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

繁體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一)

长水沙门子璿集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如来说法。大众咸坐。欲有所问先起展敬。展敬之仪不离三业。胡跪合掌身也。恭敬意也。白言下口也。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 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满慈子善说法要。众推无上。今闻佛说。未尽领解。犹坏耳者对微细声远逾百步。讵能明辩。第一义谛微妙寂灭。微细声也。闻而不解与不闻等。犹聋人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逾百步也。说斯等法令我除惑。犹拘疑网未尽悔结。故引比也 二比论得失。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开悟者。如前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也。小乘有学方断分别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之辈解悟不疑耶。答烦恼所知二障差别。人执法执轻重不同。故正理论云。或有于境智不及愚。所谓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虽得开悟所知轻也。习漏未除烦恼重也 二别叙所疑二。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前五句引所闻。即同圆觉刚藏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也。云何下五句叙疑难。即同彼云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彼反难云。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今经无此难者。意已含故。复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即同下文别答违妨也。然刚藏所问。反覆成难。文聚一处。钩锁相连。如来答释亦总示云。世界始终念念相续一切对待。皆由分别生死垢心轮回妄见。未离妄见而辨觉性。遂令觉性成诸轮转。乃至结云。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今经问既前后。答亦随问。二经答意。广略虽别大旨攸同。如彼经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等。此即责刚藏。不了圆觉自性绝诸对待生死涅槃犹如昨梦。遂引无明生死有为。反复成疑。以难众生本来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垢心分别妄见。遂令圆觉成轮转也。由是举喻。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今经即以常说本性觉体妙明明妙。反而责之。以辨满慈解惑之心。解则已知觉体本妙无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华相。夫何致疑。惑则能所妄分强觉俄起。三细为本四轮成界。遂有世界众生业果相续。斯皆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二经之意。问答竝同也。然此是法空门下疑难大节。最障修证。满慈迹虽小圣。今经圆通述悟无非大途。故所陈难刚藏无异。学者至此请细观之 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此约世谛水火性异。难第一义性相俱融。下文答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陵灭义 三双结求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攸所也。据说则本然清净互遍互融。据今则宛尔山河。硕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愿垂慈诲。冀无所惑 二许宣三。一叙诠。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谓世俗谛胜义谛。今所说者异乎常说。谓胜义胜义谛也。一真法界中道实相。无法不收。无法不遍。上圣下凡情与非情皆成佛道。斯为极唱最后垂范也 二显益。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方便教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如焦芽败种等。今此会通。咸归一乘究竟涅槃。涅槃经云。我于余经说有声闻不得作佛。非于此经作如是说。涅槃佛性即如来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严。二经同味不亦宜乎。斯则会五性融三乘。了义极谈莫斯为最。阿练若云无諠杂。首楞严王即诸佛之大寂定。名真无喧杂正修行处也 三勅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闻。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四答释二。一答藏性生相疑二。一正答所疑三。一牒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二正答二。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一真如心。是佛常说。或名法界。或名实相。或如来藏性。或妙净明心。一经之内尚有多名。况诸经耶。名虽有异一体无别。皆显法界一相本来平等。三科七大。虚妄有生。虚妄名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若了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为之迁流耶。何致问于如来耶。故兹责问。已释疑尽。此就真如门约体绝相以答也。性觉本觉指体也。妙明明妙显用也。显不由他故云性觉。性自觉故。性自明故。岂由于他。显非有始故名本觉。本来觉故。本来明故。岂因始有。又体无改易故名性觉。相非生起故名本觉。体相寂灭心言不能及。故称妙。灵鉴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称妙明。照而常寂故曰明妙。此显法界一相真觉无二。圆觉亦云。一切觉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古人所解各随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叙 二起诸妄法。即约生灭门随缘成事以释。文三。一总问觉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此之一问定其解惑也 解则不合致疑。惑则此非正问。问意云。汝闻我说性觉妙明。为作何解。为此觉体本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自不明由觉他明明与觉异名为明觉。觉明之号由谁而立。故云汝称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满慈答为得何意。得此则无疑。认邪则生妄。故此一问定其解惑也 二答由所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据斯答意。觉体自不能明。必须别假他明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但可独名为觉。不得兼称觉明。若欲兼称觉明。必有明为所觉。斯则但认于邪。以为妄法生起之本。佛之本意。觉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称明觉。觉妙明妙觉圆明圆。明觉一相无二无别。此唯真觉更无别法。除一宝相余皆魔事。满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认所明。遂成迷倒 三约计叙妄二。初且破满慈能所执见三。一破真觉堕能所。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 初二句总牒所计。若汝执言。必有所明方称明觉。若无所明无明觉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觉也。意云若有能所焉称真觉。夫真觉者离能所相。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上文云。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真觉也 二破妙性非湛明。

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初一句别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称觉明。若无所明但可名觉者。次二句破云。如来常说觉湛明性。岂得无明。若实无明。不合名为觉湛明性 三结示真妄二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上句结真。下句结妄。性觉必有真明。故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妄谓明异于觉。是故汝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以有所明方称觉明。故解惑之见于焉可辨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二。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真觉之体。本有妙明。不逐缘生。非由境起。本来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觉非所明。因此真明。无明不了妄执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识初相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是此真明为执所认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为妄所见便为所相。如前灯光为眚所见便为圆影。此名无始住地无明。缨络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寂极微细。即此所相也 二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一立因相二。一别示三相三。一异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起信名为业相。故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即有苦。果不杂因故。此经名为异相者。异有二义。一相望论异。谓不觉则动。觉则不动。动异不动故。二当体论异。谓此业相具能所故。有生灭故。今此文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当体论异也。真觉妙明本非能所相。无明不觉妄认为所。妄所成故妄能随生。能所二心不相离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即相望论异也。一真之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无同异。能所妄分。二相俄起。显然成立相异无相也。亦名动相。异静心故 二同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起信名为转相。故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今言异彼所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待异立同。又麁显故。亦名静相。静异动故。此静待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 三无同异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起信名为现相。故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则梨耶三境现也。今云同异发明者。由前同异二相相形显发故。遂令心相转麁能成外境。形对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静相故名无同。非前动相名为无异。此则待同异之无同异。非绝待之无同异也。故云同异发明也。此之三相本识分齐。流注生灭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觉。由彼一念无明所起。起信名为不相应染。唯佛究尽。故文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二总指释成。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如是三相。互相扰恼。互相杂乱。形待不息遂成劳倦。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三相虚妄染污真性。故名为尘。汩清净体令失明洁。故名为浊。浊之麁细名相五重。如下广辨。皆由此三而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一由因引果二。一由细引麁。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由前三细。引起四麁。谓智相相续执取计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体。以妄想内熏境界外熏。因缘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劳累造业受报。轮转无穷皆由于此。即烦恼道也。下业果众生即后二麁。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此即六麁也 二由内感外。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即是动。动即异相。异名差别为世界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前后改转隔别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内有异相为本。故云起为世界。静即同相同名不异。形前差别动乱。故名为静即虚空之体也。虚空无差别动转。由内有同相。对动之静为此因故。故云静成虚空。虚空下二句结由二相也。彼无下指现相。亦名现识。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就位。说名真有为法。以能成就八识六尘及根身种子等。前之二相虽亦有为。三相未具。能事未办。故成就位方说有为。又此一相名无同异。滥前所说真如觉体亦无同异。故此特指是有为法。即知非是真无同异。无同异言真妄俱有。由此拣故无相滥失。然此三相。说虽次第起即同时。所感外器虚空及有情根。一念顿现。亦非前后。不可以说之次第而责现之后先耳 二正明果相三。一世界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明四轮所起四。一风轮。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遍述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等。见即妄觉也。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生灭相待不息。于内生灭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虚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二金轮。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体坚而用明也 三火轮。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前二句指前二性。为生火之由。于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于外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鑽燧与木一坚一动。火能鎔散成熟万物。故云为变化性 四水轮。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于内则爱明坚执燥心炽盛。于外则宝润火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必有污流。故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草木非水不长。由是四性互相假藉体不相离。同一妄心所变起故。如虚空华不离翳故。愚人不了。心外执境。颠倒见故。然小乘宗。水轮在前。金轮在后。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碍。约相在后。举性在初。故风轮后即说金轮。又彼但知增上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麁相说也 二明诸相发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湿。交互击发。立成坚碍。火虽炎上而相击发。终为水克。故大海广而洲潬狭也。皆由妄性不常。前后变异。爱心多故成巨海。执心盛故成洲潬。嗔性生慢。执性生嗔。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嗔海中火起。水中可居曰洲。水中沙聚曰潬。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外则水势劣火。内则嗔增爱微。嗔复加慢。结为高山。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外则土势劣水。内则爱增慢轻。爱能生水。水能长养。技抽草木。嗔爱慢三互相滋蔓。异类成形。草木山川千差万品 二结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先从明昧摇动有风轮。风摇明立有金宝。金风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润有水生。水火相交。势有胜劣。水胜火劣为海洲。火胜水劣。为山石。土劣水胜为草木等。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变外岂差别。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 二众生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明根尘创结二。一指前因相。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明谓显发。妄之显发别非他缘。但由自己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为过咎。觉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成立。引生能觉之心。念念相续莫能离念。故真明妙理为念所碍。隐而旦废。不能踰越而显现也 二结成根尘。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无明为因。所明为缘。展转相形至无同异。于此一相分出根尘。根尘既偶。识生其中。根境识三为业之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缘。故云不超等。即于前所明分出六尘。于前妄觉开成闻见等。由是前云觉明为咎也 二辨生类初因二。一举类总标。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同业相缠。湿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离。合处湿生。离处化生。不由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合离成化。化即生之总名也。皆名变化故 二就因别辨二。一揽尘成种二。一情想所因。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见谓妄见。明即所明。因见有明。明能发色。因明起见。见能生想。境与想异。异即违也。乃成于憎。色同于心。同则顺也。遂生于爱。异则但想无爱。同则想爱俱行。由是受胎须资想爱 二结成种类。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种谓已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也。故云流爱为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故各举一也。父母与子三处情想。互相交合。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羯罗蓝云凝滑。遏蒲昙云疱。胎中前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约前二未分位说 二分为四生。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略即四生。广即十二。如下广辨。四生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下经自有情想多少等。又卵壳中生。多分是想。如飞鸟鱼龙皆迅疾故。故云想生。胎藏中生。情多想少。以情多重坠不能轻举也。故云情有。湿气中生。不由父母。但自情想与湿气合。即便受生。故云合感。化亦自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便化生。故云离应 二结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后卵。先湿而后化。所有受报随业善恶。故云逐其飞沉。舍身受身无能断绝。故云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正辨三。一欲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爱欲情深互相缠缚。结滞难舍。故云不离。父母生子。子复生孙。子子孙孙续生不断。皆欲为本也 二杀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彊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为贪故杀。用滋我命。以强制弱。杀害不止。故为杀本 三盗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不与而取。故名为盗。今非理食他。即夺其命也。以恶业故。同处一世。令怨对相值更互詶偿尽未来际相夺不止。皆盗为本 二释成。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释杀盗也。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释欲贪也 三结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杀盗淫三正是业道。皆由贪爱以之为缘。故此三种皆云贪也。业因苦果相生不断。故云相续 二结答。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觉明妙体本有明了知性。即性觉妙明也。因本明了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发相。此之所相由妄分别。故云从妄见生。此即总结前来三种相续。皆由迷本真明妄成所相。所必生能。展转麁着。遂成世界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皆不离一念无明妄觉也 二别答违妨二。一满慈伸难。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复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即同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二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虚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妙觉明何曾变改。次门即揽理成事。故约金鑛灰木可鍊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二门四喻。虽各不同。皆显悟后更不再迷也。初文二。一迷除方正喻无明本空二。一正喻二。一问答迷本无因。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众生也。聚落如来藏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无明也。南相不动。惑故见北。性明无变。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徵之令知无生即见无明本空也 二问答悟后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来也。满慈于法有疑。于喻明解。故佛举喻以问。令解法如喻 二合显。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迷即无明。亦名为痴。亦名不觉。不觉即觉。故云性毕竟空。约真如门昔本无迷。约生灭门似有迷觉。觉即所迷本觉。亦即始觉也。觉迷迷灭者。始觉智起。觉尽无始妄念。合本觉时更无始本之异。唯一妙觉。岂更生妄。故云觉不生迷 二翳差华亡喻山河不实二。一约喻问答二。一待华愚慧问。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翳喻妄见。华喻山河。妄见若亡山河自灭。故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空无华处故云空地 二颠倒狂痴答。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勅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真元无相。妄见起灭。见山河灭已是倒见。若待更起。斯同狂人 二反质结詶。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据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来空觉生山河也。维摩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若无增上慢。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知。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凡是断证当体斯旨 二约生灭门释二。一喻二。一喻果成。

又如金鑛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众生觉隐如金杂鑛。诸佛觉显如金一纯。已入果海不重为因。故云更不成杂。然因果虽殊。觉性平等 二喻惑灭。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觉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动火起。木尽灰成。灰归于地不重为木。修行智起。惑灭觉显。显处唯真。不重起妄 二合。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菩提智果。涅槃断果。双合二喻也。然上四喻。二二同意。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前文清净本然皆如来藏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故法合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又云。空元无华妄见生灭。斯则以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岂况复待习漏再生也。后约不坏修证因果之相。故说消鑛出金烧木成灰也。迷方空华。则始终元无。金之与灰。烧鍊方现。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也。若但用前二喻。则拨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后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四事各喻一法以尽其理也 二答大性俱遍疑二。一释二本疑二。一牒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前既伸疑。今将答释。故此牒举 二正释二。一寄喻略释三。一举喻二。一总举喻本二。一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虚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无相。不守自性随缘现相。故云不拒。发显挥扬也 二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此举七事。可喻七大。随义对法可知。霾风而雨土也。霁雨初止也。屯聚也 二略难喻相三。一徵。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方法也。即明等诸法。彼即日等也。举此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无实法。虚空无相。不碍诸相显发 二难。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如文 三结。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此结即离俱无生也。又非日非空显无生处。不异空日随缘似有 二指法二。一相无所指。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菓。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七相无生本自寂灭。既称为妄。将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异空华待令结菓 二性元不容。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七大性真元如来藏。如来藏中无水火异。于一妙觉。约何等义说不相容。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说何陵灭 三合显二。一正合前文。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合虚空无相也。汝以下合诸相发挥。汝心分别有空发明。妙觉明心随现空相。地水火风。于汝心中。各各互发随心各现。心中俱发七大俱现。又随人各发人各见别。多人俱发俱现一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上文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起信论中。因熏习镜现诸境界。亦此意也 二重喻俱现二。一正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七大体虚。如日之影。东西随去。如分七别。随方虽异不离一影。七大虽分不离一妄。东可为准。西复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 二正难。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一已是影。复现随去。影复现影。何实可据而欲致难。唯一所明复现七大。大与所妄唯一影像。无实可得。故云宛转虚妄 二约义广释二。一约体用正释二。一约迷悟显用二。一迷成世间相。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汝以分别色空之心。于真觉中而现倾夺。彼真觉性。随成色空。互相陵灭。色空即地空二大也。二大既尔。余皆例然。故云是故于中等。上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圆觉亦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斯则众生起无明风。鼓真如海。成八识波浪。变起世间种种诸相。为相所碍失于本心。故云背觉合尘有世间相 二悟成出世用。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悟藏体也。不灭不生无生智也。如来藏无相理也。理智冥契。故名为合。当尔之时。唯一妙心。无理智别。即始觉合本。无本始异。唯一觉故。故云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起妙用也。前五句标二种自在。不动下二句释一多自在也。身含下六句释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现依。于一下二句正中现依正。亦是依中现依正。坐微下二句依中现正。余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华严十种自在亦不离此。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结所以也。下文云。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斯则无大小之可拘。非一多之可限。尘毛刹海。俱遍俱纳。以性本然。至果斯显耳 二约三谛示体三。一约非相以明真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七大也心即识大亦即五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十八界也。摄十二处。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也。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四谛及能证所证。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非六波罗蜜也。

如是乃至 即超过因中三十七品一切因行果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其等一切果德。

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 非如来等三号也。

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非涅槃四德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谛缘观智及道灭六度已下。皆出世法。苦集十二缘三科七大。皆世间也。此上总非诸相者。即约真如门。显真谛义。一切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相待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今次第非者。初由无明故有妄识。妄识所变即有空界。空界现故结成四大。四大起故即有根尘。根尘合故遂有诸识。根境识三为业性故。乃成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为对治故即有出世观智诸法。出世利钝不同。遂分三乘次第。会三归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证所证。即分菩提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乐我净。是故展转相由以立名字。各无自性。一切皆空 二约即相以明俗谛。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前约真如不变绝相。此约随缘成生灭门。显俗谛也。此即不离一真。随染幻差别成种种相。非相现相。非名现名。随世建立。不坏假名。故名为即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约二门不二唯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三谛一体。是故皆云即如来藏。且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摩经。三十二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师利以言遣言。维摩大士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复如是。又如天台释法华十如是义。以一心三观释之。初言是相如乃至本末如。如名不异。即空义也。次言如是。相等点空性相即假义也。若言相如是等。即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举一即三。言三即一。诸法性相微妙如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二举法喻结责四。一总责。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境界微妙。心言叵测。凡夫着事。偏小滞空。俱所知心。莫及斯境。故圆觉经云。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二举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琴等众生也。妙音藏性也。妙指实智也。发起用也 三合显。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约喻指法。即无生智。合无相理。大用现前。即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指也。即前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言海印者。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之光也 四结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无上觉道如宝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恋权乘。不求究竟。得少为足。故发尘劳 二释别疑二。一释满慈疑妄因二。一伸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显体不二也。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指己犹迷。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明佛障尽。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障尽者必知妄始。故此问也。由满慈最初致疑。既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来遂举性觉妙明验其迷解。满慈既迷性明为所明。佛遂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由是展转相续流浪。皆由虚妄之所生起。虽知能所妄立。又疑妄从何生。故此伸问妄所因也 二答释二。一总告。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虽知诸法皆妄。犹惑妄有所因。故云余惑未尽。现前诸事现见之事也 二别释二。一明妄本无因三。一举事问答二。一举事。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本头与镜俱喻性觉。照面喻强觉忽生所相妄立。爱喻坚执不舍认相为真。既喜有相。反恶无相。故嗔己头不见面目。真无形相。不顺妄情。便生惊怖。执相迷性轮回不息。故云狂走。魑魅山泽之怪也 二问答。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心狂而走。无别所以。故无他故。强生分别。故称为妄。岂别有因 二约法正明三。一就名责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唯一真心本无妄法。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直明妄无因也。妄必无因。有因不妄。妄之一字甚好思量。若了此名。自无法起。复疑有因。岂非迷倒。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从妄说妄。及推其本。递递皆虚。乃至初人及与后人。二俱是妄。何者为因。故历尘劫递相诳妄莫之能悟 二引悟释相。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此文释有二重。初约佛自悟释。发明犹开悟也。佛虽开悟诸妄圆灭。尚不能返觉至妄本。以妄无因而可觉故。故云犹不能返如是迷因也。复将如是迷因一句连下句牒。应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意云。若约妄法展转生起而说因者。此即因妄说因。非谓妄有初因。故云因迷自有。既识迷之无因。则知妄无依处。说何为生而复有灭。此释约佛自悟。无妄因之可返也。次约佛为他说不能返迷成悟也。发明犹宣辨也。虽佛广为满慈宣辨。尚自不能返迷令悟。故云犹不能返。如是下释意如前。良由此理难明。人多惑甚。如为病眼说无空华。孰能领悟。为妄执者说无诸妄。谁肯信从。忽若了悟自知无因。将何为妄而有生灭耶 三贴喻况显。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梦寤之人记梦中事。说虽可尔。取必不可。以所梦境毕竟无故。得菩提者。返观因时灭诸妄惑。说虽可尔。毕竟无体可断灭故。将何为妄而推其因。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又云。以四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三提喻合显。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狂故怖头。因缘何有。头无得失。狂自复行。惑性妄有灭生。真性何曾出没。汝观如狂之妄。今指何处为因 二显真元无得二。一正明二。一劝息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烦恼为缘。能润业故。杀等为因。正是业故。分别是识。能生烦恼。三种相续是所分别。分别此三故云三缘。三即缘也。或杀盗淫三之助缘。故三之缘也。分别既亡。业因不作。于三界中狂心自歇。故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又云。以远离微细念故。名究竟觉。念即分别也。由是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即斯义也 二显自真体。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分别不生前后际断。故名为歇。菩提云觉。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云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既云不从人得。即显不由他缘本自觉耳。劬劳修证本息分别只为显觉。今分别既亡觉性自显。故云何藉。然非谓全不修行兀然空坐。苟妄想宛然自谓即是者。误之甚矣。言肯綮者。骨边细肉也。庄子云经肯綮之未甞。而况大觚乎。若执惑有实体。不能达妄即空四相平等一切唯觉。便谓从麁至细断尽无明方至妙觉者。何异解牛不能游刃于大窾。不能亡见于全牛。但解皮肉以至着骨。岂曰妙得牛理哉 二喻显。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 五阴盖覆也。

系如意珠 圆明觉性也。

不自觉知 无明不了也。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五道流浪轮回不息。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流生死觉性常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佛为开示。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大用现前。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始觉合时。本不曾动。今无始静也。法华中亦有此喻。彼约结缘。此约本有。意不同耳。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一)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二)

长水沙门子璿集

二释庆喜难缘起二。一伸疑四。一叙所闻。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如文 二正生难。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由无三缘方尽三因。因缘俱灭。菩提始显。故云皎然明白。小乘开悟皆由因缘。故引昔悟以竝今说成此难也 三引他例。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老梵志者。竝是年长。从外道来。闻佛因缘。翻邪入正。得成无学也 四结同邪。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因缘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众相都亡。恐相滥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 二答释二。一正破疑情二。一推破三。一标质所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若狂性因缘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计不出斯意。故云理穷于是 二就疑互五破二。一双破因缘自然二。一以因缘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初二句牒。本自下二句定。自本也。然是也。头本如是。无有如是之头不是于本。故云无然非自。何因下破。可知 二以自然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初二句牒。次二句破。若自然头由因缘故得成狂走。亦应自然不失由因缘故而失其头。本头下四句结也。今既本头无失。狂自妄出。狂之与头了不相触。何曾变改。而假因缘 二单破转计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汝执言。既非因缘即属自然狂亦自然不狂亦自然者。初破狂自然。初一句牒。次一句定。未狂下二句破。如文。不狂下破不狂自然。初句牒。头本下破。此显一真之体尚无真妄之异岂立因缘自然。斯则亦显妄无因也 三结归悟旨。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无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本真不动。妄自强生。说谁因缘及自然性。若知因缘自然俱是戏论。分别自亡真觉自显。斯则正是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也 二结示三。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执言真心可得分别可亡。斯则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但是生灭。无菩提生无生灭灭。方无功用。如圆觉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显地上证无生理得无功用也 二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一纵立正显。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设若我教。有自然者。岂存生灭名为自然。今汝所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何名自然。夫自然者必无生灭。故云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二举况重明。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举浅况深也。世间人说生灭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则无生灭方名自然。岂况我教。有生灭者却名自然。古人于此不言纵立。认真自然。斯则不唯增戏论心。反令圆文成外道教。焉敢闻命 三双非二离正示忘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缘也。二皆不立。故云俱离。此离亦离。故云俱非。此文语略。具足应云离合离然之离亦复俱非也。药病齐遣。空病亦空。圆觉亦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无戏论耳 二广斥执见五。一斥成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戏论 若执因缘自然取佛果者。虽经劫数勤苦修习。终莫能及。故云尚在遥远。忆持妙理。分别不亡系念相续。但滋生死。不能无心忘照反闻闻性。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故圆觉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云秖益戏论 二引事验知。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佛果菩提。若以因缘自然而可取者。汝于此义甚得明了。何不免难而速证耶。何假我咒方解脱耶。应知理观兼修定慧双运。岂但辨义说文而已哉。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却证第三。答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故在初果。登伽实人。显咒力功大。速证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顿根发。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望圆信住霄壤有异 三结劝真修。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多闻无功。岂如定力。首楞严王名无漏业。得此定者。一切诸法皆如幻事。岂复能生憎爱二苦 四举他为证。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名性比丘尼。耶输陀罗云华色。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 五责随尘境。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彼尚女人。一修无漏便获圣果。如何汝今厌离小乘志求大道。而以世间因缘自然戏论名相而自缠绕。随逐根尘为境所碍不能超越。故云尚留观听上来破执破疑显如来藏。约信解真正为真修之本。答最初方便竟。次下约依解修行成就止观。为入理之方便。既能信解如来藏体周遍十方本性清净绝名离相。我等云何修诸方便与此相应。故此第二明修行方便。文二。一阿难领悟祈修四。一叹佛悲深二。一经家总叙。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 因缘自然前已广破。今复重释纤疑不罣。故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实相无相远离戏论。今离戏论即悟实相。重复悲泪者。喜悟藏心故。恨无行法故 二阿难别叹。

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超过一切世出世间。故云无上。佛诸功德大悲为首。故独称也。离垢末尼随意出生赈给无尽。佛亦如是。故云宝王。譬喻言辞约事约理。故云种种方便。沉谓久沦生死。冥谓永覆无明。方便能开提奖能出。俱称引导 二叙已得失二。一正叙。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藏心。量遍十方。德含一切。虽信而解。非行莫臻。故此叙之。以彰得失 二喻显。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天王佛也。赐与开示也。华屋藏体也。虽获信解也。门入修行也。行能通理故云门也 三正请修路。

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捐弃毕尽也。畴昔往日也。无余者。无明永尽二死已亡究竟之无余也。愿示我等如来本昔因地发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云本发心路。攀缘妄想无始本有。故云畴昔。如何摄歛折而伏之令得佛慧。故云入佛知见 四伫听慈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如文 二如来广陈修证二。一总告许宣二。一经家叙意。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菩提之心。具悲智愿智求佛道。务在修证。苟或不明。于菩提心名未自在 二举义许宣。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妙三摩提首楞严定。即真如观。欲修此观先须方便。方便若成真修可冀。故以止观二门。名为发觉初心。即最初方便也。然此二门。三世诸佛修行证道同途之法。故华严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止观亦如是。一切所依赖。故此二法名为初心决定义也。一者审观因地及与果心。起随顺行。即依真如门修止也。真如无相。向即心绝。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二者审观烦恼结解根元。起对治行。即依生灭门修观也。生灭法相染净不同。起智拣择。对治令断。故起信云。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随顺。修之成就。即观明止。即止明观。止观不二名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发觉 二别明二义三。一正明二义二。一因果同异门三。初标义总劝。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既能信解果海无念绝名离相本非生灭。将契此心。须亡生灭与之相应。故上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若异此者。即暂举心尘劳先起。合尘背觉。岂曰正修 二约义显非。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尚不可以生灭说。况以生灭为因而求证耶。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若不以止门相应。此生灭心终无暂息。若便以此心为修行者。因果相违终无获证。如上广破 三正辨行相二。一料拣因门二。一举喻总彰生灭。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妄心如器界。所作性故。真心如虚空。理无为故。常无常性于焉可知 二就身广辨虚妄二。一总明二。一示其浊因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湛觉无生。妄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于所明分为四大。于能觉派成六根。六根四大互相杂乱。于湛圆明汩成浊相。即同起信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为阿梨耶识。从此识心变起世间。即是浊义也 二喻其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觉湛明性。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地水火风。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循顺也。法尔犹自然也。真妄染净。性相违背。非使之然。法尔如是也。

有世间人 无明不了非出世智。

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也。

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容貌色心相也。汩乱也 二别明五。一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法华论说。日月岁年总名为劫。乃至成住坏空不离时分。今此经中说劫浊义。谓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虚空及与妄见。空见一体遍法界迷。未成二别。故云不分。又空未派为四大。见未开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释云。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体即四大成质。觉即六根取。境既无此异。都成昏钝。故名为浊。一念初起无明之始。时之初分。故名为劫。非劫末时之劫浊也。二见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身之质碍。由见闻知织水火风。执取滞着壅翳不通。遂现四微形相体质。身之觉知。由水火性织彼妄见。旋转移易还复交替。分成六根觉闻知见。如纬织经。互相参杂。故名为浊。前则业转。今现相也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六识分别三世遍缘。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诸有境界。能分别体。从前见浊觉知所起。所分别相即是六尘所现影像。故云性发容现。容即相也。离尘离觉。无相无性。互相交织扰乱相熏。名烦恼浊。即六麁前四也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生灭是行。行即是业。众生执爱但欲留住。业性迁流每常运动。一去一住一动一留。互相交织众法生灭。名众生浊。即造业相也 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命是报法。依业所引。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名之曰命。前六见闻。元一本识。由六根异。遂成分离。识用虽分。体唯一种。斯则同中立异。异处见同。同异失准互相交织。于总报体便立命根。名为命浊。即业系苦相也。上之五重。皆由能所妄觉影明展转相习。从细至麁。互为形待。次第转生。溷真成浊。有此五义耳 二修因契果二。一劝拣妄依真。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不循生灭妙证可臻。苟顺尘劳真常益背。故劝择妄依不生灭 二示修定旋觉二。一正示用心。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初习名止。成就曰定。初习后成。俱名为湛。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境界不生见闻不起。渐澄渐伏麁垢自遣。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净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得无生性为因地心。由是渐修入证登极。成圆妙果。修之次第。如天台圆顿止观广明 二举喻贴释。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真觉如水。见闻如浊。定身如静器。定法如澄静。砂如烦恼。泥如无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断。究竟名精纯。变现即起用。此即同前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背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也 二根尘结解门三。一标义总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勐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第一义。令止妄心伏还元觉。即是修止。此第二义。令审详烦恼观察对治。即是修观。先止后观。法应如是。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观门分别能知。故起信云。所言观义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故。圆觉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同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等 二约义显非二。一正显。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根尘虚妄为烦恼宅。颠倒沦替莫不由斯。苟能识其根元知其结处。则可希冀乎解棼庶几乎降伏耳 二喻释。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文显可知 二正辨行相三。一总标六根过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六根为贼媒者。一引外贼。即六尘也。二起内贼。即烦恼也。内外恶贼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贼无能为。故涅槃云。六入空聚当有六大恶贼必断汝命。当即远离。以根尘相熏。纳识成种。无始相续莫不由此。不知调伏必为所害 二别示根用优劣二。一约世界流变总明功德三。一释名辨相。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世界有三。谓众生五阴器界也。拣非余二。故标众生。此一若超。余皆解脱。前四句释名。汝今下辨相。一切下结示。身中界也。贸迁世也。世界交织故云相涉。余如文 二拣定方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界之体性依假施设。虽云十方。若以位次。决定明显。东西南北。可为准的。余皆不定 三流变成功。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变之义古今多解。各见其文不能具叙。今所解者。不加别法以变其数。只将今文过现未来。进动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叠。算位即是一横二竪。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竪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叠。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竪。成一千二百。为第三叠。能变之法既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问经文既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何故变数。唯约世论。不以方说耶。答方体常定。世义流动。定故不改。动故更移。今既改十为千。变多从少。约世是顺。方义不符。匪唯义不相符。抑亦叠数难合。经文明言流变三叠。岂非唯就三世说耶。问夫三世迁变。合从未来迁为现在。从现在世改为过去。何故此文返而说耶。答今约从微至着变少为多。已是十二。当为百千。故不可先约未来以对初叠。以未来未见数故。故须返对也。以变者是逆义故。下文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经文既言流变。故须逆增其数。此约众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为功德。非同法华持经所熏令成净用。然染净虽别。皆从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数量无异 二约根用优劣别示功德六。一眼根。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总告。如眼下正示。左右旁观三分之二者。举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维二五十。一方既尔余皆例然。今左右观。各得二百全分近维二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见三方也。余皆可知 二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动有分限故说迩遥。静非涯量故无边际。俱耳家境。故此双显 三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得八百 四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诠显。能诠言句犹可分限。所诠理趣莫能尽极。故千二百 五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具违顺。离但舍受。故云不知。今就知处。违顺各四。故得八百。阙于离知。故少四百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能遍缘三世三性世出世法无不具足。文显易知 三令拣圆根修证二。一正劝令拣四。一总劝详择。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返妄归真。真为流根。故云至不生灭。此则以觉心源名究竟觉也。欲得此觉。应选圆根为趣入之要。若圆听十方。耳根最胜。意令选择以入圆通。如下文云。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二别示功能。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是如来知时知机。令自选择乐欲相应起随顺行。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故云日劫相倍也 三许为发明。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具彰六根功德浅深。随汝自意。审详选择。欲于一根得入三昧。我当为汝开发显明令得增进无上圣道 四须拣所以。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若约佛根无碍。六根总得圆通。即同殃掘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六根。皆作是说。故云亦无优劣。但汝下约劣根须拣。根非径要。劫修无益。若得圆门日功倍胜。故一根返源六根清净 二詶请广说二。一伸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前佛所劝。意明。如来藏体清净本然。由乎强觉分成六妄。若能返照。从一根门入一性海。法界一相。更无六一之异。故云深入一门六根清净。今阿难将谓。六根有实元是一体。若是一体又何分六。故今请示一六之由耳 二广释四。一且破一六之见三。一况显未亡法执。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一六之情正是法执。执根是实有一六故。阿难初果。虽破我执。尚有所余烦恼俱生犹未断故。况此法执是所知障无明住地。此障最细。名为根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二推破一六疑情三。一徵。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如文 二破二。一破一。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言一者。六用应同。眼合能闻。足应解说。今汝不然 二破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若言六异。应不相干。一处闻经二何钦问 三结。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初三句结前互破。后二句显无一六。根体元无。何一六之有乎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一释成。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消犹末亡一 圆明藏体非一六之异。无始颠倒六根强生。闻说解六又执是一。一六形待虚妄相生。没于四流迁改不息。知见移易变一为六。故云沦替。虽得六销犹未亡一者。据汝所解。虽欲除六而不除一。以执六根是一体故。又初果人。不取六尘名为六销。执根有体。名朱亡一。般若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涅槃亦云。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诸恶。不因六尘所惑。不造新业。或认六尘销处见惑不生。执一无为果体。故云犹未亡一 二喻显。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太虚如来藏也。群器六尘也。异空六根也。法界藏体非一非六。由尘发知成六根异。尘若不缘根无所偶。六既不立。一亦不成。尚非同异之名。岂安一六之相 二广明根结之由二。一别明六。一眼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本一圆常妙湛明性。所相妄现分明暗殊。明暗相形动觉湛性。性相和合执成妄觉。故云粘湛发见。斯则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见精即妄觉也。能所相熏互相交织。根结便成。故云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既觉明相杂。粘湛合成。由是名为清净四大。即胜义根也。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胜义根色。属不可见。而有对碍。故寄世俗根所依处蒲萄之相。表显胜义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云流逸奔色。下之五根大意皆然。故不细释。例如此知 二耳根。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听精即妄觉也。既动静互相击发。鼓真成妄。失真湛性遂发听精。卷彼声影结影成根。声性虚散。故须卷摄以成听义。既卷成根。还如卷叶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通塞相发。觉明映香。于妙圆湛结成鼻处。香气上腾。根垂下取。如双垂爪 四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甞。甞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变交。参妄真粘。合心境相。结揽以成。根约所依。相如初偃月 五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离合触摩。湛圆随妄。觉触相待抟取成根。能造所造二具八法。是不可见。寄所依处如腰鼓颡 六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妙圆无动。生灭妄陈。和湛成知。知还揽法。根境既结奔趣无休。以六根中随一摄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外相。如幽室见。然此意根。本由生灭妄尘所结。妄尘不离妄觉影明。若以有色无色为诤论者。犹邀空华结为空果。故此所明六皆四大。无相违也 二总结二。一结由迷发现。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性觉之体本有真明。由彼妄觉影明忽起。遂令真觉隐于精了失真照性。妄觉影明自相粘执。熏变击发。结成六种知见之光。故此六根由迷发现。发现之相广见上文 二结离尘无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甞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由境有根。如风起浪。境风不息识浪奚穷。故离尘境无根识耳 三正示入一之门。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不随六境也。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圆脱圆销也。执境成根。因根有碍。执心不起诸境自亡。既不相缠自然圆脱。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故云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楞伽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妄既不生即发明耀。皆斯义也 四结显真觉之理二。略标示。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见闻觉知由尘所发。毕竟无体。今非此等。斯拣妄也。明不下显真。谓真妙觉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缘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觉。即是性明。圆觉亦云。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此亦拣非知觉显是真明。岂依根尘而始显发。故云寄也。由是寄故互相为用 二广释成四。一约人辨用。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阿那律陀云无灭。白饭王子。以多睡故如来呵之。从此精进七日不眠。则失双目。佛令修天眼。系念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见障内外明暗皆瞩。照三千界如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跋难陀云贤喜。与难陀龙常护摩伽陀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设大会报龙之恩。人皆欢喜。从此得名。难陀云欢喜。为目连所降。无耳而听未详缘起。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殑伽亦恒伽。此云天堂来。此河从无热恼池南面银象口出。流入东印度。主河之神。是女。故云神女。非鼻闻香未见其缘。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正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今经云。我有口业。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呞者。牛凡食后常事虚哨。时人称为牛呞也。异舌者未见别缘。或可既云牛相。即其牛舌也。而能辨了人所食味。故云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舜若多云空。即主空神也。无色界天亦是此类。随其所主亦无色质。既为风质者。此约体不可见。故云元无。以佛力故故能暂现。亦显有定自在色无业色。也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正是此事。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得灭尽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谓灭六全尽七染分。摩诃迦叶入鸡足山待弥勒佛。俱舍即云已入涅槃。余说入定。圣说虽尔。若例今经付嘱阿难。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测。既知身在已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妨作用。故维摩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即斯义也。然上所说。欲显真觉不假根尘。且引六人略以为比。于中有业报者。有修得者。有发真者。修得发真全是真用。业报所感以浅况深。俱是不由于根而觉知无失耳 二就法融体。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氷。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三界万法。皆由无明妄念而得分别。今六根既拔。尘无所粘。妄念不生性明内莹。故得浮尘幻相器界虚空一体圆成归无上觉。故下文云。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又云。汝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斯则万法融真。一切常住。无情成佛复何怪耶。若谓无情不能起行无成佛义。斯则何异犹邀空华结为空果。法空智塞。我相见深。无情若使不成。心外有法宛尔。空谈圆实。心语相违。岂不谬哉 三举事例显。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此则近以世人六根隔越不相通用。尚有知觉同者。岂况真觉须假根尘耶。六根无辨故云黯然。头足不分故云相类。若以手摸。头足明辨与见无异。故云知觉是同 四指妄结真。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初二句指妄。谓从根境缘所生见故云缘见。不明下结真。谓不逐缘生。不由境起。湛然常照。明不能发。暗不能昏。纯一真觉内莹清净。此体发现。根尘识心一时圆妙。故前文云。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二别破疑情三。一真识断灭疑二。一阿难伸疑二。一牒所闻。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如文 二叙疑难四。一举果常住。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菩提云知觉。即智果。涅槃云寂灭。即断果。离伪妄无迁改。故曰真如。照察不变。名为佛性。菴摩罗云无垢。离障所显。即白净无垢识也。不与妄染相应。含藏无量功德。名空如来藏。能现身土。离倒圆成。鉴周万有。名大圆镜智。七名虽别一体无殊。坚固凝然常住不动。如金刚也 二显因无常。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离尘无体。六根皆然。故前举见听。后指意根。犹如者指辞也 三进退成疑。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因缘所起自体本无。故云毕竟断灭。进退推求无我心者。以分别不亡真觉难显但有断灭不觉妙常。故云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四结难求示。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悋 如来说有湛精圆常。洎今所推唯是断灭。明言虽有。考实元无。若此相违。真实何在。岂不同于儿戏之论耶 二如来为断二。一斥迷许说。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分别见妄能所强生。为颠倒因。迷常执断。名为真倒。今以现事。验令知悉无执断灭。故云当除汝疑 二约事广明二。一约声尘显其倒情二。一问答二。一约根问答二。一问答有无。

即时如来勅罗睺罗击锺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锺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二问答所以。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锺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击锺三问。审定称闻。欲转问宗。又令重释。一则斥成娇乱。一则显其性常。令知生灭之中有不生灭。不因声灭。不因声生。生灭圆离即常真实。斯则了然常住何断灭之有乎 二约尘问答二。一问答有无。

如来。又勅罗睺击锺。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消。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锺。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犹少顷也。有顷犹顷剋也。皆时之少分也。三问三答。只是定其言声 二问答所以。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锺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消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问声有无。令释所以。前答闻之有无。亦以锺声起歇为释。今答声之有无。亦以锺声起歇为释。将验其情随言印顺耳 二斥破。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斥破意者。此闻若因声有。则不离声。若离声有。此是真闻。汝今但执随声之闻。此闻既不离声。只合是声。不合名闻。又言是声。又言是闻既随言印顺。故成矫乱 二就闻性破其断见三。一正破三。一破其执断。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锺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初二句牒其所计。若实下五句破其断无。若实此闻随声而灭。则汝一身应如木石。再击锺时如何闻响。知有下五句对释无生。有无之知。自属声境且不关闻。故云自是声尘或有或无。闻性常然未曾起灭。故云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下二句反结有性。闻若实无证无者谁。既若知此是无闻者。验知不灭。岂随声无 二显其本常。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闻性不动其犹镜明。声之生灭正如影像。岂由影像有去有来令其镜明为生为灭。故下文云。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三结斥垂劝。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镜明不动。影像随形。苟见像之去来而曰镜之起灭者。倒之甚矣。声闻无辨。断常遂迷故此结劝不可更言离声无性 二释成三。一引睡人释成不断。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锺。即于梦时。自怪其锺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闲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睡人。六识归种。思觉不行。但任运闻。即真闻性。若唯约喻。睡人应无闻性。但约不随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闻。如下文云。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故知即显真闻。不须约喻 二例死者释成不断。

纵汝形消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形命虽迁。真常不动。妄识尚在。况乎闻性随汝消谢 三结斥迷倒不循妙常。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随尘生灭。逐念流动。无始至今未甞停息。不能于妙常寂绝念而游于真觉明亡缘而照。杂染流转。生之又生。区区若。是何由取证 三结劝。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若能亡缘内照。不逐前尘。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净觉现前寂照明露。斯则守于真常根尘销落也。想相即境。情即是根。根境识三俱能染污。障翳般若。于无生法不能明了。故名尘垢。今既远离于法明见。即是证无生忍。故云法眼应时清明。于大菩提斯可希冀耳。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二)

 

上篇:首楞严义疏注经

下篇:请观音经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观无量寿经义疏

无量寿经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虚玄非名相之形。净刹妙远...

金刚般若经疏

金刚般若经疏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略释经题。法譬标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翻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注音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十不二门

十不二门 唐荆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

佛说月上女经

佛说月上女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阿遬达经

佛说阿遬达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闻如是: 佛在...

佛说法常住经

佛说法常住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

佛说小道地经

小道地经 后汉天竺三藏支曜译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注音版】佛说当来变经

佛说当来变经...

【视频】《百喻经》聆志居士念诵

《百喻经》聆志居士念诵

【视频】八十八佛(何禹萱)

八十八佛(何禹萱)

【视频】《大方广佛华严经》慧平法师念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慧平法师念诵

刺激消费不如鼓励耕读传家

现代的经济学家很多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凯恩斯说以消费...

【推荐】念佛法门的专修与杂修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传记刚好是第十九愿的印证,你看蕅益...

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身为大患之本,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的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

超度的含义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

修行这条路要坚持走下去,确实有很多困难、很多障碍。...

格言联璧

学问类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

出家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善巧方便

问: 出家人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善巧方便? 慧律法...

雷阳公问地府官吏

族叔祖雷阳公说,从前有个人遇见阴曹地府的官吏,便乘...

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花一朵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

却到莲池更回首,世间蝼蚁尽纷纷

贵人虽贵未为欣,死后还他一个坟。 三谢园亭空燕子,五...

圣严法师《如何认清自己》

问:想请教一个说来简单,却很难做到的问题,那就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