

赞曰。通也。由真如理出过生灭相。过者离也。出离生灭相出离言说境。故无量义经云。无相不相故名无相。摄论亦云。无二相等故。普贤观经云。以此身心如空中风住无相理归命如如一切三宝。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见十方佛等。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入于微妙真理生信敬心是名无众生而有于本。

赞曰。结成忏悔。初结忏悔后结成真说。此初也。结真忏悔有二。一结无漏。即如是入于微妙真理是。入者证也。以无分别入真如理。破二障断二结有漏即生信敬心。虽未能证而但信解无相真如。依胜解力亦能除恶。我我所无依圆性有故云名无众生而有于本。真妄对明不言依他有。据实不无。此初门依欲。第三依真。无相通二。不说依于初世俗观者。以虚妄执不能除障故。

经。以是义故说于忏悔灭除业障。

赞曰。结成真说。教与机行理相应故。义谓义利。由三相应有义利故说于忏悔。

经。善男子若人成就四法能除业障永得清净。

赞曰。上明忏悔法下明能行之人。于中有三。初标次释后摄。此标也。

经。云何为四一者不起邪心正念成就二者于甚深理不生诽谤三者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四者于诸众生起慈无量是谓为四。

赞曰。次释有三。谓徵释结。文段可知。此意应同妙法华经普贤所问。云何能得是法华经。佛答成就四法。此中第一即彼入正定聚深信三乘名正念成就。不归外道名不起邪心。第二即佛所护念。能于深理不生诽谤。是根熟故佛所护念。第三殖众德本能于初行菩萨起一切智心即种殖善本。第四即彼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起慈无量能与他乐。亦起于悲能拔他苦。且据初说云慈无量。据具因说成就四法能除业障。若分成就亦分能忏。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专心护三业不诽谤深法作一切智想慈心净业障。

赞曰。颂摄。能于三业正念成就随根成就名护三业。问。何颂摄。答。行法持法有差别故。长行令行颂摄令持。

经。善男子有四业障难可灭除。

赞曰。上略陈忏悔灭恶。已下广明四行辨生善。于中分二。初明所除障后明能除行。物中复三。初总标次别徵后别解。此初也。

经。云何为四一者于菩萨律仪犯极重恶二者于大乘经心生诽谤三者于自善根不能增长四者贪着三有无出离心。

赞曰。后二文也。徵者可知。同瑜伽论第七十九说。彼云复次菩萨略有四种增上品障。若不净除终不堪能入菩萨地及地渐次。何等为四。一者于诸菩萨毗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毁谤大乘相应妙法。三者不积集善根。四者有染爱心。言起染污犯者。起上品缠染污心犯四他胜处云上品故。非诸染心犯皆此摄故。此经云。于菩萨律仪犯极重恶。若通染心犯皆此摄何名极重。二者谤法据谤三乘皆是重障。亦是大乘五逆摄故。今言大乘约自所学。若生诽谤不依行故。三自不久集福慧资粮。设先小修不能数起云于自善根不能增长。瑜伽但约先不曾修云未集善根。此经约曾不能数起。或据上品云未曾修。非下劣善亦不修习。四贪着三界无求出离涅槃之心。涅槃名出离三界故。瑜伽云有者即三有。

经。复有四种对治业障云何为四一者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至心亲近说一切罪二者为一切众生劝请诸佛说深妙法三者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四者所有一切功德善根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明能除行。文段分二。初佛总标。后天帝别请。初中复三。谓标徵释。文显可知。此之四行于一切位皆悉通行。亦如瑜伽七十九明。

经。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世间所有男子女人于大乘行有能行者有不行者云何能得随喜一切众生功德善根。

赞曰。天帝别请有二。初天帝请后佛为说。此请也。第一说一切罪即忏悔。是前已偏明故今不问。余三未说故今请之。初问有三意。一问一切众生有不修善。云何随喜一切众生。二问随喜之法。三问得几所福。佛标说中先明劝请次辨随喜。云何天帝先问随喜后请劝请。答。机乐欲故劝请难故。逐易先问。佛据福胜所以先标。

经。佛言善男子若有众生虽于大乘未能修习然于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一心专念作随喜时得福无量。

赞曰。下佛答有四。一答初问并教仪则。二正教随喜。三明随喜得福多少。四即劝修。此即初也。仪则可知。设有未修当可能修故能随喜。又得福多。

经。应作是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

赞曰。答第二问意随喜之法文段分四。一随喜凡夫福。二随喜菩萨福。三随喜如来福。四随喜三乘福。此初也。初随喜现在后随喜过未。谓世间修三福业事。戒施修俱福云三福业。过未可知。或戒定慧学。施者无贪即戒学迹。贪障出家故偏明之。略不说无瞋。

经。又于现在初行菩萨发菩提心所有功德过百大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功德之蕴皆悉至心随喜赞叹过去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功德随喜赞叹亦复如是。

赞曰。随喜菩萨。初随喜现在后随喜过未。初中七位。一初发心位。二胜解行位即过大劫等。三增上意乐位即获无生忍。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位即至不退转。二地至九地。七至究竟位即第十地因究竟也。略无种姓及如来地。种姓即前随行。如来地在后明故。然于善中各有四种。自作教他庆慰随喜。此中举二影显余二。赞叹即庆慰。或可。于忏悔等各别有四。于随喜中自作教他亦二摄故更不别说。过未可知。

经。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正遍知证妙菩提为度无边诸众生故转无上法轮行无碍法施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劝化一切众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

赞曰。随喜如来。随喜如来中初随喜自利。即证菩提。二随喜利他。即为度已下是利他中初说法。次未信令信已信令入即皆蒙法施。已入令熟即悉得充足。已熟解脱即无尽安乐。应有随喜过未诸佛。在后总于三乘中说故此不明。

经。又复所有菩萨声闻独觉功德积集善根若有众生未具如是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随喜。

赞曰。随喜三乘有二。初随喜向后随喜果。此随喜向也。

经。如是过去未来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随喜赞叹。

下随喜果。同十住毗婆沙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行。行即是慧。习行三乘人向。具足三乘者果。一切凡夫福或无性乘或见道前。然是无性乘好。以有习行三乘者故。诸见道前是习行摄故。

经。善男子如是随喜。当得无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断烦恼成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为供养。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随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赞曰。答第三问福多少。文中有四。一举福无边。二校量胜劣。三徵所以四为释成。文显可知。

经。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若有女人愿转女身为男子者亦应修集随喜功德必得随心现成男子。

赞曰。第四劝修。文亦可知。

经。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已知随喜功德劝请功德唯愿为说欲令未来一切菩萨当转法轮现在菩萨正修行故。

赞曰。第二问劝请有五。一天帝为问。二如来为答。三明福多少。四引已为证。五劝修行。此初问也。有二。初结前次请后。请中初申请后请意。

经。佛告帝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修行声闻独觉大乘之道。

下如来为答分三。初令修行。次教仪轨。后正教劝请。令修行中。初举所求果。后令起行。修二乘道者令生遍智。有法不知智非无上故。又为成就彼二乘故。亦应说学人天之法。即是三乘方便所修故不别说。

经。是人当于昼夜六时如前威仪。

下次教仪轨。

经。一心专念作如是言我今归依十方一切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转无上法轮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然大法灯照明理趣施无碍法莫般涅槃久住于世。

下正教劝请有二。初教劝请次教回向。问。下自别说回向之法。何故请中先明回向。答。下是总明。此是别说。影于忏悔随喜之善。皆应回向。初中有二。初请后请意。请中有二。初归诚请时。次正申请。请中二。初请说法后请久住。三业俱请。若初成道未转法轮请转法轮。若欲舍报身请久住也。

经。度脱安乐一切众生如前所说乃至无尽安乐。

下请意。此指例前。云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故云乃至无尽安乐。

经。我今以此劝请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劝请功德回向菩提我亦如是劝请功德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下回向。

经。善男子假使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若复有人劝请如来转大法轮所得功德其福胜彼何以故彼是财施此是法施。

下明福多少。校量显之有二。初举小校量。后举多显胜。初中有四。一举施福。二正校量。三徵所以。四且略释。文段可知。如般若经论判校量所以。

经。善男子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若人以满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供养一切诸佛。劝请功德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法施能净法身。财施但唯增长于色。四者法施无穷。财施有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爱。是故善男子劝请功德无量无边难可譬喻。

下广校量有三。初举施。次校量。后释所以。释所以中有四。一标二徵三释四结。文显可知。释法施胜财施为劣。大同瑜伽论第七十。彼云。由五因缘于诸财施法施为胜。一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善行即此第一。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能令对治烦恼即此第二。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令无间引发无罪安乐即此第三。四者财施若佛现在若不现在易可获得。法施若无诸佛现在难可获得。此经所无。五者财施施而有尽。法施施而无尽。即此第四。此经第五彼论所无。

经。如我昔行菩萨道时。劝请诸佛转大法轮。由彼善根是故今日一切帝释诸梵王等劝请于我转大法轮。善男子。请转法轮为欲度脱安乐诸众生故。我于往昔为菩提行。劝请如来久住于世莫般涅槃。依此善根我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辨大慈大悲证得无数不共之法。我当入于无余涅槃。我之正法久住于世。

下引证有三。一初别明请说请住果。二我法身者下合明二请果。三此等皆由下结。初别明果中。初请说法。果我于往昔下后说请住果。请住果中有四。初智德次恩德次不共德。佛所成德非二乘有。菩萨不圆皆云不共。后法不灭。文显可知。

经。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法身常住不堕常见。虽复断灭亦非断见。能破众生种种异见。能生众生种种真见。能解一切众生之缚。无缚可解能植众生诸善根本。未成熟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无作无动远离愦闹寂静无为自在安乐过于三世。能现三世出于声闻独觉之境。诸大菩萨之所修行。一切如来体无有异。

下合明二因果分二。初明佛自成就德。能破众生下明令他成就德。自成就德中有二。一总说三身。二别说三身。初一句总。谓我法身者清净无比。诸功德法依聚体义合名法身。离二障故名为清净。已下别说三身。种种妙相等。报身智德超情计境故。一切众生下应化恩德超言说境故。法身摄藏下法身断德。以真如理体遍常故摄诸法。余法翻此故不摄。如虽常非常见。虽断非断见者境真实故。能缘非边。或灭性名灭。证此灭性常非常见。能令染断非断见。诸边见者非常见常非断见断。所以名边。不称中道无漏智故。能破众生下令他成就德中。一令他舍邪归正德。二令他离缚断障德。三能殖下令他成就应身德。四令他圆证法身德。令解脱已下是以解脱为后边故。就法身德中为五。一具四德。二超三世。三越二乘。四菩萨境。五佛同证。非惑业作云无作。非今始生云无动。此常德烦恼皆尽云远离闠闹。寂静无为显法身自体净德。具大我德云自在。非逼恼故云安乐。是大乐德。即令他修大悲大信大智大定如次能证。余句可知。

经。此等皆由劝请功德善根力故。

下结。

经。如是法身我今已得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诸经中一句一颂为人解说功德善根尚无限量何况劝请如来转大法轮久住于世莫般涅槃。

下第五劝修行有二。初指前我所得。是故下次正劝行。劝行中有三。初举应行之人。次举小福。何况下后况胜福。而不行耶。文段可知。

经。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

下第三明回向。文分为二。初天帝请后如来答。此初也。

经。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愿回向者。当于昼夜六时殷重至心作如是说。我从无始生死以来。于三宝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与傍生一抟之食。或以善言和解诤讼。或受三归及诸学处。或复忏悔劝请随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摄取回施一切众生无悔悋心。是解脱分善根所摄。

赞曰。如来答中有三。一举修行人。二当于昼夜下仪轨。三作如是说下正教回向。于中复三。初令运心持所修善。次我令作意下令其回向。于中复二。初回施众生。次回向菩提。

经。如佛世尊之所知见不可称量无碍清净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

下后正教回向中。第三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于中复二。初如佛修。次又如过去下如菩萨修。如佛修中有三。初回施次愿。皆获得下发愿。后共诸众生下回向。初回施中初举佛所行。次我亦如是下同佛作想不住相心。如天亲般若经论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防求于异事护存已不施。若着自身及财。护惜财物为存活故不能行施。若求果报及报恩便舍菩提别求异事。是故不住相。不舍相心者不住空见而不修断。都无所住应修其心。

经。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辨才悉皆无滞。

赞曰。次发愿。愿中初愿成福。后智慧无尽下愿得智。

经。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因此善根更复出生无量善法亦皆回向无上菩提。

下如佛修中第三回向有二。初回过去已修善趣菩提。次因此善根下回现及未来生趣向菩提。

经。又如过去诸大菩萨修行之时功德善根悉皆回向一切种智现在未来亦复如是然我所有功德善根亦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教作心想。成前回向中第二如菩萨修。亦分为三。初指三世菩萨所修。次然我所有下同修。同修中有二。此初同回向。

经。是诸善根愿共一切众生俱成正觉如余诸佛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不可思议无碍清净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首楞严定破魔波旬无量兵众应见觉知应可通达如是一切一刹那中悉皆照了于后夜中获甘露法证甘露义。

赞曰。后同发愿。于中后四。初总愿成正觉。二如余诸佛下别愿所成德。三我及众生下愿同佛证。四犹如无量寿下指同诸佛。愿所成中初别指后愿证得。别愿所成中略举八德。一现坐道树下。此通说应化。二不可思议无碍清净此总句。通于上下。坐道场及菩提树俱不可思无碍清净。所住总持等亦不可思议。离障故无碍除习故清净。三住于无尽法藏陀罗尼。谓一切功德藏陀罗尼。即四总持。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无生忍。四明咒。四首楞严定是梵语。此云健行定。大般若四百一十四约自性云。能摄一切等持境能辨无边行。为一切等持导首等。成唯识论约能行之人云。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名健行定。五破四魔十军。军者杂藏经云。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蔑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坏瓶投水。六能了法。应见谓见色法。应知谓知非色法。应觉通了于二。上是俗谛。应可通达通达真谛。一刹那中悉皆照了者。真俗双行故。又解。具五眼故应见。具本智故觉。具后智故知。具六通故通达。七获甘露法菩提。八证甘露义涅槃。

经。我及众生愿皆同证如是妙觉。

下愿同佛证。

经。犹如无量寿佛胜光佛妙光佛阿閦佛功德善光佛师子光明佛日光明佛网光明佛宝相佛宝焰佛焰明佛焰盛光明佛吉祥上王佛微妙声佛妙庄严佛法幢佛上胜身佛可爱色身佛光明遍照佛梵净王佛上性佛。

下指同诸佛。于中复二。初例四方后总例。此初。西方举三佛。东方举五佛。南方亦举五佛。北方举八佛。

经。如是等如来应正遍知过去未来及以现在示现应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无上法轮为度众生我亦如是广说如上。

下结例。

经。善男子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经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得无量无边大功德聚。

下品中第三大段如来为答有六。此即第二赞胜劝行。初举持经福广校量。意遣修行。文段分四。一明持经福多。二譬如三千已下举喻校量显胜。三是故善男子下广成福胜。四是故当知下总结令知。此初也。

经。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时皆得成就人身。得人身已成独觉道。若有男子女人尽其形寿恭敬尊重四事供养。一一独觉各施七宝如须弥山。此诸独觉入涅槃后。皆以珍宝起塔供养。其塔高广十二踰缮那。以诸华香宝幢旛盖常为供养。善男子。于意云何。是人所获功德宁为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尊。善男子。若复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所获功德于前所说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劝请十方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皆为诸佛欢喜赞叹。善男子。如我所说。一切施中法施为胜。

下第二举喻校量有五。一举福田。二若有善男子下修供养。三善男子下问多少。四天帝下彼答得福多。五善男子下校量显胜。显胜中有三。一明福胜。二假徵。三为释。释中有二。初修正行。佛赞故胜。二善男子下由法施过财故胜。

经。是故善男子于三宝所设诸供养不可为比。劝受三归持一切戒无有毁犯三业不空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随力随能随所愿乐于三乘中劝发菩提心不可为比。于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得无碍速令成就无量功德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令无障碍得三菩提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速出四恶道苦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除灭极重恶业不可为比。一切苦恼劝令解脱不可为比。一切怖畏苦恼逼切皆令得解不可为比。三世佛前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劝令随喜发菩提愿不可为比。劝除恶行骂辱之业一切功德皆愿成就所在生中劝请供养尊重赞叹一切三宝劝请众生净修福行成满菩提不可为比。是故当知劝请一切世界三世三宝。劝请满足六波罗蜜。劝请转于无上法轮。劝请住世经无量劫演说无量甚深妙法。功德甚深无能比者。

下广成福胜有十一不可比。是故下总结竝可知。言不可比者。由此经能令行此等胜行故不可比。非此等行不可为比亦能令得无上菩提。岂不可比。

经。尔时天帝释及恒河女神无量梵王四大天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顶礼白佛言。世尊。我等皆得闻是金光明最胜王经。今悉受持读诵通利。为他广说。依此法住。何以故。世尊。我等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顺此义种种胜相如法行故。尔时。梵王及天帝释等于说法处皆以种种曼陀罗华而散佛上。

下第三大段依劝修行有五。一愿修行。二尔时梵王已下诸天供养。三三千大千下现诸瑞应。四时天帝释下诸天解悟。五佛言如是下佛为印可。初中初举行法之者。二从坐而起下请行仪则。三白佛言下正愿修行。愿修行中有三。初愿修次徵后释。诸天供养文相可知。

经。三千大千世界地皆大动一切天鼓及诸音乐不鼓自鸣放金色光遍满世界出妙音声。

下明现诸瑞应。准文释意。其义可知。

经。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此等皆是金光明经威神之力慈悲普救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下诸天解悟。佛印可知。

经。何以故。善男子。我念往昔过无量百千阿僧祇劫。有佛名宝王大光照如来应正遍知出现于世。住世六百八十亿劫。尔时宝王大光照如来为欲度脱人天释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众生令安乐故。当出现时。初会说法度百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二会复度九十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诸漏已尽。三明六通。自在无碍。于第三会复度九十八千亿亿万众。皆得阿罗汉果。圆满如上。

赞曰。下第四大段引己为证。明闻经福多。初徵次引。引中有六。初明所逢佛。二陈己得益三彼佛现证。四佛指处方。五说闻名得益六结成福胜。明所逢佛中有四。一时节。二有佛名下名号。三住世六百下住。四尔时宝王下说法利即三会益。文相可知。

经。善男子。我于尔时作女人身。名福宝光明。于第三会亲近世尊。受持读诵是金光明经。为他广说。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时彼世尊为我授记。此福宝光明女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舍女身后从是以来越四恶道生人天中受上妙乐。八十四百千生作转轮王。至于今日得成正觉。名称普闻。遍满世界。

下陈己得益有五。一说自身名。二于第三下闻经修学。三时彼佛下得授佛记。四舍女身后下获胜福报。五至于今日下得成菩提。

经。时会大众忽然皆见宝王大光照如来转无上法轮说微妙法。

下彼佛现证。

经。善男子去此索诃世界东方过百千恒河沙数佛土有世界名宝庄严其宝王大光照如来今现在彼未般涅槃说微妙法广化群生汝等见者即是彼佛。

下佛指处方。问。往受女身即犹地前。何得三祇彼佛不灭。答。化应现相出没随机。报法常存。故言现在。

经。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宝王大光照如来名号者于菩萨地得不退转至大涅槃若有女人闻是佛名者临命终时得见彼佛来至其所既见佛已究竟不复更受女身善男子是金光明微妙经典种种利益种种增长菩萨善根灭诸业障。

下第五闻名得益有二。一得至涅槃。二不受女报。六善男子下结胜可知。

经。善男子。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随在何处为人讲说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于其国土皆获四种福利善根。云何为四。一者国王无病离诸灾厄。二者寿命长远无有障碍。三者无诸怨敌兵众勇健。四者安隐丰乐正法流通。何以故。如是人王常为释梵四王药叉之众共守护故。

下大段第五明行经利益有四。一国王益。二臣佐益。三沙门婆罗门益。四人庶益。国王益中有三。一明人王得益。二问梵释护不。三世尊重劝。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二。一所行法人。后明国王益。王益有五。一标得益。二徵问。三释。四又徵。五如是人王下明护。

经。尔时世尊告天众曰善男子是事实不。

下第二问梵释护不有三。一佛问令护。二诸天答护。三佛赞印。初也。

经。是时无量释梵四王及药叉众俱时同声答世尊言。如是如是。若有国土讲宣读诵此妙经王。是诸国王我等四王常来拥护。行住共俱。其王若有一切灾障及诸怨敌。我等四王皆使消殄忧愁疾疫亦令除差。增益寿命。感应祯祥。所愿遂心。恒生欢喜。我等亦能令其国中所有军兵悉皆勇健。

下诸天答护中有四。初标答护。二若有国土下明得护所以。三是诸国王下明所护之王。四我等四王下明能护者有三。一为侍卫。二其王下为除恶。三增益寿下加善。加善有四。一增寿。二现瑞。三令劝。四兵勇。

经。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汝当修行。

下佛赞印。

经。何以故是诸国王如法行时一切人民随王修习如法行者汝等皆蒙色力胜利宫殿光明眷属强盛时。释梵等白佛言如是世尊。

赞曰。世尊重劝。初假徵令护所由。次佛为说应护所以。起世经.长阿含经等皆云。人若修善增天势力。又如下王法正论广明。后梵释领解文段可知。

经。佛言若有讲诵此妙经典流通之处于其国中大臣辅相有四种益云何为四一者更相亲穆尊重爱念二者常为人王心所爱重亦为沙门婆罗门大国小国之所遵敬三者轻财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众所钦仰四者寿命延长安隐快乐是名四益。

下明臣佐益有四。一标二徵三释四结。臣佐敬顺方得是益。文显可知。

经。若有国土宣说是经沙门婆罗门得四种胜利云何为四一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少二者皆得安心思惟读诵三者依于山林得安乐住四者随心所愿皆得满足是名四种胜利。

下明沙门等益。国安人富臣人信敬。故得如是。文亦四段。如前可知。

经。若有国土宣说是经一切人民皆得丰乐无诸疾疫商估往还多获宝货具足胜福是名种种功德利益。

下明人庶得益。初标所由。次明得益。后是名下结。

经。尔时梵释四天王及诸大众白佛言世尊如是经典甚深之义若现在者当知如来三十七种助菩提法住世未灭若是经典灭尽之时正法亦灭。

下第六梵释述成有二。初梵释陈彰。后如来印劝。初陈彰有二。初明此经在世行证二种正法不灭。二若是经典下。此经若无行证二种正法亦灭。意欲令人久流胜教。

经。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是故汝等于此金光明经一句一颂一品一部皆当一心正读诵正闻持正思惟正修习为诸众生广宣流布长夜安乐福利无边。

下如来印劝。初印。善男子下劝。劝中有二。初明所流经。次皆当下令起法行。复二。初自利行。后为诸众生下令利他行。

经。时诸大众闻佛说已咸蒙胜益欢喜受持。

下品中第四大段时会得益。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三(末)

 

上篇: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下篇: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佛说罪福报应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佛说盂兰盆经疏

佛说盂兰盆经疏上 充国沙门宗密述 始于溷沌。塞乎天地...

观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虚玄非名相之形。净刹妙远...

金刚般若经疏

金刚般若经疏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略释经题。法譬标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为遂作。名...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大乘舍黎娑担摩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

【注音版】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西方确指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过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书授(余...

佛说四辈经

佛说四辈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 南岳沙门法照于上...

佛说人仙经

佛说人仙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后魏中印度三藏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

如何面对不公平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活得越久,站得越高,看得越清...

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

为什么要信仰佛教

信佛教就是为了成佛,而成佛的好处多:一是彻底明了宇...

在家菩萨戒的戒条

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亦称在家菩萨戒,凡受菩萨戒,须...

净界法师:八识规矩颂

前面的《百法明门论》,它是广泛地探讨一切法的别相跟...

【推荐】花钱还需要有智慧

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

【推荐】楞严咒的六大妙用

一、除障 至心持楞严咒不用再去执着所谓的冤亲债主了,...

圣严法师《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尽」与「尽闻」是同样的意思,是指闻与所闻都已尽...

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

心地功夫

幽深的石窟里,一位出家人正在精进地禅坐,他用心地在...

人生和晚上做梦一样,哪有一法可得

心在不停的生住异灭,色身在不停的变化,新新不住。就...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