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二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二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

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无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标名。是心立位。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即是实相。大乘果者。亦是实相。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竟名果。故知初后皆心。因果同证。只为根机莫等。所见不同。若以一法逗机。终不齐成解脱。须各各示现。引物归心。虽开种种之名。皆是一心之义。若违自心。取外佛相胜妙之境。则是颠倒。所以华严经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复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系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为不识自心。二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于本觉。诸佛之果。显于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果能成因。则佛之众生。果显之法身。是因隐之本觉。因能办果。则众生之佛。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所云释迦牟尼者。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干。故号释迦牟尼。觉此名佛。弥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实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应现无方。成无缘化。故称慈氏。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即如理为命。以一心真如性无尽故。乃曰无量寿。阿閦者。此云不动。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动。妙觉位不能增。无明地不能减。故称不动。如三藏勒那云。遍入法界礼者。良由行者。想观自己身心等法。从本已来。不离法界诸佛身外。亦不在诸佛身内。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内。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遍通诸佛。所有三乘位地无漏。我身既遍。随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两报。庄严供具。随缘遍满。不离法界。随心无碍。并荐供养。随喜顶礼。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递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此则摄他为总。入他为别。一身既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供养之具。皆助随喜。悉同供养。既知我身在佛身内。如何颠倒妄造邪业。不生愧耻。又诸佛德用既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如称一阿弥陀佛名。礼召。一切诸佛。无不周备。西天云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设一切佛不化众生。但一佛化生。即功归法界。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礼也。楞伽经云。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云何等义。所谓同一名字。同一梵声。同一乘门。同一真体。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觉。同一道。如鸯崛摩罗。与文殊师利。共游十方。所见十方诸佛。彼佛皆称释迦佛者。即我身是。又法华经明。十方诸佛。皆是释迦分身。则阿閦弥陀。悉本师矣。本师即我心矣。释云。非独弥陀阿閦。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耶。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言四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言三十七者。五方如来。各有四大菩萨在于左右。复成二十。谓中方毗卢遮那如来。四大菩萨者。一金刚波罗蜜菩萨。二。宝波罗蜜菩萨。三法波罗蜜菩萨。四羯磨波罗蜜菩萨。东方阿閦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宝。二金刚威光。三金刚幢。四金刚笑。西方无量寿如来。亦名观自在王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法。二金刚剑。三金刚因。四金刚利。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业。二金刚法。三金刚药叉。四金刚拳。已有二十五及四摄八供养。故三十七。言四摄者。即钩索锁铃。八供养者。即烧散灯涂华鬘歌舞。皆上有金刚。下有菩萨。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华严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

问。若依此义。岂不违于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言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

答。中平等之言。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若属一佛。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本师尔。

如弟子问傅大士。从来启佛文疏。那只启释迦。而不称弥勒耶。

答曰。十方诸佛。共一法身。何必须二。又三身十身。随用而说。约其本性。唯一身而已。如冥室希光。随孔而照。光虽万殊。而本之者一所谓真法身也。亦是随机所现。形相不同。如出现品颂云。譬如梵王住自宫。普现三千诸梵处。一切人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别。方知不是他佛智遍自。则乃自佛智遍他。亦非自因趣他果。本是他果承我因。则因果同时。凡圣一际。是以了无二相。能过魔界。不得一法。安住佛乘。若取相则沉六入之海。起念则投五阴之城。皆是众生随差别情。起自他见。则影分多月。迹任殊形。不离一真。各现心水。故融大师云。不离五阴有佛。经言。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又云。离心求菩提。譬如天与地。那有丈六身。身无丈六也。大品云。不以身为佛。用种智为佛。若相好是佛。轮王是也。今多许人身中佛。那不见。为烦恼故。经云。具烦恼众生。虽近而不见。只在身内。甚近而不见。又我等无智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乃至心者。信也。谓有前识。法随相行。则烦恼名识。不名心也。意者。忆也。忆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识。不干心事。心非有无。有无不染。心非垢净。垢净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来去住。并是妄识非心。心本不生。今亦无灭。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故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经云。世间如是身。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则说名佛。是以一身无量身。皆同佛体。以无性理同故。所以志公云。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作麽忙忙受苦辛。华严私记云。从如是我闻已来。乃至一切经中。菩萨众。声闻众。庄严具。华幡幢盖。七珍宝等事。并是如来净业所起。或作法名云名。并是净心中事。文殊则是众生现行分别心。普贤则是众生尘劳业行心。观音即是众生大悲心。势至即众生志智心。如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者。文殊虽东来。而即一切处。以是法界之身。不动之智。触境斯了。六根三业。尽是文殊。实相体周。万像森罗。无非般若。何有一处非文殊哉。净名疏云。定自在王菩萨者。用一心三观。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得此上定。于一切真俗禅定。即得自在如国王也。宝积菩萨者。一心三观。正观心性虽空。具足万行之法宝聚。故名宝积也。妙生菩萨者。观心不生。则一切法不生。般若妙生也。故经云。色不生。般若生。观世音菩萨者。请观音经云。观于心脉。使想一处。即见观世音也。如是等菩萨。随举一观门。别以标菩萨名。引物归心。若一人各具一切观门。即名字互通。即是字等。语等。身等。法等。以一切法。本自无名。无名而有名者。皆从心起故。心即名也。其能如是解者。即于正观心中。见一切菩萨诸佛也。乃至声闻十大弟子。皆是自心十善法数。又云。十心数者。三藏教毗昙偈云。想欲更乐慧。念思及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通大地。数法。扶心王。起一切诸心。数如国。有十臣。共辅佐一主。若君臣共行非道。国内人民。悉皆作恶。君臣相辅共行正治。国内人民。悉皆有道。今众生有心王。通十心数。若念不善。即有无量。不善烦恼数法起。若心王十数相扶念善。即有无量诸善功德智慧心数而起也。复次。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如师资共作恶。即化一切人皆恶。如师资共作善。则化一切人修善。心王及十心数法亦如是。故此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也。今一切众生。皆有心王十通心数法。若遇天魔外道。爱论见论。即起诸烦恼。流转生死。如为恶君恶臣。恶师恶弟子之所化也。今佛为法王。十弟子为法臣。即是正法之师。正法弟子。用慧行行行正法。共化众生。心王十通心数法。若众生信受。修行慧行。即见论诸烦恼灭。成一切见道无量诸善心数法也。若众生信受。修习行行。即破一切天魔生死不善诸心数法。成修道无量善心数法也。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复次此十数。即是十法门。悉能通入涅槃也。初以十数为种子。从此修习。遂致成道。如合抱之树。起于毫末也。今法王欲以半满之教。化诸众生。先当随其乐欲。故此经云。先以欲句牵。后令入佛智也。今十弟子各弘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用一行法门。摄为眷属也。虽各掌一法门。何曾不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用一数当名。而实有十数也。别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偏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那用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辩才无滞。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欲数。对大迦叶。用善欲数入道故。诸弟子中。头陀第一也。一切善法。欲为其本。迦叶绝世荣华。志存出要。乐在山林。是则善欲心发。舍世恶欲也。更乐。对迦栴延。即起此数。研覈义理入道故。声闻中。论义第一也。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义不穷。无滞无阙。以其偏修更乐数故。能如是也。慧数。对身子。用慧数入道故。于诸声闻中。智慧第一。法轮之将也。念数。对优波离。用念持律入道。于诸声闻中。持律第一也。忆持不忘。名之为念。波离身口对缘。诠量轻重而无忘失。持律之上也。思数。对罗云。因秘行入道。诸声闻中密行第一也。行阴。即是思数。思数若利。修诸戒行。覆藏功德。密行之上也。解脱。对善吉。用此数法。修空解脱入道故。诸声闻中。解空第一。无诤三昧。萧然独脱。不与物竞也。作意境界。忆数。对阿那律。因其失眼。佛令起此。数修天眼入道故。声闻中。天眼第一。夫修天眼。必须住心缘境。取日月星光相而修。发天眼通也。三摩提数。对目连。是定数偏利。修此定进道故。诸声闻中。禅定第一。痛数。对阿难。当受数强利。听受闻持以入道故。诸声闻中。多闻总持第一。痛。通。言受。以领纳为义故。此数分明领持佛法。如完器盛水也。是十数弟子共辅如来。庄严半满四枯四荣之教。引众生入中道。见佛性。住大涅槃。即是住不思议解脱也。是知自利实行。利他权门。若师若弟。若教若观。终不出众生心数法门。一一同归宗镜。乃至一切言说义理。行位进修。悉皆是心。无不收尽。以一切语言。由觉观心。一切诸行。由于思心。一切义理。由于慧心故。又心王即佛宝。心数。即僧宝。所缘实际。无王无数。即法宝。善入实际。王数之功力用足矣。心心数法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罗蜜。普贤观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即是无心无数。名为正观。是心数尘劳若不尽者。观则不讫。故经言。众生不度。我不成正觉。即此意也。若能如是解者。无一佛菩萨名。及一法门。不于正观心中现。故法华经云。若有人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何者。闻经心信无疑。觉此信心明净。即是见佛。慧数分明。是见身子。诸数分明。是见众比丘。慈悲心净。是见菩萨。黄蘖和尚云。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觉心即是。唯此一心即是佛。见此心即是见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佛即是心。为众生时。此心亦不减。为佛时。此心亦不添。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文殊当真空无碍之理。普贤当离相无尽之行。诸大菩萨所表。人皆有之。不离一心。悟之即是。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绝诸思量。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原清净佛。蠢动畜生。与佛菩萨一体。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但于见闻觉知认取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解。亦不离见闻觉知觅心。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乃至出家。皆不出一念心地。故香严和尚偈云。从来求出家。未详出家称。起坐只寻常。更无少殊胜。以心外更无别出家法。有何胜境可求所以净名经云。无利无功德。是名出家。则阿难未悟斯宗。但观如来胜相求身出家。遂忏悔云。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台教云。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着。即名出家。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为乞士。观五住烦恼。即是菩提。是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无非中道。即是怖魔。天台拾得颂云。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夫出尘之人。心不依物故。经云。出家放旷。犹若虚空。志公歌云。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所以先德云。汝若悟此事了。但随时着衣喫饭。任运腾腾。故知此事。唯自己知。别无方便。故云一饮一啄。各自有分。岂非悟心出家。非从事得。又云。观一一心中。皆具王数。为成观故。王数相扶而取开悟。或于想数入道。或于欲数入道。随所宜者。心王心数而共攻之。化取尘劳诸心。而作佛事。作此观未悟。观行。如乳。若发无漏观行。如酪。若破尘沙。如生熟酥。若破无明观。如醍醐。至醍醐时。王数功毕。大宝积经偈云。如来观众生。于法建立者。以心能知心。彼则真佛子。故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以知心故。一切法门如在掌中。为未知者方便解释。皆令信入。此宗镜内。则无有一法而非佛事。饮食为佛事者。净名疏云。于法等者于食亦等。如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即是食。当知食即是不思议法界。以食中含受一切法。一切法不出食法界也。食若是有。一切法是有。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诸法亦等者。一切诸法趣阴入界。乃至一切种智。阴入界。一切种智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而宛然具足趣非趣者。则一切诸法皆有三谛之理。如智度论明。一刹那中。有生住灭三相之喻也。又如香积佛国之香饭。经云。无尽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以一心真如无尽之理。五分法身资熏之功。自体性空无作妙用。岂有尽乎。又云。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如诸大菩萨。虽复舍生受生。后身之中。识中有种子。种子遇缘。还生。香饭。相续不断。流至初地。发无漏心。断惑证真。名之为消。非是食灭名为消也。故知食此饭者。何法不消。又云。彼国菩萨。闻香入律。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此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是以若从香入法界。自身即是众香世界。自心即是香积如来。无量功德。一心圆满。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尔。尽是栖神之地。皆为得道之场。如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离。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又如华严经中。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能于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乃至东方一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已。皆菩提树下。坐于道场。降伏魔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又如明智居士。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尔时居士。知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后复为说种种法。所谓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离贫穷行。知诸法行。成就法喜禅悦食行。修习具足诸相好行。增长成就难屈伏行。善能了达无上食行。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怨行。得好饮而充足者。与其说法。令于生死。舍离爱着。入佛法味等。且如优婆夷器内。明智居士空中。随意而出无限珍羞。系念而雨众多美食。凡来求者。皆赴所须。得之者。尽证法门。食之者。咸成妙道。可谓无一尘而不具足佛事。无一法而不圆满正宗。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所见不同。外道见为自然。凡夫见为生死。声闻见为四谛。缘觉见为因缘。小菩萨见为但空。大菩萨见为中道。诸佛见为实相。若入宗镜。诸见并融。色尘为佛事者。如频婆娑罗王。因佛口放五色光照顶。后证阿那含果。又如宝积等五百长者。见佛净土。证无生法忍。此是覩色也。香尘为佛事者。即香饭普熏三千大千。及欲色界。诸天闻香入室。又烧香者。谓以智火发辉。万行普周遍故。涂香者。以性净水和之饰法身故。粖香者。以金刚智破令无实故。又如慈悲不净观等断诸恶者。如安息香能辟恶邪。正见智慧无恶不断。又十善行等生欢喜香。如沉檀等。即摄根器。行施悦自他等。味尘为佛事者。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乐庄严国。触尘为佛事者。以手扪摸我。一何快乃尔。光明为佛事者。涅槃经云。遇斯光者。一切烦恼皆悉消除。夫放光者。即是一心智慧之光。以能照万法之性故。即不随尘堕其愚闇。如义海云。显光明者。谓见尘法界真如事理之时。显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无智光。则理事不显。但见法时。即是光明。由积智功圆。是故放一光明。则法界无不显示。常观察一切法界。是为放光明照一切。此宗镜光。即是诸佛毫光。普照法界。如华严经云。如来眉间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云。摩尼宝华以为庄严。放大光明。具众宝色。犹如日月。洞彻清净。其光普照十方国土。于中显现。一切佛身。复出妙音。宣畅诸法。法华经云。放一毫光照万八千佛土。光中悉见菩萨六度庄严。众生受报好丑等事。又云。放一净光。照无量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覩如来放金色光明。四向观视。海会大众。发大音声。而作是言。乃至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告诸大众。无量一切人天福乐。速求出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今日世尊。从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处。皆如金色。佛所显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间声闻缘觉。尽思度量所不能知。汝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无因缘。释曰。夫金色光者。表所说宗。如文殊住方。须弥南面。皆同一色。无复异文。如宝箧经云。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此之心色。可谓明逾日月。量逸太虚。照烛包含。无幽不尽。所以大般若经云。若幽冥世界。及于一一世界中间日月等光所不照处。为作光明。应学般若波罗蜜多。宝积经云。我有光明。名无生。持其名者。获无所得。华严论云。光明觉品者。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见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观察。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华严疏云。因中分别法相。决了真理。无亏理事。不减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门。所以放一光。总圆福智。涅槃疏云。放光照文殊者。见色知心。文殊覩光。遂解佛意。净名私记云。或有光明而作佛事。何故如此。体遍虚空。同于法界。畜生蚁子。有情无情。皆是佛子。此即是解脱法。即是须弥入芥子。如上解释。方了佛所说经。即同净名之见。不同二乘唯见空解脱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若得一切解脱者。岂有一法非佛事乎。菩提树为佛事者。此树色香微妙。复出法音。见闻嗅触。皆悟圣道。衣服卧具为佛事者。昔阎浮提王。得佛袈裟。悬置高幢。以示国人。有病之者。覩见归命。病皆除愈。发菩提心。因此悟道。大集经云。尔时五百大声闻。各以己身所着郁多罗僧。奉虚空藏。奉上衣已一时同声。说如是言。其有众生。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快得善利。于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堕其外。所上之衣。即便不现。时诸声闻。问虚空藏言。衣。何所至耶。虚空藏答言。入我藏中。华手经云。佛言。我今当现神通之力。令诸菩萨自知所愿。发心行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及成佛时。世界严净。声闻菩萨。众数。如是。演说正法。度人。如是。寿命长短。佛法。如是。形色相好。正行。如是。灭度之后。法住久近。令诸菩萨各于衣中。见如是事。得断所疑。乃至偈云。佛入三昧故。令我得是眼。及诸总持门。遍入一切法。故知成佛度生。不离自身心内。乃至所受用法中。如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曼殊室利菩萨。手中吠瑠璃钵内。傍看有何等相。大迦叶。则从座而起。便于世尊前。头面作礼而去。大迦叶则于曼殊室利前。头面礼敬讫。便于钵内观看。乃见钵中。有百亿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无色界。百亿色界。百亿六欲界。有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娑诃世界。百亿释迦如来。百亿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百亿迦叶。在曼殊钵内。有百亿世界。世界中有百亿大迦叶。各各向曼殊前。请问大乘法义。虚空为佛事者。如文殊灭色像现虚空相。以化阇王。因得悟道。又如大集会中。虚空藏来时。纯现虚空相。经云。虚空藏菩萨谓阿难言。大德。我以自身证知。是故如所证知。能如是说。何以故。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法。为虚空印所印。又如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库藏。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所雨宝物饮食衣服。故偈云。虚空无高故。下亦不可得。诸法亦如是。其性无高下。又偈云。虚空藏菩萨。得虚空库藏。充足诸有情。此藏无穷尽。诸烦恼门为佛事者。如经云。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仁王经云。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犹如下医以药成非药。上品良医用非药为药。众生将诸佛心为尘劳门。诸佛用众生心成菩提道。亦如福德者。执石成金。业贫者。变金为石。法无定相。回转由心。道绝名言。理无变异。如眼色等。一一皆具十法界。不瞬世界。瞪视得无生法忍。即眼为法界。见华谢而悟无常。证辟支佛果。即色为法界故。经云。菩萨有一照法性冠。着此冠时。一切诸法悉现在心。诸事亦尔。又如轮王有一床宝。圣王居上。即能离欲。逮得四禅。玉女虽见。如覩佛像。不生欲心。是以色为所造。心为能造。未有一法非是我心。若迷所造。则成世尘。若悟能造。则为妙旨。又打髑髅作声。知过去善恶生死之处。即声为法界。是知直观本理。理具诸法。若无妙观。日用不知。若能了知。则见一切万法。皆具一心。不思议圆顿之理。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可谓心境俱宗矣。若得宗镜之明。任运能照。若色若心。无不通达。是以华严经云。此诸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如华藏世界。山河草木皆成佛事。善财童子。见闻觉知悉入法界。即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并为宗镜之光。靡现一尘之迹。释论云。不以败坏色。得趣平等道。观色不异。乃能等于大乘。如明与暗共合。而汝不见。谓明暗异。欲知其义。如彼日光。又日出时。暗不向十方。暗常在无所归趣。明亦如是。与暗共合。生死与道合。道即是生死。是以生死如暗。大道如明。不去暗而即明。不动生死而是道故。化人为佛事者。如须扇多佛。留化佛度众生。大集经云。时化比丘语舍利弗言。大德。汝意将无谓我今者异于汝耶。舍利弗言。不也。比丘。何以故。如来常说一切诸法。皆悉如化。如如来说。我亦如化。大德。若有人能供养如来。即是供养化无异也。时舍利弗。语不可说菩萨言。善男子。谁入是化。今作是说。大德。如镜中像。其谁在中。而有像现。善男子。无在中者。直以清净四大因缘。故有像现。大德。化亦如是。法性净故。能作此说。善男子。若尔者。一切众生何故不能如是宣说。大德。镜之背后。俱不离镜。像何不现。善男子。镜背四大不清净故。大德。众生亦尔。不能清净法界性故。不能宣说。寂寞无言为佛事者。即示心轮。虽无言说。不妨有寂寞之乐。若非乐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心。十地不知。若示心者。蜫虫能知。当知是示心义。此间亦用无说无示为佛事。如净名杜口。文殊称述。又如大集经云。清净。寂静。光明。无诤。如是四法。等入一界一法一句。如是四法。即是涅槃。远烦恼故。名之为清净。毕竟净故。名曰寂静。无暗冥故。名曰光明。不可说故。名为无诤。以是故言。释迦如来。默无所说。是以语默动静。无非佛事。故先德云。云台宝网。尽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说法。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既语默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如琴中传意于秦王。脱荆轲之手。相如调文君之女。终获随车。帝释有法乐之臣。马鸣有和罗之技。皆丝竹传心也。目击存道者。庄子云。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而不见。及见。寂无一言。及出。子路怪而问曰。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何以寂无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者矣。云台说法者。华严经云。于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虚空。十力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宝网说法者。华严经云。其师子座。摩尼为台。莲华为网。乃至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毛孔说法者。入法界品云。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于一切毛孔中出。说一切众生语言海音声云。光明说法者。现相品云。尔时诸菩萨光明中。同时发声。说此颂言。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乃至逆顺善恶。无非佛事。如从二乘止佛。是顺行。从地狱止魔王。是逆行。又如释迦纯行善。调达纯行恶。身子志诚信。善星坚不信等。妍丑同归。无非佛事。故经云。平等真法界。诸佛不能行不能到。又云。实际理地。大魔王不能行不能到。以佛魔俱不出法界之门。实际之地。以是一法故。若有行有到。则有人有法。在法界之外。成二见故。所以首楞严三昧经云。佛授魔女佛记。后魔闻诸女得记作佛。来白佛言。我今于自眷属。不得自在。是时天女示怯弱相。而宣妙理。复语魔言。汝莫愁恼。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异。我等不离如是魔界。魔界即佛界故。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可示。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无定性故。无有眷属及非眷属。若能了此一际法门。可谓当魔迹而履佛迹。居俗流而泛法流。但了自心。则众妙普会。故云妙法。亦喻莲华。华开之时。即须蘂台子。种种皆现。喻众生心开。悲智行愿。亦开。此妙法常住。即一心为佛果种子。所以如来得此一法。即具足一切法。是故于一微尘。一毛孔中。与无量微尘毛孔悉等。如来于中演说一切法。法理重重。不可尽也。以重重妙故。愍众生不知心妙。但逐麁浮。若开悟时。不隔刹那。便成佛果。所以首楞严经云。弹指超无学。如闇室中宝。兰烛才然。一时顿现。故云心开意解。得法眼净。亦云心目开明。以见法界体。心内心外无一毫尘相故。得法眼明净。若见有无。皆成障瞖。是知非独心为佛事门。乃至恒沙万行万德之根本。如瑜伽论云。若有人问言。菩萨以何为本。应决定答言。以大悲为本。大涅槃经云。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以是义故。实非虚妄。善男子。能为善者。名实思惟。实思惟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夫。言实思惟者。无非真实心是。若入宗镜中。似处栴檀室。纯一无杂。湛尔溷融。念念尽证法门。步步皆参知识。如华严经中。或以音声。或现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触。或以法镜。或内六根。或四威仪。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或顺行正法。或逆施邪道。凡有见闻。皆堪摄物。所以入法界品云。于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音。又颂云。诸宝罗网相扣磨。演佛音声常不绝。又普贤行品颂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乃至密严经中。金刚藏菩萨。遍身毛孔出声说法。是以横该十方一切处。竪彻三际一切时。常转法轮。无断无尽。所以何僧祇品偈云。彼诸一一如来等。出不可说梵音声。于彼一一梵音中。转不可说净法轮。于彼一一法轮中。雨不可说修多罗。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等。故知若顺旨冥宗。虽不说法。触境。而常聆妙音。或缘背障深。设居佛会。当说而不闻一字。如演秘密教。同席异闻。似谈华严宗。二乘不见。可谓幽玄莫测。唯除种如来相善根之人。至妙难思。不入一切余众生之手。又杂华严饰论云。众生流转生死。所以不得真道。诚由不识心源。若识心源者。能舍邪执归于正道。乃至云。一切众生心识。一刹那中遍至十方。速疾无痴直过石壁。至处无畏。如师子故。如经云。于师子胸臆中住。则知一心法界。法界一心。函盖十方。不露丝发。岂唯心具。身亦遍含。且如十身中。有国土身虚空身。云何不具耶。如禅波罗蜜云。众生身内世间。与外国土。义相关。行者三昧智慧愿智之力。谛观身时。即知此身。具倣天地一切法俗之事。所以者何。如此身相。头圆象天。足方法地。内有空种。即是虚空。腹温煖。法春夏。背刚强法秋冬。四季体四时。大节十二法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鼻口出气息。法山泽谿谷之风气。眼目。法日月。眼开闭。法昼夜。发法星辰。眉为北斗。脉为江河。骨为玉石。皮肉为地土。毛法丛林。五藏在内。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岳。在阴阳法五行。在世法五常。内为五神。修为五德。使者为八卦。治罪为五刑。主领为五官。昇为五云。化为五龙。心为朱雀。肾为玄武。肝为青龙。肺为白虎。脾为句陈。此五种众生。则摄一切世间禽兽。悉在其内。亦为五姓。谓宫商角徵羽。一切万姓。并在其内。对书典。则为五经。一切书史从此出。若对工巧。即是五明。六艺。一切技术悉出其间。当知人身虽小。义与天地相关。如此说身。非但直是五阴世间。亦是国土世间。又身内王法治正义。行者于三昧内愿智之力。即复觉知身内。心为大王。上义下仁。故居在百重之内。出则有前后左右官属侍卫。肺为司马。肝为司徒。脾为司空。肾为大海。中有神龟呼吸元气。行风致雨。通气四支。四支为民子。左为司命。右为司录。主录人命。齐中太一君。亦人之主。柱天大将军。特进君王。主身内万二千大神。太一有八使者。八卦是也。合为九卿。三焦开元。为左社右稷。主姧贼。上焦通气入头。中为宗庙。王者于间治化。若心行正法。群下皆随。则治正清夷。故五藏调和。六腑通适。四大安乐。无诸疾恼。终保年寿。若心行非法。则群僚作乱。互相残害。故四大不调。诸根闇塞。因此抱患致终。皆由行心恶法故。经言。失魂即乱。失魄则狂。失意则惑。失志则忘。失神则死。当知外立王道治化。皆身内之法。如是等义。具如提谓经说。又明内世间义相关者。上来所说。并与外义。相关。所以者何。佛未出时。诸神仙世智等。亦达此法名义相对故。说前为外世间义也。是诸神仙。虽复世智辩聪。能通达世间。若住此分别。终是心行理外。未见真实。于佛法不名圣人。犹是凡夫。轮回三界二十五有。未出生死。若化众生。名为旧医。亦名世医。故涅槃经云。世医所疗。治差已。还复发。若是如来疗治者。差已不复发。此如下说。今言内义世间者。即是如来出世。广说一切教门名义之相。以化众生。行者于定心内。意欲得知佛法教门主对之相。三昧智慧善根力故。即便觉知。云何知。如佛说。五戒义。为对五藏。若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悉人身内也。即知四大。此义。为对五藏。风对肝。火对心。水对肾。地对肺脾。言闻五阴之名。寻即觉知对身五藏。色对肝。识对脾。想对心。受对肾。行对肺。名虽不次。而义相关。若闻十二入十八界。亦复即知对内五阴。一入三界。义自可见。二入三界。今当分别。五识悉为意入界。外五尘。内法尘。以为法入界。此即二入三界相关。意识界者。初生五识为根。对外法尘。即生意识。名意识界。若闻五根。亦知对内五藏。忧根对肝。苦根对心。喜根对胏。乐根对肾。舍根对脾。五根因缘。则具有三界。所以者何。忧根对欲界。苦根对初禅。喜根对二禅。乐根对三禅。舍根对四禅。乃至四空定。皆名舍俱禅。当知三界。亦与五藏。其义相关。闻说四生。亦觉知此义关五藏。所以者何。欲界具五根。五根关五藏。五藏关四大。对四生。一切卵生。多是风大性。身能轻举故。一切湿生。多是水大性。因湿而生故。一切胎生。多属地大性。其身重钝故。一切化生。多属火大性。火体无而欻有故。亦有光明故。如来为化三界四生故。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当知此三法药神丹。悉是对治众生。五藏五根五阴故说。所以者何。如佛说一心四谛义。当知集谛对肝。因。属初生故。苦谛对心。果。是成就故。道谛对肺。金。能断截故。灭谛对肾。冬藏之法。已有还无故。一心已对脾。开通四谛故。乃至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类此可知也。此种法藏。则广摄如来一切教门。是故行者。若心明利。谛观身相。即便觉了一切佛法名义。故华严经言。明了此身者。即是达一切。是则说内义世间义相关之相。意在幽微。非悟勿述。如上广引诸圣微言。则知我之身心。世出世间。一切净秽国土。真俗法门。配当无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尘含法界。九世刹那分。又云。解则十方一心中。迷则方寸千里外。若能如是正解圆通。则十方世界擎在掌中。四海波澜吸归毛孔。有何难哉。可谓密室静坐。成佛不久矣。

宗镜录卷第二十四

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少室六门

小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

止观辅行传弘决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四家语录卷一) 江西道一禅师...

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行者西向治室,称阿弥陀佛出入。入时,想云。) (...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佛说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注音版】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莲华面经

莲华面经卷上(大乘修多罗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少室六门

小室六门 第一门心经颂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

佛说恒水经

佛说恒水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佛与...

【注音版】五蕴皆空经

五蕴皆空经...

佛说法受尘经

佛说法受尘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

广义法门经

广义法门经一卷(出中阿含经一品)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如...

念地藏经的功德,一点都不会丧失

佛就跟普广菩萨说:你若见有人读这个《地藏经》,乃至...

虽然身体还没往生,但心早已过去

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

一声阿弥陀佛,唯佛与佛能究尽

【原文】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

【推荐】净业行人今世修行的唯一目标

我们信解、领纳这个理念,自然就能建立一个矢志不移的...

金刚经持验录:神护诵经人化解宿怨

一、神护诵经人 柴注,宋朝青州人,任官寿春郡司理,曾...

我们生命的真相

我们要思惟到,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得人身之...

三类冤业

冤业一般讲三类。第一个是你有命债,叫杀冤。你今生为...

鬼子母

在古印度一座幽深的山谷中,住着老鬼王波阇迦,和他的...

【推荐】今生如果没有往生,那来生就更难了

我们再看看第二段, 丙二:教主结叹甚难。 前面是六方...

自立法师:观音菩萨聪明偈

我介绍一首「求聪明」的偈子,这是我做小和尚的时候自...

灵隐寺腊八粥的熬制秘方,在家也能做

准备食材 主料:糯米150g、粳米50g、蜜枣10粒、白芸豆...

宏海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一讲) 前言: 佛法的流传,主要是要有人来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