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境识俱遣。众生界空。诸佛究竟成得何法。

答。一切异生。因识对境。于生死中妄生执着。起常等四倒。二乘之人。于涅槃中妄求解脱。起无常等四倒。诸佛如来。因境识俱空。能离八倒。成得真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宝性论云。依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我波罗蜜。一者远离诸外道边。以离虚妄我戏论故。二者远离诸声闻边。以离无我戏论故。有二种法。如来身有乐波罗蜜。一者远离一切苦。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有二种法。如来法身有常波罗蜜。一者不灭一切诸有为行。以离断见边故。二者不取无为涅槃。以离常见边故。胜鬘经云。世尊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所以如来。唯证四德涅槃秘密之藏。

问。既经云。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者。云何教中。或说无我。又说于我。岂不相违耶。

答。夫说常与无常。我与无我。但形言迹。皆是方便。所以肇论云。菩萨于计常之中。演非常之教。以佛初出世。便欲说圆常之妙门。真我之佛性。为一切外道。皆妄执神我。遍十方界。起于常见。若说真常乐我净。恐滥邪解。且一时拂下情尘故。云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又二乘及权假菩萨。不知诸佛秘旨。执方便门怱怱取证。皆住无我之理以为究竟。世尊又愍不达。遂乃具说常乐我净。若有于此究竟之说。明见真我佛性。人木虫尘。分明无惑。尚不住于中道。岂更见有常无常我无我二见之所乱乎。或若虽闻常乐我净之名。只作常乐我净之解。随语生见。昧自真心。则我无我之药。成我无我之病。故知真我难辩。非证不明。如大涅槃经云。譬如二人。共为亲友。一是王子。一是贫贱。如是二人。互相往反。是时贫人。见是王子有一好刀。净妙第一。心中贪着。王子后时捉持是刀。逃至他国。于是贫人。后于他家寄卧止宿。即于眠中寱语刀刀。傍人闻之。收至王所。时王问言。汝言刀者。何处得耶。是人具以上事答王。王今设所屠割臣身。分张手足。欲得刀者。实不可得。臣与王子。素为亲厚。先与一处。虽曾眼见。乃至不敢以手撑触。况当故取。王复问言。卿见刀时。相貌何类。答言。大王。臣所见者。如羖羊角。王闻是已。欣然而笑。语言。汝今随意所至。莫生忧怖。我库藏中。都无是刀。况汝乃于王子边见。时王即问诸群臣言。汝等曾见如是刀不。言已崩背。寻立余子。绍继王位。复问辅相。卿等曾于官藏之中。见是刀不。诸臣答言。臣等曾见。覆复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如羖羊角。王言我库藏中。何处当有如是相刀。次第四王。皆检校求索不得。却后数时。先逃王子。从他国还。来至本土。复得为王。既登王位。复问诸臣。汝见刀不。答言。大王。臣等皆见。覆复问言。其状何似。答言。大王。其色清净。如优钵罗华。复有答言。形如羊角。复有说言。其色红赤。犹如火聚。复有答言。犹如黑蛇。时王大笑。卿等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出现于世。说我真相。说已舍去。喻如王子持净妙刀。逃至他国。凡夫愚人。说言。一切有我有我。如彼贫人止宿他舍寱语刀刀。声闻缘觉。问诸众生。我有何相。答言。我见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炽然如日。如是众生。不知我相。喻如诸臣不知刀相。菩萨如是说于我法。凡夫不知。种种分别。妄作我相。如问刀相。答似羊角。是诸凡夫。次第相续而起邪见。为断如是诸邪见故。如来示现。说于无我。喻如王子语诸臣言。我库藏中无如是刀。善男子。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净刀。善男子。若有凡夫能善说者。即是随顺无上佛法。若有善能分别随顺宣说。是等当知即是菩萨相貌。

问。平等空门。一心大旨。既美恶无际。凡圣俱圆。何乃受润有差。苦乐不等。

答。万事由人自召。唯心一理无亏。美恶但自念生。果报焉从他得。如传奥法师云。但以内有恶业。则外感邪魔。若内起善心。则外值诸佛。斯则善恶在己。而由人乎哉。是以西施爱江。嫫母嫌镜。实为痴也。且君子尚求诸已。而不怨天尤人。况菩萨欤。若能深信斯谈。则可以虚心绝想。顿入法空矣。故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是知圣者。正也。心正即圣。故云心正可以辟邪。如日月。正当天。草木无邪影。故知此心是凡圣之宅。根境之原。只为凡夫执作赖耶之识。成生死苦恼之因。圣者达为如来藏心。受涅槃常乐之果。若云阿赖耶识。则有名无体。以情执有。不究竟故。当证圣时。其名即舍。若云如来藏心。则有名有体。以本有非执故。至未来际不断故。如以金作鐶。鐶相虚。金体露现。如来藏作赖耶。赖耶相虚。藏性现。今众生以随情执重故。多认赖耶。不信有如来藏。以不信故。自既轻慢。又毁灭他人。谤法之愆。无过此失。念念昧如来法界之性。步步造众生业果之因。恶业日新。苦缘无尽。于安隐处。生衰恼心。向解脱中。成系缚果。受焰口针喉之体。经劫而饥火焚烧。作披毛戴角之身。触目而网罗萦绊。或堕无间狱。抱剧苦而常处火轮。或生修罗宫。起。斗诤而恒雨刀剑。或暂居人界。刹那而八苦交煎。或偶处天宫。倏忽而五衰陷坠。长沉三障。不出四魔。皆为不知如来藏心。失唯识妙性。背真慈父佣赁外方。舍大智王。依投他国。是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指真归而不归。示正见而弗见。都为藏识熏处。无始坚牢。执情厚而如万叠氷崖。疑根深而似千重闇室。今者广搜玄奥。不厌文繁。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无一法不顺。能成孝义之门。无一念不和。尽为无诤之道。则六入空聚。毕竟无人。五阴舍中。豁然虚寂。是以内无所作。外无所依。外无所依。万有不能绊。内无所作。千虑不能驰。遂得静佛边疆。绝一尘而作乱。匡法国土。无一境而不降。可谓会天性于此时。更无异种。定父子于今日。唯我家风。如鸯崛魔罗经云。常受人天一切快乐。族姓殊胜。悉皆具足。斯由闻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故。乃至若彼众生。去来现在。于五趣中。支节不具。轮转生死。受一切苦。斯由轻慢如来藏故。

问。但了一心。不求诸法。绍隆三宝。自行化他。得圆满妙觉位不。

答。觉心无易。则开佛知见。佛知见开。无幽不瞩。不二之相。佛眼所见。一实之道。佛智所知。照穷法界之边。洞彻真原之底。上成诸佛。下化众生。靡不由兹自他俱利。夫欲正修行者。不归宗镜。皆堕邪修。或滞权小。此宗镜正义。过去十方一切诸佛。于此圆修已成。现在一切诸佛现成。未来一切诸佛当成。过去一切菩萨已学。现在一切菩萨现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所以起信论明。须先正念真如之法。石壁钞云。谓一切行门。皆从真如所起。以是行原故。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何有契真之行。不从真起。此乃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所以万缘所起。起自真如。会缘所入。入于真如。菩萨发心。先念真如。菩萨起信。亦先信真如。菩萨所行。亦契会真如。

又问。云何是信真如之相。

答。不信一切法。是信真如之相。以真如理中。本无诸法。若见诸法为有。是信诸法。不信真如。是以无夙植广大菩提一乘种子之因缘者。卒难起信。故祖师颂云。大缘与信合。或得入宗镜者。是知非小缘矣。如楞伽经云。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又云。佛言。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缘已断。可谓遇圆满宝藏。顿绝希求。到常乐涅槃。更无所至。是凡圣之际。如达家乡。为迷悟之依已穷根本。大涅槃经云。金刚宝藏。无所缺减。华严经偈云。种种变化无量力。一切世界微尘等。欲悉了达从心起。菩萨以此初发心。宝藏论本际品云。是以本际无名。名于无名。本际无相。名于无相。名相既立。妄惑遂生。真一理沉。道宗事隐。是以无名之朴。遍通一切。不可名目。过限量界。一体无二。故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即本际也。然本际之理。无自无他。非一非异。包含一气。该入万有。若复有人自性清净。含一而生。中无妄想。即谓圣人。然实际中。亦无圣人法如微尘许而有异也。若复有人自性清净。含一而生。中有妄想。自然浊乱。则谓凡夫。然实际中。亦无凡夫法如微尘许而有异也。故经云。佛性平等。广大难量。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咸备草木。周遍蝼蚁。乃至微尘毛发。莫不含一而生。故云能了知一万事毕也。是以众生皆乘一而生。故云一乘。若迷故则异。觉故则一。故云前念是凡。后念即圣。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云以一之法。功成万像。故经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无心。即。遍十方。故真一万差。万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无有异也。乃至万物含一而生。即彼万物亦为一也。何以故。以本一故末则无异。譬如檀生檀枝。非椿木也。故法华经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一乘者。即一心也。一切万有。十方虚空。皆从真如一心之种子所现。如檀生檀枝。兰生兰叶。乃至本末中边。更无异相。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虑不毕。若能如是究竟圆通。此外更无不了之法。则无理而不明。无事而不尽。以一法能成一切法故。如华严疏云。若入此观法。则智与心相应。是以因由心学。果是心成。境由心现。解由心起。分位神通是心。力用造作是心。现起分别是心。决择所得是心。乃至寻求知识。造诣佛土。并皆是心。心外无得。何所疑耶。故知心垢则娑婆现相。心净则华藏含空。回转而恒起识轮。交罗而匪离心网。故海幢不起寂定。广作十方佛事之门。善财不出道场。遍历一百十城之法。是以文殊即自心能证之妙慧。善财至弥勒。一心佛果满后。却令见文殊。因位将极。令返照心原。更无有异。未始动念故。再访文殊不见其身者。但了自心空般若故。是真见文殊。普贤是自心所证法界无尽妙行。善财虽遍法界参诸善友。欲见普贤。不假别指。便于初会始成之处。如来座前。而起念求随念即见。普贤在如来前。初无动移。此正显观心即见希奇之相。见闻证入。由覩前相。即是见心。所以普贤身相如虚空遍一切处。故以普眼菩萨等入百千三昧求觅普贤不见。只谓离念入定。厌境求真。不知尘尘是文殊。念念即普贤故。是以善财一人。运悲智而横广十方。修愿行而竪穷三际。从初至后。因满果圆。明显一心以为牓样。总摄一切。始行菩萨。诸观行人。皆倣此修。离此观心。别无殊胜。乃至六度万行。若不了自心。皆成权渐。果归生灭。报在人天。若能运心。福智无尽。如大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为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万亿倍。不及佛心。

问曰。如汝说福田妙故得福多。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菩萨本缘经偈云。若行慧施时。福田虽不净。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故知福从心生。不因田出。别请五百阿罗汉。不如依次一凡僧。何者。以平等心福胜。取舍心福微。则胜劣由心。岂在田乎。施法既尔。六度万行亦然。所以清凉钞云。因该果海。果彻因原。以极果由于始信。信依本智而起。今不离本智故。斯则以因成果。摄果酬因。然因有二种。一约本有。恒沙性德。信解行愿等无不具故。二约修起。谓依本信德而起信心。依本解德而起解心。如起信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故。一一修起。皆带本有。俱来至果。无间道中。一时顿圆。解脱道中。因果交彻。名为得果。果亦有二。一者本有菩提涅槃。一切佛性本觉具故。二者修起今证菩提。始觉悟故。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则二果无碍。然二因本从本觉体上起来。则二因与本果无碍。始觉既同本觉。则果全同于二因。则二因与二果交彻。故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又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该果也。虽得佛道。不舍菩萨行。果彻因也。华严论云。善财一念发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证菩提。身心性相无证修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行诸行。皆唯智起。斯宗镜旨。是善巧智之所知。广大心之所信。如华严经云。知一切众生种种所缘。唯是一相。悉不可得。一切诸法。皆如。金刚善巧智。是以上至妙觉极圣之位。中及大权菩萨修行之门。下至底下凡夫生死之地。皆同一心。无有高下。迷之自堕。悟之即昇。迷悟似殊。真心靡易。古德云。不镜方寸。虚负性灵。又云。自己不明。则是空受例物。如此开示。不负前机。持王库之真刀。得雪山之正味。证解信入之者。直绍宝王。见闻随喜之人。能成佛种。斯恩难报。莫等寻常。任肩负顶戴。尽尘沙劫中。亦不能报一句之恩。仰思旷古求法之人。释迦文等。投身大火。翘足深林。析骨剜身。剥皮刺血。乃至常啼东请。善财南求。药王烧手。普明刎头。皆是知恩报德之人。为法忘躯之士。今劝后学。生殷重心。勿得自轻。虚掷光景。

问。妙明真心。觉王秘旨。理虽圆顿。正解难成。更希善巧之门。重证将来之信。

答。前已引法说。今更将喻明。此宗镜。一心。是诸法自性。如一珠有八万四千孔。入一孔全收珠体。似一月影现一切水。一一影不离月轮。又若分白栴檀。片片而本香无异。犹布青阳令。处处而春色皆同。是则一法明心。万缘指掌。皎然法喻。可以收疑。

问。凡曰提宗。直陈正义。何须引喻。广具繁文。

答。为未直下顿悟之人。不无方便。如方便心论云。若就喻者。凡圣同解。然后可说。如言是心动发。犹如迅风。一切凡夫知风动故。便得决了心为轻躁。若不知者。不得为喻。

问曰。何故不但说正义而说喻也。

答曰。凡说喻者。为明正义。又云。凡欲立义。当依四种知见。何等为四。一者现见。二者比知。三以喻知。四随经教。又法华经云。智者可以譬喻得解。今但取正解圆明。非论法说喻说。若不悟道。徒执绝言。今所言者。皆是提宗唱道之言。极妙穷原之说。如云万句浮言。不及一句妙理。千般鱼目不及径寸明珠。夫一句妙理者。即宗镜之言也。斯言不可辩而自通。不可解而自释。所以云。善言不辩。辩言不善。

问。佛旨开顿渐之教。禅门分南北之宗。今此敷扬。依何宗教。

答。此论见性明心。不广分宗判教。单提直入。顿悟圆修。亦不离筌罤而求解脱。终不执文字而迷本宗。若依教。是华严。即示一心广大之文。若依宗。即达磨。直显众生心性之旨。如宗密禅师。立三宗三教。和会祖教。一际融通。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先叙禅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由心故。各有分限。故须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无所不知。如镜昏尘。尘尽明现。须修禅观。远离喧杂。调息调身。心注一境等。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三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然即体之用。谓能凡能圣等。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一云。即今能言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真悟。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此上两说。皆是会相归性。故同一宗。次佛教三种。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者。佛说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本难开悟。故且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渐度之。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此一教中。自有三类。一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二断惑灭苦教。说三界无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等。三将识破境教。说上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此八识外。都无实法。

问。如何变耶。

答。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复如是。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唯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所显真如。十地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菩提。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槃之果。此第三将识破境。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我法之妄。修唯识之心。二密意破相显。性教者。据真实了义。则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如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诃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云无。故云密意。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此教说。前教中所变之境。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依。空而似有。且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如境谢。境灭心空。皆假众缘无自性故。是以一切诸法。无不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五阴六根因缘四谛。无智亦无得。生死涅槃。平等如幻。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直示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示也。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磨所传。是此心也。

问。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

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起信论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华严经云。真如照明为性。又问明品。说。智与知异。智局于圣。不通于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觉首等诸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知。文殊颂答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又颂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知。故法华中开示令得清净者。即是宝性论中。离垢清净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究竟。经论所明。有二种清净。二种解脱。或只得离垢清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斥于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经问云何佛境界智。此问证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此问本有真心。答智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识是分别。分别非真知。唯无念方见。又若以智证之。即属所诠之境。真知非境界故。瞥起照心。即非真知故。非心境界。以不起心为玄妙。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虚心遗照。言思道断矣。北宗看心。是失真旨。若有可看。即是境界也。宝藏论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其知之智有无不计。既不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是以此真心自体之知。即无缘心。不假作意。任运常知。非涉有无。永超能所。水南和尚云。即体之用曰知。即用之体为寂。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名显示真心即性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既马鸣摽心为本原。文殊择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如。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今约教判定。正为斯人。故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无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磨善巧。拣文传心。摽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令绝诸缘。绝诸缘时。问断灭不。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他自悟。方验真实。是亲证其体。然后印之。令绝余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至荷泽时。他宗竞起。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磨悬丝之记。(达磨云。我法第六代后。命若悬丝)恐宗旨灭绝。遂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问。悟此心已如何修之。还依初说相教中。令坐禅不。

答。若惛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勐利不可抑伏。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一行三昧。如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形色。乃至唯心无外境界。法句经偈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即不起灭定。现行坐之威仪。不于三界。现攀缘之身意。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但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云非识非心。非境非智。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土。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六通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诸法故。法法全即真心。如人梦所现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金。如镜现影。影影皆镜。故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果与因俱。故知一切无非心也。全拣门。摄前第二破相教。全收门。摄前第一说相教。将前望此。此则逈异于前。将此望前。前则全同于此。深必该浅。浅不至深。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方于中拣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拣自在。性相无碍。方能于一切悉无所住。唯此名为了义。上之三教。摄尽一代经论之所宗。三义全殊。一法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迢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俱迷为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辩空宗性宗。有其十异。空宗唯破相。性宗唯显性。权实有异。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诠遣荡排情破执之言。为表诠直示建立显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渐之说。为最。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如上判教分宗。言约义丰。最为殊绝。初则历然不滥。后。则一味融通。可释群疑。能归宗镜。十异者。一法义真俗异者。空宗未显真性。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义是真谛。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华严经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原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原为心。起信论云。一切诸法。从本已来。唯是一心。良由所说本性。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故。应目为心。三性字二体异者。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虚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性字虽同。而体异也。四真智真知异者。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智深知浅。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于理智。通于凡圣之真性为知。知通智局。华严经云。真如照明为性。起信论云。真如自体。真实识知。五有我无我异者。空宗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性宗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故涅槃经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六遮诠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遮者。拣却诸余。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诠。遣非荡迹。绝想祛情。若云知见觉照。灵鉴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皆是表诠。若无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何法不生不灭等。必须认得现今了然而知。即是我之心性。方说此知不生不灭等。如说盐云不澹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空宗但遮。性宗有遮有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唯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词为妙。不欲亲自证认法体。故如此也。又若实识我心。不同虚空。性自神解。非从他悟。岂藉缘生。若不对机随世语言。于自性上尚无表示真实之词。焉有遮非方便之说。如今实未亲证见性之人。但傚依通。情传意解。唯取言语中妙。以遮非泯绝之文。而为极则。以未见谛故。不居实地。一向託空。随言所转。近来尤盛。莫可遏之。若不因上代先贤。多闻广学。深入教海。妙达禅宗。何能微细指陈。始终和会。显出一灵之性。剔开万法之原。是以具录要文。同明宗镜。七认名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且如世间称大。不过四物。如智论云。地水火风。是四物名。坚湿煖动。是四物体。今且说水。设有人问。每闻澄之即清。溷之即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而能溉灌万物。洗涤群秽。此是何物。(举功能义用而问之)答云。是水(举名答也)愚者认名谓已解。智者应更问云。何者是水(徵其体也)答云。湿即是水(剋体指也)佛法亦尔。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此举功能义用问也)答云。是心(举名答也)愚者认名便为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徵其体也)答。知即是心(指其体也)此一言最亲最的。余字余说皆疎。如云非性非相能言能语等是体。缘虑动用等是心。即何异他之所问也。以此而推。水之名体。名唯一字。余皆义用。湿之一字。贯于清浊等万用万义之中。心之名体亦然。知之一字。亦贯于贪瞋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水。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凝流。无义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心。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相宗。为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唯广义用而引其意。性宗为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一言直示(达磨云。指一言以直示。即是知字一言。若言即心是佛。此乃四言矣)若领解不谬。亲照灵知之性。方于体上照察义用。故无不通矣。八二谛三谛异者。空宗唯二谛。性宗摄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为三谛。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真谛。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中道第一义谛。九三性空有异。空宗说有。即遍计依他。空。即圆成。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遍计。即情有理无。依他。即相有性无。圆成。即情无理有。十佛德空有异。空宗说。佛以空为德。无有少法。是名菩提。性宗一切诸佛自体。皆有常乐我净。十身十智。相好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十异历然二门奂矣。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然后禅教双亡。佛心俱寂。俱寂则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亡。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如此则自然闻泯绝无寄之说。知是破我执情。闻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断我习气。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顿渐互显。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圆通。则为他人说。无非妙方。闻他人说。无非妙药。药之与病。只在执之与通。故先德云。执则字字疮疣。通则文文妙药。如上依教依宗。撮略和会。挑抉宗旨之本末。开析法义之差殊。校量顿渐之异同。融即真妄之和合。对会遮表之回互。褒贬权实之浅深。可谓卷教海之波澜。湛然掌内。簇义天之星象。奂若目前。则顿释群疑。豁然妙旨。若心外立法立境。起斗诤之端倪。识上变我变人。为胜负之由渐。遂乃立空破有。宾有非空。崇教毁禅。宗禅斥教。权实两道。常为障碍之因。性相二宗。永作怨讐之见。皆为智灯焰短。心镜光昏。终不能入无诤之门。履一实之道矣。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上篇:宗镜录(100卷)

下篇:万善同归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诸宗部目录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禅宗决疑集

禅宗决疑集 西蜀野衲智彻述 源湛流清门 原夫法不孤起...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劝发菩提心集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 翻经沙门慧沼撰 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

百丈怀海禅师广录

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语录 师。讳怀海。福州长乐人也。...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佛说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 失译经人名今附三秦...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身口意清...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佛言:...

佛说瞻婆比丘经

佛说瞻婆比丘经 西晋三藏法师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

证契大乘经

证契大乘经卷上(亦名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唐天...

【注音版】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佛制比丘六物图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余杭沙门元照于天宫...

角虎集

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

能知天下本来无事,便是万事如意

由于现代资讯传播迅速,带给人们焦虑的梦魇也相当多,...

内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我们从佛陀的名号华光如来,没办法去判定是净土、秽土...

一张长条桌的启示

在某次法会的因缘,担任机动组的职事,繁重而忙碌的出...

妙湛老和尚法语开示集

1、勿忘世上苦人多。 2、于平常处见禅境。 3、为人要真...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

【推荐】善忍者绝非懦夫,乃是豪杰丈夫

世人以为,忍耐等同怯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将违逆...

香花与臭鱼

在佛经中说到一段譬喻,一群捕鱼之人,一天,卖鱼以后...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曾经发过菩提心又忘了、失去这个菩...

人身难得如爪土之稀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化之时,一日,世尊以...

祸与福来自我们的自造自受

当知祸福无虚,冥冥之中自有公平主宰。而祸之与福本来...

不读诵经典就一门深入的话,是非常危险的

问: 末法时代众生,以障深慧浅为主要特征,不知一门...